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 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 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 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

1、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员工增长率(年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年度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在职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5、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企业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6、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定义】当企业解雇员工或终止员工工作时,就发生了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其主要表现为:某员工因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不能达到绩效标准,或有严重的或故意的错误行为,不再满足运作要求而引起的员工流失。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不但包括下岗、裁员、辞退等正常形式,而且包括因员工死亡或终生残疾等导致合同失效而引起的非正常形式的员工流失。

【公式】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解雇员工人数+因残疾而离岗人数+下岗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对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辨识员工主要的离职原因,较低的非自愿性员工离职率有利有弊。我们可以通过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企业的业绩和生产力问题。

7、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以考虑做一下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

【定义】是指自愿离开企业的员工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员工的个人境况、企业的内部环境、行业的趋势和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公式】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自愿性离职的员工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100%

【说明】如果某一企业有较高的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可能是不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反映,或者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奖励计划没有被恰当地评估,以及领导不力也

会造成该比率的上升,也可能是该企业应该对招聘程序进行彻底地检查以确保工作岗位和雇佣员工的能力相匹配。

8、内部变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部门内部岗位调整、在某企业内部调动的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内部变动率=(部门内部岗位调整人数+企业集团内部调动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员工调动人次可以反映组织的相对稳定性,可以使相关单位及时关注调动员工的工作情况

9、员工晋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同总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晋升率=(报告期内实现职位晋升的员工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进行员工晋升统计可以反映出企业内部提升的情况,为改进员工发展通道,制定员工职业规划提供依据。

二、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人员岗位分布

***公司目前分为:职能、市场、教学三种岗位(以花名册为准)

【备注】人员类别划分依据企业所处的姐夫按和行业状况再进行规定。

2、人员学历分布

【定义】是指按照学历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所有在岗员工的最高学历情况统计。包括各学历层次相应的人数以及相应的比重。

【说明】员工学历是指已经正式获得国家承认的最高毕业文凭学历。企业人员学历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及大专以下五个层次。(目前可以不要博士层次,可能没有,呵呵。。)

3、人员年龄、工龄分析

3.1 人员年龄分布

【定义】是指按照年龄区间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实有人员在各年龄阶段相应的人数以及比重。

【说明】

(1)年龄区间划分为25岁以下、26岁-35岁、36岁-45岁、45岁以上四个区间。

(2)仅仅对年龄分布进行一维分析,只能看出员工的年龄层次结构。只有当把年龄分布和其他相关的指标结合起来,才可以从数据中看出问题,例如将年龄分布

和学历分布结合,或者将年龄分布和人员职位层次结合,组成一个二维的人员结构分析表,才能从双重指标中所显示的数据中,看出人员结构所折射出的具体情况。

(3)对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组织人员是否年轻化还是日趋老化,组织人员的稳定性和创造性,组织人员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组织人员工作的体能负荷和工作职位或职务的性质与年龄大小的可能的匹配要求。

以上四项反应情况,均将影响组织内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组织效能。企业的员工理想

的年龄分配,应呈三角形金字塔为宜。顶端代表45岁以上的高龄员工;中间部位次多,代表36岁-45岁的中龄员工;而底部位人数最多,代表20岁-35岁的低龄员工。

3.2平均年龄

【定义】是指报告期末企业(部门)所有在岗员工的年龄的平均值。

【说明】一般情况,平均年龄与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成正比。平均年龄越小,员工知识更新速度越快,知识结构层次更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企业的知识资源也就更为丰实。

3.3 人员工龄结构分析

【定义】是指按照工龄区间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实有人员在各工龄阶段相应的人数以及比重。

【公式】各等级人员数量以某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

(1)工龄指标为员工在某企业工作工龄,截至日期为报告期期末,工龄超过半年按一年计算,半年以下按半年计算。

(2)通常工龄越长代表员工忠诚度越高,经验越多,工龄区间划分为5年以下、5年-10年、10年-15年、15年-20年,20年以上五个区间。

***公司工龄区间建议划分:1年以下,1-3年,3-5年,5年以上。

4、人员职级结构分析

【定义】是指按照职称体系划分,报告期末企业(部门)各职称等级上实有人员的数量以及所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各等级人员数量以某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数据为准。

【说明】企业等级分为员工、副主管、主管、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7个职级。

三、劳动关系

1、劳动合同签订比例(兼职与全职区分开)

【定义】是指某组织所有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及占总人数的比重

【公式】劳动合同签订比例=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报告期员工内平均人数

【说明】此指标从侧面反映了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程度

2、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定义】是指在组织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比率

【公式】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参保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四、招聘配置

