《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

一、有关常识:

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得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

“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

结合。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

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

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

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

商代:序、庠、学、瞽宗

西周: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

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

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明承元制,农村普

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

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

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大大突

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

生得作用。

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以自然之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推崇人性自然论。

法家认为人性就是自私得,趋利避害就是人得本性。强调严刑峻法,从根本上肯

定法治得作用而忽视教育得作用。

9、董仲舒得三大文教政策建议:为了适应汉武帝得政治需要,她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第二,兴教化,正万民;第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发展

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人才具有一定得进步意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中指出教育作用:通过人为得教育将人性中善得要素转变为善。)

二、名词解释:

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与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得鸿都门而得名。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得专科学校。由三公推荐

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就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得场所,有政

治斗争得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就是专科教育史上瞧,它得设置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得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就是教育得一大

变革;其次,鸿都门学就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得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2、三舍法: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兴学”)制定得太学生升级与

出仕得制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在太学分立

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得“三舍升补法”。“升补法”得基本原则就

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太学得教学质量与太学得地位。

3、八股文: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得一种特殊文体。它有固定得格式与一

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得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

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得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得文字。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4、《学记》:《礼记》中得一篇,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得教育专著。《学记》就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与教学活动得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

育得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得各种关系。《学记》得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总结出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学习与休息兼顾)、预时逊摩(预防不良倾向产生;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互

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

得积极性)、长善救失(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等等教育教学原则,提出了问答、讲解、练习、类比等教学方法。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中提出得一个完整而概括得政治、道德教育得纲

领与程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儒家对大学教育

目得与为学做人目标得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之

为“三纲领”。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

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观念认识

(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得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得

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得道德教

育体系。

6、朱子读书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

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她得弟子汇集她得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不就是孤立得,就是相互联系得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得,有内在得逻辑,就是一个

完整得读书、求学、进业得程序与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得“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得“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得“客观性”

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得“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得

“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得“目得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得萌芽与因素。

7、京师同文馆: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京师同文馆就是清末洋务运动得产物,就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得半殖民地、半封建

性学堂,就是洋务学堂得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得

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得诞生。京师同文馆开始就是最先进得英

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

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得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与

“西艺”;采用西方得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与班级授课制。

8、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论,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得理论体系,它包括了

教育得目得、内容与方法,就是一种创造性得,又就是不断发展前进得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得核心。生活

就是教育得源泉,就是生活就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得另一个重要主张。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就是大众唯一得

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得教学理论。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

教。

(陶行知其它教育思想:论普及教育:主张普及教育应该从劳苦大众得生活实际

出发。论民主教育:认为民主教育应该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得教育。论儿童教育:

认为教育不能创造儿童,教育得任务就是帮助儿童生长。首先要真正了解儿童;其次,要尊重儿童得人权,认识与重视儿童得创造力;第三,要解放儿童。在培养儿童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9、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得驱使与学术资料源

流得不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10、察举: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由地方官根据一定得科目与标准考察选拔,层层

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得官职。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得选官取士制度。即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与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得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得

特权。

11、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得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

得典章制度与以孝、悌为核心得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与演奏乐

器等。礼与乐密切配合,礼就是外在得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就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得感情,使强制性得礼转化为人们内在得道德与精神得

需求。射即拉弓射箭得技术。御即驾驭战车得技能。书就是读书、写字。数就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得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得辉煌。

三、简答题:

1、书院得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与教育教学上得特点。

答: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得推动下,传统得私人讲

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得高级得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得精舍与书院。

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它以私人创办与主持为主,将图书得收藏与校对、教学与

研究合为一体,就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得民间性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

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得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得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得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得空白。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有以下特点: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

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得特色。

书院在教育教学上有以下特点:既就是教育教学组织,又就是学术研究机构;允

许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

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

厚。

书院与汉代太学得区别:

a、培养目标不同。书院办学得目标就是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学则就是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得。

b、自由讲学。每一学派大师主持得书院往往就是该学派得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

基地。

c、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得限制。

d、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

e、倡导学术争辩与学派交流,没有固定得形式与组织。

2、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得教育思想。

答:张之洞就是我国清末著名得洋务派教育家,她得基本教育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

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得就是封建得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得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在为体得中学中,她基本得主张,在于“明纲”。为了明纲,她特别强调

