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

第一节女性运动与女性主义文艺理论

一、妇女的命运史:

自从有了人,世上便有了男人和女人。女人也有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迄今为止,妇女的命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史前时期(母系氏族时代)

这一个阶段是母系氏族时期。以母亲的血缘确定关系,母亲、女性的权力是置高无上的。这是一个野蛮的、落后的时代,生产力落后,妇女承担着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双重任务。实行群婚、杂婚。妇女的命运是很悲惨的。这时的母权是一种本能,一种自然的分工,是一种义务。

2、第二个阶段:奴隶时期包括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这时的妇女处于家庭之中。男子参加经济生产劳动,为家庭增殖财富。妇女专事生育,为某一男子传宗接代。男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纯种后代,几乎不给女子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于是,妇女的天发完全局限在一个家庭。她们的意识,也从整个社会中脱离出来,沦为家庭意识的奴隶。

3、第三个阶段:社会时代(解放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后期,社会主义时代,妇女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生产。从事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她们走入社会,并不是出于解放自己的需要,而是迫于生活。她们走入社会,动摇了夫权家庭,也是她们解放的必要社会前提。也正因为她们走入社会,最后才形成了女权运动,呼吁解放自己,赢得了社会解放。

二、中国妇女的命运史中国妇女的命运基本与世界妇女命运保持一致,只不过更具体一些,她们也有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奴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庭中的妇女。她们拘囿于家庭,生儿育女,侍侯丈夫和公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是一个女人不是人的时代。

2、第二个阶段:过渡时代“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她们也被惊醒了,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获得社会解放的同时,也获得了个性解放,可惜,她们的解放先天不足,社会基础薄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运动,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社会运动(个性解放)。她们缺少支持。五四后,就陷入复杂的窘迫之中,要么走入社会之中,首先获得社会的解

放,然后才获得个人的解放;要么走回家庭,贤妻良母,生儿育女。“五四”后,妇女的人生出现了分歧,要么从政( 丁玲、邓颖超),要么从文(冯源春、白巍),要么夭折、庐隐。

3、第三个阶段:解放时代三十年代到“文革”后,社会中的妇女这个阶段的妇女走入社会解放的行列,在求得社会解放的同时,求得自己的解放。这种解放是政治解放,经济解放,而不是个性解放。女人与社会认同,与男人认同,抹杀了性别的差异。这是一个无女性的时代。男女的生理差别造成了女性的特殊性,举例不能与男人完全认同,我们应注意,女人是人,但女人更是女人。新时期,作家对女性的解放进行了反省,新时期的妇女很复杂,女人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也就是说,女人是什么?女人并不明白,女人还没有成为女人。女人正在探索,所以,我们不把新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认识女人。

三、世界的女权运动女权运动就是争取妇女权益的运动。目前重要有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争取选举权:女权运动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运动而开始的。最早的女权运动应追溯到法国大革命。妇女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她们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要求妇女从政,与男人一样有选举权。但她们的革命失败了,并未获是选举权,被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从那以后,妇女运动一直未曾中断。1848年7月,首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纽约州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标志着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妇女革命以公民权的改革而告终。

2、第二阶段:“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这场运动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它的目标和范围皆远远超出了早期争取妇女选举权的女权运动。这场运动首先是在美国兴起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大事件,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全面展开,全国性的反越战运动,总统肯尼迪及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害等等,使整个美国陷入一片骚动之中。这种骚动也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再次高潮。法律的平等并未带来实际的平等,父权制性别贯例仍然压迫着广大的妇女。因此妇女们强烈地感到要表达自己,反映的、渴望自由、解放,她们就妇女自身权利,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家庭及生育、妇女与职业与性与文学及历史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这种混合着泪水与唾沫的喧嚣与躁动,摇撼了以男人为准绳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整个学术界。这个阶段,既有社会权益的争取,也有对争取社会权益本身的反省,更有对妇女做为女性的性别角色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更多一点女性的个性意识。

四、中国的“女权运动”

严格意义上,中国没有女权运动,或者退一步说,中国没有独立的女

权运动。“女权”随着社会的解放而“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妇女虽然也参加了社会运动,参加了革命,但她们不是为女权而革命,而是为社会而革命。妇女尚未获得独立的女性意识时,她们便获得了西方女权运动,获得的一切。她们的一切权利,似乎是社会的“恩赐”。这造成了几种隐患:

(1)丧失了女性,女人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工作,与男人认同,忽视了女性的特点;女人毕竟是女人,与男人完全认同,必然付出很大的代价;女人承担了男人的工作,又必须履行女性的职责,造成女性的“角色紧张”,心力交瘁;

(2)社会地位个人意识的失衡:妇女参加了社会活动与男人一切相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同样就业,同工同酬,同等政治权利。但是,妇女的精神状况和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还保留着旧有的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女子的依附心理、自卑心理等;以及实际上存在的不平等(招工、就业、生男生女等),这对妇女均有影响。造成女子的精神压力(困惑、恍惚)对自我的无信心,自我失调。以上这些正是女权运动。这些问题只有让文学来承担,文学支撑起了这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五、什么是女性文学

这个概念众说不一。但有几个相联系的概念。

A、妇女题材文学: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

B、妇女文学:妇女创作的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

C、女性文学:妇女创作的以女性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去表现女性意识的作品。

第一个定义:比较广泛,泛指一切反映女性生活的均可。

第二个定义:排除了男作家,但是女作家虽然反映了女性生活,却没有女性意识,只是模仿男人反映失去了女性的女人生活。这也不能算是女性文学。这在我们文学史上很多。因为文学史上有过一个“模仿”(女人模仿男人的)时代。

第三个定义:有三个必要的条件

A、女作家创作的,排除男作家(如茅盾反映女性意识);

B、女性视角和表现方式:排除女性的作家,男性视角。(模仿文学);

C、女性意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均是有女性意识。

什么是女性意识?

①妇女作为女性角色,自觉地去考虑,自己所处的不同地位。

②它一方面既源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在体验与感受外部世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角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性别意识,这时它更多地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决定着女性意识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历史内容。

③女性的主体性意识和个性意识,女性自己的人的尊严的价值。

④新时期的女性意识:

a.自主意识:对独立性的思考;

b.平等意识:对情爱的追求、社会存在等;

c.性别意识:对女性气质的思考;

d.惶惑意识:对道德视角的抛弃和留存;——防止女性意识的“贵族化”。

六、中国的妇女文学:

中国的女性文学虽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现象,但自从有了文学,便有了妇女文学。妇女文学自古到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诗经》到近代这个阶段妇女的创作淹没于男人创作之中。她们创作着重表现的是闺情离愁,庭院情趣,重在抒情,在抒情上与男人相同,但男人重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而女子,着重是写实性抒情,用白描写出,婉约细腻,而不是豪情满怀。表现对旬与表现方式与男人不同,只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并没有显出解放自己的意识,寄希望于男人,也是埋怨男人。

2、第二个阶段:“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她们觉醒了,但觉醒后怎么办,她们并不知道,因此五四文学反映了觉醒后争取解放的艰难和觉醒后的惶惑。冯沅君等人的作品,表现出了反封建的呐喊,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势力,对自由个性的束缚,歌颂了觉醒人的不屈抗争。庐隐、丁玲的作品则是反映觉醒后的困惑。他们冲出了家庭,走上社会,获得了个性的解放,可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与他们格格不入,她们就不知该如何办了,她们就陷入了小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幻灭之中。她们的主旨不仅是反封建,更重要的是预示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末路。

