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钱学森|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钱学森|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钱学森|苏教版

19钱学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比较学习法,紧扣人物语言,感知特定时代环境中言语的特殊意义,体会钱学森的"深深爱国情"和"拳拳报国志"。

3.运用比较学习法,体会倒叙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重要性,初步感知谋篇布局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多层次地品读人物语言,感受钱学森的"深深爱国情"和"拳拳报国志。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看老师板书课题:钱学森。齐读课题。

2.出示照片:他就是钱学森。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出示人物简介。

3.明确: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那课文是如何塑造钱学森这个人物形象的?

读课文(板书“读”)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课前,你读了几遍?)

2.检查自读效果:(挑战一下自己)

(1)出示作业纸:填空,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驶往香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

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2)展示作业纸,对照检查,哪个字写错了?订正,评价书写注意点。齐读这段话。

(3)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再读,读出词意,读出语境。

(4)这些词都出自哪里?(课文第一自然段)

3.齐读第一自然段。(加粗)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比较阅读】把“他”后面的逗号去掉读一读,看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逗号,提醒我们朗读时要注意停顿,突出人物他,更能表现出对钱学森的崇敬、敬佩之情。指读、齐读。)

(2)小结:用心读文,哪怕一个小小的标点,一个简单的停顿,也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我们要学会在读中比,在比中读。(板书:比)

(3)课文赞扬了他什么品质?(板书“爱国”)

(4)迅速浏览全文,画出最能体现他爱国品质的语句。(语言)

三、悟语言看环境

1.出示两段话,指读。

2.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2—6自然段,联系语境想想:他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用心品读钱学森的话,圈出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3.学生读文批注。

4.交流讨论:

【品读第一段话】:

(1)这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比较阅读三段话,讨论:哪一段更能体现钱学森爱国?为什么?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相机介绍冯·卡门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资料)

比较语句“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成为冯·卡门的学生和助手。”(受重用)

(3)交流后填空:留在美国,意味着(金钱、财富、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更早地获得成功……),回到中国意味着()但“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齐读后半句)体会爱国之情。

【品读第二段话】:

(1)交流第二段话的批注,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能表现出钱学森的爱国?自然突出“日夜盼望”、“终于”、“应当”,齐读第二处语言。

(2)质疑:为什么是应当回去的?

(3)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钱学森和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秋节。

(4)“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体会“今”字的内涵,体会钱学森的激动、兴奋、期盼和急切。(相机了解:钱学森1935年出国,当时的中国黑暗贫困,山河破碎,受人欺凌,任人宰割。钱学森满怀悲愤,出国留学,决心掌握知识,学好本领,将来回去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局面。现在这一天到来了。今日山河换新颜,巨龙图腾跃)

(5)“应当”吗?引读“祖国刚刚解放……”

(6)比较句子,感受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自己轻声读读,揣摩一下,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引导: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解释我们大家就是祖国的儿女)破折号前后指的是同一群人,为什么还要进一步解释、强调?师:解释的是身份,强调的是责任。是祖国的儿女就应该怎么做?(回去)所以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7)小结:正是因为祖国刚刚解放,新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才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只有这样,祖国才能强大起来)

……引读“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

(8)读好第二处语言。(激动、诚恳、果断、坚决)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大批建设者、需要人才的时候,此时不回何时

回?)我们是什么人?(指上面:祖国的儿女。是祖国的儿女就应当回去,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回何人回?)不仅钱学森要回去,凡是炎黄子孙都要回去。

5.小结:人物的语言表达了人物的心声,钱学森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华夏儿女浓浓的爱国情,一个炎黄子孙的拳拳报国志。作者把人物的言行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来写,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感情和精神品质。

(板书)语言看情境爱国

四、倒叙看效果

1.然而钱学森回国的路途又是那样艰辛、坎坷,美国政府会允许他离开吗?从哪里可以知道?(海军将领的话)

事实也正是如此,美国政府想尽了种种办法阻挠他离开,面对那些威胁、利诱、恐吓,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决地回到了祖国,这就到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内容。

2.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它应该放在哪个自然段?

