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资料讲解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资料讲解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资料讲解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重要表现

B.主要过程

C.必要条件

D.辅助条件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13.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1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15.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

D.疲劳和厌烦

16.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1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18.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问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成团结协作

19.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教学方法

C.教学氛围

D.气氛区

20.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

A.专制型领导

B.监督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放任型领导

21.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22.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环境因素

B.主要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辅助因素

2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

24.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A.科尔伯格

B.勒温

C.普雷斯顿

D.苛勒

25.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取决于交往双方()。

A.身份与地位

B.需要满足的程度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修养和处世方法

26.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A.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B.班风、纪律、学生

C.教师、教学设备、学生

D.教师、学生、纪律

27.“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

A.积极型

B.对抗型

C.消极型

D.失控型

28.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A.接近性

B.补偿性

C.竞争性

D.相似性

29.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30.班级里小集团属于()。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31.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专断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32.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生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

33.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34.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问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35.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36.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37.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集体

D.正式群体

38.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39.课堂隋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40.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41.在班主任轮换时,有些老师通常感到很难接替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工作,却能顺利地接任一个新班,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A.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B.学校领导的类型

C.班干部的不同类型

D.对同学和家长的态度

42.“将心比心”运用了()这一心理机制。

A.移情

B.心胸豁达

C.期望

D.人际吸引

43.某个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时,采取()的处理方法最为适宜。

A.言语提醒

B.非言语暗示

C.有意忽视

D.暂时隔离

44.课堂上有两个学生正在交头接耳,这时,教师可以采取()的处理方法最为适宜。A.言语提醒

B.非言语暗示

C.有意忽视

D.暂时隔离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_____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教学和评价具有促进和_______的功能。

3.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分别为接受、_______、输入、输出。

4.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_______。

5.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_______。

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_______。

7.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归纳为_______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

8.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

9.我国学者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_______三种类型。

10.教师的领导风格有参与式领导和_______。

11.学校里的群体可分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正式群体和个体在相互交往中基于个人的好恶、兴趣爱好等形成的_______。

12.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称为_______。

13.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_______、注意的干扰。

1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_______三种类型。

15.在群体规范中,非正式规范的形成受模仿、_______、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16.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其中_______课堂气氛最佳。

17.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_______及教学过程的规划。

18.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__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19.影响人际关系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_______、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

20.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_______。

21.课堂纪律的四种类型分别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_______促成的纪律及自我促成的纪律。

22.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23.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行为型、人格型和_______三种类型。

24.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_______、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评价、判断和响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25,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_____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6.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______。

27.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_____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

的人际关系。

28.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29.对抗的课堂气氛包括______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30.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松散群体、_______和集体三个阶段。

31.吸引与排斥、_______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2.人际交往的工具可概括为语言符号系统和_______。

33.有时,个别学生为了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也会做出一些问题行为。这时,教师采取_______态度,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

34._______是处理问题行为的最好方式。

35.我国心理学家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两类: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和_______。

36.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既需要教师创设结构,又需要教师的_______。

37.一般认为,在中学阶段,班级人数控制在_______人最为合适。

38.“三个和尚没水喝”是_______的影响表现。

三、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特征。

2.简述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

3.应怎样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4.简述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形成阶段理论。

5.简述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6.简述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7.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有何影响?

8.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0.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1.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2.课堂情境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1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堂内群体的凝聚力。

3.试述课堂气氛的概念、类型及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4.试述课堂纪律的涵义、功能、类型以及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5.学生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6.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7.结合实际情况,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8.八年级四班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班级,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该班去上课。这学期,学校安排张老师担任四班的语文老师。第一天上课时,张老师还在楼梯间就听到班里传出的喊叫声。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小话、吃东西、随意走动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听课的同学也时常问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弄得张老师筋疲力尽,哭笑不得。面对这样的班级,你将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你会怎样来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呢?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5.A 6.B 7.D 8.C 9.B 10.B 11.D12.D 13.B 14.A 15.D 16.B 17.B 18.A 19.D 20.C 21.B22.B 23.C 24.B 25.B 26.A 27.C 28.D 29.B 30.D 31.A32.D 33.B 34.A 35.D 36.A 37.C 38.A 39.D 40.A 41.A42.A 43.C 44.B

