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麦柯斯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王成华

[摘要] 人与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并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就是人的特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个特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性人的本质人的特性及其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既然这是个哲学问题,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常问常新、可以永无止境地对其追问的问题。在历史上,每当人和人的社会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生存、发展等)便凸现出来。人的问题在当代的凸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表征着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和关键时期。因此,在今天,结合人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反思人的特性、本质、生存等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就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作些思考。

我们知道,人是直接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但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同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或只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偏执一端,都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这也是人们常出现意见分歧的一个关节点。我们认为,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不难看出,人在其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动物的联系——人的自然性

(一)人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是人和一般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从生物学上看,人是生物群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动物,因而动物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人都无一例外地具有。动物最基本的特性是:

生、死、性(繁衍)等。动物的这种特性,表现和反映在人的身上,就形成为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表明的是人和动物的共同点。正是这种共同点,使人和动物天然地、永恒地联系在一起。不承认这一点,就割断了人和动物的联系。人在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人以后,并没有把自己原来所具有的动物性统统抛掉,恰恰相反,这些动物性仍然在人的身上保留着,并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否认人有动物性。马克思说:“人类直接是自然本质。人类一部分用自然的种种力量,作为自然本质,作为活生生的自然本质,用生活的种种力量武装着成为活动着的自然本质,这些力量作为禀赋的本领,本能在他本身里面存在着”。[1]“无论人类的或动物的,在生理上首先要依靠有机的自然界来生活,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类的机能”。[2]恩格斯也说过:“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异”。

[3]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没有把动物性排斥在人性之外,而且还把它看成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是不难发现人和动物的许多共同点的。古云:“喜怒哀乐,人之情也。”其实喜怒哀乐之情,并非人所独有,在某些动物尤其是较高级动物身上,也常常会表现出这些情感现象。人和动物所具有的这些共同点,在动物身上,叫动物性;反映在人身上,称为人的自然性。问题仅在于它在不同的对象上反映的程度不同而已。人和动物这两个“个别”,正是通过动物性或自然性这个“一般”,才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二)人的自然性的作用

人的这种自然性是人性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理条件和物质基础,是人性形成的要素和前提。如果没有它,人性就无从产生,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从而也就无从谈起人的其他特性。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作了明确的肯定:“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人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本身。”[4]这里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应理解为时时都在起作用的东西。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人们之所以必须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用一定的形式来进行,“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5]人们的肉体组织的需要,这种天赋的、纯粹自然的本能,是推动人们发生社会关系,进而从事实践活动的原动力。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更重要还在于他不但有和动物共同联系的一面,还有和动物不同的、本质区别的一面。只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认为人仅仅具有自然性,是片面的。如果人仅仅具有自然性,人就只能和动物一样,是动物,而不能算作人。那么,人和动物的区别何在呢?这就是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一)人的社会性

所谓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和人之间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特性,其具体表现是公共性、共同协作性。这是标志人和动物本质区别的人的基本特性之一。诚然,动物有时也是成群结队“共同协作”地活动,但动物之间的协作是无意识的本能,这种协作不能从事生产活动,只有人才“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6]“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7]人类最初的共同劳动这种组织形式,就是人类社会的雏形。

每个人要满足自己作为人的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和其他的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人类进化史表明,作为个体的人,若不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动,而是离群索居,他就不能成为人,也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从古至今,凡属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社会性的劳动生产,易言之,人们的各种劳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而且人类历史越是向前发展,劳动的这种社会性就越强。每个人从事的具体的生产劳动,都是社会总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每项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与社会总生产的链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民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但是,产生这种孤立个人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8]即使鲁滨逊式的个人,也

不能说明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它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9]“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在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竟有语言的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10]人离不开社会,因而社会势必对人发生作用和影响,造就其人性,使人具有社会性。

