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用文档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静止)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实用文档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分析论证

[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5.拓展与练习

如图6-37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二)生活中的杠杆

[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实用文档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作力臂的步骤:(1 )找准支点;(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 )标出力臂。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三、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 '和 F "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与 F "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 ,AB 长60cm ,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 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四、教学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 = F 2L 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作业安排

板书设计:

一、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5要素: 支点 ( O ) :动力 ( F 1 ) 阻力

( F 2 ) :

动力臂 ( L 1 ) :阻力臂 ( L 2 ) :

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 1L 1 = F 2L 2 )

2、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教学反思:

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从生活中的杠杆的共同特征引出杠杆的定义;第二,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

针对第一点,我注重突出“体验”。事先准备了一些教学用具,如扳手、剪刀、开瓶器,让学生上台来体验这些工具的用途,从中引导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及杠杆的定义;学生对其感兴趣,且对杠杆有更深入的认识。接下来,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杠杆五要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针对第二点,我先预设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学生所得出的科学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获得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着学生进入有效的研讨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本课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我认为该课不足之处:学生实验时间过长,使得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没有归纳小结;实验器材良莠不齐,会造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符。

实用文档

八年级下册物理 杠杆的初步认识及平衡条件(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过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并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对力学知识获得进一步理解:能从常见工具和器械中识别出杠杆和滑轮,知道杠杆、滑轮的特点和应用,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能正确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本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学习杠杆、滑轮和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第二部分是第3节,学习分析并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杠杆”,本节讲述了杠杆的概念和分类,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本节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表格,学习收集数据并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 2.第2节“滑轮”,本节讲述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特点和实质,并进一步学习了滑轮组的特点和组装,最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斜面和轮轴的工作原理.本节也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这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安装滑轮,总结出两种滑轮的特点. 3.第3节“机械效率”,本节是在学习了功、功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总功的概念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知道实际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杠杆、识别杠杆的类型,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②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通过组装滑轮组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③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额外功产生的原因,知道机械效率η<1,会正确进行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习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习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7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 (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2)在标杆一端增加一个钩码,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可以杠杆平衡与那些因素有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3、猜想与假设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记录,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 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标杆调节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样,左沉右调、右沉左调。 为什么实验时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动力臂、阻力臂该如何测量呢?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把支点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F2。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自行讨论设计实验,过会我会请每组的代表交流设计方案。同时操作,并进行适当的纠正。(多次实验)

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1

校内公开课授课人:张茂华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用具 杠杆、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从阿基米德的名言说起,“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2、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分别是什么? (二)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杠杆要平衡,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 提出探究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器材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2、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学课本77页后出示实验步骤,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并把所得数据填入78页表格中。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1)杠杆两端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F2·L2 6、讨论交流 为什么要改变力和力臂进行多次实验? 7、评估 实验中还有哪些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三)、练习巩固展示自我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 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边的螺母向旋一些。 (2)实验时只有一盒钩码(内有10个相同的钩码),当在左边第二格挂四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F 1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何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杠杆还不清楚。故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但须说明的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对通过实验得不出结论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知结果,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培养他们敢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出杠杆 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①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 ②杠杆平衡的仪器一套(共8组)、钩砝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FLASH MTV) 二、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1)支点: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5)阻力臂:支点到阻 三、课堂(1),巩固杠杆概念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沪科版教案

第一节杠杆的平行条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认识杠杆 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 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

及阻力臂L2的示意图。 填一填 ⑴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⑵支点是:________________, 动力是:____ ________, 阻力是:______ _____。 动力臂:______ _____。 阻力臂:______ _____。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1.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认为 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杠杆(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 3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关系? 4设计实验

