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它以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为基础,伴随着新闻活动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而产生。

●新闻传播现象是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它包括新闻传播的产品形态

和产业形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产品和新闻传播业。

●新闻传播活动是指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播活动的微观

运行过程和宏观运行过程。

新闻产品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产品指的是新闻传媒所提供的消息、通讯、新闻评论、

新闻图片等新闻性信息与服务。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产品的生产者、表现形式、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传媒产品指大众传媒传媒提供的新闻、广告、知识、娱乐等信息与服务。新闻传播业包括新闻传播机构如报社、电视台和新闻业务活动如新闻采编发布、媒介经营管理、支持服务活动。

新闻传播活动

●微观过程指具体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流程, 如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媒对

新闻信息的采写编传的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等。

●宏观过程指新闻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如新闻业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新闻业的社会功能及影响;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等。本源形态的新闻即未被认识、反映和传播的新闻,也称潜在的新闻。这是传播过程中的新闻的源头,即新闻的本源。新闻的本源是大千世界客观存在的事实。

传播形态的新闻即处于传播过程中,以一定的符号形式、文本形式、观念形式存在着的新闻。它是对本源形态的新闻的主观反映和符号化再现。也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新闻,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传播形态的新闻是主观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精神世界,是精神现象。因此,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信息广义的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

接或间接的表述。”

●客观信息是指以质、能波动的形式呈现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

状态,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社会信息指人类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符号系统对自然现象和

社会现象的再现、反映、解释或评述。如诗歌、音乐、剧本、新闻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收受状态的新闻指经过受众接受、解读、理解后的新闻。它存在于受众的大脑中,是受众理解的产物,也叫理解态的新闻。

新闻的接受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意义再生产的过程。收受形态的新闻是受众以自己对新闻的独特理解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化的存在。它既不同于本源形态的事实或事实信息,也不同于传播形态的文本化或符号化新闻。

新闻“三态”之间的关系首先,任何新闻的传播,在一个周期内都会经过这三种形态的演变。其次,就性质而言,本源形态的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后两者则是精神、意识或主观形态的存在,必然会受到传播者、收受者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也产生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准确、公正等问题。再次,不同形态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前在形态总是设定着后在形态的内容范围;而后在形态又都受制于传受主体、传播环境等要素。

新闻的定义

1、实践派的新闻定义

对实践派新闻定义的评析:面临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新闻界为了争夺受众,普遍将猎奇、反常、刺激和趣味作为新闻的核心价值。这些看法虽然揭示了新闻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价值要素,但是过于直观、片面、商业化,忽视了新闻产品的社会责任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2、学院派的新闻定义

●事实说:新闻就是新的事实或事物

●报道说:认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传播、介绍和记录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陆氏定义的特点

(1)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

(2)强调事实是经过“报道”这一中间环节才成为新闻,“报道”即报道者的筛选、再现过程,是传播者主观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的认识和再现活动。

(3)突出了“新近发生”这一新闻的主要特征。只有那些新近发生、发现和正在发生的、具有新意的事实或变动才能成为新闻。

●陈述说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

新闻是对受众关注的客观发生的最新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评价:报道改为叙述,意在强调写作过程中要自然呈现事实的本身。

●信息说:认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公共物品”说:新闻是一种全体成员共有、共享、共治的公共物品。

●权力呈现说(建构说):新闻是现实权力关系新近变动的建构性呈现。“权力呈现说”揭示新闻的社会属性和新闻生产的内在机制

1.这种权力关系既可能是政治的,经济的,也可能是文化的。

2.媒介本身也在这种权力游戏中建构着自己的权力,同时通过新闻来实现它所拥有的符号资本和其他权力资本之间的转换;

3.新闻正是通过这种建构性的呈现将现实权力关系巧妙地“翻译”为与社会现实无关的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现实存在,并继而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常识与常理,沉淀为一种文化。

宣传是行为主体运用各种符号,传播特定的内容以影响和引导他人态度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宣传包括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等五要素。新闻宣传是宣传的一种,同样是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但它采用的方式有别于其他宣传:通过报道和评述新闻事实进行宣传,通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基本方式。

●新闻宣传的特点:“依托新闻媒体,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新闻宣传要注意倾向性与真实性、艺术性的统一,注重效果。

新闻文本指新闻传播中的文稿、图片、录音带、声像磁带等,即以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等符号形式传达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

新闻文本是传播者制作并传播的新闻事实的符号化再现形式,也是新闻收受者收受、认知和评价的对象。

●新闻文本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文本与新闻之间是“物质载体”与“本体”的关系.