人的这种社会性,具体说来,就是由他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伦理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物质(经济)关系和思想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关系,因为人要生存,首先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还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的人和人的各种关系。人的社会性就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由这些关系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离开了这些关系的人,是不可想象的。狼孩由于脱离了这种关系,因而就失掉了人性。因此,人之所以成为人,乃是由其社会性所决定的。社会性在人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人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人以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特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有意识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2]“人的类特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人的种种本质力量:体力、感觉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简言之,即人的实践活动能力。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是自由自觉的,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当然,人的这种有意识性,也是在人的长期实践中产生的。

我们知道,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也就成为人的本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诚然,人的诸种实践能力的原始素质是大自然的进化过程所赋予人的,但是,只有劳动,即人的实践活动,才把这些以潜能的形式沉睡于人的自然肌体里的素质唤醒起来,激发起来,最终发展成为人所特有的种种本质力量,从而使人远远超出于动物之上。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在劳动中,“人自

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本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13]正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即劳动,才使人最终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形成为人。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14]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还详细地描述了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恩格斯谈到了劳动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大脑,使人的各个器官进一步发展起来,最后产生了人的意识活动等等。这样就一步一步地使人最终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而这些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结果。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5]劳动创造了人类,从而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成了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性。

诚然,动物也有活动的特性,但是,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消极的、盲目的、被动的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的改造周围世界的实践活动。所以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同动物的本能式活动相比,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6]这就是说,人在进行活动之前,就已经对自己所要从事的活动有了一个设想、设计或者蓝图。如果说,生物界的共同特点都是“活”的,则动物在这“活”的当中又表现出能够行动,而作为区别于动物界的人,不但是“活”的,行动着的,而且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动着的,表现为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人并不把实践活动仅仅当作满足自己肉体需要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促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现有局限性的手段。“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17]也就是说,动物的活

动是片面的,永远重复着的,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全面的、不断超越的、创造的。

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这两个不同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人是其自身实践的产物,人就是不断实践着的“动物”,因而也可以说,人是社会实践的总和。

综上所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人的三个本质特性。这三者有机地统一在现实的人的身上:人的自然性是人的潜能和动力之源,是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性和实践性是自然性的现实表现和展开;社会性是实践性的形式,实践性是社会性的内容。三者密不可分,互相制约,交互作用,造就了现实的人的活生生的人性。不妨可以如是说,人的本质就是以上三个根本特性的有机统一,就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不断生成与发展,就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自由自觉”的生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4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0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541页。

[6][7][14][1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2、157、154、

149页。

[8][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34页。

[9][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123、97页。

[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96-97页。

[13][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人格的基本构成 [人格基本特征]

人格基本特征 1、人格定义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候、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的整体性。它是指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心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整合保证了我们与外界的和谐相处,保证了个体自身的健康完整,同时又是自身发展的前提。一旦这些特质之间出现了断裂,不仅特质间无法实现统整,而且也无法将外界经验统整到自身的人格结构之中,精神分裂症就是极端的代表。 (2)人格的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亦即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变化而有不同,如一个孩子很友好不仅是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友好,在家里或其他场合都表现得很友好。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重要事件的影响出现部分人格特质的改变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3)人格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

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即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4)人格的社会性。人们出生之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这种社会化过程在已有的生理基础上赋予了人格更充分的内涵。 3、个性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下同于其它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外即个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个性化就是人存在的方式。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性格;倾向性是需要、动机。 4、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5、气质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是先天的,是体质和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 6、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交互影响。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是什么 企业是由人创造的管理的,而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利润最大的谬误——利润是经济活动的客观条件而不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因—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两种企业功营销和创新——营销不是一种专门的活动——通用电气公司的方案——企业是实现经济成长的器官——有效利用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什么是生产劳动——作为生产力因素的时间、产品组合、工艺组合组织结构——利润的功能——应追求多少利润——管理企业,一种理性的活动 从西尔斯的故事中,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经济力量限制了管理者所能做到的事情。经济力量创造了新机会,让管理者能有所作为,但是,经济力量本身却不能决定企业是什么活做什么。我们常听到的说法“管理就是设法让企业顺应市场的力量”是无稽之谈。管理者不仅要发现这些“力量”还要靠自己的行动,创造这股力量。就像50年前,朱丽叶斯·罗森沃尔德使西尔斯公司成为一家企业;就像25年前,伍德将军改变西尔斯的根本体制,在经济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保西尔斯仍然成长壮大;今天,西尔斯也必须仰仗某个人(或几个人)的决策能力,来决定西尔斯的兴衰存亡。而且,每一家企业都会面临相同的考验。 第二个结论是:我们不能单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或解释企业。

