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牢固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体制、制度、管理、科技进步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新科技、新能源、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能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材型工业生产体系,高效降耗型综合运输体系,合理布局的城镇发展体系,从而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就是要使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已经不是那种“今年瓜好卖,明年多种瓜”式的临时的、分散的、局部的适应性调整,而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整体协调性的重大调整。它要求把生态、协调、可持续等概念引入到农村各产业、

乡镇经济与社会,以至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中,这就提出了三者联动、互动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知识经济的内涵

题目:知识经济的内涵是什么?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当今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随着现代科技革命产生和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经济孕育而生。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球化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从知识经济与知识的关系分析,人们发现,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和知识在生产中作用不断增强紧密联系的,是人类从最早一块自然的直接赐予获得生存,到近代依靠对自然的加速索取获得发展的旧生存发展模式,向依靠自身的智慧,更有效的利用自然,更合理的发展经济的新模式的转变过程。知识经济是文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归宿,是人和自然最终获得和谐发展的希望所在。 对世界领域知识经济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发到现在。由1945年开始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制造后,计算机硬件芯片集成度提高,软件界面大众化,其多媒化全方位的功能,价格低易于普及,国际互联网横向的发展,并向各领域纵向深入,才使其成为这一时代真正的主宰。随着人们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从一个学科到一个领域,再到社会经济结构,从现象的感受到理性把握和科学认识,画出一条从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的清晰轨迹。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基于1997全球知识经济大会在多伦多召开,表明一个基于最新科技成就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是随着实践的规模、程度加大和深入发展,油学术界到国家最高决策人,从个人的研究成果到全球了解认同,实践到理论过程的时间缩短,速度提高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其中以数字化合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科技革命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在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直接孕育并抚育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特征使人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快捷的获取、传输和存储信息,方便的与世界各地交流和沟通。互联网的兴起,使商品交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有效缩短了从产品制造到销售、使用的时间,从而直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以来,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知识经济。1998年开始,“知识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成为今年来在世界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然而知识经济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它的内涵的理解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或不对称性。人们通常只从知识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经济,并且又把知识仅仅解读为科技知识。显然,对知识经济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难以揭示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我们应该本着全面、科学、理性与动态的原则,从社会这个大文化环境出发,多层面、多视觉的考察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现象的现状和未来走势,从而力求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经济,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安OECD在1996年《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相对于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有效创新,广泛交流,合理综合和正确运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使生产力获得迅速提高,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中所说的知识又是哪类知识呢?知识这个概念,通常是指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摘要】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烦人变化,包括大气与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化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当今,人类正面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气候和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的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因此,人类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与认识程度;如何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现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认识研究了全球变化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全球变化及其研究共识 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地圈),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的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全球变化研究共识 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IHDP,WCRP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要包括:①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②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球陆地表面、海

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题目:基于你对全球变化的认识与理解,请论述:为什么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一.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化,意指在地球环境方面的自然和人为变化导致的所有全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国际科学联盟将全球变化定义为“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它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狭义的全球变化主要指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和全球气候变暖。现在的理解,除这三个方面外,一般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水资源污染、荒漠化、森林退化等)、人口急剧增长等更为广义的内容。 全球变化的加剧,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这一事实已被大量研究结果所揭示, 被绝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定,并被政治家们所接受。8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此背景下得以广泛重视,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和理论。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全球变化的现象 1.大气臭氧层的损耗 位于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能阻止过量的有害短波幅射(主要是紫外幅射)进入地球的表面。研究表明,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南部海洋上空的臭氧层已在每年9、10月会出现一个大洞,而且每年都在变深,这个臭氧洞现在所占的面积约3倍于美国本土48个州总面积。即使现在停止污染、损耗臭氧层,臭氧洞的恢复也要几十年的时间。北极也开始出现类似的问题,虽然还没有出现臭氧洞,但是北部在最近的40年间,至少在寒冷季节里,平流层的臭氧层已损耗10%。 2.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气本身能够通过氧化作用来清除那些干扰现有功能的气体和分子。但这种机能正在减弱。例如,大气的天然“清洁剂”羟基能与甲烷和一氧化碳起化学反应,从而清除它们。由于一氧化碳的活性强于甲烷,大气首先使用它的羟基来清除一氧化碳,然后才来清除甲烷。但由于人类过多地燃烧消费化石燃料和森林,过多地向大气排放一氧化碳,大气的羟基正在被用光,大气就无法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3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B.伦敦

