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地质编录

原始地质编录
原始地质编录

第一章原始地质编录

一、探槽地质编录

探槽工程(TC)的素描,通常绘一壁一底展开图,探槽两壁地质现象相差较大时,则须绘制两壁一底展开图。在探槽素描图上,槽壁与槽底之间应留有一定间隔,以便于注记。

1、探槽素描图的展开方法

(1)坡度展开法:槽壁按地形坡度作图,槽底作平面投影。此法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探槽的坡度变化及地质体在槽壁的产出情况,因而被普遍地采用。

(2)平行展开法:在素描图上,槽壁与槽底平行展开,坡度角用数字和符号标注。使用此法者极少。

2、探槽编录步骤

(1)素描前,首先应对探槽中所要素描的部分进行全面观察研究,了解其总的地质情况;

(2)在素描壁上,将皮尺从探槽的一端拉到另一端,并用木桩加以固定,然后用罗盘测量皮尺的方位角及坡度角。皮尺的起始端(即零米处)要与探槽的起点相重全;

(3)用钢卷尺,沿着皮尺所示的距离,丈量特征点(如探槽轮廓、分层界线、构造线等)至皮尺的铅直距离及各特征点在皮尺上的计数。当地质体和探槽形态比较简单时,控制测量的次数可以减少;相反,对形态比较复杂的地质体则应加密控制;

(4)根据测得的计数,在方格上按比例定出各特征点的位置,并参

照地质体的实际出露形态,将相同的特征点连接成图;

(5)测量地质体产状,并将产状要素(一般是倾向、倾角)标注在槽壁相应位置的下方;

(6)槽底的素描可采用以壁投底的方法。即将槽壁底界的地质界线点垂直投影到紧靠素描壁一侧的槽底轮廓线上,然后根据地质体的走向与探槽方位之间的关系,绘制槽底素描图;

(7)在进行探槽素描的同时,应进行文字描述,采集标本,划出采样位置,并将标本和样品位置及编号标注于图上;

(8)进行室内清绘。要求素描图内容要齐全。

3、注意事项

(1)当地形坡度大,探槽延伸又较长时,如按坡度展开,则图面上探槽未端的槽壁与槽底分离太远,既费纸又不美观。此时应采用分段素描或槽底连续而槽壁分段错动素描为好。槽壁分段错动后,应使各分段之间的地质现象及槽壁轮廓严格地吻合。

(2)当探槽转弯时,可以拐弯处为界,分段素描;亦可将槽底按实际延伸方向画,而在槽壁的拐弯处画一铅垂线,并标出拐弯后的探槽方位。当采用后一种方法素描拐弯探槽时,两点是需要注意的:A、地质体在槽壁上所表现的视倾角,将随着探槽方位的改变的而发生变化。因而在拐弯处的岩层视倾角线现现为折线。

B、以壁投底时,应将拐弯后的槽壁底界上的分层界线点及槽壁底部端点,垂直投影到拐弯前槽底方向的延长线上,然后量取自槽底拐弯处至这些投影点的长度,并以此长度确定这些投影点在拐弯后槽底上

的位置。

二、浅井地质编录

浅井地质编录应随着工程施工的进展,每掘进1-2米后,及时进行。

浅井工程(QJ)的素描一般是作四壁素描展开图。如果地质情况比较简单,也可只画相邻的两壁,甚至是一壁。井底素描图一般可以不作。

1、浅井素描图的展开方法

(1)四壁平行展开法:将浅井从工程起点处折开,四壁按逆时针方向并立展开。如需作井底素描时,应将井底图形画在第一壁的下方。此法能比较直观且完整地表示浅井四壁的地质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图面紧凑而美观,素描及利用资料都比较方便,因而被普遍地采用。

(2)四壁十字展开法:井底在中央,四壁分开,呈十字状。此法缺点是,四壁的地质现象被人为地分割开,图件既费纸又不美观,因此,很少采作。

2、浅井编录步骤

(1)选择某一井壁角顶作为工程起点,将皮尺的零点与工程起点重合,使皮尺在井中处于铅直状态;

(2)测量井壁方位,丈量各井壁的宽度;

(3)在方格纸的适当位置用四壁开行展开方法作出四壁轮廓的图形,上端注明各井壁方位,并在第一壁(一般是把平行勘探线的

一个长壁作为素描图中的第一壁)的外侧画上垂直的长度分划线;

(4)以皮尺作垂直标尺,钢卷尺作水平标尺,从上到下逐一测量各井壁地质界线的出露位置,并按比例将其画在图上;

(5)采集的标本、样品按实际位置标在图上;

(6)测量产状,添绘岩石花纹及有关注记,进行文字描述以及室内整理和清绘工作。

穿脉、暗井、天井等垂直坑道的编录方法与浅井相同。

三、坑探工程地质编录

坑探工程地质编录,是指探槽、浅井、石门、穿脉、竖井、斜井以及老硐、采场和一些有意义的工程场地的地质编录。

坑探工程所提供露头较直观且宽广,地质现象被揭露得比较充分,所以,坑探工程所揭露的部位是观察与研究地质体的好场所。

坑探工程地质编录的主要成果是工程素描图及相应的文字描述。素描图的比例尺,依矿床地质条件和任务要求而定,一般为1:50——1:200。图的水平比例和垂直比例尺应一致。对一些规模较小的特殊地质现象,应作更大比例尺的特征素描,如1:1—1:50,甚至更大。