3、第三个阶段:三十年代——文革女性是随着五四运动而突发性的获得解放,社会基础不稳,一旦“五四”运动革命陷入低潮,个性解放就陷入无根之中,他们幻灭,在幻灭中获得了新生。作家们投入了社会的解放之中。她们也反映社会运动中的女性丁玲、刘真、茹志鹃等人均反映社会的女性。这时的作家与人物基本上是无性的女人。但是女作家还是显示出了女性的特点。她们以反映女性的感情生活为主,虽然是反映社会中的女人的感情,但不全方位的社会生活,而是生活的支流、浪花,而是通过“家务事,儿女情”来表现。她们从特殊的方式表现了特殊的生活,但她们的目的不是反映女性,而是通过女性反映时代。

4、第四个阶段:新时期新时期的妇女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占有很大的比重,妇女文学中的较大部分是女性文学。

第二节198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短短几年内,女作家空前活跃,成为当代文学之奇观。在日益壮大的创作声势中,她们配合着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有意识地表现当代妇女的生活,突出新时期的女性问题,使中国的女性文学产生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飞跃,作家们表现的女性意识或曰女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紧张

性别角色紧张,是当代已婚职业妇女面临的共同问题。象放射线一样,辐射在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多一个方面就多一重责任,因而成为当代职业妇女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广为表现。它也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而来。中国的知识妇女,她们一直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下进行着身体力行的艰苦实践。湛容的《人到中年》揭示了当代中青年职业妇女所承担的多重责任,再现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小说主人公陆文婷,就是当代中国职业妇女的典型。她的性格中,隐含着中国妇女忠贞坚忍的传统品质,又表现出当代妇女对事业和感情生活的双重追求。妇女角色紧张的根源在哪里? 在于女性角色发生变化,而男性角色和社会结构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妇女参加了社会生产,而社会还没有把妇女所必须担负的生育活动和家务劳动当作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加上传统的伦理规范对女子人格价值的苛求,使得当代妇女生活呈现出多元化性质。提出这个问题,是作家对社会的拷问,是对妇女获得部分解放而未全部解放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这是作家不但关心社会更加关心妇女的结果。

二、寻找的悲歌

1、寻找男子汉

动乱过后,人们更注重感情(夫妻)生活;随着思想的解放,女作家对夫妻生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从女性的角度对男人进行审视,审视过后,她们失望了,对现有的感情生活,对男人失望了。她们发觉男人均已“阳萎”。现实中已不存在真正的男人,她们便寻找男人,寻找“男子汉”。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张曼菱:《云》

遇罗锦:《冬天的童话》

张抗抗:《北极光》

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她们在寻找中国的男子汉,寻找理想的男人,为什么要“寻找”,而不能直接“发现”?这种寻找原因很多,主要有二:一是女性的传统依附

心理作用,寻求靠山;二是女性角色变了,女性对男性的要求高了。女人超过了男人,现实中已不存在女性眼中的男子汉。二者矛盾,就出现了寻找男子汉的呼声。

2、女性的“雄化”

在寻找男子汉时,女性对自己的“雄化”也产生痛苦。

张辛欣《我在哪里错过了你?》

女人对自己的男性化受不了,男人也受不了,瞧不起。原因:女人强了,超过了男人;社会的磨炼,不得不强;传统的心理作用;女弱男强,一强便慌。——全部困惑。

女性在寻找中普遍失望了,即使在她们寻找中,也只是一个理想,一片云,寻找失望之后,她们便写出了“女强人”,“雌化的男人”。

张洁的《祖母绿》男的赶不上女的,女的抛弃男的,女的帮助男的。对男人进行审视,“祖母绿”反映了女性两个阶段,寻找和失望( 不再寻找) 对男的审视,显出了女性处境的尴尬和二重性,思想意识既有解放了的东西,也有陈旧的东西,寻找前是一种虚幻的灵光,失去了显出幻灭痛苦和惶惑感。

这种寻找体现了作家对两性生活的重视,对纯洁的、真正的感情的追求和向往,并不是糊里糊涂的过下去。这种寻找,使女性角色,女作家显得很累,也显得失望和痛苦。理想变成了肥皂泡,希望落空了。但是,寻找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敢于对两性生活,男人进行女性的审视。这种寻找虽事与屈违,寻找理想男子而不得,落后不找,是悲剧性的,但悲剧过后是喜剧,我们对此应该如何评价,大家可以思考。

三、独立的女性

妇女对男的普遍失望后,放弃了“寻找”,同时,也对这种“寻找”进行了反省,认识到寻找是束缚自身的。她们认识到妇女的解放不但要靠政治、经济和男人,更应该靠自己,那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这样作品就反映了挣脱了男人家庭束缚的解放自主的女性的追求和追求痛苦,这对女性角色和寻找男子汉的颠覆。妇女的解放不仅仅意谓着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解放,还应该包括妇女本人以及社会对她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妇女并不是性而是人!“女人,女人,这依旧懦弱的姐妹,要争得妇女的解放,决不仅仅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解放,它要靠妇女的自强不息,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自信和实现。”女人什么不靠,就靠自己。她们不再依附男人,要自己解放自己。于是,又出现了女强人,雄化的女人。如梁倩、荆华和柳泉。她们是“寡妇俱乐部”的成员。她们离开了男人,自己单过,自己照顾自己。她们不再瞧不起自己,与社会上的污言秽语、肮脏行为做斗争,她们求自立、自尊、自爱、自强,靠自己实现价值,她们的意识已经变了。

其实,《祖母绿》中曾令儿最后也解脱了,不再为左藏遗憾,而为自己、为社会。

《在同一地平线上》表现得更突出,正面描写了女人的奋斗,女人与男人的竞争。这些人均在奋斗,但是她们奋斗是很艰辛的,远比男人困难。奋斗之中显出了疲惫,如三位寡妇“她”均有这种感受,她们家庭破裂,夫妻关系紧张,女性甚至扭曲和变形,身心交瘁,但是她们自在奋斗,充满信心。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商讨,女性的劫难仅仅归因于男人 ?女人的奋斗仅仅归因于男人,是否妥当?女人的出路到底是什么?这种斗争充满着超前性或贵族性,社会知音很少。

〗四、“堕落”的女性

女性在寻找之后,发现自己太累了,成功太不容易了。她们在前期对奋斗的女人是肯定的,对女性是肯定,否定的也仅仅是那些在观念上与男性认同的人。她们把女性的不幸归因于社会、男人和传统的女人,并不对自己提出疑问。奋斗之后,她们对女人做了本体性的反省,在人的角度上,对女性做了批判和反省,这不仅是对男性进行重新审视,对女人也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女人是女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一切,并不仅仅是女人的优点。她们的女性不再是贵族阶层的女人,而是普通人。

1、女人的性意识

不是性别意识,而是性生活的意识。把女人从贵族下降到凡夫俗子,由“自我”还原到本我。写出了女人的性冲动和性压仰。

王安忆:《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铁凝:《麦秸垛》

性本能使她们忘乎所以,也使她们饱受熬煎,这种熬煎不仅仅是女人,男人同样如此,因此,通过女人写出了人的本性,从凡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写出了人的问题,这时的女性意识不再是表现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她们不单单是女人,性别角色淡化,而是表现在作家的表现方式上。

2、女人的劣根性

人均有劣根性,男人、女人均有,但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女作家们又表现出了女人的劣根性。

