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笔记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论语(节录)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

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

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7、掌握“中和之美”说:

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

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

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

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

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第三节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

答: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

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答:“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

答:“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答:“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答:《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第四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西汉]司马迁

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2、理解作者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答:“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3、了解作者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答: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

4、掌握“发愤著书”说:

答: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

书”(参看课本最后一段)。司马迁从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以及自己的《史记》创作中,总结出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符合进步文学的创作规律,这曾经启示和鼓舞后世的进步作家。

“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

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3、总结“发愤著书”说。

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

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

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

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

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

答: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

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

答: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

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

5、掌握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答: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

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

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

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④最后,王逸对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

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王逸的预见。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典论.论文 [魏]曹丕

1、《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

论。

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

答: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的文学批评了。作者认为,开展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审己以度人”。

3、了解“文本同而末异”:

答: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所说的“本”,就当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根本的原则和规律;“末”应当是指各类具体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

4、理解“文以致用”的观点:

答:曹丕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的新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

5、掌握“文体论”:

答:曹丕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作了综合的分析,①奏、议用于朝延公事,故重“雅”②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③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④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帮宜“丽”。

6、掌握“文气说”

答: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文气说”合理的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足之处是,它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煞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的重大影响。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

《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

答: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③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④特别强

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

传于后世。⑥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第二节文赋 [晋]陆机

1、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2、掌握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

答: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

②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

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

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

3、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答:①首先要求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的色彩。

②其次,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

③最后,不仅重视作品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妍丽。

5、了解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

①文章的层次结构。②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③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④文章的协调与剪裁。⑤五种文病。

6、理解文学创作之难:

答: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

7、掌握创作中的灵感问题:

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

8、理解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答: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于明理。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

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④“配沾润

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第三节文心雕龙.神思 [梁]刘勰

1、《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

2、理解“神思”是什么:

答: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是想象的作用,所以这里说的“神思”,的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

3、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流”:

答:这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形象思维。

4、掌握想象的作用和过程:

答:①想象的定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爱身观局限的艺

术思维活动,即文中的“神思”②作用:要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必须运用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③想象活动的过程,志气和辞令具有重要作用,起

决定作用。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进行的。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究尽物色,曲写纤毫。

5、了解意象的提练:

答: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

6、了解“虚静”说:

答: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

7、掌握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

答: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

①“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

②“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

③“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

④“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

1、理解“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

答:“神思”反映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流”是想象论的重要纲领,①想象必须扎根现实②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

“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2、掌握想象的作用过程及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等观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试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 与融合。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与华夏气相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 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欧洲不少启蒙思想家纷纷 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 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老庄“柔弱 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戏剧家莱布尼茨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的引进中国文化。七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尊崇自然”,并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展开 其分析。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 念。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 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 题。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 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题 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应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归园田居》细 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表达了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心 情。 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对此宗白华 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一段描述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境。 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钟嵘重视艺术表现 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 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 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 3、试述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通过中远集团案例,说明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a.管理信息系统对具体工作效果的改变 b.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使用对象的支持方式 c.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运作、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信息的概念? 信息:关于客观事物的可通信知识。 3.选择题:信息(A) A 是形成知识的基础 B 是数据的基础 C 不是商品 D 是消息 说明数据、信息、知识的联系。 数据是信息的依据,信息的载体,信息形成知识。 4.信息的度量单位是什么?信息度值的高低与信息价值的关系。 ‘ 1.信息的四个要素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四个要素的含义? 语义、差异、传递、载体 语义要素:可理解为人类语言的含义,也可以是非人类语言含义。 差异要素:差异大小体现信息的价值.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受到一些干扰,如噪声。信息差异越小,信息越有使用价值。 传递要素:信源,信宿,信道,信息流,编码和解码,噪声与干扰,反馈与前馈. 载体要素:信息的依附体,信息传播的媒介.是信息的媒介,如纸张,光盘,硬盘等等。