同样的新闻,可以不同的符号化形式再现或传播。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民生内容的一种新闻类型。民生新闻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

硬新闻(hard news, straight news ):题材比较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等。

软新闻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关系

实际上软、硬新闻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同一新闻事实往往兼具两种要素。新闻实践中强调“软硬兼施,以硬为主。硬新闻软制作,软新闻高格调。”新闻本土化指新闻媒体对本地新闻信息的深层挖掘和全面呈现,对外地信息的本地化解读,以及采用适合本土受众口味的传播形式。

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报道形态,通常用静态图、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来呈现。

精确新闻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这类新闻报道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方法。它的特点是用精确的具体数据分析新闻事件,以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它侧重于微观的具体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

数字新闻指以数字、公式、字母等静态形式来辅助文字报道。

唯物主义的新闻观:人类的社会化劳动实践奠定了新闻传播产生的现实基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新闻传播产生的根本动力。

●唯心主义新闻起源观脱离社会生产实践去分析新闻起源问题,将其归结

为生物现象和心理现象,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新媒体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一般指不同于既有传媒的新的传播载体及其应用形式。新媒体是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媒体融合

●狭义的概念是指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

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

●广义上则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

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融媒体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直接传播:以人体及其感觉器官为直接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即面对面的传播。

间接传播:个人或群体通过物理中介进行的各种新闻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人类个体之间的新闻传播活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短信等传播媒介进行。

群体传播: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通常在群体成员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

大众传播:职业化和组织化的传播者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传播活动。

社会化传播:依托于信息科技发展,通过各种网络和移动社交平台,以个人、机构自发参与及高频互动为特征的“多对多”的传播活动,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

事实是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动着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和情况,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新闻事实是实际存在着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事实之真”与“新闻价值之高”是新闻事实的两大基本特征,也是新闻传播活动成立的基础。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该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社会互动。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该模式揭示了影响传播行为的多种因素。

新闻传播主体即采集、制作和发布新闻的个人或组织,又称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者是新闻源主体与新闻收受主体之间的中介。

新闻收受主体即新闻受众,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或使用者,是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等新闻内容接收者的总称。

新闻源主体即拥有新闻信息并通过提供新闻信息实际介入或参与新闻报道

的个体或社会组织(群体)。主要包括提供新闻线索的爆料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新闻发言人、专家等。

新闻控制主体即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约束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方式的主体。这里所讲的控制是来自新闻传播系统之外的控制,不包括新闻传播系统内部的自控行为。新闻控制主体主要是新闻管理者,包括国家、政府及其相关管理部门。新闻控制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新闻政策等,控制主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限制与约束是硬性的。

新闻影响主体即除控制主体、新闻源主体和新闻收受主体之外,其他能够对新闻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构成影响的主体。主要是一些与新闻传播主体存在经济或其他利益关联的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人,如广告主。

影响主体与新闻传播主体之间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影响主体对

新闻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的影响和约束是软性的。传播主体既可以接受影响主体的要求,也可以不接受影响主体的要求。双方是在相互“协商”

中,为实现和维护各自的利益或共同利益来实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约束的。

●新闻活动主体间的总体关系

1、新闻传播活动的展开,离不开新闻源主体、新闻传播主体、新闻收受主体的直接参与,超越不了控制主体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也避免不了影响主体的影响。

2、各种新闻活动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一定范围内新闻活动的整体面貌。

●新闻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

1.不同活动主体首先是共同的新闻互动主体。

2.不同主体相对独立,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一定条件下,不同主体的角色可以重合或互换。

4.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不是对立。

新闻传播者是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者。

新闻受众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叫受传者。

●它既包括大规模新闻传播中的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媒介的听

众、电视媒介的观众、网络新闻的接受者,也包括小范围新闻传播中的接受个体——参与者和对话者。

传媒定位即确定传媒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包括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两个层面。二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受众定位即媒体确定目标受众,并根据目标受众的特征、需求对媒介产品的内容和风格等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

传播者本位即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身的传播目标为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唯一标准,不考虑受众的新闻需求和实际传播效果的传播理念。

受众本位以受众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以尊重受众权利,满足受众需求,重视受众反馈和受众调查为传媒活动的基本原则,以实现传受双方的良性互动为传播目标。

新闻选择是指新闻传受主体依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对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或新闻文本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最终确定新闻传播内容和新闻接收对象的行为。

新闻价值是指客观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种种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的共同点是“引起大众的共同兴趣和普遍关注”。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发现、敏锐预测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以及准确判断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报道策略和计划,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新闻活动。

新闻炒作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炮制、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性﹑轰动性和商业化。

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评价尺度与标准的观念体系。

新闻职业道德即新闻职业者在其特定的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娱乐化:新闻媒体减少硬新闻比例,关注带煽情性、刺激性的软新闻,或者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将硬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