3.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写呢?比较放在前后效果的异同。板书:倒叙

4.出示学生习作片段,默读谈感受

我想再去一次——嬉戏谷

“啊——!”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喊叫划过天空。我们左摇右摆,时而俯冲,时而上拉,时而翻转,时而腾挪……没错,我们正坐在嬉戏谷游戏项目“龙行天下”的器械之上。

让我们把镜头切回半小时之前……

5.课文把钱学森归国的场景放在开头来写,一方面是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所写的内容,为什么突出?因为钱学森归国无论是对祖国,还是对钱学森自己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这是一幅让我们永远难忘的画面。

6.小结板书:倒叙看效果爱国

五、详略看中心

1.学完课文,请你选用课文中的词句介绍钱学森这个人物。

2.成就非凡,屏幕滚动他的事迹。

3.文章只用一句话带过,.为什么不写这些说也说不完的内容呢?详写回国,略写成就

4.材料为中心服务(爱国)。板书:详略看中心爱国

六、总结

看板书总结,并修改板书。

19钱学森

语言看情境爱国句语言看情境

比较读倒叙看效果爱国比较读段倒叙看效果国为重详略看中心爱国篇详略看中心

七、课堂作业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 《青山不老》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归宿.(shùsù) 霜.冻(shuānɡsuānɡ) 享.福(xiǎnɡxiánɡ) 荡漾.(yànɡyà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①( )( )同舟②三( )五( ) ③与( )( )共存④与( )( )同辉 1.与词语①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木已成舟B.同舟共济C.顺水推舟 2.和词语②一样带有数字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补充句子。 1.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为拟人句) 2.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风一吹,高低起伏,犹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补充为比喻句) 四、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作者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把漫山遍野的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喻示老人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用上面的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我们荡舟漓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①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②当你走进森林,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森林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自然就会感到舒心、惬意。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千克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 ③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感到城市里的噪音越来越大。森林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以放出五十千克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多则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 1.短文主要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一多音字 卷:juǎn(卷曲)juàn(试卷) 载:zǎi(记载)zài(载客) 劲:jìng(苍劲)jìn(有劲) 恶:è(凶恶)ě(恶心)wù(厌恶)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不齐) 近义词 创造——制造盘踞——占领险恶——凶恶 选择——抉择恭敬——尊敬领悟——领会 劲挺——挺拔风雨同舟——同舟共济 三番五次——接二连三 反义词

干旱——湿润险恶——和善恭敬——傲慢 宏伟——渺小风雨同舟——过河拆桥 勇敢——胆怯不紧不慢——心急如焚 理解词语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治理:管理,处理、整修。 领悟:领会的意思。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句子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 钱学森|苏教版

19钱学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比较学习法,紧扣人物语言,感知特定时代环境中言语的特殊意义,体会钱学森的"深深爱国情"和"拳拳报国志"。 3.运用比较学习法,体会倒叙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重要性,初步感知谋篇布局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多层次地品读人物语言,感受钱学森的"深深爱国情"和"拳拳报国志。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看老师板书课题:钱学森。齐读课题。 2.出示照片:他就是钱学森。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出示人物简介。 3.明确: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那课文是如何塑造钱学森这个人物形象的? 读课文(板书“读”)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课前,你读了几遍?) 2.检查自读效果:(挑战一下自己) (1)出示作业纸:填空,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驶往香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 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2)展示作业纸,对照检查,哪个字写错了?订正,评价书写注意点。齐读这段话。 (3)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再读,读出词意,读出语境。 (4)这些词都出自哪里?(课文第一自然段) 3.齐读第一自然段。(加粗)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比较阅读】把“他”后面的逗号去掉读一读,看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逗号,提醒我们朗读时要注意停顿,突出人物他,更能表现出对钱学森的崇敬、敬佩之情。指读、齐读。) (2)小结:用心读文,哪怕一个小小的标点,一个简单的停顿,也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我们要学会在读中比,在比中读。(板书:比) (3)课文赞扬了他什么品质?(板书“爱国”) (4)迅速浏览全文,画出最能体现他爱国品质的语句。(语言) 三、悟语言看环境 1.出示两段话,指读。 2.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2—6自然段,联系语境想想:他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用心品读钱学森的话,圈出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3.学生读文批注。 4.交流讨论: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篇一: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第十九课 1.牛毛细雨:细而密的小雨。 2.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3.书脊:是指书籍被钉住的一边。 4.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5.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应该这样。 6.殷勤:热情而周到。 7.莽撞:鲁莽,指言行、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8.窘相:非常难堪的样子。 9.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10.摩挲:用手抚摩。 11.颓唐:精神不振作。 12.陡然:突然。 13.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14.憎恶:憎恨厌恶不喜欢。 1.模[mó]~范~仿

