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2011·江苏高考) [多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 A.DNA 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故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CD

2.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

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或重复

D.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解析:注意图①和图②的区别,①表示交叉互换,②表示易位,图③中为碱基对缺失,属基因突变,图中各种变异均能够遗传。

答案:C

3.右图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A.图中的染色体1、5、7、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此细胞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细胞质分裂为不均等分裂

C.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一定发生分离

D.含有基因B、b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发生分离;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该果蝇为雄性,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含有B、b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应属基因重组。

答案:C

4.(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

B.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C.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D.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根际微生物

解析:种植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应与传统农业(普通棉花)种植区隔离,否则传统农业种植区的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目的基因的本质为DNA,动物食用后会将其消化分解成小分子脱氧核苷酸,所以目的基因不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转基因作物可能由于目的基因通过花粉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导入转基因生物的目的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作物的某些细菌或病毒杂交,从而重组得到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

答案:B

5.根据下列所给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把人的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质粒上,然后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产生出人的胰岛素。

材料2:把萤火虫基因转入烟草体内,培育出发荧光的烟草。

材料3:有人把蜘蛛产生丝腺蛋白的基因转入羊体内,分泌的乳汁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可抽出细丝,这种细丝可望用作手术的缝合线。

(1)上述生物新品种的产生运用了________技术。

(2)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能够表达,而不是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这说明基因是有________效应的________片段,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同时可以说明各种生物共用一套________。

(3)上述技术所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

(4)材料3中的缝合线与普通缝合线相比有何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遗传的变异分为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基因工程改变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成属于________。

(6)从上述所给的材料,不能得出下列哪一结论?________。

A.动植物之间可以相互转移基因

B.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可以相互转移基因

C.基因工程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基因

D.转基因生物的出现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解析:基因工程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培育生物新类型,属于定向育种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1)重组DNA(2)遗传DNA独立密码子(3)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4)

可以被分解吸收,不用拆线(5)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6)D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 秋季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 七年级科学上册 物质的比热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一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当前的学生基础只能通过温度来反映热量传递,学生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二、学生在分析能力上尚不能很好地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有三个因素,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小学时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温度的相关内容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而第三节质量的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并通过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情景引入

第四章 第三节第2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第2课时) 三、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只有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才能正确的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1.阴极上:由于阴极上电子,不管阴极材料是金属还是石墨,此时都不能得电 子,只能是溶液中的得电子。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就越得电子。 因此阴极上氧化性强的离子得电子。金属越不活泼,对应阳离子氧化性越,越得电子。由此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下列离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 Ag+Cu2+H+(酸) Pb2+Fe2+Zn2+H+(水) Al3+… 严格讲:离子的放电能力与其浓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酸溶液中:c[H+(酸)]>c[ H+(水)],因而放电能力> 。但在中学范围内一般不考虑上述金属离子浓度 对其放电能力的影响。、、、、、等活泼金属阳 离子在水溶液中电解时不得电子。 小结:质量增加,或有氢气产生的电极一定是极。 2. 阳极上:电解池中阳极上电子,而与溶液中的都可失电子,因 此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与有关。由于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 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 子。而阳极如果用石墨或金属铂(Pt)等难失电子的物质做惰性电极时,则是 溶液中失去电子。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就越失去电子。 通过查资料,分析下列离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S2-I-Br-Cl-OH-(水或碱)最高价含氧酸根离子F-。 注意:放电顺序这个考点不难,但要细心,极易出错。要能根据放电顺序判断阴、阳极产物,如果是惰性电极则直接考虑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如果阳极是较活泼金属(即除金、铂以外的金属),那一定要能想起: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子。四.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 练习: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注意得失电子的顺序)①、CuCl2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②、HCl: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小结:经过总方程式发现以上两个电解池反应的电解对象都是,这一类电解反应称为电解电解质型 练习: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第四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氮的氧化物大气污染物 [学习目标定位]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1.一氧化氮的性质 NO为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2NO+O2===2NO2。故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二氧化氮的性质 (1)NO2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溶于水时与水发生歧化反应:3NO2+H2O===2HNO3+NO。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NaNO3+H2O。

