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性疾病的定义

营养性疾病指由于营养物摄入不当,(不当包括摄入不足、摄入过多或摄入比例失调)所造成的疾病。

营养物包括食物(如粮食、肉、蛋、油等)和药物(如维生素A、D)两大类。

(1)摄入不足造成的疾病一般称为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指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及利用障碍、消耗量增加及饮食单调、偏食等。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2)摄入过多造成的疾病一般常见:单纯肥胖症、维生素A过多症和维生素D过多症。

(3)摄入比例失调性疾病

①维生素A或维生素D比例失调。过去浓缩鱼肝油比例失调,已经停售。目前使用伊可新(维生素A2000单位、维生素D700单位),贝特灵(维生素A1800单位、维生素D600单位),已经满足两种维生素的预防量,不致中毒。

②过多补充铁剂,可以造成维生素E缺乏。

③食物中,乳儿糕的主要成分为谷类淀粉,蛋白质成份很低;麦乳精主要成分为炼乳、蔗糖、麦芽糖和可可粉,蛋白质仅7%;母乳中维生素B1和铁含量不足。

二、营养性疾病的护理

1.营养性疾病的原因、特征

(1)营养性疾病的原因。由于食物(如粮食、肉、蛋、油等)进食量不足;喂养不当,蛋白质摄入不足;使婴幼儿得不到充足的营养。

(2)营养性疾病的特征

①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身高、体重、胸围大大低于同龄儿。

②个子矮小、消瘦。

③严重时皮肤发亮。

④毛发稀疏、干枯无光泽,面色发黄。

⑤食欲减退,抵抗力低,极易患病。

⑥大便不好,有时拉稀,有时便秘。

⑦情绪不稳定,哭闹烦躁、对周围事物或哄逗无反应。

⑧血色素低,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肝脾肿大。

⑨智商低下,其中语言发育影响最甚。经常合并缺乏铁、锌等多种维生素。

2.营养性疾病的预防

(1)合理安排饮食。选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满足婴幼儿身体中的各种组织——肌肉、骨骼、皮肤、神经等生长发育的需要。

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包括:奶类(牛奶、羊奶)、畜肉(牛、羊、猪肉、禽肉)、蛋类(鸡蛋、鸭蛋、鹌鹑蛋)及鱼、虾等,豆类(黄豆、青豆、黑豆)和果类(芝麻、瓜子、核桃、杏仁)。由于各种食物中氨基酸和营养素的含量不同,所以在为婴幼儿添加辅助食品时要根据地区资源、特产和婴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提供蛋白质高的食物。还可以把几种廉价的食物混合在一起,提高蛋白质在身体内的利用率。

(2)补充食品多样化。保证各种营养素的综合摄入,杜绝、纠正偏食和挑食。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婴幼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只有多种食物组成的混合膳食,才能满足婴幼儿各种营养素需要,达到合理营养、均衡膳食、促进健康的目的。

多样化食物包括:谷类和薯类;肉、鱼、禽、蛋、大豆类;奶及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类。在每天每餐的膳食中,最好包括四类食品,同一类食物的品种轮流选用,注意多样化,还要把几种不同功能的食物搭配得当、制作适宜。如动植物食品搭配、荤素菜搭配、粗细粮搭配、干稀搭配、生熟搭配等。

(3)婴幼儿喂养切莫“填鸭式”。烹饪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4)合理安排婴幼儿的生活起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排便习惯及清洁的习惯。

3.营养性疾病的护理

(1)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童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见。发病缓慢,多不能确定发病日期,不少患儿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患有本病。

①原因

·体内储铁不足。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储铁量约为250~300毫克(平均60~70毫克/千克)。储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之需。如储铁不足,则婴幼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孕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会导致婴幼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同胞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储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时间延迟一些,并用手将脐带内的血挤净,可使新生儿多得75毫升血(约35克铁)。

·铁的摄入量不足。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奶类食品中含铁量较低,不够婴幼儿所需,如果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有些食物虽含铁较多,但吸收较差,如植物中的铁就不易被吸收。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含铁较高,吸收率也较高,应适量选用。另外,因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生长发育因素。随着体重增长,血容量会相应增加。生长速度越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婴儿至1周岁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幼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正常婴儿在出生后两个月内由粪便排出的铁比由饮食中摄取的铁多,由皮肤损失的铁也相对较多。此外,由于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也可引起肠道失血。因失血1毫升就相当于失铁0.5毫克,故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小量失血都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也会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

②症状

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造血器官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则肝脾肿大愈明显。

·其他症状和体征。由于上皮损害可出现反甲,口腔黏膜及肛门发炎,舌乳头萎缩等。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异食癖,时有呕吐或腹泻。呼吸、脉率加快,心前区往往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贫血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还会出现智力发育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体质虚弱并极易患感染性疾病,对婴幼儿健康的危害极大。

③预防措施:

·及时给婴幼儿添加辅食;要根据婴幼儿的消化吸收能力,在膳食中注意补充一些含铁丰富的食品,多吃动物肝、瘦肉、鸡蛋、绿色蔬菜等。

·对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应早防、早治,对早产儿及双胎 2个月开始给予铁剂,正常体重儿4个月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毫克/千克,每周1~2次),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

·如发现婴幼儿有精神不好,食欲差,经常乏力,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黏膜苍白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确诊后要积极配合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铁制剂。在多吃含铁丰富食品的同时,还应多吃一些酸性食物,如山楂片、维生素C等,这样可促进铁的吸收。

