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案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案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案

4.1中华文化传承创新

一、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知道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理解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的需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认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内容分析

本课以传承创新中华文化为主线,首先指出和文化的重要性;接着指明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进而指出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强调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最后表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主题词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产业。

探究园通过情境体验介绍歌曲《我的中国心》自1984年春晚开始打动亿万听众的心,

其后在海内外华人中广泛传唱,经久不衰,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本课知识的兴趣。

学海导航由一段引言加上三个目构成。引言承上启下,首句介绍文化的含义及其意义,接着指中华民族正在迈向伟大的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来引领和提升。

第一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首先介绍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再进一步说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最后逐一介绍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第二目:“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首先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指出创新民族文化,就是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自然段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三自然段则明确了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第三目:“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第一句就指明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接着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实践与评价这个环节安排了主题活动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启示”,通过这部风靡一时的动画片引起的社会效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性。

阅读与感悟这个环节提供了一篇文章《千年传说,魅力《梁祝》》。该文首先从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说起,介绍我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梁祝”。文章再以《梁祝》作为艺术作品在五十多年间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倾倒世界各地亿万听众,从而说明它的艺术感染力。

课内活动设计意图及操作建议

“探究园”活动的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的问题是:1.你会唱这首歌吗?唱起这首歌,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2.全班交流:这首歌为什么广为流传?它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共同情怀?

活动操作建议:本活动可以放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进行。

“主题活动”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中华文化元素,了解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本活动安排了两个问题:

1.这部动画片融入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它的创新性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2.查查近期我国传统文化涌现了哪些优秀的作品,选择你最喜欢的作品在班里作主题介绍。

活动操作建议:先布置学生课前作预习,然后在讲解“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时让学生进行交流。

“阅读与感悟”活动的设计意图: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学生腾出一点时间来静心聆听这部动人心魄的乐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活动操作建议:本活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

本课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以讨论法、阅读材料法结合教师讲解为主。每课具体安排建议如下:

课时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内容:

1.“探究园”引入;

2.“学海导航”: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过程:

首先解决“探究园”问题,解释什么是文化,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讲解完知识点以后,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2: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内容:

1.介绍华夏文明代表作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

2.“学海导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阅读与感悟”:千年传说,魅力《梁祝》。

教学过程:

指出文化创新的基本点;指明创新民族文化,就是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向学生展示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最后指出,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课后作业:安排学生完成“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文化元素。

课时3: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教学内容:

1.“实践与评价”:“主题活动”。

2.“学海导航”: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3.“实践与评价”中的问题1、2。

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交流“实践与评价”中关于问题1的两个设问,部分同学在班上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传统文化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事实。

教学提纲

课时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通过“探究园”引入“文化”、“中华文化”

二、阅读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介绍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2.再进一步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课后作业

上网了解世界各国的代表文化,为下一节课交流做准备。

课时2: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引入新课:怎样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阅读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创新民族文化,就是要大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4.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三、“阅读与感悟”:千年传说,魅力《梁祝》

四、课后作业

“主题活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启示。

课时3: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一、学生交流讨论“主题活动”中的问题答案

二、阅读理解: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1.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2.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的需要;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三、课后作业

拓展知识,查阅“文化产业”。

粤教版九年级思品4.1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教案

第四单元情系中华放眼未来 4.1中华文化传承创新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对中华文化是有所了解的,但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学生如何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本单元知识梳理,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活动之一:通过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总结并板书。) 活动之二:展示图片——“华夏文明”、“世界各国文明”竞猜,让学生分析、判断、得出(教师板书): (三)小结(由学生小结) (四)达标训练:(详见随堂训练,略) (五)课堂延伸:千年传说,魅力《梁祝》 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腾出时间静心聆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1 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 3

1.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2.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三大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是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为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案

