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甜素药理作用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

甘草甜素的主要药理作用

李晨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随着人们对甘草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甘草的功效越来越得到重视,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本文中概述了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的提取方法、主要药理作用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甘草甜素是从药用植物甘草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甜度、低热值混合物质的通称。,包括甘草酸及其盐类。甘草是传统中药材,具有解毒、增强抗体、促进药效、愈合伤口、润肺健脾、活血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加工中。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一300倍。甘草甜素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所以人们又常常把甘草酸称为甘草甜素,甘草酸约占甘草根茎的3一14%,分子式为C42H62016,分子量822.92,熔点212℃一217℃,其结构式为五环三菇皂贰,结构图如图1所示。

1.甘草甜素的生产

1.1 工艺流程

1.2 工艺要点

(1) 浸提:将含10%水分甘草切碎过20目筛,加6倍水,在85℃一100℃热水中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

(2)蒸发:将提取液蒸发浓缩至原提取液体积约20%。

(3) 萃取:浓缩液冷却至室温后加95%食用乙醇,使浓缩液含乙醇65%,静置24小时后过滤。

(4) 酸析:滤去沉淀的植物蛋白和多糖,将所得滤液加硫酸调至pH3,使甘草酸完全沉淀,可得甘草酸粗品,进一步萃取可得甘草酸精品。

1.3 提纯方法

1.3.1 化学处理法

将粗甘草甜素粉末用95%乙醇溶解,搅拌、静置、过滤。收集滤液,向其中通入氨气使pH值达到7一7.5,过滤得甘草酸钱。用冰醋酸处理得粗甘草酸单钱盐。用85%工业乙醇溶解,用活性炭除去有色杂质,趁热过滤,经冷却、静置、过滤得结晶的甘草酸单钱盐。若再用95%乙醇重复处理一次,即可得到白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结晶,纯度约95%。

1.3.2 物理吸附法

将上述粗甘草酸单钱盐溶于水中。使浓度达到10%,将pH值调节为中性,将溶液通过装填有大孔吸附树脂的柱子,产物则完全被吸附在树脂上。用蒸馏水洗脱收集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淡黄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纯度约91%。若再经一次树脂吸附处理,纯度可达98%以上。

1.3.3 离子交换树脂法

将上述粗甘草单钱盐的水溶液通过装填有离子交换树脂的柱子,可得到甘草酸单钱盐的纯品,纯度可达99%。甘草甜素的收率,日本的工业生产中一般可达75%以上。

2. 甘草甜素的药理作用

2.1 抗溃疡作用

甘草甜素可有效地防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尽管甘草甜素并不直接减少胃酸的分泌,但能抑制乙酞胆碱等物质所致的胃液分泌,所以该品是抗溃疡的有效成分。

2.2 抗炎症、抗菌作用

甘草次酸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皮下肉芽肿性炎症等均有抑制作用,也可有

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2.3 抗病毒作用

甘草甜素有干扰素诱导活性对单纯性疤疹病毒的直接作用,还有对水痘、带状疙疹病毒、乙肝病毒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作用,特别是在抗艾滋病病毒HIV方面近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日本研制出了强力甘草甜素,俄罗斯研制出了尼格里嗦。有关专家认为,两种药物均优于美国学者发明的AZT。中国中医研究院1989年以来对40种临床有效的含甘草方剂进行了抗病毒与免疫调节的试验研究,证实甘草甜素有明显的抑制艾滋病病毒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甘草甜素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糖醛酸甙对各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用。体外人体肿瘤细胞实验证明,GL、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从GL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可以推测,自然界存在的所有GL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有抗肿瘤作用[1]。

2.5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甜素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消除抑制性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磷酸酶A2活性而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促使IL-1产生从而增强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和IL-2;消除T细胞活性;与IL-2、干扰素协同NK细胞活性增强。使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放大,从而调节抗体产生细胞活性[2]。高章图等[3]报道,甘草酸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是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可增强MΥ吞噬功能,消除抑制性MΥ的抑制活性,还可选择性地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一些体外实验表明,甘草甜素使人血和肝脏中NK细胞活性增强,但不增加NK细胞数量,甘草甜素本身无增强NK细胞活性作用,但可促进IFN -γ和IL-2增强NK细胞活性[4]。

