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一、填空题

1、旅游活动的5个基本特点异地性、暂时性、流动性、享受性、综合性。

2、根据国家旅游局1999年相关分类,旅游产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

3、20世纪30年代麦克默里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被认为是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4、西方古代的旅行活动主要活跃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巴比伦等地域,这和这些区域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5、世界近代旅游业之父和创始人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

6、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是由入境旅游带动国内旅游进而催生出境旅游。

7、1963年,罗马会议把国际旅游者分为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又将两者统称为游客。

8、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9、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分为:基本层次、提高层次、专门层次。

10、旅游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认识需要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评价对比。

11、狭义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

12、常用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有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

13、旅游资源的特点有:观赏性、多样性、地域性、综合性、季节性、永续性、垄断性和吸引力的定向性。

14、旅游地一般在空间上分为旅游活动区和接待区两个部分。

15、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1990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的分类方法,自然旅游资源可细分为:地表类、水体类、生物类、气候与天象类;人文旅游资源可细分为:历史类、近现代类、文化体育类、风情胜地类。

16、按照旅游资源的利用角度分类可将旅游资源分为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

1、7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艺术欣赏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18、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9、瀑布景观“三部曲”:造瀑层、瀑下深潭、潭前峡谷。

20、“水中冒烟”、“彩虹通天”、“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长虹”是对壶口瀑布的形象形容。

21、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

22、中国传统工艺三绝: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福州脱胎漆器。

23、“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24、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25、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替代性竞争。

26、城市旅游产品的特征有文化性、现代性、独特性、包容性、

27、城市旅游吸引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形象吸引、活动吸引、设施吸引、景观与环境吸引、氛围吸引和服务吸引。

28、1955年,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主题公园的诞生;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29、影响主体公园的要素之一“决策者行为”关系到两个层次:投资者决策行为和政府决策

行为。

30、根据各种容量的属性,可将旅游环境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类。其中基本容量概念体系中包括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五种基本容量。

31、旅游地域接待的容量达到极限容量,称之为饱和。极限容量值也称为饱和点。

32、饱和分季节性饱和与非季节性饱和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由于旅游需求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衡引起的,后者则是由于旅游供给长期不足而产生的。

33、南岳衡山绝顶的祝融峰景点,总面积477平方米,一天开放12小时,每人浏览时间15分钟,人均最低空间标准5平方米,则祝融极限日容量为4291人。

34、旅游交通与一般交通工具相比较具有游览性、舒适性、区域性、季节性等特点

35、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主要受价格和费用、距离和时间、收入和旅游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36、郭来喜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分为三个层次:旅游带、旅游省和旅游区。

旅游规划按性质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

37、城市RBD的类型有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二、名词解释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体力和精力,包含范围极广,从家庭休闲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人们以旅行为手段,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到异地作短期停留,以了解自然和社会、完善自我或发展事业为目的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单调旅行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的时间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才能促使人们作出旅游决策。

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力之间相互影响。

正近邻效应:属于不同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其吸引力因其它个体在其附近出现而加强。

负近邻效应:属于同一类型的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时,个体之间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使各自吸引力相互抑制,吸引力大的抑制吸引力小的资源个体。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旅游资源:凡是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旅游地生命力:在旅游资源、区位、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旅游服务功能可持续性的综合能力。

旅游地吸引力:目的地的景观、设施、服务、知名度、游客关于其意境的强弱等若干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对旅游者的诱惑强度。

旅游地竞争力:指旅游地拥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获得经济、环境、生态等效益的综合能力,表现为当前旅游地的发展程度以及这种发展程度的可持续性。

城市RBD: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的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街区。

主题公园:是一种有特定的主题,以实体环境的塑造运营管理构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

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城市旅游形象: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时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

旅游环境容量:指调查区在一定的时间内旅游资源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在不影响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所能容纳游客的限定数量,超出这个数量,旅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者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也称旅游感知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这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的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旅游极限容量:指最大的旅游承受能力、最终旅游接待容量。

基本空间标准:指在旅游活动的主体(人)和载体(车、船等)在旅游目的地所使用的空间规模大小和设施量。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在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后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交通方式总和。

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旅游增加值:旅游总收入扣除外购的物品和服务(中间消耗)为旅游增加值。

旅游规划:是指对旅游地的未来发展目标和方案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又进行科学编排、组合的选择过程。

三、简答题

1、旅游业的出现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旅行社的出现;(2)导游书籍的出版;(3)运输业与旅游业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4)为旅游者服务的旅馆业和饮食业的出现;(5)金融界介入了国际旅游业;(6)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2、现代旅游活动的特征?