二、填空题

1.传递信息2.维持3.反馈4.学习情境5.学生座位的分配6.非正式规范7.扰乱性8.合作9.行为不当10.监督式领导11.非正式群体12.人际关系13.他人评价的意识14.对抗的15.暗示16.民主型17.课程表的编制18.课堂情境19.态度的相似性20.教学结构21.任务22.教师的领导方式23.情绪型24.相互影响阶段25.软环境26.交往27.群体规范28.人际关系29.失控的气氛30.联合群体31.合作与竞争32.非语言符号系统33.有意忽视34.预防35.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36.体贴37.25—40人38.社会惰化

三、简答题

1.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2.群体对个体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3.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稍有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4.群体规范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2)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5.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主要因素:(1)距离的远近;(2)交往的频率;(3)态度的相似性;(4)个性的互补性;(5)外貌等因素。

6.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7.教师的情绪对课堂的影响:(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

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的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2)班级规模。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4)对教师的期望。

10.课堂管理的目标主要表现在:(1)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问;(2)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管理除了要消除问题行为的干扰以外,还必须注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特定学习活动的参与规则,这样,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3)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由教师管理过渡到学生自我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学生由被动的他律转变成了主动的自律,这是学生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11.现代课堂学习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课堂规范。

12.课堂情境结构包括:(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1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1)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的错误,管理的失范,教学的偏差等;(2)学生的身心因素。表现在:第一,一般男生的问题行为,特别是外显性的问题行为多于女生;第二,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其产生问题行为;第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3)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

四、论述题

1.在课堂中协调好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2.提高群体凝聚力要:(1)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课堂气氛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

态。我国学者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形式。

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教师的领导方式。在民主式领导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积极配合,易形成师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积极课堂气氛;(2)教师的移情。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都能处于学生的地位,多为学生着想;

(3)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可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4)教师的焦虑。教师对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估,常常使其感受到对自尊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中等焦虑水平,有利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4.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课堂纪律具有以下四种主要的功能:(1)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懂得个人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2)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它使学生在遵守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3)有助于学生接受道德准则,并形成道德义务感,使学生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4)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使学生的行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为对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把课堂纪律划分为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是在教师操纵、组织、安排、规定和维护的标准下,所形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指同班集体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要求;(3)任务促成的纪律。指某些学习任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对别的事情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也称“自觉纪律”,即自律。

维持课堂学习秩序的基本策略有:(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运用非言语线索,比如一个眼色或一个手势,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4)赞扬其他学生。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一般地说,教师不必去理会他,可以采取赞扬其他学生的策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同学的行为表现加以赞扬,这样做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受到暗示和控制;(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一般来说,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应该以说服教育,促进学生自省为主。但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恰当惩罚。5.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将个体接受纪律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强制阶段(0~6岁)。在这一阶段,由于儿童年龄很小,不懂得纪律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可以主要使用强制方法来约束他们。

(2)强化阶段(6~9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知道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事物了。对这个阶段的儿童使用强化的方式最有效。因此,教师的表扬和批评、班级或全校的评比、奖励都是十分有效的。

(3)遵从集体阶段(9~1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群体归属意识形成,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产生集体荣誉感,十分看重集体荣誉。因此,可以利用集体作为强化的手段,用集体荣誉、集体要求来约束儿童的行为,使其遵守纪律。

(4)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成年)。在这一水平上,学生开始懂得约束的必要性。这时是教

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最佳时机。

(5)民主平等阶段(成年)。这一阶段是纪律约束发展的最高级的阶段。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纪律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

