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图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图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及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 一、五对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 二、五条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3、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 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 2溶液中通入Cl 2 ,首先被氧 化的是Fe2+ 4、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5、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三.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1>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 如,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 可判断氧化性:。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显氧化性;又如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注意: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决定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如还原性:,氧化性:。 【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不一定: ⑴含有最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前述的氯元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是价 态越低,氧化性超强。H 3PO 4 中+5价的P无强氧化性。 ⑵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 ⑶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物质得到或掉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 ⑷得到电子难的元素失去电子不一定容易,例如:第ⅣA族的C,既难得到电子,又难 失去电 子,与其它原子易以共价键结合。 ⑸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是是氧化反应,也可能是还原反应。 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Cl 2、Br 2 、O 2 、I 2 、S等 (2)元素处于高价时的氧化物:CO 2、NO 2 、SO 3 、MnO 2 、PbO 2 等 (3)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浓H 2SO 4 、HNO 3 等 (4)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KClO 3、KMnO 4 、FeCl 3 、K 2 Cr 2 O 7 等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1.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检验管道是否漏氯气,化学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当生成160.5 g NH4Cl时,被氧化的氨水(含NH3 30%,密度为0.892 g/cm3)的体积为 ( B ) A. 508.2 mL B. 63.5 mL C. 254.1 mL D. 127.0 mL 2.m g铁屑与含有n gHNO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m∶n=1∶3,则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的质量为( BC ) A. m g B. 3 4 m g C. n 4 g D. n 2 g 3.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C ) A. NO2 B. NO C. N2O D. N2 4.在反应8NH3+3Cl2=6NH4Cl+N2中,被氧化的氨和未被氧化的氨的质量比是 ( B ) A. 3∶1 B. 1∶3 C. 1∶1 D. 3∶8 5.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B ) A. N2O B. NO C. NO2 D. N2O5 6.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比为( C ) A. 3∶1 B. 1∶3 C. 1∶2 D. 2∶1(MCE92.12) 7.在反应5NH4NO32HNO3+4N2+9H2O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原子与发生还原反应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北师88.31) ( B ) A. 3∶5 B. 5∶3 C. 5∶8 D. 5∶4 8.单质磷和浓氢氧化钾溶液共热时,生成磷化氢和次磷酸钾(KH2PO2),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D ) A. 1∶1 B. 5∶3 C. 3∶1 D. 1∶3 9.某含氧酸的钾盐(正盐),其化学式中有a个氧原子,所含另一种+6价元素R的原子个数为b,则0.5 mol该盐中K+的物质的量是 ( D ) A. (a-b) mol B. (2a-b) mol C. (6a-2b) mol D. (a-3b) mol 10.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MCE97.13) ( A ) A. 小于0.45 mol B. 等于0.45 mol C. 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 大于0.90 mol 11.24 mL浓度为0.05 mol / 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0.02 mol / L的 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MCE95.23) ( B ) A. +6 B. +3 C. +2 D. 0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 一、五对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 二、五条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3、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 4、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5、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三.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1>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 如,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 可判断氧化性:。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显氧化性;又如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注意: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决定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如还原性:,氧化性:。 【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不一定: ⑴含有最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前述的氯元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是价 态越低,氧化性超强。H3PO4中+5价的P无强氧化性。 ⑵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 ⑶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物质得到或掉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 ⑷得到电子难的元素失去电子不一定容易,例如:第ⅣA族的C,既难得到电子,又难 失去电 子,与其它原子易以共价键结合。 ⑸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是是氧化反应,也可能是还原反应。 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Cl2、Br2、O2、I2、S等 (2)元素处于高价时的氧化物:CO2、NO2、SO3、MnO2、PbO2等 (3)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浓H2SO4、HNO3等 (4)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KClO3、KMnO4、FeCl3、K2Cr2O7等