(2)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以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D、E、K;后者包括维生素B族和C族、叶酸等十来种。在婴幼儿期,维生素A、D、B1、B2和C最容易缺乏,要特别引起注意。

①维生素B2缺乏

·主要表现:口角炎、舌炎、口唇干裂、发红、疼痛;舌面光滑、肿胀、舌色红紫;眼疼、怕光、发痒、流泪。

·家庭防治:多吃奶类、蛋、肉、鱼、豆类和绿色蔬菜。

②维生素C缺乏

·原因:长期不吃新鲜蔬菜、水果或高烧造成维生素C缺乏。

·主要表现:虚弱、无力、面色苍白、脾气急躁、爱哭闹、牙龈出血、全身骨头疼(此症状不只限于维生素C缺乏)。

·家庭防治:加强母乳喂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或新鲜菜汁、果汁。

③叶酸缺乏

·原因:偏食、挑食、拒食新鲜蔬菜或水果;长期服用抗菌素、抗癫痫药;长期腹泻造成叶酸缺乏。牛奶加热也易破坏叶酸。

·主要表现:嘴唇、眼结膜、指甲发白;毛发稀疏而黄、皮肤蜡黄;没精神;出现贫血的症状,常伴肝脾肿大,严重者有出血点和淤斑。

·家庭防治:平时多吃绿叶蔬菜、水果、谷类、蛋黄、动物内脏。

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叫软骨病)

佝偻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铁性疾病,由于维生素D不足,可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和骨骼发育异常,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3岁以下婴幼儿为防治对象,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较容易发病。是否患佝偻病可依据病史(出生及发病季节,有无缺乏日照和服用维生素D 史)、症状、体征(体征为主要诊断指标),并按指标的主次、多少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判定。

·症状。易受惊、受哭闹、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明显症状。可有枕秃、易患呼吸道感染、贫血等,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引起骨骼和肌肉病变,如颅骨软化、胁外翻、囟门晚闭、出牙迟缓、肌肉和韧带松弛等,以后可出现方颅、肋骨串珠、鸡胸、脊柱后凸及佝偻病性手镯。婴幼儿学步后会出现“O”“X”形腿。当婴幼儿出现多汗、睡眠不安的体征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找医生进行治疗。

·家庭防治:

从胎儿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合理喂养。出生后4个月内,尽量母乳喂养,46个月时开始添加泥糊状食品,补充富有维生素D、钙、磷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如蛋黄、肝类、鱼类、鱼子等。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尽量选用配方奶或维生素AD强化奶。

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太阳中的紫外线可以使人体皮肤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孕妇、乳母和婴幼儿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夏季尽可能暴露皮肤,同时注意保护婴幼儿脸部,避免日光直射,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每天晒太阳时间由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最好不少于2小时。紫外线还有强力的杀菌作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及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和防止贫血。

药物补充。一般食物及配方奶中所含的钙是能够满足身体需要的,但是必须有足够的维生素D,钙才能被吸收。所以为了预防佝偻病,婴幼儿从出生后2周就要开始补充维生素D,尤其是早产儿和双胎儿。2岁以后,食物种类不受限制,只要饮食中含有充足的维生素D,就无需再另外通过药物补充。

补充维生素D通常使用的是浓缩鱼肝油,目前还有伊可新、贝特令等。维生素D的补充每日400国际单位。补充鱼肝油滴剂时,可以用滴管直接滴入婴幼儿口中。如用胶囊制剂时,先刺破胶囊,挤出维生素D,直接滴入婴幼儿口中。

婴幼儿每日需要钙量为500毫克,除去牛奶中的钙以外,还应适量补充。1~6个月为300毫克,6个月到1岁的均为400毫克,1~4岁以下的为600毫克。钙剂的补充必须有维生素D的参与才容易吸收。补充钙剂时钙不要加入牛奶中服用,因为钙在奶中会形成不易吸收的钙盐沉淀。可用小瓶或小勺将化好液态的钙剂喂婴幼儿。

⑤维生素E缺乏

·原因:非母乳喂养婴幼儿、早产儿生后长得过快,造成维生素E缺乏。

·主要表现:嘴唇、眼结膜、指甲发白;没精神、出现贫血的症状;全身水肿,大腿、会阴、眼睑、下肢较严重。

·家庭防治:加强母乳喂养;要多吃乳、蛋、肉、谷物、干果等。

⑥维生素K缺乏

·原因:母亲营养不足;孕期健康状况不好;孕期用过抗凝血药(如阿司匹林、磺胺)、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如:利福平、异烟肼);母亲吃蔬菜、水果少,新生儿长期吃母乳,未及时添加辅食、蔬菜水果;婴幼儿有慢性腹泻或肝脏病等造成维生素缺乏。

·主要表现:新生儿(生后)全身各部分出血,以消化道出血为多见,常见于出生后2~5天,吐血、便血、皮肤出血或淤斑,脐部、皮下、口腔慢性渗血。早产儿偶见颅内出血,病情严重。

·家庭防治:孕妇、乳母、长期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要多吃蔬菜、水果,并及时添加多样化辅食。