当问到什么是企业时,一个普通的商人的答案通常是:“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经济学家的答案也是如出一辙。但是这个答案不仅仅是错误,而且答非所问。 当然,采用这种已经证明没有存在价值的定理,是毫无意义的,也毫无用处。 这并不是说利润和盈利能力不重要,但确实指出,利润不是企业和企业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经营的限制性因素。李润并不是能解释所有的企业活动与决策的原因,而是检验企业效能的指示。即使担任公司董事的是天使,尽管他们对赚钱毫无兴趣,还是必须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获得最大利润,而在于如何获得充分的利润,以应对经济活动的风险,避免亏损。 如此混淆观念的原因是,大家误以为所谓的“利润动机”能说明企业家的行动或是作为商业活动的指引。事实上,究竟有没有利润动机这回事,都很值得怀疑。古典经济学家发明了这个名词来解释经济行为的意义,然而,从来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利润动机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很早就发现了经济学家企图通过利润动机来解释经济变化和经济成长背后的真正因素何在。 但是究竟有没有利润动机这回事,其实对于了解企业行为,包括了解利润和获利情况,都毫不相干。比方说,史密斯为了获利而经营企业,其实只关系到他自己和他的公司,我们我法借此了解史密斯所作的事情以及经营绩效如何;我们虽然知道在内华达沙漠探勘铀矿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英文标题】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nal's All-ro und Development SHI Shu-ch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 g 071002,China 【作者】石书臣【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中山大学社科系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2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摘要题】人学探讨【英文摘要】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 ics of modern society,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Hum 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text. 【关键词】人/发展/人力资源开发 human being/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2-0010-05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引入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和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人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未能正确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创立起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内容应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具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6)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和经典性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三方面涵义: 1.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相关。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主要指食欲、性欲、自我保存等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创造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机体,不能离开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根本标志的、表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本质区别

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本质区别 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存在许多共性,两者往往被混淆,下面通过分析来比较它们的组织形式和本质特征。 1 . 1 企业集团的本质特征 ( l )企业集团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以资本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多个企业组成的法人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质上是一个将产品、技术、经济、业务等经营合作的联合体。其最高组织机构是由各核心企业设立。 ( 2 )企业集团内部包含若干核心企业,而每个成员企业在法律上均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即企业集团是多个企业共同联合组成的“独联体”。 ( 3 )企业集团主要依靠核心企业之间横向的相互持股(环状持股),集团内各企业的资本关系上是相互平等的。对外可以统一使用集团的商标、品牌、商誉及市场网络。彼此又共享其他成员的经济资源,强调互动与协作。 ( 4 )企业集团在产权关系上边界比较模糊。由于成员企业一般是自愿加入,集团内资本之间是开放性的较松散的组合,而不是谋求一种封闭式的一体化。 1 . 2 集团公司的本质特征 ( l )集团公司的本质特征是:一种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的垂直型组织体制。集团公司本身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采取法人产权制度形