为了便于制图,素描图多用方格纸绘制。素描图上除详细表示地质现象外,还应有下列内容:矿区名称、工程名称及编号、工程坐标、工程方位角、比例尺、长度分划线、样品、标本的位置及编号、图例、平面示意图、图签。

坑探工程的地质编录,应从工程起点开始,地质描述的内容庆包括:

矿体、岩层(体)时代,岩(矿)石名称、岩性、矿化蚀变特征、产状及形态变化、接触关系、构造及其它地质现象。

(一)、穿脉地质编录

穿脉(CM)及石门(SM)编录通常画两壁一顶展开图

1、穿脉素描图的展开方法

(1)压平法(压顶法):展开时两壁向外掀起,顶板下压,好象把坑道压平似的。此法所示地质现象互相衔接,作图和阅图都比较

方便,所以最常用。

2、编录步骤

(1)素描前,应对坑道进行安全检查,然后对地质情况作总体了解。

必要时可清洗坑壁,使地质现象显露出来,以便于观察和素描;(2)将皮尺挂在顶板的中线上,测量坑道的方位角及坡度角,丈量顶板宽度及坑壁高度;

(3)在方格纸上用压平法按比例尺画出坑道两壁及顶板的轮廓,标注坑道方位,画出长度分划线。坑道的轮廓既可按实际形态画,也可画成规整的长方形,但同一矿区心须统一;

(4)以皮尺作水平标尺,钢卷尺作垂直标尺,测定坑壁和顶板上的地质界线,按比例尺绘于图上。

(5)将样品、标本的位置及编号标在图上;

(6)测量产状,添绘岩石花纹及有关注记,进行文字描述;

(7)室内整理与清绘。

3、几种特殊情况

(1)当坑道弯曲较大(大于15度)时,应以拐弯处为界,分段素描。

当坑道弯曲不大于(小于15度)时,其展开格式有如下两种:A、顶板按实际的弯曲方位保持完整,相向弯曲的坑壁出现重叠,

背向弯曲的坑壁发生拆开。

B、背向弯曲的一壁保持连续完整,相向弯曲的一壁及顶板发生拆

开。

(2)当顶板因坍塌出现较大拱形时,所看到的地质现象是一弧段。

素描时,应将弧段内的地质现象点顺其倾向投影到顶板素描图

上来。

(二)、沿脉地质编录

沿脉素描通常只画顶板和掌子面,矿体倾角较缓,在顶板和一壁出露时素描一壁一顶,素描方法和穿脉相同。沿脉掌子面的素描:在掌子面顶部中点悬挂皮尺做为垂直标尺,以钢卷尺作为水平标尺,控制测量掌子面的轮廓及地质界线的位置,按比例画在图上。掌子面形态一般画成梯形,置于顶板素描图上方,按次序系统编号,同时与顶板素描图画一直线以表示其具体位置。

(三)、斜井素描与平面一样,只需在素描图中注明坡度即可。

三、钻孔弯曲及校正

钻孔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的和技术的原因,往往使钻孔的倾角(或天顶角)、方位角发生弯曲而偏离原设计的位置,特别是斜孔更容易发生,所以,在编制钻孔剖面图时,必须先校正孔斜与方位,如果未经过孔斜和方位校正,用原设计的钻孔轴线画地质界线和矿

体,则编绘的地质界线和矿体,在空间位置上会产生很大误差,这不仅影响了所圈定的地质界线的可靠性,而且也歪曲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影响储量计算的可靠性和以后的开采,开拓巷道的设计。

钻孔弯曲有两种基本情况:

1、钻孔倾角或天顶角弯曲,钻孔倾角是指钻孔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γ)而钻孔天顶角则是钻孔轴线与铅垂线的夹角(θ),即钻孔倾角的余角。钻孔倾角弯曲一般是向上或向下弯曲,这种弯曲在编制剖面图时,需要校正。

2、钻孔方位角偏移,即钻孔离开了原设计的方位角,而发生了左右的偏移。这种偏移在编制剖面图时,需要将偏移的轴线投影到原设计的剖面上来。

以上两种钻孔弯曲往往同时产生,这是钻孔弯曲的大多数情况,特别是深孔钻进时,更是如此,这种弯曲既需要作倾角校正,又需要作方位角的校正,否则会影响勘探成果的质量。

钻孔倾角(或天顶角)的校正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1)用相邻两个测点的平均值,控制两个测点之间的线段,即钻孔折线每相邻两点间的线段的天顶角或倾角,均等于该两点天顶角的平均值;

(2)用一点测得的天顶角或倾角数据,影响本点至上一测点间的线段,也就是说用两测点中的下一个测点的天顶角或倾角控制两点间的线段,当钻孔不深,角度变化不大时,此法是简便而实用的。

(3)使一个测点的天顶角或倾角向上下各影响与相邻测点距离的一半,此法一般常用。

现以表10-3的测斜资料,具体说明天顶角校正钻孔轴线的过程。

在编制钻孔中轴线剖面图时,首先根据测斜数剧求出制图时的钻孔天顶角转换点的深度,如图10-13中的A、B、C、D及各转换点的控制长度,然后根据各测点的钻孔天顶角及角度转换点和控制长度进行作图;连接OA、AB、BC、CD等折线为平滑曲线就是天顶角校正后的钻孔曲线。

钻孔方位角的校正,是在钻孔轴线天顶角校正的基础上,根据钻孔轴线的方位角和地质体的产状要素,选择不同的投影方法,作出钻孔轴线及地质体在勘探剖面上的投影图。兹将不同投影方法介绍如下:1、投影制图法