4.1中华文化传承创新 一、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知道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理解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的需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认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内容分析 本课以传承创新中华文化为主线,首先指出和文化的重要性;接着指明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进而指出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强调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最后表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主题词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产业。 探究园通过情境体验介绍歌曲《我的中国心》自1984年春晚开始打动亿万听众的心,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4.1《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 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 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 造力的基本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对中华文化是有所了解的,但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学生如何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重难点知识归纳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透视文化多样性(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征。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1 (2)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复习: 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特点、影响: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五千多年一脉相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2.中华文化的演变过程怎样?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变、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我们称之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迈向伟大的复兴历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弘扬与创新的过程。 3.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二.情景体验,导入新课: 你会唱这首歌吗?这首歌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情怀?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三.学习新课: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造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 2.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①实现文化创新,就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能使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又能体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发展,也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时代性); ②创新民族文化,就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展示中华相关资料、图片 拓展、互动 3.展示中华文化先进文化相关资料、图片,并结合家乡开平,说说有哪些传统文化? A.水口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 B.开平碉楼(“中国碉楼之乡”,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4.为什么中华文化愿意与世界多种文化进行交流? (1)中华文化在绵延数千年的发展中,与世界多种文化进行着交流,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也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影响。 (2)在当代,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对话中,让世界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中国,中华文化也越来越有利的影响着世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承、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1、全球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也进一步日益突显。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詹姆斯·罗斯诺(James.N.rosenau)在《世界的混乱变化与继承的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的概念;赫姆林克从文化学出发提出了“文化同步化”的主张,认为文化的融合将使传统人文价值的单一向度迅速消失;怀特基于技术的进步断然:强大的动力技术将推动我们实现一个并不是由一个国家来统治世界,而是形成一个将波及地球的全部人种在内的单一政治组织。 “全球文化”的提出引发了一系列的关于文化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全球悖论,主要有以下三类代表性观点:其一,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享廷顿代表的文明冲突论:1993年享廷顿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二战后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各主要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将左右国际政治,并认为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其二,主张文化趋同论——一元文化“普世”或占主导地位论: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则指出:随着发达国家的商业电视和过时节目进入不发达国家的同时,第三世界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遭到了摧残;法国学者菲利普·英格哈德则宣称“全球化无疑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的伟大结局”;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认为:随着美国自由民主的胜利,人类历史已走到了极点,世界大同将由西方价值观主导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冯友兰曾说: 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 ”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 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着朝代的更替,在这过程中,人类文明不断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传统的文化艺术,包括国画、戏剧、书法等等,其中不少成为了举世佳作,闻名于世界各地,例如《清明上河图》,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 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产生了不少学者,思想家,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傲立世界潮流 独立思考智慧的结晶,先秦散文及两汉散文,带有人类普遍的哲学智慧,作品可谓是中国 文化独立思考智慧不受外来思想干扰的结晶和中国文化的源头。《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 体断代简史,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春秋》记事简而有法。《孟子》长于论辩,蔑视权贵,爱憎分明,傲立于天地之英勇气慨。《庄子》一部道家思想的 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在诸子散文中,文学色彩最浓,最富于浪漫性。, 除上述作品外,《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等著作亦是中国文化经典作品。 然而,在近代以来,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西方的科技、文化、 艺术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了中国,中国虽然在文明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对中国的 传统文化也是不小的冲击,今天,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发达的社会,物质实现了高度的富裕道德水准却普遍下滑、无聊、空虚、创作的急功近利、抛弃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无 独立创作思想性等弊端日渐凸现。再看看现在的学生,看的是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听 的是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看的是各种各样的网络小说,有多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京剧,甚至会去戏院里看京剧呢,有多少学生愿意去研究中国的古代著作,答案为很少,有的甚 至几乎为零。 所以,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必须要继承,但是该如 何继承呢?是不是要把城市里的现代建筑推倒,全部改为古建筑,是不是要让所有人都穿 上古代服装,是不是把现在的一切恢复成古代的生活模式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个时 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交流乃正常现象,否则就会“闭关 锁国”。 我认为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必须与创新相结合,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 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任何一个走在时代 前列的民族,其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 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 新的。创新是最有效的继承,例如现在我国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就是中国音乐艺术继承 与创新的相结合,纯粹的中国传统音乐,戏剧,对于许多90后,00后都难以直接接受, 因为这些毕竟不是我们时代的东西,但是,进行改编后,再加上些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方财经-东方网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臵,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

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像《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像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们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此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典文明如唐诗,宋词,戏剧,国画,书法为世人所折服;中国的传统服饰如汉服,唐装等也深深吸引着现代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更有着意义深远的指引作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诸子学说,孙子兵法更为当代商界、文化界所推崇。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传统文化就能像营养品那样灌进孩子的脑袋沉淀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了,这是工具理性的态度。文化传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中华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懂得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与世界多种文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个人成长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难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瑰宝灿若星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师】央视为什么要推出这个节目? 【生】 【师】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Spelling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除了汉字以外,中华文化还有哪些体现呢? 【师】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几大文化,如埃及文化、婆罗门文化、巴比伦文化、玛雅文化,当然还有中华文化。除了中华文化以外,其他的文化还存在吗? 【生】不存在了 【师】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生】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一、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来引领和提升 【师】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本体论,最重视的是什么呢?最重视的是修齐治平,它的基础在家庭。中国人对家庭有一种神圣感,所以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都喜欢讲家国情怀。家和国显然不是一回事,这样的情怀处于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差序伦理,家国同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是中国文化真诚、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创立了国艺苑,还兼任北京大学校园内多家中国文化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耄耋之年仍赴各地讲学,致力于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黄海贝就如何学习、理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楼宇烈。 在作家余光中的诗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表达的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绵绵深情。“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乡愁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一种浸入心灵的人文情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托。面对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当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城镇走向