5按照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 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示悬挂点到支 点O 的距离。 (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O 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6.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 。 学习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 实验 次数 左边 右边 动力F 1/N 距离L 1/cm 阻力F 2/N 距离L 2/cm 1 2 3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能根据一定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能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容 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杠杆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过程。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 铁架台、光滑圆轴、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称、铅球、自制杠杆(能够让一质量为50克的钩码吊起一铅球) 2、课件准备 古代埃及金字塔图(导入新课用)、猜测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图、“大力士推小男孩”的漫画(供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影片(一段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录像)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出一幅金字塔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师: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 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 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师:好,咱们就让实验现象来证明吧,谁上来操作一下?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四、教学用具:羊角锤、起子、核桃钳、 五、教学过程: <一> 认识杠杆: 活动一、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游戏吧,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三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三个力气小的女同学到计台前比赛,老师拿出:木板(有钉)、一瓶啤酒、一个核桃,先让男同学们徒手来做,再让女同学使用工具完成。 提问:是女同学的力气大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游戏中使用工具的过程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工具讨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老师巡回启发得出杠杆的定义:杠杆: 提问在生产、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同学举例: 观看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工具由学生分析这些杠杆工作时绕一个固定点而且还要受到力的作用,以撬棒为例,让学生讲解找出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的方向。总结:支点、动力、阻力的定义。 老师总结: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并不是理想的直硬棒,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

