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免疫学课程简介.

(整理)免疫学课程简介.
(整理)免疫学课程简介.

《免疫学》课程简介

Immunology

一、课程编号:060349

二、课程类型:限选课

课程学时/学分:48/3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中药学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

三、内容简介:

免疫学(Immunology)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免疫学自身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形成了免疫学另一特点即知识进展更新快。免疫学学科本身具备的这些特点使本科生这批初学者,开始接触,不可避免地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科特点,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本大纲内容制定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结构到功能。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为基本内容,以免疫应答为重点,适当介绍临床免疫基本概念和当前新的进展知识。理论课教授方式包括常规课堂讲授、文献阅读、网络课件浏览等形式。以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较坚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

四、选用教材:

免疫学(自编教材)

免疫学(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60349

二、课程类型:限选课

课程学时:48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中药学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

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免疫学自身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形成了免疫学另一特点即知识进展更新快。免疫学学科本身具备的这些特点使本科生这批初学者,开始接触,不可避免地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科特点,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本大纲内容制定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结构到功能。以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为基本内容,以免疫应答为重点,适当介绍临床免疫基本概念和当前新的进展知识。理论课教授方式包括常规课堂讲授、文献阅读、网络课件浏览等形式。以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较坚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

四、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一、免疫学发展简史

二、获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工作简介

三、免疫学基本内容

1.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免疫病理与临床免疫

要求:

1.了解免疫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一些基本内容。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了解获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工作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二章: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教学内容:

一、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途径

二、参与固有免疫的主要细胞

1.种类

2.主要免疫学特征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的主要细胞

1.种类

2.主要免疫学特征

四、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

五、淋巴细胞再循环

要求:

1.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基本分化途径

2.掌握各种免疫细胞的基本特征

3.掌握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种类和主要免疫功能4.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免疫学意义

教学时间:3学时

第三章:补体系统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补体的发现及命名

2.补体系统的组成

3.补体的产生部位

二、补体的激活途经

1.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2.补激活的MBL途径

3.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三、补体激活的调控

1.补体的自身调控

2.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四、补体受体种类和表达的细胞

五、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要求:

1.掌握补体成分,片段,转化酶等的正确书写形式2.掌握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3.掌握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4.了解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5.了解补体受体种类及其配体和表达细胞

教学时间:2学时

第四章:天然免疫(固有免疫)系统

教学内容:

一、天然免疫(固有免疫)系统的可溶性分子

二、天然免疫(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

1.肥大细胞

2.吞噬细胞:识别受体、吞噬杀伤机制、活化状态3.NK细胞:一般特点、活化和抑制受体

三、天然免疫应答与炎症

1.炎症细胞和趋化运动

2.炎症介质

3.炎症细胞渗出

四、天然免疫应答的调节

要求:

1.掌握天然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吞噬细胞识别微生物的机制

3.掌握NK细胞活化和抑制受体的作用机制

4.了解炎症细胞渗出过程

5.了解天然免疫应答的调节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五章:抗原与获得性(适应性)免疫应答

教学内容:

一、抗原的基本概念

1.抗原

2. 抗原的特性

二、抗原的免疫原性与特异性

1.异物性与免疫原性

2.抗原的特异性

3.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三、影响对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1.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2.宿主方面的因素

四、抗原的分类

1.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

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分类

五、超抗原和佐剂

六、获得性(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

1.T和B细胞与识别抗原

2.MHC分子与抗原识别

3.克隆选择与扩增

4.克隆清除与耐受

5.特异效应与免疫记忆

七、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相互协作

要求:

1.掌握有关抗原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抗原决定基或表位,半抗原-载体效应,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超抗原,免疫佐剂,TD抗原,TI抗原。

2.掌握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的含义。

3.熟悉决定抗原免疫性的因素有哪些。

4.熟悉抗原的种类。

5.了解获得性(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

6.了解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系统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3学时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与其编码的分子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MHC结构

1.小鼠H-2基因复合体结构

2. 人HLA基因复合体结构

3. HLA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三、MHC分子结构及组织分布

1. MHC I类抗原分子结构

2. MHC II类抗原分子结构

3. MHC 抗原分子的组织分布及表达动态

四、MHC分子与抗原处理和提呈

1.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的特点

2.蛋白质抗原处理和提呈途径

要求:

1. 掌握HLA和H-2基因复合体的基本结构,掌握MHC多态性概念。

2. 掌握MHC 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细胞分布和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3. 了解MHC遗传学特征

4. 掌握蛋白质抗原处理和提呈的基本途径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七章:免疫球蛋白及B细胞发育

教学内容:

一、免疫球蛋白的发现与命名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3. 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4.J链和分泌片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V区的功能