NO和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NO与碱、酸都不能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不成盐氧化物;NO2与碱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盐,也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例

1最新的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气体 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一氧化氮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解析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常温常压下,NO容易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NO2。 例

2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器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有CO2、H2O、N2、NO等,这些气体均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的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与空气反应生成NO2 C.CO2遇NO反应生成NO2 D.NO遇H2O反应生成NO2 答案 B 解析根据原高温气体均为无色,但现场却能看到红色可推知,是因为发生反应:2NO+O2===2NO2。 二、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水的反应与计算 1.反应原理 ①3NO2+H2O===2HNO3+NO ②2NO+O2===2NO2 由方程式①×2+②得: ③4NO2+O2+2H2O===4HNO3 由方程式①×2+②×3得: ④4NO+3O2+2H2O===4HNO3 2.计算类型

天子章第二(第二课时)4

《孝经》第二课第二课时 《孝经》:《天子章第二》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四会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设计人:杨芬艳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要真正让社会和谐,人人懂得敬亲孝亲,需要大力提倡孝道的教育,即“德教加被天下”。 (4)让学生懂得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 2、能力目标: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2)诵读法。 3、情感目标: (1)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懂得我们只要真正自己做到“爱敬尽于事亲”,做一个孝子,树立榜样,用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体力,来做这个弘扬孝道的教育工作,德教也就“加于百姓”。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理解意思。 1、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3、小组讨论:说说每则大意。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孝经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师小结: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要使社会和谐,人人懂得相亲相爱,最好的教育是孝道的教育。“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让上下能和睦,要讲究礼。这个礼,要从家里做起。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同学们,赶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 6、学生齐读课文内容,并指名背诵。 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2014报关员考试复习第四章讲义 第4节1

第四节协调制度归类总规则 规则一 (原文): 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应按品目条文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如品目、类注或章注无其他规定,按以下规则确定。 ★解释规则一: 规则一有三层含义: 1、指出“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 例如说,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按标题,它应该包括,所有的活动物和动物产品,但第一类中,根据章注,就可以知道,流动马戏团、动物园或其他类似巡回展出用的活动物,不包括在第一类里面。所以说“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 2、“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应按项目条文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 在第一章章注中有规定,本章不包括品目95.08的动物,不包括品目30.02的培养微生物及其他产品。那么95.08的动物、30.02的培养微生物,就不能归入本章。所以说,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应按项目条文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 3、“如项目、类注或章注无其他规定,按以下规则确定” 在对商品进行归类的时候,税目条文、及相关的章注、类注是最重要的。如果按税目条文、及相关的章注、类注还无法确定归类的,才能够按规则二、规则三、规则四、五、六来归类。

解决商品归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它们的优先顺序为: 品目条文—子目注释—章注—类注—归类总规则 历年考题(单选题) 解决商品归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包括:归类总则、类注、章注、子目注释。它们的优先顺序是: A、子目注释—章注—类注—归类总则 B、归类总则—类注—章注—子目注释 C、类注—章注—子目注释—归类总则 D、章注—子目注释—类注—归类总则 答案:A 规则二 (原文): (一)品目所列货品,应视为包括该货品的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只要在进口或出口时该项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具有完整品或制成品的基本特征;还应视为包括该项货品的完整品或制成品在进口或出口时未组装件或拆散件。 (二)品目中所列材料或物质,应视为包括该种材料或物质与其他材料或物质混合或组成的物品。品目所列某种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应视为包括全部或部分由该种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由一种以上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应按规则三归类。

