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_程勇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_程勇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_程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4):295~298Ch in J Clin Pharm acol1999;15(4):295~298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

程勇宋友华傅得兴

(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原发性灰质脑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其病因尚不明确,假说有多种,如神经递质缺陷、炎症、自由基损伤、淀粉样蛋白神经毒作用、激素缺乏、细胞凋亡等。本文针对不同的病因假说,综述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情况,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毒蕈碱受体激动剂、抗氧化剂、抗炎药物、抑制淀粉样蛋白形成药物、雌激素、神经生长因子、钙拮抗剂以及中药等。目前,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药物只适于对症治疗,尚不能阻止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阿尔茨海默病是多病因疾病,进一步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采用多途径、多药物综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也许是将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向。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原发性灰质脑病。其特点是形态学上出现大脑皮质萎缩,并伴有神经元纤维缠结及老年斑。此病潜隐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痴呆。它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假说有多种。基于不同的假说,提出了多种药物治疗的途径。本文就各种途径中的主要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1.作用于胆碱能系统的药物

脑中胆碱能系统与人的学习、记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早期的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脑胆碱能系统受到了损害,导致突触部位乙酰胆碱含量的下降,从而对病人的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因此,针对提高阿尔茨海默病人脑中的乙酰胆碱含量,促进胆碱能神经功能的药物应运而生。现在该类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胆碱酯酶抑制剂和毒蕈碱M1受体激动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主要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止内源性乙酰胆碱的降解,而间接的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

他克林(tacrine)是FDA于1993年批准的第一种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中枢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在长达30周,剂量高达160m g d-1的临床双盲试验中,实验组在临床医师大体印象量表(clinician int erview_based im pres sion,CIBI)、认知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 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综合评估量表(final com p rehensive consensus assessment,FCCA)和综合护理生活质量评价量表(care g iver g lobal and q ualit y of life assessment)中比对照组都有显著的提高。他克林的半衰期在老年人大约为3.5h,临床治疗需每天服用4次[1]。在试验结束后的两年随访观察中发现:连续服用他克林剂量>80mg d-1的病人有可能减少对家庭护理(nursing home placem ent,NH P)的需求,服用剂量>120mg d-1有降低阿尔茨海默病人死亡率的趋势。他克林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为肝毒性和胃肠道反应。经过对2446例服用不同剂量他克林的阿尔茨海默病人调查,至少一次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超过正常上限值的发生率高达49%,超出上限3倍值的达25%,有2%的病人超过上限值达20倍。肝毒性是病人不能坚持治疗的首要原因,但其肝毒性是可逆的。通过对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定期监测,他克林的肝毒性是可被控制的,对于血清谷丙转氨酶恢复的病人还可以继续接受治疗。此外,不同的阿尔茨海默病人对他克林的疗效存在敏感性的差别。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的性别及其载脂蛋白E(ApoE)的基因型与他克林的疗效有一定的关系,认为含有ApoE2-3基因型的女性阿尔茨海默病人对他克林更为敏感。这点对他克林的预期疗效可能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

Done p ezil是第二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于1997年被FDA批准用于临床。24周的临床双盲试验证实donepezil可促进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认知能力。以5 mg d-1和10mg d-1的剂量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人在认知量表、临床医师对改善的印象评估量表(the clinician's in terview based assessment of chan g e-p lus,CIBIC-Plus)、以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t he m ini ment al st ate examination, MM SE)等检测中都显示了有意义的提高。剂量关系提示10 mg d-1比5m g d-1对病人症状的改善有更大的促进作用[2]。此外,donepezil还显示有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和保持脑的功能活性的作用。与他克林相比,donepezil有多项优点: 作用时间长,半衰期达70h左右,每日只需口服一次。 药效强,达到相同疗效的病人,done p ezil有效率比他克林高3倍。 安全性高,药物不良反应小,未显示有肝毒性,主要为胆碱能作用,大部分病人可耐受。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的发生率大为减少,通过逐渐增加剂量的方法可使药物不

295

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目前,临床有个案报告晚间服用该药可使病人产生恶梦,改为早间服用,该现象消失。

从石杉科石杉属植物蛇足石杉中提取的生物碱石杉碱甲(H upA)是一种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与胆碱酯酶具有近乎完美的嵌合作用。在胆碱能神经突触处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强于他克林。动物行为学研究显示石杉碱甲可提高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治疗指数高于他克林、毒扁豆碱(physost igmine)和加兰他敏(galantham ine)[3]。在临床为期8周的双盲试验中,口服0.2mg d-1,每日2次,有58%的病人显著改善了所有被测记忆、认知和行为能力参数(P <0.05),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石杉碱甲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

Rivasti g m ine(ENA-713),其优点在于能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酯酶,并且对皮层和海马区胆碱酯酶的作用比对脑其它部位要强,能使皮层和海马区乙酰胆碱浓度升高,这表明该药可以提高识别能力和记忆力。临床研究显示6m g d-1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患者疗效明显,临床总括印象量表(clinic g lobal im p ression of chan g e,CGIC)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在提高认知功能方面则4,6 mg d-1两种剂量均优于安慰剂,且患者瞬时记忆也得到了改善。药物不良反应轻,持续时间短,可能与外周胆碱能神经兴奋有关。目前,ENA-713已于97年在瑞士上市[4]。

此外,其他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试验性治疗的胆碱酯酶抑制剂还有美曲膦酯(m etrifonate),毒扁豆碱和加兰他敏。美曲膦酯在改善病人认知能力,日常行为能力和精神状态方面比对照组都有显著的提高。毒扁豆碱因其半衰期短(30 m in),首过效应强,易产生毒副作用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应用控释方法用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结果证明每天只需服药两次即可达到稳态的血药浓度而提高病人的认知能力。其衍生物庚基毒扁豆碱(e p t ast i g mine)也显示了对病人的认知有提高作用。60m g d-1长期治疗可使病人安全耐受。临床应用加兰他敏也证实该药对减少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认知损害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美曲膦酯和控释型毒扁豆碱已申请上市。

