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

分子生物
分子生物

1.基因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基因及基因表达产物的存在状态,对人体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基因诊断检测的目标分子是DNA、RNA,也可以是蛋白质或者多肽

2.基因诊断依据:

①DNA、RNA或蛋白质水平变化,如病毒基因及其转录产物在体内从无到有、癌基因表达水平从低到高;

②基因结构变化,如点突变引起基因失活、染色体转位引起基因异常激活或灭活。

3.基因诊断的特点:高特异性、高灵敏性、早期诊断性、

应用广泛性

4.基因诊断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DNA 的突变造成DNA片段中碱基序列不同,变性为单链

后在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构象不同(单链构象多态性),利用迁移率的差别可使各种序列不同的单链分离开来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由于DNA 变异产生新的酶切位点或原有的酶切位

点消失,在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时产生不同长度或不同数量的片段。

?DNA序列测定(DNA sequencing)

?生物芯片(biochips)

?Western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5.核酸分子杂交

概念:以DNA的变性、复性为理论基础,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DNA或RNA),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经过复性处理后,形成异源双链的过程

原理:在DNA复性过程中,如果把不同DNA单链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或把DNA与RNA放在一起,只要在DNA或RNA的单链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碱基配对关系,就可以在不同的分子之间形成杂化双链(heteroduplex)

6.核酸分子杂交分类:Southern 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斑点杂交、反向斑点杂交、原位分子杂交、固相夹心杂交法

7.基因治疗:指将目的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病毒载体介导或者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内,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对疾病起治疗作用。

8.基因治疗的策略:

(一)基因置换:指将特定的目的基因导入特定细胞,通过定位重组,导入的正常基因,以置换基因组内原有的缺陷基因。目的:将缺陷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桥正。

基因同源重组技术又称为基因打靶:基因打靶通常是指用含已知序列的DNA片段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整合至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的一种外源DNA导入技术。

基因打靶原理:首先获得ES细胞系,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带有研究者预先设计突变的中靶ES细胞。通过显微注射或者胚胎融合的方法将经过遗传修饰的ES细胞引入受体胚胎内。经过遗传修饰的ES细胞仍然保持分化的全能性,可以发育为嵌合体动物的生殖细胞,使得经过修饰的遗传信息经生殖系遗传。获得的带有特定修饰的突变动物提供研究者一个特殊的研究体系,使他们可以在生物活体中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

(二)基因添加: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靶细胞表达其本身不表达的基因。

(三)基因干预:采用特定的方式抑制某个基因的表达,或者通过破坏某个基因的结构而

使之不能表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自杀基因治疗:将“自杀”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这种基因编码的酶能使无毒性的

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代谢物,诱导靶细胞产生“自杀”效应,从而达到清除肿瘤细胞

的目的。

(五)基因免疫治疗: 通过将抗癌免疫增强细胞因子或MHC基因导入肿瘤组织,以增强肿

瘤微环境中的抗癌免疫反应。

9.基因治疗的技术应用:

(一)遗传病基因治疗

(二)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研究: 基因干预技术、自杀基因治疗

、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提高化疗效果的辅助基因治疗:

药物增敏基因治疗;耐药基因治疗

(三)病毒性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调节机体免疫应答、

抗病毒复制

10.基因表达分析分为:

封闭性系统研究方法:例如DNA微阵列、Northern印迹、实时RT-PCR等方法,其应用范围

仅限于已测序的物种,只能研究已知的基因。

开放性系统研究方法: 如差异显示PCR、双向基因表达指纹图谱、分子索引法、随机引物PCR指纹分析等,可以发现和分析未知的基因。

11.检测mRNA常用的实验方法及原理:

(一)基于杂交原理的方法可检测mRNA表达水平

1.Northern印迹:既可分析mRNA表达又可验证cDNA新序列,是一种基于RNA-DNA 杂交原理建立的一种RNA分析技术

2.核糖核酸酶保护实验:可用于mRNA定量和RNA剪接分析,是一种基于杂交原理分析

mRNA的方法,既可对mRNA进行定量分析又可研究其结构特征,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高。

3.原位杂交:①可对mRNA进行区域定位②是利用杂交原理建立的组织原位mRNA检测技

术,可对细胞或组织中原位表达的mRNA进行区域定位。同时也可作为定量分析的补充。

③通过设计与目标mRNA碱基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序列,标记后作为探针;该探针能够