2.如何理解信息管理? 以最小投入去获取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3.结合信息系统说明系统的构成。 系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一些元素按照一定法则构成和组织起来的一个集合体。 ?系统---特点 1.系统由部件组成,各部件处于运动状态; 2.部件间存在联系; 3.系统总性能大于个部件性能的和;1+1〉2 4.系统状态可以转换,而且这种转换可以控制。 通常系统由输入、输出、处理、反馈、控制机制组成。 4.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与那些因素有关? 第二章 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C A.奖金分配B.选择销售对象 C.厂址选择D.作业计划 在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结构化决策的是A A.工资分配B.作业调度

自考互联网数据库串讲资料Word文档

=自考互联网数据库串讲资料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了解数据管理发展的历程,并理解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及常用的三种数据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和数据的两层映像,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重点、难点】 (一)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数据模型的概念和分类,尤其是关系数据模型 (三)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体概念。 【考核知识点】 (一)数据库技术是随着数据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数据处理的的核心是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储存、检索和维护。 (二)数据管理技术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三)人工管理阶段: 数据不保存、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进行管理、基本上没有文件概念、数据不共享。 (四)文件系统阶段: 数据可以长期保存、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文件已经多样化、数据的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缺点有:数据共享性差,数据冗余度大;数据和程序缺乏独立性 (五)数据库管理阶段: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小、易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4、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控制: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 5、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DB:数据库(Database),DB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研究数据库结构、存储、管理和使用的软件学科。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即层次数据库系统和网状数据库系统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即关系数据库系统 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即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学科的研究范围: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理论。 (六)数据模型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七)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要求:一是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二是容易为人所理解;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八)根据模型应用目的分为:⑴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⑵数据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九)数据模型三个要素: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问答题)知识分享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 01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02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维护和使用,以企业战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执行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03 战略信息是关系到全局和重大问题决策的信息,它涉及上层管理部门要本部门达到的目标,关系到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资源水平和种类以及确定获得资源、使用资源和处理资源的指导方针等方面,如产品投产、停产,新厂厂址选择,开拓新市场等。 04 业务流程重组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和效益。 05 企业流程重组就是站在信息的高度,对企业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再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规划与开发过程之中。 06 BSP方法即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企业(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07 E-R图为实体-联系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08 诺兰阶段模型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诺兰(Nolan )1973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1980年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所谓的诺兰阶段模型。 09 MRP-II 是以物料需求计划为核心,覆盖企业生产活动所有领域、有效利用资源的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人-机应用系统。 10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在生命周期((life cycle)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生命周期法相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11 结构化方法是一种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它是由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它的基本思想:把一个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 12 可行性分析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开发从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开发是否必要和可行。 13 原型法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14 数据结构描述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一个数据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 15 数据处理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数据是对事实、概念或指令的一种表达形式,可由人工或自动化装置进行处理。 16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库,它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定义和说明。 17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儿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18 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表明系统内各单位及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