第4章 第4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A知识清单聚焦教材) 1.小旺看见人们在冬天常使用热水袋取暖,他灵机一动发明了“水床”——在床形的塑料袋内充上水。冬天,用电热器给水加热,水吸收热量,温度__慢慢升高__,人睡在“水床”上比直接睡在床上感觉暖和;夏天,充入冷水,躺在上面又感觉非常凉爽。这种床用水作介质,是利用了水的__比热大__的特点。 2.一滴水和一盆水相比,比热__一样__,把一根铜丝截成长短不同的2段,质量__改变__,比热__一样__。由此可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__特性__,同种物质比热__相同__,不同物质比热__不同__。 3.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__越多__;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__质量__越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时,__比热__小的吸收热量少。 4.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__升高温度__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中,用__加热时间__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B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第1题图 1.水的比热比煤油的大。如图所示,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 ℃,这个过程中(A) A.煤油温度先升到40 ℃ B.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的高 C.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 D.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2.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的是(C) 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3.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的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B)

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

【课题】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典型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根据热带、温带代表地点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它们代表 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每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学会 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3.通过对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自制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导入与 展示 导入:同学们,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下列景观吗? 1.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图片的景观差异,对学生的描 述给予及时的指导与评价。 2.师:广袤的地球,气候千差万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吧!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读图讨论) 学生1:进入到茂 盛的森林之中, 仿佛来到一个神 话世界。在这里 抬头不见蓝天, 低头满眼苔藓, 是生物的乐园。 学生2:这里终年 严寒,地面覆盖 着很厚的冰雪。 学生3:这里的地 面生长着苔藓、 地衣等低等植 物。 学生4:在沙漠欣 赏“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 美景。 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 通过讨 论各地 景观差 异,激 发学生 的学习 兴趣。

读图与 讨论 (板书)探究一: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全球范围看,气温的分布规律:, 降水的分布规律:。 2.从全球范围看,由于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而,气候类型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低纬 到高纬,依次分布着气候、气候和气候。(自主学习) 1.全球有种 气候类型,其中 热带种、温 带种、寒带 种。 2.亚欧大陆共 有种气候类 型。 3.我国有种 气候类型。 (自主探究) 气温的分布规 律:由低纬向高 纬逐渐降低 降水的分布规 律:赤道附近降 水多,极地地区 降水少。 通过读 图,培 养学生 的读图 分析问 题的能 力,建 立空间 观念。 读图与探究 读图与思考 (板书)探究二:热带气候 一、(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合作探究) 热带气候的分 布:从总的来说, 这四种气候类型 都分布在带地 区(温度带); 具体来说:热带 雨林气候分布 在,以地 区分布最广。 热带草原气候分 布在,以 洲分布最广; 热带季风气候分 布在洲的 半岛和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分 布在, 以地区分布 最广。 (自主探究) 伊基托斯的气温 特点:, 降水特点:。 通过新 加坡和 黄土高 原景观 的差异 影响, 培养学 生的读 图分析 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 生良好 的读图 习惯。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第四章 第4节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第四章 第四节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2010·广州模拟)若复数1+2i (a ∈R ,i 为虚数单位)是纯虚数,则实数a 的值为 ( ) A .-6 B .13 C.32 D.13 解析:∵ a +3i 1+2i =(a +3i)(1-2i)(1+2i)(1-2i)=6+a +(3-2a )i 5∴6+a =0,即a =-6. 答案:A 2.设a 是实数,且a 1+i +1+i 2 是实数,则a 等于 ( ) A.12 B .1 C.32 D .2 解析:∵a 1+i +1+i 2=a (1-i)2+1+i 2=1+a 2+1-a 2 i ∈R , ∵a ∈R ,∴ 1-a 2=0,解得a =1. 答案:B 3.(2009·江苏高考)若复数z 1=4+29i ,z 2=6+9i ,其中i 是虚数单位,则复数(z 1-z 2)i 的实部为________. 解析:(z 1-z 2)i =(-2+20i)i =-20-2i , 故(z 1-z 2)i 的实部为-20. 答案:-20 4.(2009·全国卷Ⅰ)已知z 1+i =2+i ,则复数z = ( ) A .-1+3i B .1-3i C .3+i D .3-i 解析:由已知得z =(1+i)(2+i)=1+3i ,∴z =1-3i. 答案:B 5.已知m 1+i 1-n i ,其中m 、n 是实数,i 是虚数单位,则m +n i = ( ) A .1+2i B .1-2i C .2+i D .2-i