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

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知识点总结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概念转化: 口诀:升失氧,降得还,若说性,恰相反; 1、在化学反应中,有一种物质被氧化,必定有一种物质被还原,这样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得电子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 3、凡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4、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中的原子得电子,则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变成还原产物,则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5、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中的原子失电子,则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变成还原产物,则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二、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表示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 2、双线桥法(了解):表示氧化剂及其还原产物、还原剂及其氧化产物之间得失电子情况。 三、中学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一)常见氧化剂与还原剂 1、氧化剂 (1)非金属性较强的单质:等;、、、、、322222O O I Br Cl F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失 e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还原剂 氧化剂 物 质 产物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反应物 生成物 发生还原反应(反应) 具有氧化性(性质) 元素化合价降低 元素化合价升高 具有还原性(性质) 发生氧化反应(反应) 元素失电子 元素得电子 元素被氧化 元素被还原 同时发生 电子转移 变价相等

(2)变价元素中高价态化合物: 、固体硝酸盐等; 、稀、浓、浓、、334272243HNO HNO SO H O Cr K KMnO KClO (3)高价态金属阳离子:等;、、+ ++23e Cu Ag F (4)能电离出H +的物质:溶液等;、、稀稀442NaHSO HCl SO H (5)其他: ()等 、银氨溶液、新制、、、、漂白粉、2222222a OH Cu O H NO O N MnO HClO 2、还原剂 (1)金属性较强的单质:等;、、、、、Zn Fe Al Mg Na K (2)某些非金属单质:等;、、Si C H 2 (3)变价金属中某些低价态化合物: ()及亚硫酸盐等; 及其盐、、、盐、及硫化物、、2222SO HI HBr OH Fe Fe S H CO +(4)其他:单质S 、Sn 2+盐、浓盐酸、NH 3等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常用判断方法(两种题型考法) 1、根据金属活泼性判断 金属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对应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1)单质的还原性:按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次减弱。(强调顺序) (2)离子的氧化性:按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次增强(铁指Fe 2+) 如氧化性:++++++>>>>>223Fe H Cu Fe Hg Ag 2、根据非金属的活泼性判断 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高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1:在反应KClO 3+6HCl=KCl+3Cl 2 ↑+3H 2 O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3 B、1:5 C、5:1 D、1:1 2、在4Zn+10HNO 3==4Zn(NO 3 ) 2 +NH 4 NO 3 +3H 2 O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和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 是() A 4:1 B 1:4 C 9:1 D 1:9 3、实验室将NaClO 3和Na 2 SO 3 按物质的量比2:1倒入烧瓶中,用水浴加热,同时滴入H 2 SO 4 溶液,产生 棕黄色的气体X,反应后测得NaClO 3和Na 2 SO 3 恰好完全反应,则X为() A Cl 2 B Cl 2 O C ClO 2 D Cl 2 O 3 4、在某温度下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在其产物中NaClO、NaClO 3、NaCl、H 2 O经过分析,ClO—、ClO 3 —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被氧化的氯和被还原的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4:1 C、1:4 D、5:1 5、关于反应K37ClO 3+6H35Cl=KCl+3Cl 2 ↑+3H 2 O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KCl中含有35Cl B. KCl中含有37Cl C. 生成物Cl 2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1 D. 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6e- 6、KClO 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绿黄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变化可个表述为: KClO 3 +HCl (浓)=KCl +ClO 2↑+Cl 2 ↑+ () (1)请完成该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未知物化学式填入括号内) (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填写编号,)。 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 (3)产生0.1molCl 2 ,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 (4)ClO 2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的效率(以单位质量得到的电子数表示) 是Cl 2 的_______倍。 强化训练: 1、Cu 2S与一定浓度的HNO 3 反应,生成Cu(NO 3 ) 2 、CuSO 4 、NO 2 、NO和H 2 O,当NO 2 和NO的物质的量之 比为1: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 2 S和 HNO 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7 B、1:9 C、1:5 D、2:9 2、在MnO 2+4HCl(浓) MnCl 2 +Cl 2 ↑+2H 2 O,在反应中起酸性和起还原性作用的HCl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4 B 1:2 C 2:1 D 1:1 3、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以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当制得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氧气时,三个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A.1︰1︰1 B.2︰2︰1 C.2︰3︰1 D.4︰3︰2 4、实验室将NaClO 3和Na 2 SO 3 按物质的量比2:1倒入烧瓶中,用水浴加热,同时滴入H 2 SO 4 溶液,产生 棕黄色的气体X,反应后测得NaClO 3和Na 2 SO 3 恰好完全反应,则X为() A Cl 2 B Cl 2 O C ClO 2 D Cl 2 O 3 5、某溶液中Cl-、Br-、I-三者物质的量之比是2:1:6,通入一定量的Cl 2 ,当反应完成后,该比值变 为4:1:4,则反应的Cl 2 与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2 B.1:3 C.1:4 D.1:6 6、已知Co 2O 3 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Co 2 O 3 、Cl 2 、FeCl 3 、I 2 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 液中不可能 ...