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和谐: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

冲突与和谐: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
冲突与和谐: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

冲突与和谐: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摘要】新世纪,中国的法治进程逐步加速,然而在乡土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国家法在进入乡土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维持乡土社会秩序的一套民间规则的阻挠和干预。在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激烈碰撞与冲突中,农民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为了实现乡土社会的秩序和谐,应该如何处理当下乡土社会中国家法的“不适性”呢,这就成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国家法;民间法;乡土社会;社会秩序

当中国的法治之幕徐徐拉启,法治大戏在中国舞台上唱遍神州大地之时,不可否认,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事件接连不断的发生,其背后所蕴藏的矛盾也浮出水面,即农民权利缺少保障和乡土社会法律的缺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仍不得不反思:依法治国实施若干年来,法律已经成为全国上行下效的行为规范,为什么惟独乡土社会中的农民成了这一场法治变革的旁观者?

一、秩序维持: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

乡土社会这一概念最早出自费孝通先生之口。费先生认为,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1],乡民之间经常通过串门、闲聊互通有无,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彼此之间甚为熟悉。在这样一个变动甚小而周围又充斥着熟人的社会里,法律的作用毕竟是受限的,社会秩序主要靠老人的权威、教化以及乡民对于社区中规矩的熟悉和他们服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处理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矛盾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我国社会蓬勃发展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来讲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矛盾涉及的方面多种多样,从经济建设中人民的民生保障到法制建设中健全法制,从道德建设中的防腐倡廉到敌对势力的冲突破坏。这些冲突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待它。冲突和矛盾有它利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它可以转化为社会动力,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也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和成本。 我们应认识到,真正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冲突时难以避免的,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解决和面对,化冲突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保证社会相对和谐。 准确定位冲突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往往会讲冲突与矛盾人为地政治化,其实,现阶段我国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内容本质是很简单的,就是利益的问题,例如农民工讨要工资等等。同时也有一些敌对势力制造动乱事件的冲突,例如7·5事件,拉萨事件等等。 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第一,学会做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 要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要解决好把群众摆在什么位置上的大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员的宗旨意识。对群众的评价,就是检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 要做好群众工作,要“理顺社会情绪”,必须先要了解社会情绪。调查要深入,要沉到底。有时甚至要与群众同劳动,群众才会跟你掏出心里话。要做好群众工作,跟群众交流,一定要运用群众语言,千万不能打官腔。 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运用群众组织。群众在想什么,群众组织,即社会组织最先知道。最先知道,因此更容易最先到达,才更容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也只有“最先到达”,才不会把局部矛盾扩大为全局性的矛盾。因此,遇到棘手难题时,有时借助群众组织的力量更容易在第一时间找到矛盾焦点、化解矛盾。 第二,学会用“问计于民”来化解社会矛盾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政法机关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化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否则,就会因矛盾的积累甚至激化,影响和干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好了,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犯罪分子和敌对势力就没有可乘之机。只有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在维护稳定工作中才能

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才能牢牢掌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动权。 化解社会矛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的一些社会矛盾,表面上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最终往往会发展演化到群众对党和政府公平协调利益关系的诉求上来。我国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看如何对待和处理矛盾。处理得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我们党改进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契机和动力;处理不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削弱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缺口,甚至造成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对立。 二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以下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新动向、新特点:利益矛盾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经济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涌现。群众各类诉求的现状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引起的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 设 2011-08-12 08:29:47 陆学艺 【作者简介】陆学艺,(1933-),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新的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是进入发展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主要矛盾和谐社会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群体事件

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9万多起。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此起彼伏,负面的消息也是频传。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 二、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定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今中国,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经济坐三望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在另一方面,群体事件、民工跳楼等负面消息很多。国内主流媒体一片光明,大会小会齐声颂扬,但网络、短信、私家聚会、民间谚语多半消极,令人担忧。上月某文摘报头版载两个消息,一则是福建偷渡民工,在欧洲被截;另一则是富豪们到北美买豪宅定居。为什么国家发展得这样好,不少人赞扬为盛世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要向国外跑? 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也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如何认识和分析这种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形势?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不管任何过程,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只有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社会矛盾;社会和谐 和谐与矛盾是哲学的一对范畴,因此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也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互相依存、相互斗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社会和谐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系统达到全面的和谐,而社会和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社会内部诸矛盾的融洽整合和协调发展。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因此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十八大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深刻内涵,还要进一步认识和处理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统一于社会这个总体中。 首先,社会矛盾包含着社会和谐的因素。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推动事物发展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和谐是矛盾的特殊形式,所以社会矛盾包含社会和谐。但是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其次,社会矛盾是绝对的,社会和谐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社会矛盾也是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并且每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社会矛盾。即使旧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地解决,还会有新的社会矛盾出现。因此说,社会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社会和谐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要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有的和谐,在更高一级上形