(1)法线投影的图解法

以表10-3的资料为例,以图10-13为基础,在钻孔轴线的下方绘一水平线,(此水平线应视为勘探线剖面的方向线),将O、A、B、C、D、各折点垂直投影到小水平线上,(图10-14),得O′A′、A′B′、B′C′、C′D′等线段,然后从孔位O′起,在90°方位上取线段

长等于O′A′,得点1(在本例中1与A′重合);从点1起在110°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A′B′,在122°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C′D′,得点4。将点O′、1、2、3、4连接起来的折线,就是钻孔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图(图10-17)自1、2、3、4各点向上作垂线与水平线交于1′(在本坐例中1与1′重合)2′、3′、4′,与剖面上通过A、B、C、D各点的水平线交于1″、2″、3″、4″这些点连起来,就是法线投影的钻孔轴线(图10-14上部)。

地质界线点的投影方法,是将天顶角校正后的钻孔轴线上的地质界线点(如图10-14中的θ),沿水平方向投影到钻孔法线投影线上,(如图10-14中的θ)。

通过这种投影方法做出的钻孔轴线为一折线,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时,人为的将其圆滑为曲线。

偏曲校正计算表

孔口座标:X= Y=

Z= 设计方位角:设计钻孔倾角:

月日

DZT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4—10—01实施 目录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1) 4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2) 5 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2) 6 代号及编号方法 (3) 6.1矿区代号或分队(项目、课题)代号 (3) 6.2编号方法 (4) 7 原始地质编录的检查验收 (5) 7.1提交资料目录(表2) (5) 7.2原始编录的检查验收工作 (5) 7.3检查验收单位 (5) 7.4检查项目及验收标准(表4) (6) 8 实测地质剖面的原始地质编录 (6) 9 地质填图的原始地质编录 (8) 9.1填图方法及精度要求 (8) 9.2地质填图时对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 (8) 9.3 整理 (8) 9.4注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9) 10 坑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9) 10.1总体要求 (9) 10.2探槽的原始地质编录 (10) 10.3探井的原始地质编录 (10) 10.4坑道的原始地质编录 (11) I

10.5老硐的原始地质编录 (11) 11 钻孔的原始地质编录 (12) 12 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 (13) 12.1采样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 (13) 12.2 编号 (13) 12.3探矿工程中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 (14) 13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管理 (14) 13.1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保管程序 (14) 13.2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修改 (14) 13.3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使用 (14) II

地质勘查探井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地质勘查探井工程原始地质编录 1.施工准备 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及时组织安排施工。 要点:准确定位。 1.1 探井包括浅井、竖井、小圆井、天井及大于45o的斜井(坑)。 1.2 根据地质设计书要求,明确施工目的、任务,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1.3 根据地质设计平面图、剖面图,计算出探井工程的起点坐标。 1.4 下达定位测量通知书,实地测量定位,测量定位坐标即为井口中心点坐标。探井的长壁一般与勘探线方向一致;斜井应测定方位桩。 1.5 下达探井施工通知书,并提交设计平面图和剖面图。 2、工程施工及地质编录 要求:及时编录采样,并及时现场核查分层位置及采样分样的正确性。 要点:进行地质分层观察、记录和绘制素描图。 注意:文、图、表内容要一致。 2.1 探井施工中严格按设计要求的规格施工,井壁要平整,揭露的地质界线要清楚。

2.2 小圆井、浅井(深度小于20米)一般不需通风;竖 井、天井均需通风。 2.3 浅井、竖井、天井和斜井要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是否支护及用什么方法支护。 2.4 井口渣土必须堆放于1.0米之外,并防止有重物坠落,确保安全。 2.5 随探井工程进度要及时地进行地质编录和采样。小圆井可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地质编录和采样。 2.6 探井的素描图一般素描两壁一底(含等距或不等距的井底掌子面)。若地质情况复杂,可局部或全部绘制四壁一底。探井四壁(或两壁)可按工程规格垂直绘制,也可按实际宽度绘制。素描图比例尺一般用1:100~1:200,见矿工程用1:100比例尺,必要时可放大到1:50。 2.7 素描方法:基点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线自基点铅直布设。大于45o的斜井(坑)为自基点沿勘查线方向或平均的长边方向布设。第一壁首选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或正东壁,矿区应有统一规定。邻壁按逆时针方向展开。在第一壁上端标出方位角,在井壁一侧画出垂直标尺。绘制时,先丈量井口规格,把皮尺挂在各个井壁的角上,丈量各壁的深度,井壁底部的宽度,按

2020年(冶金行业)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冶金行业)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 编录规定

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0078—93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编录资料的管理。 1.2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以及编录资料的管理。对有特殊要求的矿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标准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引用标准 GB9649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3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3.1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这些地质现象,是指由天然的和人工的露头、岩心(粉)以及标本、样品所揭示的宏观的和微观的自然地质信息。

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磁带、磁盘(光盘)等进行。仍要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相适应,及时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 3.2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俩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且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且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仍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4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4.1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和推断解释资料。

4.2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4.3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壹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4.4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计量工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结果随原始地质编录上交。 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GB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 4.5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载质应采用优良材料,图表用80克之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260mm或其2n倍(n=0,1,2,3,4,)。 现场记录时,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防水墨水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防水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 4.6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

探槽地质编录规范

探槽(井)原始地质编录 黄与能 二○○八年四月

重点提示 1.编录壁的选取及绘图方向: 东西向探槽:编北壁——北高、南低或相近; 编南壁——南高、北低。 南北向探槽:编东壁——东高、西低或相近; 编西壁——西高东低。 2.分层: (1)分层单元:复杂矿体——小于填图单元; 一般矿体——同于填图单元。 (2)分层厚度及夹石剔除厚度:按工