[mú]~样~板 2.恶[è]~果~劣 [wù]厌~可~ [ě]~心 3.塞[sā 子[sài] [sè]搪~活~~要~边~闭~i] 本文讲述了作者1932年在内山书店见了鲁迅先生一面 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篇二: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教案 设计 一面 1 2 篇三: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9课《一面》教案 19、一面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词语。 2、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悟句子,领会作者的感情及鲁迅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鲁迅关怀青年的高尚品格。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简介背景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这种精神,让作者周晔一生难以忘怀。同样,鲁迅的精神也感染了青年工人阿累,他用文字缅怀鲁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一面》。(ppt,跟老师齐读课题两遍。)(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ppt)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阿累,也就是后来湖南大学的校长朱一玮,于10月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一面》,作为青年一代的代表,他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一)学习字词 1、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ppt、练习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钱学森》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钱学森》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 xx 分,共xx 分) 一、基础题 1.给下列词语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前额 诚恳 贡献 2.我能把字写漂亮。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tǎn lù fù yù fù měi liú xué 3.辨形组词。 坦________ 袒________ 裕________ 浴________ 4.解词。 ①眺望: ②劈波斩浪: 5.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造就 成就 练就 ①学校为祖国________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②他肯吃苦,________了一身功夫。 ③父母的自我牺牲,________了儿女的辉煌。

6.我会读。给下列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埋(A.mái B.mán)藏________兴(A.xīng B. xìng)奋________ 埋(A.mái B. mán)怨________高兴(A.xīng B.xìng)________ 7.我会写。描写贡献大的成语: 例:丰功伟绩 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 ________ ④________ 8.修辞辨析。 ①一群灰鸽在我们面前大摇大摆的散步。 ________ ②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________ 9.用钢笔描红。 额赴裕贡 10.拼一拼,写一写。 qián fù hòu jì jiàng lǐng tiào wàng dàn shēng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1.写出近义词。 丰厚________ 稳健________掩埋________ 渴望________ 特长________ 暴露________ 12.我会填空。 新中国建设史上涌现了许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①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的是________。 ②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我国第一代________,被誉为“东方魔稻”。 ③________兰考治沙,心系人民,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的好干部。 13.按要求写句子。 请写出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敬词或谦语。(限用二字词) 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你可以说:“我在家里________你的到来。” 请人阅读自己的作品,应谦虚地说:“请您多提宝贵意见”或“请您________” 询问长者年龄,应尊敬地问:“您老人家________?” 1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B . 目前,不少群众的法制观念比较薄弱,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C . 通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D . 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和欢呼声。 15.下面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点】 一多音字 卷:juǎn(卷曲)juàn(试卷) 载:zǎi(记载)zài(载客) 劲:jìng(苍劲) jìn(有劲) 恶:è(凶恶)ě(恶心)wù(厌恶)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不齐) 近义词