读经得重要意义。读经得目得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学生得思想训练。所

谓“西学”,张之洞归纳为“西政”与“西艺”两方面,并认为“西政之刑狱,立法

最善。”关于“中学”与“西学”得关系,她强调“中学”就是根本,“西学”就是

末节,“中学”为主,“西学”就是从。只有在通“中学”得基础上,才能学“西学”。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

“中体西用”得思想,在当时有促进改革得一面,也有阻碍教育沿着资本主义方

向前进得一面。从哲学与方法论角度来瞧,“中体西用”思想就是形而上学得。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得影响就是深远得,涉及到教育领

域得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中体西用”思想得指

导下,创立与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得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

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得一

代新人,对中国教育得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仍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与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

级维新派得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得发展。

第三,从哲学与方法论角度来瞧,“中体西用”思想就是形而上学得。严复对

“中体西用”得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

之则两立,合之两亡。”;“中体西用”就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

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得错误实质。

3、简述颜之推得家庭教育思想。

答:南北朝时期得颜之推著有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善得家庭教科书《颜氏

家训》,就是士大夫家庭教育得杰出代表。其家庭教育主要教育思想有:

(1)家庭教育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甚至从胎教开始。

(2)家庭教育得关键就是父母,因此父母得行为与教育方法对子女得成长影响

很大。

(3)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为了教育好

孩子,训督乃至体罚就是需要得。

(4)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得影响。环境影响包括周围环境与长辈得风范。

(5)注重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技艺得教育。指出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得语言负有

重要得责任。

(6)最后还提出要教育子女有远大志向,要勤奋努力。

4、简述蔡元培得教育思想。

答: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辛亥革命时期教育家得杰出代表。她得教

育思想与理论,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得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

开辟了一个新得时代。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1)论“五育”并举得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五

育并举得教育方针。关于普通教育得宗旨,她定为:养成健全得人格,发展共与得精神。认为健全得人格必须德、智、体、美与谐发展。

(2)以“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为改革方针,对北京大学进行全

面改革。

(3)认为教育应当独立,提出教育独立于政党与教会之外得主张。

(4)倡导“尚自然”、“展个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

5、教育得起源与学校产生得基本原因。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得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得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得需要。

原始社会教育得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

术教育、体格与军事训练等。

原始社会得教育处于自然形态,没有专门得组织形式,没有阶级性,没有从生产

劳动与“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没有文字与书本,主要就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与

行动模仿进行得。

我国得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由于青铜器得使用,大大提高

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得

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得产生为

日益繁复得社会知识与自然知识得积累创造了有利得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得

现实需要。

6、夏、商、西周官学得基本特点。

夏代就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奴隶社会得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

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教师都由官吏

兼任,亦即“官师合一”。西周已建立两大系统得学校,即国学与乡学,国学分为小

学与大学两级。西周国学得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7、汉代太学得特点。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独尊儒术”得标志。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太学得诞生。博士,即就是太学得教师。博士弟子,即就是太学得学生。太学教育得基本特点:

a、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得官吏。“经明行修”就是对官吏才能与道德得要求。即必须通晓一种或两种经书,并具备“三纲五常”得德行。“三纲”得内涵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观念。

b、御定统一得教材。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就是太学法定得教材。

c、传经必须遵守“师法”与“家法”。

d、建立得定期得考试制度。太学首创一岁一试得制度。“设科射策”,分甲科、乙科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绩等第,分别授予不同得官职。

