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共同体。

2.社会学: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单纯的概念和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是对独立个人的一种集体称谓。

4.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1.列举西方、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理论与代表著作。

①孔德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

著作在《实证哲学教程》

②斯宾塞社会有机论与社会进化论

著作《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

《社会静力学》

③马克思社会冲突(阶级冲突)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资本论》

④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实证方法

著作《社会学习方法的规则》

《自杀论》《社会分工论》

⑤韦伯政治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

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结构功能论

⑦马克思、达伦多夫(德)、刘易斯科塞(美)

社会冲突论

⑧严复《群学言》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⑨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生育制度》《乡土中国》

第三章文化

一.名词解释

1.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堕距: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3.文化特质:能独立的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4.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从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二.问答题

1.何为规范,何为价值观?二者关系如何?答:规范: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对特定环境中的人的正当行为方式作出规定的准则。价值观:决定社会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关系:规范是特殊的、具体的、受特定条件限制的,价值观是一般的、抽象的、而且常常是判断规范的尺度;规范在通常情况下和价值观是一致的,尤其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2.何为文化中心主义、何为文化相对主义,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对不同文化的评价模式的?

答: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评判另一种文化,每个文化都应用自

身的观念体系加以评判。看法:①对于文化中心主义,人们习惯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并有自豪感,对其他文化不易理解,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文化中心主义常常导致文化冲突。②对于文化相对主义,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于保护弱势民族的利益反对文化中心主义的消极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强调文化相对主义的同时不能走向极端,不能用文化相对性来保护落后的东西,例歧视妇女、虐待女婴等。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2.再社会化:指个体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3.个性: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二.问答题

1.社会化的条件包括哪些?

答:⑴个人生物基础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语言能力②思维能力③学习能力④较长的依赖生活期;⑵外界社会环境条件: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答:⑴基本技能的社会化:①生活技能(自理),其中的活动包括了某种意义,是作为一个人的首要任务;②职业技能(自立),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⑵行为规范的社会化:①一般日常社会规范的社会化;②角色规范的社会化;

③道德规范的社会化;④法律规范的社会化;⑤政治规范的社会化。⑶价值观念的社会化:人的不断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人格塑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格得以完善,其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价值观念的确立。3.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①生理因素:个性以个体的生理素质为基础,生理差异表现在性别和体质方面;②社会环境因素。宏观的社会文化:文化在社会化中使得不同个体存在相似点,形成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微观的个体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周围的生存环境③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基于不同的经历,借助于活跃的意识,会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能动的作用,使得群体产生差异性④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社会角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地位:一个人在群体或社会中占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位置。

2.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问答题

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①根据角色的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②根据承担角色时的心理态度: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③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④根据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第六章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印象管理:有意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

3.竞争:互动双方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

夺。(1)互动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2)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一方获胜。

(3)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4.冲突:互动双方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5.合作:互动双方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互动形式。

二.问答题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内容?

答: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的符号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人类互动就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符号互动。2.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你是如何看待社会交换论的?

答:主要内容: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基于交换的需要。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认识: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是交换行为,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其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并未对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同时布劳的交换理论以互惠为基础,即交换遵循公平原则,有利于相对公平情况的出现,对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3.你对“印象管理”是如何看待的?

答:印象管理指有意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

看法:积极:进行适度的印象管理可以解决形象问题,有利于良好形象的维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气氛;由于印象管理是一种长期的行为,也就是长期向他人展现好的一面,因此这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有利于规范个人行为;增进互信,促进和谐发展。

消极:过度的印象管理往往给人假的感觉,而且在这种印象管理被别人识别后会让他人更加反感,这时,印象管理起到的就不是提升形象的作用了,反而是降低形象;印象管理更多的是从表面上来表现,导致忽视自身建设;涉及到一些不道德的问题,一些人可能会通过印象管理进行掩饰,这就会影响到社会的风气。

第四章竞争与冲突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冲突与竞争都是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排斥或反对

区别:第一,冲突的更为直接的目的是要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第二, 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

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第五章你是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的?

