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安徽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安徽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三津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整理人:宋长健☆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6课)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公—私)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评价:积极(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2)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消极:但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四、有关市的发展——(注意唐代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比较)

唐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五、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推行的原因。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六、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七、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0—12)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④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1课)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

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与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四、1956年中共八大的探索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历史意义: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农村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随后全国推广。

3.作用: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城市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

① 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过程:

① 1992年,“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2002年,“十六大”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目标。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3、14、22课)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1)变化轮船、铁路、汽车、飞机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①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报刊: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2.影视: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3.互联网:通过快速的、全球范围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了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形成和发展(第7、8、9课)——与专题八一起看

一、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1、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当时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2、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2、自新航路开辟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三、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①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

④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⑤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A、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B、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过程:① 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④ 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最后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四、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五、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可能性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前提)

②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六、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史蒂芬孙)

七、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不同特点?

背景:①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②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①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特点: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重工业部门发展比较突出。②多个国家同时发生。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八、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扩展,提供经济前提和技术条件)

①由于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

②工业革命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利

用廉价优质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③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蒸汽机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汽车、火车、轮船等越来越先进、快捷,交通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九、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雏形殖民扩张——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6、17课)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1929-1933)、破坏性严重

影响:①加深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市场争夺更激烈)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加紧掠夺所致)C、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背景: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 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主要内容:

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

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作用:①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②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战后,经济遭到重创——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五六十年代,繁荣

(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五、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即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进行调整,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①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问题。

②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经济安全。

③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④日益完备:到六七十年代。

⑤福利国家的利、弊:利——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弊——到80年代,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3、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①兴起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多样化。②与第二产业的关系:相互促进。

③作用:提高经济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4、新经济的出现

①出现国家和原因:二战后,美国应用先进科技发展新兴工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激光等〗

②时代和名称由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持续增长,被一家杂志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③实质: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5、18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1)实施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主要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评价

①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⑴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

经济政策过渡。

⑶主要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济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和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2、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⑴背景:二战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内容

a.农业:以收购制代替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b.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部分权力下放,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⑶结局及败因①结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②败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很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⑴内容:①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进行经济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的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②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⑵后果:苏联出现了全面危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与此同时,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4、25、26、27课)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1、条件:“二战”后,西欧实力严重削弱,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经济实力

大大膨胀,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2、内容:①金融货币方面: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②国际贸易方面:1947年,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二、认识: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从欧共体到欧盟)

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

(1)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2)战争尤其是二战使欧洲普遍削弱,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地位大大下降。

(3)二战后,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4)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主要过程

(1)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建立欧洲煤纲联营

(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4)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合作

(5)2002年,欧元启用: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

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1)对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

(2)对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1、背景:①在“冷战”格局中期望摆脱控制,寻求发展

②独立不久的东南亚各国逐渐认识到走向联合的重要性

2、成立:1967年,印、马、菲、新、泰五国在曼谷举行会议,东盟成立

3、发展:进入新阶段——1976年第一次首脑会议,讲政治合作纳入合作范围

壮大——1999年,东南亚10国全部加入东盟

新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02年

4、影响: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

1、形成原因:①欧洲一体化和日本经济对美国的挑战;

②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诞生: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该协定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意义:①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②美洲其他国家受到影响,也想加入自由贸易区。

四、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

1、倡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2、成立: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3、1991年,中国和台湾、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4、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这种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的要求。

四、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的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

A、现代科技的发展

B、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

(1)建立: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宗旨:消除贸易壁垒,协调各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贸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正式批准加入: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

2、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1)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2)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

1、表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自由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条件)

①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③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④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3、认识:

①本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经济危机全球化,其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大肆开发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2)对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不能逃避,必须抓住机遇,防范风险,兴利除弊,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谋求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1、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学业水平考试涉及的考点(必修一)_附答案

学业水平考试涉及的考点(必修一) 第1章走近细胞 一、常考知识点: 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 病毒: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 4.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以下两类: 5. 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转焦螺旋,直到看清要观察的物像为止。 二、学考真题 1.(2014年)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个体 2.(2015年)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那个层次?()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3.(2016年)下列属于真核生物的是() 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青蛙 D.蓝藻 4.(2015年)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 B.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D.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三、变式训练 1.下列各组生物中,具有细胞结构而没有核膜的是() A.SARS病毒 B.大肠杆菌 C.菠菜 D.青鱼 2. 在观察细胞时,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大小、细胞数目和视野亮度的变化是() A.变大、变多、变亮 B.变大、变少、变暗 C.变小、变多、变亮 D.变小、变多、变暗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常考知识点 1.在生物体的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2.细胞内的自由水的作用: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多种化学反应、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结合水的作用: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3.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等。夏季酷暑时分,在室外作业的人们应多饮淡盐水,补充身体流失的无机盐。 4.细胞中最基本的元素是C。 5.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全览