《互联网数据库》实践考核复习资料

《互联网数据库》实践考核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阶段。 A.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 2.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 A.1:1关系 B.1:m关系 C.m:n关系 D.1:1和1:m关系 3.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是(B) A.一个属性对应于若干实体 B. 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C.一个属性包含有若干实体 D.一个实体仅可以由一个属性来刻画 4.域的概念是() A.属性的存储空间 B.属性的取值范围 C.属性的物理空间 D.属性的复杂程度 5.在一个关系中如果有这样一个属性存在,它的值能唯一地标识关系中的每一个元组,称这个属性为() A.关键字 B.数据项 C.主属性 D.主属性值 6.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 A.排序、索引、统计 B.选择、投影、连接 C.关联、更新、排序 D.显示、打印、制表 7.在关系代数的专门关系运算中,从表中取出满足条件的属性的操作称为( ) A.选择 B.投影 C.连接 D.扫描 8.下面关于运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一种运算都是将一定的运算符作用于一定的运算对象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B.任何一种运算都是将一定的运算对象作用于一定的运算符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C.任何一种运算都是将一定的运算对象作用于一定的运算方法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D.任何一种运算都是将一定的运算方法作用于一定的运算对象上,得到预期的运算结果 9.作为域关系演算的谓词变元的基本对象的是( ) A.域变量的分量 B.即元组变量在域变量上的逻辑映射 C.元组变量 D.元组变量的分量,即域变量 10.SQL语言具有( )的功能 A.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B.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C.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控制 D.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11.检索学生姓名及其所选修的课程号和成绩.正确的SELECT语句是( ) A.SELECT SN,AGE,SEX FROM S WHERE AGE>(SELECT AGE FROM SWHERE SN=”王华”) B. SELECT SN,AGE,SEX FROM S WHERE SN=”王华” C. SELECT SN,AGE,SEX FROM S WHERE AGE>(SELECT AGE WHERE SN=”王华”) D. SELECT SN,AGE,SEX FROM S WHERE AGE>王华. AGE 12.SQL语言中,外模式对应于( ) A.视图和部分基本表 B.基本表 C.存储文件 D.物理磁盘 13.关系规范化中的删除操作异常是指( ) A.不该删除的数据被删除 B.不该插入的数据被插入 C.应该删除的数据未被删除 D.不该插入的数据未被插入 14.关系模型中的关系模式至少是( ) A.1NF B.2NF C.3NF D.BCNF 15.关系数据库规范化是为了解决关系数据库中( )问题而引入的 A.插入、删除和数据冗余 B.提高查询速度 C.减少数据操作的复杂性 D.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 考前串讲--论述

1.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来的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互异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它要说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这些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2.论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⒈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周而复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生产的社会群体活动,相关的大农业观念,是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讲勤抓早,争取丰收。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动植物知识、岁时风俗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践才形成的一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最终使中国人们在自然资源乏匮的条件下,建设了农业文明,也保存了自己。 ⒉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并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的。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例如,第一,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第二,它发展了市民文化;第三,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⒊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精细而知足,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不是单指安排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是包括长远规划的思想,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 一、单选题 1、信息的中心价值是客观性 2、现代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不包括手工管理系统 3、计划,组织,领导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还有一个基本职能是控制 4、DSS解决的是半结构化问题和非结构化问题 5、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的基本任务是使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偏离目标,其中库存控制、财务控制属于控制功能的哪个层次支持作业控制 6、把数据组织成链表、树等是数据内存结构 7、顺序数据组织不适合下列的情况只要求从很多记录中处理少量记录的情况 8、直接存取文件的特点是其记录没有排序 9、在数据库设计中,根据用户要求,一般先建立能反映不同实体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如果一个柜台可以销售多种商品,一种商品可由多个柜台销售,那么柜台和商品之间的这种联系类型是M:N 10、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下层是业务处理系统 11、对应于管理任务的层次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数是3 12、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的生命周期法中,在进入实质性的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13、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不包括系统的逻辑模型 14、在系统分析过程中,一般用来描述管理业务状态的是管理业务流程图和表格分配图 15、管理信息系统编码的确定是在系统设计阶段 16、利用算术级数法,代码12345的校验码是6 17、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是工作文件 18、对于大型程序,最后考虑的是效率 19、经理信息系统的专门的使用者是财务人员 20、主控制和调度程序调试是为了验证处理结果的正确性 21.使管理人员能掌握资源利用情况,并将实际结果与计划相比较,从而了解是否达到目的,并指导其采取必要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信息是属于什么级别策略级 22.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H.A.Simon)教授指出:以决策者为主题的管理决策过程经历的四个过程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实施评价 23.人在信息处理上的特点之一是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 24.与一个公共标志有关的数据项的集合是记录 25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不包括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26.数据的逻辑组织面向外部设备27.联机实时处理的特点是面向处理 28.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人机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29.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式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的是管理者 30.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的生命周期发中,在进入实质性的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31.能够表示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是数据流程图 32.管理信息系统编码的确定是在系统设计阶段 33.双工系统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4.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是工作文件 35.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时,任何程序均由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组成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36.原始信息搜集的关键问题完整、准确、及时地收集记录信息 37.智能决策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属于决策科学发展的哪个方向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发展 38.人在信息处理上的特点之一是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 39.为了使搜集的信息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形式,必须代码化 40.与一个公共标志有关的数据项的集合是记录 41.数据的树型组织中记录的关系是层次关系 42.应用程序对数据的非依赖性是指数据的数据的独立性 43.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不包括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44.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式中,“真实系统”的输入信息是决策 45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由开发者很快开发出一个初步的原型系统,原型是可运行的模型 46.数据流程图能够完全描述系统系统的逻辑模型 47.过程重组的中心是企业流程 48.区间码不包括顺序码 49.息系统流程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因此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前提是已经确定了系统的边界,数据处理方式和人机接口 50.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实施的阶段是系统设计 51.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时,任何程序均由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组成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 52.下述系统中,需要首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是ERP 53. 54.决策问题的类型按问题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划分,其中不包括模糊决策问题

