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华历史五千年之大汉雄风

6中华历史五千年之大汉雄风
6中华历史五千年之大汉雄风

六大汉雄风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双方展开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实力强大的项羽却被刘邦困于垓下,遭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演出了霸王别姬的悲剧。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朝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减轻赋税和徭役,让百姓休养生息,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为汉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汉朝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他的宏伟事业的,经过了秦的暴政和多年的战乱,人口减少了,土地荒芜了,一片颓败的景象,一些功臣滋长骄傲和不满的情绪,而在北方,匈奴的骑兵也在南下,威胁着新的政权,汉高祖面临的是一个危机重重的局面,刘邦首先致力于剪除异姓王,韩信、英布这些帮助他打江山的功臣,一个个的被他剪除了,接着刘邦又大封同姓王,把自己的亲属子弟分到东方各地,以为这样可以保证他的统治,其结果是诸侯林立,留下隐患。

此后,汉高祖带着他那支久经沙场的大军北上抵抗匈奴,在经大同一带被困了七天七夜,几乎不能脱身,这次失利使刘邦意识到自己实力不足以降服匈奴,只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维护和平。

刘邦晚年曾回到故乡沛县,与乡人叙旧,感慨万端,六十二岁的他唱起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忧心忡忡的汉高祖愈感到深厚的不安,果然在他死后,诸

吕叛乱,这位吕后是历史上第一个想当女皇的人,大将周勃恢复了刘氏政权,这期间汉朝在政治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恢复起来,尤其到汉文帝,景帝统治的四十年期间,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刑罚也大大减少,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然而在文景二帝时,汉初留下的同姓王隐患也成为现实问题,诸侯已控制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他们可以自己铸钱,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这些王侯的墓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强盛。王国实力的膨胀,终于酿制了吴楚七国之乱,是大将周亚夫平定了叛乱,至此以后汉朝的统治真正牢固,实力雄厚,国富兵强,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当汉武帝刘彻即位时,真是生逢其时,他十六岁登基,便显示雄才大略,在他统治的五十多年间,汉王朝进入了我国封建时代少有的极盛时期,历史上第二个强大的帝国。

汉武帝放弃汉初清静无为的思想,听取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规定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国家正统的思想,从此儒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据永久的核心的地位,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的皇帝从此更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皇位神圣不可侵犯,当时还开办太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大学,它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是以后各朝国子监,和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前身,汉武帝不拘一格,任用贤才,尤其出身低微的人,这对汉朝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并把盐铁商等行业收回国营,统一铸造五铢钱,所谓推恩令,是把诸侯的封地再分封,分得很小,这样他们就再无力

与中央对抗了,汉武帝还十分重视水利,曾亲临黄河督查,那时修建的黄河大堤使黄河八十年没有出现大水灾,国家的富裕和强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至于国库的粮食发霉了,穿钱的绳子也烂了,牛羊遍野,珍宝无数。

汉武帝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他发动了激动人心的擒远略事业及其他拓土功业,凭着强大的实力,汉武帝把汉王朝的威名四处传播,汉朝的疆域大大扩展了,华夏文化也随之走向世界,汉武帝比秦始皇走得更远,不仅巩固了在岭南的统治,还在海南岛等更远的地域建立了行政机构。

在东南沿海一带,汉武帝征讨并打败了企图叛乱的越人力量,中央政府第一次抵达沿海山区。在西南地区,汉武帝发动的政治和军事攻势解决了一大批西南夷民族政权,把大批的土地纳入汉朝郡县的管辖范围。在东北地区,汉武帝也发动对辽东半岛的战争,确保了东北边境的安全。汉最大的敌人是匈奴,七十年来,与匈奴保持不平等的和亲关系,使汉朝感到莫大的屈辱,公元前127年开始,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卫青和霍去病是在对匈奴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将领,许多勇敢的汉家将士牺牲了,白骨覆盖了草原,匈奴终于受到了重创,汉军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保护了北方边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北方地区的和平。卫青和霍去病虽出身卑贱,但勇猛善战,有超群的军事才能,为巩固西汉王朝建立不朽功勋。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在漠北大败匈奴,使匈奴即失去河西,又失去漠南,他们悲伤的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从此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抗衡无力了。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不幸病死,汉武帝十分痛心,为他隆重的葬礼,为他修建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着他的赫赫军功。

当时在中国的西北,河西走廊以西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匈奴的统治之下,要彻底解决匈奴的问题,就得开拓西域。

