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科学前沿结课论文资料

冶金科学前沿结课论文资料
冶金科学前沿结课论文资料

冶金工程科学前沿

讲座作业

姓名:杨毛毛

学号:G2*******

班级:冶硕4班

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3)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小结 (3)

2.1 转型发展情况下转炉炼钢生产技术进步(王新华) (3)

2.2 中国钢铁冶金现状与非金属夹杂物研究(张立峰) (4)

2.3 炼铁新技术及前沿(吴胜利) (6)

2.4 高品质特殊钢大断面连铸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与应用(张家泉) (7)

2.5 生物冶金(李宏煦) (7)

2.6 冶金流程工程理论及其应用(徐安军) (9)

2.7 铝冶金技术现状(薛济来) (10)

2.8 金属材料的强化以及高强钢的开发(王福明) (10)

2.9 冶金固废及二次能源利用新技术(郭占成) (11)

2.10 钢铁生命周期的集约化控制技术(李素琴) (12)

2.11 高炉炼铁的若干前沿技术(张建良) (14)

2.12 吹氩精炼钢包内非金属夹杂物去除机理探究(李京社) (16)

2.13 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于应用(朱荣) (17)

第三部分课后感想 (19)

第一部分概述

一个半月以来,通过对冶金工程科学前沿讲座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本专业的重要价值和基础地位。冶金技术就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然后用各种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从远古时代以来,在铜金属被提炼出来之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金属及其制品的关系就变得日益密切。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更是离不开金属材料,生产活动的工具与设施也都要使用金属材料。可以说,没有金属材料便没有人类今天的物质文明。

冶金工程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生产资料保障,涉及的是商业性的应用,因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她会不断吸取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化学、力学等方面的新成就,指导冶金生产技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另一方面,冶金工程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反过来充实了上述学科的内容。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许多类型的钢铁和金属材料有待突破,因此加强对冶金前沿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战略发展尤为重要。

下面对冶金工程科学前沿讲座这门课程老师的部分讲课内容和本人的观后感想进行小结。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小结

2.1转型发展情况下转炉炼钢生产技术进步(王新华)

转炉炼钢作为目前最主要的炼钢方法,其技术上的进步对我国炼钢生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王新华老师主要从转炉内部脱磷反应原理、新形势下各国转炉采取的不同生产工艺、优质汽车板的生产要求、保护渣卷入形成的缺陷以及底吹搅拌和双渣法冶炼的优缺点等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我国转炉炼钢的现状,在分析国内转炉炼钢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又详细阐述了转炉炼钢技术上的创新,分析讨论了目前国内炼钢生产中所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并对今后我国转炉炼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目前国内转炉溅渣护炉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根据冶炼钢种和生产工艺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溅渣工艺;(2)提高氮气压力,优化溅渣工艺;(3)

合理选择开始溅渣时机,实现炉衬的“零侵蚀”;(4)溅渣与补炉相结合,严格控制溅渣后转炉炉型;(5)加强烟罩水冷炉口等设备的维护及检修,延长其使用寿命。长寿复吹转炉技术的开发成功,对炼钢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降低了转炉炼钢成本,提高了作业率,还改变了转炉操作制度,使我国炼钢厂均不再采用“三吹二”或“二吹一”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三吹三”,提高了转炉生产效率。传统观点认为,提高转炉供氧强度受炉容比限制,但采用以下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供氧强度,从而使转炉生产效率提高:(1)大幅减少渣量,对于少渣冶炼转炉由于渣量减少可大幅提高供氧强度;(2)优化改进氧枪结构,提高喷枪化渣速度,减少熔池喷溅和避免产生大量FeO粉尘是大幅提高供氧强度的关键;(3)采用底吹强搅拌工艺,促进初渣熔化,实现渣钢反应平衡,是提高熔池供氧强度的重要基础;(4)采用计算机终点动态控制技术,实现不倒炉出钢及提高出钢口寿命,缩短出钢时间,进而缩短转炉辅助作业时间,也是提高转炉生产效率的重要技术措施。

炼钢作为钢铁生产的重要工序,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转炉炼钢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炼钢方法,而中国相对便宜的劳动力,紧缺的废钢资源以及昂贵的电价等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转炉炼钢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氧气转炉炼钢法的诞生不仅推动了炼钢技术的进步,而且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带动了高炉大型化、连铸及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现代钢铁生产工艺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钢铁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钢铁产能过剩,导致钢材价格下降,残酷的市场竞争将使一些落后的钢铁厂倒闭,同时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原、燃料涨价也不断压缩钢铁厂的利润空间。面对挑战,钢铁企业必须努力发展高效生产工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新技术,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中国钢铁冶金现状与非金属夹杂物研究(张立峰)

洁净钢已广泛用于汽车、家电、食品工业及至海洋结构、耐酸管线以及在严格条件下的其它某种用途。关于洁净钢的概念,E.K.Holappa认为有两点:顾名思义一是钢中杂质要超低量,即钢中S、P、O、N、H甚至包括C应超低量,二是严格控制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数量和形态。洁净钢的概念应随工艺的发展,钢的级别和用途而异。