计算机网络管理串讲笔记(珍藏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管理串讲笔记(珍藏版)完整版 第1章网络管理概论 1.1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点]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网络管理的需求及网络管理的目标。 [选择]在TCP/IP网络中有一个简单的管理工具,用它来发送探测报文,可以确定通信目标的联通性及传输时延。这个管理工具是Ping 程序。 [选择]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缩写是ISO。 [选择]OSI标准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型定义管理对象。 1.2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本节要点]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层次结构、配置和网络管理软件的结构;管理站和代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与作用;网络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与OSI参考模型的关系;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特点;委托代理的概念。 [填空]用户通过网络管理接口与管理专用软件交互作用,监视和控制网络资源。 [填空]网络管理软件包括用户接口、管理专用软件和管理支持软件。[简述]网络管理中被管理的硬件资源: (1)物理介质和联网设备: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联网设备。很多LAN产品,如集线器、中继器等,也包含协议适配器、交换机等

通信设备。 (2)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机、打印机和存储设备以及其他计算机外围设备。 (3)网络互联设备:如网桥、路由器、网关等。 [选择]在网络管理站中最下层是操作系统和硬件。 [选择]非标准设备需要通过委托代理来管理。 [简述]各种网络管理框架的共同特点: (1)管理功能分为管理站(Manager)和代理(Agent)两部分。 (2)为存储管理信息提供数据库支持,例如关系数据库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3)提供用户接口和用户视图(View)功能,例如GUI和管理信息浏览器。 (4)提供基本的管理操作,例如获取管理信息。 [简述]集中式网络管理和分布式网络管理的区别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在集中式网络管理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担当管理站的网络控制主机,它负责对整个网络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网络控制主机定期向网络中其它结点发送查询信息,与之进行相关信息交换。而分布式网络管理中,分布式管理系统代替了单独的网络控制主机。集中式的优点是网络管理系统结构较简单,容易实现,管理人员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网络资源,优化网络性能。缺点是可扩展性差,对于大型网络力不从心。分布式的优点是网络管理的响应时间更快,性能更好。缺点是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的英文缩写是(C)。 A.SA B.OOD C.OOP D.OOA 2.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时常用的方法,按其生命周期特征,它应属于(D)D.瀑布模型 3.结构化开发方法系统分析阶段的正式文档是(B)B.系统分析报告 4.下面哪句话最准确地概括了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D)。 D.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5.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C)C.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6.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不包括(C)。C.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8.管理是一项有序化的、经常性的过程,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决策)。 8.执行层或称作业层的管理属于(C)。C.基层管理 9.战略级管理属于(B)。B、高层管理 10.C/S 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A.客户/服务器模式 11.人们通常用下面的英文缩写表示会计信息系统 C. AIS 12.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 B. 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13.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 C. 可行性报告 14.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层的决策活动属于(B)。B.非结构化决策 18.B/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D.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18.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是(B)。B.战略计划子系统 19.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顺序是(B)。 B.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 1. 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A. 总体规划阶段 13.管理信息系统的横向结构是按(B)划分的。B.管理职能 14.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可分为多个子系统,其结构为(C)。C.层次结构 15.管理信息系统的交叉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A)。A.管理职能结构 16.总体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C. 系统是什么 1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中的首要任务 1.导出模块结构图的基础是(A)。A.数据流图 2.下列耦合方式中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的是(B)。B.数据耦合 3.总体规划的目的包括D.保证信息共享、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4.系统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A)。A.勾画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蓝图 5.一个合理的模块划分应该是内部联系( B)。B.强 6.系统测试的正确步骤是(B)。B.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体测试 7.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 C )。C.耦合 8.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C )。C.可行性报告 9.下列比较适合较大系统的切换方式是( C )。C.分段切换 10.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以便说明C.系统怎 么干 11.系统测试的对象是(D)。D.整个系统 12.系统测试的正确定义是(A)。A.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13.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总体规划阶段 14.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 C )。C.系统设计说明书