2.6抗氧化作用

甘草甜素能清除氧自由基和活性氧,并能对抗不同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从而避免DNA 碱基的损伤和基因突变,防止细胞进一步突变或癌变。研究发现,甘草极性溶剂提取物在亚油酸甲酯中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甘草酸是甘草极性溶剂提取物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纯品的抗氧化性能不如甘草酸乙醚粗提物,表明甘草酸的抗氧化性能可由共存的少量其他物质(如甘草黄酮)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5]。

2.7降血脂作用

黄能慧[6]通过动物模型证实,甘草酸灌胃对实验性小鼠、大鼠的血脂增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家鸽血清胆固醇升高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孟富敏等[7]用正常动物观察甘草次酸钠对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次酸钠10mg /kg及40mg /kg时,明显降低了鸡及大白鼠的TG、LDL,但对TC影响较小。

2.8 类糖皮质激素作用

甘草甜素水解的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固醇类的作用,可能是由于三磷酸吡啶核苷酸的降低而直接抑制黄体酮和去氧皮贡醇的代谢酶,直接或间接抑制了肾上腺皮质固醇在体内的破坏而发挥作用。了解这一作用,使甘草甜素在临床上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或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替代品广泛应用。

2.9 清除氧自由基作用

甘草次酸钠有清除自由基作用[8]及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9]。其机制可能与甘草次酸钠降低心肌细胞内Ca有关。

2.10其它作用

此外,甘草甜素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去除局部多余脂肪、抗炎、抗血栓、镇痛等生理功能。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机理以及临床运用。介绍甘草近些年在抗病毒,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甘草酸肿瘤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 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西医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甘草(GL)最早的国家。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分离提取方法,药理药效,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索类,l8种氮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索和多种有机酸等[【2】.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很广泛。 本文就对干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2 化学成分 1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钠、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l8口一甘草次酸。另含24一羟基甘草次酸,3B一羟基齐墩果烷一ll,l3(18)一二烯一3O一酸,36-羟基齐墩果烷一9(11),12(13)一二烯一30酸及游离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尚含黄酮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以及鼠李糖异甘草苷,甘草利酮,芒果黄花索,5—0一甲基芒果黄花索等。此外,含苦味质,树脂,香豆索化合物和葡聚糖等。又从陕北甘草中分得甘草苯并呋喃,口一谷甾醇,芒丙花索。 2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索l0~l4%,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萜醇,甘草内酯去氧甘草内酯及异甘草内酯等。另含有黄酮苷类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A及甘草查耳酮B。此外。尚含7一甲氧基香豆索,伞形花内酯.阿魏酸。门冬酰胺及甘露醇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甘草次酸及其盐,多种黄酮化合物。如山奈索,紫云荚苷,异牡荆索。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芫花索等;有报道光果甘草尚分离得到光果甘草宁索,松属索和李属异黄酮。 3甘草中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黄酮、生物碱等,其中,甘草酸是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解毒、保肝等作用。1分子甘草酸水解后生成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 3药理作用 抗病毒作用 病毒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严重地甚至能夺取生命。经过药理学研究,GA作为甘草中的主要抗病毒有效化学成分,抗病毒作用显著。GA可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及坏死,减轻肝细胞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值得重视与推广的药物。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GA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艾滋病

异甘草酸镁论文(仁济医院,陆伦根)

