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经济

中国房地产经济
中国房地产经济

中国房地产经济

近十年来,在中国大陆的这块土地上,房地产行业无疑是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之一。

但是正是由于发展过为迅速,也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很多议论的话题,也是由于发展迅速,它暴露出的问题也成为进下民众最关心的焦点之一。

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价格提升过快

1995年海南地产泡沫破灭。

1998年,国务院颁布23号文,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

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在“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引导下,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开始登陆中国内地。

2000年2月,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住房实物分配在全国已经停止!”

至此住房分配制度被取消,开始实行自主购买商品房制度。90年代末房改后杭州的房价大概是400-500元/m2。

而中国房地产飞速飙升的年份是2000年至今,以北京为例,北京内城四区在2000年左右的房价大概是4300元/m2(这个房价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数一数二的高价)而截止到2010年,内城四区的房价大概是55000元/m2。而从属于郊区的通州,2000年的平均房价也只有1800元/m2.而到了2010年则直接为24000元/m2。十年内房价飞飙了十二倍之多。

中国房价提升速度之快可谓世界前列。

民众的购买能力没有显著提升

相对飞升的房价而言,而中国在岗职工的工资水平却一直在低速增长。2001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870元,比上年增长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2%;而到了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与2009年的32736元相比,增加了4411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而考虑到通货膨胀率(没有仔细的算,但是总的通货膨胀率应该超过30%)。中国城镇在岗职工的真正购买能力只提升了2.6到3.0倍。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并不像政府官方给出的GDP数据一样涨势惊人。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没有很大的提升。

过多的剩余资源投入到房地产行业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的崛起,社会上的大量闲散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之中。即使是没有获得加入房地产开发的公司或者个人,都在积极筹措资金“炒房”,一时间,房地产成为所有行业中最为有利润和最为火爆的行业之一。

可是过多的闲散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之中,使得房地产行业积攒了非常之多的经济泡沫。致使中国经济产生了一个怪现象:房地产行业得到了过剩的资金,而高精制造业,品牌塑造等等一些列可以真正可以得到提升的行业在不同程度上

得到了退化。

旧房改造拆迁手段粗暴

而在社会上的各种新闻报道中,强拆,钉子户等一系列词汇已经成为了时事新闻中的常客。而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在2010年各个强拆事件中付诸新闻报道的只有20起,而钉子户,抗拆等时间层出不出。几乎每一天强拆事件都在冲击我们的眼球。

房屋建设质量不合格

在中国房地产中,由于利润巨大,所以致使过多的人积极投身于行业中,致使行业水准良莠不齐。楼脆脆楼倒倒事件发生后,各种房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国家政策支持

房地产行业发展之所以如此的中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分不开。

自从银行开始办理房贷业务后,国家一再的宣传房贷优点,一再宣传贷款消费,超前消费等欧美消费模式。国税发[2006]31号文规定开发项目预计计税毛利率按以下规定确定:1、开发项目位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和郊区的,不得低于20%。2、开发项目位于地及地级市城市和郊区的,不得低于15%。3、开发项目位于其他地区的,不得低于10%。

高税收并没有压制房价,而致使房价更加高昂。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政府政策中压制房价的手段的单一和无效。尤其是零五年之后,国家一再着重提出要压制房价,但是每一次政策出台后,房价不降反升,而尤其是零八年到一零年房价直线上涨。

中国房价如此之高跟国家政策也有关系。

房地产经济泡沫

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2017年房地产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2017年房地产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综述 中国房地产金融已站在发展的交叉路口。经过数十年不断扩张的中国开发商,在资产负债表日渐杠杆化的同时,也面临各大银行日趋保守的信贷政策。今后,这些开发商除了采用传统的融资手段,还需要着眼于一些新兴的结构性融资工具。 本报告简要阐述了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并着重探讨了房地产证券化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未来发展前景。尽管房地产证券化和REITs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对于中国房地产投资者和开发商来说,它们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 今后,开发商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依赖于银行信贷和境内外公司债券等传统融资渠道。 与此同时,他们也将拓宽融资视野,将目光投向永久债券、信托公司、P2P借贷和众筹 融资等模式,并且与有土地储备的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等。 ? 房地产抵押担保证券(MBS)和资产担保证券(ABS)都属于结构性产品,它们使开发 商和银行有机会将未偿贷款转变为交易型债券。而且,又能使开发商将部分开发风险分 担给投资者,同时帮助银行释放其资产负债表,使之更愿意并且有能力直接贷款给房地 产开发商。更高的收益潜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及另类资产接触机会,都将成为吸引投 资者的有利因素。 ? 自2015年4月起,中国政府放宽了对MBS和ABS的限制。尽管一些中国资产持有者试水资 产证券化(详见报告中相关案例)的做法已经引起人们关注;但总体而言,与在美国的 庞大市场相比,此类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微不足道。

