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附送习题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附送习题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附送习题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

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目的、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及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2.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任务。

2.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3.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时要求】 1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中药药理学?

2.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药理

【目的要求】熟悉中药药性的现代认

识。

【教学内容】

1.介绍四气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2.介绍五味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3.介绍升降浮沉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4.介绍归经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5.介绍有毒与无毒及用药禁忌的近代药理研究情况。

【课时要求】 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四性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2.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3.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掌握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1.药物方面的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存条件、炮制、制剂、剂量、用法、配伍(七情)、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体质、病理状态、精神因素(情志)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3.环境因素:气候、时辰、地区、社会条件等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课时要求】 1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中药的产地对中药药理作用有何影响?

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掌握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及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了解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差异性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效性、双向调节性、复杂性。

3.介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剖析复方的配伍关系。

4.介绍中药复方药理的整方实验及拆方实验的方法。

【课时要求】 4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中药功效和中药药理作用?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中药药理作用有何特点?

3.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各论

第五章解表药

【目的要求】

1.了解解表药的概念、分类及常用试验方法。

2.熟悉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

3.掌握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应用。

【教学内容】

介绍解表药的概念、分类及常用实验方法和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

1.麻黄: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解表(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

平喘(解痉、止咳、抗过敏)。

利水(利尿)。

其他作用(升压、中枢兴奋、升高血糖等)。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

2.桂枝: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发汗解表(解热、发汗、镇痛、抗菌、抗病毒)。

温通心阳(强心、增加皮肤血流量)。

其他作用。

(3)临床应用。

3.细辛: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祛风、散寒(抗菌、抗炎、解热)。

通窍、止痛(抗组胺、镇静、镇痛、局麻)。

其他作用(强心等)。

(3)临床应用

4.柴胡: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和解退热(解热、镇静、抗菌、抗病毒、抗炎)。

疏肝解郁(保肝、利胆、降血脂、解毒)。

升举阳气(调节胃肠运动)。

其他作用(促进免疫、抗溃疡等)。

(3)临床应用

5.葛根: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解肌退热(解热、镇静、降压)。

生津透疹(降低血糖、抗 I 型变态反应)。

其他作用(改善脑循环、扩张冠脉、阻断β-R等)。

(3)临床应用。

【课时要求】 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麻黄具有哪些主要药理作用?其利尿的成分是什么?

2,简述麻黄平喘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机理。

3,柴胡有哪些主要药理作用?简述柴胡保肝利胆的有效成分及其机理。4,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是什么?其毒性成分主要是什么?

第六章清热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

2.掌握知母、黄芩、黄连、银花、生地黄、青蒿的主要药理作用。【教学内容】

概述:清热药的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及其主要药理作用。

1.黄连: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清热燥湿(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毒素、抗炎、健胃)

泻火解毒(利胆、降压、减慢心率、抗肿瘤)

其他作用(降低组织耗氧量,兴奋平滑肌等)。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

2.黄芩: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清热燥湿(抗菌、抗病毒、解热、抗变态反应、抗炎)。

泻火解毒(利胆、保肝、利尿、解痉、解毒、降胆固醇、降压)。

安胎(镇静)。

其他作用。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

3.金银花: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功效。

(2)功效与药理: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抗菌、抗病毒、抗毒素、解热、抗过敏、抗炎、增强吞噬功能)。其他作用(降低血脂、抗溃疡、抗肿瘤等)。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

4.大青叶和板蓝根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解热)。

凉血消斑(抗肿瘤、抗内毒素、对免疫的影响)。

其他作用。

(3)临床应用。

5.鱼腥草:主要药理作用与应用。

6.山豆根:主要药理作用与应用。

7.桅子:了解其主要药理作用。

8.苦参:了解其主要药理作用。

9.知母: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清热泻火(抗菌、解热)。

滋阴润燥(对“阴虚”动物模型症状有改善作用、降血糖、对交感一肾上腺功能的影响)。

其他作用。

(3)临床应用。

10.青蒿: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清热解暑(解热)。

截疟(抗疟)

其他作用(抗血吸虫等)。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

【课时要求】 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清热药和解表药均具有解热作用,简述两者解热作用的异同。

2.简述黄芩的主要药理作用。

3.简述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特点。

4.金银花抗内毒素的机理是什么?

5.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药理学依据是什么?

6.青蒿的药理作用有哪些?其用于抗疟原虫的有效成分是什么?