1、招聘成本评估

1.1 招聘总成本

【公式】招聘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直接成本。

【说明】内部成本为企业内招聘专员的工资、福利、差旅费支出和其它管理费用。外部成本为外聘专家参与招聘的劳务费、差旅费。直接成本为广告、招聘会支出,招聘代理、职业介绍机构收费;大学招聘费用等。

1.2 单位招聘成本

【定义】是指在一次招聘活动中每招聘一位员工所占用的成本。

【公式】单位招聘成本=招聘总成本÷录用总人数

【说明】校园招聘可以做一个招聘成本分析

2、录用人员评估

2.1 应聘者比例

【定义】应聘者比率是指某岗位应聘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应聘者比率=(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员工招聘的挑选余地和信息发布状况,该比率越大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颁布的越广、越有效,组织的挑选余地就越大;反之,该比率越小,说明组织的招聘信息发布的不适当或无效,组织的挑选余地也越小。一般来说应聘者比率至少应当在200%以上。招聘越重要的岗位,该比率应当越大,这样才能保证录用的质量。

2.2员工录用比例

【定义】录用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应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录用率=(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越小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多,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高;该比率越大,说明可供筛选者越少,实际录用的员工的质量可能比较低。

2.3 招聘完成率(总的招聘完成率和岗位的招聘完成率)

【定义】招聘完成比率是指某岗位录用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的比率

【公式】招聘完成比率=(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该比率说明招聘员工数量的完成情况。该比率越小,说明招聘员工数量越不足。如果为100%则意味着企业按计划招聘到了所有需要的员工。

以下2个分析标准适合校园招聘或者集体招聘的分析(2015年度可以不做分析)

2.4同批雇员留存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企业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仍然在职的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留存率=同批雇员留存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2.5同批雇员损失率

【定义】是指同一批次招聘入企业的雇员直至统计时间为止,所有离职人员人数同同批雇员初始人数的比例。

【公式】同批雇员损失率=同批雇员离职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同批雇员损失率=1-同批雇员留存率

【说明】同批雇员留存率和同批雇员损失率反映了员工流失状况,员工流失状况又说明了员工满意度。同批雇员留存率越低(损失率越高),同批雇员员工满意度越低,需要及时找出并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实施补救;同批雇员留存率越高(损失率越低),员工满意度越高,组织满意度也越高。

3、招聘渠道的分析

【定义】招聘渠道分布是指某单位录用员工通过各渠道进入的数量分布及相应比重。招聘渠道主要有校园招聘、职业中介机构、现场人才招聘会、内部推荐、媒体广告、网上招聘、应聘者直接找上门求职。

内部招聘:主要以内部推荐为主;

外部招聘:除内部推荐以外的渠道均为外部招聘;(外部招聘需要再详细的进行分析:网上招聘、现场招聘、上门求职;其中网上招聘要求对目前现用的网络渠道进行分析评估:前程、智联、58等各种网络渠道,以评估来年网络渠道的选择)【公式】按以企业为边界分为:内部招聘比率=(内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外部招聘比率=(外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以渠道划分则为各渠道录用人员的数量及比率。

【说明】企业在新员工招聘中最好不要局限于采用单一渠道,而应考虑各种渠道的特点灵活使用,来自不同招募渠道的应聘者适应于企业的不同岗位,在招聘过程中根据需要有所偏重采用会得到比较好的招聘效果。

五、培训(总部培训单独分析,分校人事此模块需要分析)

1、培训人员分析

1.1 培训人次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次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的所有人数累计之和。

【公式】培训人次=N1+N2+??Nn

其中Nn指某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实际人数。

1.2 内部培训人次(与培训人次计算方法类似)

1.3 外部培训人次(与培训人次计算方法类似)

1.4 依岗位(或者部门)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

【定义】受训人员比率用来衡量某一部门接受培训的员工人数,以及该部门受训员工数目在整个组织的培训人数当中所占的比例。

【公式】依岗位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某一岗位类别受训员工的人数÷接受培训的员工总人数

【说明】这种计算可以明确显示出企业对各类员工的培训的投资水平与培训的重点所在。

2、培训费用分析

2.1 培训费用总额

【公式】培训费用总额=内部培训费用+外出培训费用

=岗前培训费用+岗位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

【说明】按照利用培训资源的不同,企业的培训可以分为内部培训和外出培训。所谓内部培训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所用资源包括培训讲师、场地、讲义、教具等

