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编、本质论文学是种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本质。再展开……

一、审美本质

1)A、再现论:①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点。(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中:古典文论“文以载道”思想,如老子《道德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②历史评价:再现论看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但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看不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艺术与客观现实是有联系的,但却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反映出来的。

B、表现论:①强调文艺作品是对主体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对艺术家心灵和本能的表现。因资本主的发展,表现论在西方近代尤其盛行,强调个性和心灵解放。(柏拉图的“灵感说”、“浪漫主义”如华滋华斯、弗洛伊德“潜意识性心理学”、李贽“童心说”)②历史评价:再现论强调客体,表现论强调主体,各是两极。一方面,表现论补充了再现论,注重文艺的主观基础;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走了极端,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把它彻底看作个人性的东西。

论述加:但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理由的。再现论和表现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宜全盘接受,也不能笼统否定,而应该有分析地加以改造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是再现论文艺观的继承,但同时也批判地吸取表现派文艺学的理论成果。它一方面强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头脑的加工作用;一方面肯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

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就摆脱了摹仿、复制的被动性,而为创造性开辟了道路。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2)A、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①同:二者都是对生活的反映。②异:科学反映侧重于把握事物的性能;艺术反映则是对现实进行审美的关照。(如朱光潜《谈美》中:同样面对一株古松,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它所具有的植物学特征,而艺术家则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关心它外在的造型,如何古朴美观。)

B、客观现实与人化的自然的区别:客观现实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对象。客观现实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反映的对象。而人化的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但融入人的意识和劳动于其中,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艺术家所反映的世界是经过审美改造、外化了人的本质力量的那个自然。

C、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表现论、再现论都只强调了一个侧面。表强调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忽视了客观现实对艺术的制约;再只强调了客观事物对艺术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因此把艺术看作简单的客体再现或纯主体的自我表现,都不能说明文艺的本质。只有将再现和表现统一起来,才能解释文艺现象的复杂性。音乐、绘画以及其它艺术领域,总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文艺创作如果只讲再现,而不讲表现,就会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神理,缺乏灌注生气。反之,如果只讲表现,不讲再现,那也会脱离现实。总之,文艺创作是再现与表现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而其结合点,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正是通过审美的观照,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审美的特点来把握文艺的本质。(艺术反映则包含了主观性、客观性的统一(虚构也不能脱离现实),可能和现实的统一(文学比历史更真实,更严肃,写的是有必然性的事),普遍核个别的统一(具体个别反映普遍内涵))

D、审美观照的特点:审美观各有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审美。古人欣赏山水、花卉、其实是种人格化的东西。文学内容美,形式也美。其它艺术样式也如此,艺术家在追

求美的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

二、文艺特征:情感与形象的融合

1)形象性:①从内容上: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差别是,前者重写人,后者重格物。比如自然科学,所谓“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而文学艺术则以人作为反映对象,即使是状物写景的文学作品,也是借物抒情,还是以人为中心。

②从形式上:文艺在反映现实生活时也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比如科学用抽象的概念,借助严密的逻辑反映生活,而文艺则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如《水浒传》,通过…反映北宋末年农民起义)

2)情感性:文章之作,本乎情形。重视情感是文艺与科学的不同。科学以理服人而文艺以情动人。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渐重情感,浪漫主义突出情感。艺术的本质就是表现情感,交流情感。形象性是艺术的外在标志,情感性则是内在标志,共同构成艺术最核心的部分。作家艺术家将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中,所以文艺作品酒能够以情来打动读者或观众。福楼拜写包法利法人最后服毒自杀,自称当时自己嘴里满是砒霜味。商小玲演《牡丹亭》中《寻梦》一折时竟入戏太深,“已气绝矣”。