6.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问题行为的表现者。学生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1)适应不良。是指学生人格的适应不良,即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学生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干扰;(2)厌烦。即对课堂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成绩较差的,根本无法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问题行为;(3)挫折与紧张。学校生活中受到的挫折,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好,都可能引起学生问题;(4)寻求注意与地位。有的学生学习差,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在班里他们得不到任何人的重视或认可,得不到任何奖励的机会。由于认可需要不能从正当的途径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宁愿闹事,受谴责甚至惩罚,也要以此来求得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赢得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5)过度活动。过度活动的学生在课堂中也容易对于无关刺激做出反应,注意力无法集中,行为冲动等,从而造成问题行为;(6)性别差异等。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产生,在性别上有差异。一般地讲,男生的问题行为比女生要多一些。

7.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1)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的错误;管理的失范;教学的偏差等;(2)学生的身心因素。表现在:第一,一般男生的问题行为特别是外显性的问题行为多于女生;第二,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其产生问题行为;第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3)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对于学生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课堂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对于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处置应采取以下措施:(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程度或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取得较满意的成绩,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每引人一个新的问题时,必须交代清楚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紧张;(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指导应包括学生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怎样获得帮助,以及完成作业后干什么、完成作业需要多少时间,不能按指定时间完成时怎么办等,这样使学生得到足够的信息。教师积极地回答学生的问题非常重要,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安全、支持的气氛;(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应该在愉快、和谐、有序的气氛中进行,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处在平静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识、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6)协调伙伴关系。为问题行为的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能在班集体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积极作用,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制止学生中对他们的伤害行为;(7)与家长合作。教师必须主动地与家长合作,互通信息,共同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展

8.(1)课堂管理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

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一般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达到三个目标:①争取更多的时问用于学习;②争取更多的学生投人学习;③帮助学生自我管理;(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①教师的领导方式;②班集体规模;③班集体的性质;④对教师的期望;(3)通过深入了解班级的特点,采取符合班级学生意愿的领导方式,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①明察秋毫,要求教师尽量避免被少数几个学生所吸引或只与少数学生交流;②一心多用,同时跟踪和监督几个活动;③整体关注,调动尽量多的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④变换管理,灵活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使学生顺利从一种活动过渡到另一种活动。

上课随机点名系统

C语言课程设计实习报告 专业: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学号: 班级序号: 姓名:* * * 指导教师:张*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 (实习日期: 2013-12至2014-1) 一、C语言课程设计的目的: (3) 二、题目:教师上课点名系统 (3) 三、总体设计 (4) 四、详细设计 (4) 1、结构体 (4) 2、主函数 (5) 3、各功能模块设计 (8) (1)点名模块 (8) (2)次数统计模块 (9) (3)次数清零模块 (10) 五、上机操作 (11) 1、进入界面 (11) 2、进行点名 (12) 3、点名次数查询 (13) 六、算法和系统的优缺点 (16) 七、源程序(附录) (16)

一、C语言课程设计的目的: 高级语言课程设计是学习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上机实验。其目的在于为同学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同学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实践编程的能力。 二、题目:教师上课点名系统 制作一个自动点名系统使之有以下功能: 1、每次选取相应的功能,系统随即抽取一个学生,显示给老师, 用做点名。 2、学生名单存在一个文本文件students.txt中。 3、可以使用另一个文本文件,记录学生被点名的次数,或在 students.txt文件中加入一个记录学生被点名次数的字段。 4、一般用文本界面显示菜单,自行设计和完成菜单功能,供老师 点选,可以考虑动态显示系统选择的过程,最好能设计成图形界面。 5、每个学生被点中的概率和次数尽量一样,不能出现一个学生被 点两次了,还有学生没被点中的情况。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汇编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 (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 (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1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形式。 15.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4)教师的焦虑水平。 16.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7.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8.课堂管理的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19.课堂上争取更多学习时间的策略:(1)增加参与;(2)保持动量;(3)保持教学的流畅性;(4)管理过渡;(5)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焦点;(6)课堂自习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0.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1)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规则的制订;(2)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4)要求学生回顾课堂规则,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 2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班集体规模;(3)班集体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22.课堂管理的策略:(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23.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24.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1、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 B A. 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现象; D. 个性倾向 性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D A. 社会对心理制约; B. 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 心理的发生、发展; D. 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 情绪; B. 情感; C. 心境; D 应激 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 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 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C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6、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 动机冲突中的()。 B 39 A .趋避冲突; B .双趋冲突; C .双避冲突; D .双重趋避 冲突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环境和教育是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 关键因素; D .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A A . “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 B . “ 爱人只 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 C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D . “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9、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A .具有两面性; B .具有稳定性; C .具有外显性; D .具 有境遇性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B A .集中性与分散性; B .连续性与阶段性; C .平衡性与差 异性; D .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奖惩; D. 间接强化 12、()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 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D A. 直接强化; B. 间接强化; C. 奖惩; D. 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的三种模式。 C