等,都使用内部资源;相反,外出培训仅仅指脱产外出接受培训。其中请外部培训师来企业授课,或者参与某企业的培训也所归入内部培训。***公司基本内部培训为主。

2.2 人均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每位员工平均花费的培训费用。

【公式】人均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培训总费用÷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2.3 岗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对上岗前的新员工在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产品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

2.4 岗位培训费用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以及产品知识更新而对其知识、技能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2.5 脱产培训费用(***公司暂时不存在这种费用,大家了解即可)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因企业(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允许员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即为员工提供继续深造机会)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部门)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而发生的培训费用。

2.6培训费用占薪资比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培训各项费用之和同该时期内员工工资总额的比例。

【公式】培训费用占薪资比=报告期内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工资总额×100%【说明】培训费用占薪资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合理的培训费用占薪资比一般水平为2%-5%。一般情况下,如果培训费用占薪资比高于5%,表明企业(部门)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但培训费用过高,人力成本过高;如果低于2%,表明企业(部门)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或者说明为了节约挖潜,充分进行内部培训。

3、培训效果分析

3.1平均培训满意度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对此期间内的所有培训的平均满意程度。

【公式】平均培训满意度=(TA1+TA2+??+TAn)÷报告期内培训次数

其中TAn是指某次培训的平均满意度。

或者:平均培训满意度=∑报告期内某次培训某员工的满意度÷报告期内培训人次

【说明】培训满意度越高培训效果越好。

3.2 培训测试通过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参加培训后进行测试的通过率

【公式】培训测试通过率=通过测试人数÷参加培训人数

【说明】培训测试通过率越高相对培训效果越好。

六、绩效

1、绩效工资的比例

【定义】是指报告期企业员工获得的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

【公式】绩效工资比例=(绩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100%

【说明】不同的岗位应该设置不同的绩效工资比例;

不同的部门(或岗位)绩效占比是否具有激励性;

2、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按部门分析,总部需要分要分析省级校区的整体情况)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类,各类别员工数量以及占总数的

比例。

【公式】X类员工比例=(绩效考核结果为X的员工数÷员工总数)*100%

【说明】通常每类绩效评级员工的比例分布应符合正态分布,如果出现某一类员工过多的情况,则应该重新审视绩效考核的指标标准是否过低或过高、或者存在人为因素。

七、薪酬

1、工资总额(曲线图按月呈现)

【定义】是指报告期企业所有实有员工的应发工资总额。

【公式】工资总额=I1+I2 ??+In

其中,In 是报告期内一个月的应发工资。

【说明】(1)省级分校可以再展开分析各个部门;

(2)总部可以按省级分校做分析;

工资总额的增加和人员的增加会有一个相关,可以做曲线相关,若未正相关,说明人均成本的提高;

总部可以用今年和去年,前年的薪酬总额按月做一个曲线分析。

2、运营维持性工资总额比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于实现和维持企业运营目标任务的工资额与工资总额的比例。目前***公司的状况:重庆校区为运营维持性;其他校区2015年度均为投资性人力支出。

【公式】运营维持性工资额比率=报告期内运营维持性工资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说明】通过有效区分维持性和投资性人力支出,可以更加科学和客观的了解对于人员方面的支出,因为有部分人力支出的效果产生有个递延性,可能会跨度到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长,在作区分时,一般按照公司、职能进行区分

3、人均工资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平均每位员工的工资额。

【公式】人均工资=报告期内工资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说明】(1)人均工资的统计,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统计数据,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时间跨度统计,这样就可以通过二维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2)可以按省级校区、按部门、按岗位、按岗位性质进行分析;

4、年工资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年度企业工资总额同上年度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工资总额增长率=报告年度工资总额÷上年度工资总额×100%-1【说明】一般可以结合员工分类、分层级进行统计数据

5、年人均工资增长率

【定义】是指报告年度企业(部门)人均工资同上年度相比所增加的比例。

【公式】年人均工资增长率=报告年度人均工资÷上年度人均工资×100%-1

【说明】一般情况下,同期工资增长率应该比销售收入增长率小。如果同期工资增长率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表明工资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企业的人力成本增长过快。

6、保险总额(***公司目前只有五险,没有一金)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部门)为其所有员工按法规所缴纳的社会保险的费用总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费用。

