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热点--建设美丽中国,从环境保护开始

建设美丽中国,从环境保护开始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雾霾天气,水污染、城市垃圾等等环保问题是成为大家的热议话题。环境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环境问题是摆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障碍,如果我们分析一下10以前年申论考试,我们发现环保问题一直以来是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最近两年虽热没有考,但他一定是潜在的申论和面试热点,而且在十八大三中全会上公报明确指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说明政府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深层次的问题,也一定会从制度方面环境保护加大治理。三中全会后,也会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加大对环境的治理。所以,对于我们公考备课来说,要有一定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环境问题产生的几大原因: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多,资源少。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但是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我国目前在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没有做好应对城市人口激增,导致垃圾成山,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2)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或者一些乡镇企业为了使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如同自己管自己,很难。

第三,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当环境问题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公众都忽视了环境对个人身体和生活的危害,并且认为环境问题应该是政府的问题,一旦当环境问题很严重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注意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这一理念。

如何治理: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随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政府要转变理念,要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让经济礼让环保。

二、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科技的利用低,所以我们要加强把知识转化为科技,引进技术,在各企业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把立足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强化产学研结合,带动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要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要继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要发展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国民环保意识薄弱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在这一方面多做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完善法制、加强监管等方式来督促人们的行为。个人则需要将思想意识落实到行为活动,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制化管理,将生态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计划,如倡导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填海造陆、海水淡化,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京佳认为如果这些政策方针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形成硬性要求,针对各地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任务分配,并按时进行成果验收,未完成任务指标的地区政府,应给与适当的惩罚。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惩处力度,也许环境保护会更上一层楼。建立的更体系化、全面化的环保法制体系。

五、政法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监管,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将环保管理部门和行政部门实行分而治之,实行地方权力和地方环保分离。对于在执法过程中的失职渎职行为,纳入政府的考核机制。

总而言之,实现防污治污,环境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到生态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