业指标。 (3)分层主要对象:不同矿体、不同矿石类型、不同工业品级、不同岩石类型、断层上下盘矿体。 3.布样: (1)沿厚度方向连续控制矿体及直接顶底板。 (2)布样“三不”原则:不跨矿石类型、品级;不跨矿种(断层);样长真厚不超过工业可采厚度。 (3)岩石(脉岩)剔除原则:以工业指标的剔除厚度为准、夹石薄时与低品位矿石合采贫化。 (4)样品编号:以任何时候都不至引起错混为准。 (5)布样后应及时采样,特别是刻槽

样。 4.投影作图: (1)主要地质编录要素:界线、产状、样品及标本位置、导线点等按与基线的相对位置,按比例缩小描绘于坐标纸上。 (2)地质体的取舍:图上大于1mm 的应绘,特殊意义的不足1mm放大绘。 (3)探槽拐弯处理: ①编录壁及基线以及槽底与编录壁的共用边,在任何时候都应连续绘制。 ②方向变大时:在拐弯处裂开槽底的非共用边(内侧边),裂开夹角等于拐弯角度。 ③方向变小时:在拐弯处断开非共用边,并切去一块同于拐弯角度大小的重叠面后,与前一导线槽底相连接。

5.投影作图原理: (1)面向编录壁,在坐标纸上选择合适位置,绘出第一基点及第一导线,每一导线起点均为0。 (2)槽壁投影:每个要素点有两个投影要素——导线读数及与导线的垂直距离。 (3)槽底投影:先将各要素点按地质走向投到壁底共用边,然后按槽壁投影方法投影。 (4)连图:分类、分地质体、分地质界线相连成图。 6.描述纪录: (1)以基线为准,依次逐一记录。 (2)岩性、矿体按分层为单元描述记录:在基线中间分层时,分段描述记录;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一、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井巷工程、钻探工程所揭露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图件等)进行。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内业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及时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初步了解地质情况。现场编录时,要认真观察研究地质现象,做好素描,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以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内业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察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二)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三)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四)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 (五)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2H绘图铅笔。 (六)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有关规定。图例与公司统一图例一致,可增补。 (七)原始地质编录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 三、代号及编号方法 (一)工程,各种标本和样品的代号见表1(代号除注明者外,均为大写

煤矿地质——原始地质编录

地质编录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矿井生产地质勘探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地质研究成果的体现。编录资料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地质勘探工作的质量和地质研究程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矿井建设与生产。 地质编录是指将直接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或采用其它手段(钻探、物探、测试及化验等)所获的地质资料,用文字和图表等形式正确地记录或系统地表示出来的方法与过程。地质编录可分为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类。 第一节原始地质编录 原始地质编录是指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它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矿井生产地质勘探所获得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的编录,是认识总体地质情况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工作区地质条件、成煤规律和评价煤炭资源的依据。 由于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的不同,原始地质编录的种类也就存在很多种。 本节着重介绍钻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和井巷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一、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及要求 (一)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 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字资料包括坑探工程、井巷工程中地质现象的记录,钻孔、井巷煤、岩芯(层)的描述,岩石薄片和煤薄片、光片及化石鉴定的文字报告,野外及其它所有第一性地质资料和数据的描述记录。 2.图表资料原始地质编录图件主要包括各种素描图,如天然露头和各种坑探工程、井巷工程的地质素描图、实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以及其它照片、素描材料等。原始地质编录表格主要包括各种坑探工程原始记录表、钻探工程原始记录表、岩芯鉴定表、采样登记表、样品测试分析化验成果表及其它记录原始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数据的表格、卡片等。 3.实物资料包括岩石、矿物、煤、化石的标本和样品,以及对研究地质规律有重要意义的其它标本和样品等。 (二)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 为了保证原始地质编录的质量,各种勘探工程的原始编录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 编录及时 2.准确全面 3.系统统一 4.重点突出 二、钻探工程地质编录 钻探工程的地质编录是根据钻孔中取出的岩、煤芯或岩、煤粉等实物资料和各种测量数据、测井资料,以及对钻孔中各种地质现象的观测而进行的。钻探工程地质编录是钻探施工过程中地质管理工作最重要部分。钻探有各种不同类型,下面主要介绍岩芯钻探的地质编录。

探槽编录规范

探槽 探槽(investigation pit)一般采用与岩层或矿层走向近似垂直的方向,长度可根据用途和地质情况决定。槽探施工要求槽形完整、断面呈梯形、槽帮平滑、槽底平整。槽底宽不小于0.6m,掘进深度应进入新鲜基岩0.3-0.5m。地质编录在探槽施工终止后由地质人员及时进行,采用1/100的比例尺编录一壁一底。若两壁地质现象变化较大的,则编录两壁一底。编录过程要记录岩层分层、岩性、矿化等地质现象,同时现场绘制1/100的素描图。 0 探槽布置原则 探槽是用于揭露地质体(矿层、矿脉、地层、构造及岩性等)为目的,一般垂直矿体(层)走向(或构造线的走向),按一定间距布置,与勘探线要一致,探槽一定要贯通矿体厚度(或主要构造)。(图0-1探槽横断面图) 图0-1探槽横断面图 1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的对象是经地质、施工管理及施工人员三方现场验收,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并已达到地质目的的探槽(含样沟、剥土、采场以及其它的天然露头)。 1.1 准备工作 1.1.1 组成编录组 探槽编录组一般由2~3人组成。包括:组长、作图员,测手(可兼任)。 1.1.1.1 组长 一般由熟悉探槽编录工作的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担任。全面负责编录工作,主要承担地质观察、分层、布样和文字纪录工作。组长应掌握有关规范、设计及工作细则,熟悉探槽周围地质情况。 1.1.1.2 作图员 作图员一般由熟悉探槽编录绘图工作的技术人员担任。协助组长工作,主要负责素描图的编制,同时兼任组内合适的其他工作。 1.1.1.3 测手 测手一般由技术人员或熟练的地质工担任。主要负责编号、打桩,基线布置、测量各类