答:竞争:互动双方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1)互动双方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2)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一方获胜。

(3)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合作:互动双方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互动形式。成功的合作:目标一致、行动配合、相互信任和共享成果。

第七章集合行为

一.名词解释

1.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2.社会运动:有组织的、历史较长的、促进或阻碍社会变迁的集体举动。

3.资源动员论:社会不满能否转化为社会活动,取决于是否具备足够可利用的资源、时间、人数、资金、意识形态、第三派势力、领导者

二.问答题

运用集合行为的有关理论分析具体的集合行为?

答:①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集合行为的产生有6个必要的基本条件:有利的结构;结构性压力;普遍信念;诱发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

②会聚理论:只有看法和行为相似的人才会聚集起来,互相影响,互相刺激,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③感染理论: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在情绪上相互感染,行动上相互模仿,从而产生一致行动。

④紧急规范理论:在集合行为中,原有的日常规范就会失去效力,成员在交往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规范:紧急规范(一般指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行为方式)。紧急规范一旦确立,就会对成员形成压力,在新的规范的压力下,大多数人在没有其他成员支持的情况下是不会公开反对新的规范的,因此成员在行为上趋于一致。

⑤对弈理论:在集合行为中,每个人都会权衡不同行为过程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获得的报酬,并且试图从中选择一个能给他带来最多报酬的行为方式。集合行为给成员提供了一种以较低代价换取报酬的机会,成员可以不受惩罚或以很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报酬。

第八章社会群体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互相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3.次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问答题

1.社会群体的特征?

答: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相互交往;③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别?

次级群体的特征:初级群体的特征:(1)以人为中心(1)以事为中心(2)直接互动(2)间接互动

(3)人际关系亲密(3)人际关系疏远(4)非正式控制(4)正式控制

(5)规模较小(5)规模较大

3.如何看待群体的“遵从性”?

答:人们之间持续的互动会形成行为规范,这是互动的参与者都接受并共同认可的,知道相互行为的规则。形成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并且遵从它是群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群体结构化的表征。对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维护群体内部的团结稳定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人的个性的发展。

4.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是否更明智、更合理?

答:不一定。理由:优点:(1)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提供更多样的经验和观点;(3)可以开发更多的可行方案;(4)提高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5)增加正当性。

缺点:(1)费时;(2)少数人垄断;(3)服从的压力;(4)“从众现象”:即压抑不同的、少数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以建立一致的表像;(5)模糊的责任。答:1)群体的“遵从性” 2)“风险转移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群体目标;②群体的相似度;③领导者;④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

第二章家庭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直接互动的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2.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3.主干家庭: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夫妻必须健全。

第九章问答题

1.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答:正确。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因为比较稳定的家庭是从母权的确立开始的。家庭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演变。而且家庭的内涵也在缓慢的变化:在封建社会,家庭是指父权统治下的经济团体;在工业社会,家庭的生产功能外移,成员的经济角色淡化,家庭逐渐演变成一个情感支持的私生活领域,典型的是夫妻式的家庭。所以,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2.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阐述家庭的功能(作用)?

答:繁衍人口、调解性行为、社会化、经济合作、情感支持。3.你如何看待家庭形式的多元化?

答:家庭形式的多元化体现了家庭功能的多样性和家庭内涵的多解释性,人们对家庭的功能与内涵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如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的出现和被逐渐认可。这既体现了了家庭的多元化发展,又揭露一些家庭问题。

第十章社区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2.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二.问答题

谈谈你对虚拟社区的认识

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具有以下特点: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2)人际互动具有彻底的符号性和匿名性;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共享的准则。

第十一章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4.名词解释

第六章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那些超出常规,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体系的行为模式或社会期待的偏离。

第七章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二.问答题

3.越轨行为是相对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答:正确。因为越轨行为的判定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价值问题,判断的标

准和价值取向不是唯一的。所以,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类型、群体观念、权力结构中的判定结果是未必相同的。

2.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正确。因为越轨行为有正向、负向之分,正向的越轨行为如创新,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不是坏的。即便是负向越轨,在一定程度上也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如不从俗行为。

3.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答:负向功能:1)破坏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2)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3)浪费人力、财力;4)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正向功能:1)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2)社会预警;3)引起社会变迁。

4.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哪些?