⑦维生素A缺乏

·主要表现:皮肤干燥,角膜溃疡,夜盲畏光。

·家庭防治。口服维生素A。

⑧维生素B1

·原因:多见于母乳喂养者,尤其母亲以精白米、面为主食者。

·主要表现:起病急,突然面色苍白,阵发性哭吵、夜啼,食欲下降,呕吐,腹胀,便秘。

·家庭防治:在谷物的外皮和胚芽中含量丰富,应注意从食物中摄入。

(3)碘缺乏

①原因:母亲孕期没吃或吃含碘的食物少,造成体内碘缺乏;婴幼儿生下来后一直缺乏或没有吃含碘的食物。

②主要表现:甲状腺肿大,可以不对称,无结节;婴幼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受到妨碍、迟缓;甚至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导致语言和听力障碍。

③家庭防治:

·每周喝一次紫菜汤、吃一次海带,其中所含的碘可以预防碘缺乏。

·如果怀疑碘缺乏应及时看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使用碘盐的注意事项:将碘盐放在棕色或避光的容器内;不用时加盖或密闭保存;烹调时要最后放入,不要高温加热过久。

(4)锌缺乏

锌是构成人体的26种必需元素之一,它参与体内100多种酶的合成,所以,锌缺乏影响有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创伤愈合、生殖生育等生理功能。正常婴幼儿每日锌的需要量为:0~6个月3毫克,7~12个月5毫克,1~10岁10毫克。

①原因

·双胎、早产、低体重儿,尤其是人工喂养者易缺锌。

·年长儿偏食、挑食,忌口以及经常吃零食易缺锌。

·单纯靠静脉补液或服用金属鳌合剂(如青霉胺)可引起急性缺锌。

②主要表现

·讷呆,味觉敏感度下降是最常见及最早出现的症状。部分患儿有异食癖,或出现反复口腔溃疡。

·生长速度减慢,矮小、消瘦、下肢水肿。年长儿可出现性成熟障碍。

·免疫功能低下,常有上感和腹泻。

·口腔、肛门、生殖器及眼鼻和肢端可见经久不愈的对称性皮炎。

·少数患儿有脂肪吸收不良,及抗维生素A性夜盲症。

③家庭防治

·硫酸锌最为常用(每片22毫克,含锌5毫克),若胃不适,可改用葡萄糖酸锌(含锌1/7)。一般要服0.5~1.5毫克/千克元素锌计算,服2~3个月。

·鼓励母乳喂养,初乳含锌量为成熟乳的6~7倍。

·年长儿戒偏食、挑食及多吃零食。

·多吃瘦肉、肝脏、鱼类、蛋黄含锌多食品。

·豆类虽含锌多,但其表皮不利于锌吸收,可吃黄豆芽、豆腐。

(4)维生素中毒

维生素是一种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又是调节生理机能的要素,来源于食物。虽然人体每天需要各种维生素的量极少,但缺少了某一种维生素就会发生疾病。不过,维生素也不是补品,如果随意服用,盲目使用大剂量,就会造成维生素中毒。其中最可能发生的是维生素D中毒。

对维生素D敏感的婴幼儿每天摄入维生素D4000国际单位,经过1-3个月后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原因:家长为了给婴幼儿“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在对佝偻病诊断不明确时服用大剂量维生素D;家庭成员自行购买各类维生素D和含维生素D的钙剂产品;多处就诊,又不对医生讲明维生素D 的真实用量,以致累积中毒。

主要症状: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烦躁、哭闹、低烧、反复感冒、支气管炎、呕吐、便秘、多尿等。

家庭防治:严格禁止大剂量服用或注射维生素D,需要者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服用。

(5)单纯性肥胖症

①病因:是由于脂肪或糖类摄入过多,营养过剩,又缺乏适宜的体育锻炼,使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量,剩余的热量就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引起肥胖。这是目前婴幼儿期比较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

②表现: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加、堆积;有氧能力和运动能力下降。行为偏差表现为过度进食、偏食、挑食,过度偏嗜高热量食物;懒于体力活动、喜欢静坐式生活方式,人际交流少。

③危害。单纯性肥胖症对婴幼儿心血管、呼吸功能将产生长期慢性(有时是不可逆)的损伤,阻滞婴幼儿的有氧能力发育,提前动用心肺储备功能,降低体质和健康水平,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身材较同龄人矮,阻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除此之外,还会造成婴幼儿难以克服的心理行为损伤,使婴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压抑婴幼儿潜能发育,对婴幼儿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习惯养成造成破坏性的负面影响。婴幼儿期单纯性肥胖症是成人期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④对脂肪组织进行测量的方法婴幼儿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标准体重,建议使用身高别体重法进行测量。如果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为轻度肥胖,超过30%为中度肥胖,超过40%为过度肥胖,超过60%为极重度肥胖。参照人群体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美国NCHS/CDC 制定的身高别体重(身高标准体重)进行判定的。

计算方法:实际体重和根据身高的标准平均体重的比值。

根据身高的标准平均体重的计算公式为(体重单位为千克):

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6十月龄×O.25

1~2岁平均增长2.5~3

2~10岁体重=(年龄×2)+8

⑤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进行预防。加强以运动为主的锻炼,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把饮食调整和健康教育贯彻始终,以家庭为单位,以日常生活为控制场所,由肥胖婴幼儿、家长、教师、医务人员共同设计综合方案。

·控制饮食的措施

A.强调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时要按婴幼儿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喂养,3个月内避免喂固体食物,4个月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B. 1岁以内维持正常体重,避免摄入过量热量,多吃水果蔬菜、粗粮制品。据统计,如果1岁以内成为肥胖,有36%的婴幼儿体重今后体重会超过标准。

