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仿真卷文综历史试题

北京四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仿真卷文综历史试题
北京四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仿真卷文综历史试题

北京四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仿真卷文综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

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2.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注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

C.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3.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中

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4.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

A.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B.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C.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5.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A.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主战场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D.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A.国家财政枯竭B.市场供应不足加剧C.群众生活受困D.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7.古代罗马法曾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这反映出罗马法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B.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重要基础

C.维护古代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D.确立了近代社会基本行为规范

8.据统计,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迄今为止,有3位总统遭到国会的弹劾。这表明美国

A.总统的立法权力远远高于国会

B.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D.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较为软弱

9.1928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7公斤小麦,至1962

3

年,要卖14公斤小麦,1965年2月则要卖15—16公斤小麦。这表明苏联

A.长期优先工业建设B.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国内物价持续上涨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10.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

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

——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二方(克立)先生指出,现代新儒家主张“复兴儒家文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呼唤和推进“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其根本精神不在于复古,而是要畅通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大流,使之不至于割断和失坠,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所谓“现代新儒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方先生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新儒学思潮并与之展开交流对话之始,乃至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他实际上一直在强调和凸显马克思主义较之现代新儒家具有更为开放、多元、理性和健全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方先生强调指出,与现代新儒家偏狭的新道统论、中体西用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更为开放的文化视野,善于吸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东方和西方各民族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对近代先进的科

5

技成就,均采取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态度。很明显,这两

派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胸襟和开放态度应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较顽固守旧派有着相对多元开放立场的现代新儒家,

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相比显然还是要逊色

得多。

——林存光《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学观与文化主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

背景及发展脉络。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我们应对“大陆

新儒家”这一思想流派的态度。

12.阅读有关美国政体及评价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魏源《海国图志》(1842年)材料二以前曾被(法国)君主体制视作奇闻的美国各项创制,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

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

族制度的遗痕。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48年)材料三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

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

——中国历史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1958年)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

——美国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1996

年)根据以上一则或多则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3.(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缓和社会矛盾,1712年康熙颁发谕旨,把康熙五十年(1711年)政府所掌握的全国人丁和应征的丁银,基本加以固定,作为以后每年征收丁银的常额依据,之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能解决赋役负担偏枯不均的问题。雍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赋役改革,推行摊丁入亩。雍正元年(1723),按“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和“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的原则在直隶试点,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第二年“造册征收,(在直隶全省)通省计摊,统为核算”。接着,

7

除山西等少数省外,相继全国推行。至雍正七年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自此“一省之内,(亦)则例各殊”的徭役形式“始规划一”,故有人称“(摊丁入亩)一举而数善备焉。”

——摘编自冯元魁《论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时赋役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推行赋役改革的历史作用。

1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绝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张怀德《国家关系史?第五卷》(1)依据材料,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

1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文翁,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看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让他们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

9

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翻译并整理自《汉书?文翁传》(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在蜀地进行民风教化的做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翁推行民风教化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玄宗想法外开恩,但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了当时的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故选择A;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排除B;宰相姚崇坚持执法也不能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排除C;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与伦理道德无关,排除D。

2.A

【详解】

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得出面向市场的特点,根据题目中“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得出立体化的经营农场,其发展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谭晓的农业经营属于个案,并不能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故B项错误;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不符合自给自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属于私人经营的农场经济,并不是说明农业技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导致了机器设备进口的增长,即是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导致了题目中的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也就破产了,选项A洋务运动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而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确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但本题是问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4.A

【解析】

材料中“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说明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故A项正确;材料“宣统二年”是指1910年,而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开始的,故B项错误;C项错误,错在“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5.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长沙大捷”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一击,为反法西斯作出应有贡献,受到美国的大加赞赏,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未强调中国的主战场地位,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排除B项;“长沙大捷”并不是我国抗战的决定性战役,排除D项。

故选C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中国经济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根据材料文字“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1958―1960年分别猛增”“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可知,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市场供应不足加剧。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7.B