发生的是() A.3 Cl 2 + 6 FeI 2 = 2FeCl 3 + 4 FeI 3 B.Cl 2 + FeI 2 = FeCl 2 + I 2 C.Co 2O 3 + 6 HCl = 2CoCl 2 + Cl 2 ↑+ 3H 2 O D.2Fe3+ + 2I—= 2Fe2+ + I 2 7、24mL浓度为0.05mol/L的Na 2SO 3 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的K 2 Cr 2 O 7 溶液完全反应,则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氧化还原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1 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1)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反应。 (2)反应物: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表现氧化性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表现还原性 (3)产物: 氧化产物:失电子被氧化后得到的产物-----具有氧化性 还原产物:得电子被还原后得到的产物-----具有还原性 (4)物质性质: 氧化性:氧化剂所表现出得电子的性质 还原性:还原剂所表现出失电子的性质 注意:a.氧化剂还原剂可以是不同物质,也可以是同种物质 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不同物质,也可以是同种物质 C.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是指物质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能力,与物质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5)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1.2 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1)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①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它的原子只能得到电子,因此该元素只能作氧化剂,如+7价的Mn和+6价的S ②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电子,因此该元素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0价的S和+4价的S ③元素处于最低价时,它的原子则只能失去电子,因此该元素只能作还原剂,如-2价的S (2)重要的氧化剂 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F2、Cl2、Br2、O2等。 ②元素处于高价时的氧化物、高价含氧酸及高价含氧化酸盐等,如MnO2,NO2;浓H2SO4,HNO3;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唐荣德 1.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检验管道是否漏氯气,化学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当生成160.5 g NH4Cl时,被氧化的氨水(含NH3 30%,密度为0.892 g/cm3)的体积为 ( B ) A. 508.2 mL B. 63.5 mL C. 254.1 mL D. 127.0 mL 2.m g铁屑与含有n gHNO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m∶n=1∶3,则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的质量为( BC ) A. m g B. 3 4 m g C. n 4 g D. n 2 g 3.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MCE97.24) ( C ) A. NO2 B. NO C. N2O D. N2 4.在反应8NH3+3Cl2=6NH4Cl+N2中,被氧化的氨和未被氧化的氨的质量比是( B ) A. 3∶1 B. 1∶3 C. 1∶1 D. 3∶8 5.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B ) A. N2O B. NO C. NO2 D. N2O5 6.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比为( C ) A. 3∶1 B. 1∶3 C. 1∶2 D. 2∶1(MCE92.12) 7.在反应5NH4NO32HNO3+4N2+9H2O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原子与发生还原反应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北师88.31) ( B ) A. 3∶5 B. 5∶3 C. 5∶8 D. 5∶4 8.单质磷和浓氢氧化钾溶液共热时,生成磷化氢和次磷酸钾(KH2PO2),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D ) A. 1∶1 B. 5∶3 C. 3∶1 D. 1∶3 9.某含氧酸的钾盐(正盐),其化学式中有a个氧原子,所含另一种+6价元素R的原子个数为b,则0.5 mol该盐中K+的物质的量是( D ) A. (a-b) mol B. (2a-b) mol C. (6a-2b) mol D. (a-3b) mol 10.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MCE97.13) ( A ) A. 小于0.45 mol B. 等于0.45 mol C. 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 大于0.90 mol 11.24 mL浓度为0.05 mol / 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0.02 mol / 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MCE95.23) ( B ) A. +6 B. +3 C. +2 D. 0 12.将9.60×10-4 mol XO4-在溶液中还原到较低价态,需用24 mL 0.100 mol/L 的H2O2

最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总结

一、氧化还原基本概念 1、四组重要概念间的关系 (1)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变化叫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者说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或者说是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氧化剂、还原剂是指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叫做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 价升高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指生成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所得产物叫做氧化产 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所得产物叫做还原产物。 关系: 口诀: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还.原剂,氧.化反应;(升失氧还氧)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反应;(降得还氧还)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注意: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1.氧化还原中的电子转移表示法 (1)双线侨法: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表示电子转移结果,该法侧重于表示同一元素的原 子或离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如

