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表现为:()

A.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B.地方实行郡县制

C.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选拔及考核官吏的制度 D.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

2、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史记集解》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5、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刘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这反映的民众意识是( )

A.天下一统 B.父为子纲

C.皇位独尊 D.中央集权

6、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7、《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材料论述的措施()

A. 使封国的数量超过了郡县

B. 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C. 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D. 加强了对诸侯王的监察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

A.秦代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

C.唐代科举制 D.元代行省制

9、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光武帝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逐渐分割宰相权利 B.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政令执行程序 D.加强君主专制

10、中国古代先后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够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逐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11、秦朝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

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A. 强化君主专制 B. 规范官吏从政

C. 树立法律权威

D. 加强中央集权

1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官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3、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根本目的在于( )

A.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防止商人谋反

14、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汉文帝的做法()

A.使商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导致富商大贾与诸侯勾结

C.活跃了商品经济,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D.反映国家经济政策因时局而定

15、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出于对抗中央集权的目的B.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C.放弃重农抑商D.土地集中的表现

16、《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所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17、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括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经全部培在禾苗根部去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这反映了当时()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18、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评论秦的统治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

A. 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 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 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 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19、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这种“天人感应”思想主要继承了儒家的哪一思想( )

A. 仁政

B. 制天命而用之

C. 敬鬼神

D. 礼

20、西汉著作《五行五事》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霹雳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

A. 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B. 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

C. 完善了儒学的思想体系

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21、“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经过他的精心整理、改造,阴阳五行学说才得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顽固的势力。’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等弊端,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这一观点()

A.怀疑董仲舒是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B.肯定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

C.否定董仲舒的学说D.肯定董仲舒学说的影响力

22、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2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心即宇宙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2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25、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法家思想的衰微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程朱理学的盛行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汉时期,乡、里管理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效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乡里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则以人口增减而变更。乡官主要有三老、啬夫、游徼、乡佐;里吏主要有里正、父老、什长、杜宰、里监门等。乡里治安由亭长、游徼负责,其治安职责有三: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亭作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除亭长外,还有亭侯、亭佐、亭父、求盗等。这个时期,乡、里的社会职能更加完善,举凡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作用。

27、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在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有什么变化?

(2)汉武帝时期实行什么选官制度?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

材料三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淸?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土地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淸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政策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明淸经济发展的危害。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地汲取其他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东汉来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

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恩辨能力和兴趣,这就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秦统一后,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政治、经济等一切大权,其特征是皇权至上,皇位独尊和,皇位世袭,度D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D

4、A

5、C

6、B

7、【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所述,可以得出这项措施是推恩令。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B正确。封国数量不及郡县多,A错误。推恩令实施后,王国依然存在,只是势力被削弱,但不是“彻底”,C错误。推恩令不涉及对诸侯王的监察,D错误。

8、B

9、D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等,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三大选官制度相关内容——汉代的察举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选项,不难判断出:A项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隋朝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D项反映的是科举制相关内容——明清“八股取士”,均不符合题干要求。而C项反映的正是西汉时期主流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来看,皇帝的任命是官员任职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地方官吏必须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这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体现,所以本题答案选择D选项。A选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内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材料没有突出法律的特点。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分清楚究竟是中央集权制度还是专制主义部分,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够分清楚主次关系,找出要点,排除干扰项。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故答案为C项。推举权力在地方,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察举制的举荐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排除D项。

13、B

14、D

15、【答案】D

1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三服官”中的“官”就是官营手工业的意思,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中的“官费”,也能证明“三服官”所主持经营的主要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并不面向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

17、【答案】D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以北方通过垄沟种植方法,使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选D项;A项不选,铁农具材料中没

有体现;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产量;C项与材料无关。

18、【答案】B

【解析】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认为,事情越弄得麻烦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颁布的多反而做坏事的越多,打仗的军队越多反而敌人越多;这就要求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的思想,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也渗透了“仁政”的思想,故A项正确。制天命而用之是指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与题干不符合,排除B。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与题干不符,排除C。礼是指等级秩序,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有利于规范约束君主的行为,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不等于天人互渗的关系,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没有完善儒学的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辩证意识的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

21、D

22、【答案】D

【解析】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故D说法正确,A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说法不符合史实;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

23、C

2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西汉时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通过政府官办学校著书讲授儒学,使儒学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错误;B项中的“世俗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C项中“向社会下层扩展”不符合题意。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

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B项错误;D项出现于宋朝,故错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

26、(1)特点: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制度;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随人口的增减而变更;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社会职能.

(2)作用: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维护了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基层组织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侧重于考查的秦汉政治的改革.秦汉时期乡里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制度在结合所给的材料可以归纳出相关的特点;秦汉的乡里制度作为最基层的地方行政机构,对于维护地方的安定,社会的稳定,乃至中央集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通过材料中“乡、里管理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乡则以人口的增减而变更”“举凡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可知答案.

(2)根据材料再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一级的秦汉乡里制度,统治阶级利用这一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征收赋税和徭役,稳定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27、(1)变化:由世袭官爵(或世卿世禄)到按军功授官爵。

(2)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3)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

(4)影响: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阅读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低。(2)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3)根据材料“士族子弟”“新科进士”可知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4)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的影响,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8、(1)土地制度: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原因:天灾、战乱、苛政、高利贷盘剥.

(2)方式:租佃经营.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的发展.

(3)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危害:使手工业生产缺乏国内市场和资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考查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和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租佃制以及明淸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重农抑商政策及危害.需要掌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内容;租佃制的发展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1)第一小问的土地制度,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的不利因素是天灾、战乱、苛政、高利贷盘剥.(2)第一小问的经营方式,依据材料二“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可以得出方式是租佃经营.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租佃制发展的原因有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

(3)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即莫不志在良田”,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第二小问的危害,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手工业生产缺乏国内市场和资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9、(1)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产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

(2)原因: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