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

2.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3.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人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

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

乐》,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

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屑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沂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沂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意?)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下划线的词。) [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千干净净”是什么意思7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7)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7)

9.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10.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体会加下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师示范分析第l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6的分成》大班数学教案.

《6的分成》大班数学教案 2019-06-11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分成,进一步掌握数的分成的互换规律。 2.初步理解数的分成的递增递减规律。 3.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分成的互换规律。 活动准备 1.小老鼠图片,小老鼠头饰各6个,鼠妈妈头饰一个 2.画有小河的图画一幅,西瓜形状的小船图片两个 3.1---5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知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鼠年),从而引出小老鼠。 2.讲故事,学习6的'分成 老师出示图片并讲故事,“老鼠妈妈有6个孩子,它们6个一起去外面郊游,天色晚了,它们要赶回家去,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河,它们要乘坐两条西瓜船过河,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助这6只小老鼠乘上西瓜船过河回家,好吗?” (1 )先让其中一只小老鼠坐上一条西瓜船,另外6只小老鼠坐上另外一条西瓜船,引导幼儿说出6可以分成1和5 ,并在黑板上记下结果6分成1和5

(2)根据以前所学分成的数的互换规律,将以上分成的两个数互换为6分成5和1 (3)老师让乘坐5只小老鼠的西瓜船“下沉”,告诉幼儿,这条小船载不下这么多的小老鼠,怎么办?引导幼儿让这条船上的其中一只小老鼠坐上另一条西瓜船,然后让幼儿观察现在6只小老鼠分成了几只和几只?老师在黑板上记下结果6分成2和4 。 (4)用以上互换规律将6分成2和4 互换为6分成4和2 。 (5)让幼儿一起看现在两条西瓜船能不能过河,然后老师让乘坐4只小老鼠的船仍然下沉,和幼儿一起让其中一只小老鼠再乘上另外一条船,再让幼儿说出这次分成的结果,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6分成3和3。 (5)老师操作图片并告诉幼儿:小老鼠们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可以安全过河了。 3.师生共同将分出来的结果:6分成1和5,6分成5和1,6分成2和4,6分成4和2,6分成3和3,用分成出来的两个数左边一个数依次多1,右边一个数依次少1的方法整理为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为3和 3 ,6分成4和2,6分成5和1 。 4.玩游戏巩固6的分成 (1)老师告诉幼儿:“小老鼠在我们的帮助下已经安全的回到了家,正在家门口玩耍,现在天要黑了,鼠妈妈来叫它们回洞了,它们家住着两个洞,现在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玩小老鼠回洞的游戏,好不好?” (2)请几位幼儿上来分成两组手拉手上举组成两个洞,然后请6位幼儿上来带上头饰扮演小老鼠,老师带上头饰扮演鼠妈妈,当“鼠妈妈”说:“天黑了,小老鼠们快回洞”,6只小老鼠分别跑进两个洞里,这时让下面的幼儿一起数一数每个洞里各有几只小老鼠,然后说出6可以分成几和几? (3)同样的方法,再换几位幼儿上来玩游戏,得出不同的结果。 5.跟音乐玩“找朋友”游戏 每次找10位幼儿,每人胸前戴上1―5数卡中的任意一张,老师向幼儿说明游戏玩法:胸前数字可以组成6的两位小朋友是“好朋友”,当老师琴声响起时,做游戏的小朋跟着全体幼儿一起边唱边“找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人互相敬礼,握手,然后手拉手站在一起,这时老师与其他小朋友来看每对好朋友找的对不对,老师对做游戏的小朋友分别进行奖励。 6.老师总结所学内容,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盐类的水解(选修4)(含答案)