? REITs在获得一系列房地产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元化、可负担性、流动性、税收优惠和透明度等方面。REITs之所以成为优于MBS和ABS的低风险投资选择,主要在于其专业化管理、透明度要求以及其它指导原则。 ? 尽管REITs具有多种优势,但要在中国获得市场认可,仍面临不小的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对于许多房地产项目而言,租金收益率较低; ? 缺乏税收激励; ? 缺少REITs和资产的专业管理人才; ? 以散售为主的商业模式不利于大宗、可交易资产的积累; ? 缺少成熟的散户投资者; ? 资本流动限制。 ? 尽管资产证券化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有限,但它们仍有可能改变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格局。今后,房地产开发商、资产持有者和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中国房地产经济的启示 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碎成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国内的各种因素引起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乃至破灭。 (一)国内资金流动性方面产生严重过剩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前景下,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也得到扩大,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使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严重,而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日元升值又导致日本外贸出口受阻,于是,投资者就把大量资金投入见效快,利润高的房地产领域和股市等不动产行业,日元的升值也使外国投资者看好日本,使外国资金大量涌入日本,而外国资本涌入的大多也都是房地产市场。从根源上来说,正是日本国内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碎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和不合理投资是房地产泡沫破碎的祸端。 (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日本政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了让资金流通得快些使国内的经济向正常化发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政府连续5次降低利率,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措施并没达到相应目的,投资者仍不愿把资金投入其它行业,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仍是严重的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此状况下,日本政府又提供大量的货币,这进一步造成了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大量资金

流入见效快,易吸纳的楼市和股市,对不动产行业的过度投机,使日本的楼市股市价格飙升很快,这又刺激了投资者对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投资,这对日本的房地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代的到来。 (三)宽松的银行信贷政策加剧房地产泡沫碎裂 在日本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下,致使日本资金在国内极度泛滥,在此状况下,日本的商业银行本应执行信贷紧缩政策,但银行为了稳定和利率的回报,银行执行的却是宽松的信贷政策。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极高,致使银行信贷大量地涌入房地产业。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日本各大银行都扶持房地产业,各大银行争相向房地产业给予大规模的贷款,这导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加剧化,直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 (四)中央银行突然的银根收紧政策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 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加剧化后,日本政府改变了过去的宽松政策,代之的是日本政府对货币和财政执行紧缩政策并严格限制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入。在政府的过度干预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急剧下降,由于资金的供应量下滑过快,致使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下降,这进一步导致投资者迅速把资金退出房地产业,于是,房地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条彻底断裂了,这最终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并导致日本的经济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二、中国现有的房地产状况与日本房地产的相似之处 从当前情况看,中国现有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与日本房地产是有许

房地产资金来源

1.银行贷款 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主要是定金及预付款)二个方面。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主要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贯穿于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整个过程。根据央行和银监会对全国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有55%的资金直接来自银行系统,而另外的自筹资金主要由商品房销售收入转变而来,大部分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按首付30%计算,企业自筹资金中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如果将施工企业垫资中来源于银行部分加上的话,来源于银行的资金总比例将高达70%以上。银行贷款实际上支撑了房产开发商经营周转的主要资金链。对比银行贷款最多不超过房地产总投资40%的国际通行标准,我国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明显过高。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为银行的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为此,政府开始频频出招调控,自2003年的“121号文”开始,2004年《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2005年“国六条”、“国十五条”相继出台,银行信贷被逐步收紧。特别是2007年国家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以及连续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这一措施并不是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而是为了收缩流动性、压制通胀压力,但给房地产的资金供应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房产企业资金链的脆弱显露无遗,房地产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资金瓶颈,开发商有待拓宽融资渠道。 2.房地产信托 房地产信托一般是指以房地产及其相关资产为投向的资金信托投资方式,即信托投资公司制定信托投资计划,与委托人(投资者)签订信托投资合同,委托人(投资者)将其合法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房地产投资,或进行房地产抵押贷款或购买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或进行相关的房地产投资活动。 紧缩性的宏观政策使对银行信贷依赖性极强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非常紧张,这使房地产企业对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的资金需求增加,房地产信托业务得以发展。全国各信托投资公司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信托产品,比如,上海国投推出了多元组合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模式—信托贷款、财产权信托、信托股权融资等。现阶段我国信托产品主要有两种模式:①是股权融资。②模式是债权融资。前者是对一些自有资本金不足35%的房地产企业,信托投资公司以注入股本金的方式与房地产公司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使其自有资本金达到35%的要求,信托投资公司作为股东获得投资回报。后者则是针对虽然自有资金己达到国家要求,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等造成房地产企业短期资金困难,这时候信托投资公司就可以筹集一定资金定向地贷给房地产开发企业,补上资金缺口,这种操作方式类似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而政策规定银行不能这样做。