控制钢中氧的方法甚多,其重点之一是防止钢水二次氧化。首先是防止出钢过程中高FeO、MnO的炉渣带入钢包。有人提出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提高渣中(MgO)含量到10%;二是提高CaO/SiO2到5以上,这样可使转炉渣中(TFeO)含量降到13%~14%,此外,并使用机械挡渣法,如挡渣球,挡渣帽等。

2.2.2 钢中氮的控制

当压力为1mbar时,N2在钢中的溶解度为14×10-4% ,钢中[N]是难于去除的,一是因为氮在钢液中扩散系数小,反应速度慢;二是在炼钢出钢到连铸过程中吸氮常常发生。因此精炼之前钢中氮尽量低;此外应尽量减少吸氮来源。入炉铁水比与吹炼终点[N]含量有一定关系,全铁水炼钢是十分重要的。钢中氮主要通过炼钢初期CO的沸腾排出,转炉吹炼后期,CO气体减少,表面气体压力大大降低,钢液将从大气中吸氮,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指出,此时添加白云石以产生大量的CO2气体,形成一个正压层来阻止钢液从大气中吸氮。

2.2.3 钢中硫的控制

钢中的线性硫化物是裂纹源而使产品易于断裂,对于中厚板易于产发SSC 裂纹和HIC裂纹。当钢中[S]>0.025%时,连铸坯产生裂纹的倾向性大为增加,[S]低则有很好的抗层状断裂的能力,所以对钢中[S]的要求一向十分严格。脱硫主要是铁水预脱硫。预脱硫铁水应强调:高炉铁水[S]尽量低,处理后强强调扒渣,防止回硫。铁水预脱硫最好水平是把[S]脱至10×10-4%;此外是炉外精炼脱硫。炉外精炼脱硫应注意三点:钢液及渣中氧含量要低;使用高碱性渣;钢包混合要均匀。炉外精炼脱硫的方式有出钢过程脱硫、钢包吹Ar搅拌脱硫、RH处理脱硫。脱硫剂则主要以CaO+CaF2为主,E.T.R.Jones还提出了Mg基熔剂脱硫的概念。

2.2.4 钢中磷的控制

钢中[P]过高,在凝固时会严重偏析而导致产品脆裂。高炉是不能脱磷的,高炉出来的铁水一般在700~1000×10-4%之间。脱[P]需要高氧位、高碱度渣、低温、搅拌条件好。钢中[P]的除去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铁水预处理脱[P],这在日本已经开始使用,脱磷后[P]可达100~180×10-4%;二是转炉或电炉精炼脱[P],脱磷是在炼钢初期氧化脱碳过程的同时进行吹炼终点;三是炉外精炼脱磷:钢包中脱磷可以达到[P]<30×10-4%的水平。一些厂家,在出钢过程中以“CaO+ CaF2+铁矿石”为脱磷剂脱[P],达到了钢中[P]20~30×10-4%的水平。

钢中[H]含量过多,易于产生氢发裂和白点,导致钢的严重缺陷。有关研究得出结论,若钢中[S]<10×10-4% ,则[H]<1×10-4%。当压力为1毫巴时,氢气在钢中溶解度为0.91×10-4% 。实际上,通常要求钢中[H]<2×10-4%。为了达到此目标,保持钢液处于非常低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脱[H]主要靠转炉炼钢初期通过CO的激烈沸腾脱氢和RH处理过程中脱氢。其余各阶段均是增氢的,所以脱[H]的重点在于防止脱气处理后连铸过程各阶段的增氢,应该严格控制渣成分和状态。由于造渣剂,合金料的潮湿以及新砌中间包未干,大气吸入所引起的增氢等等。

2.3 炼铁新技术及前沿(吴胜利)

吴胜利老师主要围绕钢铁工业的地位及其存在问题、炼铁生产现状及面临的新挑战、炼铁工艺节能减排的技术方向、铁矿资源高效使用原理及技术以及资源环保型炼铁工艺研发动向等角度并采用了大量的最新宏观数据向我们介绍了炼铁工艺的主要问题:

1、节能减排问题:炼铁工序能搞占钢铁企业能耗的70%左右,SO X,NO X 等总量大、浓度低(捕捉困难);

2、铁矿资源问题:铁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0%,资源劣质化趋势明显;

3、钢铁企业处于绝对低价位而亏损压力大,炼铁成本占钢铁生产成本的2/3。

铁矿石原矿含铁品位低,平均含铁量仅为31.30%,比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低12个百分点,且贫矿约占储藏总量的97.7%,按金属铁量计算,我国铁矿石资源仅占世界的6%。虽然经过选矿工序,可以将精矿的含铁品位提高至60%以上,但“剥采比”和“选矿比”高,前者接近3,后者约为2.6,生产1吨成品精矿需要完成约8吨的采剥总量,铁矿生产成本高。铁矿石类型复杂,多组分共生或伴生的复合矿多给选矿和冶炼工艺带来一定的困难。国外铁矿石储量为1542亿t,基础储量为729亿t,铁金属储量基础为1592亿t。按原矿储量多少排序有:乌克兰、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哈萨克斯坦、美国、印度、委内瑞拉、瑞典、伊朗、加拿大、南非、毛里塔尼亚、墨西哥。铁的储量多少排序有: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瑞典、美国、加拿大、伊朗、南非、毛里塔尼亚、墨西哥。