M1受体主要分布于脑部,为突触后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人脑中基本未受到伤害。因此,应用M1受体激动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对于阿尔茨海默病人认知能力的损害可能起到恢复或部分恢复作用。占诺美林(xanom eline)、米拉美林(milameline)、AF系列化合物、S B202026、YM796、WAL2014、PD151832等均为M1受体激动剂或部分激动剂[5]。其中占诺美林、SB202026、AF102B在临床试验中分别证实有改善病人症状的作用。另外,M1受体激动剂还对老年斑的形成,调节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功能以及降低T au蛋白的磷酸化起到一定作用。因此,M1受体激动剂除作为乙酰胆碱替代药物外,也可能对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脑中N受体受到损害,而N 受体也与学习和记忆功能有关。目前,开发N受体激动剂也是阿尔茨海默治疗药物的一个发展方向。

2.作用于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药物

兴奋性氨基酸(excit ator y amino acid,EAA)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的正常递质。生理情况下,参与了突触的传导、联系等正常生理功能。但当其过度兴奋NMDA受体时可影响与学习、记忆有关突触的可塑性,使钙离子通道开放,以至细胞内钙超负荷而引起细胞死亡。基于该假说,应用NMDA受体低亲和性非竞争拮抗剂治疗痴呆,在基础研究中显示了神经保护和提高胆碱能功能的作用。理想的药物应能保留兴奋性氨基酸的生理功能,抑制其病理功能。该类代表药物美金刚胺(memantine)在临床双盲试验中对轻、中度患有痴呆综合征的病人在行为和精神症状改善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药物耐受性良好[6]。

3.抗氧化性药物

近年来,氧化应激(Oxidat ive st ress)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假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由于脑的高耗氧量以及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的缺乏,使中枢神经系统特别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损害。大量实验在多方面直接证实了阿尔茨海默病人脑中氧化强度的提高。自由基对膜脂质的过氧化作用以及对蛋白质、DNA的氧化作用使细胞膜、细胞内微环境、能量代谢和遗传等方面均发生了破坏性的变化,导致了神经细胞的死亡。因此,有学者尝试应用抗氧化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通过消除活性氧或阻止其形成,以延缓、阻止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化。

维生素E(V E)具有抗氧化的特性,可阻止质膜的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调查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中V E水平比健康人有显著的下降。单胺氧化酶(M AO)对多巴胺的氧化作用导致在多巴胺能神经中产生自由基,在痴呆病人中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单胺氧化酶活性显著增高。在临床双盲试验中分别应用V E(剂量2000iu d-1,2年)和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司来吉林(sele g ilin)(剂量10m g d-1,2年)治疗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结果二药对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分别有显著的作用。但当二药合用时未显示有相加作用。二药对于改善病人的认知状况也未显示效果[7]。此外,在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结合应用司来吉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效果显示司来吉林对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疗效可能有相加作用。

银杏提取物EGB761在德国已被批准用于痴呆的治疗。EGB761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多种药理作用有关。其所含成份间具有协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中枢胆碱能功能,增加脑血流量以及改善脑正常功能代谢等作用。在长达52周的双盲试验中,对于患有轻、中度痴呆的病人以120mg d-1给予治疗,结果在认知量表及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评价的量表(g eriatric evaluation b y relat ive's rat in g instru ment,GERRI)中,EGB761对病人有显著的效果,其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未显示有差别[8]。

有前途的抗氧化剂还有褪黑激素(melatonin),一种由松果体合成的激素。褪黑激素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有关,其具有清除活性氧和抗兴奋性神经毒作用。在体外试验中证实褪黑激素可阻止 ( -am y loid)蛋白诱导的细胞氧化性损害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增高以及经培养的成神经细胞瘤的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褪黑激素的含量下降。在阿尔茨海默病人中尤为显著。因此,应用褪黑激素及其类似物对阿尔

296

茨海默病的补偿治疗是有根据的,但其疗效有待临床验证[9]。

4.抗炎药物

抗炎药物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有效的观点是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服用抗炎药治疗风湿的病人其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下降或使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时间推迟。研究发现A 蛋白的聚集可以激活经典补体途径产生炎症反应而导致神经毒性。在阿尔茨海默病人脑中,IL-6等细胞因子和急性期蛋白( -1抗凝乳蛋白酶, -2巨球蛋白)含量增加。IL-6可以促进神经的不良分化和神经细胞的死亡以及淀粉斑的沉积。

在为期3年的对7671位老年人调查发现,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 i-inflam mator y dru g,NSAID)的老年人(占21%)比不服用者在简易精神状态调查量表(the short portable ment al st atus quest ionnaire,SPMSQ)测试中有显著的提高。目前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其抗炎作用及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性。活化的小神经胶质细胞是脑的免疫反应性成份,可产生多种细胞毒性物质。研究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indomet hacin)可逆转鼠脑中由A 蛋白诱导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反应。临床双盲试验证实该药对阿尔茨海默病人在认知能力上有提高作用。以100~150m g d-1经6个月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人认知能力比基线提高了1.3%,而对照组下降了8.4%(P <0.03)[10]。此外,另一种新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替尼达普(tenida p)在培养的人神经瘤细胞中显示了抑制IL-6的合成作用。由于IL-6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可能存在关系,因此,替尼达普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存在一定的疗效。

5.抑制 蛋白形成的药物

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性产物淀粉斑中的重要成分,是由其前体蛋白(APP)在异常位点断裂形成的断片。目前认为 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人脑中的炎性反应,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以及由此继发的细胞凋亡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干扰 蛋白的形成阻止其毒性效应,提高成熟APP的分泌可能是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发展的重要环节。