必修二(一、遗传因子的发现)必会知识点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 短毛;人的卷发 和 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和 隐性性状的现象。 显性性状: 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 高茎。 隐性性状: F1未表现出来 的性状;如矮茎。 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 相同的个体。如 DD 、dd 。其特点:无性状分离 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 不同的个体。如 Dd 。其特点是自交后代出现 性状分离 现象。 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 ×dd Dd ×dd DD ×Dd 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 DD ×DD Dd ×Dd 等 测交: F1(待测个体)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的方式。如: Dd ×dd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 =3 :1,则双亲一定都是 杂合子 。 Dd ×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 =1 : 1 ,则双亲一定是 测交类型。 Dd ×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 显性 纯合子。 4、配子类型 如: AaBbCc 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 2×2×2=8 种 基因型类型 如: AaBbCc ×AaBBC ,c 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3 ×2×3=18 种 表现型类型 如: AaBbCC ×AabbCc ,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2 ×2×1=4 种 必修二(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必会知识点 1、概念和关系 同源染色体: 形状和大小 相同,一条来自 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Ⅰ两两 配对的一对染色体。 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 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 染色单体 。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 配对 的现象。 关系: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 DNA 分子。 交叉互换:指 四分体 中非姐妹染色单体间 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 多个基因,他们在染色体上呈 线性 排列。 非等位基因— —包括 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基因及 同源染色体的 不同位置的基因。 符 号类: P 亲本 ♀母本 ♂父本 ×杂交 ×○自交 F1 子一代 F2 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 高豌豆×矮豌豆 P :AA × aa 显性 AA 、 Aa 3/4 ↓ ↓ 隐性 aa 1/4 F1 : 高 豌豆 F1: Aa 纯合子 AA 、 aa 1/2 ↓×○ ↓ 杂合子 Aa 1/2 F2 :高豌豆 矮豌豆 F2: AA Aa aa 显性中纯合子 AA 1/3 3 :1 1 : 2 : 1 显性中杂合子 Aa 2/3 F2中有 3种基因型, 2种表现型, 比例 3:1 (二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 的基因。如:D 和 d 是等位基因 子二代 合计 基因型通式 YYRR 1/16 基因型 比例 表现型 YYRr 2/16 双显 ( Y_R_) YyRr 4/16 纯隐 ( yyrr ) YYrr 1/16 单 显( Y_rr ) yyRR 1/16 单显 ( yyR_) YyRR 2/16 yyrr 1/16 1/16 9/16 3/16 3/16 F2中有 9种基因型, 4种表现型, 比例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9:3:3:1 亲 本 类 型 重组 类 型 2/16 2/16

2018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生物模拟试题一

2018 年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一 生物 分100分。考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 。 交回 试限定用时 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 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 效 3.第∏卷必须用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写上新答案;不能使用涂改 。 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50分) 是 一.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截止2017 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多达5946 万人。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因此, 的现 检测病人的尿液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情。下列可以用来检测糖尿病人尿液的试剂及出现 象为 A.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B.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C.斐林试剂.紫色反应D.碘液.蓝色 2.利用高浓度N aCl 溶液杀菌防腐的原理是 A.由于食盐中氯有杀菌作用 B.由于NaCl 溶液是中性,不适于细菌生长 C.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细胞脱水而死亡 D.由于高浓度N aCl 溶液的水分不足,以致细菌不能生存 3.保证活细胞按生命活动的需要,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物质的跨膜 运输方式是 A.自由扩散B.渗透作用C.主动运输D.协助扩散 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S”。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 (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 注意事项: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至少 ..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 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 ...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②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③运输载体(血红蛋白)④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生长激素)⑤免疫功能(抗体)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R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为:NH2-C-COOH H 7、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 至少 ..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 (n-m) 8、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 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9、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 染成红色。DNA主要存在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生物必修二学考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 植物,且是 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实验现象 P : DD 高茎X dd 矮茎 F i : J Dd 咼茎(显性性状) F i 配子: D 、d J F 2: 咼茎 矮茎(性状分离现象) F 2的基因型: 3 i (性状分离 比) DD : Dd : dd =i : 2 : i 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P-5) 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测交 Dd 高茎 X dd 矮茎 _Dd dd_ (基因型) 一高茎 矮茎(表现型) 二、相关概念 2、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F i 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F i 没有表现出来 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 、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 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D 与d 基因。 3、 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能稳定的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 状分离):分为显性纯合子(如 AA_的个体)和隐性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 杂合子:由丕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的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 性状分离) 4、 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 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 测交:让F i 与隐性纯合子 杂交。(可用来测定 F i 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I 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 的分开而分离。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1、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