解析:m 1+i =m (1-i)2=m 2-m 2 i =1-n i , ∴m 2=1,n =m 2 =1. 故m =2,n =1,则m +n i =2+i. 答案:C 6.如果实数b 与纯虚数z 满足关系式(2-i)z =4-b i(其中i 为虚数单位),那么b 等于( ) A .8 B .-8 C .2 D .-2 解析:∵z 为纯虚数,∴可设z =a i(a ≠0), 由(2-i)z =4-b i ,得(2-i)a i =4-b i , ∴2a i +a =4-b i , ∴????? a =4 -b =2a ,即b =-8. 答案:B 7.(2010·连云港模拟)复数2-3i -2+3i = ( ) A .0 B .2 C .-2i D .2i 解析:3+2i 2-3i -3-2i 2+3i =(3+2i)(2+3i)(2-3i)(2+3i)-(3-2i)(2- 3i) (2-3i)(2+3i) =13i 13--13i 13=i +i =2i. 答案:D 8.(2009·浙江高考)设z =1+i(i 是虚数单位),则2 z +z 2= ( ) A .-1-i B .-1+i C .1-i D .1+i 解析:2z +z 2=2 1+i +(1+i)2 =2(1-i) 2+1+i 2+2i =1+i. 答案:D 9.计算:(1)(2+2i)4 (1-3i)5; (2)-23+i 1+23i +(21-i )2010 ;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 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解析: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涉及基因数目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A 2.右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一个细胞,该细胞() A.只存在于该动物的卵巢中 B.发生过交叉互换 C.含有4个染色体组 D.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有两种 解析: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该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该细胞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只有一种,其余为极体,将退化消失。 答案:A 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而形成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时,雌雄配子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引起的。 答案:C 4.下图为一二倍体生物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

A.AB段B.CD段 C.FG段D.HI段 解析:由题图可知,CD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A~F为有丝分裂过程;GH段细胞内没有了同源染色体,因此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 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答案:C 5.右图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关叙述 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都来自父方 B.③和④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易位 C.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 D.③和④形成后,立即被平均分配到两个精细胞中 解析:由题知,①和②所表示的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它们分别来自父方、母方,结合图可判断出它们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③和④形成后发生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会被平均分配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答案:C 6.[双选]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解析: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即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故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答案:CD 7.两个核酸片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X酶的作用,发生下述变化(如下图),则X酶是 () A.DNA连接酶B.RNA聚合酶 C.DNA聚合酶D.限制性内切酶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2.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工业分布图中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培养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分析,养成用图的好习惯。 重点 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导入新课 教师:工业为我们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一位知名钢铁、煤炭公司总裁,你准备把你的资金投入到哪些地区?你能说明一下原因吗? 学生:钢铁工业投资在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市场消费量大的地区;煤炭工业应投资在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究竟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对照图例,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从图中信息可看出,我国已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有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四大工业基地。西部主要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最后由一名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阅读图 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师:阅读图4.20,观察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学生:观察图中图例表示的工业中心,可以看出:(1)我国沿海主要工业中心有:天津、北京、上海、福州、广州等。(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我国主要工业中心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教师:阅读图4.22“201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说出我国人均工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浓硫酸的特性