【公式】保险总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A1+A2+??+An

其中An 指报告期内为某位员工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

【说明】数据库数据收集中需要明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所缴纳总额。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 析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 1、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员工增长率(年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年度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在职员工人数) *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 1、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员工增长率(年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年度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在职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5、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企业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普及,加之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大规模爆发,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数据集远远超出了目前典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能力。研究机构Gartner将大数据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国际数据公司(IDC)认为大数据是从海量规模数据中抽取价值的新一代技术和架构;IBM将大数据定义为4个V即大量化(Volume) 、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及产生的价值(Value) 。针对大数据的特征挖掘其价值并作出决策,成为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2012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大数据作为主题之一,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产生社会效益;2012年5月联合国“Global Pulse”特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对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并倡议运用大数据促进全球经济发展;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随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大数据计划;Google、IBM、EMC、惠普、微软和阿里巴巴、百度等国内外公司正在积极抢占大数据技术市场。大数据应用领域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卫生保健、教育、国家安全、食品等各个行业,已成为一个影响国家、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基于数据判断、决策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基本技能。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企业决策环境,并将对企业的传统决策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1、大数据对管理决策环境的影响 1.1 大数据下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 目前人类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已经从TB(1024GB=1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级别。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全球已有超过150亿台连接到互联网的移动设备,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增长50%,每两年便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随着数据的急剧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下的决策依赖于大量市场数据,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分配数据、可靠智能地分析和执行数据成为企业未来面临的挑战。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环境影响到企业信息收集方式、决策方案制定、方案选择及评估等决策实施过程,进而对企业的管理决策产生影响。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的“大”,并不是指数据本身绝对数量大,而是指处理数据所使用的模式“大”:尽可能地收集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综合数据,同时使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建模,挖掘出背后的关系,从而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数据驱动型决策(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是大数据下决策的特点。研究表明,越是以数据驱动的企业,其财务和运营业绩越好。大数据是个极丰富的数据集,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数据生产信息,信息改善决策,进而提高生产力。可以预期,未来决定、评价企业价值的最大核心在于数据,数据积累量、数据分析能力、数据驱动业务的能力将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最主要因素。 1.2 大数据下决策方式应用现状 MIT沙龙主编与IBM商业价值协会通过对100个国家30多个行业的近3000名公司执行者、管理者和数据分析工作者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结果为公司提供了5条建议,其中提出对于每个机会,企业需要从问题而不是数据开始,所以应该先定义满足商务目标的问题,然后识别那些可以解答问题的数据。枟经济学家枠杂志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经营大数据已成为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但大数据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2013年3月IBM的大数据调研白皮书枟分析:大数据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枠显示“大数据”将带来蓬勃商机,63% 的受访者表示大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使用为其组织创造了竞争优势,47% 的受访者称当前应

大数据时代的财务经营分析报告

大数据时代的财务经营分析 主讲教师:侯振兴 1.传统供应链分析 供应链从企业的范围,可以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组成的供需网络。外部供应链是指与企业同处一个利益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供给原来的上游企业,销售企业产品的下游企业。 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的关系:二者共同组成了企业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到消费者的供应链。可以说,内部供应链是外部供应链的缩小化。 (1)供应链分析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实现利润: ①提高客户满意度。这是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最终目标,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一切方式方法,都是朝向这个目标而努力的,这个目标同时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流程上的再造与设计,这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流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企业供应链流程的推进和实施、应用,企业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将会有极大的改进,这些都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③节约交易成本。结合电子商务整合供应链将大大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④降低存货水平。通过扩展组织的边界,供应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组织生产,及时补充,因此企业已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水平。比如:丰田零库存。 ⑤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供应商管理。由于供应商能够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应用于采购管理的人员等都可以从这种低价值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 word完美格式

⑥减少循环周期。通过供应链的自动化,预测的精确度将大幅度的提高,这将导致企业不仅能生产出需要的产品,而且能减少生产的时间,提高顾客满意度。 ⑦收入和利润增加。通过组织边界的延伸,企业能履行它们的合同,增加收入并维持和增加市场份额。 ⑧网络的扩张。供应链本身就代表着网络,一个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系统,本身就已经建立起了业务网络。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组织生产、采购、销售的基础,是实行产品增值的关键环节,其中涉及很多管理学基础理论。 库存管理:循环库存的部署策略,安全库存的部署策略,季节库存的部署策略。 运输管理:运输方式的选择如何,路径和网络选择如何,自营与外包,反应能力和盈利水平的权衡。 生产方式管理:订单生产,按库存生产。 信息传递:与进行供应链协调与信息共享。 (六)预算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文件摘要】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 第三条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经营。 (二)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三)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第四条企业应当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职责权限、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 企业应当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全面预算管理职责,其成员由企业负责人及内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word完美格式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 ×100% 8、骨干员工留存率:中高层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 ×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 ×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 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好程序员大数据分析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好程序员大数据分析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好程序员隶属于千锋教育企业高端大数据培训机构,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于已有的业绩,好程序员推出高端大数据培训班,想参加好程序员大数据培训必须经过层层筛选考试,才能进入,越来越的同学意识到顺利进入好程序员的大数据培训就等于拥有了高薪,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数据分析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让更多的同学真正理解大数据并且了解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成为一个封口,人员紧缺,具备良好的大数据技能便可获得不错的收入。 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白热化,传统的运营方法很难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企业追求精细化、精准化营销,用好大数据是关键。从数据集合中抽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涉及到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数据可视化、信息检索、空间数据分析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这些需要专门的数据分析师去做,那么大数据分析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帮助企业分析目标客户 数据化运营的第一步是找准目标客户。目标客户在试运营阶段只能通过简化、类比、假设的手段进行模拟探索。真实的业务场景产生,拥有一批真实用户后,根据这批核心用户的特征,可以寻找拥有同类特征用户的群体。根据业务环节的不同,可以分为流失预警模型、付费预测模型、续费预测模型、运营活动响应模型等。预测模型本身输入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联关系也有重要的业务价值,甚至是数据化运营中新规则、新启发的重要因素。该模型涉及技术一般有逻辑回归、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 二:活跃率分析