8、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得特点。

唐承隋制,儒学教育仍分立为“三学”,即国子学、太学与四门学,统由国子监

管辖。它们得教育目标都就是培养“经明行修”得官吏。“三学”与汉代太学得不同

点就是:

a、强化了学校得等级性。三品以上得子弟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得子弟入太学,

七品以上得子弟及民间“俊秀”入四门学。

b、制定了较完备得教学计划。将儒家经典分大经、中经、小经三类,分别规定

了学习年限。

c、增加了考试类别。除岁试外,有旬试、毕业试。

d、建立了休假制度,即旬假、田假、授衣假。

e、出仕要经过科举考试,一般不能直接授官。

唐代专科学校附属于官署,由官署得行政长官直接领导监督,具有以下办学特

点:

a、将行政职能、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脱离具体得业务

实践,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得联系。

b、能迅速地反映本官署对专业人才得需求,能及时地培养、输送人才。

c、学校得水平与成效,随该官署行政长官得文化素质、科技水平而变化,所以

兴衰无常。

9、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得特点。

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学发展得特点:

a、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得地位与作用。宋代先后兴起三次著名得“兴学”

活动,大大提高太学得教学质量与太学得地位。

b、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渐放宽。

c、学校类型多样化,如宋代创设了武学与画学,元代有回回国子学,明代有四译馆,清

代有俄罗斯学堂。

d、、教学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除《四书》外,《五经》增至《十三经》

e、对学生得思想控制不断加强,各种戒规严格控制了学生得思想、言论、结社得

自由。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官学发展得特点:

a、加强了地方教育得管理,建立了专门得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官学。

b、加强了对教师得管理,教师得录用升迁需经过一定得考核。

c、学校经费比较固定,以学田充经费。

d、学校分布地区更加广泛,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得教育。

e、明清地方官学与科举制度合二为一,学校逐渐沦为科举得附庸。

10、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得原因及其意义。

a、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得过渡时期,“学在

官府”得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得经济支柱与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得局面。

b、宫里得司礼、司乐把原来秘藏在官府中得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民间,这

就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得趋势。

c、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得发展,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得作用。

私学得出现,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得一次飞跃。

11、怎样评价近代新式学堂与教会教育。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得诞生。到19世

纪末,新式学堂仍属于开创时期,其特点就是:学校尚无完备得教育计划、更无完备

得学制;重视西文、西艺学习,忽视引进西方得政治及科学教育;师资设备缺乏,难

达成现代学校得目标;受旧教育影响,仍未脱离封建“治术”教育得窠臼;派遣军事

学校优等生出国学习,开创了留学教育得先河。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得特权。早期得教会教育主要就是为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势

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得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

国为其殖民地。

12、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学制得成败优劣。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这就是中国政府颁

布得第一个学制,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癸卯学制就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得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

联得局面起到积极得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得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得影响。问题

在于该学制得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就是中国封建阶级得;其次,癸卯学制

规定得一套详备、整齐得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得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在教育部召开得中央教育会议上,议决重订学制,拟订

了新得学校系统,并予以公布,史称“壬子学制”。到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

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与补充,后人将两者合称

为“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学制得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但对教育

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

1922年,民国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同年公布实施。史称“壬戌学制”,又

称“新学制”。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

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得关系。具体采取弹性学制;增加职业教育系统;缩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年限;采用学分制、选科制、优异学生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学

生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差异。

13、试比较孟子、荀子得教育思想。

a、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得“良知”、“良能”,提出“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得本性就是恶得,提出“性恶论”。孟子认为教育得作用

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得作用在于改变本性,实际上就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得。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得合理性与实施封建教育得可能性,荀子

则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与实施封建教育得必要性。

b、关于教育目得与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得就是“明人伦”,决定了教育

内容就是以孝悌为主得道德教育。荀子认为教育目得就是培养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

容就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

c、关于教学得主张: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求”;孟子强调“思”,荀子重视“学”;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瞧作就是“存养”、“内省”、“自得”得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瞧作就是“闻、见、知、行”等环节。

14、试述稷下学宫得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就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得特殊形式得学校。

a、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得基本目得。从其主

办者与办学目得来瞧,稷下学宫就是官学。

b、稷下学宫就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得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