最新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一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政法机关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化解社会矛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矛盾化解不了,社会就难以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加重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否则,就会因矛盾的积累甚至激化,影响和干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一切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好了,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犯罪分子和敌对势力就没有可乘之机。只有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在维护稳定工作中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才能牢牢掌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动权。化解社会矛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的一些社会矛盾,表面上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最终往往会发展演化到群众对党和政府公平协调利益关系的诉求上来。我国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看如何对待和处理矛盾。处理

得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我们党改进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契机和动力;处理不当,社会矛盾就会成为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削弱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缺口,甚至造成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对立。二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以下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新动向、新特点:利益矛盾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经济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涌现。群众各类诉求的现状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引起的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虽然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但其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扩散性较强,对经济社会会产生连锁性的负面影响。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生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直接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以及司法不公、干部腐败等。政策因素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某些地方和单位的个别政策不稳定、不连续、不合理,导致特定群体利益受损。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 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一。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2)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2.二、社会系统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3三、谈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1)要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方法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 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 在的。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 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 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 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 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把不和谐因素控制在一个社会矛盾可以接 受的限度和范围内,在矛盾运动中寻求积极的动态平衡,在相对平衡中 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健康、良好的发展状 态。科学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之间相互 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三是依 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 认为,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构建和谐 社会理论,通过对我国社会复杂矛盾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强调,在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注重发展 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区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次矛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 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

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 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 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

论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 的关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在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引起了广泛而快速的社会变化与结构变化。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人口规模大、变化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社会矛盾的复杂程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改革路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新旧并存的双轨制,旧的社会结构和体制己经被打破,而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新旧两种社会体制、秩序规范和机制的并存交替局面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持续存在。而各种结构性要素都处于变化之中,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过渡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利益关系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不稳定性。社会内部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情况下,社会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与紧张,存在某种不安定的隐患、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需要正确处理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是前提和基础;化解社会矛盾,和谐社会是标的和价值归属,二者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试图排除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矛盾的存在,希图谋求一种无矛盾的和谐社会。这种观点只是从善良意志出发,忘记了和谐是以差别、差异为前提,是和而不同的。和谐是一种发展,一种对立统一的发展。社会和

谐的构建不是仅仅停留在社会表层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或排除各种社会矛盾,而是要努力建成一种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或制度化的保障,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不断地调整和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绝不是要消除任何差异和矛盾,而是要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协调与和谐。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以何种机制和秩序来让社会矛盾有序产生和化解。从和谐社会的自生性和能动性角度来理解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理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只有准确把握矛盾、积极化解矛盾,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同时,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深刻理解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深刻内涵,还要进一步认识和处理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明确和谐与矛盾是哲学的一对范畴,社会和谐是与社会矛盾相对应而存在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社会矛盾具有绝对性,而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

政治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1、一。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问题意识的自觉,也就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因此它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也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2)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2.二、社会系统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3三、谈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1)要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具体方法 P42-4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矛盾。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同样是不存在的。一是要善于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其中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因就是我们内部的矛盾。二是依据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和谐与不和谐就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两个对立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辩证把握和运用,对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在量上变化的激励与控制,

对立统一规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成绩: 论文题目:论对立统一规律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教师: 院(系): 年级、班: 学号: 姓名:

对立统一规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不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领域复杂多变的关系,对立和统一表现在多方面多形式,因而解决矛盾、协调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的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在现今的社会下,构建和谐社会、处理问题时必须找好切入点和着重点,要理解在新时期如何利用对立统一规律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 关键词:对立;统一;和谐;社会;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很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立统一”的社会 建国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安贫乐道、满足现状、缺乏竞争意识,甚至把竞争说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认为社会主义不讲竞争。改革开放以

多格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资料

多格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信访稳定与经济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形成了以大信访大稳定促大和谐大发展的工作格局,全区信访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一、用群众路线构建齐抓共管局面。一是定位全局谋信访。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是体察社情民意的窗口,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区委、区政府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用群众理念提升思想认识,用群众路线化解社会矛盾,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信访工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统筹安排,常抓不懈。今年7月初,在全区组织开展“民心离党并不远,就看我们怎么办”大讨论,为明年上半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早开局、打基础。二是建立重点项目指挥长制度。魏都区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重,由此引发的信访问题多。区委、区政府每个项目成立一个指挥部,分别由县级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办事处主要领导是指挥部成员,指挥长主要承担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负责信访稳定工作,把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好,消化在基层等三项工作任务。县级党政领导人人肩上有压力,千万重担大家挑,现场办公,与群众面对面