《麦秸垛》中沈小凤、大芝娘对男子的依附性,麦秸垛本身便是阴茎崇拜的表现,杨青的狭隘、嫉妒、报复乃至奸诈的阴暗心理。

《玫瑰门》:司猗纹。标题:从形而下的意义看,它可以非常具体地指孕育生命的生殖系统,从形而上的意义看,它象征着女性的生命之谜和生存之谜。无论就女性个体的性特征成熟而言,抑或就女性整体在人类整个生存状态中的价值而言,女性都被习惯地看成美和幸福的源泉,古往今来,诗人们常用非常玫瑰的语言来赞颂她们。但铁凝笔下的女性生存状态,却是很不玫瑰的。玫瑰门里不玫瑰,这是铁凝的一个大胆的发现和勇敢的

揭发。《玫瑰门》的主要的美学情绪,是一种对女性本身的阴暗面、丑恶、卑琐的厌恶,是对女性生存状态中一切负面表现的冷峻透视。司猗纹是一个有着非凡生命力的女性,却不得不走完没用人暗淡凄苦的一生,这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以司猗认为中心的响勺胡同诸女性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窥视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在女性健康的性心理和性生活得不到发展的畸型异态的性文化的阴影中形成的。从狭隘的女性意识走向了较开阔的人的意识。如果我们把以上几点理一个头绪的话,可以看出作家对女性思考的轨迹,即就是由最初的社会中的女性到中期的男女性中的女人还原到人本中的女人。

第三节199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

一、创作环境:

(一)启蒙——市场化的环境

90年代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化。人们的一切均受到市场的影响。妇女一方面享受到市场带来的效益,如个性张扬与竞争意识,但同时女性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下岗职工的大量涌现,女性直接成为了商品,卖淫与被拐卖,做二奶,做情妇等。女性的创作有时竟被市场所利用,创作本身成了商品或是商品化的产物,满足了男人的窥视欲。

(二)边缘人身份

8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主流意识同步,属于主流意识的一部分。但是,她们发现自己往往被主流意识利用和压迫,自己的性别意识不被自己注意,也不被社会所注意。 90年代,女性退出主流意识形态,囿于女性的性别意识之中,强化了自己的性别与个性意识,不再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她们走向性别意识的自觉。由80年代的表现女性转化为女性的表现。边缘人的身份使她们更有利于表现自己的性别思考,不被时代所左右,而是张扬自己的主体性,独立思考。

二、表现的种类:

1、原画复现主要指自觉、不自觉之间的女作家,对女性写作传统的承接与延伸,复现了女性主要是现代女性的写作传统(内容和方法);张爱玲、丁玲、凌叔华、苏青等。

王安忆《长恨歌》《香港的情与爱》;

须兰《红檀板》《闲情》《樱桃红》

2、反思性的叙述:

文明是男人创造的,无女人的份。女性作家就反思男人、反文明,用自己的创作瓦解文明( 定论)

须兰:《纪念乐师良宵》

林白:《回廊之椅》

池莉:《凝眸》

都是关于大时代的革命主流叙事的边角凸现出不曾为人关注的女人,对革命另有看法,对男人,对历史另有看法。

铁凝:《遭遇礼拜八》(朱小芬)

蒋子丹:《绝响》

池莉:《云破处》

徐坤:《狗日的足球》

3、私人化内容:

这是一批作家大量林白、陈染、梁子斌、海思新人。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与心爱者不能分手》、《猫的激情时代》陈染:《私人生活》、《嘴唇里的阳光》

林白的小说全方位的感情地敞开了女性的经验世界,她仿佛是一个“巫女”,对女性的躯体和意识有着特殊的敏感与热情,她对女性自恋和同性恋倾向的描绘某种程度上的似乎在实践着西方女权主义者的所谓躯体写实的理想。多米的女性意识和领导的主体解剖也堪为是中国女性的成功的范例。

陈染,她的笔触所指向的完全是女性个体独特的经验,她用女性世界的神秘,而且还以她特殊的语言方式感受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女性感知的奇特和诡异扑面而来。但可以领会女性以她们的语言和感觉颠覆世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和不可抗拒。罗伯特《新艺术的震撼》:手淫都是一种不能由国家或父母控制的性行为,人们为了自己的肉欲享乐必须向他人感恩,手淫使人们从这种义务中解脱出来。它是反抗家庭及其权威性的象征。文学不生育、不花钱的功能使之成为一个日益趋向自恋的先译人士的关键的作家。林白“我的写作是从一个女性生命的感受心灵出发,写个人对于世界的感受,寻找与世俗的对话。要同性恋的存在包括打破禁忌和强迫的生活方式,文还直接或间接发地对男人侵占女人的权力。

4、反映都市的姐妹情:

张欣:《爱又如何》、《冬至》、《伴你到黎明》、《亲情六处》

第四节女性文学的审美特点

经研究和实践证明,女性有其特殊的气质特点:

(1)重感情,轻事实:过度的话,会耽于幻想,处于精神麻醉之中;

(2)敏感、细腻:过度的话,敏感会达到神经质,细腻而至于尖刻;

(3)重形象,轻理性:女性多用形象思维,而少用逻辑思维,缺乏思辨性。重直觉,少理智判断;重象征,而缺乏具体可感的描绘。

这几点,新时期的女性作家也体现出来了,只不过因人因时而有不同。新时期的女性文学的审美特点有一个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女性因有特点是其审美的基质。

一、80年代的审美特点

(一)总体审美特征的变化:

审美——审丑

女性起初是怀着理想来观注、表现女性的,她们写出了理想的女性和女性的理想,但是不久,她们便发现理想很渺芒,实现其很艰难,她们便寻源(寻找不幸的根源),首先寻找到社会 (观念),后到男人,最后到女人自身。她们发现女人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丑陋的,理想破灭了。她们由最初的表现理想,到后来表现人性的丑陋。女性的神话破灭了,但在营造新旧的神话中,却凝聚着女性的创造。

《雨,沙沙沙》《爱,是不能忘记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女性的神话必然破灭,因为她们在营造神话中,不是历史的唯物的看问题:

1、理想论:不从实际出发,耽于自己的理想:“纯情派”,爱情似乎无什么附着;

2、观念论:观念决定一切,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现实全然不顾,只从自己的观念和他人的观念出发。

3、颠覆性:把几千年的文明翻倒,重写文明史,因为过去的文明史是男人写的和写男人的,是男人统治下的文明史,重写女性的自己的文明史,女人写,写的对男性重新审视。

(二)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1、理想性的个人情感——象征型的社会情绪。作家最早是表现个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便是理想的爱情,以及追求爱情过程中的痛苦和思索,这种情感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后来,作家理想失落后,观察社会,从而表现社会。社会不是写实型的,而是情绪型、象征型的。作家对社会有一些看法,产生了情绪,情绪又浇注社会,二者相互作用,表现在作品里,就是情绪的转化,用象征来表现个人的情绪,由心理现实转化为象征现实,现实的情绪的转化。

《他得了什么病》《只有一个太阳》、《玫瑰门》

在表现社会情绪的同时,也有人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本性,成了赤裸的写真、写实的手法,写出了人的本真状态,但在写实中,写浸透了作家的情绪,同情的愤懑。

2、外露转化——内含内蕴早期创作中,她们往往直接抒情,作品有

很强的抒情性,情感显得直露。但露而不白,显得纤细柔和。后期创作中,她们的情感,有所收敛,向写实和象征迈进。

王安忆她着重写实,如《小鲍庄》《三恋》,全是对人物作客观的,写实性的表现。这时心理表现不是优美的抒情,而是对心理进行白描,揭示了扭曲的心理状态,性压抑的痛苦,自虐式的渲泄,对人物心理进行了写实性的表现,可以称为心理自然主义。这又发扬了女作家的特长。写实,是对心理的写实,对心理的挖掘,而不是抒情性的表现。其作品中也充满了荒诞,这种荒涎是现实的,真实的,是人物的荒涎,人物的性压仰和性冲动以及心理压抑之下的荒涎。