答:游客的大众性(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规模发展的持续性;活动空间上的国际性和相对集中性并存;旅游活动时间上的季节性;

3、影响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

答:(1)个人因素:包括心理或性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差异、职业差异。

(2)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的差异导致的对旅游行为的态度差异。

(3)文化因素:民族风俗、宗教的影响、

4、详细解释旅游动力的构成?

答: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

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5、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答:(1)感知环境: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

(2)最大效益的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3)旅游偏好:旅游者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不同,构成了各自的个性特征,在认知活动、情感和意向活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6、旅游者各个尺度的空间行为特征是什么?

答:(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2)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在居住地或暂住地附近旅游,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7、旅游市场的功能?

答:(1)旅游产品的交换功能;(2)旅游资源的配置功能;(3)旅游信息的传递功能;(4)旅游经济的调节功能。

8、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

答:(1)对旅游产品需求的整体性;(2)旅游需求对特定地域的指向性;(3)旅游需求的高弹性;(4)旅游需求的季节性。

9、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答:(1)旅游客源地,涉及到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特征和政治制度)和旅游者个人的情况(个人收入、职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

(2)旅游目的地的供给部分,包括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格、货币汇率、交通速度、接待设施条件以及旅行组织机构等。

10、旅游市场调查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1)调查客源市场情况(2)对自己的接待情况进行分析(3)对竞争或可能的合作者的情况进行调查

11、旅游市场开发的基本战略?

答:(1)寻求特色旅游产品与特定客源市场的最佳结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自己的重点客源市场的开发上。

(2)旅游企业与当地政府相配合,把旅游宣传与地区总体形象宣传相结合,形成整体宣传合力。

(3)与周边旅游地要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联点成线、串线成网的区域旅游格局。

(4)把常年促销与重点“轰动性”促销相结合。

(5)把面向旅游者的促销活动与面向旅行社的促销活动相结合。

12、旅游资源评价的涵义、目的?

答:(1)涵义: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基本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质量、等级、开发前景、开发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和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目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结构、质量、功能和性质的评估,为旅游区开发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旅游资源规模及水平的鉴定,为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统的资料和判断对比标准;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发挥宏观效益提供可行性论证,为确定不同旅游地的建设顺序准备条件。13、喀斯特洞穴旅游规划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同一个地域上出现多个喀斯特溶穴时,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开发。(2)旅游投入以满足基本游览条件为准则,不宜在游客量开始下降时进行大的投资。(3)当游客量下降到低于门槛游客量,维持不了管理费时,考虑关闭洞穴。

14、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答:(1)遍在性旅游资源。(2)共性大,个性强。(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15、城市旅游吸引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注重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形象主体与特色;突出核心要素。

16、主题公园的特性?

答:(1)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2)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4)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17、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

答:(1)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4)空间积聚和竞争;(5)决策者行为。

18、设法消除旅游饱和与超载成为旅游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工作,其具体的措施有哪些?答:(1)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饱和点之内。(媒体宣传)

(2)提高旅游供给能力,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合理引导旅游需求,对旅游者实行空间上的分流。(外部空间分流措施、内部空间分流措施)

19、试分析索道建设的利弊及建设的基本原则?

答:利:索道建设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需要。能减少有人体力消耗,缩短旅游时间,改善景区接待能力。

弊:但是使风景区面貌受到破坏,使自然风貌受到损害,索道与自然景观不相协调,会破坏自然美的完整和和谐。

原则:(1)经济原则。必须做好充分的综合调查、科学论证,方案比选,和可行性安就等工作,要做好投资效益分析,避免建成后亏本经营。(2)与景观协调原则,保护自然美的和谐与完整。

20、旅游区的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为?