交流,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把工作做到群众家中。该制度的实行,既有效保证了项目建设城中村改造的顺利推进,又为基层单位分忧解难,解决了大量的信访问题,同时也密切了干群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组织开展党政干部集中下访活动。在全区开展“接地气、听心声、解难题、聚民意”党政干部下访和信访积案集中化解活动,组织机关干部400余人集中大下访,下访干部按照围绕密切干群关系这一目标,制定一套下访方案,建立一本下访工作台帐,展开一次“民心离党并不远,就看我们怎么办”大讨论,完善一套长效工作机制的“五个一”工作法,沉在最底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自活动开展以来,县级领导干部每周至少在各自联系的办事处、产业集聚区和区直单位集中下访一次以上;各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区下访干部总数517人,人均每周下访5天;48个区直单位下访干部总数327人,人均每周下访2次。 二、用队伍建设奠定工作基层。一是提拔重用信访干部。把培养打造业务过硬、清正廉洁、极具战斗力的信访队伍作为信访工作的大事,对信访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在提拔、使用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前不久我区调整干部时,一次提拔重用信访局干部8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区信访干部的士气。二是建立信访信息员制度。在社区组建以下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委主力的信访信息员,在居民组建立老党员、老教师、老职工为主力的信访信息员,定期对信访信息员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确保信访信息渠道畅通,确保及时掌控所辖社区的各类不稳定信息,做到未动先知、人动我知。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从“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共供给不足” 『内容提要』半个世纪之前,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理论,是新中国建国之后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革命到建设、从重点抓阶级斗争到重点抓人民内部矛盾试图实现的三大转变的标志性探索。半个世纪之后,胡锦涛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标志着当代中国正在实现上述三大转变,并由此而指出了一条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路径。 在这三大转变中,一种新的社会矛盾正在孕育和表现,即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进而使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内部矛盾”逐步转变为“公共供给不足”。这一转移,肯定了中国当代社会主体从“人民”到“公民”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回归到社会公共服务的立场,即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以保证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从而才能把和谐社会的建设真正地落实到实处。 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变迁,已经使中国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步呈现出从“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共供给不足”的转变趋向。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事关中国体制转型、社会规范、利益公正、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涉及对当代中国政治、社会、思想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和验证。它的转移,能够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社会变迁的合法性,用它内在的变迁力量去论证社会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本文以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考察并论述社会主要矛盾转移与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从人民到公民的身份改变,以认识当代中国是如何从奉行斗争哲学的封闭社会,过渡到主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改革新时期。 一.政治分层与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建立了一个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社会分层结构,并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发展重心由革命转入建设,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明显转变。1956年12月19日,中央政治局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人民内部矛盾”提法,明确指出了应当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以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这主要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信息,试图以一种纯粹的公有制加上三种社会基本力量即工农两个阶级、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以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结构。所以,毛泽东在提出两类矛盾之后,很快就因政治运动的需要而重提政治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概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反复,开启了用政治思想划分阶级阶层的端倪。 基于这种社会主要矛盾的划分方法,全国各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相互关系已基本固定,构成稳定的政治分层,并使国家意识形态成为所有社会成员解释和评价现实社会利益的基本方法。因此,人民内部矛盾以及敌我矛盾的界限,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意识之变化而变化,它定义并规范着所谓“人民内部”的行为方式和世界观念。 于是,“人民”就成为一种“政治身份”,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对此,毛泽东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然而,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既出现了官本位的社会结构,干部层级成为了自五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分层最主要的制度基础;此外还构成了具有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功能的单位制度,是人民“内部”得以构成的制度平台,进而使中国社会呈现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把所有社会成员划分为“人民”与“非人民”两大政治集团 这种大包大揽、衣食父母式的管理方式,使身处所谓“内部”的“人民”,成为“单位人”。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得到“单位”证明,否则就无法具有可信性或合法性。单位被看作一种制度,一种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整合的制度。 显然,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将政治标准、意识形态置入社会分层,把意识形态及其政治态度作为社会分层的基本标准,进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秩序,将全体社会成员依次划分为敌我两大类别,这就使“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概念,形塑了当时中国单一而高度政治化的意识形态范式,导致了对其它社会矛盾的忽略,使人们在认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独取阶级斗争的方法,忽略了物质利益和社会意识等其它解决方法。虽然在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的同时,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注意社会主要矛盾所表现的其他重要层面,注意到政府行动与人民内部矛盾之间的紧张关系,注意到1956年-1957年间所出现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闹社等规模性群体冲突,注意到政府未能为经济发展、合理分配提供一个解决各个阶级阶层的公共需求等等现象。刘少奇就曾经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现在是