数据、采集标本及各种拣块样。 1.2 原始地质编录 1.2.1 观察、分层、布样 组长带领编录人员共同观察拟编录探槽中的地质现象(必要时还应观察探槽附近有关地质现象),确定编录壁及基岩面、分层并布样。 1.2.1.1 确定编录槽壁 探槽素描一般只作一壁一底展开图。当两壁上基岩露头的地质现象可对应吻合时,东西向或大致东西向的探槽选北壁,南北向或大致南北向探槽选东壁。若首选壁的基岩露头不理想时,可选择对应的另一壁。一般情况下以首选壁为主、对应壁为辅。 编录壁的选取及绘图方向: 东西向探槽: 编北壁——北高、南低或相近;编南壁——南高北低。 南北向探槽: 东壁——东高、西低或相近;编西壁——西高东低。 编录壁确定下来后,确定方位,方位向的左壁就是编录壁。如果先确定方位,那么要编录的壁必须是方位向的左边那个壁。 编录方位0-180,画图方向从左往右;方位180-360,画图方向从右往左。这样画出来的图是一张几乎相同的图。 1.2.1.2 确定基岩面 槽壁上的风化基岩高度应不小于30cm,通过观察正确判断残坡积物与风化基岩的界线。 1.2.1.3 分层 应首先确定分层单元,分层单元视矿体复杂程度而定,一般同矿区填图单元一致,复杂矿体的分层单元应小于矿区填图单元。分层厚度及夹石剔除厚度,按工业指标或设计要求进行,不同矿(化)体层,不同矿石类型和工业品级、不同岩石类型和较大构造应分开。分层位置读数应从槽底开始,如图6,a处为分层处,对应的标尺读数为a’米。 1.2.1.4 布样 应根据探槽对矿体的剥露情况布置样品,在保证样品代表性及槽样规格的前提下,可在槽底布样,也可在槽壁上布样。化学分析样应按规格连续布置,必须穿越矿层及矿化层,并且在矿层顶、底板有控制样。样槽应尽量垂直于矿层走向布置,样品对矿层控制既不间断也不重复,同一个样品不可垮跨层布设。 (1)沿厚度方向连续控制矿体及直接顶底板。 (2)布样“三不”原则:不跨矿石类型、品级;不跨矿种(断层);样长真厚不超过工业可采厚度。 (3)岩石(脉岩)剔除原则:以工业指标的剔除厚度为准、夹石薄时与低品位矿石合采贫化。 (4)样品编号:以任何时候都不至引起错混为准。 (5)布样后应及时采样,特别是刻槽样。 1.2.2 设置基线 1.2.2.1 基线位置选择 基线位置宜选择在基岩与浮土的分界线附近,但工程起、止两个端点应布在地表。当探槽过长或有拐弯时,应分段设置基点及基线,见图1。 1.2.2.2 操作方法 在基点处打上编好号的基线桩,然后用皮尺拉紧,固定在两个基线桩上部就成为基线,第一条基线起点为零。

原始地质编录

第一章原始地质编录 一、探槽地质编录 探槽工程(TC)的素描,通常绘一壁一底展开图,探槽两壁地质现象相差较大时,则须绘制两壁一底展开图。在探槽素描图上,槽壁与槽底之间应留有一定间隔,以便于注记。 1、探槽素描图的展开方法 (1)坡度展开法:槽壁按地形坡度作图,槽底作平面投影。此法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探槽的坡度变化及地质体在槽壁的产出情况,因而被普遍地采用。 (2)平行展开法:在素描图上,槽壁与槽底平行展开,坡度角用数字和符号标注。使用此法者极少。 2、探槽编录步骤 (1)素描前,首先应对探槽中所要素描的部分进行全面观察研究,了解其总的地质情况; (2)在素描壁上,将皮尺从探槽的一端拉到另一端,并用木桩加以固定,然后用罗盘测量皮尺的方位角及坡度角。皮尺的起始端(即零米处)要与探槽的起点相重全; (3)用钢卷尺,沿着皮尺所示的距离,丈量特征点(如探槽轮廓、分层界线、构造线等)至皮尺的铅直距离及各特征点在皮尺上的计数。当地质体和探槽形态比较简单时,控制测量的次数可以减少;相反,对形态比较复杂的地质体则应加密控制; (4)根据测得的计数,在方格上按比例定出各特征点的位置,并参