选择——抉择恭敬——尊敬领悟——领会劲挺——挺拔风雨同舟——同舟共济三番五次——接二连三 反义词 干旱——湿润险恶——和善恭敬——傲慢宏伟——渺小风雨同舟——过河拆桥 勇敢——胆怯不紧不慢——心急如焚 理解词语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治理:管理,处理、整修。 领悟:领会的意思。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句子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六年级语文上册 19《钱学森》课课练 苏教版

19 钱学森 1.拼音小关卡。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lùlòu)袒露.心迹( ) 露.马脚( ) 崭露.头角( ) (zǎi zài)运载.火箭( ) 三年五载.( ) 载.歌载舞( ) (xīnɡxìnɡ)兴.致勃勃( ) 兴.旺发达( ) 兴.师动众( ) 2. 词语立交桥。选词填空。 希望愿望凝望渴望 (1)一艘巨轮正驶往香港,钱学森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着祖国的方向,心潮起伏,埋藏心底多年的()就要实现了,他是多么()能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呀! 优秀优越优裕优厚优异 (2)尽管美国给予钱学森的待遇是()的,生活是()的,工作条件也是()的,但是,这一切都吸引不了中国人民()儿子——钱学森,他要回到祖国,用自己的 学识为祖国建设服务。 3.名人纪念馆。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本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________在美国留学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回国后,为我国________和________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 4.词语梦工厂。根据意思写出词语,再选词填空。 (1)形容非常广阔,无边无际。 ( ) (2)形容思念很深的心情、情绪。 ( ) (3)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 ) (4)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 ) A. 骏马在__________的大草原上驰骋。 B. 这位台湾同胞终于回到了__________的故乡。 5.句子阅读吧。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1)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①“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指的是。 ②表达了钱学森的感情。 (2)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①引用诗句的的目的是。 ②他们“格外兴奋”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天是,更重要的是 。表达了钱学森。 6.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1自然段应放在文章的最后。把它放在开头用了一种________的写作 方法,好处是:。 7. 精彩展示厅。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袒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3)阅读钱学森说的话,回答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第19课 钱学森》同步练习卷(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钱学森》同步练习卷(2) 一、填空题 1.拼音小关卡。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汉字或词语。 (1)将军é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2)今天我们过着fùyù的生活,但不要忘记那些在战场上前fù后继,y ù血奋战的革命先烈。 (3)这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一生qín qín kěn kěn,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zhuóyuè的gòng xiàn。 2.词语游艺厅。 (1)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接起来。 (2)用“稳”字组词填空。 ①江泽民主席迈着的步伐走出了机舱。 ②叔叔为人,办事从不随随便便的。 ③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和谐,是大家的共同责任。 (3)先把语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屈指一 波浪 广阔无 魂梦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驶向他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3.句子训练营。 (1)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①海风掠过他的前额。