答:①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旅游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②有利于扩大客源,增加国民收入。

③有利于旅游业的远景规划,使其与本区各部门相互协调。

21、一般情况下旅游区划应达到哪些目的?

答:(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2)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3)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22、旅游区划的原则?

答: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相似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完整性原则、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还应该注意下述二点:第一,旅游区与行政区相协调。第二,旅游区的地域不连续性。23、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答: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24、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旅游地居民态度(2)示范效应(3)新殖民主义(4)旅游和社会道德(5)旅游与宗教(6)旅游与语言(7)旅游与健康

25、综合题

一、泸沽湖本是一个较为原始的母系社会,游人对其古朴的民族风情特别关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出现了一个现象:当地土著的着装、生活用品、思维等越来越现代化。请问这种现象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开发者应该怎么做,而游客又该如何做?

二、根据各种容量的属性,可将旅游环境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类。基本容量包括哪五个基本容量?分析一下它们的关系?非基本容量包括哪些内容?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的共性是什么?

答:1、五个基本容量包括: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2.关系:(1)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与旅游的社会容量之间有较明显的关联。经济发展容量越大,地域社会容量,就大反过来也成立。(2)旅游感知容量受旅游者的价值观念、旅游活动类型、接待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而同供给方面的资源容量、生态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地域社会容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供给方面容量反过来却不受感知容量的影响。(3)对于自然观赏地域,旅游资源容量越大,旅游生态容量也越大。(4)一个旅游地域能够接待的旅游流量,决定于基本容量中的最小的那一个。

3、非基本容量包括:.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

4、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的共性:(1)旅游容量值在某一时段内相对稳定,表现为一个伸展不宽的值域,可以其中值作为容量值;(2)旅游地容量值随时间有一定的变化,其中经济发展容量和地域社会容量变化较快,而资源容量、生态容量、感知容量变化相对慢一些;(3)非基本容量随基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4)不同类型的旅游地,旅游容量不同;(5)即使在同一个旅游地,旅游地性质改变,旅游容量值也会随之变化;(6)旅游活动特性是影响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因素。

中国旅游地理

简述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0。但是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出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瞩目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1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一) 一、简答题 1.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简述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3.根据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原理,说明时间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的意义。 4.简要说明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有哪些? 5.简述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6.简要说明特尔斐法工作步骤? 7.简要说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内容? 8.简要说明RBD 和CBD 的关系? 二、论述题 1.比较分析名山类旅游地和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特点。 2.论述旅游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一)答案 一、简答题 1.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研究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但重点是旅游活动 (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 (3)从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为主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 (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5)参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2.简述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是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 (3)专门层次:修养、疗养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朝拜旅游、科学考察旅游。 三个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3.根据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原理,说明时间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的意义。 (1)时间集中指数:也称为季节性强度指数,() ∑=-= 12 1 2 1233.8i i x R R 值越接近于零,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如家庭休闲(包括阅读、园艺、社交、看电视等);日常休闲(如看戏、上餐馆、运动、看球赛等),也包括一日游或旅游等。 不同国家概念的差异 1、英国:旅游地理学、旅游与游憩地理学 2、加拿大:游憩地理学 3、日本和韩国:观光地理学 旅游系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3、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地域性、综合性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2、开端时期(二战前) 3、发展时期(二战后到60年代初) 4、多样化研究(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5、理论与方法同一(70年代中期以来) 6、发展趋势将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重点是旅游活动 理论与实用研究并举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 古代旅游地理知识的积累近代旅游地理知识的发展 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初创阶段(1979—1985年)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旅游动机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摆脱现实环境中的个人环境(即个人遇到的麻烦、问题、困难和挫折)或人际关系(即合作者、家庭成员、朋友邻里)矛盾,并获得个人的补偿(自主决策、能力意识、挑战、学习、探险和放松等)与人际关系的回报(主要指扩大社会交往)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1950)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 1、旅游动力构成: 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收入、闲暇、交通条件)。 2、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的作用的三个条件: 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旅游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与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 3、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引起的,各自吸引力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市场结构的再组织。 4.旅游心理容量:这是需求方面唯一的一个容量概念,它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即旅游者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也称感知容量 6、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7、旅游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反感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8、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10、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简答 1、RBD与CBD的关系。 答RBD是相对CBD提出来的,所不同的是,(1)在区位选择上,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2分)(2)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形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2分)(3)在功能上,RBD是从CBD的功能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分) 2、旅游需求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3、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 答:(1)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旅游空间行为以决策行为为基础,空间行为中的许多特征是由决策行为的原则所决定的 2)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 (3)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4.旅游业的经济特征。 (1)旅游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3)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旅游产品不能贮存,但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又非常大,旅游需求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难以比较,旅游对于价格和收入的弹性很大。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 整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旅游地理学200310

