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第1课《身体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一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们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

【学情分析】

学生们要了解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到人体从外形上看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第二个活动,“观察身体的内部”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去观察身体的内部,感受我们平时没有注意但是一直存在的身体结构。

第三部分,“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体验,利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这个部分时间安排比较短,主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体验活动,希望学生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感官或一些工具观

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看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外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身体的内部、外部结构。

【教学难点】

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蜗牛图片

师:我们观察过蜗牛,蜗牛的身体结构分为哪几个部分?

师:我们可曾想过自己的身体结构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探究身体的结构

二、观察身体的外形

揭示课题、板书:身体的结构一、身体的外形

师:观察要有目的、按顺序进行,你打算怎样观察身体?

对照人体图观察,人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总结外部特点: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比较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左右对称)

体验活动:师: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很多人身体的残疾,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方便。

试试用单手系红领巾,谈谈有什么感受?

小结;对身体残疾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三、观察身体的内部

师:我们对身体的外部有了一些了解,接下来我们要观察哪里?

板书:身体的内部

身体的内部怎么观察?

想想医生是怎么给病人看病的?

身体的内部很多是看不到的,但可以通过耳朵听、手触摸或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在小组里,先看一看,再听一听,摸一摸,把你用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和用手能摸到的身体的内部有什么,告诉小组同学,填写在记录表里。

汇报交流。纠正不合理的想法

四、身体怎样工作

师: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在生命活动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

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板书:身体的工作

例如:打篮球时,手、脚都要动,心脏不能停止跳动,要呼吸,肺也要工作等等。

指名一名同学做跳绳活动,

观察思考: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

一起完成气泡图记录表

每组选择一种熟悉的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气泡图。

展示学生作业,汇报解释。

对比两张气泡图,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五、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和同学、家长一起继续观察人体的特点,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特点,别忘了写观察记录。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四年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内容。在本课的前面是《身体的结构》,学生已经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在本课探究中,学生不但会知道骨骼对身体的支撑与保护功能、肌肉的运动功能以及关节的连接功能。还会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动作的。既对上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又对后面的有关运动、呼吸、消化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对于我们的身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我们的身体里面有骨骼、有骨肉,关节可能相对陌生些。但学生不能准确、系统地形容或描述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共同作用而产生动作的,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本课的教学,要先让学生感受到三者的存在,通过体验活动,感知三者的运动和变化。同时通过观察生活中机械、工具等物体某部位工作的原理与过程,与骨骼、关节、肌肉三者的功能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骨骼、关节和肌肉各自的作用与协作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知的过程中,逐步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骨骼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砂瓶、自制上臂骨头模型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的身体从外观特征来分类,可以分为哪四个部分?(头、颈、躯干和四肢)

那么从工作类型来分类,又可以分为哪四大系统呢?(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

是的,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

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肌肉都在用力、并且肌肉变化不同。

课件出示: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课件出示: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全班交流

然后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三、观察下肢的运动

1.下蹲、起立:

学生体验下蹲与起立的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下蹲、起立时肌肉都在用力、并且肌肉变化不同。

课件出示: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课件出示: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全班交流

然后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四、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五、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3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综观教科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我们的身体》是唯一一个涉及人体知识的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本节课是《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时,原题为《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反复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课题中所说的运动,仅仅是引发学生关注呼吸的切入点,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呼吸系统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全面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上。基于这一认识,我将课题改为《人体的呼吸》,以便更好的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教材安排了运动前后一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显然,每个人同时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是不可能的;若按教师用书的建议两人一组,一人测量心跳另一人测量呼吸,剥夺了部分学生的体验机会;即使花时间测得了心跳的次数、知道了运动前后心跳的变化,但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却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直到下一节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才涉及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那么,把教材69面“测量一分钟的心跳”这一活动放在了下一课时进行,应该是明智之举。

排水集气法要不要让学生小组都参与这个实验?我认为怎样收集空气并不是本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利用收集到的空气和一般的空气进行对比实验,而且这一节课已安排了不少学生的体验活动,所以这个活动我仅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

(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

2、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水槽1个、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2片,吸管,火柴。

2、小组活动:保鲜袋每人1个。

3、其他材料:课件,记录单,呼吸变化统计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你能憋多久”。规则如下:自然站立,闭上嘴巴,鼻子停止呼吸,看看自己憋气多少时间,觉得难受就坐下并自由呼吸。

(2)教师计时,学生体验。

(3)说说感受: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觉?(很难受,不舒服)为什么会觉

得难受?(因为没有氧气)哪里没有氧气?教室里吗?(不是,是身体内)身体内为什么会缺少氧气呢?(刚才我们没有呼吸)

2.认识呼吸器官:

(1)现在,我们一起来做深呼吸,说说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猜测它会经过哪些器官,又是从哪里出去呢?