注意: ○1线桥从方程式的左侧指向右侧; ○2箭头不表示得失,只表示变化,所以一定要标明“得”或“失”。 (2)单线桥法:在反应物中的还原剂与氧化剂之间箭头指向氧化剂,具体讲是箭头从失电 子的元素出发指向得电子的元素。如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此类反应的特点是还原剂和氧化剂分别为不同的物质,参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全部被还原或氧化,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全部发生变化。例如: 2.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此类反应的特点是还原剂或氧化剂只有部分被氧化或还原,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只有部分发生变化,除氧化还原反应外,还伴随非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3.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发生在同一物质的不同元素之间,即同一种物质中的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该物质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物质的同种元素之间,即同一物质中的同一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例如:

知识讲解_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基础)

高考总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基础) 编稿:房鑫审稿:张灿丽 【考纲要求】 1.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能运用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考点梳理】 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的原则 (1)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目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目,即:“电子得失数相等”“化 合价升降数相等”。 (2)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3)电荷守恒:对于离子方程式,等式两边“电荷总数相等”。 2.配平的思路 一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之间的配平—化合价升降相等或电子得失数相等;第二部分是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3.常见配平方法——化合价升降法(即电子得失法或氧化数法) 二、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策略 近年来我们发现高考中有区分度的题目一般都会涉及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而且常以离子反应的形式出现,题目中会伴随陌生度较高的新信息和新情境,灵活度较高,是对考生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攻克这一难题不能单纯靠背诵书上出现的反应方程式,须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积累书写陌生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具备“得一法解若干题”的能力,才能在高考中拿到关键分,取得理想成绩。 如何正确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类离子方程式,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题干的表述列出相关物质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清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2.要满足电子守恒;3.要满足电荷守恒;4 .注意溶液的酸碱性,调整反应介质;5 .满足原子守恒。 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关键是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相等,即得失电子守恒,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其解题的一般步骤为: (1)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2)找准一种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注意化学式中离子的个数) (3)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电子守恒列出等式: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 (4)对于多步连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只要中间各步反应过程电子没有损耗,可直接找出起始反应物和最终产物,删去中间产物,建立二者之间的守恒关系,快速求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例1、(2016 四中同步)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C+□HNO3=□NO2↑+□CO2↑+□H2O 【思路点拨】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解析】配平步骤: ①标价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标出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

氧化还原反应综述新课标人教版

氧化还原反应综述 学习目标: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 2、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规律、观点、方法、能力、题型、态度综合一体化。 3、用科学的方法落实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掌握高考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题型的解题思路。 学习内容: 一、知识与方法 (一)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在___________反应前后有变化。 2、联系:回顾下列物质的性质,其中在反应中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大约占多

元素化合物只是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ne —失ne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总结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依据元素周期表。(2)依据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在溶液中反应)。 (3)依据反应原理: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4)依据反应条件及反应剧烈程度。(5)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程度。 (6)依据电化学原理。(7) 依据反应浓度大小 2、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1)反应先后规律(2)得失相等规律(3)归中规律(只靠近、不交叉) (4)邻位转化规律(5)跳位转化规律。 (四)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箭头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_,标出电子转移的总数。 2、双线桥法:一个箭头由氧化剂指向_______产物,电子总数前写________(填“得”或“失” );另一个箭头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___,电子总数前写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唐荣德 1.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检验管道是否漏氯气,化学方程式为:3Cl 2+8NH 3=6NH 4Cl +N 2,当生成 g NH 4Cl 时,被氧化的氨水(含NH 3 30%,密度为 g /cm 3)的体积为 ( B ) A. mL B. mL C. mL D. mL 2.m g 铁屑与含有n gHNO 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m ∶n =1∶3,则起氧化 剂作用的HNO 3的质量为 ( BC ) A. m g B. 34m g C. n 4 g D. n 2 g 3.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 C ) A. NO 2 B. NO C. N 2O D. N 2 4.在反应8NH 3+3Cl 2=6NH 4Cl +N 2中,被氧化的氨和未被氧化的氨的质量比是 ( B )