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体外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尉华陆伦根曾民德刘梅茅益民曹爱平窦爱霞房静远 【摘要】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异甘草酸镁 的培养基(0、0.001、0.01、0.1、1.0、10.0、100.0mg/ml)培养肝细胞,通过绘制细胞生长 曲线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检测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同时观察其 形态变化。结果:在所设加样量范围内,与空白对照组(0mg/ml)比较,培养基所含的异 甘草酸镁浓度为1.0mg/ml时,对张氏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异甘草酸镁浓度为 10.0mg/ml时,其促增殖作用达到最高峰,在异甘草酸镁浓度为100.0mg/ml时,则出现明显 的抑制作用。结论:异甘草酸镁对肝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肝细 胞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肝细胞;增殖 Effect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s in virto CHEN Wei-hua, LU Lun-gen, ZENG Min-de, LIU Mei, MAO Yi-min, CAO Ai-ping, DOU Ai-xia Departmen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Renji Hospital,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s. Methods Hepatocytes were incubat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solution(0mg/ml, 0.001mg/ml, 0.01mg/ml, 0.1mg/ml, 1mg/ml, 10mg/ml,and 100gm/ml).By making cell growth curve and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nylterazolium bromide(MTT) colorimetric assay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aga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 in virto,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hepatocytes were also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0mg/ml group),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s obviously increas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n medium reached 1.0mg/ml within the predefined different dosages range. 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s presented its peak when the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s concentration was 10.0mg/ml. But, 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s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in medium reached 100.0mg/ml. Conclusions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ytes within certain dosage range. 【Key words】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hepatocyte; proliferation ×:本课题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NO:Y0205) 作者单位:20000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陈尉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 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陆伦根、曾民德、刘梅、茅益民、曹爱平、窦 爱霞、房静远)