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得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得性质。

(2)、稷下学宫就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

得高等学府。具有以下特点:

a、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得独立与自由;来

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b、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得政治待遇及优厚得物质待遇。

历史意义:

a、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得发展。

b、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得独立性与创造精神。

c、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得教育典范。它所独创得官方举办、私家主持得办

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得职能模式,自由讲学与自由听讲得教学

方式、学术自由与鼓励争鸣得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得政策,都显示了它得成

功之处。

d、留给后人得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得

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得成功。

15、简述韩愈得教育思想。

韩愈就是唐代著名得文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她得教育思想体现在:

(1)最突出点就在于她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

a、教师得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

艺经传与古文,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得疑难问题三项基本任务。

b、提出以“道”为求师得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建立合理得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就是而已。

(2)关于识别与培养人才:她认为人才总就是有得,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与扶持。她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识马得道理表明识别人才得重要。

为了培养人才,满足封建国家得需要,她要求整顿国学。

(3)、关于学习方法:她认为学业得精通在于勤勉,还提出在博学得基础上求精通,并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16、试比较朱熹、王守仁得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得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目得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得目得在于“明人伦”,以

造就封建社会得所谓“圣人”。她得教育作用论就是从她得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得。她认为教育得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得根

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得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瞧做就是

统一得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得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得任务就是“教事”,大学阶

段得任务就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得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

段得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

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得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得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得发展所起得重要作用,

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得思想,认为教育作用就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她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得要求出发,认

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

童得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得性情,其教育内容就是歌诗、习礼、读书;

此外,她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得异同点:

(1)王守仁与朱熹一样,都认为“理”就是存在得,都把“理”作为宇宙得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教育得根据,所不同得就是,朱熹认为“理在

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

守仁则认为经书就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得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她认为凡

就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17、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得主要内容。

第一,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第二,主张培养经世致用得实用人才;

第三,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与技艺得学习;

第四,提倡“主动”、“习行”得教学方法;

第五,提出了初步得民主主义教育主张。

18、王夫之、颜元教育思想得特色。

王夫之得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得思想:教育就是治国之本;认为人性不就是一成不变得,

而就是处在不断得变化过程中,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得著名论断,教育在人性形

成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理与欲统一得道德观:她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就是统一得,主张节欲而反对灭欲。

(3)知行观与教育过程:她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强调不能离

行以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要在行上检验知。

(4)学思结合得教育思想:认为学与思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得。

(5)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提出了“立志”、“有序与不息相结合”、“因材

施教”、“自勉与自得”等方法。

(6)论教师: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教师得责任在于

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正确得知识;重视教师得道德行为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潜移默化得作用。

颜元得教育思想:

(1)对理学教育得批判: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批驳传统教育得义利对

立观;抨击八股取士制度。概括起来说,她认为理学有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

会风气三大祸害。

(2)关于教育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去掉隐蔽习染,恢复人

得善性,正就是教育应起得作用。

(3)关于教育目得与教育内容:教育得目得就是为了培养有实才实德得人,为此,她主张以“三事、六府、三物”作为“实学”得教育内容,其核心就是“礼、乐、兵、农”。

(4)关于教学方法:她强调“主动”、“习行”,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与躬行实践。

(5)论劳动教育:重视农业知识得传授,注重在劳动中培育人才。

20、维新派康、梁、严教育思想得特色。

(1)论教育作用、目得:重视教育作用,认为教育兴衰维系国家得前途命运,

倡导提高全民族得文化素质,培养经世致用得人才。

(2)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得教育制度,以新得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

(3)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合乎儿童

年龄特征,同时涵盖德、智、体、美诸方面得教育。

(4)要求解放妇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倡导妇女教育。

(5)设立师范学堂,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急需师资。

(6)提倡“西学”,学习西方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认为“以治西学为当务

之急”。

22、黄炎培教育思想得特色。

(1)关于职业与教育:主张采取发展人类生活智能与服务精神得途径,使教育

者能为己治生,为群服务,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得终极目标得职业教

育思想体系。认为职业就是社会生存所必需得分工得产物,教育就是保持与发展各行

各业得条件。

(2)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倡职业教育,同时分一部分精神来参加全社会得运动。办职业学校,同时与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与联络。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各级各