式组成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通常就是母公司,具有独立、有限的民事责任能力。 ( 2 )集团公司由一个母公司与若干个子公司组成。从法律上看,母公司即集团公司本身,它又包括若干子公司及关联企业。其中,子公司是指母公司掌握绝对控股地位(一般持股50 %以上)的下属企业;关联企业则指母公司只拥有一般持股关系的参股企业,以及有各种固定性合作关系的企业。总之,母公司只能有一个,而子公司或关联企业可以有多个。 ( 3 )集团公司从内部组织关系来看,母公司以股权产权为纽带,垂直地向下控制其下属企业。包括:拥有全部产权关系的全资子公司(母公司持有100% 的股份,也称分公司);拥有一半股权以上的控股子公司(母公司持有51- 99%的股份);持有一定比例的参股关联企业(持股25-50%)称作质量参股子公司,持股低于25 %称作任意参股子公司。这里它就不一定能称母公司了)。通常子公司不能反过来向上持有母公司的股权。 ( 4 )集团公司在产权关系上比较清晰。集团公司一般是由原始发起公司经过不断发展扩张裂变而来的,对内通过投资设立分支企业,对外通过资本证券市场不断购并、控制其他竞争对手或相关企业,因而,母子公司之间血缘关系稳固、组合紧密。

人格的基本特性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一)人格的整体性 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运作的结果,而且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布洛伊勒(Bleuler,1911)在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个术语时便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他将统—性的 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视为此病的本质。可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与行为比喻为一个失去指挥的管弦乐团。得了这种病,患者的感觉、记忆、思维和习惯这类心理机能虽然不至于丧失,却是乱七八糟的。由此可见,一个正常人的心理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有机的整体。 (二)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 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每个人的自我,在世界上不会存在于其他地方,也不会变成其他东西。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也是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透过现在的我,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虽然未来不能决定现在,但自我对未来的洞察力能决定现在的我。这就是自我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安静,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指较为持 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同是特质焦虑,在少年时代表现为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或即将考入的新学校心神不定,忧心忡忡;在成年时表现为对即将从事的一项新工作忧虑烦恼,缺乏信心;在老年时则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也就是说,人格特性以不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秉性的持续性是有其年龄特点的。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移民、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不过要注意,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

【最新】浅谈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浅谈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一、认同感及其在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性质和地位 认同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和某一对象视为同质,在理解、同化、接受、内化的过程中产生密不可分的主体性感觉。笔者认为:就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这种认同感的培育,应该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企业由于自身具有的社会性、服务性、分散性、窗口性等特点,对员工的参与性、自觉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员工对公司的要求、目标、理念甚至制度是否理解、认同,是否努力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这就要求高速公路的员工要将自己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主人翁意识的支配下,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目标、企业精神、规章制度、标志标识等,予以认知认可、理解赞同、接受并笃行,从而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而这一切,正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努力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应该是建设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 二、培育认同感在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培育高速公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推进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主要是:

(一)有利于员工的自觉自律。高速公路企业企业文化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特别是它的制度文化以及对员工行为准则,对企业的形象和标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路公司对生产和管理有着严格的程序、严密的内部分工、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以我公司为例,三个国际认证标准的贯彻,构成了公司管理的重要体系框架。然而,制度权威的树立必须以认同为前提,认同度的高低决定着制度贯彻的有效性的大小。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必须的制度,由于缺少宣传和沟通,没有被员工认同即强令执行,员工会表现出不满和无奈,领导在场和不在场完全不一样,尽管预防在先,但防不胜防;违规当管,但管不胜管;违纪该罚,但罚不胜罚,“按倒葫芦翘起瓢”。相反,如果得到了员工的认同,这些规章的精髓会渗透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内化为员工的自控自律意识,就会克服被动性,增强主动性;克服强迫性,增强自觉性;克服消极性,增强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笔者所在单位的各个收费站都提出的“8个一样”、“四声服务”等,就是在 对公司的行业性质和对收费服务充分理解认同基础上提出的,大家都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言笃行。 (二)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高速公路企业中,由于分工的需要,员工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由此决定了经济收入乃至地位有明显的差异,员工如果对此没有认同,就容易心理失衡,产生嫉妒、隔阂、矛盾,甚至互相拆台,恶化企业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麦柯斯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王成华 [摘要] 人与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并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就是人的特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个特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性人的本质人的特性及其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既然这是个哲学问题,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常问常新、可以永无止境地对其追问的问题。在历史上,每当人和人的社会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生存、发展等)便凸现出来。人的问题在当代的凸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表征着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和关键时期。因此,在今天,结合人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反思人的特性、本质、生存等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就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作些思考。 我们知道,人是直接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但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同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或只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偏执一端,都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这也是人们常出现意见分歧的一个关节点。我们认为,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不难看出,人在其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动物的联系——人的自然性 (一)人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是人和一般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从生物学上看,人是生物群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动物,因而动物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人都无一例外地具有。动物最基本的特性是: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企业员工的本质思考.pdf

