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语文七下《社戏》word学案

河大版语文七下《社戏》word学案
河大版语文七下《社戏》word学案

《社戏》学案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弥散()蕴藻

()

漂渺()旺相()惮()撮

()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

(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

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齐读最后一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延伸:

9、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学习小结:

10、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1、阅读理解: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碰击磕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又体现了。

(4)、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5)、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

所闻:

(6)、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2分)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3、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4、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5、因为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11、(1)、点;磕。(2)、A

(3)、驾船技术高超;看戏心情急切。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5)、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6)、月夜航船。

(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侧面写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表现力看社戏时的急切心情。

河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3

河大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3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1. (8分) (2017九下·东台月考) 古诗文名句默写。 (1)精诚所至,________。(《庄子·渔父》) (2)万籁此俱寂,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 ________,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烈士暮年,________。(曹操《龟虽寿》) (6) 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都十分重要而不能偏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2. (7分)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3分) 3. (11分) (2017八上·环县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文章内容。2、了解作者的观点及论述方法。难点:正确理解“书非借不能读”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疏通法(领悟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与疏通文章是分不开的。在把握课文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而培养语感正是语言教学的核心之一。 2、开放学习法,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必备素质,创新学习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求学习者在创新学习过程中,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发展创造性。 3、教学辅助手段: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二、解题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写作背景①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②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③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因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四、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四年后以父丧为由,辞官归家,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自号随园主人,优游其中近50年。 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他对当时统治学术思想界的汉、宋学派都表示不满,特别反对汉学考据。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反对尊唐之说,不满神韵派,也批驳了沈德潜的主张,创为性灵派。 他在《随园诗话》中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这对当时的拟古和形式主义的风气,有极大的冲击力。他的诗作多写性灵,抒发闲情逸致,流连风花雪月,关乎民情者不多,缺少社会生活内容,但比那些模拟格调或以考据文字为诗的作品,却别具清新灵巧之风。有《小仓山房诗文集》。著名诗评有《随园诗话》。还有笔记体志怪小说专集《子不语》,虽然其中有些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但文笔流畅,叙事简洁婉曲。散文名篇有《黄生借书说》、《书鲁亮侪》等。袁枚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五、掌握字词 1 . 注音惴惴zhuìzhuì摩mó俟sì辄zh

(完整版)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全套教学案

7A UNIT 1 Making friends Ⅰ重点单词: world n. 世界country n. 国家Japan n.日本Germany n. 德国German adj.德国的n.德国人 grammar n.语法 blog n. 博客sound n. 声音everyone n.人人(谓语动词要用单数)hobby n.爱好(复数hobbies)age n. 年龄 elder adj. 年长的dream n. 梦想complete v. 完成us pron.我们 yourself pron.你自己friendly adj. 友爱的engineer n. 工程师 flat n.公寓mountain n. 山Ⅱ重点短语: 1.colse to 接近 = near 反义词:far (away)from 远离 2.go to school 去上学 3.be good at 擅长 =do well in 反义词:be bad /poor at=do badly in不擅长 4.make friends with 与……交朋友 make friends 交朋友 5.all over 遍及 6.I’d like to=I would like to 愿意 Ⅲ重点句型: 1.what does···mean? 2.welcome to 3.I like···because··· 4.My dream is to be··. 5.How old is/are ····? 6.What does ····do? Ⅴ详细讲解: 1.Read a G erman girl’s blog.(Page1) (1)German : ① adj.德国的(德国人的,德语的)This is a German car. ② n.德国人,是可数名词。复数形式要在后面加“s”。意为“德语”时,是不可数名词。 Eg.Germans speak German. 我还知道:中日不变,英法变,其余后面加S (关于单复数) 中国China,中国人/中文Chinese 日本Japan,日本人/日语Japanese, 法国France,法国人/法语French 英国England/Britain/U.K.英国人/英语English 法国人还可用Frenchman(pl.Frenchmen) 英国人还可用Englishman(pl.Englishmen) (2)girl’s 是名词“girl”的所有格形式,意为“女孩的···” 所有格:在名词后加上“’s”构成所有格,表示一种所属关系,表示“···的”它的构成有以下方式: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社戏》阅读练习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阅读练习新人教版 (一)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 ..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1.分析画曲线句子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文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双喜的、的特点。 3.“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 ..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的特点。 3.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4.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三)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2.“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 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 4.这段文字是从、、、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四)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有什么特点?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 ,说明了。 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九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次的讲演》知识点整理河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次的讲演》知 识点整理河大版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先生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先生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会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字词 .注音释义: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赋予:给予。 卑劣:卑鄙恶劣。 蛮横:粗暴而不讲理。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辩字组词: 厉:严厉恰:恰巧拨:挑拨赋:赋予 励:奖励洽:洽谈拔:选拔斌:同“彬”。 反义词: 光明正大──偷偷摸摸光荣──无耻光明──黑暗