形象性欲情感性是文艺的两个特点。追求逼真只是低层次的追求,关键在于以形写神,体现出精神面貌。即《文心雕龙》的“拟客写心”。

3)文艺形象特点:①具体性:表现在艺术具有直观性、感性特征,是可以把握的。读者或观众能够通过实际感受来认识事物。②生动性:因为艺术形象是具体的直观的,使读者如临其境,因此艺术形象也就具有生动性的特点。(《三国》中曹操杀吕伯奢,奸雄形象跃然纸上)③丰富性:艺术形象内涵丰富,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含义。(苏州西园的济公像,左边看笑脸,右边看哭脸,正面看无可奈何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情感是与思想相联系,受理性控制的。在文学艺术中,情感与理智共同起作用。首先,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方面它由外界事物激发起来,另一方面则与本人平素的思想相联系。文学家、艺术家情感丰富,是因为他们思想深刻。鲁迅对阿Q 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态度,则是出于他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重视。从欣赏角度看,有相似的思想基础的受众容易被打动,如邓丽君的歌容易打动中年人。其次,情感在艺术中的表现也不是无节制的,而要用理智去控制,才能适度。李清照在丧夫之痛最惨烈的时候没有好创作,必须痛定思痛方有好作品。艺术家表现出的情感经过理性的过滤,便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情感的普遍性越大,作品的影响范围也就越广。

5)语言艺术特征:(语言是思想情感的直接显示。语言有公共性,有一套众人接受的规则;又有私人性,每人说出的不同。语言有明确性,表达事实,反映社会生活;又有模糊性,引起歧义,被人误解。总之语言具有局限性,难以完全表达思想情感,由语言的北部矛盾引起。)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a塑造形象具有间接性,需要读者在阅读之后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形象,也需要读者具有相应的生活基础,才能准确地复现形象(阿Q住的土谷祠,难以想象;对大观园描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b反映生活的广阔性,与绘画艺术的顺时性相反,文学表现的自由度大,展示生活的方方面面(《红楼梦》四百多个人物,《战争与和平》战争场面与和平生活交叉展现);c表达情感的明确性,不同于绘画,可直抒胸臆(《蒙娜丽莎》似笑非笑,而文学的心理描写、意识流手法等对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情感更具优越性) 。

三、文艺的社会功能

1)要客观地评价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可以干预生活,直接介入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鲁迅抨击时弊,以及当代报告文学、纪实小说)。文艺也可以改造灵魂,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弊病(鲁迅小说改造国民劣根性)。而改造灵魂的作用则是通过审美教育作用来产生:①文艺的认识作用,指作品能够提供真实丰富的生活材料而言。具体体现为对生活情状、社会关系、

人们的灵魂的认识②文艺的教育作用,指对读者观众直接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英雄人物的思想影响上(岳飞),还有一切体现进步思想、新思想的作品(《十日谈》),暴露性的作品(如《钦差大臣》、《官场现形记》)也具有教育作用③文艺的审美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愉快和休息;其次培养人的爱美之心,使人的性格得到全面发展;再则,文艺能对人的心灵起到净化作用。④文艺的娱乐作用,包括放松和宣泄两方面(看电影只是为了消遣,并非为了受教育)。以上几种作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审美作用为核心,审美是其它几种作用的基础。因为只有人的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改造人的灵魂才是根本之图。

第二编、创作论

一、文艺创作的现实基础

1)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来源。①社会生活先于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始终是第二性的东西,社会生活是它的反映对象,才是第一性的东西。(荷马写《伊利亚特》依据特洛伊历史,施耐庵写《水浒》根据北宋社会生活)②文艺反映社会生活,但不是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③文艺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观念。主题先行会走上公式化道路,如文革中的作品。