活跃率是某一时间段内活跃用户在总用户量的占比,根据时间可分为日活跃率(DAU)、周活跃率(WAU)、月活跃率(MAU)等。搞运营的都知道,一个新客户的转化成本大概是活跃客户成本的3~10倍,僵尸粉是没用的,只有活跃的用户才能对平台产生价值。活跃率的组成指标是业务场景中最核心的行为因素。活跃率定义主要涉及两个技术:一个是主成分分析,其目的是把多个核心行为指标转化为一个或少数几个主成分,并最终转化为一个综合得分;另一个是数据标准化,因为不同指标有不同的度量尺度,只有在标准化后才有相互比较和分析的基础。 三:发现访问路径 根据用户在网页上流转的规律和特点,发现频繁访问路径模式,可以提炼特定用户群体的主流路径、特定群体的浏览特征等信息。路径分析有两类,一类是有算法支持,另一类是按照步骤顺序遍历主要路径的。如果能够将单纯的路径分析与算法及其它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整合,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路径分析,优化页面布局,提升转化率,减少用户流失风险。不仅运营部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部门都会感谢这些真实、有用的数据。 为卖出更多产品和服务,数据分析师通常会用到以下一些模型。 一、商品推荐模型 推荐模型包括类目推荐、标签推荐、店铺推荐等,其中尤以商品推荐最为典型。当前的主流模型为规则模型、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推荐模型。关联规则适用于交叉销售的场景,如旅行根据机票推荐酒店,情人节巧克力与鲜花捆绑销售等。商品推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如何从商品标题、类目、属性提取商品重要属性、新用户问题、长尾商品问题、稀疏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业务场景、充分利用各种算法优点,设计混合推荐算法,提升推荐质量。 二、交叉销售模型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20201110163101)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 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 2、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 3、 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 4、 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 5、 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 6、 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 7、 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 8、 骨干员工留存率:中高层员工人数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 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 三规定的月工作日X 10% 2、 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 m 当月总工作时数x 10% 3、 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 ?当天企业总人数X 10% 4、 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 三当天企业总人数X 1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 月薪工资:月工资额 三21.75天X 当月考勤天数 2、 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 X 当月所做件数 3、 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4.75天三8小时X 1.5倍X 平时加班时数 4、 假曰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4.75天三8小时X 2倍X 假曰加班时数 5、 法定假曰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1.75天m 8小时x 3倍x 法定假曰加班时数 6、 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 三企业工资总额X 10% 应聘的所有人数X 10%, 三2 三月平均人数X 10% ?月平均人数X 10% 三月初员工人数X 10% 三月初员工人数X 10% 三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X 100% 月初员工人数*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三企业工资总额X 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三同期销售收入总额X 1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三同期成本费用 总额X 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m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二已转正员工数 /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二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二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二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二(人均人工成本裏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 (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二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二离职人数/ ((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二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 离职率二离职人数/(期初人数+ 录用人数)X 10% 12. 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报告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大数据是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又一项重大技术变革,无论是学术界、企业界还是政府都受到其影响。大数据下的决策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影响了企业的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同时大数据下丰富的数据和知识使得决策参与者的决策能力大大提高,决策参与者角色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决策组织。大数据的出现也对企业管理决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分析基础上,系统阐述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及其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管理决策;对策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big data 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Big data is another major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fte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both in academic, corporate and government affected by i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big data under the decision-making environment, affecting the company's data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big data rich data and knowledge greatly improve decision making participants decision-making ability, decision-making participant roles changed, thus affect the enterprise's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organization. Big data i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elaborated the influenc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syst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ig data. Key words:Big Data; Business Management; Management Decision; Countermeasure 一、引言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普及,加之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大规模爆发,人类进人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数据集远远超出了目前典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能力。针对大数据的特征挖掘其价值并作出决策,成为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2012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大数据作为主题之一,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产生社会效益;2012年5月联合国“GlobalPulse”特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对大数据的机遇和挑战,并倡议运用大数据促进全球经济发展;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随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大数据计划;Google、IBM、EMC、惠普、微软