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作用于兔的脑片显示可提高APP 的分泌,减少了 蛋白的沉积。胆碱M受体激动剂显示了促APP分泌的作用。它们可能是通过M1、M3受体激活蛋白激酶C(PKC)下调了 蛋白的产生及释放而起到药理作用。由此提示激发活化M胆碱受体-蛋白激酶C系统的药物可能具有延缓早期阿尔茨海默病人脑中 淀粉斑的生长作用。氯奎(chloroquine)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一方面由于其具有抗炎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其降低APP的异常降解。雌激素(estro g en)也被认为具有提高APP 正常代谢分泌的作用。基因突变可能是诱发 蛋白产生的重要原因,APP基因位点突变而导致了APP非正常断裂。因此,应用基因治疗可能也是阻止 蛋白产生的一条途径。目前,阻止A 蛋白产生的药物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临床效果有待证实。但由于 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假说中可能起到的关键作用,该类药物的研究前景应该是乐观的。

6.其它药物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绝经后妇女在应用雌激素后其认知能力比非应用者有显著的提高。基础研究显示雌激素对脑神经可能存在多种效应。它可提高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 row th factor,NGF)及其受体的表达,促进细胞生长,改善胆碱能神经的功能。它的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细胞免受毒素的危害,阻抗细胞的凋亡作用,从而提高脑细胞的思维功能。此外,雌激素还可影响APP的代谢,从而减少 蛋白的沉积和老年斑的发展。应用雌激素是尝试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一个新热点。在意大利,对2816例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的应用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该结果为临床应用雌激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11]。目前,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双盲试验正在进行,效果有待确证。

近年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可能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药物。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减少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第一位接受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是一位具有8年阿尔茨海默病史的妇女。在3个月治疗期中,经脑室泵入高纯化的鼠性 型神经生长因子6.6 m g。结果显示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抵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能缺陷,提高脑皮层的血流量,使病理性脑电图、记忆能力均得到改善,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了依据。由于神经生长因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给临床应用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研究可携带神经生长因子透过血脑屏障的载体和诱导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生成的药物以及开发小分子量的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激动剂可能是将来主要的发展方向[12]。

尼莫地平(nimodi p ine)是属于双氢吡啶类的合成钙拮抗剂。在含有神经纤维缠结的脑细胞和来源于阿尔茨海默病人的成纤维细胞均见到钙的堆积。尼莫地平通过改善缺血、缺氧、消除胞内钙超负荷,减少自由基产生,逆转或阻止某些老化过程而起到治疗作用[13]。

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有大量的脑细胞存在DNA的损伤,凋亡在神经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有学者提出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发展过程中存在凋亡决定性级联(a p o p tosis decision cascades)过程,即在细胞的凋亡与存活之间存在着竞争。 蛋白、自由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均为凋亡的诱导因子,bcl-2、ref-1等基因的表达可起到抗凋亡的作用。因此,开发抗凋亡剂,阻止细胞的凋亡过程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14]。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有独特的理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属于老年呆病的范畴。老年呆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位在脑。本病之发生与五脏具有关系,而与肾、脾、心、肝四脏关系尤为密切。在六腑中与三焦及胆有密切关系,亦同奇恒之腑有关。七情失调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原因。证候分为虚实两端,分判为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心肝火盛、痰浊阻窍、气滞血瘀六型。有学者综合分析了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47首,认为该病治疗方剂的组方规律宜以化痰、活血、滋肾、健脾药物为主。以平肝、温肾、清热药物为辅,随证选择疏肝,养心和祛风解表药物。同时认为菖蒲、当归、茯苓、地黄、远志、甘草等32味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选用药物[15]。

综上所述,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是渐进和非可逆的,因此理想的药物应能够阻止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

297

展。但因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病因不明确,尚无针对其病因的特效药,绝大部分药物尚处于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阶段。已上市的药物也只是对症治疗,还不能对其病程产生影响。目前,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是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已无太多的争议。因此针对不同因素的多药物综合治疗可能是将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发展方向。此外,中药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证实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也许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产生重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Knapp M J,Knopman DS,Solomon PR,et al.A30-w eek randomized cont rolled t rial of high-dose tacrine in patient s

w ith Alzheim er's disease.JAMA,1994;271:985~991.

2.Ro g ers SL,Farlow MR,Dood y RS,et al.A24_w eek double_blind,p lacebo_cont rolled trial of done p ezil in p atients w ith

Alzheimer's disease.Neurol,1998;50:136~145.

3.唐希灿.石杉碱甲(双益平):一种有望治疗早老性痴呆症的药物.中国药理学报,1996;17:481~48

4.

4.邢俊波.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新药ADENA.药学进展,1997;21:116.

5.Schw arz RD,Callahan M J,Davis RE,et al.Developm ent of M1subt ype select ive muscarinic agonists for Alzheimer's

disease:Translation of in vit ro selectivit y int o in vivo efficac y.Dru g Dev Res,1997;40:133~143.

6.M ller WE,Mutschler E,Riederer P.Noncom p etitive NMDA rece p tor ant a g onists w ith f ast o p en_channel blockin g ki

net ics and stron g volt a g e-de p endenc y as p otent ial thera p eutic a g ents for Alzheimer's dementia.Pharmaco p s y chiat, 1995;28:113~124.

7.Sano M,Ernesto C,Thom as RG,et al.A cont rolled trial of selegiline,alpha_tocopherol,or bot h as treat 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N England J M ed,1997;336:1216~1222.

8.Bars PL,Katz M M,Berman N,et al.A p lacebo_controlled,double_blind,randomized trial of an ext ract of Gink g o

Biloba for dementia.JAMA,1997;278:1327~1332.

9.Pa pp olla MA,Sos M,Omar RA,et al.M elatonin p revents death of neuroblastom a cells ex p osed t o t he Alzheimer

amyloid pept ide.J Neurosci,1997;17:1683~1690.

10.Rogers J,Kirby LC,Hem pelman S R,et al.Clinical t rial of indom ethacin in Alzheimer's disease.Neurol,1993;43:

1609~1611.

11.Baldereschi M,Carlo AD,Le p ore V,et al.Estro g en-re p lacem ent t hera py and Alzheim er's disease in the Italian

lon g it udinal stud y on a g in g.Neurol,1998;50:996~1002.

12.Olson L.NGF and the t 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Ex p Neurol,1993;124:5~15.