二、文艺创作的主体意识

1)创作主体的能动性:①首先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渗透。创作的起点是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作为客体的生活材料需要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客体的审美价值必须符合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如凶杀镜头没有审美价值,不应进入影视作品)创作主体的生活经历也会影响创作(鸟本是美好的事物,但杜甫安史之乱后“恨别鸟惊心”,乐景哀情)。②生活真实纵然客观,但艺术真实是经过艺术家主体意识渗透的真实形象,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经过提炼改造,更生动,更典型,更“真实”。(齐白石画虾并非完全按照真实的来画,虾腿删掉许多,但是虾的活泼神态却栩栩如生)③主体意识的发挥与创作自由。解除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束缚,使主题意识能够自由翱翔。客观方面,艺术的自由需要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主观方面,需要艺术家找回失去的自我。

2)创作主体的创造能力:①观察能力,把握生活的能力,用独特的眼光看世界,观察外表,更注重内层。(鲁迅虽然小时候就与农民接近,知道他们受着压迫,有很多苦痛,但是直到后来看到一些为劳苦大众而呼号的外国小说之后,才对农民间题看得更清。)②审美能力,对现实的审美感受能力,不但需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荷塘月色》由于主观审美感受月色映照下的荷塘才会有如此情趣。)③想象力,是艺术的特殊性,艺术作品以形象来反映生活,而艺术形象需要虚构,因此想象力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可以缀和、改造和补充生活经验的不足(列宾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感觉自己拉得精疲力尽)。④表现力,光有想象力不够,需要用物质手段表现出来。体现在:艺术构思能力,作家通过怎样的艺术格局把心中的意向表现出来;描写刻画能力,好的笔法是艺术家的基本功(形容美女《陌上桑》);形式美的表现能力,是作家艺术家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布局方面:顺序倒序插叙,韵律方面:押韵对仗)。

三、文艺创作的提炼与加工

1)典型性: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指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又能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要具有典型性关键是对生活的概括。抒情文学和诗歌的典型性体现在独特的意象和情感中,小说则离不开典型的人物形象。要有独创性,但是不同于现在的行为艺术的搞怪。

2)什么是典型?以独特的个性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的本质。独特的个性,和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为每个人、每样食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典型是一个质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它代

表了一种必然性、规律性,而不是事物的平均数。艺术典型需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它区别于同类人物的标志,是艺术生命存在的形式。(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然而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式的革命思想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使他有别于其他农民。)但是如果艺术形象只有个性特征而不能概括一定的社会本质,也不能称其为典型。(如果阿Q只剩下黄辫子和精神胜利法,而不能概括辛亥革命时代农民的痛苦,就没有任何深刻的社会意义了,剩下的只是一堆笑料。)因此,典型的个性特征必须反映社会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应该体现为质,而非量;其次,典型应该表现某种必然规律,而不是表现偶然性。此外,艺术典型总是带有历史的具体性。(阿Q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及关系:典型环境不是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指的是形成典型人物的性格和趋势他们行动的环境,对于它所反映的时代来说具有典型性。即既能反映该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和阶级斗争、社会斗争的总趋势,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两者关系:一方面,典型人物的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不充分展示环境,人物性格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据,没有必然性。(阿Q的愚昧、落后,与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唤起民众的历史条件有关,在未庄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性格的形成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典型环境是由典型人物的活动构成的。离开了人,无所谓环境,不能脱离人物来孤立的写环境。(《阿Q正传》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典型环境,正是在阿Q、小D、赵太爷、假洋鬼子、秀才、白举人等等人物的交互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离开这些人物而空写一通时代背景,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总之,二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4)典型人物的创造方法:(名词解释:典型化,即将生活原型变为艺术典型,是个性化与概括化的统一。个性化,即就是精神上的独立性,通过细节表现与他人不同;概括化,即以个别生动的社会现象反映生活的本质。)两种方法:一、专用一个人为模特。①典型化的一个方法,以生活中的某个原型为主。如《狂人日记》,原型为鲁迅的表哥②完全写其人其事。但即使是写其人其事,也要有艺术加工(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二、为杂取种种人,合成为一个。杂取是种有机的整合,加以提炼、概括,不是简单的拼凑。(《阿Q正传》杂取种种典型。)