在构建社会中,如何看待和谐与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构建社会中,如何看待和谐与矛盾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但矛盾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和谐,因为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结合在一起而实现的。但不正视矛盾,不正确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必然要导致不和谐。在新形势下,社会矛盾不是没有了,而是更错综复杂。所以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说的矛盾,不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也不是人为的矛盾,而是指辨证矛盾。辨证矛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主观随意地制造本来不存在的某种矛盾,也不能主观随意地抹杀本来客观存在的某种矛盾,只能正视矛盾。二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作用也是客观的。谁也不能想当然地混淆矛盾的不同性质,颠倒矛盾的主次地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此,通往和谐的正确路径是按唯物主义的原则去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辨证矛盾,分析这些辨证矛盾,从而解决这些辨证矛盾。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事物和它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同一的,统一与和谐总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中西方一些哲学家就已从对立统一中思考和谐问题。赫拉克利特提出:自然是“以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毕达哥拉斯虽然是从“数”来说明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但他的和谐思想中也包含了矛盾的观点,他认为“数”的发展是依据十大矛盾而展开:有限与无限、动与静、曲与直、方与圆、明与暗、善与恶、一与多、雌与雄、奇与偶、左与右。中国古代哲学家讲“和”,主要讲差异中如何包含多样性统一。公元前806年至770年之间的史伯对郑公论和同就非常典型:“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田亥,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女亥。”(《国语·祁语》)这里最根本的辩证法范畴是“和”,相反的范畴是“同。”提出的“和”的界说是:“以他平他谓之和”,即不同事物相互聚合而得其平衡。不同事物聚合而得其平衡,故能产生新事物。如果只是相同事物重复相加,那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缺乏多样性的统一,世界就不能发展,国家就会灭亡。这一关于“和”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和是调和不同以求发展中之和谐。无论从客观到主观,从自然到人,从生产实践到文化、政治、日常生活,贯穿其中的最根本法则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表现为杂和多的统一,因而只有把握多样的统一,才能发展生产,健康身心,治理社会,国泰民安。 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化解社会突出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化解社会突出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稳定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铁律,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课题,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稳定压倒一切”。湖南省永州市是一个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以及我国经济转轨伴生的负面效应等方面原因,致使该市历史遗留与现实产生的矛盾与纠纷叠加,影响社会稳定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发展地方经济为主要抓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化解;社会矛盾;和谐稳定 稳定是人类追求的最大目标,是为之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重基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出,整个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始终存在着一个社会稳定问题。不仅在其第一阶段,即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在其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社会稳定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面临诸多改革、发展与稳定问题,尤其是稳定问题更显突出与迫切。本文以湖南省永州市社会稳定情况为例,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原因及对策进行粗浅探讨。 1.永州社会稳定面临的突出矛盾 近年来,永州各级各部门非常重视矛盾纠纷排解工作,不断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措施,切实做到事要处理好、问题要解决好,尽最大努力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 1.1城乡、贫富矛盾加速凸显 当前我国城乡关系不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城乡矛盾问题不解决,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和谐社会的公平公正、团结友善,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秩序,因此,解决城乡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当前,永州城乡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城乡投资失衡、资源要素流动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因各种原因导致了居民财富向小数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贫富矛盾日益突显。2010年,永州的基尼系数为0.48,处于贫富差距较大区间,最富的城镇居民与最穷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达30:1。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出现“仇富”现象和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1.2利益分配、调整矛盾加剧 利益问题尤其是经济利益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利益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占全部矛盾与冲突的70%以上。闻名全国的云南孟连事件、浙江钱云会事件、贵州瓮安事件、广东乌坎事件以及永州的珠山事件等,其深层问题都是利益分配与调整的矛盾所致。当前,在永州,因经济发展快速、城市扩张加速、承接对接提速、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利益冲突现象有所加剧,主要表现在:山林权属纠纷、水利权益纠纷、矿产权益纠纷、征地拆迁利益纠纷、土地流转权益纠纷、医患纠纷等。2010年,上述矛盾与纠纷在全市所有矛盾中占近七成。 1.3党群、干群矛盾时有发生

和谐社会的四大矛盾

和谐社会的四大矛盾 矛盾一:分配公平失恒,贫富差距加大 做相同的工作,由于身份、所在地区和部门等不同,享受的待遇有很大差别,收入也可能相差数倍……专家们指出,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羁绊”,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还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统计显示,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 1∶2.57,到2004年为1∶3.23。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指出,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的差距则约达5倍。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只是目前我国社会财富分配矛盾的一个方面。“国有经济单位中,电力、自来水、燃气生产与供应、电信业、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等行业,靠了垄断经营的优势,获取比其他行业平均工资高得多的收入。”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指出,目前我国各个行业之间、各个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据了解,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在2000年为2.62倍,在2003年为3.98倍,而到了2004年达到4.25倍。这还不包括工资外的福利收入。2004年1月至9月,平均劳动报酬较高的行业有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分别为18798元、15982元和15489元。而平均劳动报酬较低的农业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仅有4655元、8057元和8159元。 在全国各地中,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5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和福建(5879元),平均为7453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5省区市的2倍还多。 专家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在今后五年要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摆在更加突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