特异性地与目标靶序列杂交,检测标记信号来确定基因在组织和细胞内表达的区位信息。④虽然原位杂交在功能性方面提供的信息较少,但是该技术还是被广泛用于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分析,这是因为其较高的稳定性、较广泛的靶点和组织适用性。

(二)两种变换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是常用的mRNA检测方法

1.反转录PCR(RT-PCR):可用于mRNA的半定量分析。它是以mRNA为模板,体外扩增cDNA,再以cDNA为模板进行特定基因转录产物的PCR扩增。RT-PCR技术一般用于RNA的定性分析;如果设置阳性参照,则可对待测RNA样品进行半定量分析

2.实时定量PCR(RQ-PCR):常用于mRNA的定量分析是定量分析mRNA的最通用、最快速、最简便的方法,该方法是对PCR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2.通过蛋白质检测揭示基因翻译水平的表达特征实验方法与原理:

(一)采用特异抗体经Western印迹可直接测定基因编码多肽:Western印迹(Western blot)是一种免疫印迹技术,其基本原理与核酸分子杂交相似,只是以偶联标记

物的抗体分子作为探针,检测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的蛋白质/多肽分子。当在蛋

白质水平上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活性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Western印迹对

细胞或组织的总蛋白质中的特异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是一种建立在抗原-抗体反应基础上的蛋白质分析基本方法。

该方法不需经电泳分离待检样品蛋白质,而是预先将样品包被在支持体上,以后反应过程与Western印迹大致相同——顺序结合(即“吸附”)特异抗体(一

抗)及与酶连接的第二抗体(也可预先包被抗体,“吸附”抗原),再进行酶-底

物反应。反应后通过专门的酶标仪测定、记录数据。

(三)免疫组化实验可对组织/细胞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原位检测: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与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原理相同,

都是利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显色反应,在组织或细胞原位

检测特定抗原(即目标蛋白质)的方法,简称为免疫组化实验。近年来由于荧光

标记抗体的广泛应用,这两种方法又被统称为免疫荧光法。

(四)流式细胞术用于分析表达特异蛋白质的阳性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在细胞水平分析特定蛋白质的基本原理也是抗原-抗体反应,它利用荧光标记抗

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经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荧光信号,从而根据细胞表达特定

蛋白质的水平对某种蛋白质阳性细胞(即特异基因表达的细胞)作出判断。

13.高通量检测技术

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技术是在大量核酸、多肽信息累计(即资料库)基础上,采用微板作为分子载体,制作集成“芯片”,以自动化操作系统进行分子杂交的试验过程

14.高通量检测技术成为基因表达研究的有力工具

(一)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在基因水平高通量地分析基因表达

1.基因芯片已成为基因表达谱分析的常用方法

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DNA芯片(DNA chip), 是将大量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包括寡核苷酸、cDNA、基因组DNA、microRNA等) 集

成在同一基片上,组成密集分子排列,通过与标记样品进行杂交,检测、获取细

胞或组织的基因信息。

2.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新一代基因表达谱分析方法

(二)蛋白质芯片和双向电泳可在蛋白质水平高通量地分析基因表达

1.蛋白质芯片;是一种对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进行高通量分析的技术。

是将具有高度亲和特异性的探针分子(如单克隆抗体)固定在基片上,用以识别复杂生物样品溶液中的目标多肽;蛋白质功能芯片可用来研究蛋白质修饰、蛋白质-蛋白质/DNA-蛋白质/RNA-蛋白质,以及蛋白质与脂质、蛋白质与药物、酶与底物、小分子-蛋白质等的相互作用。

根据蛋白质芯片制作方法和用途不同,可将其分为

1. 蛋白质检测芯片

2. 蛋白质功能芯片两大类

蛋白质检测芯片包括:

1.抗体芯片

2.抗原芯片

3.配体芯片

4.碳水化合物芯片等

2.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普遍用于蛋白质表达谱的分析和鉴定

原理: 根据蛋白质分子的两个属性——等电点和分子质量——将蛋白质混合物进行分离。电泳结果经染色后,即可对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表达谱进行比较;还可从凝胶中将特定的蛋白质点切下,经胰蛋白酶消化后得到短肽片段,利用质谱(mass spectrum)技术进行定性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