②钱学森成为学生和助手。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①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 ..轮船的甲板,而是 ..火箭的舱壁呀! ②钱学森无论 ..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 4.课堂连线台。 赵艳:外国人给予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目的是。 可钱学森却说:“我是。我现在所做的,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田家家:按时间先后顺序,课文第1自然段应放在文章最后,把它放在开头是一种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宋文峰:综观全文,我觉得钱学森是一个的人。本文赞扬了。钱学森被称为。 5.精彩赏析阁。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此刻,钱学森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钱学森的愿望是什么? (2)用“”画出钱学森说出的话,这段话他是对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陈嘉庚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9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yín sòng qiào lìqīn wě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qín miǎn jìng mìhōng k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形近字组词 炕________ 稍________ 肆________ 载________ 坑________梢________ 律________ 栽________ 3.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任意的残杀或迫害。________ ②非法占据、霸占。________ ③比喻共同经历患难。________ ④一再,多次。________ ⑤对人谦恭有礼貌。________ ⑥以财物帮助。________ 4.补充词语 波光________ ________ 风雨________ ________ 三________五________ 山川________ ________ 随风________ ________ 日月________ ________ 5.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 ①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________ ②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________ ③丁——冬——丁——冬…… ________ 6.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 ________、________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________,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________,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7.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横线上写上序号。________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 ________目前,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正在日益萎缩。 ________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________近200年来,地球上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森林被采伐和毁掉。 8.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________月________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9课 夹竹桃 课时练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习班级:家长签字: 姓名:日期: 19 夹竹桃 【课内训练】 一、我会拼,我会写,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yú ya m?i xūn t?u qī qīng xìng zǎo ya? r?ng qià wēi fēng zhà qǐ ( ) ( ) ( ) ( ) ( ) ( ) ( ) huā tuán jǐn cù mǎn yuàn shēng huī wǔ cǎi bīn fēn měi bù shang shōu ( ) ( ) ( ) ( ) wàn zǐ qiān h?ng yíng fēng tǔ yàn háo bù hán hu n?ng n?ng lia lia ( ) ( ) ( ) ( ) ya yǐng cēn cī huā yǐng mí lí ya yǐng yǒng d?ng ( ) ( ) ( ) 1、用“﹏﹏”画出三拼音节。 2、用“○”圈出整体认读音节。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夹.竹桃(jiājiá) 缤.纷(bīn bīng) 模糊.(hu hú) 融洽.(h?qià) 一幅.(fúfù) 庭.院(tín tíng) 熏.透(xīn xūn) 簪.子(zān zuān) 叶影参.差(cān cēn) 三、形近字组词。 作( ) 澡( ) 荇( ) 妻( ) 熏( ) 墨( ) 诈( ) 躁( ) 衍( ) 凄( ) 薰( ) 默( ) 炸( ) 燥( ) 四、加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夹帛 五、多音字组词。 guān( ) zh?ng( ) jiā( ) cān( ) chā( ) 冠重夹jiá参cēn差chà ( ) guàn( )ch?ng( )gā( )shēn( )chāi ( ) cī( ) 六、同音字填空。 yúqīzǎo zhàyàn ( )树 ( )子 ( )晨一惊一( ) ( )池( )快 ( )凉 ( )树爆( ) 实( ) ( )船油( ) 洗( ) 敲( ) ( )会( )乐 ( )骗海( ) ( )栏大( ) 七、查字典,填空。 1、“乍”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它的第三笔是。 2、胜:①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 ②超过,占优势: ③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④能承担,能承受。 美不胜收( ) 战无不胜( ) 引人人胜( ) 事实胜于雄辩( ) 八、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融洽( ) 留恋( ) 衰败( ) 凄清( ) 奇妙( ) 反义:融洽( ) 模糊( ) 衰败( ) 幻想( ) 坚韧( )

第19课《钱学森》

苏教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 19 钱学森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规范书写5个一类生字,重点书写“裕、恳”等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体验,推想文中“魂牵梦绕、劈波斩浪、诚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品读钱学森留美期间和在中秋之夜对留学生说的话,感悟钱学森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3.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以“钱学森爷爷,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或为钱学森制作一张名人卡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以及钱学森留美期间和在中秋之夜对留学生说的话进行品味朗读,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以及运用倒叙写法的好处。 难点: 体会钱学森冲破阻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的精神。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遵循先学后教原则,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情况,做到以学定教,顺应学情。 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几次读词语,读出了词语的味道,把语言训练的痕迹隐藏在自然流淌的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之中。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抓住钱学森的语言,重点词句,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从而理解文本,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 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借助拓展练笔,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设计预习单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情导入,突出爱国情 1.教师深情地叙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深情的朗诵文章的第一段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初识钱学 森时,就对钱学森充满了好奇,这个日夜想着回国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这么焦急?……一连串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2.板书课题,齐读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板书课题:钱学森)让我们响亮地 呼唤他的名字(齐读课题)。刚才老师给大家朗诵的那一段,就是钱学森回国时的情景。 3.初步了解,走近钱学森。 (1)默读对钱学森的评价。(课件演示) (2)过渡: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 课文,去了解钱学 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册新人教版202009281250