中国房地产各阶段发展史(非常详细)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在深圳、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里程碑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分析_曲远洋

2014年第25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243期Serial No.243 No.25,2014经济研究导刊 一、房地产市场主要融资渠道 1.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是房地产企业正常经营并进行项目开发必须的资金,中国相关的规定自有资金必须达到总投资的30%。如果开发项目规模相对较小、投资额不大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基本可以满足项目自身的资金需求;但是当项目规模较大,投资额度较大时,尤其是当现有房地产市场不是很景气时,自筹的资金无法满足自身开发的需要,会导致项目开发出现资金断裂,引起连锁的负面影响。 2.预售回款资金 房地产预售是房地产企业进行销售的一种方式,也是解决开发建设资金的较好的融资模式。由于房地产区域过热发展,国际进行了宏观调控,对于预售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即必须达到主体封顶后,相关部门才可以颁发预售许可证,房地产企业方可进行预售,取得销售回款,因此在开发前期拟采取预售回款筹资资金的方式已经无法达到融资需求。 3.商业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国房地产企业传统和主要融资渠道,多数房地产开发资金需要从商业银行贷款取得。融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关注的核心。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商业银行严格限制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商业贷款,多数房地产企业通过银行套取资金买地开发模式无法实现。 4.房地产投资基金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种金融工具,它类似于其他的信托基金,但是它属于专门设立的房地产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的一种专门房地产信托基金,既可以封闭运行,也可以上市交易流通。而对于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和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两种基本形式,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处于摸索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一旦成熟,势必会成为中国未来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5.募集上市 募集上市是企业进行筹资的重要资本市场。由于要求上市公司的条件比较严格,审批时间长,成本高,因此对于房地产的短期的融资需求是很难满足其现实需要的。为了抑制因房地产过热发展,国家近年来抑制在进行宏观调控,对于房地产业的上市条件的规定也极为严格,多数房地产企业无法达到。 6.发行债券 发行债券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涉及到公司现有债务和公司未来发展趋势,以及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发行条件的规定也比较严格,对于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以及担保条件等有严格限制。另外中国目前债券市场规模较小,流通受到限制,发行成本也较高,企业债券发行和持有的风险均较大。尤其是长期债券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可见房地产企业拟通过发行债券来达到融资的目的,以缓解近期资金需求是很难达到的。 7.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 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种向特定对象发行私募股权基金募集资金,然后以股权方式投资于房地产项目或企业的一种投融资方式,属于一种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专业化募集资金、投资管理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分为资金募集、投资、基金投资管理、基金退出四个工作阶段,是当前市场上逐渐兴起的一种融资方式。 8.民间资金 在现有融资渠道瓶颈限制因素,发挥民间资本作用是房地产企业的一个重要融资渠道。中国法律规定,只有金融和合法非金融机构可以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利率不得超过国家 收稿日期:2014-07-02 作者简介:曲远洋(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硕士,从事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房地产金融等研究。 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曲远洋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00) 摘要: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企业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但是同时由于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大与周期长特点,仅仅依靠自有资金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市场尚不规范,相应的政策还需要调整,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窄,而住房金融的发展是推动中国住宅与房地产市场启动的关键环节。中国的住房金融业的发展,对住宅产业与金融行业来说,更多意味的是机遇。 关键词:房地产;融资渠道;金融资本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37-02 137——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2016年 巴曙松: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观点地产网讯:4月12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深圳出席活动时表示,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巴曙松指出,即使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新屋销售和新开工面积之间的传导周期越来越长,这是典型的行业在逐步收缩的趋势。 关于近期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巴曙松认为,跟这些一线城市长期供应不足有关,如,与一线城市长期土地供应不足,容积率定得偏低,对于人员流动趋势判断没有充足的预见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个改变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逐步在往下回落的趋势。 对此,他提出建议要化弊为利,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其中强调城市土地建设。 他表示,房价上涨的城市基本上是老百姓用自己的货币选票选出的中心城市。下一步配套的改革要变成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比如深圳,如果地价上涨让很多制造环节在深圳有压力,就应该主动迁到东莞、惠州。相应的,深圳和东莞、惠州的地铁、城际的交通、生活的便利就要打破原来的土地制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制度,要有城市群的布局规划大格局。 巴曙松总结称,要把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顺势引导成建设未来城市群的正面发展动力。 2015年 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走上转型之路 目前,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从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情况