槲皮素药理作用及相关总结

现代医学认为槲皮素是止咳、平喘、降压的有效成分 抗炎作用:当槲皮素的浓度为40μmol/ L 时,其恢复作用达到最大。说明槲皮素对LPS(细菌脂多糖)延迟PMN自发性凋亡的效应产生了抑制作用,减轻了因预激因子活化PMN而加重的炎症反应,部分揭示了槲皮素的抗炎作用机制。槲皮素通过对抗LPS 对PMN 黏附分子CD62L ,CD11b/CD18 的表达的影响,抑制LPS 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效应,从而阻止PMN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炎症细胞向炎症局灶的浸润。这里的中性粒细胞(PMN)是最重要的炎性细胞,对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挥防御作用时,PMN是一把“双刃剑”,其胞浆内的细胞毒性物质既可杀伤外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也可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3]。PMN自发性凋亡则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收敛机制之一,这种机制是避免炎症反应扩大化,减少自身组织细胞损伤的最佳方式[4]。 止泻: 肠道感染时,肠道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刺激,化学性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乙酰胆碱分泌增多,作用于肠道胆碱能受体,使肠道蠕动亢进,水、电解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在肠道停留时间缩短,来不及完全吸收而被排出体外,引起腹泻[27]。槲皮素能够抑制离体豚鼠回肠乙酰胆碱的释放[28]. 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通过改变腹腔毛细血管和肠粘膜的通透性,减少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分泌,最终达到止泻的目的[27]。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肠道内氧自由基[29],槲皮素抗炎活性与其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关[27]。槲皮素体外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氧化损伤,螯合金属离子,抑制DNA氧化损伤;体内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一氧化氮水平和外周血总抗氧化力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3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综介症(MODS)根本原因,肺脏是MODS 时最易受损靶器官,ALI发生、发展与大量促炎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有关,而促炎细胞因子是SIRS触发和级联效应关键因素。ALI时,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微血栓形成、肺水肿及肺泡上皮广泛损伤,此时,大量PMN在肺内积压是关键所在。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是位于PMN中一种酶,约占细胞干重5%,其活性可间接反映炎症部 位中PMN数目。此外,它可催化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H2O2)反应生成经自由基,后者为活性最强氧自由基,会对细胞成严重损伤。 黄亮[8]等采用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结果表明,槲皮素可抑制促炎介质过度释放,阻止PMN在肺内积压,减轻肺水肿病理改变,显著改善肺气体交换功能,能在ALI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槲皮素改善ALI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ER K1 /2,p38MAPK及PKC活性抑制TNF – a、IL-8等炎症介质表达[9];通过抑制P一选择素等粘附分子表达阻止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进而阻比PMN跨膜运动和在肺组织的“积压”.清除氧自由基等[10]。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 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 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 皮下肉芽肿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组织胺, 或与肾上腺有关, 也有人认为它影响 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 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3 ]。 二抗病毒 甘草酸在临床上已被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甘草酸在体外可明显抑制HIV阳性病人血单核细胞中HIV复制,减少感染了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的小鼠的发病率和死亡。Cinatl 等比较了三唑核苷、菌酚酸、吡唑呋喃菌素和甘草酸对两种SARS 冠状病毒FFM-1 和FFM-2的抑制,发现甘草酸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最强[1]。梁再赋等报道了甘草酸单铵具有抗单纯I 型疱疹病毒的作用,当其ρ>25 mg/mL 时,对RK13 细胞有毒性作用;当ρ<12.5 mg/mL 时,则无影响;当ρ>4 mg/mL 时,不但有灭活细胞作用外,且有灭活细胞内的I 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而低质量浓度的甘草酸单铵具有减轻细胞损伤的作用,且对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ED50 的ρ=1 mg/Ml[4]。 Epstein-Barr病毒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胃癌、Hodgkin’s 淋巴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有关。使用甘草酸进行体外抗Epstein-Barr病毒实验,发现甘草酸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吸附,也不会使病毒质粒失活;体外实验还表明,甘草酸具有抗虫媒病毒的作用[5]。甘草不仅对单纯性疱疹病素、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有预防作用。张剑锋等的研究显示甘草酸对疱疹病毒群的VZV 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细胞病灶数有明显的抑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摘要:甘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具有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现代药研究表明,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上的应用表明了确实的疗效。本文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甘草酸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lensis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我国著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原料,国内、国际需求量都很大,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通经脉,利血气,清热解毒,止血祛痰润肺的功效,广泛地被用丁保肝、降血脂、抗癌、抗干扰素诱生剂及增强细胞免疫调节等方面。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丁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甘草酸_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利用细胞胞质溶胶混悬培养液以及完整的结肠细胞培养物两种模型体系研究后发现,GA通过抑制人体结肠肿瘤细胞中N-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和DNA-2氨基芴的内敛可产生抗该肿瘤株增值的药理作用,显著降低乙酰转移酶类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清除系统的Km和Vmax的有效值[1],在亚细胞毒性浓度时,显著性抑制芳香胺N-乙基酰转移酶在人体结肠肿瘤细胞瘤株(colo205)的活性,且这一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DNA-2-氨基芴内敛结构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该研究首次阐明GA通过抑制乙酰转移酶活性和DNA加合物生成来抑制肿瘤的恶化,为临床上GA的应用提供厂新的思路。另外,GA可通过刺激黑色素瘤细胞B16所含的黑色素生成,加速肿瘤细胞的“老化”。GA可剂量依赖性增加酪氨酸酶的表达信使RNA(mRNA)在细胞间质中的水平,进而提高蛋白质、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研究过程中还发现,GA能增加络氨酸酶依赖性蛋白质-2(tyrosinasc-rclatcd protcin-2,TRP-2)的mRNA的表达,对TRP-1却无显著影响,说明GA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因此在无毒性浓度内等量使用GA对正常黑色素生成无影响,以上结论表明GA通过转录激活机制进而诱导刺激黑素产生,发挥抗黑色素瘤的作用[2]。 GA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是多样的,CHUNG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得出的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以GA前体结构开发新药物提供丁思路:①GA能减灭细胞癌变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活化:酶学测定,通过抑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lA,)活性减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可对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盐等化学物质所致肝细胞癌变性损伤。α构型既抑制“增毒”的细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减

