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硅薄膜的生长机理

非晶硅薄膜的生长机理
非晶硅薄膜的生长机理

2.2 非晶硅薄膜的生长机理

制备氢化硅薄膜是基于辉光放电的PECVD 技术,在外界电场的激励下使反应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内部及薄膜表面,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在用辉光放电分解SiH 4制备a-SiH 4薄膜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以下的反应[19]:

①SiH 4和稀释SiH 4用的H 2分解,生成激活型的原子或分子团;

②这些激活型的原子或分子团向衬底或反应室器壁表面扩散;

③在衬底表面上发生吸附原子或分子团的反应,同时还伴随着其他气相分子团的产生和再放出。

在PECVD 中,以硅烷为工作气体,在几十帕的压强下进行放电,便可以生成电子密度≈1015m -3的等离子体。在这种等离子体中,能量大约在10 eV 以上的高能电子与SiH 4碰撞,会产生以下的离解、电离反应,生成大量的中性基团(SiH 3、SiH 2、SiH 、Si )、H 2、H 以及它们的带电基团。等离子体中可能存在如下反应[19][20]:

H H ev H +???→?6.42 (式2-1)

-++++????→?-+e H H SiH ev e SiH 233.1024

(式2-2) -+-++??→?+e H SiH e SiH

ev 22247.94 (式2-3) -+-++??→?+e H SiH e SiH

ev 375.84 (式2-4) mH Si SiH m +?→← (式2-5)

同时等离子体中的电子经外电场加速后,其动能通常可达到10~20eV ,甚至更高,这些高能电子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足以使气体分子键断裂并产生大量离子、活性原子、活性分子等基团,氢化硅薄膜的生长原子是来自等离子体中SiH 4分解的SiH m 反应先驱物[19],由于离解产生SiH 3所需的能量最小,一般认为,SiH 3是硅基薄膜最主要的生长基元,。

Veprek 研究发现,等离子体中电子的碰撞有利于硅烷分解和成膜过程,而离子碰撞则有利于H 基刻蚀过程的进行。

当硅烷浓度较高时,mH Si SiH m +?→←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使刻

蚀过程来不及进行,Si-Si 弱键及无规则网络结构都保留了下来,因而形成的是非晶硅,为亚稳态结构,具有特征性的Staebler-Wronski 效应。

原子氢在Si:H薄膜的沉积过程中的作用重要而复杂:

1.它可能夺走生长表面一个与Si成键的氢,形成一个稳定的氢分子,从

而在生长表面产生一个悬挂键,

2.也可能补偿一个悬挂键,形成一个Si-H键,

3.它还可能断开Si-Si键,产生一个悬挂键和一个Si-H键,从而使膜中

悬挂键和氢密度同时增加。

4.另外,当由等离子体中流向生长表面的原子氢密度大于含Si基团的流

密度时,表面的一个Si原子与相邻的Si原子之间结合较弱的Si-Si

键就有可能被原子氢刻蚀而脱离生长表面,这就是原子氢对薄膜的刻

蚀作用。但正是因为活性氢原子对表面的轰击和刻蚀作用,使得原本

无序的非晶硅网络更加松弛,Si原子重新寻找更为稳定的位置排列生

长,并释放出氢,形成结晶硅颗粒,使网络更为有序,最后转变为微

晶硅或多晶硅[23]。

当反应物中的氢稀释比较高时,离解得到的H基可轰击正反应形成的硅膜,能有效的清除生长膜网络结构中的弱键及未键合的硅原子,使后来沉积的硅膜能找到能量较低的位置沉积,而保留下结合较强的Si-Si键,有利于成核及增强网络的完整性,形成微晶硅。因此硅薄膜的沉积是一个生长和H基原位刻蚀共存的动态过程。氢原子对生长表面的刻蚀与含Si产物在生长表面的扩散和吸附构成了两个相互竞争的过程,薄膜的沉积速率决定于这两个表面反应的相对速率。