第2课时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浓硫酸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A.强氧化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酸性 ,所以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2.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难挥发性) 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强氧化性、酸性) 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吸水性) 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脱水性) 3.硫酸厂有一辆已存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某工人边吸烟边用水冲洗,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下列引起爆炸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遇明火爆炸 B.浓硫酸遇水发热爆炸 C.铁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D.稀释后的硫酸与铁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与金属铁反应产生氢气,吸烟时点燃氢气造成爆炸。 4.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A,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B中,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C中,氨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5.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生成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有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可控制铜丝与浓硫酸的接触,即控制SO2的生成量,故A项合理;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项合理;SO2有毒,且属于酸性氧化物,故C项合理;浓硫酸过量,试管中剩余浓硫酸,应将反应后的混合液慢慢加入到大量水中,否则易出现液体喷出试管而发生危险,故D项不合理。 6.在检验S-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存在 B.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存在 C.先加入稀盐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存在 ,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存在 项,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或HS;B项,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或 HS-;D项,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 7.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在0.45 mol和0.9 mol之间 D.大于0.45 mol 与浓硫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H2SO4只有部分被还原,再者浓硫酸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停 止反应,因而在计算被还原的硫酸时不能把0.05 L×18 mol·L-1=0.9 mol全部当作反应物,而只能是其 中一部分。又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参加反应的浓硫酸中只有一半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所以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0.45 mol。 8.浓硫酸在下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只表现强氧化性的是() A.Cu CuSO4 B.C CO2 C.FeO Fe2(SO4)3 D.Fe2O3Fe2(SO4)3 解析浓硫酸在反应中表现出酸性时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硫元素仍以S-形式存在;浓硫酸表现出氧化性时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2H2SO4(浓)CO2↑+2SO2↑+2H2O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浓硫酸只表现强氧化性;Fe2O3+3H2SO4Fe2(SO4)3+3H2O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浓硫酸只表现酸性;而 Cu+2H2SO4(浓)CuSO4+SO2↑+2H2O,2FeO+4H2SO4Fe2(SO4)3+SO2↑+4H2O中都是有一部分硫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 .会分析减数分裂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3.能记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难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一、染色体 1.染色体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2.染色体功能: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 分裂期:染色体分裂间期:染色质 4.染色体的3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数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 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 表示)。 预习交流 人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答案: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复制一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分段: (二)减数分裂过程(注意染色体行为变化) 1.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分子水平的变化:DNA 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常有交叉互换。 (2)中期Ⅰ: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的两侧。 (3)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011报关员考试复习第四章讲义 第4节3

第二类植物产品 一、植物产品的概况 1、本类包括绝大多数活植物以及未经过加工,或仅经过有限的简单加工的植物产品。 2、归入本类的植物产品与归入其它类(第四类)的植物产品主要是根据加工程度来区分的。 3、本类包括第6—14章共9个章。 归入本类的植物产品一般按照:活植物—食用植物产品—非食用植物产品的顺序编排,通常也将其分为三大类,即: (l)活植物(第6章); (2)食用植物产品,未经过加工,或仅经过有限的简单加工(第7章~11章及第12章部分品目); (3)非食用植物产品,未经过加工,或仅经过有限的简单加工(第12章部分品目以及第1 3章和第14章)。 二、归类时容易混淆或忽视的地方 第六章活树及其他活植物 1、菊苣属植物及其根的归类 ¨菊苣属植物及其根大部分都归入第6章(子目0601.2000)。

¨但一种烘焙后作为咖啡代用品的菊苣根不归入本章。这个品种的菊苣根,未烘焙的归入品目12.12;己烘焙的归入品目21.01。 2、明显不适合栽种的天然圣诞树归入0604。 第六章历年考题 1、天然圣诞树(未经装饰) 答案:0604.9100 02年 第七章 第七章历年考题 1、冷冻的煮熟甜玉米粒,塑料袋装 答案:0710.4000 01年 2、500克袋装的干制的小白蘑菇 答案:0712.3100 04年 第八章 第八章历年考题 1、泰国产鲜芒果 答案:0804.5020 98年-1 2、鲜脐橙

答案:0805.1000 99年-1 3、鲜水蜜桃 答案:0809.3000 2000年 第九章 第九章历年考题 1、“龙井”绿茶,150克塑料袋装 答案:0902.1090 05年 2、普洱茶,净重1千克/包 答案:0902.3020 07年 第十章历年考题 1、硬粒小麦 答案:1001.1000 99年 2、食用高粱(非种用;净重50千克) 答案:1007.0090 2000年 第十一章历年考题 1、马铃薯淀粉 答案:1108.1300 98年-2