15.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基因功能注释

(一)通过序列比对预测基因功能

(二)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芯片数据

(三)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蛋白质结构来预测蛋白质功能

16.利用生物网络全面系统地了解基因的功能

(一)利用生物网络研究基因调控

(二)利用生物网络研究信号转导

(三)利用生物网络研究代谢途径

(四)利用生物网络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

17.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鉴定技术

一、采用功能获得策略鉴定基因的功能

基因功能获得策略即通过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某一细胞或个体中,使其获得新的或更高水平的表达,通过细胞或个体生物性状的变化来研究基因的功能。常用的方法有转基因和基因敲入技术等。

(一)用转基因技术获得基因功能

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受精卵或胚胎干细胞中,通过随机重组使外源基因插入细胞染色体DNA,再将受精卵或胚胎干细胞植入受体动物的子宫,使得外源基因能够随细胞分裂遗传给后代

(二)基因敲入可以实现基因的定向插入

基因敲入( gene knock-in)是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用某一基因替换另一基因, 或将一个设计好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基因组的特定位点,使之表达并发挥作用。通过基因敲入,可以研究特定基因在体内的功能;也可以与之前基因的功能进行比较;或将正常基因引入基因组中置换突变基因以达到靶向基因治疗的目的。

二、采用功能失活策略鉴定基因的功能

基因功能研究的功能失活策略是通过观察,细胞或个体的某一基因功能被部分或全部失活后,细胞生物学行为或个体遗传性状表型的变化,来鉴定基因的功能。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基因敲除、基因沉默。

(一)基因敲除可以使基因的功能完全缺失

基因敲除技术是利用细胞染色体DNA可以与导入的外源DNA在相同序列的区域发生同源重组的现象,在ES细胞中定点破坏内源基因,然后利用ES细胞发育的全能性,获得带有预定基因缺陷的杂合子,通过遗传育种最终获得目的基因缺陷的纯和个体。

(二)基因沉默可以使基因的功能部分缺失

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是指由外源基因导入引起的生物体内的特定基因不表达或表达受抑制的现象。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沉默技术包括:

1.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RNAi)

2.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N)

RNAi是指双链RNA介导同源序列的mRNA特异性降解,导致的转录后基因沉默

反义寡核苷酸是指能与mRNA互补配对的RNA分子,长度一般为20nt左右

三、随机突变筛选策略

18.基因打靶的原理和基本步骤

1.首先, 从小鼠囊胚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 然后利用细胞内的染色体DNA可以

与导入细胞的外源DNA,在相同序列的区域内发生同源重组的原理,用含有正-负筛选标记的打靶载体,对胚胎干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实施“打靶”;

2.之后将“中靶”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回小鼠囊胚( 受精卵分裂至8个细胞左右即为囊

胚, 此时受精卵只分裂不分化) , 移植进去的中靶胚胎干细胞钻入囊胚胚层, 与囊胚一起分化发育成相应的组织和器官;

3. 最后诞生出具有基因功能缺陷的“嵌合鼠”。由于中靶的胚胎干细胞保持分化的全能

性, 因此它可以发育成为嵌合鼠的生殖细胞, 使得经过定向改造的遗传信息可以代代相传。

19.细胞在转导信号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式

①改变细胞内各种信号转导分子的构象

②改变信号转导分子的细胞内定位

③促进各种信号转导分子复合物的形成或解聚

④改变小分子信使的细胞内浓度或分布等

20.受体:(receptor)是信息分子的接收分子,化学本质是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

?受体的作用:

?识别外源信号分子,即配体(ligand);

?转换配体信号,使之成为细胞内分子可识别的信号,并传递至其他分子引起细胞应答。

21.受体按照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分为:

细胞表面受体:接收的是不能进入细胞的水溶性化学信号分子和其他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水溶性激素分子、黏附分子等。

细胞内受体:接收的信号是可以直接通过脂双层胞膜进入细胞的脂溶性化学信号分子,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维甲酸等

22.细胞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大类:

离子通道型膜受体

G-蛋白偶联的七跨膜受体

酶依赖的单跨膜受体

23.G蛋白

?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G protein)简称G蛋白,亦称GTP结合蛋白,是一类信号转导分子,在各种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转导信号给不同的效应蛋白。

?G蛋白结合的核苷酸为GTP时为活化形式,作用于下游分子使相应信号途径开放;

当结合的GTP水解为GDP时则回到非活化状态,使信号途径关闭。

?G蛋白主要有两大类:

异源三聚体G蛋白:与7次跨膜受体结合,以α亚基(Gα)和β、γ亚基(Gβγ)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膜内侧

?低分子量G蛋白(21kD)

24.小分子细胞内信使的特点

①在完整细胞中,该分子的浓度或分布在外源信号的作用下发生迅速改变;

②该分子类似物可模拟外源信号的作用;

③阻断该分子的变化可阻断细胞对外源信号的反应;

④在细胞内有确定的靶分子;

⑤可作为别位效应剂作用于靶分子;

⑥不应位于能量代谢途径的中心。

25. 生物利用蛋白质复合物系统完成信号转导功能的优势是

①复合体中信号转导分子之间直接接触,可有效、迅速传递信号;

②多个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可产生放大效应;

③可以根据细胞外信号强弱形成有差别的信号复合体,输出多种信号,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果;

④信号转导复合体增加了信号转导反应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调控层次,使调节更精细、更准确

26.细胞信号转导的规律和特征

?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信号迅速发生并迅速终止,反应过程具有级联放大效应。

?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系统具有通用性;细胞内一些信号转导分子和信号转导通路需要为不同的受体所共用,但是各种细胞又有其特殊的方式严格控制信号转导的特异性流向。

?影响细胞可以对外源信息做出特异性反应的因素包括:细胞间信息分子的浓度、相应受体的分布与含量、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的种类和含量等。

?不同组织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一信号转导分子,但是相互作用的分子可以不同,蛋白激酶的底物也可能不一样,从而导致输出信号的差别。

27.细胞内存在复杂的控制基因表达的信号转导网络

(一)信号转导通路在转录水平调控基因表达

(二)信号转导网络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

(三)细胞内有几种(形式)连接信号转导通路与基因表达的重要开关

(四)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是信号转导网络控制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

28.蛋白相互作用结构域有如下特点

①一个信号分子可以含有两种以上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构域,因此可以同时与两种以上的其他信号分子结合;

②同一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构域可存在于多种不同的分子中。这些结合结构域的一级结构不同,因此对所结合的信号分子具有选择性,这是信号分子相互作用特异性的基础;

③这些结构域本身均为非催化结构域。

29.核受体:细胞内的受体蛋白有的位于细胞核内,有的位于细胞质中,但是大多为DNA结合蛋白,具有转录因子活性,直接调节细胞的基因表达,因此被称为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NR)30.配体类型或结构域是核受体超家族分类的依据

31.细胞膜受体依据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的差异可以分为3种类型

?离子通道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单次跨膜受体

32.三种膜受体的特点

33.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得名于这类受体的细胞内部分总是与异源三聚体G蛋白结合,受体信号转导的第一步反应都是活化G蛋白。

34.G蛋白的活化启动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途径的基本模式

①配体与受体结合;

②受体活G蛋白;

③ G蛋白激活或抑制效应分子;

④效应分子改变第二信使的含量与分布;

⑤第二信使作用于相应的靶分子,使之构象改变,从而改变细胞的代谢过程及基因表达等。GPCR受体信号转导的第一步反应都是活化G蛋白

35.单跨膜(酶偶联)受体介导信号的终效应分子许多是转录调节因子

?酶偶联受体指那些自身具有酶活性,或者自身没有酶活性,但与酶分子结合存在的一类受体。

?这些受体大多为只有1个跨膜区段的糖蛋白,亦称为单跨膜受体。

?酶偶联受体种类繁多,但是以具有PTK活性和与PTK偶联的受体居多。

?酶偶联受体大部分是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受体,它们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主要是那些调节蛋白质的功能和表达水平、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

36.常见的酶偶联受体

◆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

(receptors tyrosine kinases,RTKs)

◆蛋白酪氨酸激酶偶联受体

(tyrosine kinase-coupled receptors,TKCRs)

◆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receptors tyrosine phosphatases,RTPs)