照地质体的实际出露形态,将相同的特征点连接成图; (5)测量地质体产状,并将产状要素(一般是倾向、倾角)标注在槽壁相应位置的下方; (6)槽底的素描可采用以壁投底的方法。即将槽壁底界的地质界线点垂直投影到紧靠素描壁一侧的槽底轮廓线上,然后根据地质体的走向与探槽方位之间的关系,绘制槽底素描图; (7)在进行探槽素描的同时,应进行文字描述,采集标本,划出采样位置,并将标本和样品位置及编号标注于图上; (8)进行室内清绘。要求素描图内容要齐全。 3、注意事项 (1)当地形坡度大,探槽延伸又较长时,如按坡度展开,则图面上探槽未端的槽壁与槽底分离太远,既费纸又不美观。此时应采用分段素描或槽底连续而槽壁分段错动素描为好。槽壁分段错动后,应使各分段之间的地质现象及槽壁轮廓严格地吻合。 (2)当探槽转弯时,可以拐弯处为界,分段素描;亦可将槽底按实际延伸方向画,而在槽壁的拐弯处画一铅垂线,并标出拐弯后的探槽方位。当采用后一种方法素描拐弯探槽时,两点是需要注意的:A、地质体在槽壁上所表现的视倾角,将随着探槽方位的改变的而发生变化。因而在拐弯处的岩层视倾角线现现为折线。 B、以壁投底时,应将拐弯后的槽壁底界上的分层界线点及槽壁底部端点,垂直投影到拐弯前槽底方向的延长线上,然后量取自槽底拐弯处至这些投影点的长度,并以此长度确定这些投影点在拐弯后槽底上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作业指导书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四川省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目的 为了规范我矿山在固体矿产勘查中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根据《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细则》制定坑道原始地质编录作业指导书。 二、引用标准 GB/T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三、准备工作 (一)技术准备 坑道地质编录人员应了解和熟悉矿区,特别是坑道附近的地层、岩石、矿产、构造以及岩性分层、矿层、岩矿石特征等和掌握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有关规定、编录程序、方法、质量要求等。 (二)人员准备 坑道地质编录组一般2~3人。组长负责综合地质观察和投影工作,一名助手负责绘制坑道素描图,另一名助手负责文字记录。其余工作由组长协调。 3.3 安全生产准备 对坑道地质编录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编录前必须带好安全帽和照明用具,对老硐应检查有无危险岩块及有毒气体存在。 四、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一)坑道绘图方向的确定 1、坑道方向总体可以归为两类:东西向(近东西)和南北向(近南北)。东西向坑道的西端在225°—315°方向范围内,东端在45°—135°方向范围内(图1a);南北向坑道的北端在315°—45°方向范围内,南端在135°—225°范围内(图1b)。

两类方向坑道的编录作图方向按下述原则确定。 图1 坑道方向判定示意图 2、东西向坑道绘图方向的确定 编录人面向北作图,坑道的西端放图的左侧,东端放图的右侧,坑道起点在西时,自西往东编录,则自左往右作图(如图2a);坑道起点在东时,自东往西编录,则自右往左作图(如图2b)。 图2 东西向坑道绘图方向示意图 3、南北向坑道绘图方向一的确定 编录人面向东作图,坑道的北端放图的左侧,南端放图的右侧,坑道起点在北时,自北往南编录,则自左往右作图(如图3a);坑道起点在南时,自南往北编录,则自右往左作图(如图3b)。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 格式及内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 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钻孔地质编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黄与能 二○○八年四月

钻孔原始编录重点提示 1.注意开孔及终孔验收。 2.编录前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岩矿心并照相。 3.残留岩心处理。 (1)认定:回次岩心长>回次进尺。 (2)处理:该回次采取率按100%计,超出部分岩心依次上推,并重新计算影响到的回次采取率。 (3)砂、粉状及不同岩性的反循环岩心不准上推。 4.观察分层:每一分层界线处都应放入分层隔板。 5.换层井深计算: (1)回次内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本回次进尺(岩心长÷采取率)。 (2)两回次间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 (3)空回次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一半。 6.分层采取率分层井深是重要计算、记录数据。 7.布样原则:遵守“五不”原则,即同一件样不跨孔径、不跨不同的矿种、矿层,不跨矿石类型及品级、样品厚度不超过可采厚度,不跨采取率相差大的回次。 8.每件样都应在岩心箱内放入采样隔板,计算样品井深(同于分层井深计算)。 9.注意钻孔六大质量指标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钻进及采心工艺有无造成风氧化矿石的贫化问题。 10.采样质量检查:布、采井深吻合性,重量误差。 11.钻孔柱状图:据编录资料、用计算机成图(非素描图)。

目 录 1 钻孔布置及编制钻孔设计书 (1) 1.1钻孔布置 (1) 1.1.1 不同阶段钻孔布置 (1) 1.1.2 矿体产出的形态特征与布钻的关系 (1) 1.1.3 地形与布钻关系 (2) 1.1.4 钻坑结合施工 (2) 1.1.5 钻孔控矿间距的确定 (2) 1.1.6 取样钻的布置 (3) 1.2钻孔设计书编写 (3) 2开孔及终孔验收 (4) 2.1开钻前检查验收 (4) 2.2终孔验收 (4) 3.钻孔编录准备工作 (9) 3.1业务准备 (9) 3.2工具、材料、表格准备 (9) 3.2.1 工具、材料: (9) 3.2.2 表格及标签: (9) 4.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检查岩矿心 (9) 4.1现场指导 (9) 4.2检查钻孔班报表 (10) 5.检查处理“残留岩心” (11) 5.1残留岩心认定 (11) 5.2残留岩心处理原则 (11) 5.3回次记录 (12) 钻孔回次记录表 (12) 6.观察分层 (13) 6.1岩心照像 (13) 6.2记录回次数据 (14) 6.2.1 记录回次数据 (14) 6.2.2 计算回次采取率 (14) 6.3地质观察 (14)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1994年10月1日)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编录资料的管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以及编录资料的管理。对有特殊要求的矿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标准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 引用标准 GB 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3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3.1 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这些地质现象,是指由天然的和人工的露头、岩心(粉)以及标本、样品所揭示的宏观的和微观的自然地质信息。 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磁带、磁盘(光盘)等进行。还要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相适应,及时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 3.2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4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4.1 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4.2 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4.3 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4.4 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计量工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结果随原始地质编录上交。 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 4.5 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载质应采用优良材料,图表用80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260mm或其2n倍(n=0,1,2,3,4,)。 现场记录时,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防水墨水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防水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 4.6 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A)。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GB 9649的规定。图例也应符合有关标准,但可根据矿区或地区特点简化、合并或增补,并在大队的原始地质编录细则中作出规定,在上交矿区原始地质编录时,应附有所使用的全部图例。 4.7 原始地质编录一般用汉文或规定的代码进行。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大队总工程师批准,现场编录时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整理时译成汉文。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模板 第一章 一般要求: 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内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地质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第二章 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