甘草研究综述

甘草研究综述 中国药科大学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甘草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中成药使用情况;专利状况。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学、临床研究、专利 1.概述 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根及根茎。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因该药能调和诸药性而广泛配入复方,但由于甘草在方剂中多以从属地位出现,因而容易被医生忽略,妄加取舍,结果常影响临床疗效。在我国,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但近年来,我国甘草资源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据2001年草场资源调查统计,全地区甘草场面积为13.74万hm2,但到2007年,由于滥挖、滥采、滥开等原因,甘草面积减少到9.33万hm2,已减少的甘草面积占总甘草面积的47.62%。为了保护生态和资源,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达文件,规定甘草的采挖、运输、经营必须具有专业许可证,同时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亦把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以限制对甘草的过量应用,保护生态环境。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1] 2.化学成分研究 2.1化学成分 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草酸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还有甘草多糖,主要存在于甘草根表皮以内部位上。甘草黄酮类物质包括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异甘草素-4-β-葡萄糖-β-洋芫妥糖苷(Licurazid)等。 2.2甘草酸 甘草酸异名甘草皂甙,甘草甜素为一种五环三萜皂苷。分子式C42H62O16,分子量822.92。由冰乙酸中结晶出的甘草酸为无色柱状结晶,mp约220℃(分解),[α]D27+ 46.2°(C2H5OH),易溶于热的稀乙醇,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或乙醚,其水溶液有微弱的起泡性及溶血性。甘草酸在甘草植物中常以钾盐、钙盐形式存在,是甘草甜味成分,其盐易溶于水,于水溶液中加稀酸即可析出游离的甘草酸。这种沉淀又极易溶于稀氨水中,故可用作为甘草酸的提制方法。甘草酸与5%稀H2SO4在加压下,110℃-120℃进行水解,生成2分子葡萄糖醛酸及1分子甘草次酸。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是甘草甜素的皂苷配基,也是甘草甜素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 2.3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是甘草酸的水解产物,分子式C30H46O4,分子量470.64,18-βH构型为针状结晶,mp256℃,[α]D20+86°(乙醇),易溶于乙醇或三氯甲烷;甘草酸单钾盐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提取、过滤、干燥,可得白色甘草次酸粗品。 2.4甘草黄酮 甘草黄酮又名甘草甙,分子式C21H22O9,分子量418.39,水合物为无色针状结晶,mp:212℃-213℃。 2.5甘草多糖 为葡聚糖,GBW是从甘草中分离出的一种多糖,它是由单一葡萄糖残基组成,分子量4000,[α]D20+86°= +120°(c= 0.1,H2O),该多糖溶于水及二甲基亚砜,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其水解产物经薄层色谱法(TLC)及其衍生物的气相色谱法(GC)分析,发现仅含单一葡萄糖,为α-D-葡聚糖。 2.6质量控制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讲解

甘草甜素的主要药理作用 李晨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随着人们对甘草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甘草的功效越来越得到重视,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本文中概述了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的提取方法、主要药理作用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甘草甜素;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甘草甜素是从药用植物甘草根、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甜度、低热值混合物质的通称。,包括甘草酸及其盐类。甘草是传统中药材,具有解毒、增强抗体、促进药效、愈合伤口、润肺健脾、活血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加工中。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一300倍。甘草甜素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所以人们又常常把甘草酸称为甘草甜素,甘草酸约占甘草根茎的3一14%,分子式为C42H62016,分子量822.92,熔点212℃一217℃,其结构式为五环三菇皂贰,结构图如图1所示。 1.甘草甜素的生产 1.1 工艺流程 1.2 工艺要点 (1) 浸提:将含10%水分甘草切碎过20目筛,加6倍水,在85℃一100℃热水中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 (2)蒸发:将提取液蒸发浓缩至原提取液体积约20%。 (3) 萃取:浓缩液冷却至室温后加95%食用乙醇,使浓缩液含乙醇65%,静置24小时