四、思维活动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同异:共同点:①对象上,都是以客观的现实(社会生活)为对象。②认识上,都经历了分析-综合-概括,达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③思维结果,都是揭示社会生活的必然联系。(维科将两种思维对立不正确)不同点(形象思维的特殊性):①用感性的意象为事物的基本单位;而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②以形象的逻辑运动为途径,不同于抽象思维用形式逻辑、辩证逻辑③以人的特定社会生活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同时贯穿艺术家的主体性④以获得丰富审美意义的、生动的艺术形象作为结果。文学艺术的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和情感。

2)创作灵感:灵感是一种极为卓越的思维状态,即古人所谓灵气、天机。(柏拉图,灵感是一种迷狂状态)灵感具有突然性、偶然性,文章天成,妙手偶得。同时灵感也是可以把握的,灵感是创作思维质的飞跃。不断思考,然后由外物刺激,便会有灵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①厚实的生活基础(包括创作实践的基础)。②紧张的思考。③事物的触动。

第三编、作品论

一、文学作品的构成

1)文学作品的内容: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的社会生活,即为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社会生活在艺术家脑中的审美反映,是主客观的统一。包括情感、主题、题材、人物的几大要素。A、①题材:广义指现实、历史中的社会生活内容。狭义指成为作品写作材料的生活现象。(能引发特定的审美意识的那部分材料,已筛选、提炼、加工过的,渗透了作者的审美评价)②素材:是为经过加工的原始材料,题材是在素材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作品的内容。B、主题,

即作品中通过形象体系现实出的中心思想,是作品的统率和灵魂。

2)文学作品的形式:主要指情节、结构、语言,可被读者感知。A、情节:具有连贯性的事件。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B、结构:整个作品的组织构架,起到驾驭全局的作用。结构的本质是“以一统多”,使作品成为有机整体。包括表层结构(直接能感知到的组织安排)和深层结构(内在的时空关系、生命的节奏或象征性的把握)。C、意境:意是情意(主观思想情感),境是景象(客观环境景物),情景交融,心物合一,谓之意境。王国维意境贡献:情景交融;强调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文学语言要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艺术技巧上要求:形神兼备,返璞归真。

3)结构的原则:①服从表现主题②为塑造性格或创造意境服务③符合生活和想象的逻辑④符合不同体裁的特点⑤力求独创,引人入胜。

4)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可分割。形式表现内容,华美的形式离不开深刻的内容,但同时内容也需要文采。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力:1、形式完美与否直接影响内容表达,离开了适当的形式,内容也不是原来的内容了;2、内容变化快于形式变化,同样形式可表现不同内容;3、形式有独特美感,对作品的接受有积极意义。所以,二者理论上分割,实则不可分。内容起决定性作用,形式也不可偏废,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有成功的作品。

二、文学语言

1)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①形象性。拟人、夸张、比喻、起兴、通感等修辞手法都是形象地表达②情感性。包括直率的抒情和蕴藉表情法③音乐性骈文、词、曲音乐性强,一般的描写文字也要琅琅上口。音乐性与对象本身有音乐性有关。④新鲜、独创性、陌生感。在语言上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2)文学语言提炼的三种方法:①向人民大众的语言学习。吸收成语、俚语、俗语等有生命力的,摒弃粗俗、拖沓的。②吸收外国语中有用的成分。以本土语言为基础,进行吸收。③则用古代语言中有用的部分。

三、体裁: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四、风格

1)何谓风格?体现作者独特创作个性的审美属性。(中古“品”)精神个体的形式是独特的,风格就是表现这种独特个性的东西。风格的核心要素是创作个性。风格也是作品成熟的标志。2)为何要提倡风格多样化?①作家有不同的创作个性②是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反映③读者、观众审美趣味的多样化。

3)风格形成的因素:A、客观: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方因素、阶级因素B、主观:创作个性不同