还有研究认为来自等离子体的足够大的原子H流量密度使得生长表面几乎完全被氢覆盖,而且在薄膜生长表面发生的H原子复合反应,在薄膜表面散发热量,增大反应前驱物SiH3在薄膜表面的扩散长度,使其能够找到能量较低(更为稳定)的位置,产生晶核,并使晶体得以生长。因此,可以通过提高H稀释度和适当提高衬底温度能够达到提高薄膜晶化率和增大晶粒尺寸的效果。但是当衬底温度过高时,表面H脱附加剧,表面悬挂键得不到补偿,使得SiH3的扩散受阻,因此薄膜的晶化率反而降低[24]。

当然,也有研究认为在H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许多H原子渗透进入亚表面区域的非晶网络中,但不发生任何Si原子的刻蚀过程,而是在亚表面形成具有足够数量H原子的网络结构。等离子体中的一个H原子和具有应力Si-Si键中的一个Si原子进行键合,然后H原子插入这样的Si-Si键,最后H原子跳到邻近的Si原子,在这个反应过程中,H原子通过在插入位置附近键的断开、形成和弛豫方式使得所有的原子重新排列,许多这种插入反应和随后原子重新排列的共同作用,最终使得薄膜中的具有应力的Si-Si键退火,并使系统的能量降低,从而形成能量上更加有利的微晶硅结构[25]。

总之,在薄膜的沉积过程中,SiH3(反应前驱物)和H在薄膜的沉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它们对沉积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能够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对PECVD的工艺参数(温度、功率、气压、流量、稀释比、掺杂率等)的优化。

2.3 非晶硅薄膜的微观结构、化学键及缺陷态

物质的各种物理性能与它们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晶态半导体,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具有周期性排列。这种周期性排列,称为长程有序性。非晶态半导体与晶态半导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具有长程有序性,只具有短程有序性,即每一原子周围最近邻原子数与晶体中一样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最近邻原子的空间排列仍大体上保留了晶体的特征。a-Si:H中每一硅原子周围具有四个最近邻硅原子,而且它们大体上仍保持单晶硅中的四面体结构配位形式,只是键角和键长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制备的非晶硅薄膜都是由非晶、晶态、非晶和晶态界面构成的,只是比例的不同。非晶态的短程有序性决定了薄膜材料的能带结构、电导、热导、光学性质等性质[1]。

图2-1 Si-H的网络结构

图2-2 非晶硅薄膜的缺陷

非晶态半导体除了具有上述的短程有序而长程无序的基本特征外,另一个基

本特征是它的亚稳性。非晶态半导体并不是处在平衡态,而是处于非平衡态,其自由能要比晶体的高,也就是说非晶态半导体在热力学上是处于亚稳状态。非晶态固体如果受到热激活或其它外来因素作用,它的结构可能发生局部的变化,同时伴有自由能的降低。这也是退火能使非晶态固体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对于大多数菲晶态半导体,其组成原子都是由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的,形成一种连续的共价键无规则网络,并且结构本身适应这样的方式,以使所有的价电子都束缚在键内而满足最大成键数的(8-N)规则,称此为键的饱和性。因此,非晶态半导体中的不少问题如结构缺陷等,都可以从化学键的角度来理解。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面,非晶硅网络中存在缺陷要大大多于晶态半导体。非晶半导体中的缺陷包括:悬挂键和退杂化缺陷态、弱键、空位和微孔,掺杂的薄膜还有杂质引起的缺陷态。如图所示2-2。而对应于这些缺陷的能态就是非晶半导体的隙态。隙态是非晶半导体与晶态半导体最大的区别。正是隙态的存在,导致掺杂的杂质原子行为与晶态半导体又很大的不同。如果非晶硅隙态密度较低,适当的掺杂原子就可以改变电子的填充水平,提高费米能级。如果隙态密度很高,那么即使对非晶硅进行重掺杂仍然无法改变电子对隙态的填充水平,不能升高费米能级,形成“费米能级的钉扎”,这时掺杂就难以对电导率产生明显的改善。在