◆受体型蛋白丝/苏氨酸激酶

(receptors serine/threonine kinase,RSTK)

◆受体型鸟苷酸环化酶

(receptors guanylate cyclases,RGCs)

37PTK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的基本模式

①结合配体后受体形成二聚体或寡聚体;

②第一个蛋白激酶被激活。对于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受体来说,此步骤是激活受体胞内结构域的蛋白激酶活性;对于没有蛋白激酶活性的受体来说,此步骤是受体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激活与它紧密偶联的蛋白激酶;

③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修饰激活下游信号转导分子,通常是继续活化下游的一些蛋白激酶;

④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修饰激活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反式作用因子等,影响代谢途径、基因表达、细胞运动、细胞增殖等。

?38.启动子(promoter):是一段能被蛋白质识别的、参与特定基因转录调控的DNA序列。

?共有序列和启动子所处的位置是研究启动子的重要线索

39.启动子的结构分析

?利用PCR技术克隆启动子

?利用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研究启动子:足迹法(酶足迹法,化学足迹法)、电泳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染色体免疫沉淀(ChIP)

?生物信息学预测启动子

40.启动子的结构特征

典型启动子

核心启动子:一般在TSS上游-35区域以内

近端启动子:一般涉及TSS上游几百个碱基

远端启动子:一般涉及TSS上游几千个碱基

含有增强子或沉默子

41.报告基因

是研究者们为了制造一种可在细胞培养条件下或动植物体内作为筛选标志的易检测信号,通过分子生物学操作将发光蛋白或酶的编码基因附加到一个感兴趣基因上或插入基因调控序列下游,从而监测感兴趣基因的表达或分析基因调控序列的活性

42.报告基因的应用

?监测基因的转染效率

报告基因与目的基因分别插入各自启动子下游,实现报告基因的组成性表达模式

?监控目的基因的表达

报告基因与目的基因融合共同受控于一个启动子,报告基因的表达即代表目的基因的表达?研究启动子的活性

报告基因插入被研究启动子下游,通过观察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推测启动子活性

43.mRNA的选择性剪接 (alternative splicing):

?是指基因外显子转录产物RNA以不同方式进行切割再连接的过程

?经剪接所产生的mRNA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蛋白质,从而导致一个基因可以编码一个以上蛋白质

44.PCR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RT-PCR

?荧光定量PCR

?多重-PCR

?PCR-ASO

?AS-PCR

?PCR-SSCP

?PCR-RFLP

45.反转录病毒载体的特点

①反转录病毒包膜上env编码的糖蛋白,能够被许多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从而使反转录病毒携带的遗传物质高效地进入靶细胞。

②反转录病毒结构基因gag、env和pol的缺失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活性。

③前病毒通过LTR高效整合至靶细胞基因组中,有利于外源基因在靶细胞中的永久表达

④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以出芽的方式分泌至辅助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易于分离制备。

46. 腺病毒的优点

基因导入效率高,对人类安全;

宿主范围广

基因转导与细胞分裂无关

重组腺病毒可通过口服经肠道吸收、或喷雾吸入或气管内滴注;

腺病毒载体容量较大,可插入7.5 kb外源基因

47.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

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单体与DNA混合后,可以自动形成包埋外源DNA的脂质体,然后与细胞一起孵育,即可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外源DNA(即目的基因)转移至细胞内,并进行表达。

48.受体介导转移技术

将DNA与细胞或组织亲和性的配体偶联,可使DNA具有靶向性。这种偶联通常通过多聚阳离子(如多聚赖氨酸)来实现。多聚阳离子与配体共价连接后,又通过电荷相互作用与带负电荷的DNA结合,将DNA包围,只留下配体暴露于表面。这样形成的复合物可被带有特异性受体的靶细胞吞饮,从而将外源DNA导入靶细胞。

49.基因直接注射法的优点

?制备具有调控部件的质粒DNA重组体的技术较容易;

?排除病毒载体可能潜在的致癌性或其他副作用;

?导入的基因不需整合即可表达,避免了反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整合后,一旦发生副作用不易中止或逆转的缺点;