(一)没有了解员工真正的需要 餐饮企业过于专注自己的企业利润而忽视了员工的本质需要,没有做到适时的和员工沟通,没有去了解员工的内心的真正需求,从而使员工和餐饮企业的利益点产生分歧和差距,这样就使餐饮企业的凝聚力下降。管理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沟通不畅所致,这也凸显出管理沟通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能否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员工情绪与工作绩效的波动,及时地进行沟通时解决人才危机最有效的一招。但管理沟通不到位则会表现出员工抱怨、消极怠工、人际关系失调、严重会导致员工与管理者成为对立者,激化内部矛盾。其主要包括;员工之间的沟通少,由于平时的沟通少,所以员工反映‘感觉不到公司气氛’;员工和直接上司之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相互之间不沟通,就没有办法相互了解,会影响到其他方面;同时,管理高层和基层员工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管理层往往站在战略的角度看公司的发展,提出的方针具有前瞻性。但是基层员工多数看到是现在怎么样。公司的沟通往往是中层知道高层做什么,但是基层的人员就不了解了,有的不理解高层的做法,对企业的前景不看好,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双方如果缺乏沟通,势必会产生很多尴尬的局面,任何一个企业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有畅通的信息沟通及感情交流,在确定目标、执行工作计划等各个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才能保证企业成员之间的角色清晰。 (二)工作内容与激励方式单一 员工的工作内容过于单一也是妨碍员工发挥工作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凡事必先有兴趣才能做好,没有兴趣何谈努力,所以单调乏味的工作内容给餐饮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间接损失。激励方式单一式企业激励制度缺陷的又一表现。饭店的薪金与福利待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薪金水平和外部同行业或同专业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饭店内部待遇是否公平,付出与得到是否平衡;员工期望的基本薪金待遇之外,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生活保障等。当员工付出与所得到的回报严重不匹配时,跳槽也就成为了必然。薪酬不仅仅是职工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手段,还能满足职工的价值感。因此薪酬影响着职工的工作情绪、积极性及能力的发挥。 (三)管理者的领导水平不够高 一个餐饮企业的核心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领头羊,那么就不被员工信服,那么企业的管理结构就是不合理的,当今餐饮企业的普遍问题是管理人员素质的底下,一个素质低的领导团队是无法领导企业做大做强的。说到底,薪酬方面还是企业员工最关注的问题,而不合理的薪酬制度会大大削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这使得员工和企业的矛盾升级化,而缺乏科学性的奖励强化作用。经营者对激励制度缺乏认识,激励制度的执行缺乏保障、监督体系。有些饭店组织内部激励制度不算少,实际工作中员工的感受却不明显,原因在于激励制度执行缺乏保障监督。对忠诚、听话的员工多加奖励,对不忠诚。不够听话的员工则给予少的激励,因为管理者不清楚激励制度的执行效果与其工作业绩有怎么样的联系。 (四)缺乏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一个人关注的侧重点决定他努力的方向,一个餐饮企业的员工如果不去重视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发展,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和滞后,没有积极的心态就没有努力地决心,所以改变员工对本身职业发展的重视度非常重要,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应依据饭店的发展战略,充分理解组织的愿景,把个人发展的需求与组织发展的规划相结合,才能确定符合实际的职员职业生涯目标。个人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不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就是间接性质的阻碍企业的发展,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饭店建立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体系,帮助每个职员实现自我价值,饭店才能最终实现未来的愿景,否则,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希望,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前途和发展,往往就会轻易的跳槽,员工流失率也会大大增加。现阶段,一些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产值、效益,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若缺乏一种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和一种凝聚员工与企业命运紧紧维系的精神力量,让人才看不到企业光明的前途,则人才必难以久留。工作环境的安全舒适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激情,影响员工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的程度。企业的管理者时常会忽视环境的激励作用,认为环境只是外部因素,对员工的影响不大,殊不知他们的这种想法为日后员工的离职埋下了隐患。我们所说的环境激励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环境和客观工作环境两个范畴 (五)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重不足 饭店激励制度的缺点还表现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失偏重,形式单一。现实中,一些饭店经理没有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形象、不分时期。都给与物质激励,形式单一,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经理们责怪员工要求太高,员工们则抱怨激励太单调,结果造成企业费时费财进行了激励,但是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显然,重物质轻精神不行,重精神轻物质也不行。因此,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物质激励忽略了平均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物质激励是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和负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为正激励,罚款等为负激励。物质需要作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作为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饭店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方式。我们都知道人类除了有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饭店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传统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授予某种荣誉或称号。而目前我们饭店人力资源激励在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激励资源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职务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 1,说人的思想行为是由他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实际上也就是说追求利益的本能是一切人共同的本能,也是人性论。马克思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这种提法和现在在我国学术讨论中所通用的“共同人性”这一提法,二者的差异仅仅在于,一是指具体的人性,一是指抽象的人性;一是指人性在不同社会必然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异化形态,一是搦产生这一切社会必然性及其异化形态的同一个自然必然性。归根结底,二者并不矛盾 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人的本质。把阶级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社会必然性的盲目。把共同人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自然必然性的盲目。 “共同人性”是变化的,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这种自我改变,即自我创造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则是不变的。所以共同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对于“共同人性”的论证,不能代替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证。至多,共同人性只能算是人的本质的自然基础,即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 2,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次。 很明显,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只有作为人类目的树立和目的实现之间的中间环节,即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劳动。只有在这样的劳动中,才存在着人的一整个族类生活的共同特征。这种劳动不仅创造手段,而且创造目的;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这种创造常常表现为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它代复一代地进行,形成文化,形成复杂的精神文明。这样一来,各个具体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不仅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存在,而且是这种精神文明的存在,是这种精神文明的现实的生成。 这个生成过程,不仅表现为劳动转化为创造,性欲转化为爱情,感觉转化为审美,本能转化为道德,而且表现为感性材料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以及符号的符号——信息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动的、反思的精神结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人的本质的第三个层次是人的世界。即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同他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看法相一致的。人的世界并不是历史运动的力场,不是在人之外的盛装人类的容器,它本身就是人的表现,人的活动及其后果的总和,亦即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对象。 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的内涵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的问题时所特有的总的方法论。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探讨也应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在哲学上是标志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等特定关系的范畴。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读朱光潜《谈美》所悟 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关系被需要 一在实践中感受美和人本身的价值 我的导师在上宋画的时候,为了强调文人风骨,流露出人对美的主观的理解。而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以如果从主观去看的话,那么美一定是带有个人情感倾向或者是价值观认识的。这使我想到了王阳明的你不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寂的话。虽然是唯心主义,但是我觉得美确实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而我们另一位老师对于美就比较客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古希腊的先贤们所说的一样。朱先生在谈美中阐释了他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所以若想将人生艺术化,必然存在对自身或者对世界的改造。谈美第十三章《“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说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人在劳动中获得价值和美需要在实践中认识一样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存在着共同性比如书画作品总是从临摹开始然后熟悉然后创作然后创新然后美就产生了所以说美可以是一直存在的也可以被创造出来但都是在实践中被感知的也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在 人创造了美因为自然的美是通过人的感知而称之为美的所以美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的而人本身也是由于劳动而有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说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在某些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美那么归结于实践也是有理由的 二在关系中认识美和人类自身 我们人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或者是说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这久产生了关系,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是和人有关的,那么美一定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处于社会中的而美虽然我承认它是客观的存在但是由于人的认识以及在契合了人的愿望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就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一样人的理念中的美