2018最新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P5)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 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即噬菌体)和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逆转录病毒HIV)。 3、常见的RNA病毒有: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P8)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 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 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成形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 一般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和、念珠藻及发菜)、细菌(如硝化细菌、 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蓝线支细衣)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磨菇等食用菌) 等。 蓝藻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但也有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等少数种类的细菌是自养型生物。(P9)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罗伯特。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活细胞的发现者是列文虎克;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 1、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 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这一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 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一、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物理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物理物理试题(文科)2016.03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4分) 一、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小明坐在由上海开往北京的高速列车上感觉自己静止不动,他所选择的参考系可能是() A、铁轨 B、车厢 C、铁路旁的树木 D、车厢内走动的乘客 2、下列物理量都属于矢量的是() A、位移、速度和时间 B、力、速度和路程 C、路程、位移和力 D、速度、加速度和力 3、某人先向东走2m,接着向西走6m,最后向南走3m,则他在这段运动中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 是() A、5m,5m B、11m,11m C、5m,11m D、11m,5m 4、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5、牛顿第一定律表明() A、要使物体运动就必须有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 B、要是物体静止就必须有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运动 C、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6、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有惯性 B、百米赛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惯性,停下时就没有惯性了 C、物体没有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外力作用后惯性被克服了 D、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 7、下列关于弹力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接触并不一定产生弹力

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就是它对水平面的压力 C.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8、人类日常生活离不开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将不能走路、汽车不能运动……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吃饭时拿在手中的筷子不会滑落,是因为有摩擦力的作用 B.汽车轮胎表面都有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C.猴子沿竖直竹竿匀速上爬,是因为摩擦力大于猴子重力 D.在结冰的水平路面上洒些细土,人走上去不易滑倒,是因为此时人与路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了 9、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百米决赛,北京选手张培萌10秒08夺冠,张培萌之所以能够取得好 成绩,取决于他在100米中的() A.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 B.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大小 C.平均速度大小 D.起跑时的加速度大小 10、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原子核很小,所以原子核一定可以当作质点 B、研究和观察日食时,可把太阳当做质点 C、研究足球运动员踢出的弧线球时,可把足球当做质点 D、研究“嫦娥三号”绕月球的转动周期时,可把“嫦娥三号”当做质点 11、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被放置在倾角为α=30°的固定光滑斜面上,在如图所示的甲、乙、 丙三种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是(g=10m/s 2 )() 12、某商场一顾客站在自动扶梯上匀速上升,如图所示,则顾客受力个数是()

生物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测试题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二测试题 一.(选择题,25个,每空2分,共50分) 1.人类肤色的正常基因(A)与白化基因(a)的根本区别是 A.所控制的性状不同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C.所含碱基种类不同D.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 2.用纯种圆粒豌豆(RR)和纯种皱粒豌豆(rr)杂交,子一代全为圆粒。用子一代与豌豆甲个体杂交,所得豌豆中圆粒与皱粒数量相等。则豌豆甲的基因型是 A.RR或Rr B.RR C.Rr D.rr 3.基因型为AaBbCC(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豌豆自交,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A.两种,3:1 B.四种,l:1:1:1 C.四种,3:1:3:1 D.四种,9:3:3:1 4.豌豆子叶的黄色和绿色分别由基因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基因R和r控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其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所示,则亲代的基因型为()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5.某双链DNA分子(第一代)在适宜条件下经过2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中,含有第一代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有() A.1个B.2个C.4个D.8个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如图)说明了() A.RNA是遗传物质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C.DNA是遗传物质D.核苷酸是遗传物质 7.已知双链DNA分子一条链上的部分碱基排列顺序为:…一A—T—G—C一…,那么以该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子链相应碱基排列顺序是 A.…一A—T—G—C—… B.…一T—A—C—G—… C.…一A—U—G—C一… D.…一U—A—C—G—…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知识点归纳——必修1 非实验部分 一、 (B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白质 由C 、H 、O 、N 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 、S 基本单位:氨基酸 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 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R 基不同) 氨基酸结构通式: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氨基酸个数 –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蛋白质多肽链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 免疫球蛋白(抗体) 小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 (A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 由C 、H 、O 、N 、P5种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 、T 、C 、G 、U 构成DNA 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 的核苷酸:(4种) 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极其重要的 作用 三、 (B )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 、糖类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 、糖类 C 、H 、O 组成 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c 、 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构成RNA )、脱氧核糖(构成DNA )、半 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元(动物) 2H | NH COOH C |R ———