汉武帝在出兵匈奴的同时就发出使者到西域,联络西域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这个出使西域的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探险家张骞。张骞从长安出发,一进入匈奴的地盘就被抓起来,囚居十年之久,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找到机会就逃出来,继续往西走,13年后张骞终于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和自己的见闻,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汉武帝这才知道,那茫茫的隔壁滩还有那么多的绿洲国家和如此生动的文化。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携带大量的金箔牛羊礼物,加强了与西域的关系,这时汉朝已在河西设置了酒泉、武威两个郡,长城也以修到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汉军在这里屯田戍边。

张骞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汉朝的影响在西域日益扩大。到了汉武帝末年,汉已在西域建立牢固的主权地位,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从河西走廊通往

西域,中亚和欧洲和平而繁忙的商路,也就是著名的“路上丝绸之路”已经打开,这是打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通道,古代西方人首先是通过从这条丝路上的运去的丝而了解中国的,称中国为“丝国”。同时中国人也因此而发现一个新的世界,西域的葡萄、石榴、芝麻、黄瓜,葱蒜等农作物以及音乐,魔术等统统传入中国,丰富了汉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中国美丽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以及冶铁、凿井等等先进生产技术也传到西域进而传到欧洲,促进了西方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至西汉鼎盛时期到西汉末年,人口已从几十万发展到几千万,汉帝国与此时西方的罗马帝国遥遥相呼应,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与此同时,海上通道的通航,使丝绸运往日本、印度和南洋诸国,中国成为整个东亚文明的领路人,这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汉武帝时期文化艺术高度发达,汉文化的风格与汉帝国的威严雄壮是一致的,在汉代的石刻、石像、石砖、石碑上尤其可以看出这一点,它庄严、古朴,大气,与以后的文化打不相同。西汉的织锦非常漂亮,漆器色彩鲜艳,图案则如行云流水一般,当时长安人的衣食住行尤其显得文明之至。汉代的乐府诗十分优秀,特别在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内容充满民歌的鲜活真切,以司马相如、贾谊、东方朔为代表的汉赋又是另一番辉煌。

对中国史学而言,汉代是继孔子著《春秋》以后,又一重要的时代,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世历史写作开创范例,是划时代的

标志。史记确立中国传记体的体例,纪传体包括本纪、列传、志、表四个部分。史记极高的文学成就也开创了中国的史记传记文学,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至汉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吸取了史记的神韵,唐宋文学大家无不备受史记的灵光,就连明清以来的小说戏剧也受到史记润泽。

西汉末年,远在漠北的匈奴发生内讧,使匈奴的呼汗耶单于向汉朝归降。元帝时期的就有了王昭君初赛的故事,不过这时的和亲已不同于汉初了,汉朝与匈奴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王昭君的出塞使她成为千古传颂的和平使者,在汉代,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艺术。

汉武帝去世后几十年,汉朝的经济和文化虽然在曲折中发展,矛盾却也在进一步积累,大地主的土地兼并,使农民流离失所,也构成对汉政权的主要威胁,汉帝国的太阳渐渐落下去了,国力损耗,国家收入大大减少,矛盾和危机四伏。汉哀帝时外戚王莽夺取了政权,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并按照古礼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最后在公元8年,改了年号,当上了皇帝,但是王莽的政策变化不定,币值四次改变,物价不断飞涨,又轻率地挑起对外战争,结果国力更加衰弱,民心不安,他的政策彻底的失败,天下由此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读后感

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读后感 暑假期间,认真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先生编著的《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一书。 作为一名工作十五年的教师,虽说有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教育形势变化得太快,随着民办学校清华园、东方剑桥的崛起,教育该走向何方?带着这个疑惑拜读了这本书,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 何谓有效的教学?教学是一场师生的共舞。这让我思考,师生如何共舞呢?教学,作为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与审美交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过程。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创造教育、审美教育,任何一个层面的教育都离不开他们的和谐统一。教学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现阶段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有四点: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图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提高学生的精神需要层次。只有把这些都统筹起来,点点滴滴的都做好,才能呈现近乎完美的教学。 肖川老师提到,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这让我茅塞顿开。“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

运、别有洞天质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豁然开朗。“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向教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映的关系。完美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学有所获”,甚至是有喜出望外的收获。 完美的教学是我学习的目标,“优秀教师”是我努力的方向。肖川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时,我们就会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希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心,多一份亲切。分享是师生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上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确保学生幸福而又有尊严地学习,自由、平等地对话,用心感受美、感受教育的过程,不断追求幸福,活出高贵的生命姿态。(胡