【解析】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很

3

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题干中所说对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处置,这体现了国家主权和契约精神,是近代国际法的基础,B正确;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题中可看出,没有与罗马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不受罗马法保护的,可见并不是人人平等的,A 错误;罗马会将侵犯了大使的人送交大使的国家处置,而不是自己处置,可见罗马帝国在国家外交方面并没有维护所谓的霸权地位,C错误;题干所述的规则并不是“社会行为”,而是涉及国与国间交往的法则,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成了法治建设永恒的价值观了。

8.C

【详解】

据材料文字“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说明美国政治制度特点

是分权制衡,C项正确。国会负责立法权,总统负责行政权,A

错误。美国权力制衡并不是国会分裂而丧失,B错误。总统对于国会制约并不是软弱,而是分权制衡,D错误。

9.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表明,苏联农民在1928年至1965年,购买糖所要付出的小麦代价越来越大,这说明糖的价值的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以重工业挤占了国内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空间,导致轻工业产品不足,价格上涨,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粮食产量问题,也没有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排除BD;糖类产品的价格上

涨不代表国内物价全部处于上涨趋势,排除C;故答案为A。

【点睛】

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重积累,轻消费,征收高额农业税,人民消费水平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5

10.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越南战争的失败,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美国迫切希望改善中国关系,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美国在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而不是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A

11.(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需要人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盛;“士”(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

脉络: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创立儒学;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荀子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发展了儒学。

(2)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西方现代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态度:公开自称“大陆新儒家”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儒学;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上认清历史上儒学的本质及其现代命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然后

提炼材料一相关信息,分别说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物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2)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等方面概

括“大陆新儒家”出现的时代背景,然后根据材料用辩证的态度、唯物史观说明我们应对这一思想流派的态度。

12.示例一:

观点:鸦片战争后,传统夷夏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论述: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部分士大夫阶层主张“师夷长技”,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地理、政治。材料一中魏源了解到美国的联邦制、总统制、人民主权(部酋、大酋总、皆自下始)等美国民主政治的零星状况。使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周政)进行主观理解。体现了对美国政体的肯定,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启丁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

示例二:

观点:19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对美国民主既有批判也有借鉴。论述:法国大革命后,法兰西政局动荡,民主与专制激烈斗争,材料二中托克维尔从美国民主政治出发,对法国现实政治进行了批判。认识到美国共和制应是法国的学习对象,但也批判了美国

7

民主中的贵族政治的痕迹。表达了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民主平等势不可挡的主观愿望。

示例三:

观点:建国初历史教科书对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见。

论述: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对抗加剧。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中美关系恶化。50年代末受国内左倾思潮影响,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材料三中历史教科书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进行了批判,具有一定偏见。这反映了政治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示例四:

美国政体优越性与局限性兼具。

论述:美国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材料一中魏源从民本思想的角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材料四中当代美国政治家亦肯定美国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美国政体也存在局限性,例如保留了大量贵族政治的痕迹(如精英政治)。同时,美国民主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黑人和工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美国民主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这反映了民主制度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示例五:

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政治立场、个人身份、价值观念等多方面

的影响。

论述:面对民族危亡,魏源通过介绍西方以期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托克维尔眼见法国革命后政治动荡的社会现实,通过探讨美国民主的优劣表达对自由平等的诉求;而50年代的中国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侧重批判美国政治的弊端;当代美国政治家从美国的价值观念出发,颂扬了美国宪政民主的优越性。以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立场、身份、价值观下的多元历史认识。

(答出其它,只要观点和史实符合题目要求均可酌情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如示例一:根据材料“二十七部首,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可知魏源了解美国民主政治的若干状况;根据材料“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之二,舍独洵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可知魏源使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周政)进行主观理解,但是

9

却体现了魏源肯定美国政体,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如示例二:根据材料“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可知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既有批判也

有借鉴,言之有理即可。

如示例三:根据材料“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

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可知建国初历史教科书对美国政体存在一定偏见,其原因主要是从当时的国际环境考虑,体现了政治环境影响历史评价。

如示例四: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可知美国政体优越性与局限性兼具。材料一材料一中魏源从民本思想的角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可知肯定美国宪政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但美国政体也存在局限性,美国民主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黑人和工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如示例五: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可知,历史认识受时代背景、政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