7.大青叶和板兰根对免疫功能有什么影响?其用于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有效

成分是什么?

第七章泻下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泻下药的概念和分类及常用实验方法。

2.了解芒硝、番泻叶的主要药理作用。

3.掌握大黄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活性成分、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概述(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1.大黄: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瘀(泻下、利胆、降胆固醇、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抗炎、止血、抗肾衰、抑制消化酶等作用)。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

2.芒硝、番泻叶的主要药理作用。

【课时要求】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哪些?

2.简述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机理。

第八章祛风湿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法风湿药的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

2.熟悉五加皮、防己的药理作用。

3.掌握秦艽的药理作用和应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及其主要药理作用)。

二、药物

1.秦

艽: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抗炎、解热、镇静、镇痛)。

其他作用(抗过敏性休克、抗菌、抗组胺等)。

(3)临床应用。

2.五加

皮: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祛风湿,强筋骨(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应激、抗疲劳等)。

(3)临床应用。

3.防己的主要药理作用与应用。

【课时要求】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化湿药的概念、常用实验方法。

2.掌握厚朴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常用实验方法和主要药理作用。

二、药物

厚朴: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行气,燥湿,消积,平喘(解痉、平喘、抗菌、中枢抑制、抗溃疡等作用)。(3)临床应用。

【课时要求】 1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章利水渗湿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

2.熟悉猪苓、泽泻的主要药理作用特点。

3.掌握茯苓、茵陈蒿、车前子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和主要药理作用。

二、药物

1.茯苓: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利水渗湿(利尿、抗菌、抗病毒)。

健脾安神(促进免疫、镇静)。

其他作用(保肝)。

(3)临床应用。

2.茵陈蒿

(1)来源、主要戌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清热利湿(解热、抗菌、抗病毒、利尿)。

退黄疸(利胆、降血脂、保肝)。

其他作用(抗凝血)。

(3)临床应用。

3.车前子: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利水通淋,清热明目(利尿、抗病原体、抗炎)。

(3)临床应用。

4.猪苓:药理作用特点。

5.泽泻:药理作用特点。

【课时要求】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一章温里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温里药的概念,常用实验方法。了解肉桂、干姜的药理作用。2.掌握附子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教学内容】

概述(概念、常用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1.附子: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回阳救逆(强心、升压、抗心律失常)。

散寒止痛(抗寒冷、抗炎、镇痛)。

其他作用(促进免疫)。

(3)临床应用。

2.肉桂的主要药理作用与应用。

3.干姜(附生姜)的主要药理作用与应用。

【课时要求】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附子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哪些?其镇痛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

2,简述附子回阳救逆的有效成分及药理学依据。

第十二章理气药

【目的要求】

1.了解理气药的概念、常用实验方法。了解陈皮、木香、香附药理作用。

2.掌握青皮、枳实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常用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二、药物

1.枳实(枳壳)

(1)来源、主要成分、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对消化酶的作用)。

其他作用(升压、抗休克)。

(3)临床应用。

2.青

皮:

(1)来源、主要成分、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疏肝破气,散结消滞(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对消化酶的作用、利胆)。

其他作用(升压、抗休克)。

(3)临床应用。

3.陈皮、木香、香附的主要药理作用。

【课时要求】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实验。实验内容:青皮枳实及四逆散对血压的影响

第十三章消食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消食药的含义、分类、主要药理作用。

2. 掌握山楂的功效、药理和临床应用

3. 熟悉麦芽的主要药理作用特点。

第十四章止血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止血药的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了解蒲黄的药理作用。

2.掌握三七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与应用。

【教学内容】

概述(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1.三七: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止血、抗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流量、镇痛、抗炎)。

其他作用(延缓衰老、抗心律失常等)。

(3)临床应用。

2.蒲黄的主要药理作用。

【课时要求】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止血药的止血途径有哪些?

2,简述三七止血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

第十五章活血药

【目的要求】

1.了解活血药的概念、常用实验方法。了解红花、桃仁、莪术的作用。

2.熟悉延胡索、益母草的作用。

3.掌握丹参、川芎、水蛭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概述(概念、常用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1.丹参: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活血法瘀,凉血消痈(强心、扩冠、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抗菌)。

养血安神(镇静)

(3)临床应用。

2.川芎: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扩冠、增加冠脉流量、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凝作用、镇静等)。

(3)临床应用。

3.水蛭: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破血逐淤,通经(抗凝、抗血栓、改善脑循环)

(3)临床应用。

4.益母草: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活血调经(兴奋子宫、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

利水消肿(利尿)

(3)临床应用:冠心病心绞痛。

5.延胡索: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活血、行气(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冠脉流量)。

止痛(镇痛、催眠、抗溃疡)。

(3)临床应用。

6.了解桃仁、莪术、红花的主要药理作用。

【课时要求】 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血液流变学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异常?