计算机大数据论文参考

计算机大数据论文参考 一、大数据给计算机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变化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分析的成熟,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必然会成为各高校重要课程。现在,美国的学校已经开设相关课程,比如,大数据分析统计基础、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大数据挖掘与机 器学习等。国内一些高校也正在尝试开设大数据课程,帮助学生了 解大数据,学习大数据分析。下一步,大数据基础、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等等,必将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必学内容,也 会成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另外,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和教育测 评软件将更多地使用在教学中,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而计算机 专业的教师也必须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和分析方法。 (二)计算机教学思维的变化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变化 目前,计算机教学主要模式是备课—教授—上机—测试,教师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前备课。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会让教师把更 多的精力放在课后分析上,形成“备课—教授—上机—测试—数据 分析—改进”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课后的数据分析将是整个教 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整 体学习行为评价,可以对学生上机测试情况进行细化分析,可以对 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学习评估,分析学生的学习中偏好、难点 以及共同点等,从而得出学习过程中的规律,改进教学方式,提高 教学质量。 (四)个性化教学的深入开展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建立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全要素的信息库成为可能,学生大量的试卷、课堂表现留存,学生的学习经历及 成长轨迹,学生的家庭情况等等,都将被涵盖在大数据分析中。另

外,前述的计算机智能教学系统和教育测评软件,将详细记录学生 每次答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这些信息让教学分析变得更加容易,教师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的关联分析和演变分析等功能,依靠学生的 某些学习特征,比如答题持续时间,具体回答步骤和内容(可以细化 到每次击键和每个笔划),答对的要素和答错的要素等等,在学生管 理数据库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并分析学生的日常行为,研究各种 行为的内在联系,来据此形成针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帮助 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小结 大数据时代,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掘学生的潜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依靠于理性分析。其实,教学活动传授的不应仅 是知识,更需要关照学生的灵魂。大数据让教学活动离学生心灵很近,让老师离自由发挥很近。未来,包括计算机教学在内的学校教 育将会有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有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有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学校将不仅是课堂,更是舞台。 计算机大数据论文范文二:大数据驱动模式计算机基础论文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多地沿用了传统计算机教育的方法,只注重讲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未考虑学 生学习的效果。这导致学生只是记住一些概念和理论,能做基本的 操作,却很难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大学计算机 基础教育面临以下4个问题: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课堂教学已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学得会、学 得好,这给教学带来了问题。 (2)教学和实验的学时严重不足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减少课时,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和实验中加大讲授的知识量,加快教学进度。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时,基 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足够的指导和练习时间,这给辅导答 疑带来了问题。

数据分析论文

成绩评定表 课程设计任务书

摘要 汇率是在商品交易和货币运动越出国界时产生的,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国际的又一表现。因为一国货币汇率受制于经济、政治、军事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且在不同时间,各因素产生作用的强度也会出现交替变化,所以很难准确地找出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会破坏经济的外部平衡,而且会给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另外,汇率的变化还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销售生产较大的影响。所以,对影响汇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指导汇率政策的制定、预测汇率变化趋势、优化投资策略,以及研究与汇率有关的生活消费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spss在经济、管理、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通过运用SPSS分析方法对我国人民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汇率的情况。 关键词:spss;汇率;影响因素;回归

目录 1问题分析 (1) 2数据来源 (1) 3数据定义 (2) 4数据输入 (2) 5变量的标准化处理 (2) 5.1描述性分析选入变量及参数设置 (2) 5.2描述性分析 (2) 5.3描述性分析结果输出 (2) 6.1描述性分析选入变量及参数设置 (3) 6.2线性回归分析 (4) 7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11)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4)

汇率影响因素分析 1问题分析 汇率是在商品交易和货币运动越出国界时产生的,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国际上的又一表现。因为一国货币汇率受制于经济、政治、军事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且在不同时间,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强度也会出现交替变化,所以很准确地找出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 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会破坏经济的外部平衡,而且会给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另外,汇率的变化还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对影响汇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指导汇率政策的制定、预测汇率变化趋势、优化投资策略,以及研究与汇率有关的生产消费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参考自“人民币汇率研究”(陈瑨,CENET网刊,2005)、“汇率决定模型与中国汇率总分析”(孙煜,复旦大学<经济学人>,2004)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与走势分析”(徐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其中通货膨胀率、一年期名义利率、美元利率和汇率4个指标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的部分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仪器分析心得体会