张洁则是荒诞地表现出了女人、男人乃至社会。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丑恶刻骨铭心。但这种情绪和心理却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扭曲的、变形的形象来表现。在作品中用了大量的象征,以此表现自己的情绪和认识。全文中用有具部象征和全部象征。

《他有什么病》《只有一个太阳》乃至《上火》均全部是一个象征。

王安忆发扬了女性的善于表现人物心理的特长,心理剖析老辣而犀利。

张洁发扬女性的直觉体验和形象思维的特长,营造了一个象征的世界,显得锋利而尖刻,有时甚至陷入歇斯底里和恶作剧。

3、手法多样:女性的手法有了男性作家所长期的,更有自己的擅长。

a.心理剖析(分析);

b.象征;

c.讽刺;

d.荒诞、变形

(三)艺术结构:

情绪流——生活流早期的作品着重写人物的情绪,感情和理想。作品的结构也随情绪而动,按情绪发展组织结构。这个不同于男性作家善于按时间、空间变化来组织结构。

女作家则打破时空关系,是一种心理空间,形成了心理结构。

《爱,是不能忘记的》《雨,沙沙沙》《夏》《北极光》她们的作品不是故事的叙述,而是情绪的抒写(情感的抒发)。到后期,她们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走向多样化,一个作家,有几种结构方法,作家之间的也有不同结构。张洁的结构比较固定,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象征结构。她的作品是生活流。写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生活之间无什么必然的联系,是一种辐射的结构。缺乏凝聚力和贯穿线,内容似乎显得散乱,这反映了女性思维的全方位和无头序。但是表面的散乱却表现了内在的愤世疾俗的情绪。王安忆、铁凝的结构则是按生活的流变来组织,是典型的生活流。

《玫瑰门》《三恋》均是如此。我们应知道,这种生活流,不是纯

客观的生活,而是主观情绪的认识,这些生活是象征表现个人情绪的。

(四)荒涎感:

与男作家相比,女作家的荒涎感尤其强烈,女作家尤其明显,那就是张洁、刘索拉、残雪,还有王安忆《小城之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铁凝的《玫瑰门》,均有着整体荒涎的感或局部荒涎感。

1、为什么女作家有此特征:敏感;重形象思维,轻逻辑思维的;重情绪。

2、荒涎感的表现:重点表现丑陋的东西;把丑陋的上中,并列并加以夸张的表现;在表现中用了反讽的手法,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块对比显出不协调,从而显出荒涎。总之,女作家以其情绪性、象征性、全息性(辐射性)、荒涎性而呈现出别样的审美。

二、90年代女性的审美特点:

(一)躯体写作:

1、原因:

原意是指描写女性自己的躯体,因为语言被阳性中心主义所污染,只有躯体是独立的,是自己的。躯体虽然被男性蹂躏和践踏,但是男人是看不上他的,所以躯体尚未被男人所利用,是独立的、自我的、个性的。描写躯体是实现自我的一种途径,崇拜躯体、崇拜自我。描写躯体是一种“手淫”方式,即自我安慰、自我满足,是自恋的倾向。但并不是生活狭隘所致。描写躯体是满足自己的身体感觉,一方面是自我满足,自我冲动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男性卑视女性身体的反抗,是对男笥漠视乃至压制女性的性体验的一种反抗。一句话,躯体描写是正视自我,承认性欲的表现。

2、如何表现

描写躯体以后对躯体的感觉,直接切入性欲。她们描写的全是渴求和她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对她自己的色情质激昂而贴切的提问。性描写在事实中真正的性接触并不能使我兴雷和燃烧,但我对关于它的描写有一种奇特的热情,我一直想让性拥有一种语言上的优雅,它经由真实到达我的笔端,变得美丽动人,生出花朵和枝条,这也许与它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但却使我在创作中产生一种诗性的快感。

(二)记忆与个人化的写作

个人记忆不是一种还原性的记忆的真实,而是一种姿势,是一种以个人记忆为材料所获得的想象力。个人记忆也是一种个人想象。只有眺望记忆的深处,才能看到弹性、柔软以及缝隙。在她们的创作中,回望是一个基本的姿势,使她们以及她所凝望的事物都置身于一片广大的时间之中。时间使他们感怀、咏唱、心里隐隐作痛。回望的三种情况:真实发生的(回忆);未发生的(想象);现实的(置身于未来看现在)。个人化写作是建立在个人体验与个人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化的写作,将包括被集

体叙述视为禁忌的个人的性经历以及其他的个人经历,从受到压抑的记忆中释放出来。个人化的写作不一定是性别写作,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的涌动,是个人的感情与智性,记忆与想象,心灵与身体的飞翔与跳跃,在这种飞翔中真正的本质的人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记忆与个人化写作是反逻辑主义的富有自由,个性与创造,也就富有弹性和灵动性。

(三)散文化的生活与诗化的语言这种“生活”表明了他们的一种姿态:那就是不反映主流生活,而是反映身边生活,不太重视外在的客观生活,而是内心情绪,不表现理性的生活,而是反映感性的乃至想象的生活,这种生活与其说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心理。这种生活流动灵活散乱,而缺乏条理。在他们那里语言与其是叙述,不如说是一种感觉,一种对语言的驾驭与把握。她们的语言朴素、诗性、灵动、深情。

女性文学论文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女性文学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的崛起 一、概述 ●三个支脉: ●1、崛起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如谌容、茹志鹃、宗璞、张洁、戴厚英、张抗抗等); ●2、出现于80年代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以后的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铁凝、迟子建、 池莉、方方等); ●3、主要出现于90年代,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文本实验意识的女性作家(如陈染、林 白、徐小斌、徐坤、海男、卫慧及棉棉等)。 二、活跃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 ●(一)张洁(1937-) ●80年代:《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等。 ●长篇《沉重的翅膀》,改革题材。 ● 90年代: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无字》。 (二)谌容(1936-) ●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 到。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陆文婷。 ●“马列主义老太太”。 (三)茹志鹃(1925-1998) ●当代著名女作家。 ●《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题材:“实事求是”。 ●电影“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 (四)宗璞(1928-)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知识分子题材。含蓄蕴藉。 ●《三生石》 ●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五)戴厚英(1938-1996 ) ●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 ●闻捷。 (六)张辛欣(1953-) ●中篇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张抗抗(1950-) ●《北极光》等。 ●共同构筑了8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女性世界。 ●双重视角:性别和超性别。 二、跨越80-90年代的女作家 ●(一)王安忆(1954-) ●丰富的创作、多变的风格。 ●80年代初期描写知青生活:《69届初中生》、“雯雯”系列; ●1985年发表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操作化示例 该调查的指标体系是依据我国经济发 展现状,参照联合国及亚太地区监测妇女地 位的指标而设置的。它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各项内容及其主要指标: 一、法律权利 1、是否设有协调和保护妇乐权益的立法机构; 2、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无歧视性条款; 3、是否有保护妇女权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或专 4、公民堆妇女法律权益的认识与态度。 一、生育与健康 1、分城乡、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2、男女儿童与成人的营养、健康与寿命; 3、各类妇女的生育胎次、生育意愿、孕产保 4、对待男婴女婴的态度。