后过滤。 (4) 酸析:滤去沉淀的植物蛋白和多糖,将所得滤液加硫酸调至pH3,使甘草酸完全沉淀,可得甘草酸粗品,进一步萃取可得甘草酸精品。 1.3 提纯方法 1.3.1 化学处理法 将粗甘草甜素粉末用95%乙醇溶解,搅拌、静置、过滤。收集滤液,向其中通入氨气使pH值达到7一7.5,过滤得甘草酸钱。用冰醋酸处理得粗甘草酸单钱盐。用85%工业乙醇溶解,用活性炭除去有色杂质,趁热过滤,经冷却、静置、过滤得结晶的甘草酸单钱盐。若再用95%乙醇重复处理一次,即可得到白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结晶,纯度约95%。 1.3.2 物理吸附法 将上述粗甘草酸单钱盐溶于水中。使浓度达到10%,将pH值调节为中性,将溶液通过装填有大孔吸附树脂的柱子,产物则完全被吸附在树脂上。用蒸馏水洗脱收集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淡黄色的甘草酸单钱盐,纯度约91%。若再经一次树脂吸附处理,纯度可达98%以上。 1.3.3 离子交换树脂法 将上述粗甘草单钱盐的水溶液通过装填有离子交换树脂的柱子,可得到甘草酸单钱盐的纯品,纯度可达99%。甘草甜素的收率,日本的工业生产中一般可达75%以上。 2. 甘草甜素的药理作用 2.1 抗溃疡作用 甘草甜素可有效地防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尽管甘草甜素并不直接减少胃酸的分泌,但能抑制乙酞胆碱等物质所致的胃液分泌,所以该品是抗溃疡的有效成分。 2.2 抗炎症、抗菌作用 甘草次酸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皮下肉芽肿性炎症等均有抑制作用,也可有效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2.3 抗病毒作用 甘草甜素有干扰素诱导活性对单纯性疤疹病毒的直接作用,还有对水痘、带状疙疹病毒、乙肝病毒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作用,特别是在抗艾滋病病毒HIV方面近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近日本研制出了强力甘草甜素,俄罗斯研制出了尼格里嗦。有关专家认为,两种药物均优于美国学者发明的AZT。中国中医研究院1989年以来对40种临床有效的含甘草方剂进行了抗病毒与免疫调节的试验研究,证实甘草甜素有明显的抑制艾滋病病毒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甘草甜素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糖醛酸甙对各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用。体外人体肿瘤细胞实验证明,GL、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从GL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可以推测,自然界存在的所有GL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有抗肿瘤作用[1]。 2.5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甜素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消除抑制性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磷酸酶A2活性而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促使IL-1产生从而增强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和IL-2;消除T细胞活性;与IL-2、干扰素协同NK细胞活性增强。使免疫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放大,从而调节抗体产生细胞活性[2]。高章图等[3]报道,甘草酸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是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可增强MΥ吞噬功能,消除抑制性MΥ的抑制活性,还可选择性地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一些体外实验表明,甘草甜素使人血和肝脏中NK细胞活性增强,但不增加NK细胞数量,甘草甜素本身无增强

槲皮素的药理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槲皮素是止咳、平喘、降压的有效成分。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6:902.876 抗炎作用: 宋传旺等[1]报道槲皮素(1~100μmol/ L) 对PMN 的自发性凋亡率并无影响,但却能部分恢复由LPS 所延迟的PMN 自发性凋亡进程。当槲皮素的浓度为40μmol/ L 时,其恢复作用达到最大。说明槲皮素对LPS(细菌脂多糖)延迟PMN自发性凋亡的效应产生了抑制作用,减轻了因预激因子活化PMN而加重的炎症反应,部分揭示了槲皮素的抗炎作用机制。岳扬等[8]报道槲皮素通过对抗LPS 对PMN 黏附分子CD62L ,CD11b/CD18 的表达的影响,抑制LPS 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效应,从而阻止PMN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炎症细胞向炎症局灶的浸润。这里的中性粒细胞(PMN)是最重要的炎性细胞,对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到了关键作用[2]。在发挥防御作用时,PMN是一把“双刃剑”,其胞浆内的细胞毒性物质既可杀伤外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也可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3]。PMN自发性凋亡则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收敛机制之一,这种机制是避免炎症反应扩大化,减少自身组织细胞损伤的最佳方式[4]。 1宋传旺等.槲皮素对LPS延迟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效应的抑制作用[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21(1):13-16. [8]岳扬等.槲皮素对LPS 诱导中性粒细胞活性化效应的抑制作用[J]. 免疫学杂志2005:21(4):296-299. [2] Burg N D,Pillinger M H. The neutrophil:function regulation in innate and humoral immunity[J].J Chin Immunol,2001;99(1):7217. [3] Nolan B,Collette H,Baker S et al.Inhibition of neutrophil apoptosis after severe trauma is NF-κβ dependent[J].J Trauma,2000;48(4):598-603. [4]Nwakoby I E,Reddy K,Patel P et al.Fas2mediated apoptosis of neutrophils sera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n[J].Infect Immun,2001;69(5):3343-3349. 止泻: 肠道感染时,肠道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刺激,化学性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乙酰胆碱分泌增多,作用于肠道胆碱能受体,使肠道蠕动亢进,水、电解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在肠道停留时间缩短,来不及完全吸收而被排出体外,引起腹泻[27]。槲皮素能够抑制离体豚鼠回肠乙酰胆碱的释放[28]. 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通过改变腹腔毛细血管和肠粘膜的通透性,减少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分泌,最终达到止泻的目的[27]。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肠道内氧自由基[29],槲皮素抗炎活性与其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关[27]。槲皮素体外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氧化损伤,螯合金属离子,抑制DNA氧化损伤;体内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一氧化氮水平和外周血总抗氧化力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30]。 [27]张文举等.槲皮素止泻机制研究[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0): [28]Lutterodt GD. Inhibi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release of acetylcholine by quercetin as a possible mode of action of psidium guojava leaf in the treatmeat of acute diarrhoeal disease [J].J Ethnopharmacol,1989,25(3) :235-247. [29]苏俊锋,郭长江,韦京豫等.槲皮素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

