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结合律精编

最新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结合律精编
最新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结合律精编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类型一:(提示: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15×(40-8) 86×(1000-2)

类型二:(提示: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325×113-325×13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率)

78×102 69×102 56×102 125×8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79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免费下载】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结合律总结精点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325×113-325×13 28×18 -8×28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1;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52×102 125×81 25×41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判断,若错了请改错。1、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 2、1250÷(25×5)=1250÷25×5 ( ) 3、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 4、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 5、179+204=179+200+4…………………………………………( ) 6、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 说说它们用了哪些方法。请填入选项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乘法结合律 D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56+72+28=56+(72+28)运用了 ( ) 2、25×(8+4)=25×8+25×4运用了 ( )  3、3×8×4×5=(3×4)×(8×5)运用了 ( )用管线 敷设技术 。线缆敷 设原则 :在分线 盒处, 当不同电压回路 交叉时, 应采用金属隔板 进行隔 开处理; 同一线 槽内,强 电回路须 同时切 断习题电源,线 缆敷设 完毕,要 进行检查 和检测 处理。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 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 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 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 场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布 置 情 况 与 有 关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系 统 接 线 等情 况 , 然 后 根 据 规 范与 规 程 规 定 , 制 定 设 备 调 试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方 案 。 技 术,要 求电 力保 护装 置做 到准确 灵活 。对 于 差动 保护 装置高 中资 料试 卷调 试技 术是指 发电 机一变 压器 组在 发 生内 部故 障时 ,需 要进 行外部 电源 高中资 料试 卷切除 从而 采用 高中 资料 试卷主 要保 护 装置。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24——25页,乘法分配律。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学科:数学 【教材解读】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这节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背景素材,通过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的相遇信息,由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发现和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将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1、通过复习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一些规律都是从一般规律概括出来的。 【教学目标】 1.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节课,咱们就从生活出发,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声调低)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学校的活动小组,这里有3组数学信息!(谈话式) 师:有三个问题。(不读,让学生看)会解决吗? 生:会! 师:其实以前学习过。那老师要提高难度了,请同学们任选一题,列综合算式写在横线上,然后口算出得数填写在括号内,并想想看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在1号学具纸上完成。开始 停,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交流时,注意说清你的算式和得数各是多少。谁来?这位同学,你选择的是的第几道题?读读你的算式和得数。 生交流算式和结果 师:你是怎么想的?先求出一个小组男生和女生的总和,再乘3.问大家:可以吗? 有没有不同方法?你来?生:4x3+2x3 师:结果呢?——哦,也是18。你的想法呢? 师:分别求出3个组男生和3个组女生的人数,再相加,也可以啊。两位同学方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体育小组的总人数,思路很清晰。 继续,第二道题,谁来?(2+8)x5。这是你的算式,那得数呢?不同方法呢?2x5+8x5。说的很完整!谁选择的最后一道题!你来!另一种呢,你来!大家同意吗?和第一道题,道理相同。 【设计意图:这种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虽然结果相同,但两个算式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好像又存在某种联系,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分类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运用以前的知识,非常好的解决了3个问题,得到了6个算式。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如果让你把这些算式分成2类,你打算怎样分?(生举手后再叫上台)谁愿意到台上来分给大家看看? 师:这位同学你来!生如果不操作,师问:你打算把哪些分在一起?动手分分吧 如果生操作,师说:你想放在哪里?老师帮帮你,好吗?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如何区分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如何区分 同学们,我们近期一直在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律在一起运用时,同学们就出现了混淆,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乘法结合律是(a b)×c=a×(b×c),可见应用乘法结合律要在连乘的情况下,并且相乘的数据可以变成如1、 10、100、1000等,这样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了。所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简便计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连乘,二是相乘时可变成容易口算的数据。 例1:125x25x8 例2:5x183x5x4 分析:连乘,125乘8可变成1000,可以简便。分析:连乘,5x5x4=100,可以简便。 125x25x8 5x183x5x4 =(125x8)x25 =(5x5x4)x1.83 =1000x25 =100x183 =25000 =18300 例3:125x25x32 例4:125x88 分析:连乘,但直接不能简便,可以把32看成4x8 分析:不是连乘,可 把88写成8x11,便 可简便了。 125x25x32 125x88 =125x25x4x8 =125x8x11 =(125x8)x(25x4) =(125x8)x11 =1000x100 =1000x11 =100000 =11000 而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可见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乘加乘(乘减乘)的情况下,并且有相同因数,二是相乘时的结果容易口算(或者,相加的结果容易口算,如72+28=100)。 例1:(125+25)×8 例2:35×65+35×35 分析:是加乘,有相同因数8,分析:是乘加乘,有相同因数35, 并且35+65=100,