广告新闻化新闻传播者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用新闻的形式发布广告或利用发布新闻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

传媒歧视是指新闻传媒不能够平等对待分布在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底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群体。

新闻传播机构以制作、传播新闻产品为核心业务的新闻媒介组织及为新闻媒介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机构。

新闻业务活动指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信息采集、加工、传播活动;新闻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为新闻媒介组织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活动等。

新闻体制是新闻传播业构成体系与管理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新闻传播业资产所有制、传播政策、传播控制方式等。新闻体制决定着新闻传播业的整体面貌、利益取向、业务方针和经营管理方式。

新闻手段是消息、通讯、评论、新闻图片、标题、版面及节目编排等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总称。

产业是指制造和供应各种货物、劳务的生产性企业和组织。

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设备、信息产品的研制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

文化产业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教育业、旅游业、体育业、广告业等。

传媒产品是新闻传播业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并提供的新闻、广告、娱乐信息产品和服务。传媒产品是新闻传播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传媒产品的性质决定了新闻传播业的性质。

新闻传播业的阶级性是社会上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和经济利益斗争等在新闻活动中的反映,表现为新闻传播业在社会根本问题和根本利益上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

新闻传播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整个新闻传播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即新闻传播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

媒体审判(trail by media)是指新闻报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违背新闻真实和公正的职业要求,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影响司法公正的活动。

新闻传播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主要指人们搜集、发布、传送与收受新闻的自由。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A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上的。 A.权力关系 B.金钱关系 C.资产分配 D.性别角色 2.“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做的事真错,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持这种看法的是。 A.功能学理论 B.冲突论 C.交换论 D.标签理论 3. 是以文化使用者本身的眼光来讨论评价,而不以外人的眼光来论断其他文化。 A.文化本位主义 B.媚外主义 C.阿Q主义 D.文化相对论 4. 是指社会所订定的一套行为准则:提示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A.社会规范 B.社会价值 C.社会律法 D.社会道德 5.以台湾地区为例,闽南人的行为规范是主流文化,客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异于闽南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种。 A.低俗文化 B.次文化 C.反抗文化 D.崇他文化 6.人类学家发现某些文化项目似乎都可以在大多数的社会里找到,例如音乐、运动、婚姻等等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 A.文化的整合性 B.文化的传播性 C.文化的普遍性 D.文化的大众化 7.“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B. 米德(George H.Mead) C. 默顿(K.Merton) D. 库利(Charles Cooley) 8.中国人去拜访人家,习惯上要随身带点礼物,参加婚礼要送红包礼金等都是。 A.民俗 B.民德 C.民风 D.民有 9.社会学家相信影响个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理遗传 B.地理环境 C.个人的人生经历 D.社会文化 10.弗洛伊德把那些欲望产生时必须要马上获得满足的人格部分称之为。 A.本我(id) B.自我(eg) C.超我(super ego) D.社我(social self) 1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化最重要的执行者是。 A.家庭 B.学校 C.同辈团体 D.大众媒体 12.孩子们的计算机学得快,上网又快又熟,有些父母,甚或祖父母都跟儿孙讨教如何便捷

设计学概论试卷答案--A卷

设计学概论试卷答案A卷(仅供内部人员专用,禁止外传)一.填空题 1. 文艺复兴;绘画雕塑建筑 2.. 功能性审美性 3. 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创造 4. 艺术;实体虚体技术经济;美学 5. 生产技术 二.名词解释 美学: 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来追踪、建构人类审美价值体系的人文学科。[1]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艺术; 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设计;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嬗变,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关注,以用户体验 为核心的设计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这三个名词的解释,大家还可以上网去找找,也许会有更好的答案) 三.简答题 1.作为设计师,你如何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塑、建筑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以生动的、可感觉的形象或声音来反映现实、复制现实,并以此提高人们认识、把握美的能力,艺术建立的是美学。艺术意识就是欣赏艺术美的总和的意识活动,它以情感为中介、核心,把感知、理解、想象、认知等心理因素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艺术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和绘画相比,绘画是将画家的思维表现在画面上,让别人去读画家的思维。 设计呢,设计是要将客户的主张、思想,以客户想要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让客户的受众去从你的设计中读到客户的主张和思想。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全新版)章节题库(设计师)【圣才出品】