19.青山不老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ī sù shù shāo lǜ zhōu ()()() zī zhù gōng jìng qí jì ()()() 二、用“√“选择正确读音。 1.风大作时,能逆.(nì mì)吹牛马使倒.(dǎo dào )行,或擎.(qíng jìng)之高二三丈而坠.(zhuì duì)。 2.肆虐.(nüè nuè) 铁锹.(qiāo qiū) 盘踞.(jū jù) 享.福(xiǎng xiáng) 拐.杖(guǎi guài) 领悟.(wǔ wù)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缩句) 2.老人植树。(扩写,至少扩两处) 3.青山是不会老的。(改为反问句) 4.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5.他唯一的女儿多次三番五次的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修改病句) 四、选出破折号的正确用法,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表解释说明 B表声音断续 C表语意转换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

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五、根据课文片段完成下列练习。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 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阐明了和是 的关系。 2.从文中“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可以看出什么? 3.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埋.住(mái mán) 淤.泥(yū yù)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是为了说明 5.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6.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7.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精选教育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 19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 ·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教材分析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夹竹桃生字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夹竹桃生 字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夹竹桃生字时间:2017-04-20 10:22:12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xuexila888@https://www.360docs.net/doc/4e5684856.html, 嘉馨我要投稿《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9课,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夹竹桃》生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夹竹桃》生字1【榆】 读音:y 巧记:偷偷走了人(俞),留下一根木。 字义:榆树,落叶乔木,果实外面有膜质的翅,叫榆荚或榆钱组词:榆树榆钱 造字:形声法 造句:暮春时节,家乡的榆树上挂满了榆钱。 笔顺:左边窄些; 俞撇捺伸展,覆盖下部。 字歌:坚贞志不渝张口来理喻榆树阴凉爽心静人欢愉 2【熏】 读音:xūn

巧记:黑上加千斤。 字义:①气味刺激人②气味或烟气接触物品 组词:①臭气熏天②熏腊肉 造字:会意法 造句:年关将近,家家户户都在熏腊肉。 笔顺:平撇稍短,第二笔横最长,中间口扁宽。 3【凄】 读音:qī 巧记:西凉归去(冫)来寻妻。 字义:①冷落寂静②寒凉③悲伤 组词:①凄凉凄清②风雨凄凄③凄惨凄切凄然凄婉凄苦造字:形声法 造句:一到深秋,草木凋谢,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笔顺:右部横画间布局匀称,女横长托上。 字歌:妻儿不停留凄风刮不休摇船欲何往萋萋芳草洲 4【藻】 读音:zǎo 巧记:三水(氵)三口,一草(艹)一木。 字义:①藻类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有叶绿素,大多生活在水里②华丽的文辞 组词:①水藻海藻②辞藻 造字:指事法

19课钱学森的读书笔记

19课钱学森的读书笔记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19课钱学森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读书笔记800字。他给我们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人的骄傲! 钱学森从小就出身在名望很高的钱氏家族里。他的爸爸钱均夫小时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去过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大家要投身民主革命。他的妈妈章兰娟是杭州一位富商的女儿,她聪明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力非常强,擅长数学,在家里一心辅导钱学森背诵唐诗、画画、写毛笔字。钱学森出生在这样幸福的家庭里,为他将来的成才打下了很好的的基础。 钱学森从小就非常好学,学习成绩超常,是班里的优等生, 他还有很充分的观察力:他自己做的飞镖飞得又远又稳,谁的飞镖都赶不上它,原来钱学森在做飞镖时运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这可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后来上了师大附中学习。 紧接着,他又考上了上海交大,而后去美国留学,拜冯;卡门为师。经过了冯;卡门的深度栽培下,钱学森成为了麻省理工大学的正教授。而他却一心想着回国,将来让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因为美国