浙江省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试题 课程代码:0019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麦金什的分类方式,下列哪种旅游活动属于交际动机?( ) A。高尔夫球运动 B.宗教旅游 C.民俗旅游 D.公务旅游 2.云南的路南石林属于下列哪种地貌景观?( ) A。花岗岩地貌景观 B。丹霞地貌景观 C.喀斯特地貌景观 D。流纹岩地貌景观 3.在下列湖泊成因中,五大连池属于下列哪一种类?() A。冰蚀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风蚀湖 4.下列哪个古都前后是11个朝代的都城,时间上长达1000余年?(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5.就单一陵墓而言,下列哪座陵墓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 A。秦始皇陵 B.乾陵 C.十三陵 D.马王堆汉墓 6。下列哪种美能激励人们不畏艰险,成为奋力拼搏的重要动力?( ) A.秀 B.幽 C。雄 D。险 7.下列关于台湾省旅游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台中是台湾佛教文化中心 B。日月潭为台湾第一大天然湖 C.高雄是一个港口城市 D.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台中游览区 8.下列哪个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 A.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 B。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 C。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D。重庆大足石刻 9.“泥人张”彩塑产地为( )。 A.苏州 B.天津 C。北京 D.上海 10。下列哪座寺院是我国营建的第一座庙宇?() A。灵隐寺 B.开元寺 1 / 1

C。白马寺 D.金山寺 11.下列哪种茶是乌龙茶?( ) A.信阳毛尖茶 B。武夷岩茶 C.顾渚紫笋茶 D.四川蒙项茶 12.下列关于国内旅游客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旅游者人次数构成以城镇居民为主 B。旅游目的地以中短程为主 C。出游时间波动不大 D。游览1座城市占比例较大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选对一个选项得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哪两个国家是我国入境旅游洲际一级市场.(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韩国 E。泰国 2。我国中纬度的中山和低山的旅游价值主要是()。 A。开展观光旅游 B.开展冬季滑雪旅游 C。开展登山探险旅游 D.开展休(疗)养旅游 E.开展冰雪观光旅游 3.根据罗惠斌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下列哪两类要素属于生态环境的评价范围.( ) A.水文 B。植物 C。地形 D。动物 E.气象 4.下列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旅游业内部的结构改变 B.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是一个跨行业的信息系统 C。目的地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旅游者 D.目的地信息系统主要由旅游企业创建和实施 E.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应用能提高目的地的竞争能力 5。在下列区域的开发建设中,哪两类土地的开发强度较高。( ) A。旅游度假区 B。自然保护区 C。风景名胜区 D.人造景区 E.生态旅游区 三、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5分) 1.旅游地理学是一门_______的、_______的新兴边缘学科。 2。一个旅游地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大,说明该旅游地客流季节性变动越_______。 3。_______瀑布群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瀑布群。 4。某一景点一日内的旅游环境容量测定公式为C=_______。 5.我国古代桥梁中以河北省赵县_______最为驰名。 1 / 1