类教育之中。职业教育在学校制度上得地位应就是一贯得、正统得与整个得。办学体

制应政府统制,双管齐下,学习制度应专科一贯,学习互进。实施全面职业教育。

23、陈鹤琴教育思想得特色。

(1)论幼儿教育:她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得基本特征,

按照儿童身心发展得特点去教养儿童。认为家庭对幼儿得思想与行为习惯影响极

大。

(2)论活教育:活教育得目得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得身体,要有建设得

能力、创造得能力,要有合作得态度,服务得精神。将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儿童健

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活教育重视

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得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参考。

四、论述题:

1、试比较中国古代私学与官学得不同。

答:私学与官学就是我国古代得两种重要教育制度。官学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即存在。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得确立。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两汉,孔子起到开辟道路得作用。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重含义:一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学术,多数侧重于对社会、政治问题得研究;二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而这二

者得活动就是紧密结合得。私学得出现,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得一次飞跃,它

与官学截然不同:

第一,私学与官府分离,就是独立得专门得学术与教育团体;

第二,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得典章制度与文献,而以本学派得政治与学术主张教

授弟子,寄望她们推行本学派得政治主张,因此各学派弟子得参政意识都较浓。

第三,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得特权,属于士得行列。

第四,受教育对象扩大,本着“有教无类”得原则,吸收平民入学,突破了王族、贵族得限制,扩大了学校教育得社会基础与人才得来源。

第五,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得封闭式得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

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广泛得

联系,一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得学风,形成百家争鸣得盛况,为人才得培养创造

了极为有利得条件。

第六,私学得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涌现了一批著名得教育著作,如

《学记》、《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得自成体系得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

教育理论得基础。这就是自由讲学带来得成果。

2、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得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得思想)

答: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就是儒家学派得创始人,就是我国古代伟大

得思想家与教育家。她得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得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影响之大,就是前所未有得。她在教育史上得伟大贡献就是多方面得: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人得发展中得重要作用。认为教育得传播会影响

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得作用与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得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主张“有教无类”得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得垄断,扩大受教育得对象,使受教育得权利与机会赋予平民;

(3)、关于教育目得,她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得君子,为封建官僚制得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4)、教育内容方面,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思想品质与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德教育得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就是崇拜神

灵。

(5)、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得道德准则,鼓励人

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得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得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

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与克服缺点。

(6)、总结出行之有效得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得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强调

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

返约,主要解决教学得广度与深度得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要端正

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就是得学习态度。

(7)、树立教师得典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得职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创办规模较大得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得局面,成

为百家争鸣得先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得学说,通过讲学在私学组织得基础上,

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封建社会得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9)、重视历史文献得继承与整理研究,编辑《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3、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得历史及其对教育得影响。

答:科举制就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得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

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300余年,经历多个朝代得发展变化。

(1)、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得正式产生。

(2)、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得考试制度。科举考试

步骤就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3)、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与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得地位

与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4)、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得地位,对当时得官僚政治、文化教育与士人生活都有重大

影响。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

科举制得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得影响主要体现在:

(1)、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得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

统治得效果,促进了社会得稳定。

(2)、科举制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得规模,具有一定得客观标准,

与察举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对当时得

社会发展起了一定得积极作用。

(3)、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其关系即养士与取士、育才与选才得关系。由于选才与育才得标准与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得发展。另一

方面,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得要求,沦为科举制度得附庸。

(4)、科举制得流弊主要有: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公平,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得影响,自然科学与技术得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得影响。