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于是把钱学森扣留在美国。最后钱学森接到了美国准予他离开的通知,于是他便回到了他梦寐已久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全力搞好导弹和航天事业。因为钱学森的帮助,中国的第一颗仿制近程导弹、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和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成功。钱学森在2009年获得“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奖”,在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 钱学森在这一生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无穷的宝藏,他给中国留下了璀璨的辉煌! 我觉得钱学森能成才的关键除了家庭,除了充分的观察力,还有学习兴趣的缘故。钱学森可不是那种凭打骂驯出来的,而是他自己本来就很好学。他好学也有师大附中的功劳,因为师大附中没有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只要求打好理解的基础。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你爱学习,你就肯定能得个好成绩。即使你能靠硬逼而让学习优秀,那不仅非常枯燥,而且你不会增加自己的观点,只是将你所知道的固定答案交出,相反,如果你有学习兴趣,那你肯定就会加入很多你自己独一无二的观点。所以我也要从小就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19课钱学森的读书笔记篇2“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一句话,是他说的。看着看着,我不由自主地慢慢坐直了,感官也开始发生变化...... 年轻有为,在学术上颇有造诣,被任为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 有一个年轻貌美,嗓音更是妙哉的妻子;住着小洋房;深受周围人的赏识与重用;;他在美国的这一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 钱学森

19、钱学森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新出现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钱学森拳拳的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倒叙这一写作顺序的作用及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揣摩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2、体会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的伟大意义。 3、学习倒叙这一写作顺序的作用。 4、了解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学情分析:本课语言较为浅显,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多读书,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同时,通过一些课外拓展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钱学森回国的重大意义。对于倒叙和通过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的写法学生较难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资料,了解中国火箭导弹发展史及人物生平简介,体会钱学森的回国对中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发射所起的作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倒叙这一写作顺序的作用。 5、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教学流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谈话揭题,板书课题19 钱学森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就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民族的繁荣昌盛,埋土苦干,不求名不求利,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有这么一个人,被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怀念着,敬仰着,他就是钱学森。 2、简介人物,创设阅读话题。 (1)一提起钱学森,人们就情不自禁想到什么?(板书:火箭导弹中国导弹之父) (2)出示有关火箭及导弹的图片及知识,让学生对火箭及导弹有直观的认识。

19.钱学森(复习知识点)

19、钱学森 1、《钱学森》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刻不忘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及发射所作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2、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飞行之父——冯如 3、背诵钱学森的话及所表达的感情。 4、课后第4题。 (1)表达了钱学森的一片爱国感情,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民多做实事。 (2)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5、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第1自然段应放在放在第6自然段的后面,,把它放在文章开头是一种倒叙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的效果。 【日积月累】 1.反映人物良好品行的成语: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无私、克己奉公。 2.爱国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语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3.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习题解答】 习题2答案:广阔无垠(辽阔无垠、无边无垠)、劈波斩浪(乘风破浪)、眺望(凝望)、魂牵梦绕(朝思暮想) 习题3答案:第2自然段中钱学森阻在生活富裕和工作条件优越的情况下说的一段话,表现出钱学森时刻想念祖国,希望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4自然段中钱学森在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饱含深情袒露心迹的话语,表现了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 习题4答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第一自然应放在第6自然段的后面,把它放在文章开头是一种倒叙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青山不老 教案多套2

《青山不老》创新教案 课前: 同学们,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前段时间,全国举行评选活动,这些人之中,有共产党战士雷锋,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全国人民的楷模!让我们心怀感动,走进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一、导入——发现一道风景 在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一大批英雄劳模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获得一致公认。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这个手端一杆旱烟锅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他是这样描述的: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梁衡(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山野老农,走进这座不老的青山。(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做上记号。 2.每一个荣获“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你能用一个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吗?这是老师昨天布置的预习题:(出示感动中国推荐表)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 【入选理由】文中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3.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来,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自己的观点。 4.交流预设:绿化、种树、环保、奇迹、奉献(学生上台板书) 5.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你们精彩的发言既道出了心中的感动,更谈出了自己感动之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小结)的确,这位山野老农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6.昨天预习的时候,老师还布置大家思考: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展示学生的预习单)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的,也有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的,也有询问这位老人具体情况的,老师梳理了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