2、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理学依据是什么?

3、川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

4、延胡索镇痛的有效成分及镇痛强度如何?

5、简述益母草对子宫的作用特点及有效成分。

第十六章止咳、平喘、化痰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分类、常用实验方法。了解川贝、杏仁的作用特点。

2.熟悉浙贝母的药理作用。

3,掌握桔梗、半夏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二、药物

1.桔梗: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和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祛痰、止咳、抗炎、解热)。

其他作用(抗溃疡、镇静、镇痛、降低血糖等)。

(3)临床应用。

2.半夏: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镇咳、抑制腺体分泌、镇吐、抗癌)。

其他作用(降低眼内压、抑制心肌等)。

(3)毒性:半夏浸膏 P.O LD50 为 325mg/kg。

(4)临床应用。

3.浙贝母: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化痰止咳,清热散结(镇咳、祛痰)。

其他作用(降压、升高血糖、解痉等)。

(3)毒性。

(4)临床应用。

4.川贝母、杏仁的药理作用特点。

【课时要求】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七章安神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安神药的概念、常用实验方法。了解远志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酸枣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常用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二、药物

1.酸枣仁: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养心,安神,敛汗(镇静、催眠、安定、镇痛、降温、提高机体免疫力)。

其他作用(降压、兴奋子宫等)。

(3)临床应用。

2.远志的主要药理作用。

【课时要求】 1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八章平肝息风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平肝息风药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及其主要药理作用。了解地龙、牛黄的药理作用特点。

2.熟悉羚羊角的药理作用。

3,掌握天麻、钩藤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二,药物

1.天

麻: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息风止痉,平肝潜阳(镇静、抗惊厥、降压、镇痛)。

(3)临床应用。

2.钩藤: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归经。

(2)功效与药理: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镇静、降压、解痉)。

其他作用。

(3)临床应用。

3.羚羊角:

(1)来源、主要成分、性味、功效。

(2)功效与药理: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镇静、催眠、抗惊厥、降压、解热)。

其他作用。

(3)临床应用。

4.地龙、牛黄的主要药理作用。

【课时要求】 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九章开窍药

【目的要求】

1.了解开窍药的含义、分类

2. 掌握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3.掌握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功效、药理和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4.熟悉石菖蒲的主要药理作用特点。

第二十章补虚药

【目的要求】

1.了解补虚药的概念、分类、常用实验方法。了解刺五加的作用特点。

2.熟悉党参、淫羊藿、冬虫夏草、当归、枸杞、白芍、何首乌、甘草的主要药理作用。

3.掌握人参、黄芪的主要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概述(概念、分类、主要实验方法、主要药理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四气和五昧 一、A1 型题 (1) 中药的作用包括:答案 A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 (2) 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答案 B A.用药部位B.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E.以上都不是 (3) 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 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脏象理论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 D (4 )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答案 E A.消除病因B.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 (5) 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 D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6) 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E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7) 五味是指药物的: A A最基本的滋味B五类基本作用一味药不止一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E.部分味道 (8) 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辛。甘。淡属于阳,辛味能芳香化湿;苦酸咸属于阴。 B

A.辛、甘、酸B.辛、甘、淡C.甘、淡、苦D.辛、苦、酸E.酸、苦、咸 (9)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C A温中止痛B活血止痛C缓急止痛D祛风止痛E行气止痛 (10) 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苦能通泻、降泄,还能坚阴、清热燥湿;咸能软坚、泻下E A行气、活血B软坚、泻下C和中、缓急D收敛、固涩E.通泄、降泄(11) 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B 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 (12)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B: A甘味B苦味C 咸味D. 酸味E.辛味 (13) 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 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E.辛味答案E 归经 一、A1 型题 (1)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少阴头痛用细辛,阳明用白芷,厥阴用吴茱萸答案 C A.羌活B.柴胡 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2)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E A.独活B.柴胡C.细辛D.吴茱萸E.白芷 (3)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答案 D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 升降浮沉 一、A1 型题 (1)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C 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 酸、咸,热 (2) 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D A,明朝时代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金元时代E.宋朝时代

