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经典的塑模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胶件顶出是注射成型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顶出质量好坏将最后决定胶件的质量;当

模具打开时,胶件须留在具有顶出机构的半模(常在动模)上,利用顶出机构脱出胶件。

1.顶出设计原则:

(1)为使胶件不致因顶出产生变形,推力布置尽量均匀,并尽量靠近胶料收缩包紧的型芯,或者难于顶出的部位,如胶件细长柱位,采用司筒顶出。

(2)推力点应作用在胶件刚性和强度最大的部位,避免作用在薄胶位,作用面也应尽可能大一些,如突缘、(筋)骨位、壳体壁缘等位置,筒形胶件多采用推板顶出。

(3)避免顶出痕迹影响胶件外观,顶出位置应设在胶件隐蔽面(内部)或非外观表明;

对透明胶件尤其须注意顶出顶出位置及顶出形式的选择。

(4)避免因真空吸附而使胶件产生顶白、变形,可采用复合顶出或用透气钢排气,如顶杆与推板或顶杆与顶块顶出,顶杆适当加大配合间隙排气,必要时还可设置进气阀。

(5)顶出机构应运作可靠、灵活,且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如摆杆、斜顶顶出,应提高滑碰面强度、耐磨性,滑动面开设润滑槽;也可渗氮处理提高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6)模具回针长度应在合模后,与前模板接

触或低于0.1mm,如上图所示

(7)弹簧复位常用于顶针板回位;由于弹簧复位不可靠,不可用作可靠的先复位。

二常用的顶出机构

1顶针、扁顶针顶出

1.1胶件顶出常用方式有顶针、司筒、扁顶针、推板顶出;由于司筒、扁顶价格较高

(比顶针贵8?9倍),推板顶出多用在筒型薄壳胶件,因此,顶出使用最多的是顶针。当胶件周围无法布置顶针,如周围多为深骨位,骨深『15mm寸,可采用扁顶针顶出。顶针、扁顶针表面硬度在HRC55^上,表面粗糙度Ra1.6以下。顶针、扁顶针顶出机构如图,

设计要点如下:

(1)顶针直径d兰?2.5mm时,选用有托顶针,提高顶针强度。

(2)扁顶针、有托顶针KH。

(3)顶位面是斜面,顶针固定端须加定位销;为防止顶出滑动,斜面可加工多个R小槽,如图所示。

(4)扁顶针、顶针与孔配合长度L=10?15mm对小直径顶针L取直径的5?6倍

(5)顶针距型腔边至少0.15mm

(6) 避免顶针与前模产生碰面,此结果易损伤前模或出披峰。

1.2顶针位的布置原则

文件名称 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1) 顶针布置应使顶出力尽量平衡。结构复杂部位所需脱模力较大,顶针数量应相应 增加。 (2) 顶针应设置于有效部位,如骨位、柱位、台阶、金属嵌件、局部厚胶等结构复杂 部位。骨位、柱位两侧的顶针应尽量对称布置,顶针与骨位、柱位的边间距一般取D=1.5mm 如下图所示,另外,应尽量保证柱位两侧顶针的中心连线通过柱位中心。

文件编号 文件版本 A 生效日期

2014-03-01

页 码

第3页共15页

对称布置

(3) 避免跨台阶或在斜面上设置顶针,顶针顶面应尽量平缓, 顶针应布置于胶件受力

较好的结构部位。如图所示。 对称布置

D \

J

合理布置

顶针中心连线通过柱

位中心

不合理布置

顶针中心连线未通过

柱位中心

文件名称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顶针顶面为平面较好受力结构较好部位

顶针顶面为斜面、台阶

不好

_ - —顶针

I

文件名称 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⑷ 在胶件较深的骨位(深度》20mm 或难于布置圆顶针时,应使用扁顶针。需要使用扁顶针时,扁 顶针处尽

量采用镶件形式以利于加工

(5)避免尖钢、薄钢,特别

是顶针顶面不可碰触前模面。如上右图

(6)顶针布置应考虑顶针与运水道的边间距,避免影响运水道的加工及漏水。 (7) 考虑顶针的排气功能,为了顶出时的排气,在易形成抽真空的部位应布置顶针。 例如型腔较大平面处,虽胶件包紧力较小,但易形成抽真空,导致脱模力加大。

(8) 有外观要求的胶件,顶针不能布置在外观面上,应采用其它顶出方法。 (9) 对于透明胶件,顶针不能布置在需透光的部位。产品顶出部位的选择 (10) 顶出位置设在顶出力大的地方,如靠近型芯、筋等处。

(11) 顶出位置设在强度、刚度最大部位。如图

文件编号

文件版本

A 生效日期 2014-03-01

第4页共15页

1—镶件2—扁顶针

如下左图

顶针 正确

顶针

错误

文件名称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11).在排气不良场所可以考虑加顶针以利于排气,例如在十字筋下。

文件编号

文件版本A

文件名称顶出系统设计标准

生效日期2014-03-01

页码第5页共15页(12).顶针布局时要三角形布置,平衡顶出。如图

1容易顶反*

1 J

扭曲。

13顶针选用原则

(1)选用直径较大的顶针。即在有足够顶出位置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直径、且尺寸优先的顶针。

(2)选用顶针的规格应尽量少。选用顶针时,应调整顶针的大小使尺寸规格最少,同

时尽量选用优先的尺寸系列。尺寸规格参见第十章11.1节。

(3)选用的顶针应满足顶出强度要求。顶出时,顶针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为避免小顶针弯曲变形,当顶针直径小于2.5mm寸,应选用有托顶针。

(4)顶针直径优先整数,不要做小数或非标。如:?3,4,5,6,8

1.4顶针、扁顶针配合间隙

顶针、有托顶针、扁顶针配合部位如图所示,配合要求如下:

■ >1 ■■ r B r r ■ n ?■ r m r r ■ ■■ ■ ■■ p

d+O.B 0.5;

匚F V 1 _=V i 1

卤n—A

f - f111

i形分布.使产品平衡顶出,

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