大都市,从乡土的宁静走向现代的喧嚣时,游子们可否还记得“土地的芳香”、懂得妈妈的“心肠”?日前,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正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该片旨在唤起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凝聚亿万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激发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自1月1日首播以来,该片引发了海内外众多观众的关注和热议。 进入新年,大江南北到处是一派喜庆的节日氛围,灯笼、剪纸、彩塑、鲜花……装点着又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泥人张的影子处处可见,古典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民风中的人物、故事,自然是艺术家塑造的主要题材,除此之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一系列反映当代社会风貌的作品也受到普通百姓喜爱。近些年来,熟悉这门民间艺术的人会发现,泥人张的许多作品越来越充满时代气息,普通人的形象、百姓身边的寻常故事、英模人物的事迹都通过这门古老技艺呈现出来。一代代民间艺术家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久前,XX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组还曾走进天津,专门探访泥人张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一、“文化”的词源本意与延伸在中国词源学意义上讲,“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体。1、殷商至春秋之时,文与化是单独使用的两个词。“文”的本意是将色彩交错的纹理。“文”的引申意义极广。一指文雅,为君子之修养,二指美善,为道德之标准。三指人文,为文明之义。“化”的本意是指生成化育。〈〈易经〉〉:“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化”的引申意主要指教化。2、到了战国末年,文与化并出于复句之中。如〈〈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让成天下。”此处的天文指自然现象,人文则指社会现象,化是指以文明教化世人。3、至汉,“文”与“化”才合二为一,出现了复合的形式。见于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后加诛。”这里说的文化是指与武功相对的文治思想,之后的“文化”多指“文治”。从中国词源本意及延伸来看,“文化”由二词独用,到二词并出,再到二复合,它的本意除了“以人文教化”这样一个主体之外,还兼容并包了大的有关伦理的、社会的等方面的意义。二、文化的分类及涵义1、文化的分类从文化的外观形态及文化的内在本质上来看,作为文化的现象,世界大体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介乎着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三部分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形态;精神文化是文化的观念形态;制度文化是文化的组织规划形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深层)(中间层)(表层)2、文化的涵义文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包括表层、中间层和深层的所有文化,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总和。狭义文化是专指深层的精神文化。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 1、19世纪初,一些外国人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文化来源于两河流域,具体说,来源于巴比伦,依据是中国古代文化缺少彩陶这样一个环节,而两河流域彩陶非常发达。伦敦大学拉克柏里编撰的〈〈中国古文明西来论〉〉一书中,认为巴比伦的契形文字是中国的八卦。2、仰韶文化向四周辐射说,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它是典型的彩陶文化,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由仰韶文化向四周辐射,属文化一元说。由于仰韶文化位于黄河流域,因而有人将黄河称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此观点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60年代。3、解放后,随着古人遗址的不断发现,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是都有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故有人提出中华民族文化的饿起源是多元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源文化的黄河流域还早。4、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一统。不仅多元,逐步内向,融合成为一统,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从中国古代文化若干关系组合的角度上来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在中国古代所谓“天”即指顶或颠,引申为一切至高无上的东西其主要含义还有人头、天地、天子、天人感应等等,由以上含义所建立起的“天”与“人”的对话,即所谓的“天人和一”。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固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在肯定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神与人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讲天人合一,一方面又强调人的因素,事事以人为本,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饿发展,中国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则来源于此。 2、诸家兼容,以儒为主。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大变革,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一个发展自己的主张,引进“百家争鸣”的历史舞台。所谓“百家”只是指当时百家蜂起,学派林立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名家学说可以自由推行,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但汉武帝刘彻时期,由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得儒学取得了显赫的地位,并在各种思想中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是以“仁爱”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以“礼”为约束道德的规范,是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标榜的进退出处原则,以及从和谐中求均衡发展的中庸思想。它适合中国这一酷爱和平与稳定的东方大国的国情。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是“一”与“多”的和谐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