13.张均田.防治衰老和促智的药物.徐叔云主编.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543~551.

14.Cot man CW.Apoptosis decision cascades and neuronal degeneration in Alzheim er's disease.Neurobiol Aging,1998;19:

No.1s,S29~S32.

15.周慎.老年性痴呆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探讨.陕西中医,1993;14:374~375.

DRUGS THERAPY OF ALZHEIMER'S DISEASE

CH EN G Yong,SONG You-H ua,FU De-Xing,

(Bei j in g H os p ital,Bei j in g,100730)

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AD)is a kind of essential gray m atter cerebropathy featuring learning and re member lesions.AD's clinical presentation is progressive dement ia.At present,AD's etiopathogenesis is st ill unclear,and t here are m an y h yp othesis for it,such as choliner g ic s y st em lesion,inflammat ion,free radical lesion,est ro g en deficienc y,cell a p o p t osis and -am y loid p rotein neurot oxicit y,et c.In t his article,we review some dru g's develo p ment and clinical a pp li cat ion in thera py for AD,includin g cholinest erase inhibit ors,select ive muscarinic a g onists,antioxidant s,ant i-inflammat or y agents,estrogen,nerve growt h fact or,calcium channel blocker, -am yloid protein forming depressor and Chinese herbs,etc. Alt hough the drugs used in therapy for AD just are suit able for the remedying at the symptoms,t hey can't prevent or delay t he development of AD.U nder t he condit ion of holding further know ledge about et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combinat ion t hera py involvin g a g ents w ith different m odes of action ma y be fut ure direct ion of t hera 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

298

阿尔茨海默症康复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 辛苦劳碌大半辈子,原应安享晚年,但是,由于被疾病困扰,很多老人在晚年时过得很不好。一方面,老人受到疾病折磨,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又觉得给子女造成了麻烦,心理负担重。在众多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又是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那么,接下来,小编就给您说说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 自2017年1月1日起,青岛市率先试点将重度失智老人纳入制度保障,试行“失智专区”管理,这也是岛城继身体失能老人享受护理保障待遇之后又一全国首创。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近期,青岛市社保局在原来6家试点护理机构的基础上新增5家护理机构,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开展业务,而新增设的单位中,青岛颐佳医养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市南颐佳诊所(颐佳老年公寓)是市南区一家试点单位。青岛户籍的重度失智老人入住颐佳“失智专区”可以享受医保报销了,这无疑对失智老人和家属来说是一个特大好消息。

省钱!市南区!入住老人可享医保报销 青岛市人社局、财政局去年联合出台了《关于将重度失智老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并实行“失智专区”管理的试点意见》,决定将入住机构照护的重度失智老人试点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针对失智老人的精准护理保障制度。凡参加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年满60周岁的参保职工和一档缴费成年居民,经社保经办机构确定的失智诊断评估机构特约专家明确诊断,其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费用,由护理保险资金按规定支付。符合条件的失智老人在护理保险“失智专区”接受照护服务期间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参保职工报销90%,一档缴费成年居民报销80%。“颐佳是市南区家享受此类医保报销的养老机构,入住颐佳的失智老人达到要求的可以每个月享受近千元的报销比例,这将为失智老人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4, 12 (6): 354-357 DOI: 10.1007/s11726-014-0804-8 ● 354 ●︱?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4 CLINICAL STUDY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Alzheimer ’s Disease Cui Li Shangha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82, China Author : Cui Li, master of medicine, resident. E-mail: cuili0627@https://www.360docs.net/doc/4e17497139.html, CLC Number : R246.6 Document Code : 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AD). Methods : Forty-eight eligible AD patients were enrolled to receive acupuncture plus herb-partitioned moxibustion.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was adopted for evalua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observed. Results : After intervention, the MMSE sco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P <0.01),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3%. Conclusion :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AD patients, beneficial to the general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Acupuncture Therapy; Moxibustion Therapy; Indirect Moxibustion; Alzheimer Disease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a kind of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an insidious onset. It’s clinically manifested by memory loss, aphasia, apraxia, agnosia, visuospatial impairment, disturbance in executive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al changes, while the cause is not clear yet. With the increased sense of health and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 the incidence of AD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Meanwhile, as AD patients cannot manage themselves well, and their behaviors are often unacceptable, AD not only deep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but also brings heavy burden to the family and society [1]. Currently, many researches focusing on the cause and pathology of AD have been conducted, but there is no specific drug for AD yet [2]. In recent years, to discover an effective treatment protocol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e have adopt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AD, and the report is now given as follows. 1 Clinical Materials 1.1 Diagnostic and inclusion criteria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levant diagnostic criteria of AD in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he fourth edition, revision, DSM-IV-R) by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nd the criteria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CDS) and the Alzheimer ’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ssociation (ADRDA)[3]: decreased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6 months;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14,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一、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 (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

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一般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分为“ABC”三大类。A (activity)是指生活功能改变: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 力下降,对患者的一般生活功能影响不大,但是从事高智力活动的患者会出现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随着疾病的进展,工作能力的损害更加突出,同时个人生活能力受损的表现也越发明显。在疾病晚期,患者在包括个人卫生、吃饭、穿衣和洗漱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全由他人照顾。 B(behavior)是指精神和行为症状:即使在疾病早期,患者也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的改变,如患者变得主动性缺乏、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会使精神行为症状恶化,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多以被偷窃和嫉妒为主);无目的漫游或外走;睡眠节律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昼夜颠倒情况;捡拾收藏废品;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性脱抑制、过度进食;有时可出现激越甚至攻击行为。 C(cognition)是指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认知损害以遗忘为先导,随后会累及几乎所有的认知领域,包括计算、定向、视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在我国,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位引起痴呆的原因。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卒中病灶的大小和部位等。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脑损伤均可导致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包括:出现记忆障碍和至少两个其他认知领域,包括定向、注意、语言词汇功能、视空间能力、计算、执行功能、习惯动作、抽象、判断能力的障碍,且这些障碍足以引起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缺损。 尽管卒中可以增加痴呆的危险性,但目前就脑血管病与痴呆的关系之间如何确定,还非常模糊。卒中的次数、卒中的部位、梗死脑组织的总容量到底要达到多大的量,方能引起痴呆,目前尚无定论。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很难确认卒中是否是痴呆的唯一病因。总之,通过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的证据,说明痴呆患者没有血管病基础;反之,发现了血管病变并不能说这就是痴呆的病因,尤其是在另一个引起痴呆的病因,如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并存的情况下。 【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临床亚型。 1.皮层综合征特点是临床反复出现脑血栓形成或栓塞,伴有明显的局灶感觉和运动缺损症状和体征,失语更为严重,认知障碍的起病急骤。