第六章设计师 一、填空题 1.工业设计的职业化最早起始于()国的西内尔。 【答案】美 【解析】1915年,英国成立了设计与工业协会,最早实行了工业设计师登记制度,使工业设计职业化,并确立了工业设计师的社会地位。1919年,美国设计师西内尔首先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2.()是率先以合理方式分析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设计师之一,是第一批有意识地扮演工业设计师这一角色的人。 【答案】德雷瑟 【解析】克里斯多夫·德雷瑟是第一批自觉扮演工业设计师角色的设计师,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工业设计师。作为十九世纪下半叶“设计改革运动”的领袖,德雷瑟对二十世纪的陶瓷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先驱性地将日本美学引入欧洲并发扬光大,对日本美学的研究使他成为当时“英式日本风格”设计潮流的代表人物。在家具、餐具、壁纸图案等诸多领域,雷瑟都大展才华。 3.设计师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工匠、美术家兼设计师、()等角色过程。 【答案】专业设计师

【解析】设计师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工匠、美术家兼设计师、专业设计师等角色过程,工匠主要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为专业设计师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其丰富的设计制作知识与经验为专业设计师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美术家兼设计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艺术家这个概念是作为学者和科学家的观念产生的。专业设计师在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后产生,莫里斯、德雷瑟和贝伦斯等人成为现代设计先驱;1915年,英国最早使工业设计职业化,确立了工业设计师的社会地位,二战后,设计师的作用与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4.德意志制造联盟中的设计师(),1909年设计了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和机械车间,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答案】贝伦斯 【解析】德意志制造联盟的贝伦斯是最早的驻厂工业设计师之一,作为德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AEG)的工业设计师,他不仅为AEG设计了诸多工业产品,更为车间这种建筑类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包括格罗皮乌斯等人在之后的建筑设计上都受其影响。由贝伦斯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造型简洁,无任何附加装饰,体现了其建筑新观念。贝伦斯大胆抛弃流行的传统式样,采用新材料与新形式,使厂房建筑面貌一新。钢结构的骨架清晰可见,以宽阔的玻璃嵌板代替两侧墙身,其简洁明快的外形是建筑史上的革命,具有现代建筑新结构的特点,强有力地表达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理念。 二、选择题 1.总设计师的工作职责是()。 A.通常同时负责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设计项目,主持或组织制定每一设计项目的总方案,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 语言学 2 语文学 3 历史语言学 4 历史比较语言学 5 描写语言学 6 历时语言学 7 共时语言学 8 个别语言学 9 普通语言学10 语言的语言学11 言语的语言学12 对比语言学13 微观语言学14 宏观语言学15 理论语言学16 应用语言学17 结构主义语言学18 形式语言学19 交叉语言学20 语言 21 言语22 思维 23 符号 24 组合关系25 聚合关系 26 语言的线条性27 语言的任意性28 语言的层级性29 言语规律30 渐变性规律31 参差性规律 32 语言的分化 33 语言的整化 34 语言的融合 35 语言的混合36 能指37、所指38 解释“传统语言学“内部语言 □语音□音学□音高□音强□音长□音质□频率□振幅□乐音□噪音□共振峰□音素□国际音标□音位□音位变体□非音质音位□音位区别特征□音位体系□音节□语流音变□句位学□语音规律复辅音22. 解释“韵律特征”。”23. 解释“音渡24. 解释“二合元音25. 解释“三合元音”27. 解释“时位1. 解释“语汇” 1 语言学就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2 语文学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 3 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和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对比语言学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4 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从而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母语。 5 描写语言学是和历史语言学相对,即截取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要素进行观察、描写、分析、研究。 6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7 共时语言研究语言某一段时期情况的语言学,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8 个别语言学也叫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有联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某一语言的结构。 9 普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10 语言的语言学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唯一对象的语言学,指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系统。是一种静态、同质的纯语言学。 11 言语的语言学言语的语言学是一种动态的、异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语言学。 12 对比语言学就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 13 微观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只对语言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14 宏观语言学(外部语言 学)指与语言相关的边缘学 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 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 等 15 理论语言学理论语言侧 重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 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 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可以 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16 应用语言学侧重语言在各 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狭 义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的 理论和方法研究;广义的应用 语言学除语言教学外,还包括 词典编纂、文字制定、机器翻 译… 17 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 立的语言学,认为存在着语言 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使 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 学 18 形式语言学乔姆 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 即转换与生成句子的过程都 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 19 交叉语言学语言学与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产 生的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20 语言实质上是一种符号 体系,是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 和语法系统,有共时和历时两 种状态。 21 言语言语是说(写) 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行为。 22 思维人脑能动地反映客 观现实的能力与过程。包括直 观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和抽象 思维。 23 符号被约定用来指代 某种事物的标志,包括听觉、 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符号。 24 组合关系符号与符号组成 的语言的链条关系是组合关 系。 25 聚合关系在语言链条 的某一环节具有相同作用能 互相替代的次符号聚集成类 叫聚合关系。 26 语言的线条性语言符号 只能一个挨着一个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形成线性 链条,排除同时出现两个符号 的可能。 27 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 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和本质 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 可论证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 的 28 语言的层级性语言系 统是一个层级装置,底层是一 套音位装置,上层分为语素、 词、句子三级。 