三、教育 1、女性人口的识字率、平均学龄和文化构成 2、各级各类学校女性在校生、毕业生、流失 3、职业和高等院校分学科女生人数和毕业生 4、男女接受成人教育情况。 四、劳动就业 1、妇女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2、非农业劳动者女性就业人口的比重; 3、女性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4、女性在业者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 5、妇女就以意愿途径和职业流动。 五、社会参与与政治参与 1、妇女政治权利的享有和被尊重程度; 2、女性在国家及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比例和幅

3、妇女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4、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方式。 一、婚姻家庭 1、平均初婚年龄; 2、女性自主择偶程度和婚姻决定权; 3、家庭事务的决定与参与; 4、夫妻家庭关系中的性别倾向。 七、自我认识与社会认同 1、女性个人价值取向与自我认知能力; 2、男女公民堆性别角色的期待与认识; 3、性别对机会、权利的影响; 4、两性作用、地位评价。 八、生活方式 1、社会交往的内容与结构;

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一)

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9O年代女性小说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对2O世纪9O年代几位著名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陈染、林白、徐坤及2O 世纪7O年代出生的卫慧、棉棉等代表作品的分析、论述,文章概括了这个时代的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意识、极强的个性特征与“私人化写作”、准自传体形式与自恋情结。 一、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意识 “女性写作”在90年代风起云涌,形成强大势头,似乎已成了90年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这种写作实践充分表现出了文学创作中强烈的作家个性、人物倾向和独特的创作诉求。它不仅标志着90年代审美意识的剧烈变化,而且在生活日益呈现世俗化、日常化、个人化的时代,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趋向作为一种叙述姿态,它打破了大一统的主流话语方式,进一步拓展了个人、个性化的精神空间,在对包括“性别”在内的个人化、人性的充分重视的前提下,为叙述、文体风格乃至写作方式带来了新的自由度、新的文化、新的人文内涵。对于个人化极强的“女性写作”,我们抛开人们争执纷纭的关于“女性写作”中的“躯体写作”、“男性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本质主义”界定、“欲望对象化”、“摧毁男性写作的霸权”num.等人文话题暂且不论,而从文体意识、文体创造的角度讲,在90年代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作家能把写作当作一种文化使命,用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和话语方式,注重性别意识,打破以往外在的文体规范并将之内化成为内在的文体意识,进而在文本写作中转化为一种文化精神,也不能不说是文学的一个进步。具体地说,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致命的飞翔》、《玻璃虫》,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海男的《女人传》,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徐小斌的《羽蛇》,以及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城市小说等无不体现出女性文本中独特的母题、结构、情节、象征和语言。对她们文本的解读往往能发现故事叙述背后所隐含的声音和隐喻的主体自觉〔。现代生活,尤其是现代城市生活,为女性作家提供了对世界、生命、社会的情感体验的契机,使她们的写作有了新的独特的生长点,女性的社会角色,女性的文化价值、情感诉求、欲望追向、女性内在个性探索、物化现实中的新人生体验等等,都成为女性写作的醒目主题。特有的女性写作主题和女性表现视角,必然赋予文本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新的叙述语言和形式,小说呈现出男性作家无法取代的风格学特征,改变了以往女性文学的艺术形态。 二、极强的个性意识与“私人化写作” 与女性诗歌相比,中国女性小说在90年代独领风骚,甚至在文学失去轰动以后仍能不断引起新的轰动效应,得益于女性作家们极强的个性意识。90年代的女性写作强调主观化的视角,叙事主要体现为“个人记忆”风格,用以表现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及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奠定了她在90年代女性写作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小说处处表现出一种普遍性和通常性,把女主人公当作一个公共性的人物来写。上海的许多市民家庭的女儿都是王琦瑶,在相同的生活氛围中成长,又有大同小异的女儿家的梦幻,终其一生,除了最后的死亡,她生活得一直很平淡。 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女王朔”的徐坤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推出了《白话》、《吃语》、《梵歌》、《斯人》、《热狗》、《先锋》等作品,并且以一种颇有力度的调侃反讽,批判了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他们的若干可笑之处,将那种迁腐保守的知识型假面具加以剥离,从而致力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还原。徐坤的小说擅长于从当代文化的矛盾荒诞中,去写当代知识分子的无力无奈无聊,及其所谓文化精英们的病态生存方式。她既看到了在政治文化占很大比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面具,以及他们所难以承认的文化传统对他们精神人格的阉割和压抑。ai同时,她也看到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非真实的心态和存在的荒诞感。他们总是在政治社会、商品社会、经济社会的转型中被甩出轨道,成为多余人。徐坤并

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

女性的家庭权利是其社会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女性在家庭内的平等权利、财产权利、生育权利以及人身安全权利等。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中共文化和商品社会文化这三重压力造成了多数女性的家庭权利贫困[1].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主张女性要内外兼顾、工作家庭两不误。大部分女性除了必须在工作上努力与男性竞争外,在家庭里还要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尽管社会的半数成员是女性,而女性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可以说也超出男性(至少就辛劳程度而言是如此),但女权主义等现代理论及相应的研究在中国一直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这更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观念的约束所致。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历史演变,具体考察她们的家庭权利的各主要方面,希望藉此能促进当代妇女学中家庭关系及女权问题的研究。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在家庭中的地位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向来不高。宋代以来女性家庭地位低下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摧残女性的缠足现象,它首先是为了取悦于男子的审美需求和性欲偏好,同时迫使女性深居闺房,不问世事,禁锢家中,成为男性的家奴和性奴。[2]有西方学者认为,“缠足是一种政治机制,它反映和存续了妇女社会和心理的劣势;缠足将妇女牢牢地固定在特定的位置、特定的功能”,而且缠足又“是公众态度,是大众文化──它是10个世纪中数以百万计的妇女作为真正的女人的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3] “五四”运动以来,缠足现象逐渐废止,“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许多新的风气,但家庭中的夫权观念、女性的相夫教子功能和女子的“三从四德”文化,在民国时期一直占据主流。在夫权主导下的家庭里,妻子必须听命于丈夫,女儿必须服从于父母,媳妇必须听命于公婆,许多女性的家庭权益被严重侵犯。尤其糟糕的是,家庭中侵犯女性权益的主要侵害者常常也是女性──如婆婆、后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婆婆们经常以一种不健康的心态,重复自己的婆婆当年的压迫手段,甚至变本加厉地侵犯媳妇的权益和人身自由。后母虐待非亲生之女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即便在家中未遇到婆婆或后母的迫害,女性也得面临代表父权的父亲和公公的压力,男性家长经常任意剥夺女性婚姻自主和经济自主的权利。1949年以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改善,但妇女解放运动并未深入到家庭之中,政治运动的风暴也未危及家庭中男人的优越地位。虽然传统文化鼓吹的“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文化受到明显的冲击,但在毛泽东时代女性却又多了另外的“二从”,即“从国家”、“从单位”[4].1950年代,许多女性面临“组织上”的压力,在革命的名义和强制之下,被迫服从组织“分配”,与“首长”们结合。政府公然容许和容忍那些“老革命”喜新厌旧,抛弃老家的“黄脸婆”妻子,与年轻漂亮的城市小知识女性结婚。“组织上”用这种方法对那些“革命英雄”实行了性补偿和性报答,但众多小知识女性却被“革命”当作“性礼物”和“性奴隶”无偿赠与,其自由恋爱的权利被剥夺了,而“首长”们结发妻子的合法权益也被“组织上”彻底破坏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普遍在就业、薪资、提升等多方面对女性员工采取歧视性做法,女性不仅难找工作,而且处处受到福利和待遇上的歧视。全国妇联2001年第二次妇女地位调查的结果表明,从1990到1999年,城市女性与男性的工资比率从77.5比100下降到70.1比100,而在农村则从79比100下降到59.6比100.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自然影响到她们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随着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女性被迫离开职场、退回家庭,城市失业者中下岗女工越来越多[5].退回家中的女性尽管不再外出辛苦工作,但心理压力和痛苦却成倍增加。那些仍在工作的女性则不得不降格以求,不仅被迫接受低工资、少福利的歧视,而且可能还要忍受各种性骚扰。在农村,家庭责任承包制实行后,农民家庭普遍需要男性强劳力承担重体力活,再加上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福利制度和“五保户”制度的崩溃,农民家庭的老人赡养只能依靠儿子,出嫁的女性、离婚女性在责任田、口粮田及土地补偿费方面都得不到公正的对待,于是农村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6] 虽然时代变了,观念也有进步,但传统文化对女性家庭权利的约束仍然存在,下面分析女性在家庭中的财产权利、生育权利和人身安全权利状况的演变。二、女性的家庭财产权利财产的拥有、支配和继承是衡量女性在家庭中地位与权利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在传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20.1 复习笔记 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