非晶氢化硅薄膜中,最简单的缺陷态就是中性的悬挂键0

T(sp3),正的电子相关

3

能决定了a-Si:H在正常的情况下中有中性悬挂键存在。且0

T悬挂键在能带结构

3

中产生两种状态,一种为能量较低且填满了电子的状态,另一种为能量较高没有填充电子的空状态。仅有悬挂键缺陷态存在时,费米能级E F之下的0

T带被电子

3

所填充,E F被缺陷态钉扎而难以移动,未成对的自旋密度很小。薄膜中也存在结合较弱的Si-Si键,引起键长或键角的变化,使网络的有序性降低[19]。

InGaZnO靶材和薄膜的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9, 9(3), 203-209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538466.html,/journal/hjcet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538466.html,/10.12677/hjcet.2019.93030 Research Progress of InGaZnO Target and Thin Film Yingdong Lu1, Shicheng Huang1, YingXiang Liang1, Man Mo2, Zhijie Fang2* 1Guangxi Crystal Union Photoelectric Materials Co. Ltd., Liuzhou Guangxi 2College of Science,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Received: Apr. 24th, 2019; accepted: May 9th, 2019; published: May 16th, 2019 Abstract The possible technical obstacles in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Ga-Zn-O (IGZO)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IGZO, technical analysis of IGZO target material preparation, stability analysis of IGZO-TFT, etc. The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IGZO can be ad-justed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of oxide in IGZO. When using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1400?C above, we can get IGZO target with high density and uniform composition; the stability of a-IGZO TFT can be improved by adding shading layer, protective layer, adopting double gate structure, designing compensation circuit and other measures. Keywords IGZO TFT, IGZO Target, Stability, Component InGaZnO靶材和薄膜的研究进展 陆映东1,黄誓成1,梁盈祥1,莫曼2,方志杰2* 1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州 2广西科技大学理学院,广西柳州 收稿日期:2019年4月24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16日 摘要 对In-Ga-Zn-O (IGZO)材料推广应用过程中可能的技术阻碍进行了分析,包括IGZO的成分分析、IGZO靶材制备技术分析、IGZO-TFT (IGZO薄膜晶体管)稳定性分析等。通过调节IGZO中氧化物的成分比例,可

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第33卷增刊2012年12月 太阳能学报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Vol.33Suppl Dec., 2012收稿日期:2012-07-24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2011AA05051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2012CB934302);上海市科委项目 (11DZ2290303) 通讯作者:李海华(1974—),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纳电子学与器件制造方面的研究。lihaihua@sjtu.edu.cn 文章编号:0254- 0096(2012)增刊-0001-06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李海华,王庆康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 摘要:介绍了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微纳光学结构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特性引入到非晶硅薄膜 太阳电池可大大降低薄膜厚度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叠层串联的非晶硅太阳电池及非晶硅和多晶硅、单晶硅组成的异质结结构可增加宽带太阳光谱吸收范围,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非晶硅;太阳电池;叠层;微纳结构;异质结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最具发展前景的资 源。作为太阳能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的、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绿色新能源。利用太阳电池可以无任何材料损耗地将太阳能转换为人 类可利用能量的最高级形式— ——电能。太阳电池的应用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方面的3个问 题:开发宇宙空间时, 利用太阳能提供持续可用地即时转化电能;解决目前地面能源面临的矿物燃料资 源减少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发展的消费电子产品随时随地的供电问题等。特别是太阳电池在发电 过程中不会给人们带来任何噪声、 辐射和污染,与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如风力发电)相比,由于不存 在任何可动的部分,所以系统稳定性高,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在使用中不释放包括CO 2在内的任何气 体, 这些对满足能源需求、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地球温室效应具有重大意义。 制作太阳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转换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Ⅲ-Ⅴ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太阳电池;4)纳米晶太阳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电池材料的一般要求有: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要有较高的 光电转换效率;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材料便 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目前,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因其成本低、质量轻、转换 效率较高、 便于大规模生产,而具有较大的优势,从而成为国际上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薄膜电池,也是 目前唯一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薄膜电池。本文简要地综述了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国内外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发展及趋势。 1国内外产业现状 非晶硅(a-Si )薄膜太阳电池虽然早已出现[1],但由于光电转换效率低、衰减率(光致衰退率)较高等问题,一直制约其发展。随着其技术的不断进步, 光电转换效率得到迅速提高[2] 。传统的晶硅太阳电池利用纯硅锭切割而成的硅片将光转换为电流。因为晶硅价高且晶片脆,因此太阳电池模块的加工生产过程需要特殊处理。且该种电池需要封装和其他组件,使得晶硅模块价格昂贵,但其工作寿命达20 25a ,能效为14% 23%。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为第二代产品,有望实现更低的成本,大多采用连 续性卷对卷生产工艺[3] ,而晶硅电池采用分批生产工艺。虽然仍与晶体硅电池相比存在差距,但其用料少、工艺简单、能耗低,成本有一定优势;尤其因为其沉积分解温度低,可在玻璃、不锈钢板、陶瓷板、柔