浅述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政策建议

浅述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现阶段房地产金融现状,提出了在现阶段通过加大财政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防范金融风险、完善法律体系,来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政策建议。 标签:房地产经济房地产金融建议 0 引言 房地产金融是指围绕房地产开发、流通、消费等环节,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房地产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因此急需完善房地产金融举措。 1 我国房地产金融现状 1.1 房地产金融体系的现状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是住房金融组织体系中相互统一的两个主体内容,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和融合。目前,我国采用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主要形式也是强制储蓄性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国内住房融资商业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导的结构,目前,我国从事房地产金融的商业性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专业住宅金融机构、房地产信托和房地产投资基金、住宅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和置业担保公司等房地产金融中介机构。 1.2 房地产融资结构现状从组织体系上看,我国目前已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部为主,以其他银行和非银行房地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在房地产市场上,商业银行的信贷几乎介入了房地产业运行的全过程,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各种相关主体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另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日趋活跃。信托、海外基金、证券融资等备受追捧。 虽然我国房地产金融在发展,但是同国外房地产金融业相比依然很落后。目前,中国房地产金融业的问题是: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健全,业务关系没有理顺,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融资重心错位,重点应该放在消费环节。但中国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几乎只向房地产开发商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融资,房地产信贷总量90%被投入到生产环节中;房地产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少量的债权、股票及信托融资,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由于缺乏大量的融资工具可供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拓展。 2 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政策建议 2.1 加大财政支持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住房建设总量已经偏高,速度偏快,但真正

房地产泡沫_金融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Y096)资助 一、引言 国际上对于房地产泡沫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房价收入比、租售比和空置率。房价收入比即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一般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2009年12月7日,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达到8.3倍, 农民工的房价收入比则达22倍,中国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王家春[1]认为,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没有比目前中国更高的房价收入比,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处于巅峰状态。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城市家庭 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约为66000元。奥运会之前, 四环以内的均价约为每平米18400元,对应的房价收入比为27.8倍(按每套房100平方米计算)。即使是六环以外的房价, 也比国际房价收入比的警戒线高出一倍。上海的情形与北京相似。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中,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10倍。如此“泡沫”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1991年的日本和1929年的美国,更是超过了1997年的中国香港和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按单位面积的价格计算,北京四环以内和四、五环之间的房价泡沫度分别比美国高出 6.7倍和5.9倍。值得强调的是, 美国的住宅价格中包含了装修成本,而中国的住宅价格一般是毛坯价格;美国住宅带有永久的土地使用权,而中国住宅只有50—70年的土地使用权;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比中国完善得多。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北京100081) □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与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昌忠泽

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地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为1:300—1:200。如果租售比低于1:300,意味着房地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高于1:200,表明这一区域房地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中国指数研究院指数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2009年1至10月,北京地区房屋租售比达到1:434,上海地区达1:418,远高于国际警戒线。这意味着房产的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楼市泡沫有不断积聚的趋势。租售比无论是高于1:200还是低于1:300,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空置率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空置率在5%—10%为合理区,在10%—20%为空置危险区,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有专家认为,中国很多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不低于30%,北京、上海和深圳不少商品房的空置率则高达50%以上。对此,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不无担心地指出,“在曼哈顿空置率达到10%到15%的时候人们就感觉到天要塌下来了,但是在浦东空置率高达50%,他们还在建造新的摩天大楼”[2]。 美国金融危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房地产业并不是美国的支柱产业,相反,中国近些年来一直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面对全国愈演愈烈的房地产泡沫,当房价持续上涨的动力减弱并逐步逼近房价调头向下的拐点时,中国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吗?一般认为,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源于美联储的错误政策和联邦政府的不当干预,与美国相比,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除了源于信贷扩张这一共同因素之外,又存在哪些特殊因素呢?房地产业应该长期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吗?为避免房地产泡沫破灭给我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做出哪些调整?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根源及其隐藏的双重风险 与美国相比,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除了源于信贷扩张这一共同因素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因素。信贷扩张、土地财政以及住房预售制度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三大根源,中国房地产泡沫隐藏着巨大的双重风险。 1.信贷扩张、土地财政以及住房预售制度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三大根源 (1)信贷扩张 商业银行的贷款之所以大量向房地产业集中,就在于房地产业的高预期收益。商业银行自身所拥有的房地产价值提高,使得银行愿意持有更多的房地产作为主要形式的资产。同时,以房地产为抵押贷款的抵押市价的上涨,使得银行现有贷款组合中的损失风险下降,这样就增加了银行向房地产贷款的激励[3]。张铭[4]认为,商业银行之所以过于乐观地向房地产业提供大量信贷资金,除了房贷资产的高预期收益、较低的房贷违约率外,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商业银行的灾难性近视(Disaster Myopia)和市场主体面临的不当激励,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及破灭。 在当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下,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及风险定价基本上是由总部负责,基层分行的业绩考核往往会放在信贷扩张的规模上。努力扩大信贷规模,是基层银行的主要激励方式。特别是这种信贷规模扩张对银行的短期风险管理影响不大,基层银行更有信贷快速扩张的冲动。这就是最近几年来银行信用快速扩张的主要动力。 除了海南、广州、深圳等部分地区之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1998年才开始起步。从没有市场到有市场,银行信贷出现了快速的扩张。199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仅有1053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