C.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定时定量,养成婴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进食习惯。例如:多食芹菜、萝卜、黄瓜、西红柿等含纤维素或非精细加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巧克力、冰淇淋等高热量、高脂食物;少食或不食油炸食物、西式快餐或甜食。口渴时尽量喝白开水,不喝糖水和含糖饮料。纠正婴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不能经常吃零食;睡前不要吃东西;进食速度不要过快,吃饭要细嚼慢咽、小口进食;吃饭时间不要过长。同时,家长也不要把喂食作为奖励或惩罚的手段。

·增加运动的措施。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安全、有趣味性、能够减少脂肪的运动项目。有目的、分步骤地锻炼婴儿的耐力、肌肉和关节柔韧性。

·注意事项

不能禁食,每日提供的食物应能保证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

忌服任何“减肥食品”、“减肥药品”或“减肥饮品”。

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预防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预防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1)低体重:体重/年龄评价属于下。 (2)生长迟缓:身长(身高)/年龄评价属于下。 (3)消瘦:体重/身长(身高)评价属于下。 2.常见病因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预防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特殊喂养方法,定期评估,积极治疗可矫治的严重先天畸形。 (2)及时分析病史,询问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个体化指导;对存在喂养或进食行为问题的儿童,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和行为矫治,使儿童体格生长恢复正常速度。 (3)对于反复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及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儿童应及时治疗。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评估及分度 Hb值90~109g/L为轻度贫血,60~89 g/L为中度贫血,<60 g/L为重度贫血。 2.常见病因 (1)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妊娠期母亲贫血,导致先天铁储备不足。 (2)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3)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4)生长发育过快,对铁的需要量增大。 (5)长期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 3.预防 (1)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 1)孕妇:应加强营养,摄入富含铁的食物。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按元素铁60 mg/d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400 m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分娩时延迟脐带结扎2~3分钟,可增加婴儿铁储备。 2)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应从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2 mg/kg 元素铁,直至1周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从4月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1 mg/kg元素铁;人工喂养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

最常见的3种儿童营养性疾病

最常见的3种儿童营养性疾病 1、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食物不足、不恰当,或食物吸收不良、不能充分吸收利用,或疾病影响等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使人体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严重的营养不良已不多见。但轻度的营养不良导致的低体重和生长发育迟缓在城市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仍然存在。在城市,儿童的低体重和生长发育迟缓与不良饮食行为,尤其是挑食、偏食有关,解决的办法是行为纠正。解决农村儿童低体重和生长发育迟缓的关键是关注贫穷地区儿童的食物供给,尤其是蛋白类食物,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大豆或大豆制品是解决儿童蛋白质营养状况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2、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约有2/3的儿童缺铁,其中1/3为缺铁性贫血。儿童铁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当,尤其是完全缺乏动物性食物的膳食,这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较为普遍。这是因为植物食物中的铁是难以吸收的3价铁,加上植物性食物中存在植酸、磷酸等影响铁吸收的因素。缺铁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活动能力,免疫功能以及智力发育,一般测定方法发现的铁缺乏是缺铁性贫血。 婴儿期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包括:①孕妇应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血、瘦肉等,以摄入足够的铁,加上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为婴儿储备足够的铁。②4~6月龄婴儿添加铁强化米粉或配方奶粉以及适量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和血。幼儿及年长儿童合理安排膳食,每日摄入适量鱼、瘦肉、肝、猪血等富含铁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含铁丰富的杂粮、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3、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症,是婴幼儿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特征为钙磷代谢失常及骨样组织钙化不良。重者可造成骨骼畸形,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当维生素D缺乏而甲状旁腺反应迟钝,致使血游离钙处于低水平,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惊厥或肌肉痉挛,称为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 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主要依靠日光紫外线照射下皮肤内的合成,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仅局限于部分海鱼的肝脏,因此,较少户外活动的婴幼儿易发生维生素D的缺乏。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措施是在婴儿出生2周后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10微克(400iu),增加婴幼儿的户外活动。 家长们在日常中多注意饮食方面,给婴幼儿及时补充营养,就可以减少和预防儿童营养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编辑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编辑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系统;绝热加湿装置空调系统。设中央空调系统的,各区应独立设置;呼吸道发热门诊设全新风空调系统,肠道、肝炎门诊设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和换气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规范要求;不设空调系统的,应确保自然通风。 4、消毒 ⑴感染性疾病科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⑵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置专用的消毒室。 ⑶各业务用房必须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备用卫生部批件的空气消毒器械,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消毒箱、纱窗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和卫生设施。 5、呼吸道发热门诊的具体要求 ⑴呼吸道发热门诊内至少设置一间诊室。

眼科疾病护理_常规手册范本

眼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眼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眼科病房一般护理常规 1.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送至床位休息。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与有关制度,介绍主管医师、主管护士以及护士长的,及时通知医生诊治。 2.病房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偏暗,保证病人充足睡眠。 3.遵医嘱进行分级护理。对视力极差及双眼包扎的患者协助日常生活。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以免烫伤、摔倒等意外发生。 4.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忌烟酒,忌喝浓茶。由于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痉挛,导致视神经缺血,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大量吸烟还可引起咳嗽,发生伤口裂开、前房出血。大量饮酒可造成眼球毛细血管扩,眼部充血加重。喝浓茶由于过度兴奋,影响睡眠,易引起眼压升高。 5.新入院患者每日2次测体温、脉搏、呼吸,连续3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测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每日记录二便1次,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缓泻剂,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入院时测体重和血压,每周一次并记录。 6.严格执行医嘱,按时使用眼药。 7.严格执行病房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眼手术患者与外眼手术患者分开病房收住。传染性眼疾应严格隔离,注意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清洁消毒,避免院交叉感染。 8.加强心理护理。对心理负担重、焦虑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9.健康指导:

1)指导并协助患者安排好生活,做到生活规律、禁烟酒。应充分休息,少阅书报,尤应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阅读。必要时佩戴有色眼镜保护。 2)疾病恢复期应选择丰富维生素、蛋白质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抵抗力。 3)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4)按时服药。坚持按时使用眼药,点眼前应洗净双手,预防交叉感染。 5)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第二节眼科门诊护理常规 眼科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眼科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直接给人民群众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眼部疾病的场所。必须由专科护士担任,其主要任务是做好开诊前准备、安排病人就诊、协助医师进行检查、搞好卫生宣教与护理指导等。 一、开诊前的准备 1.诊室准备:保持诊室的清洁、整齐、明亮、通风,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备双层遮光窗帘。检查视力表,裂隙灯及诊疗器械是否清洁、功能完好。备好眼药、75%酒精、棉签;补充办公用品和清洁消毒手溶液、擦手纸。保证医师能够集中精力询问病史,书写病历和诊疗工作。 2.预检分诊:护士应主动向患者询问病史,观察病情,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作出初步的判断,给予合理的分诊指导。做到尽可能按专业就诊,分诊准确,以免患者来回走动延误病情。 3.视力检查:向患者耐心说明检查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取得配合。检查后,把患者的视力分左、右眼准确的记录在病历本上,告诉患者诊室的位置。在检查视力的同时,应初步预诊。如为急诊患者,应按急诊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二、就诊秩序 1.候诊护士指导患者了解就诊流程:挂号→查视力→分诊→医生诊疗→交费→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常规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常规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 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超重及肥胖。 一、管理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二、管理内容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 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 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 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 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 ﹤M-3SD 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 ﹤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中度消瘦 ﹤M-3SD 重度消瘦2.管理 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需及时转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专案管理。 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 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市级或市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 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按上级妇幼保 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 ≥M-2SD即可结案。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评估及分度 (1)评估指标 1)血红蛋白(Hb)降低:6月龄~6岁 110 g/L。 2)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 g/L。 (2)贫血程度判断:Hb值90~109g/L为轻度,60~89 g/L为中度,<60 g/L 为重度。 2.管理 1)随访:轻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2~4周复查Hb,观察疗效。 2)转诊:中重度贫血儿童需及时转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专案管理。重度贫血儿童,中度贫血儿童经铁剂正规治疗1个月后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时转市级或市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会诊或治疗。 3)结案:治疗满疗程后Hb值达正常即可结案。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评估与分期 (1)早期:多见于6月龄内,特别是3月龄内的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骨X线片无异常或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2)活动期:小于6月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大于6月龄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血AKP增高,血25-(OH)D显著降低。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2 mm。 (3)恢复期:早期或活动期患儿可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AKP、25-(OH)D逐渐恢复正常。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2 mm。 (4)后遗症期:严重佝偻病治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管理 1)随访:活动期佝偻病每月复查1次,恢复期佝偻病2个月复查1次,至

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

Xx医院护理工作指南 二、职能职责 (一)护理管理部门 负责全院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科研、预防管理工作;制定全院中医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理质量要求,并组织实施和考核;制定各级护理人员中医护理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二)护理管理人员 1.主管院长(专职副院长) 在院长直接领导下,负责医院中医护理管理工作。指导护理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中医护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督促其组织实施和落实;组织护理管理部门提出并实施中医护理人员培养计划,指导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等。 2.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 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中医护理行政与业务管理。拟定全院中医护理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总结;组织制定并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定期组织对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组织研究讨论,制定改进措施;负责拟定全院各级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教育工作计划,并开展培训和考核;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建立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建立健全护理信息系统,开展中医护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等。 3.科护士长 在护理部主任的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科中医护理的行政、业务管理。制定本科中医护理工作计划,报护理部审批后组织实施;组织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对本科的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参加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指导危重患者中医护理,解决本科中医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制定并落实本科中医护理的培训计划等。 4.护士长 在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或科护士长、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病区中医护理工作。根据护理部及病区内工作计划,制定本病区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指导病区护士或亲自操作复杂中医护理技术;定期组织护理查房,参加科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全面掌握本病区中医护理工作情况与患者动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指导并做好危重患者的中医护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理论,实施辨证施护;负责病区的护理安全,对中医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组织并监督本病区护士完成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任务等。 第二章人员管理 一、人员配备 (一)配备依据