甘草的功效与副作用

甘草是一种豆科植物,源产于亚洲和欧洲一些地方。这种植物的根部有甜味,其名字也是由此而来。除了作为糖果的甜味剂,甘草还有广泛的保健功效。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深知这种植物的治疗用途。希帕克拉底的医学文献里曾经提到过这种草药,此外,在中国古代也一直用这种植物的根茎治疗各种疾病。 甘草的功效作用包括可以治疗咳嗽,胃溃疡,口腔溃疡,回肠炎,漏肠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如今,甘草提取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式,其主要成分是甘草酸,这也是甘草有甜味的原因所在。 甘草的功效主要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着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同时,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甘草的副作用: 据认为,甘草的副作用是由于摄入量过高引起的。其中一些不免影响包括: *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可以引起称作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叫做醛甾酮的激素水平过高。正常情况下,这种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钾和钠的水平。这种激素的水平过高会阻碍钠的排泄,并导致钾从尿液中排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肌肉损伤。损失钾可导致心脏和肌肉运作异常。它也导致保水,造成水肿。 *根据欧盟2008年的报告,过度使用甘草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肌肉无力,慢性疲劳,头痛,肿胀,男性睾酮水平降低等问题。 *人们还认为,孕妇过量使用甘草可以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早产。 *还有报告显示,长期使用甘草,还会引起体重异常增加等副作用。 患有血压过高,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或肝脏和月经问题的人应避免摄入甘草。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存在性功能障碍的男性也应避免这种草药。正在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利尿剂药物(如阿司匹林,地高辛,皮质类固醇,胰岛素,口服避孕药和泻药)的人也应该避免使用甘草。 尽管,人们认为消费含有甘草提取物的糖果没有害处,但是过量消费也同样可以产生副作用。

甘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甘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祁增,郑炳真,刘金平,李平亚* (吉林大学药学院,长春,130021) 摘要: 通过查阅国内外期刊中有关甘草生物活性作用的文献,对甘草的抗肝损伤作用、解毒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抗胃溃疡作用、抗肿瘤作用、镇咳祛痰作用、解痉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以及甘草与芫花等中药合用的相反作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甘草;生物活性 Abstract: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documents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journals concerning the role of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lycyrrhizae,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Glycyrrhizae were reviewed, Glycyrrhizae has anti-liver injury, detoxific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llergic, anti-ulcer effect, anti-tumor effect, antitussive and expectorant effect, antispasmodic effect, adrenal cortical hormone-like effect, and Glycyrrhizae-Daphne anti-drug combination effect. Key words: Glycryrrhizae; Biological Activity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 的干燥根和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为传统中药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化学成分多样,药理作用多样。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1]。现将近年来甘草药理作用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抗肝损伤作用 甘草能减轻动物实验性肝损伤的肝脏变性和坏死。华碧春,等[2]研究发现甘草对黄药子致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提高CYP450酶活性,抑制CYP2E1、CYP3A4的mRNA表达起作用。张改平等[3]发现甘草提取物对鼠肝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显著地抑制线粒体的氧化损伤,并能防止线粒体肿胀和ATP酶活力下降,降低蛋白质羰基化水平,以及具有有效清除线粒体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杜金梁,等[4]发现甘草水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噁英引起建鲤肝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景晶,等[5]研究发现甘草总黄酮具有抗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有关。尹昕茹[6]发现甘草次酸(GA)对对 皮下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陈少茹[7]报道了GA具有缓解CCl 4 注射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纤维化的作用,其抗纤维化功效可能是通过增强Nrf2核转录及下游目的基因调控,影响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平衡而产生的。郑艳[8]发现经甘草酸二铵或甘草次酸给药,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组肝脏外表成不同程度好转,血液中ALT与MDA含量减少。陈云华[9]对比研究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发现这3种成分对人肝细胞醋氨酚损伤均具一定的保护作用。高雪岩,等[10]研究发现甘草总皂苷能降低小鼠肝组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CCl 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和DL-乙硫氨酸致小鼠急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 4 保护作用。 2 解毒作用