中药学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 答案:C A.《海药本草》B.《新修本草》C.《神农本草经》 D.《五十二病方》E.《本草经集注》 2.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 )答案:D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 ) 答案:B A.《本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拾遗》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 ) 答案:D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7.属于云南道地药材的是( ) 答案:B A.阿胶B.三七C.附子D.人参E.当归 8.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 ) 答案:A A.矿物药B.动物药C.根类植物药D.叶类植物药E.树皮类植物药9.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 ) 答案:C A.土B.米C.蜜D.蛤粉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 ) 答案:B

A.酒B.土C.醋D.姜汁E.盐水 11.淡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D A.发散B.行气C.活血D.利水E.泻下 12.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B A.苦B.甘C.咸D.酸E.辛 13.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E A.苦B.甘C.咸D.酸 E.辛 14.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D A.利水渗湿B.清热解毒C.软坚散结D.收敛固涩E.缓急止痛15.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A A.苦B.涩C.咸D.淡 E.辛 16.咸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C A.活血行气B.降逆止呕C.软坚散结D.收敛固涩E.缓急止痛17.苦味药可以治疗( ) 答案:E A.自汗证B.盗汗证C.气虚证D.血虚证E.便秘证 19.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称为( ) 答案:D 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20.属于十八反的配伍是( ) 答案:A A.甘草与芫花B.大戟与海藻C.贝母与半夏D.瓜蒌与黎芦 E.白及与瓜蒌 23.入汤剂应当后下的药物是( ) 答案:D A.川乌 B.牡蛎 C.旋复花 D.白豆蔻 E.代赭石

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基础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一 一、单选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发散风寒药中,善治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羌活 B、辛夷 C、荆芥 D、防风 E、紫苏 标准答案:b 解析: 2、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A、葛根 B、升麻 C、柴胡 D、蝉蜕 E、菊花 标准答案:c 解析: 3、风热或肺热咳嗽、咳痰不畅、咽喉肿痛宜选用 A、葛根 B、柴胡 C、菊花 D、蝉蜕 E、牛蒡子 标准答案:e 4、下列药物中,长于清利头目的是 A、葛根 B、桑叶 C、升麻 D、蔓荆子 E、牛蒡子 标准答案:d 解析:上述五味药均能发散风热,但只有蔓荆子长于清利头目。 5、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 A、柴胡 B、牛蒡子 C、葛根 D、蝉蜕 E、升麻 标准答案:d

解析:蝉蜕能够明目退翳,常用治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6、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A、桑叶、菊花 B、薄荷、蔓荆子 C、柴胡、蝉蜕 D、升麻、菊花 E、升麻、柴胡 标准答案:d 解析:发散风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只有菊花、升麻、牛蒡子三味药 7、里热积滞,除应用清热药外,还当配合 A、祛痰药 B、泻下药 C、活血药 D、解表药 E、补虚药 标准答案:b 解析: 8、煅用收敛生肌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的药物是 A、地骨皮 B、石膏 C、栀子 D、玄参 E、天花粉 标准答案:b 解析: 9、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A、夏枯草 B、黄芩 C、黄连 D、黄柏 E、苦参 标准答案:d 解析: 10、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的药物是 A、黄柏 B、栀子 C、知母 D、地骨皮 E、生地黄 标准答案:c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2 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上篇中医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绪论 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阴阳五行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气血津液 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 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 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 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脏腑经络 4.1五脏 4.1.1心的生理功能 4.1.2肺的生理功能 4.1.3脾的生理功能 4.1.4肝的生理功能 4.1.5肾的生理功能 4.2六腑 4.2.1胆的生理功能 4.2.2胃的生理功能 4.2.3小肠的生理功能 4.2.4大肠的生理功能 4.2.5膀胱的生理功能

中药学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库及 答案 、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C ) 答案:C A 《海药本草》 . B 《新修本草》 . C 《神农本草经》 . D 《五十二病方》 . E 《本草经集注》 . 2.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D )答案:D A .《本草纲目》 《证类本草》 B. 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答案:B A 《本经》 . B 《证类本草》 . C 《本草纲目》 . D 《本草经集注》 . E 《本草纲目拾遗》 .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答案:D A 《海药本草》 . B 《证类本草》 . C 《本草纲目》 .