(word完整版)上海沪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学期科学复习

七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 1. 溶质可以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溶液=溶质+溶剂(液体) 2. 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 3. 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可溶的物质,如食盐、硫酸铜。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称为不可溶物质,如沙粒、 粉笔屑。丙酮是可溶解的 碘可以溶解在酒精和丙酮中;碘不可以溶解在水和石蜡油中。 指甲油可以溶解在丙酮、乙酸乙酯中;指甲油不能溶解在水、煤油中。 4.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温度高低、搅拌与否、溶质颗粒大小。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搅拌的溶液比不搅拌 的溶液溶解快,溶质颗粒越小,溶解越快。设计实验时注意:A要有对照组B控制变量 5.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但它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除水以外的溶剂有酒精、汽油。 6. 干洗是利用水以外的溶剂溶解污渍,但是这种溶剂不能溶解衣料。 能使油渍扩散的是酒精、汽油;汽油是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 7. 紫色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酸红碱蓝) 8. 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酸无碱红) 指示剂的发现和制取:■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9. pH试纸的范围在1--14之间。pH〈7,溶液呈酸性(向红色发展)。pH=7,溶液呈中性(黄绿色)。pH〉7, 溶液呈碱性(向蓝色发展)。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强弱。酸碱性次序(某些物质):稀盐酸T柠檬、胃液T醋、柚子T橙、柠檬汁、醋酸T汽水、啤酒T食盐水、马铃薯、鲜奶T自来水、唾液、蒸馏水、血T蛋T 肥皂水、苏打水T牙膏T氨水T清洁剂T去污液T稀的氢氧化钠溶液 10. 往碱性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酸性溶液,pH值变小,酸性变强,碱性变弱。 往酸性溶液中滴入碱性溶液,pH值变大,酸性变弱,碱性变强。 相等强度的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混合后呈中性溶液(中和反应)。 11. 碱性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12. 雨水pH〈5.6时称酸雨,成分以硫酸和硝酸为主。硫酸由人排放的二氧化硫(来源于煤炭、石油等燃料) 转化而成;硝酸由氮氧化物(来源于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转化而成。。酸雨是由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引起的。 13. 在稀硫酸和稀硝酸中的幼苗枯萎,证明酸雨会幼苗的正常生长。 14. 酸雨的危害:植物死亡、刺激人的皮肤、有石料和金属有腐蚀作用。 15. 稀盐酸有腐蚀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放出氢气。酸与镁反应最剧烈,与锌反应较快,与铁反应缓慢,与铜 不反应。镁〉锌〉铁〉铜 16. 检测氢气的方法是:点燃气体会发出“噗”的爆炸声。 17. 稀盐酸与非金属碳酸钙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女口:碳酸钙粉末或大理石颗粒与稀盐酸反应。检测二氧化碳 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会出现浑浊。 18. 把酸碱废液倒入废液缸中,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若不慎将酸碱溶液滴在皮肤上,要先用水冲洗。

沪教牛津英语七年级上默写(中英互译)

1[?n?va?t]v.邀请 2[?k?spens?v]adj.昂贵的 3[t?:k tu:]说话;讲话;谈话4[?br????(r)] n.资料手册 5[?e?d??nt]n.代理人;经纪人 6[su:n]adv.不久;很快;马上7在(八月)底 8[sw?n]n.天鹅 9[re?z]v.提升;举起 10[?n??n?l] adj.国家的 11[br?k] n.砖 12[st??n] n.石头;石料;岩石13[?ma?nt?n] n.高山;山岳 14[?e?n??nt]adj.古老的 15[?h?stri]n.历史 16[??ntr?st] n.吸引力;趣味 17[?h?l?de?] n.假期 18[?w?nd?fl] adj.精彩的;令人高兴的19[??n?e?(r)] pron.另一(事物或人)

1invite[?n?va?t]v. 2expensive[?k?spens?v]adj. 3talk to [t?:k tu:] 4brochure[?br????(r)] n. 5agent[?e?d??nt]n. 6soon[su:n]adv. 7at the end of(August) 8swan[sw?n]n. 9raise[re?z]v. 10national[?n??n?l] adj. 11brick[br?k] n. 12stone[st??n] n. 13mountain[?ma?nt?n] n. 14ancient[?e?n??nt]adj. 15history[?h?stri]n. 16interest[??ntr?st] n. 17holiday[?h?l?de?] n. 18wonderful[?w?nd?fl] adj. 19another[??n?e?(r)] pron.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1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1