对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你对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 浅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得到利用时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对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可是在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仅仅在表面,许多人认为只要自己有资源就好可是你是否为后代想过呢?他们那个年代是否还会有资源呢?所以,1994年, 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6年,全国人大以最高法律形式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基本战略。1999年开始,每年中央都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无疑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内涵是什 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英文定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s to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out prejudice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deman d. In other words, refers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which is an inseparabl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atmosphere of human survival, fre sh water, oceans, land and forest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that futur e generations can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oth links are not equival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 rtant a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requires stri ct control of population,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 ble use of resourc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 elopment is the real long-term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含义、古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怎样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都拓展到哪些领域了呢?那么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呢? 此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描绘会一个我所认识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多从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儒家文化的特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认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发展问题进行诠释,获得了许多富有启示意义的认识成果。文明的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文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文明的发展才能长期延续。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形态的文明,它的发展及其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密切关联。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Harmonizing human and nature),主张仁民爱物,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既肯定在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有强调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以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强调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应该进行开发利用。荀子说:“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王制》)显然荀子把山林泽薮等自然资源作为家园财富,是“国家足用,财物不屈”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不管是主张仁民爱物,保护环境,还是反复强调与自然地和谐统一,其终极目标还是要让百姓“有余食”“有余用”和“有余材”、,落脚点还是民生,还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礼记.曲礼》认为:“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地有余而”不足,君可耻也。(”《杂记》)但是,利用而不是滥用,这是中国古代环境意识的基点。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而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主术训》)认为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适时的开发利用,反对不合时宜地过度开发,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保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鲁教版必修三)

2.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要求】 一、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采取四大战略的必要性;通过对四大战略可行性的论证,提高运用图文信息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我探索,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知结构;利用课外调查,了解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我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历史悠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行为的责任感;提高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多做有益的工作。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我们也应该很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因此确定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来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国情,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战略。 二、下图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哪一特点,这一特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上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突出特点。主要的影响是:影响人口 素质的提高、增加实现小康水平的难度、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影响国家积累的增加,从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1、我国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行动纲领?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我国的人口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3、我国的资源状况如何? 我国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短缺已开始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资源问题,即资源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4、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如何?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试说明]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一、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 1.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责任重大的原因 (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战略 1.人口问题 (1)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2)人口结构不合理;(3)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2.人口战略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三、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 (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短缺。 2.资源战略 (1)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2)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 (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四、环境战略

1.重要性 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措施 (1)必须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2)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是什么? 2.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考点(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全练]

耕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读我国1949~2011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1985年后出现的曲线②反映的耕地功能是() A.生态安全维护B.国民经济贡献 C.基本生活保障D.粮食安全保障 2.引起曲线①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总数巨大B.现代农业的发展 C.大力开垦荒地D.地理环境的变化 解析:1.A 2.A第1题,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用地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环境问题突出时,人们才意识到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一般较晚才会出现此类用地。第2题,图中曲线①应该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较少,人地矛盾不突出,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强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故此功能加强。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如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3~4题。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最有可能发育成流动沙丘的区域是() A.①B.② C.③D.④ 4.造成近些年该地区北部地带沙漠化迅速南侵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C.冬季风势力增强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解析:3.D 4.B第3题,植被覆盖率低,风速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沙丘易流动,④地是最可能成为流动沙丘发育的地方。第4题,由于河西走廊水源来自南部山区,北部

全球变化第一章

第一章 作业题目:解释全球变化内涵及全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 1.全球变化内涵: A.全球观点与全球尺度 在全球变化中,全球的含义包括空间规模上的全球尺度和思想上的全球观点两个方面。 a)全球观点 指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而不是孤立的研究地球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它的环境。 b)全球尺度 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约相当于地球半径以上,或虽然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到以上规模,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B.所有时间过程 包括所有时间范畴和所有时间尺度两个方面。 全球变化研究目的是在所有时间范畴、所有时间尺度上认识地球的演化及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几十年至几百年的中等时间尺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在时间尺度内的自然变化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全球过程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后两个短尺度的过程通常是大气、海洋等地学个传统学科研究的领域,但发生在年际尺度上的异常扰动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特别关注的问题。 C.人类的作用 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全球变化过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进行,人类已经成为导致全球变化的营力之一。 2. 全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 A、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英文缩写为WCRP,该计划设立于1980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是世界气候计划(WCP)的研究计划部分。该计划旨在协调和寻求对整个气候系统的科学了解,特别是研究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预测气候和人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气候,是全球变化研究中开展得较早的一个计划。 a)研究目标: WCRP计划是GARP计划的自然延伸和向前的发展,它涉及的是整个气候系统,即大气、海洋、陆面和冰雪、生态及人类活动等。WCRP的长期目标是:改进和扩大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认识;设计和实施深入了解重大气候过程的观测和研究计划,包括海气相互作用、云与辐射间的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发展气候系统模式,论证对各种时空尺度的气候的预报能力;研究气候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如大气中CO2增加的敏感性。它的最终目标是为建立月、季、年际以及年代际等气候预测提供科学认识和基础。 b)研究重点: WCRP计划是一项跨学科的气候研究计划,如前所述,它的重点在改进对全球气候的了解及其可预报性。这是通过设计和实施一些重大的观测试验和理论研