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 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 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1)“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写作 大批女作家如谢冰莹、石评梅、冰心等积极参与写作,她们的写作是“人”的觉醒的一种体现,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女性自身的体验和问题。这些女性写作的独特经验并没有凸现出来,只是“五四”启蒙话语宏大叙事的一部分,参与建构着民族国家的话语进程。 (2)对女作家的评论 评论界在对这些女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时,并没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视点,而只是用现行的批评理论把她们的写作作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一部分。 ①对冰心、庐隐和丁玲的评价 a.较早引起论者注意的是冰心的“问题小说”,1919年10月7—10日《晨报副刊》发表了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不久就有人评论它揭示了“旧家庭的坏处”。 b.稍后茅盾的《庐隐论》《冰心论》把作家和“五四”时代精神关联在一起,有意识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作家与时代的深刻联系、作家的写作立场以及作品的意识形态。例如评论庐隐时说:“她是被‘五四’的思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的一个女性。

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

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 相信自己,学会坚强。一切困难,都是虚无。忘却过失,把握现在。失之坦然,争其必然。永远愉悦,无暇挑剔。永远豁达,不会忧虑。永远硬朗,不知畏惧。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好的爱情,是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 在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恋人身上的缺点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底下有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森林住着一个有礼貌的小孩,他认识了一只小熊,并很快和小熊成为朋友。但小熊的嘴太臭了,还喜欢凑近和他说话。由于小孩很喜欢这只熊,于是他就忍住了这股臭味。可是后来孩子开始嫌弃小熊的口臭,还为小熊改变口臭而生气。 终于有一天忍不了了,孩子对小熊大发脾气:“我再也不要和你做朋友了,你这个又脏又臭的笨熊!”小熊伤心地离开了。 小熊离开后,孩子开始怀念小熊的温暖和憨厚,怀念他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甚至记不起熊的口臭了。可是小孩已经永远失去小熊了。 我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其实我明白,在亲密关系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恋人的缺点难以忍受会出现什么后果。其本质上讨论的是,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却发现和他并不合适时,我们该怎么办? 喜欢一个人,是喜欢他真诚,喜欢他眼神清澈,喜欢他笑起来像孩子,喜欢他给了你毛毯般的厚实感,喜欢他每一天睡前都会和你互道晚安。 总之,在谈恋爱的最初,吸引我们互相靠近的,一定是彼此身上的那些好的地方,那些闪着光的优点。 这些优点散发出的光芒很耀眼,挡住了隐匿在暗处的缺点,所以我们常常忽略了,眼前喜欢的这个人有一些真实存在的缺点,甚至可以说,这些缺点是往后长久相处中更应该引起注意的部分。 就像故事里的小孩,如果小孩想要经营好他和小熊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学会和有口臭的小熊好好相处,而不是怪小熊有口臭,怪小熊不改变他的口臭。

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 第一节女性运动与女性主义文艺理论 一、妇女的命运史: 自从有了人,世上便有了男人和女人。女人也有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迄今为止,妇女的命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史前时期(母系氏族时代) 这一个阶段是母系氏族时期。以母亲的血缘确定关系,母亲、女性的权力是置高无上的。这是一个野蛮的、落后的时代,生产力落后,妇女承担着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双重任务。实行群婚、杂婚。妇女的命运是很悲惨的。这时的母权是一种本能,一种自然的分工,是一种义务。 2、第二个阶段:奴隶时期包括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这时的妇女处于家庭之中。男子参加经济生产劳动,为家庭增殖财富。妇女专事生育,为某一男子传宗接代。男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纯种后代,几乎不给女子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于是,妇女的天发完全局限在一个家庭。她们的意识,也从整个社会中脱离出来,沦为家庭意识的奴隶。 3、第三个阶段:社会时代(解放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后期,社会主义时代,妇女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生产。从事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她们走入社会,并不是出于解放自己的需要,而是迫于生活。她们走入社会,动摇了夫权家庭,也是她们解放的必要社会前提。也正因为她们走入社会,最后才形成了女权运动,呼吁解放自己,赢得了社会解放。 二、中国妇女的命运史中国妇女的命运基本与世界妇女命运保持一致,只不过更具体一些,她们也有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奴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庭中的妇女。她们拘囿于家庭,生儿育女,侍侯丈夫和公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是一个女人不是人的时代。 2、第二个阶段:过渡时代“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她们也被惊醒了,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获得社会解放的同时,也获得了个性解放,可惜,她们的解放先天不足,社会基础薄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运动,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社会运动(个性解放)。她们缺少支持。五四后,就陷入复杂的窘迫之中,要么走入社会之中,首先获得社会的解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放眼当今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写作愈来愈蔚为大观,惹人注目。而且已形成燎原之势,新老作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作家有宗璞、杨绛、张洁、谌容、王安忆、毕淑敏、池莉、铁凝、方方、迟子健、张抗抗、徐小斌、斯妤、残雪、陈染、凌力、林白、海南、周洁茹、徐坤、李碧华、安妮宝贝、卫慧、棉棉、魏薇、戴来、蔡蔡等等。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还未曾有过。女作家张抗抗说:今天的新锐女作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观。 女性作家写作的普及,对于古代崇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说,这是个质的飞跃,这是个可喜的社会现象,但是近来却又发现了一个堪忧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写作的女性作家,在称呼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前冠以“女”字。甚至于还有“美女作家”地称呼。 写作是有关灵魂的事,我们不应该主张在文学上有性别的区分和偏见。没听说过谁特意叫男主席,为什么偏要强调女作家呢? 当“美女作家”及“用身体写作”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一些评论文章中,甚至津津乐道,蔚然成风。这就值得深思了。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原因。其中,不可否认,有商业性炒作的成份,鼓吹个人不择手段地攫取名利与地位,发泄个人的畸变心理,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病态表露等等往往被冠之以“创新”、“突破”而受到大肆吹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王绯说:“我认为首先是金钱这只魔手在作怪。面对商品经济,女性写作的人文价值被商业性炒作贬损了。不能不承认,女性文学、女作家的性别身份、甚至关于女性的理论,也被有些人操纵成为市场的”卖点“,这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悲哀。”对文学事业整体来说,“性别”毫无理论上的判断价值,只能令人隐约地感到某些畸型心态。曾经沈从文就说过,成名前的丁玲、胡也频夫妇同时寄稿子给编辑,往往胡遭退稿;而将退稿改用“丁玲”这个女性化的名字再寄去,则又往往被采用了。这个事件无可辨驳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看事物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毕竟无风不起浪,毋庸讳言,这也与这些词针对的作家有关,今天的女作家似乎正竭力张扬着这个“女”字。并引以自豪和沾沾自喜。不仅有“小女人”写的“小女人散文”,还有“美女作家”号称“用身体写作”。但清者自清,就拿丁玲来说,在她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名声大噪之后,曾有上海某著名女性杂志为出一期“女作家专号”向她约稿,丁玲非常反感———作家就是作家,干吗特别加一个“女”!她竟把登门求稿的编辑关在了门外。如果,今天的女作家都能象丁玲一样,那么可以肯定地断言“美女作家”“用身体写作”这些词眼自然会销声匿迹。 我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也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远的不说,就说“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就有五、六代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正是这种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世纪末的女性散文在恢复“五四”现代女性散文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一批引人瞩目的女性散文家,如张洁、宗璞、叶文玲、铁凝、张抗抗、王英琦、斯妤等她们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她们更加真诚地表露女性自我身心的体验,以显见的性别意识,关照女性生命,感悟女性坎坷的人生与命运,并以超越“五四”女性的成熟心态,思考和探寻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位置。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从不自觉到自觉,并超越了前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中青年女作家脱颖而出,大放异彩,令人惊喜,引人瞩目。这批新一代女性作家与往昔的女作家迥然有别,风格各异。她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经历、性格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和话语方式都很别具一格。 新一代女性作家活跃于文坛,是中国社会生活不断进步的反映和结果,是中国新一代女性自立和自强的明证。女性文学不再只是文坛的一种缀饰,而成为文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白烨语)。不可否认,现代女性作家在当今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不久前,在人才济济、群星闪烁的女作家群落中挑选出张抗抗、残雪、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林白、陈染、徐坤、迟子建十位作家列入《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中国方阵》,毫无疑问,她们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实力、最为活跃又最有影响的10位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展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实有风貌与最新水准。如张抗抗的《情爱画廊》、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的《大浴女》、池莉的《来来往往》、方方的《乌泥湖年谱》、林白的《玻璃》,陈染的《声声断断》和《不可言说》、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徐坤的《狗日的足球》。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女性文学似乎也缺少一些东西,如对历史风云的切实关注,对社会纠葛的有力把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研究

