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整理_教案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_教案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_教案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三)、德育渗透点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四、教具学具准备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

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

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7、认识条形统计图。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三)、巩固发展1、练习六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

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练习六第3题。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六、布置作业1、练习六第2、4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据处理与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算。 本节内容主要完成《纲要》中“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任务,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电子表格软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功能,而不是形式上的表格。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包含很多方面。除此之外,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运算和进一步加工,这时就需要介绍公式和函数,这是WPS表格软件的有效工具,也是数据加工的重点。公式的含义、组成、编辑、复制、删除,以及函数的含义、引用形式、格式、使用方法等都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得内容。其中有关单元格地址(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数据引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更是至关重要,也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此年级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操作技能,WPS表格软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难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难点有一点悬殊,学生相对掌握起来有一点吃力。本节主要通过在学习内容的探究和相似问题的比较上,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上,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公式、函数、地址引用的含义; 2.熟练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3.掌握使用填充手柄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能力; 2.培养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四)行为与创新 1.帮助学生在任务中自主提炼有效结论,扩展了知识的使用面。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2.掌握使用填充手柄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1. 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引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同学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体魄,学校开展了雏鹰少年宫兴趣小组活动,同学们都报名了吗? 2.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3.教师活动:老师这里有1份学校兴趣小组报名的统计表(老师打开统计表,如下图),你能用10 秒钟的时间计算出各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吗? 4.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基本上不可能。 5.教师活动:学完今天的内容,你就能很轻松的完成这个任务了! 设计意图:结合少年宫兴趣小组活动,迅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 教师活动:如何在电子表格中实现数据的运算,我们先做一个小尝试。新建一个电子表格文件,在A1单元格中输入10*2+3,在B1 单元格中输入=10*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请同学们注意,这里的A1单元格指的是第A列第1 行的单元格,A1是单元格地址,B1单元格指的是第B列第1 行的单元格,B1是单元格地址。 2.学生活动:学生尝试操作,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大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

数据处理》教学设计

数据处理》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版本】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适用年级】初中二年级 【适用单元】第7单元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部分内容是掌握Excel精髓──数据处理的入门,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章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Excel中公式的作用,学会在公式中引用单元格区域;了解公式的格式并学会正确输入公式,了解公式中的运算符和运算次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输入公式并快速填充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Excel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协作完成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公式的使用、单元格区域的引用。 4.难点:公式的使用;绝对引用符$的使用。 5.教学环境:微机教室 【教法设计】 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采用情景导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法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兴趣与任务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索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自主,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主动地去学习。合作,通过小组伙伴关系下相互汲取经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索,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就刚刚度过的中秋佳节引入我们必吃的象征团圆的月饼,引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 案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谈话:这学期以来,大多数同学的作业有了进步。通过课前调查,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作业得过多少次优? 2、指名说一说,师板书,制成统计表。 3、我们已经学过了统计,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 4、指名说一说怎样完成统计图。 5、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制统计图,统计图的作用可大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探究体验 1、刚才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出示横向统计图)。观察思考:这个统计图与我们原来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呢?(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几次?)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指名说一说,师课件展示统计图。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给它标上数据,便于看得更清楚。) 4、生自主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观察。 (2)独立在书上完成统计图,小组内互相检查。 (3)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4)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分小组统计组内成员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制成横式统计图。(自己的次数由自己涂到统计图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 2、完成P40页第1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教学目标:

《数据收集整理》精品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3、教学例2。 (1)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 22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5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doc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 2、选择恰当的软件加工表格信息(这里使用excelxx)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在教材现有的知识层次之外发掘新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对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分析和思考。 教学要点: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有一句名言:"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因此,实践是学好表格数据处理乃至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途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采取少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数据制作,分小组探究学习,并完成任务。 教学组织: 组织选择合适的软件(excelxx)加工表格信息,借助表格对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筛选、汇总;掌握数据的计算、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排序、数据的分类汇总和建立数据透视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念:(略讲) 单元格:单元格是表格中行与列的交叉部分,它是组成表格的最小单位,单个数据的输入和修改都是在单元格中进行的。 工作表:工作表是一个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的表格,一行和一列的交叉部分称为单元格。一般而言,数据处理都是在单元格内进行的。电子表格常常处理成批的数据,它一般包含大量的单元格,最多为65536(256) =16777216个单元格。 工作簿:工作簿一般由若干个工作表组成,并以文件形式存放在磁盘上。所以,工作簿是面向用户操作的一个概念,而文件则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概念。 二、处理电子表格(讲授知识点) a、表格数据的对齐方式、单元格的地址(这里只讲解相对地址) b、数据的计算:让学生学会日常应中的求和公式 sum(summber1:summber2)、平均数公式(average(summber1:summber2)、最大值max(summber1:summber2)、最小值min(summber1:summber2)、及格率countif(summber1:summber2,’>=60/人数’等公式。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并完成利用公式计算和自动计算完成表格《各门市一周内各品牌杀毒软件的销售数据》和自已设计一个自己班里的成绩表进行计算。 c、数据的筛选:学生对表格中的某一特定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进行筛选

《数据处理》教学设计

《数据处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写的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二章第四节课内容。Excel是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一个重要组件,是一种以“表格”形式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软件,当今信息化社会,各个领域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像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学生基本信息列表、工资表格的统计等。然而传统人工处理数据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Excel也就成为了最有效的数据处理工具之一。作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数据的处理。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如何创建工作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众多数据的排序、筛选和运用常用函数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查找和替换、排序和筛选以及常用的函数。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尝试、比较,体会自定义排序和筛选的功能;通过自主探究、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Excel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根据数据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操作,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创新的能力,在任务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数据的排序与筛选 难点:函数的运用 处理依据:通过教师设置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各种知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 四、学习者状态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采取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即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Excel作为一种数据处理软件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的软件,操作性比较强,如果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有趣数据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会比较好。 五、教学方法分析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表格数据处理软件Excel的基本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环节我采用了讲练结合法、提问和演示教学法,大部分教学采用了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同时避免出现学生只重视操作而忽略了技术对于实际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还尽量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张数据表之间的特点及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表分析数据了解事物特征、规律和本质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提出问题,引入课题—→讲练结合,实践运用—→评价分析,归纳总结”三个环节。