仪器分析心得体会 篇一:仪器分析的感想 对仪器分析课程的认识和感想 仪器分析是高等学校等有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有关仪器分析中一些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对于将来参加科学研究或具体实际工作都是很有益的。 仪器分析法是以物理和化学及其信号强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使用比较复杂和特殊的仪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源于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发展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分析化学经历过三次重大变革,使得仪器分析也逐步升级,从仪器化、电子化、计算机化到智能化、信息化以至仿生化。 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几类: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法。这些方法依据的原理不同,具有的性能指标如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测定下限、线性范围、准确度等,在选择方法时,还要有一些考虑,如对样品结果准确度的要求,还有费用(包括仪器的购置费、运转费)、样品量、分析速度等。使用仪器分析法检测样品,具有效率高、速度快、方便、实用的特点。 仪器分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仪器分析与科学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起源和深化)及人类社会面临

的五大危机(资源、粮食、能源、人口、环境)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也与工农业生产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的质量保证等领域密切相关,仪器分析的发展包括仪器和方法两方面的发展,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建立原位、在体、实时、在线的动态分析检测方法建立无损以及多参数同时检测方法。现在以实现各种分析法的联用;分析仪器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微型化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仪器分析这一课程的学习,对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特点、使用方法和应用都有了大致的认识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强,应用广泛。它的方法和基本思想如逻辑思维,对以后的科研和日常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如果能对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有深刻认识,对以后仪器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尽到一份力。 篇二:《仪器分析》问题学习法总结 《仪器分析》问题学习法心得体会 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学习时间,但在张玲老师的指导学习下,使我对仪器分析这门学科了解颇多。通过学习是我知道仪器分析是我们学化学的必学的一门课程,是化学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必须学好仪器分析。就像张玲老师说的那样,大学毕业后我们什么书都可以卖掉,但《仪器分析》这本书一定要留下来。

仪器分析论文

各分析仪器特点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一、绪论 本文总结了本学期仪器分析实验中涉及的三大类共八种仪器和方法,内容包括其在定性、定量分析方面的特点,适用及不适用的分析样品类型,必需的样品预处理,以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二、光分析法 光分析法是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光分析法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表征、表面分析等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地位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测量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程度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其原理为,样品特定元素由基态原子吸收特定能量的光,恰好使得核外电子激发从而形成原子吸收光谱。从仪器结构而言,空心阴极灯提供特定能量的光辐射,特定能量的光只能由待测元素提供,其他元素无法取代。所以空心阴极由待测元素金属或合金制成,保证实现峰值吸收。原子化器提供基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特定光形成吸收光谱。整个过程中没有像紫外与红外那样形成一个范围很宽的吸收谱带,由于宽度很窄习惯上称之为谱线。故通常不用于物质的定性分析,而是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 该仪器主要适用于分析金属元素,对于难熔金属和大多数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因为需要将被测元素金属制成阴极。 主要优点有检出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需样量少,测定元素多,分析速度快。缺陷除了之前提到的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还有就是测定不同元素需要换用不同的灯。 存在的干扰主要分为四类:物理、化学、电离以及光谱干扰。物理干扰的消除方法是配制与待测溶液组成相似的标准溶液或采用标准加入法,化学干扰的消除方法是加入释放剂及保护剂,电离干扰消除法为加入消电离剂,光谱干扰中的背景吸收可采用空白校正法、氘灯校正法等方法进行消除。 原子吸收光谱法加测汞和氢化物发生器等附件,测定灵敏度可比石墨炉更高,汞、砷、硒、碲、铋、锑、锗锡、铅的测定范围可提高1~2个数量级。原子吸收光谱法已广泛用于测定水、飘尘、土壤、粮食以及各种生物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 2、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属于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主要用于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以及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现代分析/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学时/学分:40 /2.5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与光谱解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熟悉各种典型光谱的解析及色谱法的分离条件的选择。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药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的测定方法、应用及示例。 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塔板理论、Van Deemter方程式简介),色谱柱(固定液、载体、气-液色谱填充柱的制备),气-固色谱填充柱、毛细管色谱柱简介,检测器(热导、氢焰)分离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与示例等。 3.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Van Deemter); 方程式在HPLC与GC中表现形式、Giddings方程式简介),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反相键合相色谱法、正相键合相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空间排斥色谱法,其他色谱法简介(胶束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流动相、仪器装置、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及毛细电泳法简介。 4.紫外—可见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谱的跃迁机理;Lambert-beer定律;精细结构;溶剂效应;wood-word吸收定则及应用。 5.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的跃迁机理;判别定则;拉曼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试样的制备和仪器等。 6.核磁共振 核自旋能级跃迁的基本原理;Zeeman能级;Boltzman分布;核的进动与弛豫;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13C—1H自旋—自旋偶合;偶合常数及其影响因素;NMR光谱的改进;奥氏核效应;二维谱。 7.质谱

【最新】python数据分析课程报告论文(附代码数据)