氢化非晶硅_a_Si_H_薄膜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廖乃镘:男,1979年生,博士研究生,从事氢化非晶硅红外敏感薄膜材料研究 Tel :028********* E 2mail :liaonaiman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538466.html, 李伟:通讯联系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Tel :028********* E 2mail :wli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538466.html, 氢化非晶硅(a 2Si ∶H )薄膜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廖乃镘,李 伟,蒋亚东,匡跃军,李世彬,吴志明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4) 摘要 氢化非晶硅(a 2Si ∶H )是一种重要的光敏感薄膜材料,其稳定性的好坏是决定能否应用于器件的重要因 素之一。介绍了a 2Si ∶H 薄膜稳定性的研究进展,论述了a 2Si ∶H 薄膜的稳定性与Si 2Si 弱键的关系,分析了光致衰退效应(S 2W 效应)产生的几种机理,提出了在薄膜制备和后处理过程中消除或减少Si 2Si 弱键以提高a 2Si ∶H 薄膜稳定性的方法。 关键词 氢化非晶硅 稳定性 光致衰退效应 物理模型 稳定化处理 R ecent Progresses on the Stability of H 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 Thin Films L IAO Naiman ,L I Wei ,J IAN G Yadong ,KUAN G Yuejun ,L I Shibin ,WU Zhim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Thin Films and Integrated Devices ,U ESTC ,Chengdu 610054) Abstract The a 2Si ∶H thin film is an important light 2sensitive material that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nowadays because of its unique properties.The stability of this thin film is a key factor which is fatal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mmercial devices.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mends some researches on the stability of a 2Si ∶H thin films based on recent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ak bonding of Si 2Si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films.It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s of light 2induced degeneration of a 2Si ∶H thin films and also recommends some methods of film fabrication and post 2treatment techniqu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weak bonding of Si 2Si in a 2Si ∶H thin films. K ey w ords a 2Si ∶H ,stability ,light 2induced degeneration ,physical model ,stabilization treatment 0 前言 氢化非晶硅(a 2Si ∶H )薄膜具有光吸收率高、电阻温度系数 (TCR )相对较大(1.8~8%/K )[1]、禁带宽度可控、可大面积低 温(<400℃)成膜、基片种类不限、生产工艺较简单、与硅半导体工艺兼容等突出优点,在红外成像、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复印机感光鼓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在无掺杂a 2Si 薄膜中,由四配位Si 原子组成的无规网络具有很高的内应力。为了减小内应力,a 2Si 无规网络中的弱Si 2Si 键有自发断裂倾向,形成三配位的Si 原子和1个悬挂键缺陷。所以,无掺杂的a 2Si 薄膜中的悬挂键密度很高(1018cm -3或更高),电学性能很差,不能满足器件的应用要求。 a 2Si ∶H 中引入的H 原子饱和或部分饱和了a 2Si 薄膜中的悬挂键(DB )缺陷态,使它的DB 密度大大下降(可以降低到(1~5)×1015cm -3),使a 2Si ∶H 薄膜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光电材料。然 而,可移动H 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H 原子在a 2 Si ∶H 薄膜中扩散,容易引起弱Si 2Si 键的断裂和H 的聚集,导致悬挂键的移动和悬挂键密度的增加等。事实上,10at %的H (约5×1021cm -3)才能大幅度减少DB 密度,比实际a 2Si ∶H 薄膜中的DB 密度大了1~2个数量级,所以H 在a 2Si ∶H 薄膜中的利用效率是很低的[2]。此外,H 在a 2Si 薄膜中不只是以Si 2H 键方式存在,同时还存在(Si H HSi )n 、分子氢(H 2)及双原子氢化 合物等键合方式,而只有Si 2H 键合方式的H 才对增强红外吸收起重要作用。上述a 2Si ∶H 薄膜中的H 在受到光照后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如H 扩散、H 逸出、产生新的复合中心和陷阱中心等,从而改变a 2Si ∶H 中薄膜H 的键合方式、分布状态、含量和悬挂键密度,使a 2Si ∶H 薄膜的光电特性发生变化。 要使a 2Si ∶H 材料在器件上得到广泛应用,就要求它具有低的DB 密度和稳定的光电特性(长时间使用后性能不变)。但是,由于光致衰退效应(即S 2W 效应)的存在,会使基于a 2Si ∶H 薄膜材料的器件性能降低甚至失效,这是a 2Si ∶H 器件化应用的重大障碍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a 2Si ∶H 薄膜材料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S 2W 效应产生的机理及消除或减小这种效应的方法。 1 S 2W 效应机理及物理模型 a 2Si ∶H 薄膜经较长时间的强光照射或电流通过,在其内 部将产生缺陷而使薄膜的使用性能下降,称为Steabler 2Wronski 效应[3]。这是制约a 2Si ∶H 薄膜应用的主要原因。只有正确理解S 2W 效应的机理,才能解决好a 2Si ∶H 薄膜的稳定性问题。对S 2W 效应的起因,至今仍有不少争议,造成衰退的微观机制 也尚无定论,成为迄今国内外非晶硅材料研究的热门课题。总的看法认为,S 2W 效应起因于光照导致在带隙中产生了新的悬挂键缺陷态(深能级),这种缺陷态会影响a 2Si ∶H 薄膜材料的