D 《本草经集注》.

A .阿胶 B .三七 C .附子 D .人参 E 当归 . 8.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答案:A A 矿物药 . B 动物药 . C 根类植物药 . D 叶类植物药 . E 树皮类植物药 . 9.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答案:C A .土 B .米 C ?蜜 D ?蛤粉 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答案:B A .酒 B .土 C ?醋 D .姜汁 E .盐水

第2 页共44 页

A ?发散 B ?行气 C .活血 D .利水 E .泻下 12.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 A ?苦 B ?甘 C ?咸 D .酸 E.辛 13.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 A ?苦 B ?甘 C ?咸 D .酸 E?辛 14.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 A .利水渗湿 B .清热解毒 C .软坚散结 D .收敛固涩 E .缓急止痛 15.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B )答案:E 答案:D 答案:A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一必做110道试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知识一必做110道试题及答案 一、 A1 型题 (1) 细辛的性味是:答案 C A. 辛,微温 B.辛、甘,微温 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2) 细辛的功效是:答案 C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细辛可以通关开窍醒神,内服量很少答案 D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 E.以上均不是 (4)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麻黄用来治水肿兼表者答案 C A.黄芪 B.木通. C.麻黄 D.茯苓 E.白术 (5)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答案 C A 温通经络B.温经散寒C.温经通阳D.温通血脉E.行气化痰 (6)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桂枝可以治痛经、经闭答案 D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 桂枝 E.郁金 (7)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紫苏可以发表行气,安胎答案 D A.生姜 B.厚朴 C.砂仁 D.紫苏 E.香薷 (8) 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答案 D A,麻黄B.桂枝C.荆芥D.紫苏 E.防风 (9) 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香藿治暑湿/表证有呕吐泄泻 A.荆芥 B.紫苏 C.生姜 D.香薷 E.白芷答案:D (10) 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答案 E A.桂枝 B.紫苏 C.羌活 D.麻黄 E.荆芥 (11) 风热外感,咽喉肿痛,可选用:荆芥治风热之咽喉肿痛答案 E A.细辛 B.羌活 C.桂枝 D.白芷 E.荆芥 (12) 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羌活治风湿上半身答案 D A.白芷 B.防风 C.荆芥 D.羌活 E.紫苏 (13) 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羌活治太阳头痛答案 D A.白芷 B.细辛 C.柴胡 D.羌活 E.麻黄 (14) “风家润剂”指何药? 答案 E

(完整版)中药学习题集

中药学习题集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 B.《嘉祐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答案:C 答案分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故答案应选C。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拾遗》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答案:E 答案分析:《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都是按药物功效分类,《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虽然也是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但不是首创,故答案应选E。 3.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答案:C 答案分析:唐显庆四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撰写的《新修本草》,由于它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修定和推行的,因此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故答案应选C。 4. 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名医别录》 C.《徐之才药对》 D.《李当之药录》 E.《新修本草》 答案:E 答案分析:在《新修本草》的编写过程中,唐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选送当地道地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从而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故答案应选E。 5. 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 A.《开宝本草》 B.《本草纲目》 C.《嘉祐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衍义》 答案:D 答案分析:宋代本草学的代表著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部本草著作采用图文并重,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著作有所进步,同时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文献资料。它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于完备,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故答案应选D。 6.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品汇精要》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图经本草》 E.《本草原始》 答案:B 答案分析:《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故答案应选B。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中药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增强活血祛瘀药的功效,常配伍哪类药( D ) A.温里药 B.补虚药 C.泻下药 D.理气药 2.功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为妇科经产药要指( B ) A.红花 B.益母草 C.三棱 D.桃仁 3.下列哪味治疗黄疸常用药属活血瘀药为( D ) A.茵陈 B.栀子 C.金钱草 D.郁金 4.既能补血又能通络的活血化瘀药(D ) A.丹参 B.牛膝 C.川芎 D.鸡血藤 5.活血止痛药中,与乳香功效相似且常与之配伍的药为( C ) A.莪术 B.三棱 C.没药 D.桃仁 6.除何项外均为牛膝的功效(C ) A.活血通经B.利水通淋 C.通经下乳D.补肝肾 7.活血调经药中多与红花相伍为用,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为(D )A.丹参 B.牛膝 C.泽兰 D.桃仁 8.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为下列何药的功效( A ) A.丹参 B.牛膝 C.郁金 D.姜黄 9.功效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常与三棱相伍为用的药为( A ) A.莪术 B.穿山甲 C.水蛭 D.虻虫 10.既能强筋健骨,又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 B ) A.杜仲 B.牛膝 C.续断 D.五加皮 11.下列何项不是活血祛瘀药的适应证( D ) A.癥瘕积聚 B.跌打损伤 C.心腹刺痛 D.脘腹胀痛 12.肺痈、肠痈初起属淤热互结,在使用清热药同时,常佐用( D )A.贝母B桔梗C白芨D桃仁