A. 3∶1 B. 1∶3 C. 1∶1 D. 3∶8 5.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 碳。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 B ) A. N 2O B. NO C. NO 2 D. N 2O 5 6.在NO 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比为 ( C ) A. 3∶1 B. 1∶3 C. 1∶2 D. 2∶1 7.在反应5NH 4NO 3 2HNO 3+4N 2+9H 2O 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原子与发生还 原反应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北师 ( B ) A. 3∶5 B. 5∶3 C. 5∶8 D. 5∶4 8.单质磷和浓氢氧化钾溶液共热时,生成磷化氢和次磷酸钾(KH 2PO 2),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D ) A. 1∶1 B. 5∶3 C. 3∶1 D. 1∶3

高一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

氧化還原反應 1、概念 定義: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の反應就叫做氧化還原反應。 判斷の依據:化合價是否有變化 本質: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 反應歷程:氧化還原反應前後,元素の氧化數發生變化。根據氧化數の升高或降低,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拆分成兩個半反應:氧化數升高の半反應,稱為氧化反應;氧化數降低の反應,稱為還原反應。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是相互依存の,不能獨立存在,它們共同組成氧化還原反應。 例1.下麵有關氧化還原反應の敘述正確の是 ( ) A.在反應中不一定所有元素の化合價都發生變化 B.肯定有一種元素被氧化,另一種元素被還原 C. 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の反應是還原反應 D.某元素從化合態變為游離態時,該元素一定被還原 【鞏固】判斷下列化學反應哪些是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⑴2Mg+O2点燃2MgO CaO+H2O=Ca(OH)2 ⑵2KMnO4△ K2MnO4+MnO2+O2↑Cu(OH)2△CuO+H2O ⑶C+2CuO高温2Cu+CO2Zn+H2SO4=ZnSO4+H2↑ ⑷2HCl+CaCO3=CaCl2+CO2↑+H2O KCl+AgNO3=AgCl↓+KNO3 ⑸3NO2+H2O=2HNO3+NO2H2S+SO2=3S+2H2O 氧化性:是指物質得電子の能力。處於高價態の物質一般具有氧化性。 還原性:是指物質失電子の能力,一般低價態の物質具有還原性。

【練習】1、指出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の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⑴4P+5O2点燃2P2O5⑵2KClO3催化剂 △ 2KCl+3O2 ⑶2KMnO4△K2MnO4+MnO2+O2↑⑷S+2KNO3+3C△2S+3CO2↑+N2↑⑸2H2S+SO2=3S+2H2O ⑹3NO2+H2O=2HNO3+NO ⑺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 ⑻Zn+2HCl=ZnCl2+H2↑MnO2+4HCl(濃)△MnCl2+Cl2↑+2H2O ⑼3Cu+8HNO3 (稀)=3Cu(NO3)2+2NO↑+4H2O 2.已知下列反應:①2Na+2H2O=2NaOH+H2↑②2F2+2H2O=4HF+O2 ③Cl2+H2O=HCl+HclO ④2NaCl+2H2O 电解 2NaOH+H2↑+Cl2↑⑤CaO+H2O=Ca(OH)2 ⑥CaCO3+H2O=Ca(HCO3)2 (1)其中水在反應中作氧化劑の反應是(填代號下同) . (2)其中水在反應中作還原劑の反應是 . (3)其中水在反應中既不作氧化劑也不作還原劑の反應是. 3.在K2Cr2O7+14HCl=2KCl+2CrCl3+3Cl2↑+7H2O反應中,是氧化劑;是還原劑;元素被氧化;元素被還原;是氧化產物;是還原產物;電子轉移の總數是 . 3、氧化還原反應實質の表示方法 (1)雙線橋法 a、兩條線橋從反應物指向生成物,且對準同種元素 b、要標明"得"、"失"電子,且數目要相等。 c、箭頭不代表電子轉移の方向。 舉例: (2)電子轉移法即單線橋法 a、一條線橋表示不同元素原子得失電子の情況。 b、不需標明"得"、"失"電子,只標明電子轉移の數目。 c、箭頭表示電子轉移の方向。 d、單線橋箭頭從還原劑指向氧化劑。 舉例: 【鞏固】分別用雙線橋和單線橋表示下列氧化還原反應電子の轉移。 ⑴2Mg+O2点燃2MgO ⑵2KClO3MnO2 △ 2KCl+3O2 ⑶C+2CuO高温2Cu+CO2⑷Zn+H2SO4=ZnSO4+H2↑ 4、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の關係 (1)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2化合反應不都是氧化還原反應。有單質參加の化合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3分解反應不都是氧化還原反應,有單質生成の分解反應才是氧化還原反應。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杭信一中何逸冬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离) 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 3、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4、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习题一】 (2018?绍兴模拟)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FeCl2+Cl2═2FeCl3 B.ICl+H2O═HCl+HIO C.SiO2+2C高温Si+2CO↑ D.2Na+O2点燃Na2O2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规律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解答。 【解答】解:A.Fe和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选; C.C和Si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Na和O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 (2015春?高安市校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B.工业可采用火法炼铜:Cu2S+O2═2Cu+SO2,每生成2mol铜,反应共转移6mol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总结材料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①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 应; ④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 应。 从数学集合角度考虑: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基本概念 概念定义注意点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被氧化元素失去电子的过程元素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被还原元素得到电子的过程元素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 氧化产物通过发生氧化反应所 得的生成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同 一种产物,也可以是不同产物,还可以是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产物。如反应 4FeS2+11O2=2Fe2O3+8SO2中,Fe2O3和SO2均既 为氧化产物,又为还原产物。 还原产物通过发生还原反应所得的生成物 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常见氧化剂:(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 H2SO4、HNO3、KMnO4等(4)过氧化物;如Na2O2、 H2O2等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常见还原剂: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 n、Fe等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Na2SO3、FeSO4 氧化性得到电子的能力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 有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还原性失去电子的能力