(完整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原州九小胡琴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24—25页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主题图,由图引出例5、例6为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描述规律并熟练掌握。做一做”和练习七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生对学习数学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男生,更是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思路。针对这一点,老师在提问时的问法一定要严谨、明确,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发散思维而回归不到正常的教学环节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现并概括出乘法运算定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前面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字母如何来表示呢?学生回答,乘法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主题图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春天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3月12日——植树节这天,光明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植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同学们都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看,他们正干的热火朝天呢!(课件出示课本情景图)他们在植树时还搜集了一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解决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多少人?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让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算式:4×25=100(人) 25×4=100(人) (4)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异同。4×25 ○25×4 启发思考: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47854

典型的乘法分配律专项练习题 类型一: (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1、利用乘法结合律或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125×(80+8)(80+8)×25 125×(80×8)(40+8)×25 125×32×4 36×(100+50) 24×(2+10)86×(1000-2)

15×(40-8)78×102 69×102 56×10125×41 125×81 25×17×4 32×(200+3)38×125×8×3 (25×125) ×(8×4) 125×25×32 125×(80+8)125×(80×8)(80+8)×25

(40+8)×25 125×32×436×(100+50)24×(2+10)86×(1000-2)15×(40-8) 78×102 69×102 56×101 25×41 52×102 125×81 32×(200+3)25×17×4 (25×125) ×(8×4)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2).docx

、本课程课内练习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1) 654 +﹍﹍ =521+﹍﹍ (2) 64 + ﹍﹍=34+﹍﹍ ( 3)﹍﹍+546=﹍﹍+152 ( 4)﹍﹍+82=﹍﹍+64 (5)﹍﹍ +﹍﹍=△+○ (6)﹍﹍ + a= ﹍﹍ + b 2、 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的,在()打上“√” ( 1) 238+546=546+238()( 2 )甲×乙=乙×甲() ( 3) 168+354 = 354-168()(4)364+152+426=364+426+152() ( 5 )286-24-76=286- (24+76)()(6)532-542+168=532+168-542() 3、在方框里填上不相同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1) 34□ +34□ = 34□+34□(要用上加法交换律) (2() 34□ +34□)+ 34□=34□+ ( 34□ +34□)(要用上加法结合律) 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字或字母,是等式成立。 (1) a +(b+﹍﹍ )=( ﹍﹍+b)+c (2)(﹍﹍+36)+64=28+ (36+﹍﹍ ) (3)﹍﹍ + 235 + 65 = 78 + ( ﹍﹍ + ﹍﹍ ) (4)182+ 24+276 + 18= (182 +﹍﹍ )+(﹍﹍+24) 5、商场开展优惠活动,凡购物满200 元就返回50 元的现金,妈妈有520 元钱,她最大能买 到多少钱的物品 6、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1)86+ 75+125( 2)524 –36+76( 3)230 +387+17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 8)× 25125×( 8+80) 36×( 100+50)24×( 2+ 10) 86×( 1000-2)15×( 40- 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 34+ 36× 6675 × 23+ 25× 23 63×43+ 57×63325× 113- 325× 13 28× 18- 8× 28 类型三:(提示:把102 看作 100+ 1;81 看作 80+ 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69×102 56×10152×102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 看作 100- 1; 39 看作 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1)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1)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7册p61-6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 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教学p61例题1 1. 出示p61例题1的场景图,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看图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知道有3队学生在踢毯子,每队5人) 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毯子吗?

(方法一:3×5=15(人)答:…… 方法二:5×3=15(人)答:……) 由于这两个式子都是求踢毯子的总人数,所以有2×5=5×2。 师说:观察2×5=5×2,你能在本子上写几个类似的式子吗?比较一下写出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用语言说一说。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若用a和b表示这两个乘数,这个发现又可如何表示呢? (引出a×b=b×a)这个发现就叫做乘法交换律。 二、情境导入,教学p61例题2,学习乘法结合律 出示p61例题2的题 师:华风小学举行跳绳比赛,一起去看一下吧。你知道了什么?(三个条件:6个年级,每个年级5个班,每个班23人参加) 现在要求参加比赛的总人数,请你在本子上帮忙算一算。 (方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得(23×5)×6; 方法二:由先算出全校班级的个数得23×(5×6)) 你会把这道算式列成一个等式吗?(引出(23×5)×6=23×(5×6)) 比较这等号的两边,你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吗? (相同点:由于求的是同一问题,所以答案一样, 不同点:三个乘数的运算顺序不一样) 师:看(23×5)×6=23×(5×6),在本子上写几个类似的式子,比较一下有何发现?用语言表达一下。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练习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练习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⑴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⑵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指名回答。 ⑶抢答: 136×947=947×□358×1002=1002×□ (15×4)×10=15×(□×□)(125×8)×5=□×(□×□)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易?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3名学生板演 125×7×8 125×7×8 125×7×8 =875×8 =125×8×7 =7×125×8 =7000 =1000×7 =7×1000 =7000 =7000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3)全班交流。留意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