13.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D ) A.川芎、赤芍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川芎、延胡索 14.具有破血行气止痛作用的药对是( C ) A.水蛭、虻虫 B.乳香、没药 C.三棱、莪术 D.蟅虫、水蛭 15.川芎与红花的共同功效是(B ) A.祛风止痛 B.活血止痛 C.行气止痛 D.散寒止痛 16.延胡索与木香的共同功效是( A ) A.行气止痛 B.活血止痛 C.消肿 D.通经止痛 17.川芎与姜活皆可治疗( D ) A.风寒表证B血瘀经闭C跌打损伤D风湿痹痛 18.下列哪味药不用于癥瘕积聚( B ) A.穿山甲 B.王不留行 C.水蛭 D.三棱 19.用于活血止痛,五灵脂常配伍(B ) A.茜草 B. 蒲草 C.乳香 D.延胡索 20.牛膝与王不留行的相同功效是( C ) A.通乳 B.补肝肾,强筋骨 C.利尿通淋 D.引血下行 (二)多项选择题 1.活血化瘀药包括( ABCD ) A.活血止痛药 B.活血调经药 C.活血疗伤药 D.破血消瘕药 E.活血行气药 2.能治疗痹证的药有(ABDE ) A.姜黄 B.牛膝 C.骨碎补 D.独活 E.桑寄生 3.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是(AE ) A.乳香 B.青皮 C.沉香 D.鸡血藤 E.五灵脂 4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药物有(ABCDE ) A.川芎 B.郁金 C.乳香 D.延胡索 E.姜黄 5.可治疗疮疡肿毒的活血化瘀药有(BCDE )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中药化学考试题-1及答案

中药化学(一) 一、选择题 1、能与水互溶的溶剂是(B ) A、醋酸乙酯 B、正丁醇 C、丙酮 D、石油醚 2、一般情况下,认为是无效成分或杂质的是(B ) A、生物碱 B、叶绿素 C、黄酮 D、皂苷 3、二萜结构母核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 A ) A、20个 B、25个 C、28个 D、23个 4、凝胶过滤的洗脱顺序是(D ) A、极性小的先出柱 B、极性大的先出柱 C、分子量小的先出柱 D、分子量大的先出柱 5、生物碱沉淀反应呈桔红色的是(B ) A、碘化汞钾试剂 B、碘化铋钾试剂 C、饱和苦味酸试剂 D. 硅钨酸试剂 6、从水溶液中萃取游离的亲脂性生物碱的最常用溶剂是(A ) A、氯仿 B、甲醇 C、乙酸乙酯 D、石油醚 7、在青蒿素的结构中,具有抗疟作用的基团是(B ) A、羰基 B、过氧基 C、醚键 D. 内酯环 8、下列哪项不是甾体皂苷的性质(D ) A、溶血性 B、表面活性 C、挥发性 D、与胆甾烷发生沉淀 9、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是(C ) A、水飞蓟素 B、 C、长春碱 D、石杉碱甲 10、最容易酸水解的苷类是(D ) A、α-羟基糖苷 B、α-氨基糖苷 C、6-去氧糖苷 D、2,6-二去氧糖苷 二、名词解释 1. 挥发油 又称精油,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2.水蒸气蒸馏法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3. 苷类 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4.香豆素 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三、简答题 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挥发油中主要含有哪些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根据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数进行分类。挥发油中主要含有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2.在植物提取液处理过程中,“水提醇沉法”和“醇提水沉法”各除去什么杂质?保留哪些成分? 答:水提醇沉法:去除的是在乙醇中难溶的成分,如淀粉、树胶、粘液质、蛋白质等杂质,保留的是醇溶性成分。醇提水沉法:去除的是水中难溶的成分,如油脂、蜡质、亲脂性色素等,保留的是水溶性成分。 3.列举三种苷键催化水解方法并说明其特点。 ①酸水解:水解范围广,操做简便,不稳定成分溶液发生脱水等结构改变。 ②碱水解:适用于酯苷、酚苷、烯醇苷的水解。 ③酶水解:专属性高,水性温和。 4.列举三种主要的五环三萜的结构类型(无需结构式)。 ①齐墩果烷行(oleaname) ②乌苏烷(ursane) ③羽扇豆烷(luoane) ④木栓烷(friedelane) 四、用适当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标明反应所需化学试剂以及所产生的现象) 1、