全球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学习《全球变化》第三章有感 刘会基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1202 2012119010203) [摘要] 全球变化是当今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全球变化包括很多形式,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自然和人类社会不同的层次,四个层次包括土地承载力、生产系统、经济与生活、社会政治。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人类有不同的适应,人类文化就是对环境的适应,一种文化形式总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平衡。在人类社会中对待全球变化也有不同的态度。科学界也提出了应对全球变化的对策,世界各国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减少全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合理利用全球变化的有利影响。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人类圈 引言 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影响并造就人类居住的地球的基本环境,当前环境变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挑战性,并非仅在于其出现的速率和量值,而且还在于人类对这些变化所具有的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干预能力[1]。自从1990年国际科联推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xGBP)以来,“全球变化”(Globa一Chan罗)或全球环境变化一词逐渐有了确切的内涵,其科学的定义是指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包括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圈(包括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 自地球诞生之日起,它的环境就在不断变化。在人类出现之前,这种变化纯粹是受自然推动力支配的。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开始干预了地球环境的演变过程。当然在初始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是微不足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长。早在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大会”,号召各国政府关注环境问题。但是,当时的注意力还仅限于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问题,其学科范围主要限于地球科学的各个分支。今天,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以及人类自身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中心议题。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在这几个圈的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人类生存环境继续不断地向前演变。可以说,过去几十年内,人类对影响地球环境的物理过程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有很大的长进。但

全球变化与经济

全球变化挑战经济全球化 潘家华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02年1月 全球变化源自全球环境变化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密切关联 理论上有利于包括环境在内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甚至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全球环境变化引起国际竞争和利益格局的变化2001年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含义的理解和国际政治论争 一 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 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üà¨3???2????μéú???à?ùD???éùoí1ú?ê???·?3μè??×?è?ê?μ?é?è?1ú?ê?§ê???oíò?D?1ú?ê?ú11?èoó·¢?e2¢×é?¨á?4个大的包括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 世界气候研究(WCRP)和生物多样性(DIVERSITAS)è?êà??ò?óD54项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环境协议危险物海洋生命资源陆地生命资源由于消耗臭氧层物资的生产和使用在<<蒙特利尔公约>>的约束下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因而近年来全球变化的焦点集中在全球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完成了第三次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 1861年至2000年间全球地表平均增温0.6摄氏度多为人类活动所引起 厄尔尼诺现象频次增多1900至2000一个世纪间20厘米(Houghton et al, 2001) μúèy′??à1౨??·???è??ao£??????é?éy9-88厘米 到2300年 海平面上升0.5-10米(Houghton et al, 2001) ?é?üóDò?D?óDò?D§ó| ?3D?μ???è???????×ê?′??·|μ???μ???×ê?′á??áóD?ù???ó μ??àêy?a?o??ó°?ì(McCarthy et al, 2001)?àêy??×ê?′??·|μ??? èè′?oí??èè′?μ???òμéú2úá|?á?μμí oé??oí??o£μíμ?μoóìêü?íμ?·????ó′ó ?íè??ò??oò±??ˉμ????§ò??°???o??oò±??ˉμ???ê?oíé??á?-??μè?êìa·?éè 3个工作组进行综合评估1995 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提供谈判的决策依据 ppmv, 为英语缩写浓度为百万分之一 1000ppmv则为推迟减排行动一个较为宽松的目标