非晶硅薄膜研究进展

非晶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在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晶体管、辐射探测和液晶显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a-Si:H薄膜的主要掺杂类型和a-Si:H薄膜的主要制备方法。 关键词:非晶硅薄膜;掺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a-Si:H Thin Films and Related Preparation Method Abstract:H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 (a-Si:H) thin film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nd been a subject of extensive studies worldwide on account of it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such as thin film solar cells, thin film transistors, radiation detector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based on its good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research on a-Si:H thin films and related preparation method are reviewed. Key words: a-Si:H thin films; doped; preparation method; research progress 1 引言 氢化非晶硅(a-Si:H)是硅和氢的一种合金,网络中Si-H键角和键长的各种分布打乱了晶体硅晶格的长程有序性,从而使非晶硅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本征a-Si:H薄膜中,一般含有8% ~12%(原子分数)的氢,本征的a-Si材料的带隙宽度Eg约为1.7eV[1-3]。 1976年,美国RCA实验室Carlson和Wronski首次报道了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4],引起普遍关注,全世界开始了非晶硅电池的研制热潮。一般在太阳能光谱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非晶硅的吸收系数比晶体硅大将近一个数量级,其本征吸收系数高达105cm-1。而且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响应的峰值与太阳能光谱峰值接近,这就是非晶硅材料首先被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原因。首先非晶硅材料高的吸收系数,非晶硅吸收层的厚度可以小于1μm就可以充分的吸收太阳能,这个厚度不及单晶硅电池厚度的1%,可以明显的节省昂贵的半导体材料;其次硅基薄膜电池采用低温沉积工艺技术(200℃左右),这不仅可节能降耗,而且便于采用玻璃、塑料等廉价衬底;最后硅基薄膜采用气体的辉光放电分解沉积而成,通过改变反应气体组分可方便地生长各种硅基薄膜材料,实现pin和各种叠层结构的电池,节省了许多工序,非晶硅薄膜的这些优点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与研究[5-7]。 但是,非晶硅材料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薄膜内部存在大量的缺陷态(主要是悬挂键),

