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题库】2021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概念题+简答题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按照考研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重点试题及高频试题并给出了详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概念题

1.镜中我

【答案】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2.知晓权(知的权利)

【答案】知晓权,又称为获知权、知情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3.“知沟”(Knowledge-gap)

【答案】知沟(knowledge gap)是知识沟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知识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大众媒介对人们获取知识量差别的影响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其所处经济地位的高低,在信息媒介的获得和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随着时间推移,两者之间的知识量差异不断变宽,差距不断变大。这种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量差异就是所谓的知沟。

4.组织传播

【答案】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5.反馈

【答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6.内容分析

【答案】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特点: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定量性。④显性内容。

7.流媒体

【答案】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它是指商家用一个视频传送服务器把节目当成数据包发出传送到网络上。用户通过解压设备对这些数据进行解压后节目就会像发送前那样显示出来。

8.“新闻、旧闻、不闻”

【答案】“新闻、旧闻、不闻”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新闻工作和舆论导向原则。毛泽东同志说过,新闻从来有新闻、旧闻、不闻三种。按他的思想,一家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报刊,一个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当做到该抢则抢(新闻),该压则压(旧闻)。而那些发表后会引发不良社会后果,对党和人民不利的内容就坚决不发(不闻)。

9.“他律性欲望主义”

【答案】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10.“证词法”

【答案】“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证词法”是指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者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手法。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11.社会责任理论

【答案】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12.控制实验

【答案】控制实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3.“知沟”假说

【答案】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髙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14.随机抽样

【答案】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15.“培养”理论

【答案】“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根据一系列实证调查和分析结果,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现实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16.《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答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旨趣》一文,提出了所谓的“四不”方针,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

方针体现了该报追求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但是,其后来的报刊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一原则。

17.抽样调查

【答案】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

18.拉斯韦尔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就是拉斯韦尔,他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这三个观点被称为传播学的“三功能说”。

19.媒介控制

【答案】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通常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的内容控制等。

20.乔治?赫伯特?米德

【答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主要从传播和社会互动的角度研究考察人的自我意识行成过程。

21.报刊社会责任论

【答案】报刊的社会责任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22.大众传播的授予地位功能

【答案】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23.象征行为

【答案】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24.马歇尔·麦克卢汉

【答案】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25.“把关人”(守门人)

【答案】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其中,这种对信息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