房地产融资的16种途径

房地产融资的16种途径 房地产开发是一种资本、技术、管理密集型的投资行为,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所占用的资金量是非常庞大的,如果不借助于各种融资手段,开发商将寸步难行。同时,融资渠道作为产业链中的首环,一直以来便是房地产开发的瓶颈,需要金融业和健全的资金市场作为后盾。然而房地产开发的不同项目、不同环节或不同的房地产公司有着不同的风险和融资需求,因此必须对房地产的融资途径进行分析,确定最优的融资结构。 1.自有资金:开发商利用企业自有资本金,或通过多种途径来扩大自有资金基础。例如关联公司借款,以此来支持项目开发。通过这种渠道筹措的资金开发商能长期持有,自行支配,灵活使用;必要的自有资金也是国家对开发商设定的硬性“门槛”。121号文件规定,自有资金比例必须超过30%。全国房地产企业的数量多,但有规模和有实力的企业少,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对自有资金的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众多实力不足的中小房地产商将会被排除出局。 2.预收房款预收房款通常会受到买卖双方的欢迎,因为对于开发商而言,销售回笼是最优质、风险最低的融资方式,提前回笼的资金可以用于工程建设,缓解自有资金压力,还能将部分市场风险转移给买家;而对于买方而言,由于用少量的资金能获得较大的预期增值收益,所以只要看好房产前景,就会对预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21号文件规定,商品房必须在“结构封顶”时才能取得商业银行的个人购房按揭贷款,而中国目前绝大部分购房者都是贷款买房,没有住房贷款的支持,房地产开发商很难把房子预售出去,也就很难获得预收房款。房地产项目从开工建设,办得“五证”,到“结构封顶”平均需要1年左右时间,这段时间正是资金最为短缺的时间,预收房款的不足,会使自有资金压力更大,项目开发难以为继。 3.建设单位垫资:一种是由建筑商提供部分工程材料,即“甲供材”;一种是延期支付工程款。据建设部统计,房地产开发拖欠建设工程款约占年度房地产开发资金总量的10%,它解决的资金有限,而且也只是缓解,不能解决根本问题。121号文件对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用途作了严格限制,严禁建筑施工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垫资房地产开发项目。2004年起国家大力清欠农民工工资,继而引发大力清欠工程款,使得开发商业利用建设单位垫资筹集到的资金会更有限。

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近十年的房价变动规律的观察,分析了影响我国房价的主要宏观指标,从众多因素中提取出GDP增长率、土地价格,M2,长期贷款利率,房屋租赁价格指数等与房价变化关系较为明显的几个因素。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我国房价的诱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土地价格,GDP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房地产业这样盛产亿万富翁,各种富豪排行榜上,房地产富豪连年占据半壁江山;“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房地产业每年都是“第一名”。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状况。房地产的问题,在开发商,政府,购房者三者来看,就是一场完完全全的博弈。而这场博弈的焦点则是房价问题。如果说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是围绕“土地”这个关键词,那么整个房地产市场则在价格上开展了新一轮的对峙。先是开发商与购房者在房价涨跌上僵持不下;再有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土地成本论;最后则是关于房地产是否归为暴利行业的争执,“价格”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对于房价的构成因素,至今仍然是不透明的。 房地产市场化全国性的膨胀始于1998年开始实行的房地产改革,房改之年恰逢中国经济紧缩之年,需要拉动内需之年,房地产起到了拉动内需增加投资的扛鼎作用.同时房地产出生之时衔命而来的而历史特征已注定其原罪: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减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实体经济找不到出路,除了政府投资外找不到拉动内需的抓手,房地产适时而出,必须要承担挽救地方财政,拉动内需,推动改革的使命.中国安然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福利分房取消了,融资渠道拓宽了,消费信贷开放了。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功劳卓著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多,土地面积有少,住房成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个困难问题。应对金融危机以后,房地产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一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造成群众的不满。 二.理论综述 宏观上,房地产分为三级,所以本文从三个层次入手探讨影响房价的因素。 房地产一级市场是指土地市场,是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市场,即国家通过其指定的政府部门将城镇国有土地或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后出让给使用者的市场,出让的土地,可以是生地,也可以是经过开发达到”七通一平”的熟地。 房地产二级市场,是土地使用者经过开发建设,将新建成的房地产进行出售和出租的市场,一般指商品房首次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房地产二级市场业包括土地二级市场,即土地使用者将达到规定可以转让的土地,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易的市场。 房地产三级市场,是购买房地产的单位和个人,再次将房地产转让或租赁的市场。房地长三级市场也包括房屋的交换。

