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提纲

17、《公输》

一、文学常识

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墨子起.,再拜

..

4、不可谓知类

..

5、然.胡.不已.乎

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 8、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2、方.五千里 13、舍其文轩

..

14、吾义.固.不杀人

15、夫子

..何命焉为

..

16、请.献十金

..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木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3、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好吧,我请求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

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第一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3.接表明公输盘不肯为墨子杀人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

“吾义固不杀人”。

4、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

(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析:○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

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2、一句“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出公

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

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

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析: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析:○1、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

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公输盘已经技穷。

○2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

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

5、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

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比、类比等劝说技巧。

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要对人晓这以理,并结合实际讲究技巧策略。

6、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

如: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

7、学过的课文中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

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等。

8、文中形象概括:

墨子: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有勇有谋,机智善辩楚王:顽固狡诈,骄横,傲慢公输盘:阴险狡诈,仗势欺人

9、说出一个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也可用作自谦之词)

10、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张,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如: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18、《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8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9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0故君子

..有不战,城.非不高也2、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啊。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

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国人民都会归顺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全国人民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战就一定胜利。

3、文意把握:

①、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心所向,百姓团结,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意思是施行仁政。

②、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3、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战争

取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第二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

○4、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

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阅读理解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

..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

○4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锇.其体肤,空乏

..其身,

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7人恒过.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入.则无法家

..拂.

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

11生于.忧患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在这个人的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肤忍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用种种行动违背扰乱他的事业,用(这样的方式)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

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人常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显露在脸色上,发出在声音上,然后才能为被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文意把握:

1)、对于人才造就的问题,孟子既从客观因素上论述,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心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又从主观因素上论述,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论述严密。

2)、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4).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

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6).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

①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②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

7).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8).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9).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0).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1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1.“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2.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3.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4.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7.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8.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0.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1.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

12. 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

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

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

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

(一)《从军行》

1、《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写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句子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从军行》中诗人不从正面着笔写战斗,而是善于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的句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3、从人的视觉、听觉出发,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的句子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二)《月下独酌》

1、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两句写出李白旷

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和

苦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一句则以神来之笔写出了自己

寂寞无朋与明月和身影相伴看似热闹实

则更加寂寞的处境。

3、诗人发誓与明月和身影结成知已的句子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月下独酌》中诗人借酒抒情的诗句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三)《羌村(其三)》

1、《羌村(其三)》中,描写战争带来灾难时局动荡,“满目萧然的句子是“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但父老乡亲的深情仍可从“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句中体现出来。

2、《羌村三首》全诗只有一句写景:“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四)《登楼》

1、杜甫《登楼》中作者用“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

所见景象。

2、杜甫《登楼》中借古寓今的诗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呤

3、《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呤

4.《登楼》中表明心系国运,情牵社稷的诗句是: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五)《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胆运用夸张来表现边塞风大的句子:/揭示了风看似微弱实际无坚不摧的力量。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回首千年前的国土西部,有古人曾经留下其‘石大如斗’、‘戍客望边’、‘大漠穷秋’、‘平沙莽莽’的诗言词句。”这里的“石大如斗”出自本诗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出

自本诗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表现唐军斗志昂扬,敌人闻风丧胆,胜利指日可待的诗句是: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4.《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点明出师地点,写出沙重风狂的诗句是: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