形状,我们要学会将具体的问题抽象为杠杆这种方法常称为“模型法”。 活动二、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析板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模拟跷跷板的游戏,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学案上的内容,完成实验1,并由学生解释处于水平静止位置由哪些因素决定? (两个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提问: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一定影响着杠杆的平衡吗?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学案上的实验2的内容,同时引出力的作用线。 结论:由学生总结。 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动力、阻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总结力臂:我们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从而得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 画力臂:请同学在学案上画出力臂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动力臂: 阻力臂: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F 1F 2 L 1 L 2 活动三、1、提出问题: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刚才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 实验前:思考讨论(1)杠杆两端装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起什么 作用?(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3、进行实验与收信集数据: 4、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回答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 . L 1 =F 2 . L 2 5、评估与分析: (1)在探究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你有何经验和教训? 你的收获是什么?由学生谈论。 思考与讨论:多媒体展示。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2.2.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把杠杆识别出来。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在杠杆上确定杠杆的五要素。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杠杆的生活实例指出杠杆的五要素;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准确找出力臂; 2.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实例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感性知识,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对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能知道,并能正确的使用部分简单机械,但他们对它们的原理并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从生活常见的实例入手,概括杠杆的共同点。考虑到学生对力臂理解有一定困难,可首先回顾点到直线的距离,能够将动力臂与点到线的距离联系起来,并比较力臂的大小;对实验探究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能识别杠杆。 2、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二)方法目标(认知策略) 1、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 对杠杆的发展史的学生,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平时吃放用什么来夹食物哪!我们写字用的笔,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还有乘坐的飞机高铁等这些交通工具里也包含的有简单的机械。我们今天就来开始我们的简单机械的学习吧!大家有信心掌握今天的知识吗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人移动石块 问题1:人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问题2:人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问题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教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用文档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静止)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实用文档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2)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三、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4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案 施桥初中物理教师:陈宏 一、教材分析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杠杆的五个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2)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三、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7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吗? 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2).在杠杆一端增加一个钩码,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可以杠杆平衡与那些因素有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3、猜想与假设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会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3)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画杠杆的力臂。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对力臂的理解,并能在示意图中画出力臂。 2.探究方法的设计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杠杆、细线、铁架台、钩码。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杆秤、衣服夹、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 2.教师演示器材:小黑板、课件、自制玩具跷跷板。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1.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模式,“认识杠杆”部分采用接受式探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采用发现式探究,本课分别以这两种形式进行了设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让学生自备工具,既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又开拓了教师的眼界(如学生带来的榨蒜泥器就是我未见过的),真可谓“教学相长”! 3.在“认识杠杆”的教学中,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了学生自学物理的能力。“教”不是教材的“留声机”,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通过先让学生指挥教师画“撬大石块的棍”的五要素,再观看课件中画铡刀的五要素,最后由学生自己画玩具跷跷板的五要素,有效地突破了画力臂这个难点。 4.本节课的重点放置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到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析现象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更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理念。 作为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流程。要多创设一些物理情景,多展示一些问题,多创设几个冲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1 《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10-1 《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年级学科备课时间 课题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时安排主备教师参与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3.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结合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对杠杆的 研究和应用事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进而唤起他们对祖 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力臂的概念;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杠杆的分类。 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资源准备剪刀、木棒、钩码、天平、酒瓶、起子、扳手、螺帽、钳子、大石头、小石头、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设计(初案) 备课建议及 教学思考(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 “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动地球”,你认为对吗? ?2)你如何与一个比你重的成年人玩跷跷板? ?3)什么是杠杆? 【教师】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本课内容,并准备一个杠杆带到课堂上展示,说出 其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踊跃上台展示、交流。 【学生】我带来的是开瓶盖的起子,现在我给大家表演如何用起子开瓶盖,起子在可 开瓶盖的过程中,是在力的作用下绕着这个固定点转动的。 【学生】我带来的是扳手,扳手是用来旋螺母的,扳手也是在力的作用下绕着这个固 定点转动的。 【学生】我带来的是剪刀,我发现在用剪刀剪指甲时,剪刀的两个刀片及柄也是在力 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 【学生】我带来的钳子,它在剪金属时,也是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能区分各种常见杠杆的类型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新课教学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像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也就是说,对于杠杆平衡条件,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 教材分析: 杠杆的知识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是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应用于一体的探究课。其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处理数据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画杠杆的力臂是本节的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出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本节课用一课时完成。 学情分析: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扫帚、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生活中的杠杆,但缺少的是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其中物理道理。例如为什么要使用机械?如何从生活中的杠杆抽象出物理的杠杆?什么是力臂,力臂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条件是什么?使用省力杠杆优点明显,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却不明原因不明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巧妙整合教学内容,给出恰当的场景,让学生建立科学的“杠杆”及其学会如何应用杠杆让生活更方便。 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主线:整堂课围绕三条主线展开。 第一条主线是知识线: 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运用(杠杆的分类) 第二条主线是探究线: 观看视频引入新课——以剪刀为载体说明杠杆的概念及要素——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剪刀为例说明杠杆的分类 第三条主线是杠杆的发展线: 以“人类最早使用杠杆的情形”说明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以见证了杠杆发展的“杆秤”为载体说明杠杆的平衡——通过分析“为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利用杠杆原理制成多种多样的工具”来说明杠杆的分类 2、教学设计步骤及设计意图: 采用“目标——领悟——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情景引课:看视频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第二步感受杠杆:经历“用剪子剪绳子、用起子起瓶盖、用筷子夹物品”等过程,寻找杠杆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总结杠杆的概念。 第三步目标导航:使学生清楚通过这节课“我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同时使学生对整节课内容有一个总的认识。 第四步描述杠杆: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学会从一些复杂实例中抽象出杠杆的物理模型,并经历用示意图描述杠杆的过程,领悟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八年级下册物理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教案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 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杠杆 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 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 让学生按下图所示分别操作。 (1)分别按图甲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提问:三次施加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样? 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 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罗山县山店中学黄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罗山县山店中学黄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用具 杠杆、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从阿基米德的名言说起,“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2、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分别是什么? (二)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杠杆要平衡,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 提出探究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器材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2、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3、设计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学课本77页后出示实验步骤,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并把所得数据填入78页表格中。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1)杠杆两端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F2·L2 6、讨论交流 为什么要改变力和力臂进行多次实验? 7、评估 实验中还有哪些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三)、练习巩固展示自我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 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边的螺母向旋一些。 (2)实验时只有一盒钩码(内有10个相同的钩码),当在左边第二格挂四

(八年级物理教案)杠杆教案示例

杠杆教案示例 八年级物理教案 杠杆教案示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 #0;23、图 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0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 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⑶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