盐类的水解(选修4) 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 1.有关盐类水解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盐类的水解过程破坏了纯水的电离平衡 B.盐类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C.盐类的水解的结果使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D.Na2CO3溶液中,c(Na+)是c(CO32-)的2倍 答案:D 解题思路:A.盐类的水解是盐电离产生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酸根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破坏了纯水的电离平衡,A正确; B.盐类的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它们在水溶液中建立起水解平衡,B正确;C.盐类的水解可能导致溶液中c(H+)≠c(OH-),使溶液呈碱性或酸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盐的水解也可能使溶液显中性,如CH3COONH4溶液,C正确;D.在Na2CO3溶液中,一部分CO32-会水解生成HCO3-,导致c(CO32-)减小,所以c(Na+)是c(CO32-)的2倍多,D错误。 故选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原理 2.浓度均相同的①Ba(OH)2②Na2SO3③FeCl3④KCl⑤H2SO4五种溶液,按pH值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 ) A.①②④③⑤ B.⑤③④②① C.⑤④③②① D.③⑤④②① 答案:B 解题思路:这五种溶液中, 酸性溶液:③FeCl3溶液中,Fe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⑤H2SO4为强酸,其水溶液显酸性;中性溶液:④KCl溶液中,不发生水解,溶液显中性; 碱性溶液:①Ba(OH)2为强碱,其水溶液显碱性,②Na2SO3溶液中,SO32-水解使溶液显碱性; 又因为这五种溶液的浓度相同,而强酸强碱在溶液中能完全电离,一般的水解反应进行得不够彻底,所以pH值由小到大为:⑤③④②①。 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盐类的水解规律 3.由一价离子组成的四种盐(AC、BD、AD、BC)溶液的浓度均为1mol?L-1,在室温下前两种溶液的pH=7,第三种溶液pH7,则( )

选修4 第三章 盐类的水解 教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三、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回忆提问】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 盐的分类按组成分:正盐 2.按生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分: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 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3.按溶解性分:易溶性盐微溶性盐难溶性盐 【演示】用pH试纸检验下列溶液的酸碱性: NaCl、Na 2CO 3 、 Na 2 HCO 3 、NH 4 Cl、 Na 2 SO 4 、CH 3 COONa、(NH 4 ) 2 SO 4 (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1. 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①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②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③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板书】二、盐类的水解 1. 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讨论】(1)CH 3 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 3 COONa溶液显碱性? 【讲解】CH 3COONa溶于水时,CH 3 COONa电离出的CH 3 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 成难电离的CH 3 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时,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小结】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号。 【讨论】分析Na 2CO 3 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2)Na 2CO 3 的水解 第一步:CO 32- + H 2 O HCO 3 - + OH-(主要) 第二步:HCO 3- + H 2 O H 2 CO 3 + OH-(次要) 【强调】(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第四节 自然灾害_教学设计_教案

第四节自然灾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了解如何防灾减灾。 2.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二、新课教学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是寒潮对我国青藏高原、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地区影响较小。原因是地势高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地质灾害: (1)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面震动,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强,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2)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3)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对森林、农田、道路、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火山喷发,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物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危害性很大,造成生命财产等损失。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学生通过读图2.48和图2.49,说出我国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浸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分布在东南沿海。

高中化学选修四:盐类水解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水解的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使学生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设置问题、实验、讨论、分析、归纳、讲解、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CH3COONa、NH4Cl、NaCl、Na2CO3、NaHCO3、Al2(SO4)3、KNO3、蒸馏水、试管、玻璃棒、pH试纸 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酸溶液和碱溶液中的H+和OH-浓度分别有什么关系? [生]酸溶液中H+浓度大于OH-浓度,碱溶液中H+浓度小于OH-浓度。 [师]那么盐溶液中H+和OH-浓度是否一定相等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pH试纸测量一下你面前所放的CH3COONa、NH4Cl、NaCl三种盐溶液的p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正确使用pH试纸] [问]这三种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生]不是。 [师]你们测定的结果是什么? [生]CH3COONa溶液pH>7显碱性,NH4Cl溶液pH<7显酸性,NaCl溶液pH=7,呈中性。[过渡]我们知道盐溶液中的H+和OH-都来源于水,而水本身是中性的,为什么加入某些盐就会显酸性或碱性,而加入另一些盐仍呈中性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一、盐类的水解 [师]下面我们先分析一下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任何一种盐都可以看作酸碱反应的产物,那么CH3COONa是由什么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生]醋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 [师]醋酸是弱酸、氢氧化钠是强碱,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强碱弱酸盐。请同学们写出 CH3COONa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电离情况。 [指定学生板演]H2O H++OH- CH3COONa====CH3COO-+Na+ [讲述]从这两个电离方程式可看出,在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H+、OH-、CH3COO -、Na+四种离子,由于NaOH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全部电离,所以溶液中的OH-与Na+不 会结合,不影响水的电离,但CH3COOH是弱电解质,所以溶液中的CH3COO-和H+可结合成难电离的CH3COOH分子,消耗H+,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那么CH3COO-与H+会不会无限减小,直至其中一种离子消耗完呢?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学习根据相同物体的不同特征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初步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学习4的组成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相同物体的不同特征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初步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培养幼儿安静、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挂图两幅。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天气真好,小鸭子们要到郊外游玩,我们看一看一共去了几只鸭子?(出示挂图一) 二、学习4的组成: 1、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这些鸭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根据鸭子所处的位置及颜色不同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