四大名著简介(作者、朝代、主要人物及事件)

《三国演义》 1、作者:罗贯中朝代:元末明初 2、主要内容:中国的第一部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消灭吴朝,建立晋朝,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和晋朝的开国历史,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以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斗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三个国家的兴盛和衰败为焦点,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期历史的巨大变化,塑造了许多的英雄人物。 3、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 1、诸葛亮:他胸怀大志,具有文韬武略,,有着远大的抱负,协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谨慎小心、鞠躬尽瘁。故事:《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草船借箭》 2、曹操: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用人、狡猾奸诈、疑神疑鬼、故事:煮酒论英雄孟德献刀 3、关羽:老实忠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粗心大意故事: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 4、张飞:为人勇猛,惜英雄重英雄,脾气暴躁,骄勇善战,有勇无谋 5、刘备:真诚、懦弱、心胸宽阔、情深意重故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6、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贤能,故事:火烧赤壁诸葛亮三气周瑜 《水浒传》 1、作者:施耐庵朝代:中国元末明初 2、主要内容: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ku

í)、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 《水浒传》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fǔ)朽(xiǔ)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全书前70回分别讲述各个好汉被官府逼迫,最后忍无可忍踏上梁山,并且在宋江的领导下对抗朝廷,为民除害的故事,体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现实;后50回主要写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及最后被奸臣所害。3、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 1、宋江:宋公明,人唤“及时雨”。孝顺,忠君,有领导才能,梁山泊首领。平素为人仗义,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主要事迹:杀阎婆惜,浔阳楼题反诗,三打祝家庄, 2、吴用: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故事:《智取生辰纲》《用计劫法场》, 3、武松:江湖上人称武二郎,武艺高强、性格刚烈故事:,《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 4、李逵:黑旋风,直爽、忠诚。主要事迹: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5、林冲: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故事: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6、鲁智深:花和尚鲁智深,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故事: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西游记》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 初读《我爱这土地》便发现这是一片具有力量的诗歌。诗歌的语言是精粹的,凝练的,要准确的理解诗歌的含义,就不能忽视它的写作背景——1938年11月。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军队从此开始全国性抗日战争。侵略者逞其暴力,陷我国土,中国人民只有同仇敌忾,才能走出一条爱国救亡的道路。诗人艾青用文字为号角,为武器,积极的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而写诗”。 1. 读意象 诗歌中离不开意象,创作主体要创造意象来表现独特的情感,通过了解创作背景,我们了解到“土地”代表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这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围绕着中心意象,作者写了鸟、河流、风、黎明这四个主要意象。开篇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鸟”自比,这里的歌唱着的“鸟”,不仅仅指诗人自己,更是千千万万的有良知、盼觉醒的中国人。 接着,理解下面诸多意象,要仅仅结合词语前面的修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人民的愤怒就像奔腾澎湃的“河流”,因此这里“河流”是指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无止息地”代表心中的怒火无法熄灭,人民不屈的反抗也绝不停息,这里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力量。“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还要思考这些主要意象和中心意象的关系。“鸟”是这片土地养育的儿女,在祖国妈妈正在遭受磨难之际,土地上流淌的“河”在咆哮,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在怒吼,有了这些正义的爱国的力量,祖国才能迎来黎明。因此,这些主要意象,都是围绕中心意象而写,深化了作者对于“土地”的情感——“爱”。 2. 读结构 这篇诗歌是现代诗,现代诗的特点之一是分节。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关系呢?诗歌的第一小节是对“土地”深情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假设开头,深情的进行歌唱。接下来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主题。 第二小节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转换视角,直抒胸臆。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的概括和情感集中抒发。如果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3. 读感情 抗战爆发后,艾青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他的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深切的反映出抗战的时代精神。“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何其悲壮,何其情深!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自序题为《用一生写三本书》,也就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艺术与趣味》三卷本教育随笔系列。实际上,肖川老师后来还写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是第二册,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的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的随笔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的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丝毫没有一点倦怠。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