《浅谈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精品文档 浅谈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一、认同感及其在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性质和地位 认同感是指个体将自己和某一对象视为同质,在理解、同化、接受、内化的过程中产生密不可分的主体性感觉。笔者认为:就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这种认同感的培育,应该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企业由于自身具有的社会性、服务性、分散性、窗口性等特点,对员工的参与性、自觉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员工对公司的要求、目标、理念甚至制度是否理解、认同,是否努力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这就要求高速公路的员工要将自己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主人翁意识的支配下,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目标、企业精神、规章制度、标志标识等,予以认知认可、理解赞同、接受并笃行,从而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而这一切,正是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努力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应该是建设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 二、培育认同感在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培育高速公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推进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主要是:(一)有利于员工的自觉自律。高速公路企业企业文化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特别是它的制度文化以及对员工行为准则,对企业的形象和标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路公司对生产和管理有着严格的程序、严密的内部分工、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以我公司为例,三个国际认证标准的贯彻,构成了公司管理的重要体系框架。然而,制度权威的树立必须以认同为前提,认同度的高低决定着制度贯彻的有效性的大小。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个必须的制度,由于缺少宣传和沟通,没有被员工认同即强令执行,员工会表现出不满和无奈,领导在场和不在场完全不一样,尽管预防在先,但防不胜防;违规当管,但管不胜管;违纪该罚,但罚不胜罚,“按倒葫芦翘起瓢”。相反,如果得到了员工的认同,这些规章的精髓会渗透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内化为员工的自控自律意识,就会克服被动性,增强主动性;克服强迫性,增强自觉性;克服消极性,增强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笔者所在单位的各个收费站都提出的“8个一样”、“四声服务”等,就是在 对公司的行业性质和对收费服务充分理解认同基础上提出的,大家都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言笃行。 (二)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高速公路企业中,由于分工的需要,员工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由此决定了经济