中药学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C ) 答案:C A.《海药本草》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五十二病方》 E.《本草经集注》 2.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D ) 答案:D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 答案:B A.《本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 答案:D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7.属于云南道地药材的是() 答案:B A.阿胶 B.三七 C.附子 D.人参 E.当归 8.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 答案:A A.矿物药 B.动物药 C.根类植物药 D.叶类植物药 E.树皮类植物药 9.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 答案:C A.土 B.米 C.蜜 D.蛤粉 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 答案:B A.酒 B.土 C.醋 D.姜汁 E.盐水

11.淡味药的功效是() 答案:D A.发散 B.行气 C.活血 D.利水 E.泻下 12.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B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3.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E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4.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 答案:D A.利水渗湿 B.清热解毒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缓急止痛 15.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A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2)

中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二、A2型题 (4)患者女35岁,腹胀、食少、便溏,气短、神疲无力、面浮而色不华,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苔薄白,脉细。宜选:B A苍术B白术C猪苓D泽泻E车前子 (5)患者22岁,男恶寒发热,咳喘肢体酸楚、水肿起于面目、迅即遍即全身,舌苔薄白,宜选:(A) A白术配生姜B白术配茯苓C太子参配白术D木通配灯心草E车前子配滑石 (6)患者38岁,胸闷,纳呆,泛恶,身体困重,全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苔白而腻,脉沉缓。宜选B A白术配生姜B白术配茯苓C太子参配白术D木通配灯心草E车前子配滑石 (7)患者男59岁,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宜选:A A 枸杞B石决明C草决明D蜜蒙花E地骨皮 (8)患者男,42岁,口干口渴,目昏目暗,遣精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宜选:C A 石决明B牡丹皮C枸杞D当归E地骨皮 (9)患者,男,50岁,口干口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不荣,肌肉消瘦,舌淡少苔,脉细弱。宜选: A A 枸杞配熟地B枸杞配甘草C菊花配甘草D地骨皮配枸杞E地骨皮配当归 (10)患者,女,62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咽干舌燥,眩晕耳鸣,健忘少寐,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而干,脉细数,宜选: B A 枸杞配熟地黄 B 知母配地黄C枸杞配桑叶D枸杞配甘草E薏苡仁配枸杞 (11)患者男,47岁,干咳短气,痰少且稠,甚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骨蒸潮湿,五心烦热,颧红躁怒,舌红少津,脉细数,宜选:D

A 牡丹皮 B 地骨皮 C 柴胡 D 百合 E 连翘 (12)患者35岁,女,干咳少痰,短气乏力,口干咽燥,头昏目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宜选: C A 地骨皮配柴胡B牡丹皮配秦艽C百合配熟地D百合配银柴胡E百合配川芎 (13)患者,女,65岁,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干枯,肌肉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宜选: A A 熟地黄 B 当归C草决明D地骨皮E牡丹皮 (15)患者女49岁,干咳短气,痰少且稠,口干咽燥,头晕目眩,声音嘶哑,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细数,宜选: A 牡丹皮B地骨皮C青蒿D熟地黄E麦冬 答案 D (16)患者,女,36岁,口干口渴,五心烦热,面白少华,毛发干枯,肌肉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宜选:B A 熟地黄配甘草B熟地黄配枸杞C菊花配甘草D地骨皮配熟地E地骨皮配赤芍 (17)患者,男,33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少寐,潮热盗汗,遗精阳痿,舌红少津,脉细数,宜选: B A百合配熟地黄B熟地黄配知母C地黄配地骨皮D牡丹皮配玄参E柴胡配地骨皮 (18)患者女,31岁,烦渴不止,口干舌燥,小便频数,舌边尖红,脉洪数无力,宜用:D A 北沙参 B 南沙参 C 明党参 D 麦冬 E 玉竹 (19)患者男,35岁,烦渴不止,口干舌燥,燥咳痰粘,劳嗽咯血,肠燥便秘, 舌边尖红,脉洪数无力,宜用: E A 南沙参配明党参 B 北沙参配明党参 C 明党参配天冬 D 天冬配玉竹 E 天冬配麦冬 (20)患者,男,30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宜选:C