16《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 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 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 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沪教版牛津英语七上(初一上)词汇(含补充词汇)

Module One Unit One 1.relationship 亲属关系(可数) 2.relative亲戚(可数) 3.invite邀请(v.) 4.invitation邀请(n.) 5.perhaps也许 6.expensive贵的 7.cheap便宜的 8.brochure资料手册 9.agent代理人 10.plan a trip to Beijing计划一次北京之旅 11.invite sb. to do sth.邀请某人做某事 12.invite sb. to some place邀请某人去某地 13.send sb. sth.=send sth to sb.寄给某人某物 14.That’s a good idea.真是和好主意。 15.talk to sb. about sth.与某人谈论某事 16.get sth. from sb. 从某人哪里得到某物 17.the travel agent旅行社工作人员 18.ask sb. some questions about sth.问某人关于某事的一些问题 19.cost 花费 20.soon不久 21.at the travel agent’s在旅行社 https://www.360docs.net/doc/4f7340606.html,e back回来 23.on the sixteenth of August在八月十六日 24.at the end of August在八月底 25.thank you for doing sth.谢谢你做了某事 26.t ower 塔 27.brick 砖 28.mountain山 29.hold容纳 30.raise升起 31.national国家的 32.nation国家 33.international国际的 34.ancient古老的 35.history历史 36.take sb. to some interesting places带某人去一些有趣的地方 37.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 38.see sb. doing sth.看见某人做某事 39.the Great Wall长城 40.Tian’anmen Square天安门广场 41.in the centre of Beijing在北京中心 42. a huge open area一个很大的露天区域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科学计数法》教案

新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科学计数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 2.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3.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 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 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1.太阳的半径约696 000千米; 2.富士山可能爆发, 这将造成至少25 000亿日元的损失; 3.光的速度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 4.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 100 000 000. 这样的大数,读、写都不方便,如何用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二.攻克新知 方法一:用更大的数量级单位表示:如将300 000 000表示为3亿. 观察与探索: 1.计算110,310,510,1010,并讨论2210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2.练习: (1)把下面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1000,10000000,10000000000 (2)指出下列各数中是几位数:210,510,2110,10010 思考:利用前面的知识,你能把一个比10大的数表示成整数位是一位数的乘以n 10的形式吗?试试看. 100=1×________;3000=3×________;25000=2.5×________. 方法二: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定义: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n a 10 的形式,其中1≤a <

沪教牛津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沪教牛津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一、单词和短语 1.be able to do sth. /can 同义转换单选be(am, is, are,was,were)的形式的考察 2.more than/over(U8)同义转换 3.have to/must 同义转换两者区别:客观需要/主观看法/have to 有各种时态形式 4.breathe/bri:e/V. /breath n. 给单词写单词 5.such as…列举整体之中的部分同类人或事物作例,之前一般用逗号和主句隔开,之后没有逗号,直接加名词性短语,相当于like或for example 6.without+(doing)sth.=if there is no sth.同义转换10给词填空 7.be nervous about/of (doing) sth. 8.leave+SP“离开某地”/ leave for+SP“动身去某地”/leave+SP.+for+SP.“离开某地去某地” 9.tie (tying) (lie lying die dying) 10.work V.“运转,运行”N.工作(不可数)作品(可数)工厂(works) 11. in one’s sleep “在某人的睡梦中;在某人睡着的时候” 12.a large/small amount of +N[U] 大/少量的 13. space 太空(前用零冠词,不可数) 14. feel…about…“对……感到……”

15.in the centre of…“在……中心,在……中央”in the middle of…“在……(时间、长度、过程等)的中间”同义代换翻译 16.exciting/excited sb.be excited about…interesting/interested sb.be interested in... 17.place(s) of interest 18.light(过去式:lighted/ lit) V. light up“点亮,照亮”N. “光,光线”不可数adj.“轻的,浅色的,明亮的” 19.natural /nature 20.derect /direction 表示“朝……方向”,用介词in in all directions= in every direction 四面八方 21.sightsee /sightseeing“观光、游览”go sightseeing去观光游览给词填 22.beautiful /beauty 给词填空 23.tradition /traditional 给词填空 24.enjoy (doing) sth. 25. just,副词“正好,恰好”,常用于肯定句。也可意为“仅仅”完型 26.across介词“在……对面”区分across prep. cross v. through prep. 给词填空单选 27.bring/take“带来”,是指把某物从别的地方带到说话的地方来。bring…from…take“带走”,get“去取”。take…to… 28.outside /inside(u8)/around单选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4(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4(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4(参考文本)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设疑导入。 1.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2.指导学生读“预习提示”,概括要点:这是一篇小说,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但“我”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小说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3.设疑引入: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戏?真的那么好吗?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写社戏的?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听教师朗读,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对岸》教案