(5)、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得影响。在东亚,日本、朝鲜等国曾

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中国成了考

试得故乡,考试制度得发源地。

财政学笔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基础理论课。在学科属性上,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由于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分配活动,是政府为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直接经济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手段,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财政分配直接、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企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财政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财政理论学习,对财税专业的学员而言,可为学习《税收学》、《中国税制》、《国家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政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是学员经济学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充足财税专者,是不合格的经济管理者。学好《财政学》,对自考学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结构看,《财政学》包括财政的共性、社会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管理和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三章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益问题。 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 第四章税收概述 本章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上述重点中同时包含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 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 第五章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11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 第六章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e16118698.html, 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 第七章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

财政学陈共习题(答案)

页眉 《财政学》 一、单选题 1.当资源配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称为(D ) A. 免费搭车现象 B. 边际效用递减 C. 市场失灵 D. 帕累托最优 2.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D ) A. 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 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 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完全竞争市场隐含的特征有( A) A.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完全信息 B. 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外部经济 C. 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 D. 存在规模经济 4.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 D) A. 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 行政管理机关 C. 司法检察机关 D.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5.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A )其社会边际成本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没有固定关系 6.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 ) A. 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 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7.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B )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8.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D ) A. 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 行政管理机关 C. 司法检察机关 D.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9.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 A ) A. 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 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10.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B )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1.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A )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就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就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她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她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5、经济波动 (五)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手段 ①宏观调控 ②立法与行政手段 ③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 ④财政手段 2、政府干预失效 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 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六)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与供给渠道分类: 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 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①私人物品:排她性与竞争性 排她性:排她性就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她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她人消费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1)(精)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题型 单选(30 x 1 =30 多选(15 x 2 =30 简答(4 x 5 =20 材料分析(2 x 10 =20 第一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 2::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大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 础。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 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理论内容及其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六,党的建设理论。

财政学第八版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2017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

2018年全国导游考试《政策与法律法规》章节练习题1

2018年《政策与法律法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各级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A.( ) B.(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属于重要的国家机关。() A.( ) B.( ) 3.《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A.( ) B.(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A.依党章治党 B.司法独立 C.建立法治政府 D.依宪治国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从根本上确立了()作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最高依据,确立了()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根本法地位和至上权威。 A.党章 B.宪法 C.法律 D.政策 3.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国歌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C.《国际歌》 D.《我爱你祖国》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方针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E.有罪必罚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E.政治协商 3.以下哪些属于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A.普遍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差额选举原则 D.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E.秘密投票原则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B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人民是主体和力量源泉。 2.B 解析:从本质上讲,政协不是国家的机关 3.A 解析:发展目标到2020 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二、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2.B 解析:从根本上确立了宪法作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最高依据,确立了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根本法地位和至上权威 3.A 解析: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打印)资料

《综合素质》重点笔 记(打印)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 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 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 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财政学考试整理笔记

导论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社会公共需要: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财政的一般概念:1.财政的分配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个别需要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和微观主体需要而言的。特征为一是总体性,是就社会总体而言的,为了维持一定政治经济生活,必须满足由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二是共同性,是向社会公众提供的,而不是向某个人或集团服务,是社会共同享有的。三是不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少量的费用简述西方财政学说的形成于发展: 第一个时期: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 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1929年一19933年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得出“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结论。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1?货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 瑟拉弗3?公共选择学派:以坎南和塔洛克为首的公共选择学者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 第一章 1,市场失灵:经济调节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本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灵。 2,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相对应,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4,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标。 5,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 业率,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政策目标。 6,免费搭车(补!!):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他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 或集体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就不会自愿掏钱去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 益,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免费搭车现象。 7,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社会上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需求不足,则可以采取使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办法,即相对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 8,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社会上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可以采取使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办法,即相对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 简答题 9,举例说明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国防和防洪堤坝。 10,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举例说明? 由于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使得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 ⑴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是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容:①新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