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 一、样本集 本样本集来源于某高中某班78位同学的一次月考的语文成绩。因为每位同学的成绩都是独立的随机变量,遂可以保证得到的观测值也是独立且随机的 样本如下: grades=[131,131,127,123,126,129,116,114,115,116,123,122,118, 121,126,121,126,121,111,119,124,124,121,116,114,116, 116,118,112,109,114,116,116,118,112,109,114,110,114, 110,113,117,113,121,105,127,110,105,111,112,104,103, 130,102,118,101,112,109,107,94,107,106,105,101,85,95, 97,99,83,87,82,79,99,90,78,86,75,66]; 二、数据分析 1.中心位置(均值、中位数、众数) 数据的中心位置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数据特征。借由中心位置,我们可以知道数据的一个平均情况,如果要对新数据进行预测,那么平均情况是非常直观地选择。数据的中心位置可分为均值(Mean),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其中均值和中位数用于定量的数据,众数用于定性的数据。 均值:利用python编写求平均值的函数很容易得到本次样本的平均值 得到本次样本均值为109.9 中位数:113 众数:116 2.频数分析 2.1频数分布直方图 柱状图是以柱的高度来指代某种类型的频数,使用Matplotlib对成绩这一定性变量绘制柱状图的代码如下:

仪器分析课程论文

毛细管电泳综述 摘要:自 1988 年第一台商品化的毛细管电泳仪问世,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光。在这期间,毛细管电泳(CE)技术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今天,CE 技术已逐渐成熟,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临床化学、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CE 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离分析手段,已成功地应用于小分子、大分子、中性化合物和荷电化合物的分离。检测器是毛细管电泳仪器的关键部件,本文主要对毛细管电泳的检测器进行讨论,介绍一下我们自制的电导检测器。关键词:毛细管电泳,检测器 第一章前言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电性相反的方向迁移的现象,据此对某些化学或生物化学组分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毛细管电泳(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指以毛细管为分离室,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的一类新型现代电泳技术,它于 80 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其原理是在高压电场和毛细管分离通道中,依据试样中各组分电泳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分析技术。与经典电泳相比,毛细管电泳法克服了由于焦耳热引起的谱带宽和柱效较低的缺点。毛细管电泳引入高的电场强度,改善了分离质量,具有分离效率高、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等特点,而且所需样品少、成本低,更为重要的是,它又是一种自动化的仪器分析方法。毛细管电泳法与高效液相色谱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两者互为补充,但无论从效率、速度、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法都显示了它独特的优势。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平板电泳和现代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1.高效(105-107理论塔板数/米);2.快速(几十秒至几十分钟); 3.分离模式多,选择自由度大; 4.分析对象广,从无机离子到整个细胞; 5.高速自动化; 6.样品需量小,无环境污染,运行成本低,如:毛细管电泳可通过改变操作模式和缓冲液成分,根据不同的分子性质(如大小、电荷数、疏水性等)对极广泛的物质进行有效分离,而高效液相色谱法要用价格昂贵的色谱柱和溶剂。可见,毛细管电泳法具有仪器简单、分离模式多样化、应用范围广、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分析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CE的研究可追溯到60 年代,1967 年由Stellen Hjerten 撰写的一篇论文,他使用3 mm 内径的石英毛细管,进行自由溶液区带电泳(CZE)[1],由于意识到焦耳热会引起严重的峰展宽,他使用旋转毛细管的方法减小温度梯度的影响。1974 年,Virtanen 通过实验比较,认为使用细内径毛细管是降低焦耳热效应、提高分离效率的主要方法[2]。1979 年,Mikkers 采用200 μm 内径的聚四氟乙烯管和电导检测器分离了16 种有机离子,获得了105 plates/m 的高柱效[3],这是毛细管电泳发展中第一个突破性成就。第二个突破性成就是Jorgenson 等人于1981 年完成的[4],他们采用内径为75 μm 的石英毛细管和荧光检测器,配以30 kV 的高电压,获得了 4 × 105 plates/m 的柱效,使传统电泳技术发生了根本变革,迅速发展成为可与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相媲美的新颖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1983 年Hjerten 开展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把传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移植到毛细管中,创建了毛细管凝聚电泳(CGE)[5];1984 年Terabe 在毛

仪器分析 试题库

复习题库 绪论 1、仪器分析法: ()2、以下哪些方法不属于电化学分析法。 A、荧光光谱法 B、电位法 C、库仑分析法 D、电解分析法()3、以下哪些方法不属于光学分析法。 A、荧光光谱法 B、电位法 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D、原子吸收法()4、以下哪些方法不属于色谱分析法。 A、荧光广谱法 B、气相色谱法 C、液相色谱法 D、纸色谱法 5、简述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和洗涤干净的标志。 6、简述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章电位分析法 1、电化学分析法: 2、电位分析法: 3、参比电极:

4、指示电极: 5、pH实用定义: ()6、以下哪些方法不属于电化学分析法。 A、荧光光谱法 B、电位法 C、库仑分析法 D、电解分析法 ()7、在电位分析法,作为指示电极,其电极电位应与测量离子的活度。 A、符合能斯特方程式 B、成正比 C、与被测离子活度的对数成正比 D、无关 ()8、饱和甘汞电极的外玻璃管中装的是。 A、0.1mol/L KCl溶液 B、1mol/L KCl溶液 C、饱和KCl溶液 D、纯水 ()9、关于pH 玻璃电极膜电位的产生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离子在玻璃表面还原而传递电子 B、钠离子在玻璃膜中移动 C、氢离子穿透玻璃膜而使膜内外氢离子产生浓度差 D、氢离子在玻璃膜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和扩散的结果