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90例临床观察

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9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8-06T16:52:37.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2期供稿作者:梅海信 [导读] T药物性肝炎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药物性肝损害。 梅海信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抽选2011年2月以来,在我院确诊的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异甘草酸镁组51例,给予异甘草酸镁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B组复方甘草酸单胺组39例给予复方甘草酸单胺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并在其治疗7天和14天后对两组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移酶(r-G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7天异甘草酸镁组有效率56.10%,甘草酸单胺组30.77%(P<0.05),治疗后14天异甘草酸镁组有效率90.42%,甘草酸单胺组56.41%(P< 0.01),各项肝功指标对比提示异甘草酸镁的降酶作用显著。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胺异甘草酸镁药物性肝损害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2-0226-02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是近几年来临床常用的护肝用药,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作用。本文随机抽选2011年2月以来,在我院确诊的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90例,研究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并以甘草酸单胺注射液作为对照组,以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随机抽选2011年2月以来在我院确诊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90例分为2组,年龄最小30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2±5)岁。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均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 分组例数男女平均年龄 AST(U/L ) ALT(U/L ) r-GT(U/L ) 异甘草酸镁组 51 32 19 52±5 138±56.3 101±41.2 102±57.1 甘草酸单胺组 39 19 20 52±5 132±65.2 98±47.3 98±42.0 (二)分组及治疗方法 采取平行对照随机分组,异甘草酸镁组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由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天1次共14天;甘草酸单胺组用甘草酸单胺注射液(石家庄欧意公司生产)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天,两组均未采用其它降酶和退黄的药物治疗。 (三)观察指标 用药后第7天、第14天清晨空腹查肝功能观察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移酶(r-GT)。 (四)疗效评定 显效:三项均恢复正常;有效:任两项均较治疗前下降增高数值的50%以上;无效:未达有效的标准。总有效率等于显效+有效的百分比。 (五)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二结果 (一)两组疗效比较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与甘草酸单胺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第7天、第14天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见表2)。 表2 两组第7天、第14天肝功能恢复比较(n) (P<0.01) (二)药物不良反应 异甘草酸镁组在治疗中2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高血压;甘草酸单胺组治疗过程中5例出现浮肿,3例出现高血压,1例出现荨麻疹。所有症状轻微,无中断任何治疗。 三讨论 T药物性肝炎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药物性肝损害[1]。多数表现为恶心、乏力、纳差、肝区不适、黄疸、肝脾肿大、转氨酶、胆红素增高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和皮疹,病程常可逆转;重症者可出现肝坏死,易致死亡。目前已发现有600种以上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其中包括医药处方药及人们因治疗、营养等目的使用的非处方药,也包括中草药。药物在代谢的各个环节均可影响肝脏,肝脏既是药物代谢的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主要靶器官[2]。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的国家一类新药,为传统中药甘草中的单一立体异构体,体外研究发现,异甘草酸镁在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具有对肝细胞明显的促进增值作用[3]。动物实验及临床的药效、药理和毒理研究表明,异甘草酸镁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及硫代乙酰胺引起急慢性肝损害具有明显作用保护,能显著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脏的形态损伤,改善免疫因子对肝脏形态的慢性损伤,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作用[4,5],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 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