浅谈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到今,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影响 一、从古到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1、母系社会------“女主”地位 母系氏族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产经验不足,所拥有的主要是以石器为主的极其粗糙、简陋的生产工具。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大自然变幻无常,野兽出没,人类时常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因此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在简单而合理的社会分工中共同抵御自然的侵袭,保证自身的生存。在这样的简单的社会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打鱼、防御野兽,妇女主要采集食物、生儿育女、缝衣做饭$狩猎!打鱼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收获很少,而防御更使男子损失较多。女子从事的采集等工作安全系数要高得多,并且当时人口稀少,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使女子采集的收获颇丰,所以,女子在经济方面有很高的地位。女性牢牢地抓住了经济大权,从而也奠定了女性处于氏族群体核心的社会地位。母系氏族时代早期处于人类的婴儿期,人们的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不知道两性生活与生育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解释女性的生育现象。人们看到大地可以生长植物,女性可以生出孩子,对其原因却一无所知,于是认为女性和大地一样有着生长万物的神秘力量,于是就把女性当作神来崇拜。这一时期女性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并且以其生殖能力和所掌握的部落经济权利而取得崇高的地位,女性受到人们“神’一般的敬仰。 2、父权社会-----“女奴”地位 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形成,交换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个人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思想和认识也得到很大提高。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巩固,从根本上稳固了男性的地位,也进一步将女性从事的采集等行业边缘化,决定了女性地位被贬低的命运。直至社会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女性的光辉时代一去不复返,男性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甚至是全部,女性变为男性的附属。父权社会成为女性的“女奴’时代。 3、新民主主义时期--------打碎封建枷锁 五四运动是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座界石,它翻开了中国女性发展新的一页。自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社会状况得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开女禁,兴女学,女性的潜力展现,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也得到相当的改善。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解放,形式上的解放。建国后,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了一个质的变化。首先,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女性首次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拥有了参政的权利。《婚姻法》的颁布,从根本上使广大女性得到了婚姻自由。《妇女权益保障法》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正当维权的途径。其次,妇女与男子共同接受教育和参与生产,给了女性自身发展与独立的机会,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情形堪虞。 4、社会主义时期--------男女平等 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宪法和其他法律进一步规定妇女有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并切实保护妇女政治权利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享

从婚姻法发展看中国女性地位变化

变故易常,桂馥兰馨——从婚姻法发展看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目录 绪论 (1) 一、婚姻法的发展历程 (1) (一)民国立法婚姻中的变革 (1) (二)现代婚姻法中的创新与突破 (3) 二、女性地位变化在婚姻法中的体现 (6) 参考文献 (9)

婚嫁,男人为女人而婚,女人为自己而嫁。因其是生育后代的前提,是男女结好的表现,婚姻几乎成了和幸福一样永恒的话题。随着光棍节的到来,剩男的问题再次被提起,由于现今社会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我国男女比例达到117:100,使得男方处于选择中的被动方,女性地位相比以往大大提升。而在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中地位很低。作者试图从婚姻法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和现代中国女性的地位变化,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分析,关注现象背后的思考和启示。 一、婚姻法的发展历程 (一)民国婚姻立法中的变革 随着传统社会的稳步发展,较为固定的婚嫁习俗逐步形成,并一直沿袭到近代。近代婚姻仿古制,结婚是一种家族行为,要遵循“父母之命”,体现家长的意愿,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上以嗣宗庙,下以继后世”,为家族传宗接代。①传统社会的婚嫁习俗具有极大的剥削性和强制性,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状态,较低的社会地位也使其保受压迫。 晚清时期,由掌握新知识的新式学生首先发起了婚嫁习俗的改革尝试。随后在辛亥革命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有利冲击下,妇女的婚姻观念和婚姻状态也随之起了变化,“男女权利均等”、“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禁止无故离婚”等规定逐步被提出、确立。民国时期人们 ①杨剑利著:《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的婚恋习俗和模式处于新旧交替、逐渐变革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在当时不同政权的立法上也有相应的体现。 1.在民国十九年婚姻法颁布以前,婚姻法草案五易其稿,就五部草案的具体法律制度而言,订婚制度从无到有;近亲不婚明确规定,仅就具体范围略有差异;结婚制度分有仪式婚和法律婚两种;夫妻身份制度规定存在差异,民19年草案规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以夫之住所为住所,子女从父姓,未成年者,以父之住所为住所;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以妻之住所为住所,子女从母姓,未成年者以母之住所为住所”;夫妻财产制度分有共同财产制和财产分别制,虽立法技术尚欠完善,但仍有很大进步。 2.在草案交付审议之后,经过修改,于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布至二十年五月五日始施行,此便是南京国民政府之婚姻法。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部颁布实施的婚姻法,其在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法制史乃至近现代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立法原则上,南京国民政府婚姻立法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反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原则。例如:关于离婚条件,根据《中华民国民法》第10449和1052条的规定,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法律及历次民律草案宽于男而严于女之陋习。又如在“婚姻效力”一节,增设“夫妻财产制”,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合法地位和财产权益,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具有了法律依据。同中国传统的“夫妻一体主义”(实质是夫权主义)、“不得有私财”的婚姻家庭制度