全球变化研究共识

关于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共识: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IHDP,WCRP达成一致共识:以现有的对地球系统以及地球系统在有无人类影响的过程认识为基础,开展一项新的工作来研究包括人类行为在内的地球系统的运行,以促进对现在和未来地球变化的预测和认识,为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管理全球环境奠定科学基础。简而言之,就是要建立地球系统科学联盟,发展全球可持续能力的联合计划。2001年7月10~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上通过了“阿姆斯特丹全球变化宣言”。IGBP,IHDP,WCRP,和DIVERSITAS一致认为,除受到重大气候的威胁外,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增强,对人类自身福利也产生了影响,这一点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具体讲,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要包括: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4.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球陆地表面、海洋、海岸带、大气层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自然变率,并且其中的一些变化正在加强,这一点已得到确认。(四)全球变化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理解。人类驱动的变化一复杂的方式对地球系统产生多重影响,这些影响之间以及这些影响与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也以多维模式相互作用,这很难理解而且更难进行预测。实际上,此类令人不可理解的问题大量存在。 地球系统动力学往往以临界状态和突变来描述。人类活动会在不经意间触发地球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居民产生严重后果。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具有潜在作用,这种影响将被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在地球环境中人类驱动的突变的概率虽尚未量化,但不容忽视。就一些关键的环境参数而言,地球系统已经超出了过去至少50万年发生的自然变率的范围。目前地球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各种变化数量与发生频率等都是空前的,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运行。 4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未来展望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面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方向已从认识地球系统基本规律的纯基础研究为主,转向应用研究为主,并特别关注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提出了人类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六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六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 0 0 0 81 ) 摘要针对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提出只有积极地进行全球变化研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球系统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 引言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 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 变暖、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骤减 与生物物种急剧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 坏、环境污染与气候异常等。经过自本世纪 80年代以来十几年全球科学家的研究,人们 逐渐认识到人类在改变自己居住的环境中的 作用,这种作用影响的范围不是局部的、地区 性的,而是全球规模的,它涉及地球各系统的

相互作用。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 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 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 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 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萌芽于本世纪80年代,由 于当时对出现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形成 原因和预测方法的研究,已非某一研究领域 单一学科所能完成。为此,1 983年1 1月,由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顾问委员会 任命了一个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 组织了一批优秀科学家于1 988年撰写了“Earth System Sciences”一书。书中首次提 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认为全球变化是地球各个组成部分——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研究其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借以了解地球的现状和过去并预见将来,尤其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

全球变化

1.冰期—间冰期之间的转化机制: 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的改变。(1)冰盖与海冰反馈;北半球冰盖随冰期- 间冰期的转换而发生大幅度的往复进退,这一过程既是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响应,同时也对全球温度变化起到强烈的正反馈作用,冰盖的扩张与收缩影响到全球海平面的升降。(2)大气温室气体的反馈与气溶胶反馈;南极冰芯记录显示,温室气体CO2 和CH4的含量在冰期时减少,在间冰期时增大,呈现与温度变化相同的趋势。这种强相关暗示存在着大气通过温室气体的变化影响温度的反馈作用,使得变冷或变暖的程度加大。(3)大洋传送带的变化;大气水汽传输与海洋盐分传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当水汽从一个大的流域盆地输出到另一个流域时,盐分仍留在原来的流域盆地。以此方式产生的盐分累积必定最终由全球海洋范围内的高盐度水体与低盐度水体的相互交换所抵消。(4)火山活动的作用;在第四纪历史上,火山活动的强度有过较大的变化,有可能对冰期- 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对深海岩芯的研究表明,近2MaBP以来的第四纪期间是火山活动显著加强的时期。在解释末次冰期- 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阶段性和一些主要事件时,火山活动的影响受到重视。 2.全球变化通过三个途径对人类构成影响: (1)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2)全球变化事件也可能对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3)通过资源和灾害的变化改变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3.地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 4.沃克环流:在东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西赤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5.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之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6.温室气体(CO2、水汽、氧化亚氮、甲烷和氯氟烃等)对太阳的短波辐射进入地球影响不大,却能强烈地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从而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使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不是马上就散失掉,而是在其返回宇宙空间之前反复地加热地球,使地球变得象温室一样温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温室效应”。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7.小冰期:是指发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的冰川重新前进,通常也是温度降低的时期。 16.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按其发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周期变化的因素,如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②非可逆性变化的因素,如太阳长期演化、板块运动;③随机发生的因素,如火山活动、小行星碰撞; 按照全球变化驱动力的来源,也可以将驱动因素分为三种类型: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以及地球系统自身相互间的影响和反馈。 (1)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外因素: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地外物体的撞击作用分;(2)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内力因素:地球内力对全球变化的驱动主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行动纲领 1.我国政府提出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行动纲领是“控制人口,,、”。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二、发展战略 (一)人口问题 (1)加强,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合理地利用,减轻人口对宽松的环境。 (二)资源战略 1.资源短缺 (1)我国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A.我国各种自然资源贫乏,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C.我国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B.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D.我国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已经枯竭 (2)资源短缺的影响: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2.我国的资源战略 (1)为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实施的资源战略,正确的是() A.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B.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进资源的