2、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 3、师:看到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很快的能想到4还可以分成3和1,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几和几是部分数,几是总数? 4、齐读一遍。 5、拍手问答。 三、找一找,巩固学习4的组成。 师:刚才我们根据小鸭子所处的位置及颜色不同列出了4的三组组成分合式,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还可以根据什么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引导幼儿根据荷叶和石头的大小、位置列出组成分合式。) 四、幼儿操作活动: 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我相信我们班小朋友不仅聪明,还乐于助人,对不对?森林里的小袋鼠们找不到妈妈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出示挂图二)每位袋鼠妈妈都有4个孩子,这些袋鼠宝宝有的跟妈妈出门了,有的留在了家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特征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五、小结。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活动为主,让幼儿在游戏和玩中学习,使幼儿了解4的分解,让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了。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四节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 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 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新人教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图文配合,学会研读有关图片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法制传统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留给世界的遗产?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西亚一个古老王国的一部有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个法典的法规与我们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吗?让我们一起从本课中找到答案吧。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6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两河指的是什么?两河流域指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

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阅读教材P6第2段,思考: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初步统一? 答案提示: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活动一图片展示:楔形文字,思考: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 答案提示: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 知识点二古巴比伦王国 1.阅读教材P7第1段,思考: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阅读教材P7第2段,思考: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 答案提示: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知识点三《汉谟拉比法典》 1.结合教材P7、P8的内容,思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哪些内容? 答案提示: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教师总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 2.《汉谟拉比法典》有什么特殊之处?有什么地位? 答案提示:《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课堂小结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古巴比伦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 古代 两河 流域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及反思

《盐类水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小组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前做导学案,小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 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实质 二、教材的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盐类水解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1)感知情境,导入主题,研究探索,指导学法。 (2)教师导学,学生合作讨论,探讨实验设计及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及类推、练习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1)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 (2)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的方法展开探索,对比归纳及类推总结,练习训练,获得对比、归纳和类推的学习思维能力。 (3)积极思考,善于应用对比、归纳总结及类推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交流,提高人际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附课件) 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纯碱和小苏打入手 [幻灯展示] 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的学习从低起点、易接受的环境开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过渡到 A级问题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回答 A级问题一:水的电离方程式是,若在水中加入酸或碱,水的电离平衡移动方向是向移动,理由是。 A级问题二:溶液呈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溶液呈中性是因为,呈酸性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4的组成》(数)

