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味文化

1.1体味文化
1.1体味文化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主备人:试做人:审核人: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学习重点】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文化的内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理论联系实际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学生列举身边的文化活动引入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9,请你找一找下列知识点的关键词并填在空格处: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现象不在,文化现象。不同的,有不同的环境,也有不同的环境。

(2)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的产物;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2、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文化既包括、、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和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广义的“文化”与“”的含义相近,将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和成果都称为文化。

3、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形式非常,如、理论、、信仰、、教育、、文学、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传

播、和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能够在人们世界、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力量,对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和和的历史中。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阅读教材P6-7内容,思考

(1)内涵:

①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分

②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其形式是多样的,因此,凡是人创造的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2)特点:

①山本身能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属不属于文化?两者有什么区别?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③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合作探究二】

2、文化的形式

讨论: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合作探究三】

3、文化的社会作用

结合教材P9内容,思考:

(1)文化的实质?文化能直接转化成物质的力量吗?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了社会发展。

课堂检测: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2、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①思想②道德③科学技术④信仰⑤语言⑥理论

A.②③

B.④⑥

C.①③

D.③⑤

3、2017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的第十五周年。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西部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

①与生俱来的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③只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4、近年来,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检察院重视文化的润泽和引领功能,开辟“文学一角”,鼓励引导干警多读、多写,由该院干警创作的长篇小说《雄鸡一唱天下白》入围茅盾文学奖。该院之所以开辟“文学一角”,是因为文化( )

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②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③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④对社会和个人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5、黄河文化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文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蒙古草原文化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上不同的描述表明( )

A.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B.文化没有差异性,只有包容性

C.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D.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6、杨柳青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以上事实说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④从艺术品中能透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8、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的作用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

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B.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C.文化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D.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9、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说明( )

A.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D.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物质力量

10、2018年3月2日,《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再次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股暖意。《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最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至今,它向全国推出的百余位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德的力量,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感动了你我,感动了社会,感动了中国。《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运用文化的力量的有关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感动中国》评选的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感动,肯定奉献的过程。它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力量,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感动中国》感动了你我,感动了社会,感动了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