(注:当一个掘进头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少时,本页可以记录其他掘进头的观测情况。) 6、记录巷道内的钻场、硐室、临时水仓、泵坑、沉淀池的位置、尺寸等。记录打钻情况或其他与地测工作相关的一些内容。 5、记录巷道淋涌水情况。包括淋涌水点的地点、位置、涌水方式和涌水量等。 4、记录巷道的坡度资料,打坡度时要与上一回的记录保持延续,并与测点发生联系。 3、针对煤巷:记录迎头退后的顶底煤补探情况和两帮扒帮控制的煤层顶底板情况或构造发育情况,包括补探点的位置和探煤情况或扒帮点的位置和扒帮情况。针对岩巷:记录迎头退后的两帮岩层和构造发育情况。遇到构造时需在左页编录两帮素描图。 示例如下:1、煤巷存在顶底煤时:迎头左帮巷下沿底,右帮卡揽向下3.5m 见底,巷中巷上探2.3m 见顶。2、煤巷存在打顶打底时:迎头左帮卡揽向上0.5m 为煤顶,向下0.8m 为煤底,右帮卡揽向下0.2m 为煤顶,向下1.5m 为煤底。煤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产状为: 。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3.岩巷时:迎头左帮拱基线向上0.5m 为L9灰顶,向下0.8m 为L9灰底,右帮拱基线向下0.2m 为L9灰顶,向下1.5m 为L9灰底,L9灰垂直裂隙发育,并充填方解石脉,局部结晶程度较好。L9灰底部为一层厚0.3m 的煤线,再向下为灰黑色砂质泥岩,顶部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2、主要记录迎头煤岩层的颜色、岩性、结构、空间位置、厚度、产状,断层面的位置、产状,上下盘的岩性情况。若是煤巷进行探煤时,记录两帮顶底探煤情况。控制煤岩层空间位置时,要以巷道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线或点为参照物,常用的有工字钢、木支护架棚巷道的棚梁顶面,U 型钢架棚巷道的棚腿(或卡揽)顶面,岩石巷道的拱基线等。 1、与测点发生联系,记录迎头位置。如:下4点向里35.2m 为当日迎头,迎头素描如左图。 .1 13151下付巷 2011.1.15记录区域 附图区域 煤岩巷原始记录格式 袁凌晖记录: 观测: 日期:地点:

原始地质编录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4—10—01实施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编录资料的管理。 1.2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以及编录资料的管理。对有特殊要求的矿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标准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 引用标准 GB 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3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3.1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这些地质现象,是指由天然的和人工的露头、岩心(粉)以及标本、样品所揭示的宏观的和微观的自然地质信息。 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磁带、磁盘(光盘)等进行。还要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相适应,及时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 3.2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4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4.1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4.2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4.3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4.4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计量工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结果随原始地质编录上交。 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 4.5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载质应采用优良材料,图表用80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260mm或其2n倍(n=0,1,2,3,4,)。 现场记录时,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防水墨水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防水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 4.6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A)。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GB 9649的规定。图例也应符合有关标准,但可根据矿区或地区特点简化、合并或增补,并在大队的原始地质编录细则中作出规定,在上交矿区原始地质编录时,应附有所使用的全部图例。 4.7原始地质编录一般用汉文或规定的代码进行。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大队总工程师批准,现场编录时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整理时译成汉文。 5 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在野外现场用手工方式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可先作野外手图。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工作告一段落,修订界线及制图要素后,再按要求在整理时转绘成清图,清图即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6 代号及编号方法 6.1矿区代号或分队(项目、课题)代号由大队在原始地质编录实施细则中规定,分矿段的矿区的勘查线号有重复时,要在矿区代号后加一位矿段代号。矿区和矿段代号用汉语拼音字母或数码。矿区及矿段代号以下合称为矿区代号。 地质观察点、工程、各种标本和样品的代号见表1(代号除注明者外,均为