随机点名系统(软件需求说明书)

1引言 (2) 1.1编写目的 (2) 1.2背景 (2) 1.3定义 (2) 1.4参考资料 (3) 2任务概述 (3) 2.1目标 (3) 2.2用户的特点 (3) 2.3假定与约束 (4) 3需求规定 (4) 3.1对功能的规定 (4) 3.2对性能的规定 (5) 3.2.1精度 (5) 3.2.2时间特性要求 (5) 3.2.3灵活性 (6) 3.3输人输出要求 (6) 3.4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6) 3.5故障处理要求 (7) 3.6其他处理要求 (7) 4运行环境规定 (7) 4.1设备 (7) 4.2支持软件 (7) 4.3接口 (7) 4.4控制 (8)

软件需求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在高等院校、职中专、大专学校里,学生考勤是一项日常必要性的工作,学校的各院系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班级的学生出勤情况,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因而学生考勤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传统的学生考勤以及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或学生会抽查点名制度,还有上课提问等。学生人数多、考勤不全面、数据不准确,特别是点名考勤制耗费了老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且起不到太大的效果。 1.2背景 软件系统的名称:随机点名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没有一个学校不再走信息化的路子,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将工作效率一步一步的提升。在现在的高校中,由于学生的分布式教学,造成了教学管理的非严谨性,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逃课旷课的侥幸心理。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还要同时负担考勤等烦杂的日常事务,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时间,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时间。 因此,信息化给这样的一个状况带来了一个契机,基于信息化的考勤系统就在这种情况下变的越来越受欢迎,它给教师带来了更加高效的处理考勤和课堂提问的方法,使得教学能够比较顺利的进行下去,不会再因为考勤等烦杂事务影响教学。因此,开发随机点名系统,来实现相应的需求功能,达到所需目的。 1.3定义 流程图:反映现行系统各机构的业务处理过程和它们之间的业务分工与联系,以及连接

03.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判断

● ● 主。 ● ● ● ● ● ● ● ● ●● ●● ● ● 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 ●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 ● 高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 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的胜任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各种角色的胜任能力。 ●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 ●混乱、 无组织, ● ●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 ● ● ● 始。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从十一 ● 1 ,相当于高中阶段;3、,相当于大 ●1 、感知运动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 :1 、彼的。 2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3、 ● 1、在形势逻辑思维发展的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 ● 1 3 我同一性。5 明确行为的适当性。6●1胆汁质(李逵) 2多血质(燕青)3黏 ● 、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2 、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 ● ● ● 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但比较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为出发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交际行2 独立型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个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惊慌失● ●IQ ) 含义是被测 ● 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1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 ● ●:1 、针对大学生的2 、针对大 ● 可归纳为 ● ● ● ● ● ● ● ● ● ●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 专家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 、 ● ● 1、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 ● 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 1956年、1964 年和 ● 根据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 ● 1 2 )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3 ● ● ● ● ● ● ● ● 基本成 ●● 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即心理意义。 称为“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 。凡是后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考试必备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讲课讲稿