答:1)制度控制,包括政权、法律;2)组织控制,包括指令、规章;3)文化控制,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5.如何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

答:1)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侵害;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崇尚道德的权威;4)加强法制建设,力求立法科学、司马有效、执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规范;消除越轨行为的原因和社会条件;增加越轨行为的成本。

第十二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指根据不同的社会等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个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

2.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3.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动。

4.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社会流动。

5.代内流动:指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职业)

6.代际流动:指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7.水平流动:指的是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

8.垂直流动: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问答题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的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a.划分阶级的标准是根据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b.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构成阶级结构的最基本形式,剥削阶级总是利用自己的特权对被剥削阶级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d.阶级结构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2)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政治标准即权力、经济标准即财富、社会标准即声望,它们相互联系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但又相互独立,可以单独成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第十四章社会分层的功能

答:1)结构功能论:社会分层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须的,社会分层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运行具有积极功能。 2)社会冲突论:社会分层制度是由有权势者的利益促成的,它是有权势

集团的价值标准的表现,这种分层实际上包含着不平等,而且它妨碍了个人才能和社会功能的发。

第十五章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答:1)社会结构的性质;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家庭背景;5)社会网络资源。

第十六章结合我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状况的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与看法?

答:1)现实: A.1978年以前,由于个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全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可称之为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B.1978年改革以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改变及其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后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逐渐扩大,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日益显著;同时,国家制度性政策安排对个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仍具有相当大的作用。C.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但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D.目前,我国分为五种社会地位等级: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等企业主);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2)办法:第一,消除户籍、就业、人事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缩小农民阶层。第二,通过政策和制度建设,鼓励社会成员奋发努力,发挥后致性社会流动机制的作用。加快培育社会中间阶层的成长,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向橄榄形转化。第三,实行社会流动和社会评价中的绩效原则,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并实施有力的监督机制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

社会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答:含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特征:①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组织起来的群体;②社会组织的目标比较简单、明确;③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④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答:积极的支持作用:给群体成员以感情上的支持,给他们以安全感;给群体成员以工作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对正式组织的作用: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缓解了组织功能不足而造成的组织成员心理方面的郁闷,成员可以心情愉快的投入工作;当非正式群体以反对正式组织为目标或它的目标与正式组织有矛盾时,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组织的运行就会产生干扰。

科层制的含义、特征、功能

答:含义: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特征:规则严格缜密,指导员工行动;成

员具备专业资格,能胜任工作,是一个能人结构;组织以工作为核心,以事为本。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B) A.《原强》B.《群学肄言》C.《社会学原理》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B) A.齐美尔B.达伦多夫C.韦伯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C) A.符号B.规范C.礼俗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D ) A.偶发群体B.社会类属C.次属群体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A) A.博物馆B.图书馆C.俱乐部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A) A.水平流动B.向下流动C.向上流动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A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D) A.偶婚制家庭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D ) A.巴纳德B.涂尔干C.科塞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 ) A.文化元素B.文化集丛C.文化模式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C) A.实证主义B.非实证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C ) A.社会动力学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A ) A.主动性B.自觉性C.互动性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B ) A.工作单位B.家庭C.社区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C) A.利益B.需求C.生产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B) A.社区B.群体C.家庭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B ) A.组织的目标B.权力的划分C.组织的结构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A ) A.经济生活B.社会化C.社会控制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B ) A.生产关系B.社会关系C.组织D.人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王玲 青岛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2012级 摘要:社会保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安全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对于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概述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剖析,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在现实发展之中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 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 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永久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各种原因遭遇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 从社会保障的层次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包含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村优抚安置四个内容。其中,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农村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维持农村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农村社会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水平。农村社会福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其主要功能是