第四编、鉴赏论

一、意义和特点

1)意义:①创作通过鉴赏实现审美价值②鉴赏对于创作的影响,读者的审美情趣影响作者的创作③鉴赏是文艺批评的基础

2)特点:①鉴赏会产生共鸣现象(共鸣:即主体与客体的感应,一种强烈的情感交流)②鉴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二、文艺批评:

1)何为文艺批评?总结文艺的内在规律上升为理论,指导创作、欣赏。文艺批评最重要的性质是科学性,不宜从个人好恶出发;宜保持独立性,不从属于经济、政治、宗教;要有创造性。

2)作用:①总结创作经验,帮助文学家、艺术家提高创作水平。②帮助读者、欣赏者欣赏作品。帮助读者选择作品;指导欣赏者正确理解作品的价值,提高欣赏者品味;防范有害作品。

3)文艺批评的标准:历代标准有变化,但在特定一段时间,需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艺术标准和政治标准都是不全面的。当代以真、善、美为主。①真:文学艺术的真实不是表面的,而是本质的;艺术真实要符合生活逻辑;要体现时代精神②善:符合道德规范,标准具有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③美:包括文学美和艺术美(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形象的生动性,性格的典型性,情感的真实性和形式的独创性。总之真、善、美要结合在一起,评判文艺作品。

4)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①知人论事。既要懂一般的历史,也要将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现象放到大的历史环境中。(例子: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②顾及全篇全人,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仅取一部作品来评论一个作家。(例:鲁迅举陶潜的例子:“一般认为陶是恬淡的诗人,实则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的一面”)③比较方法:把作家作品与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比较,与前人比较。

第五编、发展论

1、劳动与文艺的关系:劳动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人类随着劳动脑子越来越聪明。劳动是艺术的表现对象。劳动创造了艺术的媒介,如笔墨、颜料、画布等。文艺之所以会起源,是因为满足了人的审美需要。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感观,使听觉、视觉变得敏锐。

2、社会发展对艺术发展的影响: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人对自然关系的变化,会促使艺术的变化。自然开始时敌对对象,由于人类生产力变强,成为欣赏的对象,生产力的发展还为艺术创作提供物质基础。②社会结构变化促使文艺产生新的变化。③新的经济关系产生新的社会力量从而产生新的文艺。④政治影响文艺发展。

3、A、不平衡现象表现:①同一历史时期,不同艺术种类发展不平衡。(如古希腊史诗发达,抒情诗发展有限)②整个艺术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古希腊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不高,但文学艺术达到极高水平)B、原因:①艺术生产不直接决定于物质生产。不是直接相关,有中介(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制约文艺发展,专制不制文艺)②文学艺术有内在传统,会突破物质性的要素。文艺变革达到临界点会爆发巨大能量。③生产力发展文艺不发展,与统治政策有关,清代统治者打压文艺,尽管生产力较发达。总之平衡是主流,不平衡是个别现象。4、现实主义:①要求如实反映社会生活,并在发掘中展现本质②关注现实中的人物③艺术手法,重客观的叙述,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语言。(现实主义的一支:批判现实足以。19世界为主,托尔斯泰、果戈理、巴尔扎克等。当时社会矛盾激励俄,作家批判剥削制度。特点:①真实性②典型性,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③批判性,批判社会制度。但有致命弱点:批判,却找不到出路)