2.C区的功能

四、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结构

1.同种型

2.同种异型

3.独特型

五、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和抗体多样性

1. Ig重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

2. Ig轻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

3.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

六、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表达与B细胞发育

七、抗体的制备:

1.多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工程抗体

要求:

1.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

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特点与抗原性的关系。

3.掌握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4.了解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与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5.了解B细胞发育过程中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表达的变化6.了解体外抗体的制备过程。

教学时间:3学时

第八章: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和T细胞发育

教学内容:

一、 T细胞受体结构与功能

1.TCR的分类

2.TCR的结构与功能

3.TCR的多样性

二、TCR编码基因及其重排

1.TCR基因结构

2.TCR基因重排

3.T细胞受体库的形成

三、T细胞发育

1.T细胞发育阶段与表面膜标志的变化

2.胸腺细胞的阴性与阳性选择

要求:

1.掌握TCR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TCR基因结构与重排过程

3.了解TCR的多样性与T细胞受体库形成的基本过程4.掌握T细胞发育阶段与主要表面膜标志的变化5.了解胸腺细胞的阴性与阳性选择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九章:细胞免疫应答

教学内容:

一、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启动阶段

2.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和扩增

3.免疫效应与稳态复原

二、T

1.TCR识别抗原的特点

2.TCR识别抗原肽的MHC

3.T

4.活化信号的转导过程

5.T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过程

三、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

1.CD4+ 辅助性T

2. CD8+ 细胞毒性杀伤T细胞的作用

3.NK T细胞作用

4.再次免疫应答

1.掌握T

2.掌握T

3.掌握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

4.了解T细胞活化信号的主要转导过程。

教学时间:2学时

第十章:体液免疫应答

教学内容: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及活化的信号要求

2. BCR交联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3. 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

4. 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5. 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1. TI-1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

2. TI-2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1.初次应答

2.二次应答

四、抗体生成理论

要求:

1. 掌握B细胞对TD、TI-1及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2. 掌握Th细胞在B细胞的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

3. 掌握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了解其在预防,诊断中的意义.

4. 悉粘膜免疫应答的特点。

5. 熟悉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过程。

教学时间:2学时

第十一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教学内容:

一、细胞因子的概述

1. 细胞因子的概念

2. 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1. 一般特点:

2.作用方式

3. 多效性,重叠性,拮抗和协同效应

三、细胞因子的受体

1. 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2. 多亚单位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共用亚单位

3.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2. 介导和调节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3. 诱导凋亡,

4. 刺激造血

五、细胞因子的来源及检测

1. 生物学活性法

2. 免疫学测定法

3. 分子杂交和RT-PCR

六、细胞因子的应用

1. 细胞因子疗法

2.临床应用范围

要求:

1. 细胞因子的分类和作用特点

2. 掌握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活性

3. 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的实际应用及应用前景

4. 了解细胞因子的来源及检测方法

教学时间:2学时

第十二章:免疫调节

教学内容:

一、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

1.抗原对免疫应答的的调节和抗原竞争

2.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对抗体产生的调节

3.补体对B细胞激活的调节

二、信号转导和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1.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中的反馈调节

2.抑制性受体和信号转导的负反馈调节

三、细胞和细胞克隆水平的免疫调节

1.T细胞亚群及其相互作用

2.独特型网络和免疫调节

3. 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

四、整体和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1.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2.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要求

1.掌握Th1/Th2亚群的分化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关系。

2.掌握机体从哪些方面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

3.了解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的调节作用。

4.了解独特型网络和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调节中的作用。教学时间:2学时

第十三章:免疫耐受

教学内容:

一、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1. 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免疫耐受

2.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二、免疫耐受机制

1. 中枢耐受

2. 外周耐受

三、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1. 建立免疫耐受

2. 打破免疫耐受

要求:

1. 掌握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3. 了解建立和打破免疫耐受的一些方法.

4. 了解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教学时间: 2学时

第十四章:超敏反应

教学内容:

一、I型超敏反应

1.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2.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3.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4. 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二、II型超敏反应

1.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Ⅲ型超敏反应

1.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四、IV型超敏反应

1.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 临床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要求

1. 掌握I、II、III、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2. 了解超敏反应引起的一些主要疾病的发病机制。

3. 了解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免疫学诊断及预防、治疗措施。

教学时间:2学时

第十五章:抗感染免疫

教学内容:

一、抗病毒免疫应答

1.抗病毒天然(固有)免疫应答

2.抗病毒细胞免疫应答

3.抗病毒体液免疫应答

二、抗细菌免疫应答

1.抗细菌天然(固有)免疫应答

2.抗细菌细胞免疫应答

3.抗细菌体液免疫应答

三、抗寄生虫免疫应答

四、抗感染免疫免疫应答造成的病理损伤

五、病原体逃逸免疫监视的机制

教学要求:

1.掌握抗病原微生物的天然(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的机制

2.了解病原体逃逸免疫监视的机制

教学时间:2学时

五、教学基本要求∶见教学内容各章节

六、课程内容的重点和深广度要求

重点讲授人体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七、对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

除认真完成布置的书面作业外,要求学生浏览互联网,了解免疫学发展的最新动向

八、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学完本课程可谓尽一步学习分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免疫检验学等课程打下基础。

九、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进一步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十、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免疫学(自编教材)

参考书

1、医学免疫学。龚非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现代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林学颜,张玲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第1版

3、医学免疫学,郑武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4、

5、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陶义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

免疫学(中)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编号:060349

二、课程类型:限选课

课程学时:48学时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中药学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

三、概述

1、考试目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评定学生本门课程的学

习成绩。

2、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复习,系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严格按试题要求答卷。

3、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书面答卷

四、考试内容及范围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

五、考试对象

学习本门课程的所有学生。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

免疫。 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 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研究生临床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心肌细胞溶解,由此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分两期 急性期-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作用,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宿主心肌细胞内大量繁殖、增殖,释放病毒及产生溶细胞物质,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和代谢功能的丧失 慢性期-病毒感染第二周开始,变性、坏死心肌周围炎性细胞浸润、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心肌细胞进一步受损 1、巨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抗病毒作用:可直接灭后病毒,通过ADCC作用清除病毒 损伤心肌作用:溶解吞噬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 2、抗体作用: (1)病毒抗体-病毒特异性抗体(早期,针对机体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后期有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出现)病毒中和抗体(病毒心肌炎可持续性存在) 病毒抗体可以出现双重作用:抗病毒作用,早期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断病毒在心肌内扩散或从外周进入心肌,减轻病毒对心肌的损害。 损伤心肌的作用:病毒蛋白与心肌细胞某些成分有相同抗原位点,所以病毒抗体可与心肌细胞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2)自身抗体的作用-损伤的心肌细胞内自身抗原释放,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等APC将其摄取并加工处理后,递给B淋巴细胞,产生心脏反应性自身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3、TC作用: 病毒入侵机体,经过APC摄取加工处理,递给T细胞,后者活化致敏,病毒再次入侵机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TDTH释放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进入抗原存在部位吞噬抗原释放炎症介质,损伤心肌细胞;CTL释放毒性蛋白(穿孔素、颗粒酶)导致心肌细胞溶解、 4、细胞因子的作用: IFN-浸润的心肌炎症细胞释放IFN、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有抗病毒作用 TNF-由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分泌,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5、其他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IL-2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其特征。 1.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a.肿瘤特异性抗原-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此类抗原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明,故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b.肿瘤相关性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仅表现为量的变化,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2.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a.理化因素诱生肿瘤抗原-化学致癌剂或者物理致癌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或者潜伏的致癌病毒诱发的肿瘤,并且表达新抗原,此类抗原的特点是特异性强,免疫性弱,有明显个体特异性。 b.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某些的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致癌的病毒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且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此类肿瘤抗原虽然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与病毒本身的抗原不同,又称病毒相关的肿瘤抗原 c.自发性肿瘤抗原-突变的基因产物(自发性肿瘤表面所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大部分可能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诱因不详;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etdttyg医学免疫学 词解释整理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为种重点掌握)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 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因其通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故又称其为表位(epitope),表位的形成取决于抗原的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被抗体、BCT或TCR识别的最小靶结构,其性质、数目、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称为该抗原的~。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两种抗原分子中带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成为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体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这两个概念说明表位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免疫方式:是指进入宿主内的抗原剂量、途径、间隔时间、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因素。(由强到弱: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口服) *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可导致交叉反应的发生。 肾小球炎,心肌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毛素等。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 1.免疫的概念、特性及功能 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特性: 识别:“自己”与“非己” 特异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 免疫记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如:传染病康复后或疫苗免疫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 功能: 免疫防御:针对外来侵入者—抗原,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抗体,消灭异物,起免疫保护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 自身稳定:免疫细胞会把体内废物清除出体外。废物包括异物残渣、老死细胞、外来的杂质等----抗衰老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或畸变的细胞,是一种生理保护功能----抗肿瘤 2.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构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 途径 (1)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2)吞噬细胞、NK细胞、抗菌蛋白、炎症应答-----淋巴系统 (3)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抗体。 免疫系统: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法氏囊(禽类)胸腺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淋巴组织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其它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分泌型: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型:TCR、BCR、CD、MHC等 睡眠充足、不要酗酒、保持乐观,多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的免疫作用 淋巴结: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淋巴液) 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滤过作用(血液) 4.T、B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 CD4+T(初始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 T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