共3页第1页 增值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自然资源可以尽情利用,不需要节约 D.在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增加能源,源。 (3),减少能源 (三)环境战略 1.发展的含义 (1)含义的共同进步。 (2)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生态环境的发展C.只要经济在发展,环境就一定会恶化 B.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关系D.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解决环境问题 2.我国的环境战略 和防治,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体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之一。 (四)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 (1)是可持续发展的;(2)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3)是可持续发展的点、点和点。 2.我国的稳定战略

摘要 全球变化是地球环境变化

摘要全球变化是地球环境变化(GIC)的一种简略而流行的说法,作为当今世界国际科学界非常瞩目的课题,它同另一个全球性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标紧密相连,因此,它的研究意义及其发展,会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现实生存问题产生什么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在最近20多年全球变化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际学术界特别关注人类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干扰着全球环境,以及全球环境在发生变化后对人类的生存有多大影响,并将这种干扰和影响通称为“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根据现有的研究情况,利用文字资料所做的研究工作,大多体现在揭示直接影响的方面;而利用地理地质证据的研究工作,大多体现在揭示间接影响方面。考虑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多样性、广泛性,在近代工业革命前,它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以废物排放为主,而是对地形地貌的多方面利用和人工改变。因此,人类活动间接影响环境的表述可以改为:这与那些可改变水、大气和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活动产生的作用有关,它们的内涵是以农牧生产特征为主。随着肥料和机械的使用、工程形式的增多,直接、间接影响环境的人类因素作用都表现地越来越大。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

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① ①刘东生:《黄土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摘要》,2002年5月,第6-9页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编著:《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适应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人类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针对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相应响应,地球系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难以恢复到原有状态。那么全球和区域系统将达到什么样的平衡状态?在状态转变过程中人类将付出多大代价?人类将因此如何采取行动进行适应? 对难以逆转的全球变化,迫使人类采取措施进行适应,利用其有利方面,减轻或抑制其不利的方面。同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以过去和现在的气候背景和环境状况为依据提出的,还需要考虑对未来全球变化的适应,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适应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应存在协调统一的关系。全球的适应无论是趋利还是避害,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基础上才能实现。 有序人类活动可以定义为: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能够使生存环境的总体和尽可能的局部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上不发生显著退化,甚至持续好转,同时又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人类活动。有序人类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判据,并作为可持续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治综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空间,人与自然不应是奴性关系,而是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实现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开展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借鉴西方经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然生态科学中国可持续发展 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及自然的历史发展关系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上世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及环境恶化的教训告诉我们,挑战自然,必将自食恶果,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以后长远发展大计,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自然界 1.1自然与自然界的关系 在古希腊思想中,自然并不指称自然界。据海德格尔考证,自然一词的源初含义在古希腊是指涌现和无蔽状态,是指事物充分真实显现自身。他说自然,意指生长。自然是指古希腊的涌现或本性,自然界则是自然概念的现代性含义,表示人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物的总和。自然和自然界二者关系是:自然是使自然界和自然物应该如此显现自身的根源,是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内在依据。自然蕴涵在自然界之中并通过自然界表现出来,自然界则被自然所规定,并依据自然而生成和变化;自然是自然界和自然物的内在本性,自然界和自然物则是自然的外部显现;自然离开自然界和自然物无所栖身,自然界和自然物缺乏自然也就丧失了自身的规定性。 自然沦落成为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界,从哲学世界观方面讲,意味着人与自然分裂、对立和人成为自然世界的主人;从价值观和实践生活方面讲,意味着将自然界工具化,将人类对其的占有和掠夺合理化。这就是说,自然沦落为自然界,标志着人与自然主奴关系的建构和价值心态的变异,而这种主奴关系和价值心态必然导致现代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任意地掠夺自然、榨取自然、根本不必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能力;任意地把废气、废水、废物排放给自然界,根本不顾及生态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人类只对自己的同类承担责任,而根本不必对自然界的残破承担任何道义。生态危机正是这种价值心态的逻辑结果[1]。 1.2 环境价值论 环境是人类对其周围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整体性发展和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