2.皮层下综合征伴有深部白质病变的皮层下综合征的特点是有假性球麻痹的体征,锥体束征。抑郁或情绪不稳,额叶释放症状。记忆障碍相对较轻。定向力障碍,对新鲜事物反应减少,兴趣减少,判断事物间关系的能力下降,在交谈时难于将焦点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注意力不集中。刻板语言和动作。 3.常染色体显性皮层下白质脑病的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一般在30~50岁起病,与19号染色体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有关。由于皮层下多发梗死导致腔隙状态,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假性球麻痹,伴有情感障碍和尿失禁,双侧锥体束征。步态平衡障碍、步距小,病史中有偏头痛史。家族史常阳性。 【辅助检查】 头颅MRI检查可以发现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梗死灶。此外,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Binswanger’s病)的患者,还可以在更广泛的皮层下白质发现脱髄鞘病变。MRI的敏感性比CT高。 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除外外源性栓塞、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脑膜血管梅毒所致的多发性脑梗死,这在较年轻的患者、尤其是没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尤其重要。 【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目的 2008年成立工作组的目的是修改前一版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的 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指南。前一版指南采用了第4版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及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脑卒中研究所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学会(NINCD-ADRDA)对痴呆综合征和AI)的诊断标准。本次修改的指南特别强调疾病生物标记物依据,如磁共振成像(MRI)、18F一脱氧核糖葡萄糖正电子扫描(PET)和脑脊液(CSF)检测等技术所获取的进一步证据,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可信度。此外,特别注意了近期在疾病认知和行为方面的AD临床试验结果。由于AD是该指南所关注的焦点,非AD型痴呆,如血管性痴呆(VaD)、额颢叶变性(FTLD)、帕金森病痴呆(PDD)、路易体痴呆(D1,B)、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一纹状体一脊髓变性痴呆(CJD)及其 他痴呆将另述。本指南足指导临床工作的理想标准,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还应该考虑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用资源。该指南未讨论经济学效益,因为各国差异较大,不同国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背景 痴呆患者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占5.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其中以AD为主。欧洲痴呆研究协会与欧洲AI)协会合作研究发现,目前在欧洲有845万人患有AD。痴呆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整个欧洲每年为此花费约1410亿欧元,其中56%为非正式护理花费。

每年痴呆患者的花费为21 000欧元,因病致残约为350/10万人,相比之下,糖尿病为247/10万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预计未来30年痴呆患者数将成倍增长。早发型AD(年龄<65岁)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种情况遗传易感性强。具有不同的临床和认知表现,与晚发型病例比较。其病程进展更快。另外患者可能仍处在劳动和生育年龄。因此对早发型AD需要特殊处理。患者在临床AD之前常先经过一个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时期。此时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出现主观和客观障碍,但仍能保持日常活动(ADL)能力。专家组决定不对MCI综合征进行详细总结,因为MCI的疾病分类学及其与AD的关系尚在讨论中。 (三)检索及评价策略 本指南的循证依据来自于考科蓝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资料库、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及通过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数据库检索到的2009年5月之前期fu中发表的原始科学论文。专家组根据科学可靠性水平评价证据(证据分级I、Ⅱ、Ⅲ和Ⅳ),并采用EFNS 手册中的定义依据可靠性水平划分推荐等级(A、B或C)。对于尚无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则根据经验和专家工作组的共识给出最佳实践建议。 二、临床诊断:病史、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躯体检查患者和知情人提供的病史应该集中在受损的认知领域、疾病进展过程、日常生活能力的损害及任何相关的非认知症状。既往病史、伴随疾病、家族史和教育史是病史的重点。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体检对于区分AD 与其他原发性退行性和继发性痴呆及伴随疾病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尚

阿尔茨海默症护理

(标题:宋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行间距1.5倍。级别符号按浙 大出版社编书规范) 阿尔茨海默症护理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 【护理评估】 1. 病史了解有无家族史、吸烟史,询问起病时间、治疗经过、病情控制情况以及有无精神刺激、感染及铝摄入过量等诱因。 2. 症状、体征 (1)轻度:语言功能受损,记忆减退,时间观念混淆,迷失方向,做事失去兴趣,出现忧郁或攻击行为。 (2)中度:日常生活无法独立完成,自理能力下降,出现幻觉或其他异常行为。 (3)重度:明显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不能辨认家人和熟悉的物品,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完全卧床。 4. 辅助检查了解脑电图、CT及精神量表测试等结果。 5. 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护理措施】 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 饮食护理营养丰富、清淡可口的食物,以半流质或软食为宜,防误吸窒息睡 前禁饮浓茶、咖啡,吸烟。 3. 休息与活动室温适宜,环境安静,失眠者可给予小剂量安眠药。 4.预防感染做好基础护理,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预防压力性损伤,2h更换体位。

5. 心理护理对出现焦虑的患者安排有趣的活动,指导听舒缓的音乐。对表现出抑郁的患者,耐心倾听,多沟通,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鼓励患者读书看报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6. 用药护理所有口服药必须由护理人员按顿送服,以免患者遗忘或错服。 7. 安全护理 (1)防跌倒坠床:指导患者及护理人员注意起居安全,做好防跌倒坠床高危措施。 (2)防自伤:护理人员对患者严密观察,及时排除危险因素,保管好利器,药物等。 (3)防走失:护理人员及家属在患者衣兜内放置患者信息卡,严密看护患者。 【健康指导】 1. 日常生活指导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戒烟酒。 2. 用药指导规则用药,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 3. 运动指导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气功、太极等以提高体质,延缓衰老。 . .