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部月招聘分析报告

目录1、简介 1.1 目的 1.2 范围 2、衡量指标定义 3、数据源 4、衡量指标分析 4.1 简历初选通过率 4.2 有效简历率 4.3 初试通过率 4.4 复试通过率 4.5 报到率 4.6 招聘计划完成率 4.7 人均直接招聘成本 4.8 招聘渠道分布 4.9 录用人员信息分布 4.10 月招聘指标汇总 5、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5.1 问题一 5.2 问题二 5.3 问题三 5.4 问题四

人力资源部月招聘分析报告 关键词: 简历初选通过率、有效简历率、初试通过率、复试通过率、报到率、招聘计划完成率、 人均直接招聘成本、招聘渠道分布、录用人员信息分布。 摘要: 本月人力资源部共对份简历进行了初步筛选,简历初选通过 率为,有效简历率为,初试通过率为,复试合 格率为,报到率为,招聘计划完成率为,最终 录用人,人均直接招聘成本为元。 缩略语清单:

1简介 1.1目的 本报告是对各部门及各子公司招聘工作的衡量和分析,适用对象为公司高层领导、各部门经理、招聘专业人员等 1.2 范围 本报告衡量和分析的范围为年月及各子公司招聘计划完成率,并通过简历初选通过率、有效简历率、笔试通过率、复试通过率、报到率、招聘计划完成率、人均直接招聘费用、录用人员信息渠道分布等指标进行说明。 2 衡量指标定义 本报告使用的衡量指标的定义可见各表标题 3数据源 本报告计算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为由拟制,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的月招聘计划、月份招聘工作总结。 4衡量指标分析

4.1简历初选通过率=人力资源部初选合格简历数/收到的简历总数 自月日-月日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指标

XX 集团人力资源部 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人力资源评估中心 目 录 No table of contents entries found. 前言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现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能力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率目标。因此,在此前提下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力资本能力层面、人力资源运作层面和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人力资本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本能力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流动性、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人力资源效率层指标 HR 运作能力层指标 人力资本能力指标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框架

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劳动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 人力资源效率层面指标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效率指标,也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效果反映。 一人力资本能力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期初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初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初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期末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统计期平均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公式】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 【定义】是指企业内部由于员工的各种离职与新进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变动。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信息表 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公式】流动率=(报告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浅谈大数据平台建立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浅谈大数据平台建立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在企业管理占比日益增大,数据对传、数据分析、大大拓展了互联网在企业应用管理中的疆界和应用领域,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爆炸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在企业决策管理中产生深远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大数据的建立能够使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数据作为特殊“资产”,人们更多的是从历史数据中总结规律,查找上一年度的失误与缺陷。在下一年度工作中进行消缺和提升工作不足。但大数据时代的决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预测未来,也就是说从数据的分析中寻找不足与缺陷,以大数据提供的分析为依据及时针对某一方面做出整改。以此来降低企业生产运行分险。如果竞争企业可以对行业市场进行预测对企业自身承载能力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但自己所在的企业不能,那么企业将会失去未来。企业存在的风险是企业系统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风险,在数据时代,这种风险更多地是体现在管理者的日常决策中,体现在企业管理决策要面向需求产品的客户的变化上。 2、企业的管理决策权由原来的被动追求价值向主动增加企业价值转变。 大数据的优点在于引导价值,促使企业价值根据良性化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价值体现在其企业管理组织架构中,企业原有组织形式是单一的为企业价值而存在和建立的。在数据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必须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增长基础,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