考试必备高等教育心理学案例 本答案非标准答案,只是配合教学整理简易要点,如果参加考试答题应在此基础上再做概念和理论的详细解释为好,另答题知识也非标准答案,只是本人一家之言,有些参考了张奇老师的教学内容,在此表示感谢!;综合练习题源于历年真题,由于目前考试主要是案例分析,为此部分论述题没有收录,有些只是回顾而非完全原始题的模板,特说明 2-1一位新教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讲完一节课的内容。你怎样帮助他改进教学? 知识点:教学监控能力的问题 分析:讲的太快,内容设计不好,提高监控能力、自我监控。 2-2一位教师只顾讲课,不与学生接触,对不对?错在哪? 知识点:涉及师生交往 分析:不与学生交往的危害,改善师生关系,主动和学生交流,主动权在老师。 2-3一位教师经常当面讽刺学生,对否?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知识点:教师威信、教师期待 分析:对学生的期待是消极期待,不利于建立教师威信,应以鼓励为主,与学生交往,正确的期待。 2-4一位教师经常背后嘲笑某学生,错在哪? 知识点:教师期待P33 分析:教师说学生不好是负面期待,有两个结果,一是发奋努力,二不学了。首先不要对学生嘲笑,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次,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使其变得自信和自强, 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2-5一位教师上课学生经常起哄,怎么办? 知识点:教育机智 分析:机智处理,将不良的危害减到最小,与学生心平气和谈判,发现原因,改正,承诺,先分析原因,再解决问题。 2-6学生集体罢课怎么办? 知识点:教育机智 分析:妥善处理人为的突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态激化,最大限度控制消极影响。 3-1某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众熟练演奏一曲,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半小时后逐一进行检查,问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实现方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5657633.html, 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实现方式分析 作者:申梓瑜苏跃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 摘要: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课堂教学活动受到影响,逐渐发生质的转变。课堂点名则是课堂活动的重要部分,良好的课堂点名活动,是保障学生出席质量,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应用到课堂中,能有效提升课堂点名的质量。故此,分析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实现方式,再对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展开测试,旨在提升课堂点名的效果,推动课堂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系统;实现方式 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有效的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模式,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进一步改进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借助智能移动终端,可以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达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育类APP作为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的应用,是改变传统课堂点名功能软件,对于提升课堂点名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展开分析,再对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的实现方式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1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分析 课堂点名是教师掌握学生出勤情况的基本方式,良好的出勤率是保障学生课堂学习知识的基础。传统的课堂点名系统通过投影仪显示学生的照片,教师根据照片下的学生名字,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起立答到,由教师对照片和学生相貌的匹配度进行观察,确认无误后,点击出勤。这类点名系统与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相连接,尽管能够有效的保障学生的出勤率,但是,借助这类课堂点名系统具有耗时较长、过程繁琐的缺点,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时间,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收到压缩,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是在App inventor环境下,完成对课堂点名系统的开发。App inventor是适用于移动终端设备编程的工具,具备可视化和可拖拽、操作简单和开发容易等特点。在App inventor环境下,可以有效降低开发的门槛,可自主开发出Android移动应用App。 2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的设计 针对App inventor课堂点名系统的功能需求,需要合理展开Appmventor课堂点名系统的 设计,详细内容如下。 2.1功能分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