中药学习题集

中药学习题集 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本草拾遗》 2、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开宝本草》 C、《新修本草》 D、《品汇精要》 3、《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的药物种数是: A、921种 B、716 种 C、183种 D、730 种 4、应该采集花蕾入药的是: A、金银花 B、菊花 C、红花 D、旋覆花 5、以下服药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发散风寒药宜冷服 B、消食药宜饭后及时服 C、安神药宜睡前服 D、泻下药以得利为度 6、以下不是用炒法制成的是: A、焦白术 B、大黄炭 C、血余炭 D、荆芥炭 7、药物的平性是指: A、寒热之性不明显 B、药味平淡 C、寒热之性均显 D、缓和药性 8、性味属阳的是: A、辛、甘、寒 B、辛、苦、热 C、甘、淡、温 D、酸、苦、温 9、升降浮沉是为药物作用确定: A、性质 B、趋向 C、部位 D、功能 10、神昏、心悸应选归哪经的药物? A、心 B、肝 C、脾 D、肺 11、生半夏配生姜,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烈之性,这种配伍关系叫: A、相杀 B、相畏 C、相恶 D、相反 二、多项选择题 1、宜于睡前服的药有: A、峻下药 B、缓下药 C、安神药 D、消食药 E、截疟药 2、属于火制法的有: A、炒 B、炙 C、淬 D、煅 E、煨 3、酸味的作用是: A、收敛 B、固涩 C、生津 D、发散 E、利水 4、归经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脏象学说 D、经络学说 E、以上都是 5、两药合用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的是: A、相畏 B、相须 C、相使 D、相杀 E、相恶 6、需包煎的药有: A、花粉类 B、细粉类 C、绒毛类 D、细小种子类 E、叶类 三、填空题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中药学练习题.

中药学练习题 解表药 一、单项选择题: 1.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首选( A. 桂枝 B.紫苏 C.麻黄 D.防风 2. 风寒表证,咳嗽痰多又兼气滞胸闷,首选( A. 生姜 B.防风 C.紫苏 D.荆芥 3. 治夏季贪凉饮冷 ,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所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风寒表证,宜选 ( A. 桂枝 B.香薷 C.羌活 D.麻黄 4. 长于祛风解表,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的药物是( A. 白芷 B.防风 C.荆芥 D.细辛 5. 外感风寒挟湿之头痛,身痛等表寒重证,首选( A. 麻黄 B.紫苏 C.羌活 D.细辛 6. 白芷善冶( A. 阳明头痛 B.太阳头痛 C.厥阴头痛 D.少阳头痛 7. 既能外散表寒、又能温肺化饮,治疗寒饮咳喘的药是( A. 生姜 B.白芷 C.细辛 D.麻黄 8. 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定惊止痉,治疗小儿惊痫夜啼的药是(

A . 薄荷 B . 蝉蜕 C . 防风 D . 菊花 9. 功善解肌退热,治疗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的药是 ( A . 柴胡 B . 葛根 C . 牛蒡子 D . 升麻 10. 升阳举陷,宜用柴胡配伍的药是( A . 黄芩 B . 细辛 C . 升麻 D . 葛根 二、多项选择题 1. 功能祛风解表,风寒、风热表证均可用的药是( A、羌活 B、牛蒡子 C、荆芥 D、薄荷 E、防风 2. 具有透疹作用的药有( A、升麻 B、柴胡 C、葛根 D、牛蒡子 E、荆芥 3. .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疏肝解郁的药有( A、紫苏 B、薄荷 C、桑叶 D、柴胡 E、牛蒡子 4. 细辛的适应证有( A、头痛 B、牙痛 C、鼻渊头痛 D、风湿痹痛 E、疮疡肿痛 5. 薄荷、牛蒡子的共同特点是( A、利咽 B、清利头目 C、透疹 D、疏散风热 E、疏肝解郁三 . 填空题 : 1. 发散风寒药多属性味之品,主治。发散风热药多属性味之品,主治。 2. 有“呕家圣药”之称,因药性辛温,故多用于呕吐。 3. 荆芥生用能、、 ;炒炭后偏于。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 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〇一一年四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学生 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