(2)小组讨论后举手回答(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回答),是这样的吗?(出示人体器官图)

(3)引导:我们人体内有各种各样的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空气从鼻腔进入,沿着气管,通过支气管最后进入肺。

(4)刚才我说了吸气的过程,谁说说呼气的过程?(学生回答)我们把这些参与呼吸过程的器官,统称为……(呼吸器官)

(5)一次完整的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部分。让我们再做三次深呼吸。3.体验空气变化:

(1)过渡:这些空气一吸一呼,完成了我们体内的一次“旅行”!通过这次“旅行”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是不是一样的呢?(学生回答)(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教师演示过程)

(3)交流感受。举手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很难受,很热…)后来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

(4)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可能发生了变化。(板书可能)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感受更深!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经过呼吸后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教材安排了“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活动,是非常恰当的。让学生思考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有没有变化,体验后安排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时间呼吸同一袋空气,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袋子中的空气可能发生了变化。产生疑问,为后面的火柴检验气体做一些铺垫。

4.检验空气变化:

(1)猜测一下空气什么成分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氧气减少或者二氧化碳增加)

(2)人的感觉往往带来错觉,需要科学实验验证。

(2)实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教师说明:火柴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就熄灭了。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②请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反复呼吸过的那袋空气上台,问:能不能直接把火柴放进去?(不能,会把袋子点着或熔化,里面的空气还会跑出来。)

③怎么办呢,我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

④收集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贴上标签,放一边。

⑤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

⑥火柴检验,学生观察。

(3)交流自己的发现。(一般的空气里氧气较多,反复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大量减少。)

(4)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5)加深理解:(板书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了,到哪里去了?(被人体吸收了。)二氧化碳增加了,哪里来的?(我们呼出来的)。哦我们呼吸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

(5)概括:(课件展示)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

(6)看来我们的预测的正确的!(在黑板上可能上打钩)。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到空气变化的基础上,安排了用实验来检验空气的变化,加强知识建构。在收集空气时采用的“排水集气法”,我的处理是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以便节省时间突出重点进行对比实验。]

5.人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1)呼吸为我们提供氧气,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1.不能刻意控制呼吸2.强调呼吸的完整概念。)(完成后汇报)

(2)如果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记录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3)组织交流,并在课件上完成呼吸变化统计图。

(4)讨论: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为什么?(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

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5)游戏:请两名同学吹气球,看看在一口气情况下,气球的大小。提问:为什么气球大小会不一样呢?提出肺活量的概念,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在讨论中明白呼吸和运动的关系,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学习的价值。6.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

(2)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梳理所学,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概念。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4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基于前一课教学的基础上对呼吸和血液循环作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涉及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从“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心跳的次数也增加了”这个现象引导学生讨论“运动与心跳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

教材第一部分“心跳为什么会加快”采用阅读资料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之后安排了估算一天中心脏跳动次数的小活动,主要引导学生从庞大的数字上感受心脏工作的强度和“辛苦”。教材第二部分是“体验心脏的工作”。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心脏工作的过程。从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建议入手,将学生对心脏活动的关注由功能发展到保护心脏健康的认识这个层面。

【学情分析】

学生上一节课对运动之后呼吸和心跳加快已经有了直接的感受,并且已经初步认识了呼吸系统,知道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是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那么,氧气吸进血液后,是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呼吸和心跳加快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孩子们会知道心脏、血液、甚至红细胞,但是对于血液循环系统,还是处于认识非常模拟的阶段。

四年级的孩子接触科学学习时间还不长,这个年龄段对事物的认识更多的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堂课的教学方式宜采用图文阅读和活动体验为主,抽象思维参与为辅,通过讲解、引导、体验、验证、巩固这一系列流程,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运动后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跳加速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了解到模拟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会利用阅读资料、看图片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认识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教学难点】

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意义及其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

(1)提问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等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

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

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排出体外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腺和消化道组成。

2.消化道起于口腔,经食管、胃、小肠,终于大肠。食物经过的每个器官称为消化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能绘出食物消化过程简单示意图,能够提出有关消化系统的一些问题,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2.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外能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在课堂中能从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对照资料完善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在学习本课知识后,能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简单的健康饮食习惯。【教学重点】

1.学生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形成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概念。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消化器官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需要具有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图片

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题

1.谈话激趣。

今天沈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样台湾的特色小吃——麻薯,大家想不想尝一尝?

2.揭题,板书。

吃进去的麻薯到哪去了?

今天我们跟随食物到身体中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

二、探究——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

活动(一)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

1.学生活动:

你们知道身体中的哪些器官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吗?

请在图中用铅笔简单的画出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主要经过的消化器官。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可以用图画、文字等来表示。

2.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单,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消化的初始想法。(投影)3.汇报反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深入研究。

4.阅读教材,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食物旅行所到达的每一个地点叫做消化器官,请按顺序说一说食物在旅行中经过了哪些消化器官?

请同学说出消化器官的名称,并将其贴到人体正确的位置上。

活动(二)建立消化器官形态与其功能联系

1.模拟实验,食道的功能。

出示食道模型,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使模拟食道中的食物向下移动?

请同学上讲台操作。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食道有什么样的功能?

2.小组实验研究胃的功能

我们用什么样的材料模拟胃?

老师边说边操作:在一个塑料袋里放入蔬菜,掰碎的馒头,加入适量的水,

这样就制成了胃的模拟模型。

出示实验提示。

学生实验,填写报告单,记录实验结果。

3.反馈汇报,加深理解。

4.通过模型,认识小肠和大肠的功能结构。

小肠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它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看看小肠到底有多长呢?展示小肠模型。

小肠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并讲解。小肠中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展开后的面积有200平方米,大概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营养物质通过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后进入到人体中,为我们提供生长和运动所需的能量。

食物中的营养被充分吸收后,它来到了哪里?

大肠和小肠相比有什么不同?

大肠有什么作用呢?(吸收水分、储存食物残渣)

5.老师小结。

利用课件,回顾食物的旅行经过,完善对消化系统的认识。(课件)

三、拓展——运用所学

1.学生自己修正原来记录单中所画的食物旅行图,发展、完善自己的想法。

2.拓展研究

食物进入人体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的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还有哪些器官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