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的组织架构的变化必将会诱发企业管理决策和领导者决策的变化,大数据就是建立一条无形的通道在生产者和决策者和市场之间行成多元化的隐性联系。使管理者和决策者参与到产品塑造的过程中去,大数据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可以有效地避免决策者过度的追随价值带来的被动,从根本上引导管理者和决策者改变传统的决策方式。 3.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改变 在大数据之前企业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但依靠业务驱动以及因果思维形成的管理方法始终无法实现最高的管理水平,这种模式永远是现寻求问题的原因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未来,数据驱动模式将代替业务驱动模式,大数据技术可以让企业决策者直接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这样及排除了决策者个人主观判断对问题的影响,也让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思维超越了眼前事实。大数据技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它们的科学有效应用能够切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产值,产生更多经济收益。因此,要利用好信息资源就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完整型,全面性、时效性。大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先进的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思维,将传统数据信息方法与大数据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将不同数据集进行重组和整合,发挥就数据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利用有效的 4、企业的管理决策从单一的中高层管理向员工参与决策转变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运营管理与数据分析模型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运营管理与数据分析模型 开课信息 开课时间星期课程费用开课地点 第一期2020年02月21~22 日 周五一周六6980元上海 第二期2020年06月18~19 日 周四一周五6980元上海 第三期2020年11月19~20 日 周四一周五6980元上海 备注案例式教学,小班授课,限招35人; 以报名先后顺序为准,满班后的报名学员自动转为下期; 课程费用含培训费、教材费、场地费、午餐、茶歇费及税金(增值税专用发票)。 报名流程填写最后一页的报名回执表并发送给相关联系人; 听课须知1、自备电脑,安装好2010及以上版本Office(注:不是WPS); 2、一定携带鼠标(课程节奏紧凑,触摸屏会浪费时间)。 课程背景 在大数据时代技术改进使得管理这门看似复杂的学科变得简单和实用,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使管理者的“知其然”环节从经验主义的定性分析,进化成数据定量分析。更有效的落到操作实处,促进管理技能提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完美结合;是涵盖百年管理理论与大数据实践智慧结晶的高端管理课程体系,也是管理者追求高效管理必修的内容!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刻画了战略对最终战事结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句话,套用到商战上,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尽管没有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但商界的竞争同样残酷无情。尤其是在竞争与日俱增的今天,全球化的浪潮和日进千里的技术创新,使企业稍有闪失,便有可能招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经营目标,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针对公司在经营目标设定和执行中每一个关键节点,本课程根据目前中国企业现状,结合讲师多年留学海外经历和在国内长期担任公司总经理和上市公司董事,以及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实战经验,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东方融会贯通实用简易的实战工具,提出适当的解决步骤,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学习此课程,全面提升企业领导群体战略、决策能力和风险能力以及公司盈利能力。 课程对象 总经理、运营总监、运营官、财务总监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课程亮点 主要特点:详细阐述在读数据时代管理的实操精髓; 案例指导:通过日常业务数据分析管理的经典实战个案; 案例训练:掌握大数据时代管理的数据应用工具技能提升方法; 行动建议:现场指导学员设计管理实战立项; 提升建议:课后跟踪管理潜力的能力改进行动方案。 课程收益 1.以简单实用为目标设计的学习课程,帮助学员了解并深刻领会企 业在大数据环境下,运营报表体系建立方法和应用企业现有数据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找到最适合您的使用的数据管理工具,提升数据管理的功能和技 巧,使你工作效率倍增; 3.全面深入的了解运营分析等实用技术和高级运用,解决运营工作 中的实际问题和操作。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 2015.1.1---2015.12.31) 1、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员工增长率(年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年度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2014.12.31在职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

某员工因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不能达到绩效标准,或有严重的或故意的错误行为,不再满足运作要求而引起的员工流失。非自愿性的员工流失不但包括下岗、裁员、辞退等正常形式,而且包括因员工死亡或终生残疾等导致合同失效而引起的非正常形式的员工流失。 【公式】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解雇员工人数+因残疾而离岗人数+下岗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对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辨识员工主要的离职原因,较低的非自愿性员工离职率有利有弊。我们可以通过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企业的业绩和生产力问题。 7、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以考虑做一下关键岗位员工离职率) 【定义】是指自愿离开企业的员工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自愿性员工离职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员工的个人境况、企

HR数据分析报告

[背景概述] 基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需要,根据公司做精做细的经营方针,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分析体系。分析主要从管理和财务角度进行,以指标形式予以体现。 1.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2 .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现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人力资******力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率目标。因此,在此前提下某公司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力资******力层面、人力资源运作层面和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1)人力资******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力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结构、流动性、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2)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劳动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 (3)人力资源效率层面指标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效率指标,也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效果反映。 一、人力资******力 1.人员数量指标 【定义】是指反映报告期内人员总量的指标。 1.1 期初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初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初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1.2期末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如月、季、年末人数。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公式】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收集渠道】人力资源部员工花名册 【备注】服务未满一年的按员工入职工作月份折算 1.4员工增长率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期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1.5新员工入职人数 【定义】是指现有员工人数减去原有企业员工人数。 【说明】该项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考虑是否需要对基础职位的设置进行调整。同时,还与培训需求有较大关联。