()10、下列不是直接电位法中常用的pH标准缓冲溶液。A、pH=4.02 B、pH=6.86 C、pH=7.00 D、pH=9.18 ()11、实验室常用的pH=6.86(25℃)的标准缓冲溶液为。 A、0.1 mol/L 乙酸钠+ 0.1 mol/L 乙酸 B、0.025 mol/L 邻苯二甲酸氢钾 C、0.1 mol/L 氢氧化钠 D、0.025 mol/L 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钠()12、pH复合电极的参比电极是。 A、饱和甘汞电极 B、银-氯化银电极 C、铂电极 D、银电极 ()13、经常不用的pH复合电极在使用前应活化。 A、20min B、30min C、12h D、8h ()14、pH复合电极在使用前应用下列哪种溶液活化。 A、纯水 B、饱和KCl 溶液 C、0.1mol/L KCl 溶液 D、0.1mol/LHCl溶液 ()15、已知待测水样的pH大约为5左右,定位溶液最好选。 A、pH4 和pH7 B、pH2 和pH7 C、pH7 和pH9 D、pH4 和pH9

仪器分析论文

仪器分析总结 本学期我们开的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仪器分析方法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同,所测量的物理量不同,操作过程及应用情况也不同。 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仪器分析的分析对象一般是半微量(0.01-0.1g)、微量(0.1-10mg)、超微量(<0.1mg)组分的分析,灵敏度高;仪器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电化学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气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质谱分析法、红外光谱法、其它仪器分析法等,这学期我们学的主要是气相色谱法、原子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适用于低含量组分

测定,还可以进行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利用催化反应可大大提高该法的灵敏度。 红外光谱法又称“红外分光光度分析法”。简称“IR”,分子吸收光谱的一种。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的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结构分析及对各种吸收红外光的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法。被测物质的分子在红外线照射下,只吸收与其分子振动、转动频率相一致的红外光谱。对红外光谱进行剖析,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化合物分子中存在着许多原子团,各原子团被激发后,都会产生特征振动,其振动频率也必然反映在红外吸收光谱上。据此可鉴定化合物中各种原子团,也可进行定量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主要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确定化学基因及定量分析,已用于无机化合物。 分子发光分析法是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以光辐射的形式从激发态回到基态,这种现象称为分子发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为分子发光分析法。此种方法对某些元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原子光谱法根据与电磁辐射作用的物质是以气态原子还是以分子(或离子团)形式存在,可将光谱法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两类。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XFS,这是应对欧盟RoHS指令最主要的仪器)等。原子光谱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AES),它是利用原子

大数据课程论文资料

论文 题目大数据下人均消费支出及影响因素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财税系 专业财政学 指导教师袁新宇 2016年10月20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大数据下人均消费支出及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也随之而来,从而可以让我们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更多的市场前景和人们的需要,然后可以把事业做得更好,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通过简述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模型分析,来说明大数据下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存在的关系,更好的说明我国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希望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些影响因素中能有多少是可以改进和努力然后更好地改进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加我国的居民收入,增加国家的GDP。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的目标。本文就如何运用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政府的一些其它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出合理化方法。 关键词:居民收入水平;财政政策;人均消费支出;货币政策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文章将通过简述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模型分析,来说明大数据下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存在的关系,更好的说明我国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希望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些影响因素中能有多少是可以改进和努力然后更好地改进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二、正文 (一)研究的目的

本案例分析根据1995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在预测201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提高。随着消费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因此,政府在制定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考虑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鼓励消费,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从供给不足进入了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约束为主的发展阶段,内需不足的问题凸显。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合理居民消费率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面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困境,如何深入考察我国居民消费行为、采取有效政策来振兴消费,将成为我们的研究主题。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因素入手,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以期获得解决问题和改善情况的新思路。 (二)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居民消费问题主要是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或全体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消费特征、影响因素和对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我国经济学界形成了相对盛行的四种代表性观点:居民收入分配不公说、居民消费行为说、福利制度改革说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说。国内学者通过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经济计量模型以及根据理论假设运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将城乡居民消费问题分开进行研究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同时,建立城乡居民消费和诸多主要经济影响因素之间的经济计量模型,探讨经济影响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投资、出口、消费形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这已为各界所取得共识。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架“马车”能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三)理论分析 1、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的因素分析 (1)政府支出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模型,政府支出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府支出的收入效应来实现。政府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种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购买性支出主要是作用于生产环节,在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同时,通过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来减少对消费的约束,增加消费量。转移性支出作为一种资金单方面的、无偿的转移,主要是在分配环节发挥作用,通过直接增加接受者的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 影响:一是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等手段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增强其消费能力。二是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来改变居民消费的支出预期,从而间接提高其消费意愿和边际消费倾向。