旅游地理学复习重点

1、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亦即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资源:是指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 4、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5、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填空(每空 1分,共27 分) 1、按旅游资源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中国旅游资源分如下6大类: 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消闲求职健身类,古迹与建筑类,购物类。 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包括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包含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而非基本容量有旅游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与期望旅游容量,以及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等旅游容量。 3、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 4、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历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组成。 三、简答题(共19分)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2、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基础(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如下三点。(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对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2)技术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3)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引力模式(共3分) 答:(要点) 引力模型:T ij = G * (P i*A j / D b ij) T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旅游次数的量度;P为客源地I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亮度;A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为两地距离;G与b为经验参数。 假设A1与A2为同一地域内的两个旅游地的吸引力,那么它们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大小为:T i1 / T i2 = A1/A2 * (D i2/D i2)b 4、主题公园的特性(每点1分,共5分) 答:(1)其是一种产业,其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2)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必须有特定且易于理解的主题;(3)圆内所有内容都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是一种非日常化、戏剧化的舞台空间。 5、旅游区的一般特性(每点0.5分,共2分) 答:(要点)(1)系统性;(2)地域性;(3)层次性;(4)优化性。 6、旅游区划的目的与意义(共3分) 答:旅游区划的直接目的是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与界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性质和特性,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特性。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地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论述题(共29分)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每点3分,共21分) 答:(要点)(0)旅游需求的概念;(1)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性要素;(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对旅游需求有一定影响;(3)收入与闲暇:旅游需求的实现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有空闲时间的基础上;(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不同、

旅游地理学1

城市旅游开发 ——以成都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传播为例 【摘要】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城市总体旅游条件和服务的看法、评价和印象,有助于目的地城市在旅游市场中的推广。对于旅游资源多元化的城市来说,旅游形象应该体现其特色,而不能是不便于旅游者理解和联想的笼统抽象的旅游形象。以拥有多元化旅游资源的成都市为例按照从资源调查和分析到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路,分析了这一定原则和方法,将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古蜀天府,休闲之都。 【关键词】城市旅游形象策划传播 都市,作为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通讯中心,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频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市旅游无论从内容、形式、功能或其它各个方面来讲,都是一种综合性极强、变动性较快的旅游活动。都市旅游吸引要素及客源市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更加要求以动态的观点,对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动态发展有一个较准确的把握,进而提炼出鲜明、高效的都市旅游形象。纵观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大都市,无不适时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形象,如巴黎的“浪漫之都.时装之都”、香港的“魅力香港,万象之都”、“动感之都,购物天堂”等等。而成都,被誉为“古蜀天府,休闲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准确、合理地进行旅游形象定位迫在眉睫。 一、成都市现有旅游形象分析 成都市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种类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呈现出多元化。一是人文景观多。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并且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二是自然景观全。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景、水景俱全。除此之外,成都民俗活动丰富:有成都灯会、成都花会、望丛歌会、新津龙舟会、新都桂花会、彭州牡丹会、龙泉桃花会、都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和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埃及、巴比伦、 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 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 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 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 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 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的活跃领域。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 ●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 ●哈维(D. 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 ——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了地理 学思想的活跃。

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文章最后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1.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本世纪以来,也有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0。但是旅游地理学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出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的背景下才出现的,随即得到了超常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成为地理学中瞩目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当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就是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的。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其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79-1985年),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在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此后,不少学者发挥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旅游开发实践相结合,使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郭来喜、陈传康作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最富成效的实践者,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理研究》(1979)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1985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首次列入了旅游地理学条目(郭来喜撰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初期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描绘。从这时起,旅游地理学界就积极参与了开发实践,并获得成功。1985年郭来喜主持完成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开发”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使得一片荒凉的沙、碱地成为新的旅游热点,14年来共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旅游地理学模拟题1

旅游地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距离决策模式: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一定条件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根据霍斯特.托特的理论及无差异曲线可以得出,旅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 2、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 3、结构模型:结构模型的建立依赖于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如价格、收入、距离等)之间的关系的确定。 4、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 5、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旅游地理学未来发展的主体方向。 答: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念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