20202021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2020XX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人力资源评估中心 目录 目录 2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4 一人力资本能力 5 1人员数量指标 5 1.1 期初人数 5 1.2期末人数 5 1.3统计期平均人数 5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 5 2.1人力资源流动率 5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 6 2.3人力资源离职率 6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 6 2.5自愿性员工离职率 7 2.6人力资源新进率 7 2.7知识型员工离职率 7 2.8内部变动率 7 3.人力资源结构指标 7 3.1人员岗位分布 7

3.2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 8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 9 3.4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 10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 10 1 招聘指标 10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10 1.2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11 1.3招聘渠道分布 12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 13 2 培训指标 13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 13

2.2培训费用指标 14 2.3 培训效果指标 15 3 绩效管理指标 16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 16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 16 4 薪酬指标 16 4.1 外部薪酬指标 16 4.2 内部薪酬指标 17 5 劳动关系指标 19 5.1 劳动合同签订比例 19 5.2 员工投诉比例 19

5.3 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 19 5.4 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19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 19 1全员劳动生产率 20 2人均销售收入 20 3 人均净利润 20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 20 5 万元工资净利润 20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人力资源战略指标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指标

XX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人力资源评估中心目录目录 1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2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2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2 一人力资本能力3 1 人员数量指标3 1.1 期初人数3 1.2 期末人数3 1.3 统计期平均人数3 2 员工人数流动指标3 2.1 人力资源流动率3 2.2 净人力资源流动率3 2.3 人力资源离职率3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4 2.5 自愿性员工离职率4 2.6 人力资源新进率4 2.7 知识型员工离职率4 2.8 内部变动率4 3. 人力资源结构指标4 3.1 人员岗位分布4 3.2 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5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5 3.4 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6 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6 1 招聘指标6 1.1 招聘成本评估指标6 1.2 录用人员评估指标6 1.3 招聘渠道分布7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7 2 培训指标7 2.1 培训人员数量指标7 2.2 培训费用指标8 2.3 培训效果指标9 3 绩效管理指标9 3.1 绩效工资的比例9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9 4 薪酬指标10 4.1 外部薪酬指标10 1

4.2内部薪酬指标10 5劳动关系指标11 5.1劳动合同签订比例1 1 5.2员工投诉比例11 5.3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1 1 5.4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1 1 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1 1 1全员劳动生产率11 2人均销售收入12 3人均净利润12 4万元工资销售收入12 5万元工资净利润12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1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基本情况指标 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框架 2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现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能力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效率目 标。因此,在此前提下某某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力资本能力层面、人力资源运作层面和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人力资本能力层面指标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本能力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流动性、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2

《大数据分析与企业精细化经营管理》

《大数据分析与企业精细化管理》 蓝草课程注意突出实战性、技能型领域的应用型课程;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知识课程。 蓝草咨询坚定认为,卓越的训练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但也应是学员快乐的旅程,蓝草企业的口号是: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为实现上述目标,为培训机构、培训学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优惠和增值快乐的政策和手段,可以提供开具培训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课程背景 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包括哪些内容?如何通过大数据来指导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运营?如何发现市场需求和机会?如何让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消费者需求,达到最佳的市场效益? 本课程将全方位提供各种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技术和模型,指导如何通过了解市场需求,对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经营双向进行改进和升级! 【专有技术】:“基于PLM大数据分析的产品创新和孵化技术” ——该技术是以产品绩效为核心,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对产品技术模型和商业模型进行改进升级的完整工具系统,涵盖市场分析、战略、商业模式、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全过程!

基于我们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过程和工作模型的多年研究,本课程的特点在于能够将市场研究工作与后续的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工作进行有效对接,能够准确地指导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需求是相符的!而不是泛泛的就市场研究的方法本身进行论述! 通过本课程,您可以使用市场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建模,来指导开展以下工作: ?细分市场和产品战略制定:用于发现选择目标市场,制定产品战略,优化产品组合。 ?发现、细分新的目标市场和客户群; ?研究细分市场的人口、需求、频率、流动性等要素,评估细分市场规模; ?分析产品绩效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指标,选择最适合进入的细分市场和制定产品定位战 略; ?分析细分市场的政策、经济、科技等环境影响要素,分析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优化企业产品组合,确定企业该经营哪些产品或服务?那些产品或服务该调整了? ?营销宣传策略:用于制定最佳的销售、宣传和客服工作策略。 ?制定营销的商品组合、套餐和解决方案; ?制定商品定价和促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