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非晶硅薄膜电池、多晶硅薄膜电池原理、制备方法,从材料、工艺与转换效率等方面讨论了它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研究的进展,最后展望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薄膜电池;非晶硅;多晶硅;微晶硅;光伏建筑;最新进展 1、研究现状 太阳电池是目前主要的新能源技术之一,它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将光能直接装换为电能。目前太阳电池主要有传统的(第一代)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碲化镉电池、铜铟硒电池以及新型的(第二代)薄膜电池。薄膜太阳电池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当基板来制造,薄膜厚度仅需数μm,较传统太阳能电池大幅减少原料的用量。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与煤电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原材料即的价格。薄膜太阳电池消耗材料少,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包括:非晶硅(a-Si)、多晶硅(poly-Si)、化合物半导体II-IV 族[CdS、CdTe(碲化镉)、CuInSe2]、色素敏化染料(Dye-Sensitized Solar Cell)、有机导电高分子(Organic/polymer solar cells) 、CIGS (铜铟硒化物)等。如果要将太阳电池大规模应用为生活生产提供能源,那么必须选择地球上含量丰富,能大规模生产并且性能稳定的半导体材料,硅基薄膜电池的优越性由此凸显。 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光和材料相互作用直接产生电能,不需要消耗燃料和水等物质,释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任何气体,是对环境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这对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温室气体的有害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太阳能电池有望成为2l世纪的重要新能源。本文主要综述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包括多晶硅薄膜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发展现状及并简要分析其发展前景。 2、非晶硅(a-Si)薄膜太阳电池 非晶硅太阳电池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薄膜太阳电池,它制备温度低,用材少,便于工业化生产,价格低廉,因而受到高度重视。现阶段非晶硅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已从1976年的1%~2%提高到稳定的12~14%,其中10cmХ10cm电池的转换效率为10.6%.小面积的单结的电池转换效率已超过13%。 2.1原理及结构 图1 非晶硅太阳电池结构图2 非晶硅太阳电池组件

金属诱导法制备多晶硅薄膜的研究进展

镁钛工业硅 金属诱导法制备多晶硅薄膜的研究进展 蔡捷宏,姚若河,陈明鑫,许佳雄,陈岳政 (华南理工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多晶硅薄膜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和集成电路制造等领域。本文综述了金属诱导非晶硅薄膜进行低温 晶化的研究,讨论了金属诱导法的晶化机理,分析了金属诱导晶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不同的金属诱导法进行 比较,展望了金属诱导法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多晶硅薄膜;金属诱导;低温晶化 中图分类号:TF53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752(2006)11004803 Progress in Study on Poly-Si Films by Metal Induced Crystallization CAI Jie-hong,YAO Ruo-he,CHEN M ing-xin,XU Jia-x iong,CHEN Yue-zheng (School of Physic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Guangz hou510640,China) Abstract:T he polycrystalline silicon(Poly-Si)films are w idely used in energy sources and i nformational science field.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technol ogy of Poly-S i films by metal induced crystallization,an d discus ses crystalline mechanism.Finally,the developed tendency of Poly-Si films is predi cated. Keywords:Poly-S i films;metal induced;low temperature crystallizati on 1 前言 多晶硅(Poly-Si)薄膜由于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稳定的光电性能,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LCD)、图像感应器、集成电路等领域。而多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能降低多晶硅的制造成本。因此,如何在低温下获得优质的多晶硅薄膜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低温制备多晶硅薄膜的主要方法有: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1!、热丝化学气相法(HWCVD)2!、固相晶化法(SPC)3~4!、准分子激光退火法(ELA)5!、金属诱导法(M IC)6!。用LPCVD 法制备多晶硅成膜致密、均匀,能大面积生产,但是用这种方法制备时,所需衬底的温度较高,且沉积速度较慢,不能使用廉价的玻璃为衬底;热丝化学气相法具有沉淀速率快、衬底温度低等优点,但是由于淀积速度太快时,薄膜会形成微空洞,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固相晶化法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均匀性好、而且能大面积应用,但是晶化温度较高(600?以上),晶化时间长,晶粒尺寸和均匀性较难控制;准分子激光退火法具有晶化度高、可以实现大面积制备、晶粒尺寸合适、工艺周期短、衬底的温度低等优点,但是该方法用到的设备昂贵,成本高,大面积衬底上晶化的均匀性有待改进,而且其非平衡退火机制尚不清楚,其工艺的重复性与稳定性较差;金属诱导法所需晶化温度低,意味着可以采用廉价的玻璃为衬底材料,且所需晶化时间较短,得到的晶粒较大、薄膜均匀性好。 2 金属诱导的晶化机理 如果没有金属诱导,Si的固相结晶激活能是3ev~4ev。当用Al层与a-Si层相接触时,Al原子扩散进Si中,Al原子与Si原子相互作用,使Si-Si 键从饱和价键向非饱和价键转变,其键强变弱7!,从而使AlxSi激活能下降0.8ev。由于Si-Al界面处高浓度的Al原子的存在,使得电子和原子的迁移率明显提高,从而使Alx Si的混合相层在Si-Al界面处形成。这层混合相层是Al和Si相互扩散的媒介。一旦Alx Si媒介层形成,Si就不断地通过扩散进Al中,并在Al中溶化。溶化的Si优先在Al边界处成核。晶核通过吸附从a-Si中扩散进来的Si原子不断向Al层内部生长。当晶粒长到跟Al一样厚度时,由于衬底和Al/Si界面的约束,晶体不再纵向长大,但横向继续长大,一直到相邻的晶体颗粒碰撞到一起。由于Al在结晶硅中的溶解度极低,Al原子被不断长大的Si颗粒排挤入a-Si层中。在整个 48 轻 金 属 2006年第11期 收稿日期:2006-08-02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质能、风能、水能等都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是是一种通过光伏效应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是利用太阳能的一种重要形式。 目前,人们根据所选用的半导体材料将太阳能电池应用技术分为晶硅和薄膜两大类。晶硅太阳能电池在现阶段的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其成本过高,限制了其发展。相比晶硅等其它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生产成本低、原材料消耗少、弱光性能优良等优势。随着世界能源紧缺,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光电功能薄膜,可以有效地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无污染,还可以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易于大面积推广。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较低,实验室转换效率只有13%,但工艺成熟、成本较晶硅低廉、制备方便,适于大规模生产。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通常为叠层结构,玻璃基板上沉积了透明导电膜(transparentconducTIveoxide,TCO)层、非晶硅层(aSi层)和背电极层(Al/ZnO层)3层薄膜,其中非晶硅层通过磁控溅射法沉积。 相对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薄膜是一种极有希望大幅度降低太阳电池成本的材料。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诸多优点使之成为一种优良的光电薄膜光伏器件。(1)非晶硅的光吸收系数大,因而作为太阳能电池时,薄膜所需厚度相对其他材料如砷化镓时,要小得多;(2)相对于单晶硅,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简单,制造过程能量消耗少;(3)可实现大面积化及连续的生产;(4)可以采用玻璃或不锈钢等材料作为衬底,因而容易降低成本;(5)可以做成叠层结构,提高效率。 但同时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由于Staebler-Wronski效应的存在,使得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太阳光下长时间照射会产生效率的衰减,从而导致整个电池效率的降低;(2)沉积速率低,影响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生产;(3)