科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数)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数量为4的物品分成两份,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认识、理解分合号和分合式,并用语言描述分合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1.橘子图卡、记录表若干,幼儿人手一套1?4的数字卡片和笔。 2.两面分别是红、绿颜色的圆片若干,两面分别是红、黄颜色的花片若干,有分合号的记录纸若干。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分一分写一写》。 活动过程: 一、以“举卡片”的形式复习2和3的组成 二、玩“分饼干”的游戏,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4的组成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雪花片、数字卡和记录表,先数出4个雪花片,并在记录纸的最上面的括号里写上数字4,把4片雪花片分给爷爷和奶奶,分一次并记一次,记的和分的要一样,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三、幼儿展示记录结果,师幼分享交流 1.师:你们把4个饼干分给爷爷和奶奶,可以怎么分,有几种分法?(要求幼儿看着自己的记录表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引导幼儿表述,如:第一种是爷爷分到1个饼干,奶奶分到3个饼干,合起来是4个1,引导幼儿表述,如:第一种是爷爷分到1个饼干,奶奶分到3个饼干,合起来是4个饼干;第二种…… 四、用数字和分合号记录分合结果。告诉幼儿“ 4 ”是分合号,表示分合的意思,读作“4可以分成1和3” 用同样方法与幼儿互动,分别填写4可以分成2和2,2和2合起来是4; 4可以分成 3和1,3和1合起来是4。 五、幼儿分组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4的组成 翻圆片:分别从盘子里取出2、3、4个圆片和记录纸,并在记录纸的

分合号上分别写上2、3、4数字,每次游戏时先把圆片按一种颜色排好,翻动前面的一部分圆片,看看翻出圆片的颜色有几个,写上数字几,原来片片的颜色又有几个,也写上数字几,翻一次,记一次,每一次翻出的结果不能一样,看看各有几种不同的翻法。 六、完成操作材料《科学?分一分写一写》 提醒幼儿记的结果要与分的结果一样,鼓励幼儿看记录正确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3.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参考教案

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第2课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教学设计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盐类水解反应的影响、水解平衡移动的分析。 2.了解水解原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各类盐的水解规律分析、各类盐水解后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的分析,掌握判断盐类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和方法。 2.通过对盐类水解的微观分析,提高用微观规律分析宏观现象的能力。 3.通过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提高运用弱酸和弱碱的电离、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盐类水解的规律的总结,体会事物变化的那种丰富多彩的内在美。 2.通过盐类水解中丰富多样的实验现象、多姿多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学重点 影响盐类水解因素。 (3)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规律的应用。 (4)教学建议 盐类的水解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盐类的水解是本章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是在学习盐类水解的本质及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盐类水解达到平衡后,如何改变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克服盐类水解的不利影响,使盐类水解向有利的方向移动。 本节是盐类水解理论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重点是盐类水解的几点应用,关键是应用盐类水解平衡解决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盐类水解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经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学习,学生对应用理论分析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

新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自然灾害 教案

新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新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 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if !supportLists]-- 1、!--[endif]-- 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3、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if !supportLists]-- 1、!--[endif]--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if !supportLists]-- 2、!--[endif]--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如水旱灾害等,会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讲授新课]结合课本55~56活动判断自然灾害,得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if !supportLists]-- 1、!--[endif]-- 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if !supportLists]-- 2、!--[endif]-- 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因此,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点: !--[if !supportLists]-- 1、!--[endif]-- 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 !--[if !supportLists]-- 2、!--[endif]-- 是否对人类造成损害。新课标第一网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分类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2.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内容及影响。 【学习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内容及影响 【学习难点】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导入新课】 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在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自主学习】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4.巩固政权: (1)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汉谟拉比法典》 ①等级划分: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②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汉谟拉比法典图册 (1)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统治)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①《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②《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达标训练】 1.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明发生在() ①长江流域②黄河流域③印度河流域④恒河流域⑤两河流域⑥尼罗河流域A.①③ B.④⑥ C.③② D.⑤⑥ 2、《圣经》里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在这里曾经孕育着的文明古国是()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3、[法新社巴格达(2003年)4月12日电]“英美联军占领巴格达后,混乱和抢劫现象越来越严重。11日下午巴格达考古博物馆遭到浩劫,大量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文物丢失。”这里的“两河流域”是指 A.尼罗河、刚果河流域 B.长江、黄河流域