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

资料1 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不可分。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都必然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劳动创造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劳动创造性。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改造客观事物,创造了自然界中没有的巨大物质财富,这种对自然界的改造就是人的劳动创造性。人的劳动创造性是人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动物要得到生存资料,只能消极地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而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动物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变自然,但是不能创造。正如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第二,目的意识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另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目的意识性。人在与周围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由于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在活动的开始和活动之中,就对活动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具有明确的目的。人类的这种目的意识性,就是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社会属性。动物在和外界事物接触的过程中,能够以感觉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并通过大脑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动物的心理。但是,动物对事物的反映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由于动物没有意识,所以他们只是凭着感觉和本能进行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恩格斯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从以上人的社会属性可以看出,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在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人类独有的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外部表现。 资料2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 老师:总结人与动物相同的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以上三方面表现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因为本质属性不仅是该类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性。 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板书)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板书) 区别: 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填空题 1、美的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本质) 2、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 3、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4、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5、“”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美在关系) 6、“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车尔尼雪夫斯基) 7、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 8、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 9、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0、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 (求真、向善) 1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所谓“”,把宽与长成1﹕1.618的长方形,说成是最美的形式。 (黄金分割律) 12、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 关系、善——关系、美——关系三大类。(认识、功利、审美) 13、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二、选择题 1、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2、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克莱夫·贝尔(d) 3、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 “”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c) 4、“”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d) 5、“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德谟克利特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托尔斯泰(c) 6、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马克思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普 列汉诺夫(a) 7、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a) 8、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贝多芬(b) 9、马克思曾经说过如下这段至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来建造。” a、种的尺度 b、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c、美的规律 d、内在的尺度(c) 10、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狄德罗 d、黑格尔(c) 三、解释题 1、美在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