第四章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四章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已知向量a =(1,-m ),b =(m 2,m ),则向量a +b 所在的直线可能为( ) A .x 轴 B .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 C .y 轴 D .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解析:选A.a +b =(1,-m )+(m 2,m )=(m 2+1,0),其横坐标恒大于零,纵坐标等于零,故 向量a +b 所在的直线可能为x 轴,选A. 2.已知A (-3,0),B (0,2),O 为坐标原点,点C 在∠AOB 内,|OC |=22,且∠AOC =π4 ,设OC →=λOA →+OB →(λ∈R),则λ的值为( ) A .1 B.13 C.12 D.23 解析:选D.过C 作CE ⊥x 轴于点E (图略). 由∠AOC =π4 ,知|OE |=|CE |=2, 所以OC →=OE →+OB →=λOA →+OB →, 即OE →=λOA →, 所以(-2,0)=λ(-3,0),故λ=23 . 3.(2011·高考北京卷)已知向量a =(3,1),b =(0,-1),c =(k ,3),若a -2b 与c 共线,则k =________. 解析:a -2b =(3,1)-2(0,-1)=(3,3),又∵a -2b 与c 共线,∴a -2b ∥c ,∴3×3-3×k =0,解得k =1. 答案:1 4.(2012·宜昌调研)已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若A 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边AB ,AD 分 别落在x 轴,y 轴的正方向上,则向量2AB →+3BC →+AC →的坐标为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得A (0,0),B (1,0),C (1,1), 则AB →=(1,0),BC →=(0,1),AC →=(1,1), ∴2AB →+3BC →+AC → =2(1,0)+3(0,1)+(1,1)=(3,4). 答案:(3,4) 一、选择题 1.已知向量a =(1,k ),b =(2,2),且a +b 与a 共线,那么a +b =( ) A .(3,0) B .(3,1) C .(3,2) D .(3,3) 解析:选D.a +b =(1,k )+(2,2)=(3,k +2). ∵a +b 与a 共线,∴k +2-3k =0,解得k =1. ∴a +b =(3,3). 2.(2012·绵阳质检)在△ABC 中,AB →=c ,AC →=b .若点D 满足BD →=2DC →,则AD →=( ) A.23b +13c B.53-23 b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4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现象。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的建立 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本章的第四节,前三节是光的反射现象,后面是光的色散和透镜部分,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在整个光学知识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是在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实验得出在不均匀介质中光是折射的基础上学习的。并经过学生的再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光的折射规律。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定律,以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经过了第一章《声现象》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探究试验的能力,而且学生有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有了一定的作图能力,所以达到这个目标,是比较容易的。

第四章第二节第2课时讲解

第2课时氯气与碱反应及Cl-的检验 [学习目标定位] 1.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能正确写出氯气与碱[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知道漂白粉的成分和用途。3.学会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一氯气与碱的反应 1.Cl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l2===NaCl+NaClO+H2O。 2.工业上制取漂白粉(Cl2和石灰乳)的原理与上述反应原理相似,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3.自来水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很不稳定,不便于保存,而次氯酸盐性质稳定,且遇酸或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又可再生成HClO。因此常用氯气与碱反应制取漂白粉。 [归纳总结] 1.漂白液是NaClO溶液;漂白粉的成分是CaCl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Ca(ClO)2。 2.漂白粉的使用原理: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和较强酸能够制取较弱酸的原理使Ca(ClO)2转化为HClO进行漂白。 (1)Ca(ClO)2+2HCl===CaCl2+2HClO,离子方程式:ClO-+H+===HClO。 (2)Ca(ClO)2+CO2+H2O===CaCO3↓+2HClO(酸性:HClO酸性比H2CO3弱)。 3.Ca(ClO)2和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反应生成HClO,易分解。因此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保存方法是密封、避光并置于阴凉干燥处。 [活学活用] 1.某化工厂生产的漂白粉,产品说明书如下: (1)请你为漂白粉写一份保存、使用的注意事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