大班数学教案:4的组成

大班数学 4的组成 设计目的: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4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稻田背景图一张,瓶盖做成的虫子一条,刀一把,笔一只,记录卡一张,练习卡片若干。 学具:木珠做成的虫子若干,记录卡人手一份,刀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蜻蜓妈妈,幼儿扮演蜻蜓宝宝 师:我是蜻蜓妈妈,你们都是我的蜻蜓宝宝,现在我要带你们去稻田捉害虫,好吗?来,出发啦!(小蜻蜓音乐起,幼儿学教师做小蜻蜓飞的动作。)教师带领幼儿进场后转一圈坐在位置上。 2.无意间发现虫子。 师:(出示稻田图)呀,这块稻田真漂亮,黄灿灿的稻子长的多好呀! 师:咦!这边的稻子怎么怎样乱?(有虫子) 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了,(出示隐藏在稻田里的害虫)原来是虫子在捣乱。 3、认识虫子。 师:这条虫子长的怎么样?(长长的、有一个个圆圈、一节一节的……) 师:这条虫子一节一节的,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我们就叫它“六节虫”。(教师出示数字“6”贴在黑板上) 师:“六节虫”很厉害,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好呢? 幼儿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怎样消灭“六节虫”。 4、学习捕虫本领。

师:(教师拿出灭虫武器——刀)这是消灭“六节虫”的专用武器,看我的。(教师用刀将虫子一分为二) 师:我的刀砍在虫子的那里?把虫子分成了几段?(两段)左边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右边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边讲边出示数字) 师:这是我捉到的第一条“六节虫”,现在我它把分成的两段数字记录下来,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我捉了一条虫子。 师:“六节虫”被我的刀砍在第一节分成两段死掉了,还可以砍在虫子的那里,虫子也会变成两段死掉呢? 师小结:看来只要把“六节虫”砍成两段它就会死掉。小朋友要把每次捉到的虫子怎么砍的记录下来,看谁砍的方法最多。 5、尝试捉“六节虫” 师:在后面的稻田里还有许多的“六节虫”,能干的蜻蜓宝宝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幼儿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宝宝们,回家啦!(组织幼儿坐回原来位置) 6、交流捉虫经验 师:宝宝们,你们都捉到虫子了吗?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捉到的? 提问: (1)你砍在第几节? (2)分成了几和几? (3)6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讲述教师演示,教师相应摆出“6”的分解式,重复的去掉。找出记录方法——有序排列。 教师小结: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 7、游戏《给蜻蜓宝宝送虫子》 师:我收到昆虫医院的一封信,说有许多的蜻蜓宝宝生病了,正在住院,想请你们给生病的蜻蜓宝宝准备晚餐。你们愿意吗? (1)一只蜻蜓宝宝一天只能吃6只虫子,早上已经吃了2只,晚餐还要吃几只虫子?6可以分成2和几?

化学选修四《盐类的水解知识点和经典习题》原创

盐类的水解知识点和经典习题 基础考点梳理 最新考纲 1. 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应用。 2. 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会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自主复习 一、盐类水解的定义和实质 1. 盐类水解的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1或0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 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类的水解是盐跟水之间的化学反应,水解(反应)的实质是生成难电离的物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而建立起了新的平衡。 3. 盐类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盐类水解一般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书写水解方程式时,一般不用“T”或“ J”。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除发生强烈双水解的盐外,一般离子方程式中不写===号,而写号。 4. 盐类的水解与溶液的酸碱性 ① NaCI ② NH4CI ③Na2CO3 ④CH s COONa ⑤AICI 3 五种溶液中呈酸性的有:②⑤。 呈碱性的有:③④。 呈中性的有:①。 二、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1. 内因:盐本身的性质 (1) 弱碱越弱,其阳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容液酸性越强。— (2) 弱酸越弱,其阴离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容液碱性越强。_ 2. 外因 (1) 温度:升高温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 ⑵浓度 ①增大盐溶液的浓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增大,加水稀释,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但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减小。 ②增大c(H +),促进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抑制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增大c(OH -),促进强酸弱碱盐的水解,抑制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3. 盐类水解的应用(写离子方程式) (1) 明矶净水:Al3 + + 3H2O AI(OH) 3 + 3H +0 (2) 制备Fe(OH)3 胶体:Fe3* + 3H2O=====Fe(OH)3(胶体)+ 3H 十。 (3) 制泡沫灭火剂:AI3+ + 3HCO3===AI(OH)3 J + 3CO2 T。 ⑷草木灰与铵态氮肥混施:NH;+ CO i「+ H2O NH3 H2O+ HCO3 网络构建