Excel与数据处理-结课论文

毕业设计-文献翻译 姓名:樊世克 专业:金属12-1 学院:材料学院 指导老师:许磊

EXCEL与数据处理结课论文 1.摘要 Office Excel的功能非常强大,也非常好用,一般的文字排版、表格、计算、函数的应用等都用EXCEL来解决,它能够方便的制作出各种电子表格,使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用各种图表来表示数据直观明了;利用超级链接功能,用户可以快速打开局域网或Internet上的文件,与世界上任何位置的互联网用户共享工作薄文件。本文为学习完excel课程后的相关心得体会。 2.关键词 Excel 数据处理心得体会 3.背景 在知识大爆炸,数据日益庞大的当今时代;在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企业日益发展;交易日益扩大和复杂的今天,传统的手工审计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为达到有效的内部控制而采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程序,必然对传统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及计算机审计方法,以利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解决会计电算化所出现的问题,已成为审计发展的方向。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因此,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Excel作为电算化审计的重要部分,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它能够方便的制作出各种电子表格,使用公式和函数对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用各种图表来表示数据直观明了;利用超级链接功能,用户可以快速打开局域网或Internet上的文件,与世界上任何位置的互联网用户共享工作薄文件 EXCEL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数据处理功能,基于EXCEL的财务分析数据库具有灵活、简便的特性,可以满足个性化、多层次、多维度的财务分析需求,从而弥补通用财务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分析功能薄弱的现状,提高财务分析的作用和效率。 的作用及优势 Excel是个人电脑普及以来用途最广泛的办公软件之一,也是Microsoft Windows平台下最成功的应用软件之一。说它是普通的软件可能已经不足以形容它的威力,事实上,在很多公司,Excel 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生产工具,在各个部门的核心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用户身处哪个行业、所在公司有没有实施信息系统,只要需要和数据打交道,Excel几乎是不二的选择。 Excel之所以有这样的普及性,是因为它被设计成为一个数据计算与分析的平台,集成了最优秀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功能,用户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创建电子表格,并在Excel的帮助

(完整版)现代仪器分析试卷

武汉工程大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考试课程:现代仪器分析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徐兰英 考试专业:环境工程考试班级:研究生 一、名词解释(5×4) 1、离子色谱 2、参比电极 3、生色团 4、摩尔吸光系 5、酸差 二、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上。多选 或少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符合吸收定律的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波长位置。 A、向长波移动 B、向短波移动 C、不移动 D、不移动,吸收峰值降低 2、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其原因是什么?。 A、分子中价电子运动的离域性质; B、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相互作用; C、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D、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3、下列因素中,对色谱分离效率最有影响的是。 A、柱温 B、载气的种类 C、柱压 D、固定液膜厚度 4、用NaOH直接滴定法测定H3BO3含量能准确测定的方法是。 A、电位滴定法 B、酸碱中和法 C、电导滴定法 D、库伦分析法 5、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的最根本的作用是。 A、调节pH值 B、稳定离子强度 C、消除干扰离子 D、稳定选择性系数 6、已知在c(HCl)=1mol/L的HCl溶液中:ΦCr2O72-/Cr3+=1.00V, ΦFe3+/Fe2+=0.68V。若以K2CrO7滴定Fe2+ 时,选择下列指示剂中的哪一种最适合。 A、二苯胺(Φ=0.76V); B、二甲基邻二氮菲—Fe3+(Φ=0.97V); C、次甲基蓝(Φ=0.53V); D、中性红(Φ=0.24V); 7、进行电解分析时,要使电解能持续进行,外加电压应。 A、保持不变 B、大于分解电压 C、小于分解电压 D、等于分解电压 A卷【第页共页】