非晶硅薄膜PECVD法制备与光学性质表征

第29卷 第12期 2007年12月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OURNA L OF WUHAN UNIVERSIT Y OF TECHN OLOG Y Vol.29 No.12 Dec.2007 非晶硅薄膜PECV D 法制备与光学性质表征 郝江波1,夏冬林1,姜 宏2,赵修建1 (1.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2.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洛阳471009)摘 要: 在普通玻璃上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方法制备氢化非晶硅薄膜,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压力、功率、H 2/SiH 4气体流量比等条件下氢化非晶硅的沉积速率,折射率、消光系数、吸收系数、光学禁带宽度等光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非晶硅薄膜的折射率随着入射光波长的增加而减小;在500nm 处吸收系数高达8.5×104cm -1,光学禁带宽度在1.60—1.78eV 之间变化。 关键词: 非晶硅薄膜; 折射率; 吸收系数; 光学禁带宽度 中图分类号: O 766; TN 3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4431(2007)1220055204 R esearch on Preparation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Amorphous Silicon Thin Films by PECV D HA O Jiang 2bo 1,X IA Dong 2li n 1,J IA N G Hong 2,ZHA O Xi u 2jian 1(1.K ey Laboratory of Silicat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2.China Luoyang Float G lass Group Co Ltd ,Luoyang 471009,China ) Abstract :  Amorphous hydrogenated silicon was fabricated by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deposition on glass.The thickness ,refractive index and extinctive index were calculated b y optical transmittance and reflection of the film ,which measured b y N K D7000w.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film was studied at different tem perature ;pressure ,RF power and the ratio of H 2/SiH 4.It indicated that the deposition rate of h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tempera 2ture ,RF power ,pressure and the content of SiH 4.The refractive index of h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temperature.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extinctive index of the film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cident li g ht wavelength.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optical bandgap of the film was evaluated.K ey w ords : a 2Si thin film ; refractive index ; absorption coefficient ; optical bandgap 收稿日期:2007209208. 基金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20061002037)和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开放基金(SYS JJ2005212).作者简介:郝江波(19812),男,硕士生.E 2mail :hjfb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538466.html, 氢化非晶硅薄膜具有高的光吸收系数、简单的制备工艺以及易于大面积生产而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大面积、高效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1,2];同时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技术具备对衬底温度要求低,易于在玻璃衬底上大面积制备的优点,这些制备优点使其在太阳能屋顶,太阳能玻璃幕墙等光伏与建筑结合方面具备很大的应用潜力。氢化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备的核心是本征层材料的控制,它要求本征氢化非晶硅薄膜必须具备沉积速率高、缺陷态密度低、对光吸收高,O 、N 、C 等杂质污染少等特点。实验研究了在4×10-4Pa 真空条件下不同温度、压力、功率、H 2/SiH 4气体流量比等条件对非晶硅薄膜沉积速率的影响,并从辉光放电电子动力学、等离子化学、表面沉积动力学3个方面[325]对非晶硅的生长机理做了相应的讨论,同时对在不同衬底温度条件下制备的非晶硅薄膜的折射率、消光系数、吸收系数、光学禁带宽度等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_张中俊