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的,但是我们通过智者的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的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论体话语模式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的突破拓宽了教育学的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最重要的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来看看书中的两个话题。 一、教育的方向由谁决定?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常常记不住朝代、纪元、重要历史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记错、讲错、写错。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做一张通过一定时空把上述三者关系逻辑起来的表,使自己能一目了然,进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这个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退休后空闲了,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中旬,围绕这张表我选读了20几本书,把自己认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遴选出来,做成这张表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朝代纪元 五帝388年 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1、皇帝,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上古时代圣王。司马迁《五帝本纪》说,皇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在位100年。 2、颛顼(zhuān xu)帝,在位78年。 3、帝喾(kù)帝,在位70年。 4、唐尧(yáo)帝,在位98年。 5、虞舜(yù shùn)帝,在位42年。 6、仓颉,先秦传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造汉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夏朝471年 约前2070~前1600年 1、启,建立夏朝。尧帝时,命夏部落鲧(g?n)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失败,遂被放逐。舜帝继位后,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获成功,并继舜位成为中原部落盟主。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2、夏桀(jié),淫靡昏聩,夏末亡国之君。 商朝555年 商前期前1600~前1300年(301) 1、汤,又称武汤、成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经11次出征并获胜利,成为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政治家、大臣。协助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 3、盘庚,汤九世孙。盘庚继位后,为摆脱政治腐败、国势衰危等困境,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书·盘庚》是迁殷前后的报告辞。以盘庚迁都为分界线,商朝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 商后期前1300~前1046年(255) 1、武丁,武丁是商朝的第11世王,在继位之前,被父亲送至民间磨练意志和品质,武丁处处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继位后,破格任用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在位59年,史称“武丁中兴”。 2、纣,亦称帝辛,亡国之君。在位时,沉湎酒色,奢侈荒淫,统治残暴,曾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周朝79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276) 1、姬昌,即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而演周易。 2、姬发,即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王朝。 3、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宰辅。 4、吕尚,姜太公。西周初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有兵书《六韬》传世。 东周前770~前256年(515) [春秋前722~前481;战国前275~前221]

填空2016中国古代史重大历史事件编年表

2016年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史发展脉路 1、中国古代史: ①原始社会:远古时期,石器时代,刀耕火种时期 ②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③封建社会: 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1840) ④社会转型期: ●________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________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缓慢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2、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19———1949) ①从统治政府看: ●晚清政府(1840—1912)—— ●(中华民国)南京________政府(1912.1--4)——重要人物孙中山 ●(中华民国)______________政府(1912—1928)北京政府——重要人物袁世凯 ●(中华民国)南京___________政府(1927—1949)——重要人物蒋介石 ②从革命历程看:(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__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近代史前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__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近代史后期) 3、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________时期(重要时间1949——1954——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重要时间_______——1958——1966) 3.文化大革命十年(重要时间1966——1976)——徘徊中前进的二年(1976———1978)4.____________的新时期(重要时间_________——1992——至今)

我爱这土地朗诵分析

《我爱这土地》朗诵设计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篇情感真挚、深沉、浓烈的现代新诗佳作,一次次唤醒我们对民族百年沧桑的回忆。当我们把文字变成声音,用朗诵传递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时,那份热爱将感动每个人的心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朗诵设计。? 一、确定基调,理清脉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一切艺术感人的根本。张颂曾经说过:“态度、感情是朗读根基的核心,是朗读再创作的精华,是朗读有声语言的生命,是朗读技巧的灵魂。”所以我们进行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作品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深情又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土地是我们永远的故乡,它养育了我们,给我们力量和梦想。诗中作者化身为一只鸟,用激越深挚的歌声唱出对这片土地执着的爱。深沉的情感基调要求全诗在朗诵时应以稍慢、低沉的声音为主,部分诗句稍轻柔、上扬。? 接着我们要循着诗人的情感基调,分析这种基调下丰富诗情的层次。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八句,诗人化身为乌,哪怕喉咙已经嘶哑,仍要去歌唱“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无比温柔的黎明”,甚至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前两句,作者选择喉咙嘶哑的鸟的形象,传达时代赋予诗人的责任和诗人内心的歌唱>中动。然后以“歌唱”领起下面四句,这四句诗为并列关系,是歌唱的具体内容。七八两句则进一步升华诗人对土地执着的感情。? 第二部分只有两句,却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直抒胸臆,一问一答中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沉强烈的爱。最后的省略号似乎是心中潜流的无限的激情,激起人们的共鸣。? 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在把握全诗基调和脉络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全诗做一个具体的技巧设计。? 首先是确定语速。深沉的爱国情感决定全诗的朗诵语速要稍慢,但“歌唱”以下三句是对饱受磨难的祖国与不屈反抗的人民的讴歌,同时作为“歌唱”的宾语出现,为排比句,故在朗诵时应慷慨激越,语速稍快,一气呵成。“黎明”一句虽也为“歌唱”的宾语,但意思与前三句有明显区别,是对抗战胜利的向往,风格宜轻柔,故语速稍慢。最后两句情感抒发达到高潮,语速可以稍快。? 接着是对节奏的划分。诗句之间按照自然分行的方式稍作停顿,两节之间停顿时间最长,诗句内部则根据情感短暂停顿,具体如下:假如/我是/一只乌,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歌的—二节停顿时间最长,第一节的三个部分之间也要体现出明显的停顿。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停顿的方式,即落停和扬停。每个诗句结束时用落停,停顿时间稍长,气息刚好用完,声音顺势落停。而诗句中间停顿处用扬停,停顿时间稍短,声音虽停而气息未尽,而且停顿前声音稍微上扬或者拉开。如第一句,“假如”“我是”两处都是扬停,“一只鸟”处就是落停。? 还要考虑轻重音的处理,以下加点字词是诗中需着重强调的重音: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王地,这永远汹涌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幼儿挫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