《空间数据分析》课程论文

南京市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测绘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信2012班)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银行业金融电子化改造来临了。许多银行网点的分布多以行政层级制来决定网点的建设,忽视市场规律的作用,对市场的分析不够,进而导致有些银行网点经营状况不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科学的布局银行网点,无疑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南京市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南京市地理基础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核密度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银行网点布局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南京市各个城区的银行网点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鼓楼区最多,雨花台区最少,银行网点主要积聚在城市的中心区以及各城区的中心,同时具有商业繁华区聚集性;高校区聚集性;交通便利区指向性;相对于以鼓楼区、白下区、玄武区为中心的区域,外围城区银行网点聚集程度较低。随着空间尺度不同,银行集聚区形成机制差异较大,小尺度集聚区形成主要受到交通便利性的影响,比如典型的有浦口区和六合区。较大尺度银行集聚区则更加关注服务对象。通过分析可知城区面积、人口、GDP 总量、交通等是影响银行网点布局的重要区位因子。最后给出改善南京市城区银行网点分布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市;银行网点;布局;影响因素 1引言 1.1研究意义 在江苏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南京,分析其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其影响因素,这对于了解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格局,促进南京市金融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GIS空间分析视角,对银行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首先其能够指导金融业的发展规划,尤其是空间布局方面;其次随着南京市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能够为今后银行选址及分布提供指导。 1.2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地理学展开了一些的研究。Hepworth(1981)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简单的发展历程;E.P.Davis(1988)则将企业选址理论运用到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研究中去[1]。 20世纪年代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商务区,学术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共识:集聚在市中心能使金融业更方便地获得外部效益和信息资源[2]。尽管城市空间格局不断重组,但对于一个城市的高端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证劵)的布局来说,集聚经济发挥的作用始终没有减弱,它们总倾向于布局在CBD[3]。学者们对影响金融业布局因素的研究较多,有学者强调集聚作用,有学者强调文化根植[4],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的共享性和易获得性至关重要。大体可以分为4个因素:经济因素、空间因素、信息因素、人文因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空间布局作为金融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逐渐受到学者重视,金融行业也被细分为银行业、基金业、保险业和证劵业等分支行业,每种行业都具备独特的功能和特定的布局形式。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区位进行比较研究,通常会得到明显的差别。从单一类别来看,国外学者对银行业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比较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大量案例研究。例如Yamori 究利用多元离散模型研究了日本跨国银行在其国际化过程中选址的考虑因素,研究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其海外银行的投资规模关系密切[5]。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多是国家或区域层面上的,更多的是关注跨国银行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通常是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软件进行求解。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金融及银行网点空间分布研究的主体是银行的从业人员,主要从金融网络及金融网点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网点的研究首先集中在不同类银行的发展形势。各大银行的功能定位,一些学者则从研究方法入

仪器分析技能总结与综合

分析技能总结与综合 本学期我们学仪器分析课程的同时做了本课程的实验。理论可以指导实验,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发展理论。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将来并不从事分析仪器制造或者仪器分析研究,而是将仪器分析作为科学实验的手段,利用它来获取所需要的 信息。 仪器分析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分析仪器为工具,亲自动手去获得需要的信息,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独立进行科学实践的预演。本次实验课程收获很多。 仪器分析是以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参数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或结构的分析方法。在最终测量过程中,利用物质的这些性质获得定性,定量,结构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 仪器分析的分类 一,电化学分析法建立在溶液电化学性质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方法,包括电位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电重量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以及电导分析法。 二,色谱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达到分离的目的。分离后的组分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时分离和测定同时进行,有时先分离后测定。包括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等。 色谱的定性分析-确定各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合物。 各种物质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均有确定的保留值,故保留值可作为一种定性指标(目前各种色谱定性方法的依据)。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可能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保留值,即保留值并非专属。仅根据保留值对一个完全未知的样品定性是困难的。如果在了解样品的来源、性质、分析目的的基础上,对样品组成作初步的判断,再结合下列的方法则可确定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合物。 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利用保留值定性(最常用、最简单)

1.利用纯物质定性相同条件下,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该法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 2.利用加入法定性作出未知样品的色谱图,然后在未知样品加入某已知物,又得到一个色谱图。峰高增加的组分即可能为这种已知物。 色谱图的意义 ①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是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②色谱峰的保留值,色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③色谱峰下的面积或峰高,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④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 ⑤色谱峰两峰之间的距离,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三,光学分析法建立在物质与电磁辐射互相作用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谱法,分光和荧光光度法和X射线衍射法等。 我们本学期一共做了十二个分析试验,分别是一下十二个 (1)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乙酰丙酮的互变异构现象 核磁共振属于光学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是以电磁波作用于磁场中的原子核时,原子核产生自旋跃迁所得的吸收波谱。由于各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使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呈现不同的核磁共振谱,因此可以用核磁共振谱法测定和确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检验化合物的纯度和进行混合物的分析。 为了让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为原子核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射频场来提供的。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即入射光子的频率与Larmor频率γ相符时,射频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的条件之一是外磁场中存在着具有磁矩的原子核。本实验是利用核磁

气相色谱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年级: 2013级 姓名:周玉佳 论文(设计)题目:气相色谱 指导教师:曹俊涛职称:讲师成绩: 2015 年 6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气相色谱法的起源 (1) 2气相色谱法的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气相色谱的普遍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气相色谱石油石化工业分析应用 (2) 3.2 气相色谱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 (2) 3.3 气相色谱在药物和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3) 4 结语 (3) 参考文献 (3)

人工智能论文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课程结课论文课题: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2015年11月13日

机器学习与大数据 摘要 大数据并不仅仅是指海量数据,而更多的是指这些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残缺的、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随着产业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随着大数据“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感觉到的困难也愈加的多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几乎无处不在,即便我们没有专程调用它们,它们也经常出现在大数据应用之中,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的创新和发展也倍加受到了关注。 关键词:大数据;机器学习;大数据时代 Machine learning and big data Abstract Big data is not only refers to the huge amounts of data, and to talk about these data are structured, broken, can't us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processing of the era of big data, with the industry to the explosion of data volumes, large data concept is more and more , as the data,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owing"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we feel is more time we thought about the machine learning is almost everywhere, even if we don't have to call them specially, they are also often appear in the big data applications, large data machine learn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lso has recei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