4)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2、描述旅游决策作出的过程。 答:1)认识需要阶段; 2)信息收集阶段:这此渠道包括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3)评价对比,旅游者对收集到的信息比较和评判,对各个旅游目的地、各种旅游路线和旅游方式进行选择并作出决策。 3、简述城市RBD应具有的功能及意义。 答:功能:1)城市RBD应服务于旅游者,首先应能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如饮食、食宿、交通,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等多种功能。它的功能齐全且集中,往往能吸引不少旅游者。 2)城市RBD应给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足够的重视。 意义:RBD提供了不同于城市其它功能的活动,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游憩、旅游商业的功能已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对RBD 的形成机制、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与CBD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游憩、旅游商业功能与其它城市功能的关系,及RBD在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游憩规划中地位与空间布局特征,为进一步探讨RBD能否成为城市规划中所要考虑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

旅游地理学重点

旅游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 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我国旅游地理学代表著作(27) 《诗经》——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 《山海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记述山川风物古迹的典故。 《汲冢书—穆天子传》——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周穆王驾八骏出游西域的故事。 《史记》——司马迁——“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 ——《货殖列传》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学内容。《西域风土记》——班勇——西域长史,以亲身见闻所撰写。 《吴时外国传》(《扶南传》)——康泰(中国最早到海外的海上旅行

家之一)——出使南海的经历和途中从传闻中了解到的一百多个国家的情况。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法显(东晋)、玄奘(唐)——中亚和南亚的古代历史、山川风物、宗教艺术。 《水经注》——郦道元——描写河川、综合性地理名著。 游记文学:元结《石溪记》、柳宗元《永州八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 …… 《梦溪笔谈》——沈括——寓科学研究于旅游 《西游录》——耶律楚材《长春真人西游记》——李志常 宋赵汝适的《诸蕃记》、元王大渊的《岛夷志略》、明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以及清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宋元明清时期记述海上旅行以及中外海上交通盛况和东南亚、南亚、东亚诸国见闻的姐妹篇,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海上丝路和海上瓷路的兴衰。 明末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继陆游的《入蜀记》之后又一部优美的日记体游记文学。 2、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2)在研究内容上,要注重研究的深化,注重在实证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上的概念化和理论化; (3)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并行发展且在合适的地方相互结合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共识,中国旅游地理学必须坚持定性和定量并重,但在数量分析中不应用那种实用价值不高或过于繁琐的数学方法; (4)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的合作探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3、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其重点仍是旅游(即在外过夜的),但休闲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研究其他领域,这些“兼营”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学者多在地理系或类似性质的机构。(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

旅游地理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在家看电视和外出度假。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三者之间的关系 2.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在国际上有不同的称呼,如英国部分学者称其为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加拿大称为游憩地理学,日本和韩国称为观光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包括构成旅游三大要素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地理学者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 旅游客源地是旅游者居住的地方;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旅游系统的桥梁。 主要内容包括10方面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影响旅游产生的条件或要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一般要素,涉及一个国家旅游需求的水平,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特征和政策制度。另一类是专门要素,指旅游者个人的情况,包括收入、就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等。 2.旅游者行为规律。包括以下内容: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等。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流预测研究主要是发展一套在不同条件下适宜的预测模型。 4.旅游通道。旅游通道是为旅游者由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整体。从地理学的角度,主要是对可进入性和各种交通方式如何匹配的研究。 5.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旅游资源的分类、如何建立评价模型的研究。 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地空间竞争、城市旅游地、主题公园等。

旅游地理学试卷期末测试题及指导性答案

期末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6*5=30 1.旅游流 2.条件价值评估法 3.旅游感知容量和接待地社会容量 4.乡村旅游 5.区域旅游合作 6.地理信息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二、简答题4*10=40 1.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试述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 2.简述旅游决策过程 3.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4.简述旅游规划管理系统组成 三、论述题2*15=30 1.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用案例来说明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2.论述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六个阶段的特征表现。

指导性答案 一、名词解释6*5=30 1.旅游流 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 2.条件价值评估法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评估法,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资源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的支付意愿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3.旅游感知容量和接待地社会容量 旅游感知容量是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4.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5.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6.地理信息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一些与地球表面空间位置数据相关联的信息。 (2)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是对旅游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可视化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