第29卷 第11期 电子元件与材料 V ol.29 No.112010年11月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Nov. 2010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张中俊,王婷婷,曾和平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 薄膜太阳能电池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新型光伏器件。评述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缺点,主要介绍了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它们各自在价格成本、光电转换效率及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能源;薄膜太阳能电池;综述 中图分类号: TN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8(2010)11-0075-04 Research progress on thin film solar cells ZHANG Zhongjun, WANG Tingting, ZENG Hep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Abstract : Thin film solar cell is a new kind of photovoltaic cell to mitigate the energy sources crisis.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a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on silicon thin film solar cells, multi-compound thin film solar cells and organic thin film solar cells are mainly introduced, their oneself features in the price, cost, photoelectric transform efficiency and effect to ambient etc. are summarized,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forecasted. Key words : energy; thin film solar cell; review 太阳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转换太阳能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开发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简称转换效率)最高,技术成熟,但受到成本较高,材料纯度和制备工艺的限制,其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薄膜太阳能电池与晶体硅太阳电池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材料消耗少:薄膜太阳能电池只需使用极薄光电转换材料;( 2 )制造能耗低:薄膜太阳能电池使用化学气相沉积( CVD )、物理化学气相沉积( PCVD )等多种技术,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高耗能的晶体拉制、切割工艺相比较,制造能耗大大降低;( 3 )质量轻: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质量轻、转换效率高、可根据用途使用软性基材制造,易折叠携带、应用空间弹性大[1]。 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它们各自在价格成本、转换效率及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优缺 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薄膜硅太阳能电池 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主要有非晶硅( a-Si )、微晶硅( μc-Si:H )和多晶硅( p-Si )薄膜太阳能电池。 非晶硅薄膜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但光学带隙( 1.7 eV )与太阳光光谱不匹配,转化效率受到限制,且转换效率随光照时间增加而衰减,即所谓的光致衰退S-W 效应[2]。 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过渡层结构,稳定性好,转换效率高,S-W 效应相对较弱。Finger 等[3]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 Hot-wire CVD )技术制备微晶硅单质结太阳能电池的过渡层,其转换效率达到10.3%。Wang 等[4]采用相同方法制备的微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光照1 000 h 后,转换效率衰减小于10%,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但μc-Si:H 薄膜沉积速率偏低( 1.2 nm/s )[5],光致衰退效应致使其性能不稳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多晶硅薄膜在长波段具有高的光敏性,能有效 收稿日期:2010-07-26 通讯作者:张中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20671036);广东省科技厅资助项目(No. 2007A010500008, No. 2008B010800030) 作者简介:曾和平(1955-),男,湖北咸宁人,教授,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E-mail: hpzeng@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538466.html, ; 张中俊(1985-),女,河南信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E-mail: zjzhanghn@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538466.html, 。 综 述 DOI:10.14106/https://www.360docs.net/doc/4f16538466.html,ki.1001-2028.2010.11.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