?基因直接注射法可反复使用,而病毒载体则可能诱导体内免疫应答,致使反复治疗效果下降

50.反义RNA的优点

(l)安全性高

(2)反义RNA设计和制备方便

(3)具有剂量调节效应

(4)能直接作用于一些RNA病毒

51.RNA干扰现象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一种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在此过程中,与双链RNA有同源序列的信使RNA(mRNA)被降解,从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52.RNA干扰的机制

(1)小干扰性RNA(siRNA)

(2)siRNA与细胞内的某些酶和蛋白质形成复合体,称为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该复合体可识别与siRNA有同源序列的mRNA,并在特异的位点将该mRNA切断

53.印迹技术

利用各种物理方法使电泳胶中的生物大分子转移到NC等各种膜上,使之成为固相化分子。这一技术类似于用吸墨纸吸收纸张上的墨迹,因此称之为“blotting”,译为印迹技术

54.探针技术

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标记其末端或全链的已知序列的多聚核苷酸链被称为“探针”,探针可以与固定在NC膜上的核苷酸结合,判断是否有同源的核酸分子存在。

55.PCR体系基本组成成分

?模板DNA

?特异性引物

?耐热DNA聚合酶

?dNTPs

?Mg2+

56.PCR技术的主要用途

(一)PCR技术分析基因及其产物

(二)PCR技术可以进行实时、定量分析

(三)PCR结合免疫沉淀扩增与蛋白质结合的DNA序列

57.DNA芯片

在固相支持物上有序固化寡核苷酸或DNA探针,与待测荧光标记样品进行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比较和分析,得出样品的遗传信息(基因序列及表达);亦被称作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 58.蛋白质芯片

是将高度密集排列的蛋白分子作为探针点阵固定在固相支持物上,当与待测蛋白样品反应时,可捕获样品中的靶蛋白,再经检测系统对靶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技术。

蛋白质芯片作用原理:蛋白质分子间的亲和反应

59.常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

?酵母双杂交

?各种亲和分析(标签蛋白沉淀、免疫共沉淀等)

?荧光共振能量转换效应分析

?噬菌体显示系统筛选

60. 酵母单杂交技术

由J. Li于1993年从酵母双杂交技术发展而来,是体外分析DNA与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

种方法;通过对酵母细胞内报告基因表达状况的分析,鉴别DNA结合位点并发现潜在的结合蛋白基因

61.克隆(clone):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获取同一拷贝的过程称为克隆化(cloning),即无性繁殖。

62.重组DNA技术

又称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或DNA克隆(DNA cloning)或基因克隆(gene cloning) 技术,是指在体外利用酶学方法将目的DNA片段与能自主复制的遗传元件(又叫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进而在受体细胞中复制、扩增,从而获得单一DNA分子的大量拷贝。

克隆目的基因后,针对该基因进行特定蛋白质或多肽制备以及定向改造基因结构所用的方法及相关的工作统称为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因此,重组DNA技术又称为基因工程技术。

63. 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异序列,切割DNA

?DNA连接酶:催化DNA中相邻的5′磷酸基和3′羟基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DNA切口封合或使两个DNA分子或片段连接

?碱性磷酸酶:切除末端磷酸基

?反转录酶:合成cDNA;替代DNA聚合酶I进行填补,标记或DNA序列分析

?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末端转移酶):在3′羟基末端进行同聚物加尾

?DNA聚合酶Ⅰ:合成双链cDNA分子或片段连接;缺口平移制作高比活性探针;DNA序列分析;填补3′末端

?DNA聚合酶I大片段:又名DNA聚合酶I大片段,具有完整DNA聚合酶I的5→'3'聚合、3→'5'外切活性,而无5→'3'外切活性。常用于cDNA第二链合成,双链DNA 3'末端标记等?Taq DNA聚合酶:常用于PCR;产物的3′末端带有A,可用于T-A克隆

?多核苷酸激酶:催化多聚核苷酸5′羟基末端磷酸化,或标记探针

64.同尾酶:有些限制性内切酶虽然识别序列不完全相同,但切割DNA后,产生相同的黏端,这样的酶彼此互称为同尾酶。这两个相同的黏端称为配伍末端

65.同工异源酶:能识别同一序列(切割位点可同或不同)但来源不同的两种酶互称同工异源酶(isoschizomer)或同裂酶

66.PCR的过程

?变性(Denaturing): 经加热使模板DNA 从 dsDNA 变成ssDNA

?退火(Annealing): 引物与模板DNA杂交

?延伸(Extension): DNA 合成

67.载体(vector)是为携带感兴趣的外源DNA,实现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的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按功能分:①克隆载体为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被扩增而特意设计的载体称为克隆载体②表达载体为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可转录和翻译成多肽链而特意设计的载体称为表达载体。