(4)教师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易。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 2、观察25×16怎样进行简易计算?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全班交流:重点提出为什么要把16分解成4×4的形式? 3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易计算?⑵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⑶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易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十、整百、整千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怎样简易就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简易算法的应用。 2、自主练习第4题解决实际问题 3、自主练习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课后反思: 乘法结合律练习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运算律,研究了如何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易计算。这样一来,“乘号宝宝”可骄慢啦!“除号宝宝”不高兴了。你瞧,他那难过的样子,咱们一起来安慰安慰他吧!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一)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 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 (36+64)×13与 ② 36×13+64×13() 2、①135×15+65×15与 ②(135+65)×15 () 3、①101×45与 ②100×45+1×45() 4、① 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57+140)×4= 57+140×4 () 2、42×(28+19)=42×28 +19×42 () 3、(25×4)×8=25 × 8 + 4 × 8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b)×c=a×c+b×c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2、(32+25)×2= () A.32+25×2 B. 32×25×2 C. 32×2+25×2 3、a×c+b×c= ( ) A.(a+b)×c B. a+b×c C. a×b×c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75×41 76×101 62×102 105×8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36×99 58×9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57+140)×4= 57+140×4 () 2、42×(28+19)=42×28 +19×42 () 3、(25×4)×8=25 × 8 + 4 × 8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b)×c=a×c+b×c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2、(32+25)×2= () A.32+25×2 B. 32×25×2 C. 32×2+25×2 3、a×c+b×c= ( ) A.(a+b)×c B. a+b×c C. 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青岛版教案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青 岛版教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2.在具体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感受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主题图)同学们知道图里是哪里的场景吗你对这里了解多少?(出示信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提问,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二、合作探索 1.乘法结合律 师: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这个问题好吗? 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师板书不同算法。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种算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观察发言,归纳得出: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都相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等。

师: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规律(学生猜想)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全班交流。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跟以前我们所学的哪条定律相似你能给这条新定律起个名字吗? 学生发言。师总结板书:乘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让交流的学生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2.乘法交换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学生发言:可能乘法也有交换律。 师:让我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合作验证,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出这个定律。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在订正时,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2.自主练习第二题。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连线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式子中不仅应用了乘法交换律也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3.自主练习第六题。先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例子,把表格填完整,交流后启发学生再举些例子加强体验。在学生改写用字母表示的除法式子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因数,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的关系。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评价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在小组里跟其他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济南长途汽车站 36×640×7 36×(640×7) =23040×7 =36×4480

乘法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 短除法 步骤:一、找出两数的最小公约数,列短除式,用最小公约数去除这两个数,得二商 二、找出二商的最小公约数,用最小公约数去除二商,得新一级二商三、以此类推,直到二商为互质数 四、将所有的公约数及最后的二商相乘,所得积就是原二数的最小公倍数。例:求48和42的最小公倍数解: 48与42的最小公约数为2 48/2=24;42/2=21;24与21的最小公约数为3 24/3=8;21/3=7;8和7互为质数2×3×8×7=336 短除法是最常见的用法。也有其他的方法,再用短除法是一定要超出他们的最大公倍数。 质因数分解 举例:12和27的最小公倍数12=2×2×3 27=3×3×3 必须用里面数字中的最大次方者,像本题有3和3的立方,所以必须使用3的立方(也就是3*3*3),不能使用3 所以: 2×2×3×3×3=4×27=108 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8 借助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 步骤: 一、利用辗除法或其它方法求得最大公约数二、最小公倍数等于两数之积除以最大公约数。 举例:12和8的最大公约数为4 12×8/4=24 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4 直接分辨 (1)两个不相同质数一定是互质数。例如,2与7、13与19。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例如 15与 16。 (3)相邻的两个奇数是互质数。例如 49与 51。 (4)大数是质数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例如97与88。 (5)小数是质数,大数不是小数的倍数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例如 7和 16。

(6)2和任何奇数是互质数。例如2和87。 (7)1和任何自然数(0除外)都是互质数。 计算判定法 (1)两个数都是合数(两数相差较大),小数所有的质因数,都不是大数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如357与715,357=3×7×17,而3、7和17都不是715的约数,这两个数为互质数。 (2)两个数都是合数(两数相差较小),这两个数的差的所有质因数都不是小数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如85和78。 85,78=7,7不是78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 (3)两个数都是合数,大数除以小数的余数(不为“0”且大于“ 1”)的所有质因数,都不是小数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如 462与 221 462?221=2……20, 20=2×2×5。 2、5都不是221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 (4)减除法。如255与182。 255,182=73,观察知 73<182。 182,(73×2)=36,显然 36<73。 73,(36×2)=1, (255,182)=1。 所以这两个数是互质数。 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4乘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4.4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根据图意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例二) 二、新课学习 (一)小黑板出示例2 1.指名读题 2.出示自学提纲 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找出各种解答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4.自学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描述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5.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重点是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同时学生板书。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5×5)×2=25×(5×2)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可多指出几名学生回答,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相机板书三个算式) ③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小组交流)

