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早恋

老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早恋
老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学生早恋

指青春期或在此之前还不到恋爱年龄的少女出现过早恋情。早恋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早恋由环境因素引起,与早熟引起的性兴奋与性萌发有关;也与少女的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陷入早恋之中的少男少女因爱到互相吸引、互相爱慕、互相支持,情绪是欢愉的,情感是纯真的。由于早恋中情感处于主导地位,通常都缺乏理性,多数人有肉体与性接触的意向,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相当多的早恋少女满足于温馨的情感氛围,卿卿我我的语言交流。当然,也有部分人基于性冲动而发生性行为。

少女的早恋,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模仿型早恋——这是指性意识发展还处于接近异性阶段的初期的早恋类型,出于好奇心而模仿成人恋爱,随心所欲,不问后果,带有明显的游戏性特点;天真型早恋——出于对异性的向往而进行恋爱,只要对某一异性的某些特点好感。认为对方声音好听,球打得好,就会偷偷地眉目传情,或干脆写信约会,带有明显盲目性的特点,这是性意识发展处于接近异性阶段中期的早恋型,初恋型早恋——出于对异性容貌、能力、风度、性格等的倾慕而进行恋爱,开始对爱情有了自觉的追求。但还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恋爱的全部内涵,这是性意识发展处于晚期的早恋类型。

对于青春期中少女的早恋,作为教师与父母,一要加强教育,使其认识到她在思想上尚未定型,心理上尚未成熟,经济上尚未独立,事业上尚未定向,各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过早谈恋爱对自己身心发展、理想前途都极其有害;二要防微杜渐,随时把握少女在同异性交流中的心态,一旦发现她们有了早恋迹象,就要及时并机智地通过暗示、点拨与谈心,力求将早恋消除在萌芽状态;三要正面疏导,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指导她们正确对待异性,用道德的力量和自控能力驾驭自己的感情。切忌动辄批评,甚至不分表红皂白地训斥、苛责、打骂和当着她的同龄人的面羞辱她们。这极容易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使她因为反抗而与异性情感联结得更紧,把早恋变成真恋,结果使少女遭受很大精神痛苦,使她们与父母的亲情也受到伤害。个别早恋少女因不堪其辱,愤而出走或自杀,这些方面的教训,是值得吸取的。

对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思考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早恋现象因其始发年龄早,出现日趋普遍,引起了社会、家庭、学校的普遍关注,有时竟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据报道:某中学两名学生谈恋爱已有几年,因已临近高考,男生怕耽误学业,便主动提出断绝关系。没想到女生留下一封遗书便自杀了。在遗书中她写道:“这事与爸妈、老师无关,我只恨自己瞎了眼。世界一片灰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血的教训再次提醒着人们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疏导。本文试图客观地去认识中学生的早恋现象的界定、特点、原因等方面以教师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以求做到有的放矢,或

防患于未然。

一、早恋现象的界定

要在早恋与正常的恋爱之间划一个准确的界限比较困难,本文主张,早恋现象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互恋和单恋现象,包括男女同学之间互相倾慕、谈恋爱,以及单相思、

师生恋、傍大款等等。

二、早恋现象的特点

1.年龄特点

以14—18岁为多,其中14岁为始发高峰期,到15岁有所下降,16、17岁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期。近年来,初一年级、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出现早恋现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地域特点

以城镇中学尤其是城镇初级中学发生率高,乡村中学发生率相对偏低,越偏僻的乡村中学发生率越低,城乡结合部中学发生率相当高。但“师生恋”在乡村中学相当高。

3.行为特点

公开化。过去学生谈恋爱是搞“地下工作”,他们或写个情书、塞个纸条,或找个幽静的地方偷偷地约会。现在早恋呈现公开化趋势,随便向一位学生了解所在班级的情况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张三喜欢李四,王五暗恋赵六┉┉

网上化。上网谈恋爱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据内地一所中学调查显示,曾经或正在通过网上谈恋爱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3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连对方姓什名谁、芳龄几何都未搞清楚。更有甚者,一名初三女生为了能见到心上人,不惜逃课千里迢迢来到沿海某城市,结果发现日思夜想的“白马王子”居然也是女性。

成人化。他们或成双成对上学回家,或搭肩搂背出入娱乐场所,一点也不感到害羞,有的甚至早已越过“雷池”。某市一次“扫黄”行动中,在一家宾馆居然抓获两对在校中学生,在另一家宾馆则查获一位傍大款的高二女学生。据深圳市计生部门调查,中学生发生性