《盐类的水解》教案

盐类水解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盐类水解和盐类水解的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 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 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紧密相连。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应用和再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2.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能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由宏观现象分析微观本质,揭示原因,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5.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6.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情境 酸、碱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分别显示什么性?为什么? [ 过渡] 盐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呢? 1、盐的分类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生成的盐:① 强酸强碱盐,NaCI、K2SQ ②强酸弱碱盐,FeCb、NH4CI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理解《汉穆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2.通过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和王国的更替的学习,初步学习从“地理环境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吉尔伽美什》和《汉穆拉比法典》等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文献解读的能力。 3.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古代东方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成果,同时懂得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道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及其职能。 难点:《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分析。 说明: 1.两河流域是现知产生国家最早的地方,国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两河流域生产发展的需要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并在王国的更替中走向完善。“古代两河流域”作为本教材的开篇之作,让学生理解该地区国家产生及其职能,不仅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历史概念。故为重点。 2.分析文献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高一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以伊拉克“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的材料导入。 2001年,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今天的课,让我们一起领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 2.讲解盐类水解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决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总结方法—拓宽加深”几个步骤,让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讨论、归纳、讲解、总结等。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盐类的水解,了解到不同的盐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它的组成所决定的。盐类水解的实质就是盐所电离出的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我们还学习了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今天我们就上节课的内容深入探讨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及盐类水解的应用。 [板书]三、影响水解的因素: 内因:盐类本身的性质。这是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组成盐的酸或碱越弱,盐的水解程度越大,其盐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就越强。“无弱不水解,有弱即水解,越弱越水解,谁

强显谁性”。 [思考]为什么纯碱的热溶液的去污效果比冷的好? [引导,得出结论] 外因:1.温度:由于盐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所以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溶液浓度减小,实际上是增加了水的量,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盐的水解程度增大。(最好用勒夏特列原理中浓度同时减小的原理来解释) 3.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后,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因此,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如在配制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盐酸来抑制FeCl3水解。 4.盐的离子与水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能力的大小:组成盐的酸或碱越弱,盐的水解程度越大。 I.加酸或碱:强酸弱碱盐溶液中,加酸抑制水解,加碱促进水解; 强碱弱酸盐溶液中,加碱抑制水解,加酸促进水解。 II.加盐溶液:加强酸的酸式盐溶液——相当于加酸; 加强酸强碱盐溶液——相当于加水; 加可水解的盐的溶液——显同性,抑制;显异性,促进。 如:Al3+与HCO-3、CO2—3、HS-、S2—、AlO-2;Fe3+与HCO-3、CO2—3、AlO-2;NH+4与SiO2—3等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趋于完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用“===”“↑”“↓”。 [例题]利用上述所学知识填写下表,FeCl3水解离子方程式如下:Fe3++3H 2O Fe(OH)3+3H+ΔH>0,请填写下表不同条件下对FeCl3水解平衡的影响: [过渡]水解反应有什么应用呢? [引入]大家知道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吗?它就是利用Al2(SO4)3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灭火的。那么Al2(SO4)3和NaHCO3是怎么反应的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

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3、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难点 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如水旱灾害等,会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讲授新课]结合课本55~56活动判断自然灾害,得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因此,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点: 1、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

2、是否对人类造成损害。新课标第一网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分类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活动一:展示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我国的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洪涝多发区大多在我国以南的地区(即南方地区) 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低平,河流较多,易发生洪涝。 2、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 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3、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 西伯利亚,大致沿东南方向运动。 4、寒潮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寒潮影响我国除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南方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远,并且受重重山脉的阻挡,所以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小。 5、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 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区。 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入侵,登陆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台风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大风会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引发洪涝,但也可环境旱情,如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过度: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同一时间往往有很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 活动二:展示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的地震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和东南地区。 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东南地区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我国超过8级的大地震位于哪几个省区? 超过8级大地震位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