为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方便、减轻负担,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农村优抚安置是指在军人牺牲、病故、伤残、复原退伍或离退休后,为其遗嘱或者本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的制度,主要包括优待、抚恤和安置三种制度。 从社会保障的形式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包括资源型保障与服务型保障。资源型保障是指政府或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经济保障或实物援助,主要是指社会保险,也包括一部分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型保障是指社会为保障或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社会福利服务,也包括一部分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 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1、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期探索阶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阶段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扩大试点阶段。最终,国务院于2009年9月1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相对于“旧农保”而言,“新农保”的制度统一性程度更高,资金来源更广泛,保障层次更高,基金统筹层次也更高。当然,作为一项新制度,“新农保”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尽管“新农保”设立了农民个人缴费每年100-500元的5个档次,但是对于中西部的贫困地区来说,很多农民由于收入过低,100元的缴费也可能成为负担,从而无法将其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4月浙江自考发展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4 月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28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主张“机械联系社会和有机联系社会”的学术观点的学者是 () A. 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 ) B.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C.滕尼斯( Ferdinand T?nnies ) D.梅奥 (George Elton Mayo) 2.美国学者李格斯的“棱镜型组织”是一种 __________ 类型。 () A. 传统型组织 B.现代型组织 C.介于传统型和现代型之间的组织 D.后现代型组织 3.关于成就欲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 A.E. 哈根 B.D. 麦克莱兰 C.A. 英格尔斯 D.S.N. 艾森斯塔德 4. “再分配经济”是由 K. 波兰尼在其名著 __________首先提出。 () A. 《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化》 B.《伟大的转变》 C.《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 D.《当代中国的国家和农民》 5.当城市化水平超过 __________ ,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 A.20% B.25% C.30% D.35% 6.在“熟人”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 A. 角色之间的互动 B.人格的互动 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 D.工具性关系的互动 7.现代民主的民主机制中, __________ 是限制权力、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根本手段。 () A. 参与机制 B.竞争机制 C.制衡机制 D.司法机制 8.第一个系统阐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者是() A. 弗吉里奥 B.卢梭 1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浅谈城乡教育差距与均衡(彭娓)

浅谈城乡教育差距与均衡 (无为市无城镇社后井小学彭娓) 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无为市大部分农村已建成了小规模的教学楼,可是,教师住房、教学仪器、图书和各种相关配套设施却不达标,部分学校的图书室里只有几本破旧而且内容很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仪器室的仪器比较少而且部分老师还不会使用;厕所都是旧式的,很难打扫,就难以保证卫生的整洁,这样的办学条件使学校教育教学很难步入正轨。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是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城乡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五年的年乡村教学经历让我明白一件事:农村资源合理配置迫在眉睫,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对小学有认同感、归属感,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与学习当中。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 各地的经济差异不同,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各地政府对城区教育和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要解决教学设备的问题,就要均衡对待、解决政府对城乡教学设备的投入差异,而不是因城乡而产生差异,更不能因为是农村而厚此薄彼,应该加重视其发展。故而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上层建筑决定基础,政府对城乡教育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应因其生长在农村而受到人们的不公平待遇,有所偏颇。更应该加大支教力度,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去建设农村,使其发展。所以教学力量的影响是关键,师资队伍强大后,学生就得到更好的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缩小与城区学生的差距,不至于落后太多。