女性社会地位论文

中国女性的地位问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它不

3.关于妇女家庭经济地位的研究内容较多。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妇女获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因而,妇女走出家庭、跨入社会被看成是妇女解放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妇女获得经济收入途径增多的同时,“妇女重返家庭论”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妇女问题被提了出来,而且一度成为妇女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妇女的政治地位 作为妇女社会地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妇女的政治地位研究多见于研究妇女社会地位的文章中,一般较少形成独立的研究内容。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妇女政治地位的法律保障;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现状(多以妇女参政情况来体现);妇女的权利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妇女参政的主要障碍与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妇女在不同环境下的角色冲突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最为重要的是妇女的自身的参政意识较为薄弱。妇女参政成为妇女整体的自觉意识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终将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进步。 (四)妇女的教育地位 研究妇女教育地位的文章很多,研究内容包括妇女的教育状况、妇女教育对妇女地位的影响,对于后者的研究更多,研究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参政、职业选择、经济收入、婚姻、生育(包括计划生育)的影响。 建国以来,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改观,妇女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入学率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多。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现代的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也有不少现在的女强人。“女强人”的魔咒给现代独立女性带来了颇大的社会压力。这都促使了当代中国女性重新的、自主的思考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已经有了更加豁达的想法,无论是选择成为贤妻良母、专职太太,还是选择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不卑不亢态度,独立个性的生活追求,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旁。这也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女性形象更美好的遐想。 分析完女性地位,其实我觉得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女性,是要学会寻找我们自己的地位,为自己赢得地位。如今在中国,女性应越来越多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担负重要的责任了。不说诸如护士之类的服务性行业和文艺领域是女性垄断的行业,现在女性也越来越多的从事技术研究,行政管理等职务,甚至在军队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样一种思想,必然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深入,中国女性将在祖国的繁荣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也必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动力。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王安忆与女性写作)【圣才出品】

第20章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一、选择题 下列曾被称为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的是()。 A.《一个人的战争》 B.《方舟》 C.《弟兄们》 D.《在细雨中呼喊》 【答案】A 【解析】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具有相当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借着这本小说,林白有意总结她早期的生活及创作经验,并思索一个女性为写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全书是始自五六岁林白抚摸自己,初识身体的欲望,一路描写她的少年学习经历,初燃的创作野心,流浪四方的奇遇,一再挫折的恋爱,被迫堕胎的悲伤等情节。她最后辗转由家乡来到北京,“死里逃生,复活过来”。林白洋洋洒洒写来,颇有不能自已的时候;但全书的形式虽不够精致,仍有一股直率动人的力量。 二、名词解释 铁凝 答: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

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她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三、简答题 谈谈你对陈染、林白的女性小说的理解。 答:(1)陈染、林白的女性小说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 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最引人注目、遭非议最多的一脉。在作家的作品中,女性意识不仅得到了明确的体认,而且开始从性别的自觉过渡到了话语的自觉。这也使得中国文学中反传统叙事、反男性经验写作的真正的“女性叙事”初见端倪。 (2)对于陈染来说,她的笔所指向的完全是女性个体独特的经验世界 她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她规避历史、社会、人群而直视女性自我,在以个体生存状态和精神体验为创作主题的世界中,展现出女性独特的生存断面。她用女性个人的体验方式来命名自我和存在。从《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等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她都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体对女性的私人隐秘体验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表现。陈染不仅以她哲学化的生存之思向读者敞开了女性世界的神秘,而且还以她特殊的语言方式、感受,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文体。这种文体到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发挥到了极致,空灵、幽闭、诗意、悬浮、隐晦……女性感知的奇特和诡异扑面而来。陈染作为一个思考着的女性,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她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对纷乱的意象场面的描写和对各种感觉的把握都精妙准确,可见她的语言的锤炼功力。 (3)林白对女性的躯体和意识有着特殊的敏感与热情 她的作品往往以回忆的方式,从对性感与性感区域的精确而感性的描摹出发,来确认一

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写作群体

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写作群体 刘传霞 摘 要:本文对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领域的三代女性写作群体的 写作风貌进行考察,探讨写作者的阅历、文化修养与其创作的关系,并且分析 了当下女性作者写作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写作;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写作资源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被文学史写作者描绘为“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无名”状态,(1) 在这多元并 存的时代,小说领域出现了“新历史”、“新状态”、“新体验”、“现实主义冲击波”等文学潮流,但是批评界对其概念的理论阐释和创作界的具体写作情形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作家对这些命名既没有热情,也缺乏认同感,因而在没有真正形成潮流之时,就已成为明日黄花了。与这些冠之以“新”的小说潮流的衰败状况相比,女性小说却异常兴旺,始终是90年代文坛的热点和市场的卖点,女性文学的命名得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写作者的认可,批评与创作互动,形成了中国女性写作史上的高潮。时至今日,90年代已成为“历史”,女性小说在兴盛之中潜伏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对女性写作进行检视与反省已成为必要。90年代女性小说的写作群主要由50年代出生、60年代出生和70年代出生的三代人构成,如50年代的王安忆、铁凝、池莉、方方、张抗抗、范小青、毕淑敏、徐小斌、蒋子丹,60年代“新生代”的林白、陈染、海男、徐坤、虹影、皮皮、须兰,70年代“新新人类”的魏薇、周洁茹、卫慧、棉棉等。本文拟就对活跃在90年代小说领域的三代女性写作群体的写作风貌进行考察,探讨写作者的阅历、文化修养与其创作的关系。一 在90年代“私人化”写作几乎成为女性文学的代名词,但是很少有论者将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归于“私人化”名下,人们在承认她们的作品所独具的女性情怀和女性视角的同时,又将其纳入文坛主流话语之中。如果说后两代女性写作者的创作仍处于“边缘”和“另类”,那么大部分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已成为文坛主流。与后两代写作者相比,50年代出生的写作者的人生阅历丰富,大多都有过从城市向乡村或兵团漂移、再由乡村回归城市的人生的经历。尽管当下的文学更注重的是心灵的历史而非身体的阅历,但是人生阅历潜在地制约着写作者的文学视域。题材的差异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写作者切入生活、进入艺术的视点及精神价值取向。有过或“知青”、或“工人”、或“战士”身份的50年代的写作者,她们的写作视点普遍下沉,很少有自恋式对自我情感的咀嚼,而是以务实而又超越的态度书写大众的“烦恼人生”和知识分子的“乌托邦诗篇”。在武汉,池莉机警地关注着商业化、欲望化时代对市民阶层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在上海,王安忆一方面敏锐展示转型时期都市各色人物的精神景观,一方面旧话重提,在昔日插队的乡民生活中追寻“生活的形式”,为漂泊无依、焦躁不安的现代人营造精神之塔;在北京,毕淑敏将悲悯的目光投向被社会鄙弃和忽略的角落———吸毒者、临终医院,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敬畏和人生意义的深切追问。 同样,50年代出生的写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经历与后两代人差异甚大,这种差异也影响着她们对从西方引入的“女性主义文学”地认知与接受。50年代出生的写作者大多是在新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精神大旗的召唤下走入文坛的,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和中国五四新文学是她们成长历程中的文学背景,也是她们心仪的文学目标。当时,中国文学界对女性写作持双重标准,预设了诸多歧视性的写作规范和期待,50年代出生的女性写作者都有过“花木兰”式的写作境遇,并且以此来证明女性的智慧与力量,指认女第18卷第4期2001年12月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TEACHERS COLL EGE Q IN G DAO UN IV ERSIT Y Vol.18No.4 Dec.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