四年级上乘法分配律计算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93×6+93×4 325×113-325×13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56×10152×102

125×81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125×79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25×125)×(8×4)?(4+8)×25 35×37+65×37 125×88 135×6+65×6 (43+25)×40 8×(125+7) 18×82+18×47+18×712 5×(40-4) 16×256 -16×56 69×45+31×45 38×29+38 125×(80+8)?

123×99 +123 125 ×7+125 79×99+79 35×102 47×101 25×44 98×37 38×45×201-45 ? 101-38 25×199 99×201-99 25×199+25? 102×83 124×25-25×24 (80+8)×25 ?

135×6+65×6 18×82+18×47+18×71 30×2+25×2?4×24+26×24?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宁安市东京城镇小学齐玉霞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2.口算:5×2 36×4 25×4 102×3 125×8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吗? 5○10=10○5 (15○4)○3=15○(4○3)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春天到了,山青了,水绿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在植树节这天到野外去植树。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谁能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你打算如何做? (2)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用红色突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指学生列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 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7)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精选文档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本课程课内练习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1)654+﹍﹍=521+﹍﹍ (2)64+﹍﹍=34+﹍﹍ (3)﹍﹍+546=﹍﹍+152 (4)﹍﹍+82=﹍﹍+64 (5)﹍﹍+﹍﹍=△+○ (6)﹍﹍+a=﹍﹍+b2、 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的,在()打上“√” (1)238+546=546+238()(2)甲×乙=乙×甲() (3)168+354=354-168()(4)364+152+426=364+426+152() (5)286-24-76=286-(24+76)()(6)532-542+168=532+168-542()3、在方框里填上不相同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1)34□+34□=34□+34□(要用上加法交换律) (2)(34□+34□)+?34□=34□+(34□+34□)(要用上加法结合律)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字或字母,是等式成立。 (1)a+(b+﹍﹍)=(﹍﹍+b)+c (2)(﹍﹍+36)+64=28+(36+﹍﹍) (3)﹍﹍+235+65=78+(﹍﹍+﹍﹍) (4)182+24+276+18=(182+﹍﹍)+( ﹍﹍+24) 5、商场开展优惠活动,凡购物满200元就返回50元的现金,妈妈有520元钱,她最大能买到多少钱的物品? 6、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1)86+75+125(2)524?–36+76(3)230+387+17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325×113-325×13? 28×18-8×28?

四年级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练习 一、计算下列各题 (25×125)×(8×4)(4+8)×25 35×37+65×37 135×6+65×6 (43+25)×40 8×(125+7)18×82+18×47+18×712 5×(40-4)16×256-16×56 125×(80+8)69×45+31×45 38×29+38 123×99 +123 125 ×7+125 79 ×99+79 二、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要简算 35×102 47×101 25×44 98×37 87×199 25×199 45×201-45 38×101-38 25×199+25 99×201-99 102×83 125×88 124×25-25×24 (80+8)×25 35×37+65×37

135×6+65×6 (43+25)×40 8×(125+7) 18×82+18×47+18×71 4×24+26×24 30×2+25×2 (30×25)×40 三、直接写得数 25×4= 4×25= 125×8= 8×125= 20×5= 5×12= 12×5= 4×50= 50×4= 2×50= (15×25)×4 = 15×(25×4)= (6×12)×5= 6×(12×5)= (13×5)×20= 13×(5×20)= 四、用简便方法计算 299×120+120 38×25×4 8×17×125 4×8×25×125 35×2×5=35×(2×)(60×25)×4=60×(×)125×5×8=(×)×5 (8×125)×(4×25)8×4×125×25 125×8×8 42×125×8 25×6×4 125×8×4 (25×4)×6 8×(7×25)125×16 16×25 125×32 64×125 25×1227×4×5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小卡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发现有关乘法的新知识。板:乘法 2.电脑出示例题图: ●二、活动尝试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菜老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答:一共要付550元。 三、探索规律 1.师: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咱们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2.那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65+45)×5= 65×5+45×5 3.师:如果这位阿姨买了3件短袖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式? 板:(32+45)×3 32×3+45×3 你能猜猜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检验? 板:(32+45)×3=32×3+45×3 4.出示:(13+10)×2=? 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谁能大胆猜想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计算?怎样检验? 师:通过算一算可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