5、浪漫主义: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热情,表现对未来的理想,但也不脱离现实生活。有两种:①积极浪漫主义。超前看,坚信社会发展(对未来充满向往,感情热烈,手法夸张,有奇丽的幻想,雄奇的气势,缤纷的语言。李白、屈原、雪来、拜伦、雨果等)②消极浪漫主义。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就把理想寄托在过去的美好之上。特点:崇尚过去,缅怀自然(德国耶拿派、英国湖畔派)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古代文学复习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 1.《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而结果从始乱终弃改变为终成眷属。 2.窦娥临行刑前的三桩誓愿是血飞白练_,_六月降雪__,亢旱三年_。 3.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其《四声猿》是《狂鼓史渔阳三弄》、《雌木兰》、《女状元辞凰得凤》、和《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5.“性灵”说的提出者是袁枚,“肌理”说的提出者是翁方纲。 6.《红楼梦》的流传一般称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脂批本系统,一是程刻本系统系统。7.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 8.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9.明末冯梦龙编创的“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10.“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和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11“一人永占”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2.清初三大散文家指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13.康熙剧坛被誉为“南洪北孔”的两个剧作家分别是洪升、孔尚任 14.元代的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元杂剧与散曲合称为元曲。 15.元代“四大传奇”是指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6.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后七子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17.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 18.“神韵”说的倡导者是王士禛,“格调”说的提出者是沈德潜。 19.“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此流派名称。 20.《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高鹗。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元杂剧的角色类型有( A )。 A、末、旦、净、杂 B、生、旦、净、丑 C、末、旦、外、贴 D、旦、末、净、丑 2.元杂剧中一折戏的唱词就是一个( B )。 A、小令 B、套曲 C、诸宫调 D、摘调 3.《琵琶记》的女主人公是( D )。 A、李三娘 B、王昭君 C、钱玉莲 D、赵五娘 4.“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是《西厢记》中( A )的唱词。 A、莺莺 B、张生 C、红娘 D、老夫人 5.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A )。 A、《三国演义》 B、《列国志传》 C、《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D、《隋唐演义》6.猴行者的形象最早出现于( C )。 A、《大唐西域记》 B、《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C、《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D、《罗摩衍那》 7.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被称为( D )。 A、“公安三袁” B、“江南四子” C、“后七子” D、“吴中四才子”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

第六编元代文学习题集答案

第六编元代文学 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134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剧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角色可分净、旦、末、三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类,在剧中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节,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4、杂剧的曲调由少数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南北差异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生活习惯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杂剧;剧作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以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剧作更重视爱情的描写和个人情怀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可以增加衬字。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毫无联系。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与每以简直含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二、填空 1、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至上古神话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隋《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杨器重,杨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 2、宋代“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特点。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当时,“说话”有小说、说经、讲史、合声四家。 3、小说话本突出的题材内容是爱情故事和公案故事。 4、“讲史”只是一种概称,“讲论古今”才是“讲史”的全貌。 5、今存的说经话本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6、《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关汉卿,已斋叟号,大都人。至元、年间,活跃于创作圈中,是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不过他较能调适自己的。他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P187-188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2031 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在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局面。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叙事文学 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此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在元代文学史中,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学的主导地位。 元代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元代,我国的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元剧作为叙事的文学,其审美特征是“自然”与酣畅。 周德清的一部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中原音韵》 夏庭芝的《青楼集》 元锺嗣成的《录鬼簿》,大致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论述了戏曲、杂剧戏谱。 一、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 话本:宋元时期,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小说话本:“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拟话本《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与歌唱。《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 3.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二、说唱文学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2.《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其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三、关汉卿 字汉卿,号已斋叟,其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杂剧《窦娥冤》《西蜀梦》《单刀会》——“关羽戏”中最具特色,成就最高,《救风尘》《望月亭》(喜)《窦娥冤》的故事,与“东海孝妇”的故事很相似。 1. 分析《窦娥冤》的悲剧性|窦娥形象分析 1)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将她出卖,成了童养媳,这加重了她的的心灵创伤。岂料17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成为寡妇。这接踵而来的苦难,使窦娥对“天理”产生了怀疑。 2)她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为。 4)善良与反抗的对比 5)作家参照生活逻辑使反抗性格具有真实性 6)反抗性起点比较低 7)对官吏的反抗,带有社会性,表现对社会黑暗的揭露。窦娥一身清白,不怕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还自己公道,岂料贪官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