学业水平测试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必修1分子与细胞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 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 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 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 酸是细胞中 含量最稳定的,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化学元素组成: 2、 (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斐林试剂 中的甲乙液必须 等量混合均匀后 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 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 浅蓝色 棕色 (2) 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 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 的地方模糊。②酒精的作用是: (3) 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注意事项:① 先加A 液1ml ,再加B 液4滴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 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 基( -COOH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 碳原子上。氨基酸的 种类由R 基 (侧链基团)决定 O 4、 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② 催化细胞内的生理 生化反应③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④ 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生长激 素)⑤免疫功能(抗体) 5、 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 结构不同导致蛋白 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R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 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C-COOH H 7、n 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m 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 - m )个水分子,形成(n - m )个肽键, 至少存在m 个-NH 2和-COOH ,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n x 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 18 (n - m 8、核酸分为 DNA 和RNA DNA 的中文名称是 脱氧核糖核酸,RNA 的中文名称是 核糖核酸。 核苷酸是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 成。 9、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 __________ 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甲基绿 将细胞核中的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 染成红色。 DNA 主要存在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 主要存 其中水是 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 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 C H O 。蛋白质是干重 C 、H O N “ S”。核 C H 、O N P o f 砖红色沉淀。 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用苏丹川或苏丹W 染液,现象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 洗去浮色③ 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试剂:双缩脲试剂

(完整版)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 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4、5、6、7四个班级生物教 学任务,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喜爱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现拟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

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 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 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

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 改进工作。 五、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经组内讨论现对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做如下安排; 第1、2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3、4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5周复习检测、 第6、7周基因的本质 第8、9周基因的表达 第10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11、第14、第17、第20、 13周 15、16 周 18、19周 21周 12 、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备考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及题型总结讲解学习

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知识点 (一)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二)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 (三)曲线运动的分类:合力的性质(匀变速: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匀速圆周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 1受力分析,所受合力的特点:向心力大小、方向 2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文字、定义式) 3向心力的公式(多角度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五)平抛运动 1受力分析,只受重力 2速度,水平、竖直方向分速度的表达式;位移,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的表达式 3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五)离心运动的定义、条件 二、考察内容、要求及方式 1曲线运动性质的判断:明确曲线运动的条件、牛二定律(选择题)2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动态变化:熟练掌握匀速圆周运动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选择、填空) 3匀速圆周运动中物理量的计算:受力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几种表

示方式、合力提供向心力(计算题)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 4平抛运动相关:平抛运动中速度、位移、夹角的计算,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计算) 5离心运动:临界条件、最大静摩擦力、匀速圆周运动相关计算(选择、计算)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知识点 (一)行星的运动 1地心说、日心说:内容区别、正误判断 2开普勒三条定律:内容(椭圆、某一焦点上;连线、相同时间相同面积;半长轴三次方、周期平方、比值、定值)、适用范围(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表达式、适用范围 2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成就 (1)计算中心天体质量 (2)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 (三)宇宙速度:第一、二、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单位,物理意义(最小发射速度、最大环绕速度;脱离地球引力绕太阳运动;脱离太阳系)

最新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思想政治必备知识点精华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需求弹性(生活必需品反应小,高档耐用品反应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补品呈反向变动,替代品呈正向变动) 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因素。 (2)居民收入是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影响。 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践行的基本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8.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1.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怎样经营公司)? 精品文档

生物必修二学考必背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考前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得基本规律 一、填空题 1、亲本( )、父本()、母本()、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举例:自交( ):举例: 测交():举例: 2、相对性状:举例: 3、纯合子:举例:杂合子:举例 4、豌豆就是严格得与得植物,所以自然情况下获得得后代均为;豌豆具有得相对性状;实验时对 去雄(花蕾时),然后套袋。授以(另一植株)花粉(成熟后)。 5、孟德尔被称为,她采用法研究基因得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 6、判断一个显性性状就是纯合子还就是杂合子时,如果就是植物,就用,如果就是动物,就用。 7、一对相对性状得杂交 8、写出以下基因型个体产生得配子 AAbb()AaBb( ) AaBB()aaBb() 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得关系 一、填空题:

1、精原细胞在中形成精子,一个精原细胞可以形成个精子。 2、卵原细胞在中形成卵细胞,一个卵原细胞可以形成个卵细胞。 3、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次,细胞分裂次。最后得到得子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此过程发生在减数第次分裂。 4、联会: 两两配对得现象叫做联会。 5、精细胞在形成精子时要通过过程。 6、受精作用就是与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得过程。 7、萨顿假说得内容就是:基因就在上, 8、萨顿提出假说得理由就是: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得关系,提出假说所用得方法就是. 9、摩尔根用得眼色遗传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其研究方法就 是。 10、一条染色体上有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11、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遗传病 女性男性基因型XbY 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 12、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遗传病 女性男性基因型XD X D X dY 表现型患病正常患病 13、白化病:常染色体性。多指、并 指:常染色体性。二、填图题 时期: 特点: 同源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数目: 染色单体数目: DNA数目: 时期: 特点: 同源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数目: 染色单体数目: DNA数目:

高一物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必修二教学进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承担高一年级2班物理教学,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方法欠缺。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运用,也是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 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运用。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

教学效果;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与困惑; 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 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 性认识,加深理解; 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 同促进。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 5.1曲线运动;5.2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2 5.3抛体运动的规律;5.4实验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3习题课;5.5圆周运动;5.6向心加速度; 4 5.7向心力;5.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5习题课;复习评估;单元测试; 67.1追寻守恒量;7.2功;7.3功率; 7.4重力势能;7.5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 7 系; 8习题课;7.7动能和动能定理;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 1 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6 种元素是 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 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 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 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 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 C、H、O 3 种元素组成。 2、分类
概念

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核糖
组成核酸的物质
单糖
不能水解的糖

脱氧核糖 葡萄糖
动植物细胞 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多糖
水解后能够生成二分子 单糖的糖
水解后能够生成许多个
蔗糖 麦芽糖
`
乳糖 淀粉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模拟试题(人教版) (7)

山东省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生物模拟试题(人教版)7 一、选择题 1.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a图 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b图表示人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c图细胞分裂后将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 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2.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有一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孩。如果该男孩与一个母亲为该病患者的正常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问这个儿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为()A.11/18 B.5/9 C.4/9 D.3/5 3.(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4.美与丑、聪明与愚蠢分别为两对相对性状。一个美女对箫伯纳说:如果我们结婚,生的孩子一定会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箫伯纳却说:如果生的孩子像你一样愚蠢,像我一样丑,那该怎么办呢? 下列关于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美女和箫伯纳都运用了自由组合定律 B.美女和箫伯纳都只看到了自由组合的一个方面 C.除了上述的情况外,他们还可能生出“美+愚蠢”和“丑+聪明”的后代

D.控制美与丑、聪明与愚蠢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5.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B.有的生物种类的遗传物质是RNA 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下图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 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①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7.在含有四种碱基的DNA区段中,有腺嘌呤x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y,则()A.y≤0.5 B.y≥0.5 C.胞嘧啶为x(1/2y-1)个 D.胞嘧啶为y(1/2x-1)个 8.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完整的HBV是由一个囊膜和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其DNA 分子是一个有部分单链区的环状双链DNA。如图所示为乙肝病毒在肝脏细胞中的增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018年高一高中物理必修二教学计划总结

2018年高一高中物理必修二教学计划总结 【摘要】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困惑,查字典物理网的编辑为大家总结了高一高中物理必修二教学计划,各位考生可以参考。 高一高中物理必修二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关于教学计划的说明: 本学期使用《必修二》,共五章,分别为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和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

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方法目标:学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能量的观点和守恒的观点来处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抛体运动》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讲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节,讲述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用这个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节,讲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 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以及离心现象. 第二单元第三节、第四节,讲述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 第二单

元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三单元第四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 第四章《机械能》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和第二节,讲述功和功率。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节,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第三单元第六、七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只有一个单元,即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四、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课次 ?一二三四五六曲线运动及习题课运动的合成及分解、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及习题课第一章测试及讲解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及习题课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五、具体实施:? 1、精讲精练圆周运动部分练习及单元测试天体运动及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及习题课期中复习期中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