凯德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务案例研究分解

凯德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务介绍 一、背景资料 1、实力雄厚的母公司——嘉德置地 嘉德置地集团是亚洲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总部设在新加坡。其核心业务包括房地产、服务公寓以及房地产金融服务;经营网络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超过110个城市。凭借雄厚的产业资产和商业知识,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嘉德置地的上市子公司及合资公司包括来福士控股、雅诗阁集团、嘉茂信托、嘉康信托、雅诗阁公寓信托及澳洲置地。 图一:嘉德置地全球业务布局

图二:公司结构图 2、凯德中国 凯德中国是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团在华投资业务的统称,它包括凯德置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凯德商用和雅诗阁中国三大业务单位以及其所涉及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由凯德中国常务委员会协调管理。目前凯德中国是国内最大的商场拥有者和经营者,是国内最大的服务公寓业主和运营商,是业界领先的房地产基金和信托基金经理,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房地产企业。 图三凯德中国品牌结构 自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经过16年的发展,凯德中国已经累计开发或运营100余个房地产项目,目前在华资产近340亿人民币,中国总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人民币。资产占整个集团的资产比例从2001年的6%上升到目前的28%,在未来几年更会加速发展到45%;凯德中国对集团息税前利润的贡献从2002年的10.5%增长到2008年的45%。在集团最近的全球化战略中,嘉德置地计划把75%的投资股份放到新加坡以外的市场,而中国是新加坡以外最大的一个市场,是集团最重视的一个地方。 凯德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卓越独到的投资眼光、大胆前瞻的业务创新与业务整合。不仅自身致力于发展房地产相关业务发展,开发了大批优质物业,而且与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共进,打造了一条包括住宅、综合商务房产、商场、服务公寓、房地产金融在内的完整价值链。

泡沫经济理论与中国房地产市场

泡沫经济理论与 中国房地产市场* □杨帆李宏谨李勇 摘要:本文从目前房地产的形势与争论出发,介绍了西方的房地产经济学,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索罗斯的市场非均衡观,对他们关于市场经济,房地产经济和泡沫经济的理论,进行了 理论上的综合,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房地产泡沫的标准,对中国房地产现状进行衡量,得出 的结论是: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产生,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 上,文章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市场经济非均衡房地产泡沫租售比绝对地租银行脆弱性涨价预期 一、目前房地产价格的基本走势与争论 中国房地产业有巨大的长期潜在需求。各国人均GDP从800美元到13000美元,是住房消费持续发展阶段,中国已超过1000美元。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0%,发达国家是75%,中 国只有38%,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有3000万人进城,需要600万套住宅,拉动内部需求8000 亿人民币,相当于GDP每年增长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仅10%,人均 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8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2020年可达到35平方米,潜在需求有30 亿平方米。现实需求也是巨大的:20%城镇家庭想改善住房,2700万户每户增20平方米,就是 5.4亿平方米,还有房屋拆迁产生的被动需求。只要收入逐年增长,房地产需求必然逐年增长, 随着建筑质量提高和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住宅价格长期呈上升趋势。 中国房地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农村盖了两至三轮新房。90年代住房改革,相当比例的城市居民以低价购买了旧住房产权,城市大规模发展并派生拆迁需求,人均收 入的提高,建筑技术的升级,农民进城,消费信贷等金融支持,促使房地产的质量升级,需求主 体从商业楼宇向住宅转移,从集团购买力向个人转移,2002年以来则迅速从消费品向投资品 转移,从国内投资者向国际投资者转移。但良好的长期发展预期,并不意味着短期就没有泡 沫,相反会成为炒作借口。“金融超调理论”早已证明,预期可以引导金融房地产价格大起大 落,而价值回归是一个后续的长期过程,甚至伴随着剧烈的崩溃。作为非均衡的市场经济,特 别是高度垄断的金融房地产,其价格暴涨暴跌,泡沫生成与破灭,只要宏观控制稍微放松,几 乎是必然出现的,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控制,对此估计不足,将产生严重后果。 房地产泡沫不仅造成金融危机,而且影响房地产长期发展。我国1992年经济出现强力起飞,但1993年信贷失控,集中于北海炒作房地产泡沫,迫使中央政府严厉打压,结果使全国房 地产业长期低迷。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低迷,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政 策,包括大力鼓励房地产业发展,直至2000年效果才发挥出来,持续6年出现投资高潮,势头 过猛,3年来中央银行,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多次试图控制,都不能奏效。 *本项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历年全国、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信息网,中国人民银行 营业管理部统计信息网,北京市统计局综合月度库,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人民银行营 业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管理中心,北京市统计局等单位。