幼儿挫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 摘要:挫折教育既是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本文总结了如何向幼儿实施挫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只要我们在正确的观念的指导下,运用恰当、合理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挫折教育;途径与方法 Abstract:Thesetbackeducationisnotonlythenewsituationneed,isalsosociety’sonekindofneed.Howdidthisarticlesummarizehasimplementedthewaywhic handthemethodtothebabythesetbackeducated,solongasweunderthecorrec tidea’sinstruction,theutilizationappropriate,thereasona blemethodcarriedo nthesetbacktothebabytoeducate,decidedcanachievetheanticipatedeffect. Keywords:baby;setbackeducation;wayandmethod 近些年来,“挫折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大量事实证明,少年儿童的挫折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这既是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及思想教育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观点,经过认真探索和研究,笔者总结了如何向幼儿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希望能为幼儿挫折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对幼儿挫折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1幼儿挫折教育及其意义 1.1幼儿挫折教育的含义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些情境条件提出某些难题,让幼儿独自去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篇一我是一只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著名的诗句,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凡是读过这诗句的人,无不为诗人那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所感染。他们也像诗人那样,眼睛里含上了泪水…… 这首诗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撼着诗坛。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

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然后我死了,

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 (一)词源探析 1、中文词源探析(1)甲骨文的含义(2)在 古代典籍中,先人们常用教字表示教育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将教与育合为一词连用,最早见于《孟子尽 心章句上》。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朱熹: 《四书集注》《说文解字》释之曰: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西文词源探析(1)英语中,教育为Education ;(2) 在法语中,教育为Education ;(3)在德语中,教育为Erziehung 它们均源于拉丁动词Educre , 其词首E 原意为出,词干ducre 原 意为引,整个词的原意为导出、引出的意思。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 / 3