29 言语规律指人们为了一 定的目的,在一定的语境中使 用语言的规律。包括自方、对 方、双方所处的语境三要素。 30 渐变性规律是指语言 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 变的规律逐渐变化。 31 参差性规律是指语 言结构系统的各个要素发展 的速度是不整齐的。 32 语言的分化一 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 或方言的现象叫语言的分化, 如方言与亲属语言的形成。 33 语言的整化几种语 言或几种语言因素在发展过 程中逐渐接近或统一起来的 现象叫语言的整化,如民族共 同语、民族交际语和国际交际 语的形成。 34 语言的融合一种语言 战胜另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 被别一种语言吞噬的现象,叫 语言的融合。 35 语言的混合几种语言 系统混合成一种语言的现象 叫语言的混合。 36 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 体,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 分 37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 义内容。 38 解释“传统语言学”一般 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 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 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内部语言”答:第一,内 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 二,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 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此, 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 心的话。 □语音由人类发音器 官发出的能载负一定意义的 语言的物质外壳。任何符号的 构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 形式,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 体,这样与意义统一于一体, 才能够成完整的符号。语音就 是语言的符号形式 □语音学研究语音的 学科叫语音学。可包括发音语 言学、声学语言学、听觉语言 学、音系学等。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 音体振动的频率。频率快,声 音就高,频率慢,声音就低。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决 定于发音体震动振动的幅度。 振幅大,声音就强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决定于 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持续 的时间长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音质指声音的的个性或特 色,也叫音色。 □频率发音体每秒振动的 次数,每秒钟振动一次叫一赫 兹,频率的快慢决定声音的高 低 □振幅发音体振动的位移幅 度,振幅大小同发音受到的外 力大小有关,振幅的大小决定 声音的强弱。 □乐音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 频率保持一种整倍数的比例 关系的声音。 □噪音基音的频率和 陪音的频率不存整倍数的比 例关系,则呈现杂乱无章的形 状,持这种波形的音叫噪音。 □共振峰因共鸣作用而 能量变强的频率成分就叫共 振峰。 □音素对人类语言一次发 音中从音质角度切分出的最 小语音结构单位。每个音素都 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 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 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国际音标是音表示记录音 素的标写符号。世界上最通行 的音标是国际音标,它是国际 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公 布使用的,后来又几经补充修 订完善 □音位某种语言或方 言在一类发音中从区别意义 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 音形式。 □音位变体属于同一音位的 几个音素叫该音位的音位变 体 □非音质音位利用音 高、音长、音强等非音质要素 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如 调位、重位、时位等。 □音位区别特征能区 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音位的 区别特征。 □音位体系每种语言 的音位都是形成体系的。其内 容包括该语言的全部音质音 位和非音质音位;每个音位的 全部变体;每个变体出现的条 件;各个音位在组合与聚合关 系中所表现的规律。 □音节是语音中最小 的结构单位,是从听觉上能够 自然辨别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流音变语流中一个音由 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的快 慢、高低、强弱的影响而在发 音上产生某种变化,包括同 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等 □句位学研究句位的 学问叫句位学。例如句调位、 句重位、句时位、句顿位。 □语音规律语音的历 史演变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 严格规律的,有的甚至可以概 括出较为完整的公式。如汉语 浊音清化规律等。 复辅音”。答:一个音节内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 合叫做“复辅音”。 22. 解释“韵律特征”。韵律 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 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 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 的变化。长短音、声调、轻重 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 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 两个特点,(1)他们永远都只 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2) 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23. 解释“音渡”人们在说话 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 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 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 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 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 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 “音渡”或“音联”。 24. 解释“二合元音”由两个 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 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 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 “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 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 合元音”。、 25. 解释“三合元音”。由三 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 “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 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 “中响复元音”。 27. 解释“时位”。答: 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 起区别意义作用,所以可以把 它们看作一种音位,这种非音 质音位叫“时位”。 1. 解释“语汇”。:语汇是语 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 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 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 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 集。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 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 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语义□语言意义□言语 意义□义素□义项□语义场 □语境□词汇意义 □概念意义□语法意 义□话题□述题□谓词□ 述项句义中的话题□预设 □蕴含□语义指向□词 汇□语言词汇□言语词汇 □词5. 解释“语”□固定 词组□语素□词根□词缀 □词尾□单纯词□合成 词□复合词□派生词□联 绵词□叠音词□重叠词□ 同音同形词□同源词□ 同根词□古语词□历史词 □文言词□新词□方言词 □社会方言词指□外来词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熟 语□成语□惯用语□谚 语□俗语□歇后语□格言 □语法□语法学□词□词 组□句子□层次性□递归 性□生成性□语法范畴□ 语法意义□语法手段□形 态 □语义用语音形式表现出 来的语言和言语的全部内容。 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 体系中具有固有的意义,具有 概括、多义相对稳定等特点。 □言语意义是在一定 的语境中人们说的的行为和 说的结果所体现出来的具体 意义。 □义素对词的某 一义项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最 小的语义特征。 □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 义,每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 □语义场以一个共同义素为 核心,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的 一群词聚合在一起构成的场。 □语境语境就是使用语言 的环境,有狭义语境与广义语 境之分,狭义语境是口语的前 后语或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 语境是语言表达的具体环境, 如具体的场合、身份、社会环 境等 □词汇意义以词汇形 式(主要指实词)表现出来的 语言意义。 □概念意义亦称理性 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 括反映,是词义的核心。 □语法意义用语法形 式表现出来的意义就是语法 意义。可包括范畴义、关系义 和功能义三小类。 □话题一个句子的意 义中被说明的对象。 □述题一个句子的 意义中对某个对象的说明。 □谓词在句义中直接 说明话题的成分,相应于在语 法中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 词,主要反映动作或情感的变 化、性质或情感的变化。 □述项句义中的话题 与述题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 语法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名 词。 □预设利用语言进 行交际时双方所共知的常识 或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出来 的信息。 □蕴含两个句子中如 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 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就是 蕴含关系。 □语义指向论结 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在 语义上A指向C. □词汇词汇是一 个集合概念,指词和词的等价 物:固定词组和总汇。词汇有 语言的词汇和言语的词汇。 □语言词汇一种 语言中全部词和固定词组的 总和。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等。 □言语词汇个人 运用语言的词汇,它是允许存 在偏离语言规范,不同于语言 词汇之处的。 □词是词汇中最 基本的单位,还是语法分析的 基本单位之一。即是语言中可 以独立运用的最小意义结合 单位。 5. 解释“语”。:语是由两个 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 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 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 言片断。 □固定词组也称 固定短语,是指构成成分和结 构关系固定,具有完整意义的 词组。是句法结构分析中最小 的单位。 □语素语言中不能独 立运用的音义结合的最小单 位。 □词根词的核心部 分,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 素。 □词缀附着在词根之 上的语素,它对词义的构成起 附加性作用。包括前、中、后 三种。 □词尾是附加在 词根或后缀之后只表达语法 意义的语素。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 构成的词。 □合成词由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复合词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词根复合构成。 □派生词由词根附加词 缀构成,在形态丰富的语言中 大量存在,是词的主要构造类 型。 □联绵词指两个音 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有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三 种类。 □叠音词由两个相 同音节重叠而成的单纯词。 □重叠词是由相同的 根词想叠构成的。 □同音词两个语 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上没有任 何联系的词。 □同形词两个书写形 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是同 形词。 □同源词具有同源关 系的(即由一个词分化而产生 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同源 词。 □同根词含有同一个 词根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同 根词。 □古语词包括历史词 和文言词两类,可以表达特殊 的意义或感情色彩、语体色 彩。 □历史词指表示历史 上曾经存在过,现在已经不存 在的事物、现象、行为的词, 还包括历史上出现过的神话 传说中的事物的名称。 □文言词指古汉语文 言著作中的词。 □新词利用原有词素 新创造出来的词。随着新事 物、新观念的出现,产生的标 记这些新事物的词。 □方言词指通行于某 些特定地区的词。 □社会方言词指专用 于不同行业的词,也称行业 语。社会方言词中占很大比重 的是术语,其特点是单义性、 准确性和严密性。 □外来词从外族语言 中连音带义借用来的词。 □基本词汇语言中词 汇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定性、 全民常用性、能产性等特点。 □一般词汇基本词汇 以外的词的总汇构成一般词 汇。 □熟语指特殊的、定 性化的固定词组构成的语汇 系统,包括成语、惯用语、俗 语、谚语、歇后语、格言。 □成语一种相沿习用 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词组,成 语一般是四音节的,是汉语最 大量使用的熟语。 □惯用语活跃在口语 中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短 小固定词组,其特点是简明生 动、通俗有趣。汉语的惯用语 多为三音节的词语形式。 □谚语多年流传,包 括深刻的社会经验、生产经验 的简练形象的语句。 □俗语流传在群 众中表达某种客观现象或意 义的形象精练的句子叫俗语。 □歇后语一种特殊的 熟语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前 一半是对形象的表述,类似于 谜面,后一半是对这个形象表 述的解释和说明,类似于谜 底,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在 具体运用中,后一半常常可以 不说出来。歇后语形象风趣, 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常使 用。歇后语有寓意和谐音两 类。 □格言指揭示深 刻道理、具有警醒作用的语 句,往往来自名人话语或名家 作品。 □语法一种语言 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它包含词 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 句的规则。 □语法学专门研究语法的科 学叫语法学,可包括词法和句 法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 运用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 □词组是实词与实 词的有机结合。 □句子运用一定的 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表达相 对完整思想和某种感情的、具 有一定的语调的交际的基本 单位。 □层次性短语、句子 一层一层套起来组合而成的。 词与词在一个层面组成一个 简单的短语,这个简单短语又 可以和另外的词或者短语在 另一个层面结合。 □递归性反复地使用 构成句法关系的有限的几种 句法规则,不断地进行同功能 替换,以构成复杂的短语或句 子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填空 1.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2..按设计目的之不同,设计可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3.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 4. 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 5. 吉马德是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 6. 从设计思想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民主主义、理想主义、精英主义三方面鲜明的特征。 7. 实用、坚固、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 8. 装饰艺术运动在风格上明显受到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原始艺术、.舞台艺术和汽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9.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10. 李春设计的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 11. 北宋李诫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12. 拉斯金是19世纪最重要的设计作家和批评家,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为哥特式风格辩护。 13. 包豪斯是著名建筑家格罗佩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创建的学院。 14.第一个提出后现代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他提出“少则厌烦”的原则来挑战米斯的“少就是多”的原则。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15. 文字、标志和插图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16. 标志有多种类型,按性质分类,标志可分为指示性标志和象征性标志。 17. 包装有保护产品、促进销售便于使用和提高价值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100例