工程勘察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及常见的问题

工程勘察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及常见的问题 韦冠星,林建格 (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柳州 545006) 【摘 要】文章对工程勘察钻孔地质原始编录过程进行了论述,对工程钻探地质编录中采取率的岩芯长度、分层、取样、标贯试验等四个方面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和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工程勘察;地质编录;采取率 【中图分类号】P6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9)02-0085-02 地质人员到现场对各种探、采工程所揭露的岩芯(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提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并用图表和文字将各种地质现象如实素描和记录下来的整套工作,称之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它是收集第一手地质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一)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1.真实性:地质编录必须保证真实性,必须如实地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不能随便加上主观的东西随便乱加,乱减地质现象。 2.统一性:编录的格式要统一、简明。如图表格式、工程编号与坐标、样品与标本的编号、岩石名称、地层划分标准、图例等都应统一、简明,便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3.文字描述:内容要求简单、明了、说明问题。 4.编录工作应及时经常地进行,并尽量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手续,避免内容重复。 5.素描图的比例尺。可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和要求而定,但一般情况下都要求为1∶50~1∶200。 (二)地质原始编录的基本步骤 1.编录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工作:在进行编录前,编录人员必须熟悉场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任务书。由总工程师召集全体编录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统一地层岩性定名。 (2)编写钻孔设计书:编录人员会同探矿人员,根据地形地质图所布置的勘探孔位置,由测量人员放出钻孔位置后,编写钻孔设计书。钻孔设计书包括:1)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钻孔倾角;2)岩矿层分层起止孔深,深度精确到cm;3)各分层岩芯、矿芯、矿层顶底板岩芯等的采取率要满足规范要求;4)孔深校正(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5)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6)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钻孔设计书下发到机台后,要严格按设计书及地质规范要求施工。 2.钻孔地质编录 (1)钻孔开钻前,编录人员要对钻机进行检查,校核孔位坐标、方位角,并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进行编录,在预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踪指导,保证钻探质量。 (2)检查岩芯顺序是否正确。在施工现场,将岩芯箱依孔深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好,仔细检查岩芯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芯摆放有无拉长现象。发现岩矿芯顺序有颠倒的,应立即调整;发现破碎的岩矿芯有人为拉长现象时,应恢复到正常长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机长及当班记录员更正报表,并责令当事人做出书面检查。 (3)在检查、整理好岩矿芯并确认无误后,按岩芯箱顺序用数码相机对岩芯依次进行拍照,并在电脑内按矿区钻孔编号进行存档。 3.地质编录描述 (1)岩石名称、成岩时代、颜色、主要矿物成分、单层厚度、产状、岩性变化及分界线,软弱夹层的产状、厚度及其变化、性状、结构及其分带性、延伸情况、层面起伏差和破碎、泥化情况,岩脉名称、产状、厚度、接触带蚀变、充填、泥化程度和破碎情况。 (2)断裂的出露位置、产状、性质、宽度(或厚度)、断距、延伸情况、构造岩特征、充填胶结情况、透水性和密实程度、交汇组合割切情况及其与建筑物轴线的关系。 (3)主要节理裂隙的产状、性质、长度、延伸情况、间距、宽度、充填物质、裂面起伏粗糙程度、相互割切组合关系。 (4)岩体的风化程度、深度、类型、特性及风化分带。详细编录沿软弱夹层和节理裂隙密集带的风化深度与性状。 (5)岩体透水性、地下水出露位置、高程,沿软弱夹层、断层和节理裂隙的活动情况,出露形态(涌水、线状流水、滴水、渗水、潮湿)、压力水头、流量、水温、水质化学成分、携出物、化学溶蚀和沉淀情况、补排关系等。 (6)收集并分析地基岩土体现场测试资料。 4.钻孔地质资料整理 (1)文、图、实物资料整理对野外记录的数据、素描图上墨;检查文字记录中,是否有错字、漏字、专业用语是否准确,修正其错误。核实各种数据,计算、整理样品、标本,包括编号、登记、包装、填写送样单等。 (2)编制钻孔柱状图在资料整理的同时,根据编录的地质资料,包括岩性、分层、断层、钻孔方位角及倾角等,绘 【收稿日期】2008-11-21 【作者简介】韦冠星(1958-),男(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助理工程师,从事岩土勘察设计工作。 - 85 -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11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11.1准备工作 11.1.1 技术准备 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 11.1.2 编写钻孔设计书 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钻孔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 b)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 c)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 d)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 e)孔深校正及要求(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 f )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

11.2钻孔地质编录 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综指导,确保钻探质量。 11.2.1 检查整理岩矿心 11.2.1.1 检查钻孔施工记录 在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钻探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见 附录B中表B.7)“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B.8)中记录的回次进尺、井 深、有关水文观测数据等是否齐全、准确。 11.2.1.2 检查整理岩矿心 在施工现场,将岩心箱依井深顺序排列。仔细检查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 放有无拉长现象,发现岩矿心顺序有颠倒的,应予以调整,发现破碎的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时,应恢复到正常长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机场当班记录员更正班报表。 11.2.1.3 检查岩矿心样品签 确保岩矿心样品签(见附录B表B.11)的孔深、进尺、岩心长度、回次号等数据准确无 误。 11.2.1.4 岩矿芯编号 将>10cm 的岩心及>5cm 的矿心编号,用红油漆(或防水符号笔)写在岩心或矿心上。 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 例:某孔中第5回次,有7块编号的岩心,其中第3块编号为53。 7 11.2.1.5 岩矿心拍照 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 11.2.2 观察记录 11.2.2.1 分层 尽可能对全孔或较长井段的岩矿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按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岩矿心分层。例如:某钙芒硝矿区ZK402孔中,按不同的岩性、矿石类型划分出:第四系冲洪积层、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紫红色白云质粉砂岩、中—细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构造角砾岩、粗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岩、紫红色白云质泥岩等8种岩性的17个分层。 在第一分层结束后放入一个分层标签(见附录B中表B.10)或分层隔板,如遇分层界线 刚好在某一段完整的岩心中时,则用钉锤或劈样机自分层处将岩心劈开后放入分层标签,见图35。 a)填表。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的编号、起止孔深、岩心长度、残留岩心、进尺、采取率等记录与附录B中表B.9“钻孔回次记录表”的相应栏目内。其中:“止孔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