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性疾病的定义 营养性疾病指由于营养物摄入不当,(不当包括摄入不足、摄入过多或摄入比例失调)所造成的疾病。 营养物包括食物(如粮食、肉、蛋、油等)和药物(如维生素A、D)两大类。 (1)摄入不足造成的疾病一般称为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指摄入不足、消化吸收及利用障碍、消耗量增加及饮食单调、偏食等。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2)摄入过多造成的疾病一般常见:单纯肥胖症、维生素A过多症和维生素D过多症。 (3)摄入比例失调性疾病 ①维生素A或维生素D比例失调。过去浓缩鱼肝油比例失调,已经停售。目前使用伊可新(维生素A2000单位、维生素D700单位),贝特灵(维生素A1800单位、维生素D600单位),已经满足两种维生素的预防量,不致中毒。 ②过多补充铁剂,可以造成维生素E缺乏。 ③食物中,乳儿糕的主要成分为谷类淀粉,蛋白质成份很低;麦乳精主要成分为炼乳、蔗糖、麦芽糖和可可粉,蛋白质仅7%;母乳中维生素B1和铁含量不足。 二、营养性疾病的护理 1.营养性疾病的原因、特征 (1)营养性疾病的原因。由于食物(如粮食、肉、蛋、油等)进食量不足;喂养不当,蛋白质摄入不足;使婴幼儿得不到充足的营养。 (2)营养性疾病的特征 ①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身高、体重、胸围大大低于同龄儿。 ②个子矮小、消瘦。 ③严重时皮肤发亮。 ④毛发稀疏、干枯无光泽,面色发黄。 ⑤食欲减退,抵抗力低,极易患病。 ⑥大便不好,有时拉稀,有时便秘。 ⑦情绪不稳定,哭闹烦躁、对周围事物或哄逗无反应。 ⑧血色素低,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肝脾肿大。 ⑨智商低下,其中语言发育影响最甚。经常合并缺乏铁、锌等多种维生素。 2.营养性疾病的预防 (1)合理安排饮食。选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满足婴幼儿身体中的各种组织——肌肉、骨骼、皮肤、神经等生长发育的需要。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血液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指南执行 2、加强对常见症状的观察,包括营养状况,贫血程度,乏力,疲倦, 活动后心悸,气促,头晕,皮肤和结膜与粘膜的色泽,出血征象,感染等。 3、了解病人的血象,骨髓象及实验室有关检查结果。 4、根据病情指导病人适当休息,适度活动,并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5、按医嘱做好饮食护理,改善病人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 能力。 6、加强感染的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2)病室内的空气,地面和用物表面,每日均应进行消毒处理,严 防合并呼吸道感染。 (3)做好口腔,鼻腔,皮肤的清洁与护理,防止局部破损或感染。 (4)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宜住隔离室或层流室。 (5)对接受化疗者,静脉注射时保护血管,药物不可溢于皮下,并 鼓励多饮水。

(6)出血严重者,应保持安静,卧床休息,穿刺和注射部位须加压 止血,并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处理,必要时做好输血准备。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1、危重患者入院时,护士要了解危重患者病情,查看患者神志,皮 肤,粘膜,口腔,四肢活动情况,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备好抢救仪器和物品。 2、正确安置患者,对骚动,意识不清的患者正确使用约束带并加用床档。 3、护士长协调,安排人力,必要时安排特护小组。 4、开放静脉通路2条,应用套管针,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5、持续氧气吸入,保持气道通畅。 6、遵医嘱给予以多参数监护,48-72小时更换心电监护电极片一次, 防止皮肤损伤,根据病情设置报警,监护参数界值。 7、监测患者意识,面色,皮肤末梢有无紫绀等。 8、护士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用药注意三查十对,杜绝差错的发生。 9、根据病情及时留置导尿管,观察并记录尿色,量,性质。 10、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时及时准确记录护理记录。 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11、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按要求每8小时小结,24小时总结。

第三章 营养性疾病病人的护理_0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三章营养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章第三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名词解释】 1.补授法 2.代授法 3.营养不良 4.枕秃 5.颅骨软化 6.肋骨串珠 7.肋膈沟 8.手镯、足镯征 9.肥胖症【简答题】 1.简述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分期及各期的主要表现。 2.简述预防佝偻病患儿发生骨骼畸形及骨折的方法。 3.简述钙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病例讨论题】 1.患儿东东,男,1 岁。 牛乳喂养,未加辅食。 近 6 个月来食欲差,消瘦。 体检: 精神委靡,体重 6.5kg,皮肤粘膜稍苍白,心肺无异常,腹壁皮下脂肪 0.3cm。 临床诊断为中度营养不良。 问: ⑴首优的护理诊断。 ⑵简述护理措施。 2.患儿宁宁,男,1 岁。 牛乳喂养,未加辅食,平时户外活动少。 体检: 前囟 1cm1cm,方颅,郝氏沟明显,轻度O型腿,临床诊断为维 1 / 19