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及主要融资渠道分析

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及主要融资渠道分析2019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实施了全面的融资政策调控,始终围绕着“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核心目标,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进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年初出现短暂的货币宽松政策,但随后不断出台的监管新政再次明确了整体趋严的融资环境。从房地产行业主要融资渠道来看,2020年银行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增速持续下滑;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同比有所增长,投资人投资偏好较为谨慎,发行逐步向经营稳健的企业倾斜;美元债市场存在不确定性,非标融资持续受到强监管,预计存量规模持续收缩。预计2021年,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仍将保持适度紧缩的态势,融资政策预计不会有大幅宽松,控制总量的同时,收缩非标准化融资规模,对主要融资渠道进行调整;同时,随着“三条红线”等管理新规的实施,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的穿透管理将日趋严格。 一、当前的市场政策及融资环境 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各地调控政策在“房住不炒”的硬约束下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了微调。从调控的总体思路来看,中央对房地产泡沫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居民杠杆率快速增长问题表现出极大重视。

2019年以来,调控政策加强了从“供给端”调控的力度,房地产行业实施了全面的融资政策调控,对房地产企业各主要融资渠道都进行了管控。自2019年6月,促进国民经济战略转型诉求纳入监管层的视野,压缩房地产金融资源以促进国民经济转型亦成为政策调控的重要考虑因素。从2019年三季度开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政府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9月全面降准+LPR降息,11月MLF降息,房地产政策向“松紧对冲”过渡。2019年11月16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删除了“房住不炒”的表述,仅强调“因城施策”,短期政策出现小幅宽松和边际调整,但在2020年初,“房住不炒”再次被明确,在3月召开的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以及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均重提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央行也专门提出要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严控政策始终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核心目标。 从融资方面的调控政策来看,主要包括:第一,房地产信托等非标融资渠道受限;第二,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开发贷款、海外债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第三,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的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合理管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第四,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

房地产融资合同样本

房地产融资合同样本 甲方:张志晓律师: 住所: 法定代表人关于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的带有私募性质的协议乙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鉴于甲方为,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资金筹集能力,乙方为在中国富有经验的房地产开发商,在中国开发多个房地产项目。双方决定共同合作,致力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建设。 一、合作方式: 鉴于中国政府对外资投资房地产的管制,本合作由甲方出资,以增资入股形式向乙方已存的项目公司或新设公司出资,并在达到约定的条件后退出。届时双方按本协议内容另行签订出资协议、公司章程和股权收购协议等法律文件。 二、合作的具体内容: 1、甲乙双方共同选择合适的项目,签订增资协议,甲方用外币或人民币以股权方式向中国境内项目公司进行增资,增资比例为项目开发股权资金的60%(暂定),增资后,甲方持有项目公司90%股权(暂定)。

2、甲方对乙方投资的时间为从出资之日起到年月日,在此期间,甲方在项目公司股东会,不享有表决权,不进入项目公司董事会。项目公司由乙方全面进行管理、经营。’ 3、甲方在持有项目公司股权期间,按年6%(暂定)的比例计算应收的分红。如甲方持有股权期间项目公司年收益超过6%,超过的部分由乙方收取,如果项目公司年收益未达到6%,未达到部分由乙方负责补足,未能补足的,乙方持有的项目公司剩余部分的股权折抵相应不足金额。甲方的收益在甲方退出期项目公司时一并支付,在持有项目公司期间暂不支付。 4、甲方出资到期后,甲方持有的项目公司的股权由乙方收购,收购价格为人民币/美元/港币亿元。或按投资原始成本加分红收益计算。 5、如出资协议约定的出资到期后,乙方未及时收购甲方所持有的项目公司的股权的,甲方将按所持股比例行使股东权,有权改组董事会,接管项目公司的经营管理。 6、甲方在项目公司所持有的90%的股权,超过其出资金额比例的部分(即60%),即项目公司30%的股权,质押给乙方,质押期限为甲方出资之日起至甲方股权由乙方收购后或其他甲方经乙方同意后转让股权的情形出现时。双方另行签订股权质押协议。 三、保证和承诺 (一)甲方的保证和承诺

