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1年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1年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1年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喇家遗址

答:喇家遗址是中国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的黄河二级阶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9~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000余平方米,遗址分为东区、西区和北区,是一个有变化的聚落形态,其中发现了一系列齐家文化重要资料及马家窑文化局部残迹和辛店文化小范围遗存。

2.青州佛教造像

答:青州佛教造像是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位于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又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所出石炭岩为最多,造像总数约可达400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与北宋天圣四年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

3.南京象山王氏墓群

答:南京象山王氏墓群是东晋尚书、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葬群,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1965~197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发掘了7座,墓室均系砖结构,除2号墓系南朝墓外,其余均为东晋墓。已发掘的王氏族葬区达5万平方米以上,随

葬品较丰富,对研究东晋时期的土族门阀制度、丧葬制度等具有重要价值。

4.文化景观

答: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5.微痕分析

答:微痕分析是通过模拟实验来对史前工具和古人类行为进行解析和提取的一项技术。最初由前苏联的西蒙若夫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并于70~80年代在欧美发展成熟。微痕分析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和了解不同微痕的特点和成因,建立石器功能与破损的对应数据信息系统,并将考古标本在显微镜下呈现的微痕做成像记录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解析史前工具被使用的方式和作用的对象,提取古人类活动与行为方面的珍贵信息。

6.小双桥遗址

答:小双桥遗址是一处发掘于1990年的商代都邑遗址。它位于郑州市西北部的邙山地区。该处文化内涵丰富并且有不少重要商代文化遗存。根据调查发掘,已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有4处,这些夯土基址的发现,说明小双桥遗址内有成组的宫殿建筑。遗址发掘还发现了朱书陶文。根据发掘的地层和出土的陶器,初步确定小双桥遗址的文化年代为商代二里岗上层期偏晚的白家庄期。小双桥遗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

说明它是商代一处重要的都邑遗址。

7.居延汉简

答:居延汉简是内蒙古和甘肃交界的居延峰燧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1万余枚,现藏台湾省台北中央研究院。1972~1976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发现约2万枚,藏甘肃省博物馆。内容多为汉代边塞屯戍档案,另有书籍、私人信件、历谱等。其数量、内容皆超过敦煌汉简,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8.朱然墓

答:朱然墓是三国时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的墓葬,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1984年6月发现并清理,是所见东吴最高官秩者墓。该墓址为大型砖室墓,总长8.7米,墓顶采用“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出土随葬品140多件。许多精美的漆器极为珍贵,不但为研究汉末三国时期蜀郡的漆器制造业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对三国时期美术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由出土木刺墨书“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障字义封”可知墓主姓名。

9.《历代名画记》

答:《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唐代张彦远著。全书共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10.定窑

答: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曲阳在宋朝属定州,故称。该窑始烧自晚唐,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宋代烧造的瓷器成就最高,主要烧造白瓷,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绿釉和酱釉(即所谓“紫定”)瓷器。其白瓷盘碗采用“覆烧法”烧制,口沿部无釉,称为“芒口”。常以金、银、铜镶边。这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覆烧法亦为该窑首创。定窑瓷器还以其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花纹变化多样,布局繁复严谨。其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其中印花定器最为珍贵。北宋后期,定窑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其产品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窑场所仿造。

二、论述

1.秦汉统一历程在考古学上的表现

2.BC3500~BC3000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历史变革

3.先周文化述评

答:西周文化的前期,应当称为先周文化,而先周文化又有其多元的渊源。

(1)先周文化主要遗址

先周文化遗址的分布,遍及陕西境内,以遗址集中的密度言,在长安丰镐一带、扶风岐山一带、及长武附近各有一大群。典型的先周陶器也以这三个地区出土的器物为代表。三群之中,长武附近的遗址时代最早,无论由地质、形制、与纹饰看,长武下孟村出土的陶器比长安、岐山各处的都早。以陶器纹饰为例,别处都有雷纹,显然受了殷商铜器花纹影响,而长武下孟村的陶器则只有方格纹,没有雷纹。

(2)先周文化是高度发展的青铜器文化

商代文化在早商时代,己到达渭水流域,但先周文化中却不见早商的特征,而只显示了小屯期的晚商文化色彩,在渭水流域的先周文化是新到的外来文化。先周青铜器受殷商青铜文化的影响,以其影响的深浅,可分为商式铜器、商周混合式铜器、及周式铜器三大类。

4.里坊制的出现、破坏及意义

答:里坊制是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布局,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坊制确立于春秋至汉,极盛时期是三国至唐。唐朝后期开始瓦解。

(1)里坊制的出现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统治者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宫殿和衙署则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2)里坊制的破坏

唐宋时期,我国古代里坊制由鼎盛走向崩溃。这一崩溃过程,萌芽于唐代中晚期的长安城。宋开封城内里坊的崩溃,以“侵街”为突破口。由于宋廷极力制止,崩溃推进地十分缓慢,直至北宋末年,里坊制才彻底崩溃。从此呈现出新的城市景观。

(3)里坊制的意义

我国古代里坊制度,是一种落后的城市治理手段。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为目的,但却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至北宋时期,私人掀起的“侵街”浪潮,终于将里坊制送入坟墓。从此,城区街市充斥、楼阁遍布、官民混居,呈现出与唐长安城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从而掀开了中国城市

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