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激期。 问: ⑴列出主要的护理诊断。 ⑵简述护理要点。 3.患儿芳芳,女,4 个月。 因惊厥 3~4次来院急诊。 患儿平时牛乳喂养,未加辅食。 体检: 体温37℃,神志清,精神好,有颅骨软化,前囟平坦,其他未见异常。 临床诊断为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问: ⑴列出主要的护理诊断。 ⑵当惊厥发生时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选择题】 A A 1 1 型题 1.营养不良主要是指 A.体内缺乏维生素 D B.体内蛋白质、热量不足 C.体内缺乏铁 D.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 B 12 E.体内钙、磷不足 2.营养不良的最早表现是 A.身长低于正常 B.体重不增或减轻 C.面部皮脂减少 D.智力发育障碍 E.肌张力低下 3.营养不良时皮脂消失最早的部位是 A.面部 B.胸部 C.腹部 D.臀部 E.四肢 4.与轻度营养不良临床特点不符合的一项是 A.体重减少 15%~25% B.腹壁皮脂厚度在 0.4cm 以下 C.身长尚正常 D.无明显消瘦 E.肌张力基本正常 5.中度营养不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填空题Word版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填空题 1~5章 1、为给患者提供舒适的病室环境,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2、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有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等。(营养状况排泄情况) 3、会阴护理时,棉球应擦洗会阴。(由内向外、自上而下) 4、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如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取。(半卧位) 5、等渗或稍高渗溶液可经输入,高渗溶液应从输入。(周围静脉中心静脉) 6、为患者留置尿管后,固定引流管及尿袋时,尿袋的位置应低于。(膀胱) 7、制动可以控制和,避免损伤。(肿胀炎症) 8、股骨颈骨折患者牵引时,患肢应取。(外展中立位) 9、不能单纯从血氧饱和度的高低来判断病情,必须结合来判断缺氧的严重程度。血气分析 10.轴线翻身时,保持整个脊椎平直,翻身角度不可超过60°,有颈椎损伤时,勿扭曲或患者的头部、保护。(旋转、颈部) 12.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以免影响对及临床症状的观察。(药物降温、热型) 13.指导头晕患者改变体位时,尤其时应缓慢。(转动头部) 14.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包括和、湿化和雾化疗法、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体位引流以及。(深呼吸、有效咳嗽、机械吸痰) 15.孕妇如患有、疾病应禁用膝胸卧位(心、肾) 16.对于慢性咳嗽者,给予高蛋白、、的饮食,嘱患者多饮水。(高维生素、足够热量) 17.为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棉球不可以,禁止。(过湿、漱口) 18.患者剧烈呕吐,应暂停及,注意观察有无,酸碱平衡失调,呕吐减轻时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口服药物电解质紊乱 19.患者王芳,原因不明大咯血入院治疗,应绝对卧床休息,护士应为患者取适宜的体位是,。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20.女孩,6个月,曾有高热惊厥史,本次入院体温39.6℃,要遵医嘱尽早给予降温。药物 21.妊娠、、、严重心脏病等患者不宜灌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 22.对原因不明确的发热慎用降温法,以免影响对及临床症状的观察。药物热型 23.护士在护理直肠癌造口术后的病人时,每天应观察造口处及情况,观察排出物的量、颜色、形状及气味。血供周围皮肤 24.护理下肢牵引患者,注意防止压迫,根据病情,主动或被动做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跟腱挛缩。腓总神经足背伸 25.压疮Ⅱ---Ⅳ期皮肤脆薄患者禁止使用敷料或者敷料。半透明水胶体

儿童营养性疾病及常见疾病登记表

实验幼儿园儿童营养性疾病登记表 班级姓名疾病名称确诊日期干预与治疗转归中一班段淳耀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赵振玥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李锦泽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王梓瑄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张馨予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赵梓涵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贾佳文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王梓铱涵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郭子剑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柴春沅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薛涵予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一班许曌淳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二班曲传凯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二班朱冠茹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二班单多天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中二班王思灏龋齿2016年9月家园合作控制甜食,督促早晚刷牙,保证口腔卫生 备注: 1、登记范围包括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先心病、哮喘、癫痫、听力障碍、视力低常、龋齿等。 2、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儿童应填写个案管理表,并进行个案管理。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姓名:何仕丹学号:1324310035 专业:药物制剂年级:2013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 一、营养与疾病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 原发性营养缺乏,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 2.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 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大量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不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还和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显关系。造成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1. 膳食结构不合理膳; 2.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二、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不良常见疾病 1.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 原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常见于缺乏喂养知识,喂食过少,不添加辅助食品,母乳不足,早产儿先天不足。 继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多由于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使营养素消化吸收障碍;或由于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营养素未能及时补充;或长期患有妨碍进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 2. 维生素A缺乏症临床表现主要是夜盲症与干眼病。由于视黄醇供给不足,体内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早期出现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夜盲症。 3. 维生素C缺乏症冬、春季节由于蔬菜水果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维生素C缺乏症常可发生。人体由于缺乏L—古乐糖酸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人体内贮存量又很少,食品在加工、贮运和烹调中丢失维生素C严重,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斑,或鼻、月经过多、牙龈出血,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等。此外还表现有牙龈肿胀、牙齿松动、骨骼发育不良、骨骼疼痛、毛囊角化过度等。 4. 维生素B1缺乏症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旺盛性疾病、烧伤病人也可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典型临床表现叫脚气病,可分为湿性脚气病和干性脚气病两型,前者以心功能不全表现为主,后

老年人康复护理指南

老年人康复护理指南 康复是指“经过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综合训练,尽最大可能使伤残者的功能恢复到最好水平”,其残留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处于康复期的人,首先应认识到由病人角色向健康人转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包括自己在内的共同努力,积极的休养与功能锻炼,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保健康复。 康复护理的指导思想,是使病人受到整体护理和帮助,包括身体、心理两方面。在护理实践中,每项活动都必须面向病人整体。病人因不同病情,在心理上可产生各种不同反应。在重视病人心理护理的同时,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可行的康复计划,并耐心指导,注意激发病人主动锻炼的热情,克服焦虑,厌烦,失望等不良情绪,克服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完成计划中所要求的内容,早日达到自我护理和康复的目的。护理者要热情关心,耐心细致地照顾病人。病人由于功能障碍或肢体伤残,感到为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自尊心受到伤害,亲人不仅要耐心地照顾和安慰,还要

理解病人的心情,鼓励病人建立起康复的信心,培养坚强的毅力。人在正常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如漱口、刷牙、洗脸、饮食、起居、大小便等均是生活中小事。但是对病人,尤其有肢体功能障碍时,就是大事,需要逐步恢复。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 做好生活护理,对部分能自理的活动,也给予协助、照顾,但不可代替,多鼓励病人锻炼自我护理能力。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家庭内融洽气氛可以增加病人生活的乐趣和康复的信心。生活作息规律,内容充实丰富,安排好每日活动计划,根据病人病情,定期修改,增加锻炼时间和内容。减少护理扶持措施,增加病人自理因素。按不同病的饮食原则,做好饮食护理。对卧床病人,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褥疮、坠床等。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医疗体育 医疗体育的对象是病人,是其他医疗方法和手段不能代替的康复治疗方法。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不受设备条件的限