小学数学三年级《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 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 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 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 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 人水立方 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 鸟巢

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 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 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 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 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 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出示91000人) 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 (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 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 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 师:谁来指一指大概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猜猜是多少?(出示:132) 北海 的蓄水量洗浴业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 洗车业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备课人:德阳市第一小学马小琴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

小学数学《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 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 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 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 人水立方 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 鸟巢

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 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 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 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 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 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出示91000人) 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 (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 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 北海 的蓄水量 洗浴业 洗车业 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 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分段整理 坂中中心校吴凤珠 设计理念: 在信息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已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领域,这足以说明它的教育价值。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引导反思——实践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模式,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分段是常用的处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第70~74 页。 教材解读: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数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把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在一年级(上册)学会了分一分、数一数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在一年级(下册)学会了分类用

符号记录信息,在三年级又学会了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这些方法都可以用到本单元的分段统计中来。这些可以迁移的“经验” ,为学生自主探索数据分段的方法提供了可能。 2、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分段整理数据时,学生可能会出现遗漏、重复的现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4、结合统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分段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 每桌四张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在11月份将会举行什么重大的活动吗? 生:11月份在学校举办第十届体育艺术节。 师:为迎接第十届体育艺术节同学们会做哪些准备呢? (锻炼身体,宣传口号等) 师:为了迎接第十届体育艺术节,老师建议大家努力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老师想更清楚地了解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情况,从体育老师那里拿到了上周同学们立定跳远测验的成绩记录单。大家想了解一下

《简单的数据分析(二)》同步教案

第2课时: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联系巩固,拓展提高 ⒈是啊,平均数的作用可真大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你们还在什么情况下听过、见过或使用过平均数?(学生举例) ⒉老师举例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设计意图: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 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

2017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 10026199+< +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总述 单元内容简析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和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景,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分类的知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前后例题的联系。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4.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编排结构 课时教学设计 例1 1课时 例2 1课时

)当教师说出一种颜 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举手,每人只能选一种 )初步认识统计表, 与教师合作完成统计表: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观察统计表,自由 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计算全班同学的人数:把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确定全班同学选择订做)学生讨论理解: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的 (2)喜欢()的人数最多,喜欢()的人数最少。 3.老师对二年三班同学最 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了统计,请观察下面的统计表后回答问题。 (1)最喜欢(跑步)运动 项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踢毽子)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 (2)最喜欢跑步的比最喜欢跳绳的多(5)人。 (3)二年三班一共有(39)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并解答出来。 最喜欢跳绳和最喜欢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9+6=15(人) 学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解决问 4.调查你们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小动物。 (1)最喜欢()的人最多,

简单的数据整理_教案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三)、德育渗透点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四、教具学具准备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

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

简单的数据分析(一)教案

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一) 课时1课时班级三编写 者 林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38例1,练习十第1、2题。 例1是让学生认识一种横向条形统计图,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表中经常出现,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内容,新教材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根据统计数据补充统计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预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知道学习与引导探究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电脑课件、空白横向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X |k |B| 1 . c |O |m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 备

一、知识回 顾。 师:同学们,统计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想想看,我们 已经学习了哪些关于统计 的知识? 师:我们运用统计知 识,把数据收集起来,整理 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这是为 什么呢?统计图和统计表 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探讨相关统计 知识。 (揭示课题,板书:简单的 数据分析(一)) 请个别学生汇报 回顾已经掌握的知 识,留下疑问,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探究新知。1、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 活处处离不开水,我们人体 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水。那 么你们见过哪些品牌的矿 泉水呢? 2、出示P38例1情境图和 统计表。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 面,从画面和统计表中你们 知道了哪些信息? 3、出示例1下面的统计图。 师:这是一张没有画完 的统计图,观察一下,你们 知道统计图上都画了些什 么吗? 师:其他三种品牌的矿 泉水在统计图应用多少格 来表示呢?请同学们用斜 线在教材上画出其他三种 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数。 师:请同学们用斜线在 教材上画出其他三种品牌 矿泉水的销售箱数。 (教师巡视,展示不同学生 的统计图,并做适当点评) 师:从统计图上,你们 发现,哪种条框最长?有多 少格?表示多少箱? 生根据生活知 识,个别汇报。 生可能回答: ①A品牌矿泉水 销售30箱。 ②B品牌矿泉水 销售45箱。 ③C品牌矿泉水 销售25箱。 ④D品牌矿泉水 销售10箱。 生可能回答: ①竖轴表示品牌 ABCD ②横轴表示箱 数。 生独立完成。 生可能回答:B 种品牌矿泉水的 条框最长,有9 格,表示45箱。 创设情境,让学生 感受生活中的数 学。 w W w .x K b 1.c o M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地分类整理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大家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出示例1中的4种颜色) 红黄蓝白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样才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生1:可以在全校同学中做一个调查。 生2:全校有那么多学生,怎样调查呢? 生3: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4:还可以先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同学们真聪明,调查也就是要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收集整理产生的必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收集数据,深入探究 1.收集数据。 师:在这4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要求:采用举手、起立、画“√”、“○”做记号等方式来收集数据。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出示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教师强调: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1:能。 生2: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