老年病科-呆病(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呆病(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记忆障碍,包括短期记忆障碍(如间隔5分钟后不能复述3个词或3件物品名称)和长期记忆障碍(如不能回忆本人的经历或一些常识); (2)认知损害,包括失语(如找词困难和命名困难)、失用(如观念运动性失用及运动性失用)、失认(如视觉和触觉性失认)、执行功能(如抽象思维、推理、判断损害)等一项或一项以上损害; (3)上述两类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影响了职业和社交活动,或与个人以往相比明显减退。 (4)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但也有少数病例为突然起病,或波动样、阶梯样进展,常有中风、眩晕、脑外伤等病史。 神经心理学检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RI或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痴呆临床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痴呆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中国痴呆诊疗指南》的中文版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准(田金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记忆或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出现6个月以上,且进行性恶化。 (2)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存在显著的情节记忆损害。 (3)精神状态检查或神经心理学测评提供认知功能损害的客观证据。 (4)工作或日常生活能力受损。 (5)神经影像学证据:海马体积缩小或内侧颞叶萎缩。 (6)除外其他病因:1)认知损害发生或加重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或存在多发梗塞或严重白质高信号等血管性痴呆的典型特征;2)或具有波动性认知损害、形象生动的视幻觉及自发的帕金森综合征等路易体痴呆的核心特征;3)或具有行为变异和额叶和/或前颞叶明显萎缩等额颞叶痴呆的突出特征;4)或其他可逆原因如激素或代谢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叶酸/维生素B12缺乏;5)或谵妄或其他精神及情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病,于1906年被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多表现为记忆障碍,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失语、失写、焦虑、淡漠、攻击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临床表现: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AD的发病机制: 2.1 β淀粉样蛋白学说即“Aβ假说”,目前该假说广为大家所接受。β淀粉样蛋白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内皮细胞等所表达的蛋白质的蛋白样淀粉前体。AD所具有的一个最典型的组织病理特征便是β淀粉样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斑块,即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2]。该假说认为,细胞外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通过炎症反应、自由基反应等多种细胞级联反应,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最终致使神经元功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进而引起认知障碍[3]。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多由环境及遗传因素作用引起,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嗜酒、高脂高盐饮食、接触放射性、化学毒性物质等),从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代谢[4]。尽管Aβ假说仍备受到争议,但目前他在AD研究领域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2.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AD的另一个标志性的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内高度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5](neurofbrillary tangles,NFT)。Tau蛋白作为一种胞质蛋白,与微管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进而使神经元微管的结构保持稳定,并保证神经

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08-23T09:51:03.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作者:李明达[导读] 中医学者认为老年痴呆的病机与老年人自身的体质有关,甚至中风和外伤感染等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李明达(湖北省安陆市府城卫生社区服务站 432600)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30-01 【摘要】目前老年痴呆作为一种老年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逐年递增,而且患该病的存活率正在不断下降。临床上的治疗尚未能够治愈该种疾病,而中医药治疗方法显得更为有效。本文通过从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中医疗法和其他治疗方法方面分析研究中医药对老年痴呆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老年痴呆临床表现中医治疗 老年痴呆又名阿尔茨海默病[1],较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上的表现为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减退,该疾病的特点是一种进行式、致死性神经退行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该病会伴有各种神经精神的症状,行为上也有一定的障碍。发病的部位多在患者头部。目前临床上的治疗都是采用缓解或改善病况的方法,不能做到根治该疾病的作用,同时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也较多。近年来,多位中医学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和中医治疗理论对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进行了研究,先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发病原因 1.1《血证论?瘀血》说:“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对老年痴呆的论述大致为“善忘”“反应迟缓”“痴呆”等[2],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具体命名。中医学者认为老年痴呆的病机与老年人自身的体质有关,甚至中风和外伤感染等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还有学者认为老年痴呆是因为老年人脾肾亏损,而老年痴呆的作用部位正是在于脑部,与人体的心、肾、脾等器官密切相关,脾胃通过膜的方式相互连接,一旦脾肾亏损就会很容易引起脑的损坏,从而引起老年痴呆。另外,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疾病发生率较高,气血流通较迟缓,容易不畅,饮食上的要求也有所严格。同时老年人由于年龄心理上的对儿女的想念越深,而忧郁易伤肝脾,一系列有关心肾脾的损害会致使患者神明失去作用能力,继而引起老年痴呆。当然,家族遗传也是其发病因素。 1.2现代医学检验发现,因为异常的淀粉样前蛋白会致使蛋白成分漏出细胞膜,导致神经元纤维发生缠结或细胞死亡,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同时,老年痴呆也与载脂蛋白E(APO-E4)的基因有关,载脂蛋白的增多可以与APO-E2或APO-E3的功能相对抗。除外载脂蛋白使得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导致神经元纤维缠结和细胞死亡。APO-基因纯合子比杂合子患病几率高。 2中医疗法 2.1从虚论治,填精补肾:考虑到肾与大脑有着密切的关系,补肾为主是治疗痴呆的重要一步。有相关学者创造出了古汉滋养生精的治疗方法,通过对55例患者的治疗,原肾精亏损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4%;另外,对于髓海不足的老年痴呆患者,有人建议采用补肾益髓汤加减的方法;还有将黄芪黄精、蜂王浆、山楂等中药材熬制成了益肾健脑汤,专门针对于那些脑功能退化的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2.2驱邪为主,清痰化瘀:徐氏[3]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来治疗血瘀,脉络阻塞的患者,效果也较佳;黄氏[4]认为奇怪的病大多因为痰淤积而成,所以主张患者食用陈皮、苍术、石菖蒲、郁金、茯苓、薏苡仁、制南星、地龙等中药,疗效显著。 2.3泻补兼施:有些学者认为除了要保证根治,还要注意及时补充所需物质。比如李氏主张重黄芪(100g),配龟板、穿山甲、川芎、大黄治疗30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0%;同时采用黄芪、熟地黄、合欢花、川芎、石菖蒲、丹参、地龙、三七等药材为主来治疗肾虚血瘀型的老年痴呆患者,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2%;适当的服用健脑化瘀汤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记忆力,生活能力等。 3其他治疗方法 3.1针灸治疗:据相关报导指出,多针透刺(如百会透四神聪;定神透水沟;足三里透丰隆;复溜透太溪等)来治疗老年痴呆的效果更为显著,另外临床观察用人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于双侧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行穴位注射,效果也是显著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采取针灸治疗一定要选取比较正规的医院,在经过医生的诊断处方后才能进行针灸治疗。 3.2老年痴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胆碱不足,导致患者的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逐渐丧失、行为和个性有所改变等。所以,具有增强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在治疗老年痴呆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大多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除外,老年痴呆患者在糖、蛋白、核酸和脂质等方面代谢存在障碍,因此改善脑血液循环也是治疗的一大重要步骤,临床采用的是脑复康、都可喜等促进脑血液循环的药物。 3.3非药物治疗:对于老年痴呆患者而言,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比如谷类,燕麦。同时多吃芹菜,黄花菜等这类对大脑起保护作用的蔬菜,当然,水果尤其是苹果也是值得我们推荐的。日常饮食要区域多样化,不宜过饱,业余可以食用坚果之类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的食物[5]。平时也要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经常动脑,比如下棋,打麻将等刺激脑力的活动。生活方面也要注意起居饮食要有规律,不能变化无常。按时进食,按时排便。 4总结 对于老年痴呆患者而言,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方面的治疗,都只是做到相对延缓病情的发展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疾病的进程。所以特别是对晚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言,目前中西医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轻度早期的患者,中医药在帮助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延缓疾病的发展方面有一定作用。而且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中医凭借多年在老年痴呆患者上的治疗的经验,发现对该方面的治疗中药还是起到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缺点,比如只是缓解或延迟进一步恶化,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治疗中,中医可以结合现代医学对患者的细胞、基因等方面对老年痴呆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发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卢欣,芦霜.用“补肾祛痰化瘀法”辨证施护老年痴呆的研究[J].中华中药学刊,2009,27(5):1016. [2]文彬,任乃刚.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老年痴呆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9):565. [3]徐仕珍.24例老年性痴呆临床观察[J].海中医药杂志,1995,(5):5. [4]黄冬度.中药治疗老年痴呆49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465. [5]伟群.老年痴呆症病因初探及防治[J].中外医疗,2009,10(3):14.