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最狠点名老师:上课点名系统让校园管理进入数字化时代

最狠点名老师:上课点名系统让校园管理进入数字化时代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非常严重,为了防止学生逃课,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引进了上课点名系统,将每个学生的照片通过投影仪放出来,点击一个同学的头像,必须由本人答到,“只有长相、姓名、学号完全一致才行”。这套系统刚被试用,试用老师就被学生们评为“最狠点名老师”。 有人认为,学校和老师这么做是用心良苦的行为,也有人表示这么做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像这样强制性的让学生走进课堂实为下策。 学校如是说 记者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了解到,学校使用上课点名系统一方面确实是为了防止学生逃课,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进入数字化管理的需要,该系统更是数字化校园项目中重点系统之一。 这套系统利用DCI数据清洗与整合系统整合了全校学生信息,包括学生姓名、学号和头像;教务的课表信息和学工系统中的辅导员信息;可实时掌握每名学生的到课情况,并传送给相关辅导员和管理部门。所以说上课点名系统在有效防止学生逃课的同时,更是为高校数据统计、数据挖掘提供决策支持的基础数据来源。 什么是DCI?什么是上课点名系统? 据悉DCI是,由成都康赛电子科大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系列产品“康赛企业级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的简称,而上课点名系统就是基于这个平台开发出来的系统。康赛公司苦心经营,花费数十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发出这套被广大网友评为“最狠点名老师”的好帮手,被四川省成都市评为成都市名优产品,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评为“2012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被中国教育信息化网评为“201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IT企业十大事件之一”的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 该平台大大改善了教育行业各部门数据冗余和不一致的缺陷。因为可以达到数据集中和共享,从而降低了学校各部门的IT总能耗,方便了学校的管理。这套软件最大的创新在于提出数据清洗转换,建立智能分发策略和管理索引来实现数据清洗整合,目前在很多高校广泛应用,反响非常好。 康赛公司十多年来致力于教育信息化,专注于高校和中小学数字校园项目,志在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公司多个项目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省市名优产品的荣誉称号。 总之,不管是为了杜绝学生旷课,还是学校进入数字化管理的需要,上课点名系统都将成为教育信息化道路上的好帮手。在规范校园师生管理的同时,更让学生逃课无望,就算属于强制性也好,能让学生回归课堂总是有利于学生的。在借助于信息化产品提高到课率的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应该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教学质量来吸引学生,让管理和教学同步进入数字化新时代!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选择题库及答案

1以下哪一个不属于个体心理过程()。A. 认知过程B. 情绪过程C. 意志过程D. 注意过程 / D 2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詹姆士C. 冯特D. 马斯洛 / C 3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A. 1789B. 1879C. 1897D. 1978 / B 4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意识结构B. 无意识C. 行为D. 自我实现 / A 5强调应该把人的心理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D 6以下哪位心理学家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A. 皮亚杰B. 奈塞尔C. 布鲁纳D. 奥苏泊尔 / B 7主张研究人的价值、潜能、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C 8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C 9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A 10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的流派是()。A. 认知心理学B. 精神分析心理学C. 人本主义心理学D. 格式塔心理学 / B 11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目的在于达成人机合一理想状态的学科是()。A. 管理心理学B. 工程心理学C. 认知心理学D. 实验心理学 / B 12回答心理与行为“是什么”的心理学研究任务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A 13心理学研究中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属于()。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C 14回答某种心理与行为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这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B 15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A. 描述B. 解释C. 预测D. 控制 / D 16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是1924年出版的,作者是()。A. 廖世承B. 房宗岳C. 潘菽D. 邵瑞珍 / A 17高等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内容是()。A.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B. 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C. 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D. 高校的学习环境 / A 18下面哪一个指标指的是一个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和属性?()A. 信度B. 效度C. 常模D. 标准化 / B 19一个测验的可靠性程度称为()。A. 效度B. 信度C. 常模D. 标准化 / B 20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了的问题(量表)施测于某一个体或群体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是()。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测验法D. 观察法 / C 21通过控制条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A. 实验法B. 调查法C. 测验法D. 观察法 / A 22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方面是()。A. 注意力发展B. 观察力发展C. 记忆发展D. 思维发展 / D 23个体逐渐掌握社会规则、适应社会角色要求并做出恰当的社会行为的过程属于()。A. 认知发展B. 社会性发展C. 自我意识的发展D. 个性发展 / B 24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内容都属于()。A. 认知发展B. 社会性发展C. 自我意识的发展D. 个性发展 / B 25以下哪位心理学家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A. 奈塞尔B. 冯特C. 普莱尔D. 皮亚杰/ C 26埃里克森认为,成人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 勤奋对自卑B. 亲密对孤独C. 主动对内疚D. 生殖对停滞/ B 27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将个体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这位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埃里克森D. 维果斯基 / C 28弗洛伊德认为,按照现实原则行动的人格成分是()。A. 伊底B. 自我C. 超我D. 本我/B 29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的是()。A. 伊底B. 自我C. 超我D. 本我/ C 30个体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信息,这个过程称为()。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守恒/ B 31个体将新的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为()。A. 同化B. 顺应C. 平衡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