1、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 2、语言的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性(本质属性)。 3、语言与思维同时产生,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4、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语言在社会中有很大作用,但对社会有依赖性。它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 5、话语由语言单位组织而成,它也是音义结合的,但要受到言语环境的制约,受到言语规律的支配。 6、语言单位的特点:现成性。 7、语言客观存在于言语之中,但凭直接观察不能体会完整的语言体系。 8、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成为必要和可能。 9、言语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10、语言的分化是指方言之间和亲属语言之间差别扩大、语言增多的过程。 11、语言的统一是指方言之间和亲属语言之间差别缩小、不同语言相互混合、语言减少的过程。有三种情况:一、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二、语言交融,有三种情况:①侵略者的语言同化了当地居民的语言, ②侵略者的语言被同化,③两种语言同时使用,形成双语制;三、未来世界语言的统一。 12、语言发展的规律:语言发展的理据性规律、语言发展的类推规律、语言发展的简化规律、语言发展的丰富化规律、语言发展的抽象化规律、语言发展的概率规律、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规律、语言发展的内部制约规律。 13、几种独立的,但彼此又有同源关系的语言互为亲属语。 14、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为该地域全体成员服务,但服从于共同语;亲属语言为独立的社会集体服务,有独立的结构体系。 15、语言学的分科:传统语言学把语言分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 16、传统语言学一般指十九世纪以前的语文学以及十九世纪以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公元一世纪,许慎写了《说文解字》分析了汉字结构,提出了“六书”的名称。根据研究的对象,可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个分科,统称为“小学”。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训诂学着重研究字义,文字学着重研究字形,音韵学着重研究字音。 17、我国第一部语义词典《尔雅》。 1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成为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9、结构语言学认为音素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网络就是语言的体系、语言的结构,就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0、结构语言学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音素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即形式;而不是音素和意义本身,即实体。 21、内部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体系和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社会本质是语言本身的重要属性。外部语言学研究语言和社会、心理、思维、文化、符号等的关系。 2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丹麦的语言学家拉斯克 23、结构语言学有五个流派:一、布拉格学派,最突出的成就是音位学研究,创始人——马德休斯,代表人——特鲁别茨科依、雅科布逊;二、哥本哈根学派,得出语符学,代表人——布龙达尔、叶尔姆斯列夫; 三、美国学派,奠基人——鲍阿斯,代表人——布龙菲尔德,此派又称描写语言学派;四、伦敦学派,又称功能结构语言学派,代表人——弗斯、哈利迪;五、莫斯科学派,又称控制结构语言学派,代表人——邵勉。 24、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的对象就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言语行为,语法就是对言语能力的描写。转换生成语言学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的特点是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 25、聚合论研究语言要素的聚合关系,同一层次的一组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替代时,他们便处于聚合关系。组合论研究语言的组合关系,当几个成分可以连成较大的语言单位时,他们便处于组合关系。 26、语言体系中各要素处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组合关系就是由两个以上相连续的单位构成的横的线性关系。如词构成词组:“语言学-的-科学性-问题”;词和词组构成句子:“我们要注意语言学的科学性问题。”等。聚合关系就是语言单位按一定共同点相互联系的纵在潜在关系。如:“语言学、心理学、教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角色模式: 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占有多个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他就是复式角色。 2、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组织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可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4、种姓制度:般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身份)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 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6、镜中自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象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7、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利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8、社会整合:也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各要素、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与协调,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及结果。包括社会结构整合、社会制度整合、社会功能整合。 