#《互联网数据库》串讲资料

《互联网数据库》串讲笔记 §1 1.数据库技术是随着数据管理地需要而产生地.数据处理地地核心是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指地是对数据地分类、组织、编码、储存、检索和维护. 2.数据管理技术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3. 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保存、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进行管理、基本上没有文件概念、数据不共享 4.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可以长期保存、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文件已经多样化、数据地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缺点有:数据共享性差,数据冗余度大;数据和程序缺乏独立性 5.数据库管理阶段: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小、易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4)统一地数据管理和控制:数据地安全性保护、数据地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 <5)数据地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DB:数据库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太行山 D.长白山 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 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 A.“中国几何原理” B.“中国勾股定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

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 A.鸟占 B.竹卜 C.星占 D.梦占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A.载体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管理信息来源于数据,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产物。管理信息是对实际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人员、业务、资金、组织实体、变动关系等事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极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管理者进行各种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彼此联系的纽带。随着决策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对管理信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选填空题)。 2、信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正与物质、能量共同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要素。 3、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现代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制定决策。管理决策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基本信息收集:发现和明确决策问题,寻找机遇认知后果和风险。 (2)、方案制定:拟定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明确各种方案对决策者的价值。 (3)、通过评价和比较选定方案,得到决策结果。 信息的本质属性-----增值性 4、如果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差额倾向于加剧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称为正反馈信息,它会使系统波动增大并趋向于不稳定状态;反之。削弱则是负反馈信息,波动减小并趋向于稳定。 5、管理信息的特点 (1)、原始数据来源广泛。既有分布在企业内部各生产、作业环节和职能部门的原始数据,也有来自有业务往来的单位、供应商、用户、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对手的信息等。 (2)、信息量增长迅速。管理活动中要接触处理的信息量巨大。 (3)、信息具有共享性。管理信息一经收集,就可以多次使用,供更多的组织和用户共享,而不会影响内容本身。它能够提高信息利用的总价值。 (4)、信息的处理方法多样。管理信息以多种方式存在,不同载体承载信息的方法和特点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5)、信息具有可变形。也可以说具有可伪性。在复制与共享的过程中信息内容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数据库原理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 1.四大基本概念: 数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它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种类有: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特点是: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其特点是: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可为各种用户共享;冗余度较小;数据独立性较高;易扩展。(特点:永久存储、有组织、可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事物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其他功能。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2.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人工管理阶段:特点:1、数据不保存。 2、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 3、这一时期没有文件的概念,数据的组织方式必须由程序员自行设计。 4、一组数据对应一组程序,数据是不共享的。 5、数据不具有独立性,当数据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要变化。 文件系统阶段:特点: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3、数据共享性差, 冗余度大—文件是面向应用的。 4、数据独立性差—是不具有弹性的无结构的数据集合,文件之间是孤立的,不能反映事物间联系。 数据库系统阶段:特点:数据的管理者:DBMS 数据面向的对象:现实世界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高 数据的独立性:高度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的结构化:整体结构化 数据控制能力: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有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4、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 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5、概念模型: 基本概念: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实体型: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和性质,即: 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