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首先,该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其次,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再次,该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二)学习者学习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 学习者的特征: 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 不同的人遇到的问题、困难不同; 4. 不同的人学习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是人类认识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产生的。 (二)生物起源论 1. 观点: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我們中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這5000年的歷史當中多個王朝演繹著王朝更迭史。而在這其中有著以下王朝存在著: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大一統的王朝有著:秦、漢、隋、唐、元、明、清。但其中統一中國當今版圖的國家也只有元、清(在中國歷史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之內的是元朝,其次是明朝和清朝;明朝雖然初期擁有新疆東部和西藏,但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北元,為此明朝修建了近200年的長城,因此明朝沒有統一今天中國的所有版圖)。我這裏排除唐朝:因為終唐朝一代都沒有將西藏、雲南統一到中國的版圖之內。版圖最大的排名前三應該是清、元、明。在中國歷史以上的朝代當中其中有三個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朝代:秦、漢、清。在這裏排名的標準是:一、軍力的強大;二、經濟的繁榮、三、版圖的遼闊;四、制度與文化方面;五、給後世留下的基業。 首先講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6年)。 第一、在軍力方面:秦朝一統天下六國、北驅匈奴、南收南越;秦朝的軍力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期間疆界大幅擴展。除佔有原東方六國的疆域,更征服南越及閩越地區。在北方佔領了河南地,將匈奴勢力一度驅逐到陰山以北。 第二、經濟方面,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 第三、版圖方面: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亡,所以沒能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第四、制度與文化方面:創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設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第五、給後世的留下的基業:秦所立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制的楷模,而其統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更是方便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與生活交流,特別是秦朝開創的天下大一統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並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 其次講漢朝,其中漢朝分為西漢與東漢。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與“東漢”(西元25年—西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兩漢存在的時間約為422年,這段時間國家一統,民族融合以及到漢民族的初步形成。其中西漢時期被稱為中國歷史的第一黃金時期。 第一、在軍力方面,完成國家統一;對外方面漢朝徹底將匈奴趕到了歐洲,其中漢將軍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山更成為千古佳話。 第二、在經濟方面有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也是在西漢時期產生的。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笔记 当我惊奇的意识到后,我真的发现,我的工作中处处充满着欢乐和甜蜜。有时,当我 午餐过后,拿着书在孩子旁看时,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后躲着几个小家伙笑着给我敲背呢;有时,当和孩子们一起到大型玩具处玩耍时,孩子们不时传来叫我一起来玩的亲热叫唤声;有时,当家长们从我手中接过孩子的衣服真诚的对我说谢谢……这些让我兴奋不已,原来 快乐地工作可以是这么简单!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自序题为《用一生写三本书》,也就是《教育的理想 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艺术与趣味》三卷本教育随笔系列。实际上,肖川老师后来还写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形成了四卷本的系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是第二册,这本书对我触动依然很大,读这样的书总是有一种愉悦感,读肖川的随笔 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谈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就象是 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 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 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 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 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很想一下看完,又想慢慢回味一段段精妙缜密的美文,是越看越爱不释手, 丝毫没有一点倦怠。看完后感觉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使人心旷神怡,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 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的,但是我们通过智 者的思考来更好地认识教育。 在中国教育界,肖川的美文可谓几乎“家喻户晓”,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数十万中国 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刘铁芳语),魅力何在?刘铁芳认为肖川的教育随笔对传统教育学社 论体话语模式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还对传统教育写话语框架的突破拓宽了教育学的视野,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最重要的是,肖川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 个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来看看书中的两个话题。 一、教育的方向由谁决定?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教育的方向与方法”,肖川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 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 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 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 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

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与成就

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与成就 省宜…文章来源:方明主编本站原创谢绝转载点击数:2616 更新时间:2007-4-2 【字体:小大】选择视力保护色: 【 4 ●《2007年中考历史“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与测试》 由方明策划、主编、主创,已分别发表在相关报刊,谢绝转载。 专题构成 历史人物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个人、国家、社会乃至于整个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的身上都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等优秀的思想和品质。 着眼“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构建,从探寻历史人物与成就的角度出发,发掘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增环境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考点详解 ,本专题人物的选择,有二条原则:1、课标中属于“理解”和“运用”层次的历史人物;2、中考考点范围内的历史人物。 史 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观中国近代历史,它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以及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具有优良革命传甲午战争中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邓世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民主共和国的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等为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不屈节,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旧历甲午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旗舰吉野号,被鱼雷击中,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以邓世昌为利的形势下,顽强战斗,英勇打击敌舰,毫不畏惧,誓于舰队共存亡,展示出了中国人民崇高的民族气节,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主要革命活动: ,在檀香山组织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被选举为总理;1911年,组织发动武昌起义;12月,被选举为年元旦,宣告中国华民国成立。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亲自兼任军校总理。 史 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保证部队完成任务,自己光荣牺牲。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保证战斗胜利,烈火烧身坚持不动,壮烈牺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邓小平理论 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阐明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 史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导读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

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 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二、倾吐土地情结。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朝代│ 起讫 │都城│ 今地┃ ┠────┼────────┼───┼────┨ ┃夏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安邑 │山西夏县┃ ┃ │前21世纪初—约前├───┼────┨ ┃ │17世纪初 │阳翟 │河南禹县┃ ┠────┼────────┼───┼────┨ ┃ │约前17世纪 │亳 │河南商丘┃ ┃商 │-前11世纪├───┼────┨ ┃ │ │殷 │河南安阳┃ ┠─┬──┼────────┼───┼────┨ ┃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镐京 │陕西西安┃ ┃周├──┼────────┼───┼────┨ ┃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 ┃ │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汉├──┼────────┼───┼────┨ ┃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 ┃三│魏 │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 ┃ │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国├──┼────────┼───┼────┨ ┃ │吴 │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 ┃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晋├──┼────────┼───┼────┨ ┃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南│宋 │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