9、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10、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1、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经常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不同的社区,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劳动、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也有反功能。 4、时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第一,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设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设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手工艺设计: 主要指农业社会条件下大量存在的手工业行业中的设计活动。在工业社会中仍有部分遗存,但已不是生产活动的主流。是靠手工艺人以专门技术创造产品的,往往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身。手工艺设计风格可分为二,即宫廷风格和民间风格。宫廷风格以追求奢侈豪华为荣,往往使用昂贵的材料,代表了当时手工艺最高水平,艺术成熟而完美。民间风格注重实用功能,材质普通易得,装饰简单朴素,虽有时失之粗朴,但却使纯真感情自然流露。 工业设计: 指工业生产领域内的设计活动。它是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对工业产品进行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工业设计过程中,包含着技术的,艺术的,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工业设计必然反映着其所产生的特定社会时代精神,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工业设计。主要工作领域有: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 绿色设计: 又称环境设计,生态设计,是人类环保意识给设计提出的新课题。在生产活动中把环保利益放在首位,改变了原来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在设计生产中必须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不造成污染的“绿色材料”。绿色材料要满足“整体、和谐、循环、再生”的生态原理。绿色设计是人类生存环境和有限的生存资源密切相关的设计理念,是未来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深刻考虑的。 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是设计与仿生学结合,进行创造和设计的过程。仿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生物的物质结构,功能,能量和信息原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实现新的设计,或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仿生设计主要包括:①名称的模仿②形态的模仿③功能与结构的模仿④信息传递方式的模仿。在未来设计中,对优化设计,解决设计中的疑难问题,仿生设计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设计要素: 设计以物为媒介完成物与物,人与人,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设计受四种要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上各部件的紧密结合,整体对于观赏者,使用者或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效果。 设计要素细分内容包括:①功能要素——实用功能,认知功能,象征功能,审美功能。②形式要素——形态、色彩、肌理。③技术要素——生产技术、产品技术、操作技术。④经济要素——效率、价格、销售、服务。 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是设计作品以造型样式为主要特征的风貌和格调,借此同其他设计作品相区别。设计风格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设计风格的形成,发展,衰落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息息相关。设计管理: 广义的设计管理包括通过立法对设计行业进行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以及企业内部的设计管理。设计是一种群体行为。在公司或企业的整个经营战略,设计管理只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皮特:从管理的角度看,设计是一种合作性的为使产品达到某种目标的计划过程。因此,设计管理是这个过程最核心的地方。从其内容看,它是一门多层次,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设计则是把科学物化与市场结合的桥梁。设计是企业,国家竞争力高低的直接体现。 设计程序: 设计程序是设计从策划,实施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L·B·阿嘉分为十个阶段:①基本方针的确定②预备调查③可行性研究④设计展开⑤式样展开⑥销售调查⑦面向生产的展开⑧生产计划⑨机械设备及市场准备⑩生产和销售。A·F·欧兹本的程序:①决定方针②准备③分析④构想⑤综合⑥传达。 我国通用设计程序:①计划②调查③分析④构想⑤表达⑥评价⑦试产⑧试销⑨反馈⑩调整。 设计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人类一切文化都始于造物,人类文化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设计、生产)中,人类的造物思想的物化又记载、传承了人类造物活动积累的文化成果,人类的文化积淀又促进了人类造物活动的发展。现代工业设计要求充分考虑产品使用的文化环境和要有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造物活动的产物,文化在人类造物活动中得以发展和传承。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在人类设计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传承,设计的民族文化内涵必然会增加设计的文化品位和世界性。 设计生活: 产品设计是为人类生活服务,不同时期的产品设计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会直接由他们当时使用的产品反映出来。产品设计的发展史又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史,通过人类个时期的产品研究,可以艺术的了解某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设计与社会: 设计的社会性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设计的目的是供人进行消费,人具有社会性和文化属性。“设计—生产—消费”是一个共生的社会生态体系。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合理的生产,使设计在市场中得到承认,设计的一切都是在一定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设计”是社会生态体系中的有机的一环。设计还必须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如产生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