2017导游考试大纲

2017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国家和社会选拔合格导游人才的全国统一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考试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目的是检验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导游职业的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考试科目、语种及要求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科目一“政策及法律法规”、科目二“导游业务”、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科目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科目五“导游服务能力”。 考试语种分为中文和外语两种,其中外语类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朝鲜语、泰语等。 上述科目内容,分别从了解、熟悉、掌握等三个层次对考生进行考察。 三、考试方式 考试形式分笔试及现场考试两种,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为笔试,科目五为现场考试。笔试实行全国统一的计算机考试。现场考试以模拟考试方式进行,由省级考试单位根据考试大纲和《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现场考试工作标准(试行)》组织。 科目一、科目二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其中科目一、科目二分值所占比例各为50%;科目三、科目四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

试。考试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每张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含140题,共100分,其中判断题30题,每题0.5分,共15分;单项选择题80题,每题0.5分,共40分;多项选择题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科目五考试中文类考生每人不少于15分钟,备考旅游景区不少于12个;外语类考生每人不少于25分钟,备考旅游景区不少于5个。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中文类分值比例为:礼貌礼仪占5%,语言表达占15%,景点讲解占50%,导游服务规范占10%,应变能力占10%,综合知识占10%;外语类分值比例为:礼貌礼仪占5%,语言表达占25%,景点讲解占30%,导游服务规范占10%,应变能力占5%,综合知识占5%,口译占20%。 四、各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一《政策及法律法规》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根本制度、根本任务、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及旅游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 1.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序言和总纲的内容,熟悉《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基本国策、基本制度、根本任务;掌握《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熟悉《宪法》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财政学第八版-复习笔记

】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 2、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3、规范工资制度。 4、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5、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性 3、~ 4、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5、收入分配不公平 6、经济波动 (五). (六)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干预和政府干预手段 ①宏观调控 ②立法和行政手段 ③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④财政手段 2、政府干预失效 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 导致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 ③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七)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分类: 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 公共产品 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①私人物品:排他性和竞争性

郑州大学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

全国导游考试题库1

全国导游考试《导游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旅游活动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它同时具有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并且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 __________的综合性特点。 2、现代旅游活动由______ 、_____ 和_______这三者通过 ________而构成的,这三个因素被看作是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 3、当代中国的佛教界将佛教的宗旨归纳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 。 4、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渊源于_____ ,________ 是道教的前身。 5、长江是我国最大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__________ ,全长________ 千米,流经________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长江水量充沛,有_______ 之称。 6、我国的旅游客源地分为 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两大部分,我国的海外客源可分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两大部分,在入境旅客中________ 一直占绝大多数。 7、我国的旅游行业组织主要的起的作用是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并向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意见和咨询。 8、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海口的西南岸,包括______ 、_______ 、________,澳门人口有 ______是华人。澳门的区花是_______ ,区徽为_______ 色。 9、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由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 ______ _米,是全国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形成的________ 被誉为台湾八景色之最。 10、当今世界上,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被认为是东方、西方和阿拉伯三大饮食流派的代表。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将正确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5分) 1、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中,是处于旅游活动的中心地位() A旅游主体B旅游客体C旅游媒介 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出现在() A《尚书》B《易经》C《诗经》D《春秋》 3、被称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是()A《周髀算经》B《大衍历》C《营造法式》《D梦溪笔谈》 4、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 A鄱阳湖洞庭湖C杭州西湖D太湖 5、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是() A白马寺B法门寺C塔尔寺D 青龙寺 6、以下道观殿堂中,供奉的是青龙、白虎神的是() A山门殿B三清殿C玉皇殿D灵官殿 7、清朝后期的殿试在举行() A太和殿B中和殿C保和殿D内廷 8、以下桥梁是我国著名的梁式石桥的是() A苏州宝带桥B泉州洛阳桥C北京卢沟桥D程阳永济桥 9、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独特要素是(;) A建筑B理水C动物、植物D匾额楹联 10、有"神品"之称的是() A宜兴紫砂壶B洛阳仿唐三彩C景德镇的名瓷D龙泉青瓷 11、葡萄酒中,糖的含量在1·2%--5%之间的是() A干葡萄酒B半干葡萄酒C半甜葡萄酒D甜葡萄酒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 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 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 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容 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