2.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氧化剂有氧化性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有还原性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例1]金属钛(Ti)性能优越,被称为继铁、铝制后的“第三金属”。工业上以金红石为原料制取Ti的反应为: aTiO2+bCl2+cC aTiCl4+cCO ……反应① TiCl4+2Mg Ti+2MgCl2 ……反应② 关于反应①、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TiCl4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剂; ②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还原; ③在反应①、②中Mg的还原性大于C,C的还原性大于TiCl4; ④a=1,b=c=2; ⑤每生成19.2gTi,反应①、②中共转移4.8mol e-。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⑤ 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双线桥法、单线桥法) ①单线桥法。从被氧化(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被还原(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标明电子数目,不需注明得失。例: 2e-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双线桥法。得失电子分开注明,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同种元素)注明得失及电子数。例: 得2e-——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失2e-— — 两类特殊的化学反应 ①歧化反应,同种元素同价态在反应中部分原子化合价升高,部分原子化合价降低。例: 得5×e 3Cl2+6KOH KClO3+5KCl+3H2O 失5e ②归中反应。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趋于中间价态,解此类题最好将该元素的不同价态用数轴标出,变化的区域只靠拢,不重叠。例: 得5e-

氧化还原反应核心规律总结与运用大盘点

氧化还原反应核心规律总结 与运用大盘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氧化还原反应核心规律总结与运用大盘点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考试范围,其主要内容包括:⑴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⑵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的相对强弱的判断;⑶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种种计算;等等。为此,在复习中必须熟练地掌握好这些知识,同时,还要善于从这些知识中去挖掘隐含着的重要核心规律,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方面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重要核心规律总结 规律之一:性质规律 1. 某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则该元素只具有氧化性。这是因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只能降低,不可再升高。例如,K Mn +7O 4、H 2S +6 O 4、H + 、N +5O 3-、F 0 2(无正价)等。 2. 某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则该元素只具有还原性。这是因为在氧化还原 反应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升高,不可能再降低。例如,K C -1 l 、N 0 a(无负价)、Na 2S -2 等。 3. 某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则该元素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该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升高或降低。例如,C 0 、S 0 、Fe +2 、S +4 O 2 等。 4. 金属单质只具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多数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少数只具有氧化性。 5. 含同种元素相邻价态的两物质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C 与CO ,CO 与CO 2,Cl 2与HCl ,浓H 2SO 4与SO 2等均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物质(微粒)可否作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规律之二:强弱规律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微粒)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分别为: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