二、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 一是学科结构失衡。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音、体、美、计算机教师,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几乎没有,只能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代教,不专业的教师教下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学科结构的失衡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不到保障。 二是生源不足。我们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一所六个班级的小学少说也应该具备200个学生吧?据调查78所小学中,就有50所没有150名学生,有30所竟连50名学生都没有,未达20人的就有6所。在这种现状下,要把他们办成规定的学校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办成减小城乡差距的优质学校了。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 (一)教师编制不够 因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特别是县城机关单位。这样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有能力的学校请代课教师,有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管理寄宿生等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12节。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即使有他们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身兼数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真题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真题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总题数:30,分数:30.00)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沦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义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 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 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 ?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 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年1月劳动社会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294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 B 】 A 经济人B社会人 C 理性人D自然人 2、劳动社会结构中能够反映劳动社会现状的是【 A 】 A劳动者的性别结构 B 劳动者的年龄结构 C劳动者的职业结构D劳动者的产业结构 3、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 到最终的奖励目标的士气激励理论是【 C 】 A需要理论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D双因素理论 4、劳动者的自我控制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的?【 B 】 A生理机制B心理机制 C神经机制D思想机制 5劳动者社会化过程中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的阶段是【 A 】A预期社会化B基础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D初始社会化 6、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B 】 A幻想期B规划期 C尝试期D现实期

7、最常见的职业发展道路是【 B 】 A自学成才的道路B立足本职的道路 C转换职业的道路D自主创业的道路 8、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A 】 A达伦道夫B涂尔干 C怀特D萨拉尼 9、组织的必要构成要素是【 D 】 A组织文化B管理体素 C组织成员D组织环境 10、下列不属于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的是【 C 】 A有较强的凝聚力B规模小,结构松散 C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D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11、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是【 A 】 A三方协调机制B民主协商机制 C少数服从多数机制D工会谈判 12、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或劳动者组织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支付的基本现金报酬是 【 C 】 A绩效报酬B激励报酬 C基础报酬D社会福利 13、劳动政策的目标是【 C 】 A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B维护公平、公正 C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D促进经济发展 14、企业待定权利争议一般发生在【 A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教育社会学论文

浅谈家庭与教育 摘要:说到教育,人们马上会想到的是学校、教师,虽然学校、教师对一个人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但是,家庭对一个人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能影响其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新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之后在父母的陪伴之下长大,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甚至性情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因素家庭教育问题 一、何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二、家庭的教育功能 第一、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温饱的需求,但这使得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十分贫乏,所以家庭就要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并在其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交给他衣食住行的基本技能,即使到了中学阶段,受教育者在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能力任然相对贫乏,还是需要继续得到家庭多方面的照顾和指导,从中获得基本生活技能,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

2018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30 小题 , 每小题 1 分, 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 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 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 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 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 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 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 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 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 , 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 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 《中国社会学》 C. 《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 , 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 诠释方法论 D. 人文主义方法论 9. 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 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被称为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 ,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 十五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 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 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 被称为 A. 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 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 , 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 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浅谈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浅谈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立足校园,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依照法律,按照一定的章程,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提供了舞台,也已经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德育工作领域重要载体。因此,重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社团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于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色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众组织,最鲜明的特征是目标的自愿聚合。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追求目标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自愿参加活动的学生组织,有群体目标的整合性,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努力。其次,学生社团具有普遍的群众性,表现为数量多,成员来源广。各高校都建立了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个学生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民族。再次是社团辐射面广。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所,所以信息传播的对象多,速度快。学生社团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社团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造就和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着两个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一,普遍教育性。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是产生凝聚力的内在条件,这些因素把众多的兴趣爱好、志向相同的同学汇在一面旗帜之下,使学生社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每一个社团都带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观念指导,这就使社团工作富有教育性的特点。 第二,典型示范性。很多社团在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会给大学生们带来某种示范性效应,引起众人的仿效,重塑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观念,影响全新的人生理念的形成。 第三,无形的组织性。社团活动有着一种强大的组织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座谈会、社会调查、影视欣赏、辩论、走访、网络交流,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都是在构建无形的教育的组织平台,为我们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和载体。 第四,思想载体性。社团活动汇聚众多学生,社团所倡导了思想就更容易,同学接受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主流。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选择的自主性、参加的广泛性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突出特点,而学生社团活动又是在高校的主导与控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社团活动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操作与利用。其实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活动舞台和思想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向纵深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