行为的比例高达20%。

三、早恋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除了身高和体重急剧增加外,性成熟是学生生理发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很容易产生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在惊异于自己身体急剧变化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异性的好奇,并渴望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同时,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波动性大,好斗争胜,好奇心强,认识能力差;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的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喜欢追求自己未曾经历的事情,以从中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人称这段时期为“第二次断乳期”、

“危机期”、“风暴期”,这话不无道理。

2.家庭原因

许多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来自不良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或结构缺失,或教育失当,从

而给学生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结构缺失家庭:主要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这样的家庭由于结构缺失,孩子长期缺少父爱、母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在心理上产生许多障碍而产生心理异常。当他们一旦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窈窕淑女”,或遇到关心自己的异性──哪怕是年龄比自己大很多──即产生强烈的好感、依附感。这也是师生恋、傍大款等“异代恋”

产生原因之一。

教育失当家庭:主要是有不端行为家庭、不和睦家庭、过于苛刻家庭或过于溺爱家庭。这样的家庭要么父母行为不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要么家庭不和睦,孩子很难享受家庭温暖;要么家长要求过于苛刻,视男女交往如大敌,处处严加防范,结果反而事与愿违;要么过于溺爱,孩子永远长不大,在家依附父母,在外依附别人。

另外,城镇的下岗职工家庭,由于下岗的父母心理波动大,使孩子难以享受家庭的温

暖,进而“移情别恋”的例子也不少见。

3.社会原因

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取、品德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环境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成长。而我们所处的社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多姿多彩”:打开电视,各种“婚姻速配”类的栏目如《玫瑰之约》让你目不暇接;走近电脑,黄色网站、垃圾网站比比皆是。大街上,到处是为所谓“民间艺术团”招揽生意的、仅穿“三点式”的女郎;电影院门前不堪入目的宣传画,让你脸红心跳;书店里摆的光看书名就让你想入非非;金曲排行榜中,除了看不懂歌词的歌曲,就只剩下“抱一抱,抱一抱,抱着我的妹妹上花轿”之类了。

4.学校原因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家长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这样使得重智育、轻德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为抵御社会的不良现象,纷纷采取措施实行封闭式管理。老师视男女关系教育和性教育为禁区,时时小心翼翼,不肯轻易涉及,生怕“触雷”。一旦发行有早恋现象又高度紧张,草木皆兵,大做文章。这种“只堵不疏”的做法,显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少数教师尤其是一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好与异性学生之间的关系,客观上甚至是主观意愿上为中学生早恋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中学生早恋现象的防范与对策

1.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苗头

有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都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上课心不在焉,经常走神;无缘无故迟到、旷课;就餐、就寝时间与其他同学不同步;总好象做错了什么,眼神游移不定;

收到的信件增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等。前面提到的女孩,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苗头并加以正确引导,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因此,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旦发现有早恋的苗头,要予以高度重视,多找这些同学谈心,态度要亲切、诚恳,尊重学生的人格。谈话要有的放矢,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尤其不能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动辄通知家长。对于曾经失足的学生更要正确对待,要多给予关怀,寄以满腔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温暖、同学的温暖。切不可另眼想看,甚至把“包袱”踢给家长。

2.加强正面教育

中学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借素质教育的春风,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少年施加正面影响,定期召开班会、周会,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舆论导向宣传工具,使学生既认识到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又要充分认识到:早恋是一枚未成熟的果子,它得味道又苦又涩,只有等到成熟时才会又香又甜。一位品尝过早恋苦果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玛蒂尔德说:早恋是那串钻石项链,虽有片刻的欢乐,却带来十年的辛酸。

孙行者说:早恋是王母娘娘蟠桃园里未成熟的青桃。

祥林嫂说:早恋是我的阿毛,他没长大就夭折了。

医学家说:早恋是囫囵吞枣,终有一天会影响健康。

下岗人说:早恋会使你走我们的老路。”

在教育学生认识早恋危害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针对“网恋”现象,班主任要与心理教师配合,加大青春期心理疏导力度,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以正面教育、反面警示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使他们能在网上面对“垃圾”而不染,面对诱惑而自制,成为网上科学求知的主人。

此外,加强与普及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已刻不容缓。其内容包括性的知识教育和性的人格教育。两者都很重要,而后者即有关性的理想、道德、情操、习惯、作风等尤为重要。

3.学校、家庭、社会共联手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看,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着青少年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则属于次要地位,但无疑也占据了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三者配合不当,就可能使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抵消。因此,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学校与家庭要加强双方的互访,以互通有无,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或在家的表现情况。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扭转过去错误的教育观念,交流并掌握先进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

养和思想素养,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在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在加强与家长之间联系的同时,学校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情况、要求,主动出击,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积极参与整顿文化市场,从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同时与社区联系,携手共建文化小区,优化社区德育环境,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的社会氛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