营养及营养性疾病

营养及营养性疾病 (总分:3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总题数:22,分数:22.00) 1.正常人体含锌量为( ) ?A.2~2.5g ?B.3~3.5g ?C.4~4.5g ?D.2.5~3g ?E.3.5~4g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配制含100kcal热能100ml牛奶中应加糖( ) ?A.4% ?B.6% ?C.7% ?D.8% ?E.10%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人乳和牛乳相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人乳含钙较多 ?B.人乳含乳糖较多

?C.人乳含免疫因子较多 ?D.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高 ?E.人乳含蛋白质较少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解析] 人乳中的钙仅为牛乳中的1/3左右。 4.预防营养不良的措施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合理喂养 ?B.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 ?C.多吃保健品 ?D.防治传染病和先天畸形 ?E.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及时发现问题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婴儿每日需摄入水分量为( ) ?A.120ml/kg ?B.140ml/kg ?C.150ml/kg ?D.160ml/kg ?E.180ml/kg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以下母乳的成分中哪项是错误的( ) ?A.人乳中的碳水化物主要是甲型乳糖 ?B.母乳中的脂肪以长链脂肪酸为主 ?C.初乳中含有分泌型IgA ?D.母乳对酸碱的缓冲力小 ?E.母乳提供较多的酶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解析] 人乳中的碳水化物主要是乙型乳糖。 7.考虑锌缺乏时以下的检查中哪项不够理想( ) ?A.发锌测定 ?B.治疗性试验 ?C.血清锌测定 ?D.餐后血清锌浓度反应试验 ?E.根据缺锌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解析] 由于不同部位的头发和不同的洗涤方法可影响测定的结果,也不能反映近期体内锌营养状况,因此不够理想。 8.下列小儿母乳喂养方法中哪项不妥( ) ?A.生后尽早开奶 ?B.严格定时哺乳 ?C.哺乳后抱起婴儿拍背 ?D.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 ?E.每次哺乳时间15~20分钟

《临床实践的护理实践指南》 第章单选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单选题 1~5章 1、以下有关协助患者沐浴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浴室内应配备防跌倒设施 B.床上擦浴时随时注意保暖 C.妊娠7个月以上孕妇盆浴时随时观察病情 D.注意保护伤口和管路 2、腰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应取( D )卧位。 A.侧卧位 B.头高足低位 C.中凹卧位 D.薄枕平卧位 3、下列有关灌肠的叙述错误的有( D )。 A.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禁忌灌肠 B.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500ml C.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 D.直肠、结肠手术后患者灌肠时,肛管宜细 4、股骨颈骨折患者牵引时,做法错误的是( D )。 A.每天消毒针孔处 B.牵引须保持一定的牵引力 C.注意防止压迫腓总神经 D.摆正骨盆,患肢取外旋中立位 5、协助患者向轮椅上移动时,轮椅应放在( B )。 A.患者患侧 B.患者健侧 C.床头或床尾 D.以上均可 6、大咯血患者应绝对卧床,取位,出血部位不明患者取位。( C )A.仰卧位头低足高位 B.仰卧位头高足低位 C.患侧卧位仰卧位 D.健侧卧位仰卧位 7、如有多处伤口需换药时,应先换,后换。( A )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 B.感染伤口清洁伤口 C.以上均可 D.以上均错 8、患者在输液过程出现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水肿,并可触到条索状物,根据静脉炎分类标准,该患者处于静脉炎( C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9、某患者骶尾部皮肤由于长期受压,骶尾部皮肤颜色变为紫色,但皮肤尚完整,初步判断该患者为( D )期压疮。 A.不能分期 B.2期 C.3期 D.可疑深部组织损伤 10、轴线翻身时,保持整个脊椎平直,翻身角度不可超过( C )。 A.30° B.45° C.60° D.90° 11、慢性咳嗽患者,给予( A )的饮食,嘱患者多饮水。 A.高蛋白、足够热量 B.低蛋白、高维生素 C.低蛋白低热量 D.以上均可 12、某患者既往消化性溃疡,主诉上腹部不适,口腔喷射出暗红色血液,并伴 有食物残渣,根据以上描述,该患者的症状可能为( B )。 A.咯血 B.呕血 C.呕吐 D.不确定 13、昏迷患者使用张口器时,应从处( C )放入。 A.门齿 B.舌底 C.磨牙 D.尖牙 14、口腔护理时应遵循以下( D )的顺序。 A.牙齿表面→舌面→颊部→舌下→硬腭部 B.颊部→舌面→牙齿表面→硬腭 部→舌下 C.牙齿表面→舌面→颊部→硬腭部→舌下 D.牙齿表面→颊部→舌面→硬腭部→舌下 15、颅内高压患者应取( B )卧位。 A.侧卧位 B.头高足低位 C.中凹卧位 D.薄枕平卧位 16、下列哪一项是适宜的病室湿度( B )。 A. 75%~80% B.50%~60% C.20%~30% D.10%~20% 17、下列哪项措施不适宜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D )。 A.医护人员穿软底鞋 B.病室门订橡胶垫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版)复习课程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