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对岸》教案 广宗县广宗镇中学刘信英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和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3、体会诗在表达上的方法。 4、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两课时 教学准备: 拜读泰戈尔《新月集》的其它诗篇,对《新月集》的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把握预习时把两首诗结合来读,整体感知,并把不懂的词语、内容划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对岸》 一、导入 1、介绍泰戈尔和他的《新月集》。 2、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检查预习情况。 3、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2、学生反馈,师小结。 第一部分:述说了“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对岸有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 第二部分:“我”非常向往河对岸,那里是“我”眼中恬美神奇的乐土。 第三部分:写孩子想像自己到达了对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篇散文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可着重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孩子为什么渴望到对岸去?设想一下,此岸情况如何?对岸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两幅图? (2)第一部分:理解“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衰叫”,这个岛有什么情况?“肩上扛着犁头,去对岸耕耘他们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表明对岸有一片怎样的土地? (3)第二部分:品味“据说”。这里描绘了怎样一幅美好的画,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思想特点。 (4)第三部分:“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有何含义?“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写出孩子怎样的情况?“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做事。”写出孩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何

七年级英语(上)(沪教牛津版)期末检测题附详解

期末检测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Ⅰ.听力试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一、听句子,根据所听内容选择对应的图片。句子读两遍。(共5分) 二、听句子,根据所听内容选择正确的应答语。句子读两遍。(共5分) 6. A. Hello, Jack. B. Nice to meet you, too. C. How are you? 7. A. E-R-A-S-E-R. B. Yes, I am. C. Yes, I can. 8. A. Yes, it is. B. No, it isn’t. C. It is under the chair. 9. A. Yes, he does. B. No, she doesn’t. C. I like them. 10. A. History. B. Action movies. C. Soccer. 三、听对话,根据所听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对话读两遍。(共5分) 11. Ann is a(n) _______. A. student B. math teacher C. English teacher 12. When is Ann’s birthday? A. On December 21. B. On November 3. C. On August 3. 13. What’s Ann’s favorite sport? A. Basketball. B. Running. C. All kinds of games. 14. How does she go to work? A. She takes a bus. B. She walks to work. C. She runs to work. 15. She plays sports with _______ after class. A. her friends B. her students C. her sisters 四、听短文,根据所听内容选择正确答案。短文读两遍。(共5分) 16. Where is Tom from(来自)?

七年级语文上册 社戏课文全解苏教版

《社戏》课文全解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大抵d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怠dài 凫fú水:游泳。 潺潺chán 踊yǒng跃yu 船篷péng 家眷juàn 皎jiǎo 屹y 踱du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国民党官方文人及其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1936年初

河大版九年级上语文第15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河大版九年级上(2019版)语文第15课《湖 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以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学生读注释①,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沪教牛津版英语七年级上unit1课文

Passage 1 Anna’ s blog Hello everyone. Welcome to my blog. About me My name is Anna. I’ m from Germany. I’ m 11 years old. I’ m tall and thin. I have long hair. I live with my family in a house close to some mountains. My mum is an Art teacher. My dad is a doctor. I have an elder sister and an elder brother. About my school and my hobbies Every day, I go to school by school bus. My favorite subjects are Maths, Art and Science. I like my school because the teachers are all very friendly. My dream is to be an engineer. I like many sports. I ’ mgood at swimming and playing basketball. These are my favorite hobbies. 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ng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mail me, please. 1

七年级语文上册10《社戏》练习苏教版

十社戏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棹.船( ) 不dàn() 潺潺.( ) cuān duo() 凫.水( ) 归xǐng() 家眷.( ) jiǎo()洁piāo miǎo() jiū()葛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一一找出并画上“____”,然后按顺序改正。 迷散宽慰消夏涌跃鱼火 惹眼朦胧扫兴怠漫 改正 3.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括号里。 (1)三十年前,我曾到过柳林镇,说起印象,确实很朦胧 ..了。( )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5.阅读下面的语段,找出其中的病句并在后面横线上修改。 ①社戏源于浙江绍兴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的习俗。②这种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临时搭建)上演出。③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④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城隍、土地等诞辰祭祀活动中的戏。⑤乡村流行邀请亲友看社戏。 ⑥届时,各户置备酒肴,杀猪宰羊,款待宾客。 第____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7.《社戏》描写了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写出你对“童年”的感受。 童年是什么?童年是上树采摘的那枚桑果,让人咀嚼不尽;童年是那只折叠的纸船,让人遐想万千;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