阿尔兹海默病治疗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新标准和指南 2011-10-27 00:00来源:丁香园 字体大小: 2011年4月19日,以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和国立卫生院(NIH)的国家老年研究所(NIA)为先锋的三个专家工作组在芝加哥于27年内首次发布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标准和指南。 工作组发行了随时可用的4项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和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MCI)的临床诊断标准。提出的一项研究主题是关于临床前的阿尔茨海默病。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和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痴呆的生物标记物的使用问题仅作为一项研究议题被提出,此次未意图于其在临床中的使用。 总体而言,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指南-扩展阿尔茨海默病定义使其包括此病的两个新的阶段:临床症状前轻度的症状但尚处于痴呆前的阶段;由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失智症。这反映了当前的这样的观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记忆和思维症状出现以前的数十年里脑中可以先产生明显的可测量的变化。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首席官员,哲学博士WilliamThies说:“我们希望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科学技术所取得的进步将有助于提高目前的诊断,带动这个领域的更早的检查和治疗,最终导致有效的病性改善疗法”,“这些条目的发展和出版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的里程碑。也就是说,这些条目的发展和出版不是新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发展过程的结束,而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国家健康协会的阿尔茨海默病中心项目的项目总监,哲学博士CreightonPhelps说“新的指南反映了时下关于脑中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病理变化和他们与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失智症的临床体征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可以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的阶段对这些病理改变进行检测,许多病人在此后很久才出现临床症状。如新指南中所述,随着关于生物标记物的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将最终可以预测哪些人具有发展为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危险,以及哪些人可以从干预措施的发展中获益最多”。 所推荐的新的阿尔茨海默病指南今天由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主办杂志 Alzheimer’s&Dementia在线出版。纸质版已安排在此杂志的2011年的5月份出版。 阿尔茨海默病的三个分期 目前的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通常确定诊断依赖于当个人、家庭或是朋友注意到其在思考、学习和记忆方面的症状。但是研究告诉我们,阿尔茨海默病可能在患者出现症状前数年甚至是数十年已经开始发病。 新的条目涉及阿尔茨海默病随着时间推移发展的三个阶段: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可测量的生物标记物(譬如脑部影像学和脑脊液化学检测)的变化在外部的症状可见之前表明疾病最早阶段的征象。目前没有这个阶段的临床诊断标准,但是工作组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定义阿尔茨海默病的这个阶段。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在记忆和思考能力方面的轻微的变化,足以被注意和评估,但是损害还不至于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 ●由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失智症-记忆、思考和行为症状损害到病人的日常生活的躯体功能。为了将来便于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症状前治疗,作者认为对疾病最早期的脑的改变进行定义是很重要的,不只是疾病可以看见的、有症状的阶段。作者提出在阿尔茨海默病开始阶段伴随着一个长时期的非症状的阶段,在此阶段脑中有害的变化在进展,具有这些变化的生物标记物证据的个体发展为认知和行为损害的风险及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风险在增加。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数为450万例1。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2。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包括:神经保护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采用非药物干预和精神药理学药物减少行为障碍、健康维护活动、临床医师与家庭成员及照看病人的其他人员联合。 疾病描述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SP),神经原纤维结(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老年病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1907年,德国医生阿罗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首先对其进行描述。只有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后才能诊断出他们患有此病,因为只有对大脑中中神经细胞的损失情况和衰退情况(脑组织的减少情况或者萎缩情况)进行检查后才能对这种病做出诊断。我们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衰老的色斑(神经细胞丧失或者蜡状的沉淀物,学名为淀粉状蛋白)。它们通常位于靠近大脑中被认为是控制记忆和更高的认知过程(比如自我感知,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的区域。 在所有受到痴呆症影响的人中,有近50%的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当痴呆症患者的年龄超过85岁时,这个比例将增长到70%。阿尔茨海默病是渐进性的,衰退性的。虽然这种病在任何年龄都能出现,但是通常在60~70之间出现。当人们被诊断出患有该病时,通常还能活5~10年,然而新的研究显示这种病的存活率正在不断下降,目前,患上该病之后大约还能存活3.3年。 症状体征 AD通常起病隐匿,为特点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行病程约8-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AD的临床症状分为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可参考痴呆部分。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或失用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可参与痴呆部分。根据疾病的发展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 ● 轻度语言功能受损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_程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4):295~298Ch in J Clin Pharm acol1999;15(4):295~298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 程勇宋友华傅得兴 (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100730)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原发性灰质脑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其病因尚不明确,假说有多种,如神经递质缺陷、炎症、自由基损伤、淀粉样蛋白神经毒作用、激素缺乏、细胞凋亡等。本文针对不同的病因假说,综述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情况,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毒蕈碱受体激动剂、抗氧化剂、抗炎药物、抑制淀粉样蛋白形成药物、雌激素、神经生长因子、钙拮抗剂以及中药等。