中国房地产金融现状

中国房地产金融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快,特别是自营性房地产业务。我国房地产制度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务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且业务发展不均衡,存在金融创新不足、金融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扩大房地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工具,建立多元化房地产金融体系,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一、房地产金融的现状 由于我国房地产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很低,目前在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方面,仍没有摆脱过分依赖商业银行这样一个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指出,企业自筹资金中有大约70%来自银行贷款,房屋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过分依赖银行的单一融资渠道,高度,集中于银行的融资体制,将使银行风险承受负荷大大增加。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有两种:一是内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包括自有资金、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企业职工内部集资等。二是外部融资。外部融资成为房地产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主要渠道有:发行股票、股权投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利用外资、合作开发、产业基金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就是银行贷款。房地产金融市场上主要金融机构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家国有独资银行,并以前两家市场占有率最大。权益融资、房地产债券融资、所占的比例也较小,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基金在近年来较为活跃。 二、房地产金融面临的问题 1.风险过于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间接金融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还占绝对地位,而资本市场等直接金融发展却相对落后,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改革还不到位,导致了我国房地产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等各种形式的信贷资金集中,商业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2.行业本身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国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支持力度,同时由于商业银行普遍把房地产信贷作为一种“优良资产”因此在经营业务上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其次,我国目前缺乏精通房地产业务和法律、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性人才。专业人才的素质和管理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 3.人住房信贷的发展可能存在违约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资产率不到 0.5%,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资产率仅为0.24%,这对改善银行资产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商业银行普遍把个人购房贷款看成优良资产而大力发展,银行应该重视个人住房尚未暴露出的风险。另外,“假按揭”等恶意套现行为也不断出现,如一些不法开发商怂恿亲属或本单位职工冒充客户,先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而后套取银行贷款。所有这些都说明,一旦风险暴露或债务链条发生中断,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违约风险。 三、房地产金融发展对策

中国房地产泡沫会否破灭

中国房地产泡沫会否破灭 新闻学院李昂2010202349 《蜗居》上映,引无数关注。这是一部非常残酷和现实的电视剧,将官员的奢华,开发商的贪婪,底层穷苦百姓的辛酸真实的表现出来。 “房奴”可能难以坚持将这部电视剧看完,太多的情景就是他们生活的再现。为在城市拥有自己的小窝,他们拿以后数十年的幸福相交换。 他们大多拥有高等教育的背景,为了维护自己一贯以来优秀的荣耀,宁愿选择在一线城市,直面惨淡人生。他们大多出身平凡,在找工作“拼爹”的时代不算意外的败下阵来。 他们却又从不言弃,面对不可思议并且还在飞涨的房价,他们无可奈何,偶尔抱怨却仍努力工作——攒够首付,然后按揭。 他们认为房价下跌是一个伪命题,更坚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纯属谎言。“房市将持续坚挺!”他们始终坚信。 现实果真如此黯淡?房价将成为“普通民众”心头永远的痛? 我反对! 中国房地产泡沫必将破灭! 以下,我将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积累规律”论证我的观点。 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很多,诸如供求比例、经济发展水平、银行利息率、居民收入变动情况、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结构情况等。 中国人民大学报告认为,今年12月起,房地产企业进入还款高峰,应付款累计增速将超过30%;再加上销售下滑、贷款条件提高以及上市公司增发和票据融资难度加大等因素,资金来源会快速恶化,预计到明年一季度,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将出现大幅度负增长。同时,由于首付比率、房地产抵押贷款等条件的变化,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会明显恶化。 反对者则认为,从历次调控的效果及后市表现来看,国内强大的刚性购房需求的长期存在,房市产销两旺的格局难以短期内难以改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众多领域尚未对庞大民间资本开放,很多资本占有者只能投资目前仍相当火热楼市,“炒房客”的大量存在将进一步推高房地产价格。这两点因素决定了一段时间内房价上涨的势头很难被抑制。 在我看来,反对者论据看似十分有力,实则漏洞百出。 其一,国内刚性购房需求真的可以持续吗?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是家的象征,这也是诸多新人在结婚时都会选择按揭买房,不惜放弃人生幸福的原因所在。在很多人眼中,没有房的婚姻如同失却灵魂的人,难免沦为行尸走肉。 不少经济学家有这样一种观点,“丈母娘”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她们对房子的执着令人惊讶,压迫女婿买房被她们当作自身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