目前,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药物只适于对症治疗,尚不能阻止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阿尔茨海默病是多病因疾病,进一步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采用多途径、多药物综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也许是将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向。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原发性灰质脑病。其特点是形态学上出现大脑皮质萎缩,并伴有神经元纤维缠结及老年斑。此病潜隐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痴呆。它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假说有多种。基于不同的假说,提出了多种药物治疗的途径。本文就各种途径中的主要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1.作用于胆碱能系统的药物 脑中胆碱能系统与人的学习、记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早期的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脑胆碱能系统受到了损害,导致突触部位乙酰胆碱含量的下降,从而对病人的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影响。因此,针对提高阿尔茨海默病人脑中的乙酰胆碱含量,促进胆碱能神经功能的药物应运而生。现在该类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胆碱酯酶抑制剂和毒蕈碱M1受体激动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主要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止内源性乙酰胆碱的降解,而间接的提高乙酰胆碱的含量。 他克林(tacrine)是FDA于1993年批准的第一种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中枢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在长达30周,剂量高达160m g d-1的临床双盲试验中,实验组在临床医师大体印象量表(clinician int erview_based im pres sion,CIBI)、认知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 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综合评估量表(final com p rehensive consensus assessment,FCCA)和综合护理生活质量评价量表(care g iver g lobal and q ualit y of life assessment)中比对照组都有显著的提高。他克林的半衰期在老年人大约为3.5h,临床治疗需每天服用4次[1]。在试验结束后的两年随访观察中发现:连续服用他克林剂量>80mg d-1的病人有可能减少对家庭护理(nursing home placem ent,NH P)的需求,服用剂量>120mg d-1有降低阿尔茨海默病人死亡率的趋势。他克林的主要药物不良反应为肝毒性和胃肠道反应。经过对2446例服用不同剂量他克林的阿尔茨海默病人调查,至少一次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超过正常上限值的发生率高达49%,超出上限3倍值的达25%,有2%的病人超过上限值达20倍。肝毒性是病人不能坚持治疗的首要原因,但其肝毒性是可逆的。通过对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定期监测,他克林的肝毒性是可被控制的,对于血清谷丙转氨酶恢复的病人还可以继续接受治疗。此外,不同的阿尔茨海默病人对他克林的疗效存在敏感性的差别。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人的性别及其载脂蛋白E(ApoE)的基因型与他克林的疗效有一定的关系,认为含有ApoE2-3基因型的女性阿尔茨海默病人对他克林更为敏感。这点对他克林的预期疗效可能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 Done p ezil是第二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于1997年被FDA批准用于临床。24周的临床双盲试验证实donepezil可促进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认知能力。以5 mg d-1和10mg d-1的剂量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人在认知量表、临床医师对改善的印象评估量表(the clinician's in terview based assessment of chan g e-p lus,CIBIC-Plus)、以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t he m ini ment al st ate examination, MM SE)等检测中都显示了有意义的提高。剂量关系提示10 mg d-1比5m g d-1对病人症状的改善有更大的促进作用[2]。此外,donepezil还显示有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和保持脑的功能活性的作用。与他克林相比,donepezil有多项优点: 作用时间长,半衰期达70h左右,每日只需口服一次。 药效强,达到相同疗效的病人,done p ezil有效率比他克林高3倍。 安全性高,药物不良反应小,未显示有肝毒性,主要为胆碱能作用,大部分病人可耐受。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的发生率大为减少,通过逐渐增加剂量的方法可使药物不 295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程青格1,2(综述),徐平1(审校),龚其海3 (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贵州遵义563099;2.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3. 遵义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99)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据统计,在老龄人口中,占痴呆人数的50%~60%[1]。主要病理基础是大脑萎缩,主要病理特点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广泛的海马神经元缺失。在临床上,以近记忆功能障碍为早期及突出表现,包括语言、记忆、认知、推理、内省力、定向力、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及社交能力[2]。老年痴呆现代医学将其分成阿尔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其他痴呆。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3]。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我们应积极发现疾病,阻止病情的发展。本文讨论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1 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 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将对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概述如下。 1.1 Aβ的神经毒性机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引起AD的共同途径[4],Aβ是从APP中经β和γ分泌酶水解而产生,Aβ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及慢性炎性反应的形成,最终引起神经元功能的减退,进而导致痴呆[ 5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β淀粉样蛋白( amyloidbeta protein,Aβ) 在脑内的沉积可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特别是聚合成纤维形式Aβ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较强,作用最强的毒性片段为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社发攻关(黔科合SY字[2010]3074)。 [通信作者]徐平,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神经病学,E-mai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