?按基本元件的来源不同: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黏粒载体、病毒载体、人工染色体载体等

68.克隆载体特点:至少有一个复制起点(origin of replication, ori)、至少有一个选择性标志(selection marker)、有适宜的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切点:称为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ing sites,MCS)、应有较高的拷贝数

69常用克隆载体:

?质粒:能在宿主细胞内独立自主复制;带有某些遗传信息, 会赋予宿主细胞一些遗传性状

?噬菌体

?穿梭载体:人工构建,含有不止一个复制起点,能携带外源DNA序列在不同种类宿主细胞中复制、扩增

70. 目前原核表达载体常使用的启动子有以下几种

●Lac启动子(乳糖启动子)

●Trp启动子(色氨酸启动子)

●Tac启动子(乳糖和色氨酸的杂合启动子)

●PL和PR启动子(λ噬菌体的左向和右向启动子)

●T7启动子

71.一个理想的病毒表达载体,通常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使用安全,对宿主细胞无毒副效应;

②能容纳较大的外源DNA片段且转染效率高;

③所产生的病毒效价高;

④外源基因在靶组织或靶细胞中能长期、稳定表达

⑤病毒的靶向性强;

⑥外源基因的表达具有可控性。

72.黏粒(cosmid):又称粘性质粒或装配型质粒,是由λ DNA的cos区与质粒重新构建而成

的杂合双链环状DNA载体。

?黏粒的特点:

①含有质粒的抗性标记基因及复制起点和多克隆位点,可按质粒的方式在宿主菌中进行自主复

制;

②带有λ噬菌体DNA的cos序列,可进行体外包装;

③黏粒本身较小,但能容纳高达50 kb的外源DNA片段;

④非重组体黏粒很小,故不能在体外进行包装,所以有利于后续阳性克隆的筛选;

⑤黏粒因缺乏全部λ基因,不会产生噬斑,但在选择培养基平板上形成菌落,这一点也与质粒

载体一致

73.细菌的感受态

细菌易于接纳外源物质的一种天然状态,在细菌的对数生长前期,为了分裂增殖的需要,细菌胞膜上会表达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利于外源物质穿透胞膜,帮助细菌吸收外源营养物质。基因工程操作中,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也可使细菌处于感受态。处于该状态的细菌被称为感受态细胞。

74. 外源基因在原核表达体系中表达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转录与翻译

(1)将外源基因置于强启动子和SD顺序(核糖体结合位点)控制下

(2)删除内含子和5′非编码区

(3)维持正确开放阅读框架(ORF)

(4)mRNA稳定且可被有效翻译和折叠,形成的蛋白质不被降解

75. 影响原核表达体系有效表达外源基因的因素

? 1. 目的基因的组成序列是决定外源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

? 2. 表达载体是决定外源基因表达的另一关键因素

? 3. 受体菌能明显影响目的基因的表达

? 4. 目的蛋白的存在形式也能明显影响目的基因的表达效率

76. 提高原核表达水平及目的蛋白溶解性的策略

①更换启动子

②改变诱导条件

③使用偏嗜性密码子

④使用蛋白酶缺陷的宿主菌

⑤进行分泌表达

⑥采用融合表达

⑦与分子伴侣或折叠酶共表达

⑧调整SD序列与起始密码子之间的距离,使mRNA在核糖体上定位后,翻译起始密码子正

好进入核糖体的P位

77.原核表达体系有以下优势:

①宿主菌遗传背景和生理特性清楚,有多种工程菌株可供选择

②原核细胞繁殖能力强,操作简便、省时

③大规模发酵成本低,生产潜力大

④表达水平一般较真核系统高,且下游工艺简单、易于控制

78.原核表达系统的主要缺点:

①原核细胞缺乏真核细胞所特有的翻译后加工修饰系统(如糖基化、磷酸化等),因此,针对这些需经修饰的蛋白,无法用原核表达体系获得有活性的产物

②目的基因不能是含有内含子的DNA

③细菌本身产生的内毒素等热原不易去除干净,为产品纯化增加了难度

④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常形成包涵体,提取和纯化步骤繁琐,而且蛋白复性较困难,容易出现肽链的错误折叠等问题

79. 包涵体及其特点

?包涵体(inclusion body):存在大肠杆菌胞浆中的由不溶性蛋白质聚集折叠形成的晶状结构物

?包涵体的特点;

?大小0.5~1.0μm

?比重在1.2左右

?内含复杂成分:错误折叠的表达蛋白质, RNA聚合酶的四个亚基,外膜蛋白,16sRNA,质粒DNA,脂类,糖类等

?不溶于水,加入强的蛋白质变性剂方可溶解,例如6~8mol/L盐酸胍,9~10mol/L尿素80. 与原核表达体系相比,真核表达体系(特别是以哺乳类细胞作为宿主细胞的表达体系)有如下优点

①目的基因既可是基因组DNA,也可是cDNA,转录后能进行加工

②目的基因的表达可受到更严格地调控,能对所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确保二硫

键的精确形成,能正确进行糖基化、磷酸化、寡聚体的形成等加工

③可使蛋白进行分泌表达,从而有利于蛋白的分离纯化

④所表达的目的蛋白不易被降解,且对宿主细胞的影响较小

81.与原核表达体系相比,真核表达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

①宿主细胞繁殖速度慢,培养条件要求高

②蛋白表达水平低

③整个操作过程复杂、费时、成本高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1、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以核酸或蛋白质为分析材料,通过分析基因的结构、表达的变化和由此而导致的基因功能的改变,为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提供更准确、更科学的信息和依据的一门学科。 2、请说明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临床试验诊断中的应用。(1)感染性微生物的检测。如:用PCR技术进行甲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和解脲脲原体的检测等。(2)基因突变的检测。如:用PCR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3)法医学检测。如:用PCR微卫星检测技术进行亲子关系的鉴定和个体识别。 (4)基因异常表达的检测。如:用cDNA表达的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异常表达的检测。 (5)基因定位。如: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组织与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定位。 3、基因组:是一个细胞或一种生物体的整套遗传物质。 4、基因:是基因组中一个功能单位,是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信息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原核生物:是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和蓝绿藻等原始生物的总称,是最简单的细胞生物体。

6、操纵子结构:是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功能单位。 7、质粒:是指细菌细胞染色体外,能独立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分子。 8、转座因子:又称为转座元件,是一类在细菌染色体、质粒和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并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9、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1)原核生物基因组通常仅由一个DNA分子构成,基因组中只有一个复制起点,具有类核结构。 (2)具有操纵子结构,模板mRNA为多顺反子mRNA。编码区远远大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但又远远小于病毒基因组。在基因组中存在多功能的识别区域,如复制起始区、转录启动区和终止区等,这些区域常常含有反向重复序列。 (3)结构基因通常为单拷贝基因,编码顺序一般不重叠。(4)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 (5)含有可移动的DNA序列。 10、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1)与细菌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相比,病毒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少,所含信息量也少。 (2)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较多,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有环状分子,也有线性分子。但无论是哪种核酸类型,一种病毒颗粒中核酸成分只能为一种,或

现代生物学技术

现代生物学技术 1: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试管婴儿 2:人造生命“人造儿”菌落图 细胞工程与胚胎移植 一:细胞工程概述 1:细胞工程: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理论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和技术。 研究对象: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细胞器、染色体、细胞核、胚胎 2:生物工程: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学原理。生产生物制品和制造新物种的一种综合技术。 第一代生物工程:4000多年前—20世纪30年代 第二代生物工程:30年代—二战期间 微生物工程→生物化学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第二代基因工程)→组织工程→代谢工程 3:细胞工程发展历史 ①探索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动物:1885年卢克斯“组织培养”1907【美】哈林森 植物:1937年【荷兰】温特植物组织培养 ②诞生期:20世纪70年代 1956—1959年斯沃尔三倍体:三棘刺鱼 1959年张明觉试管兔 1962年仓鼠肾细胞悬浮培养 1965年哈里斯·沃特金斯灭活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20世纪70年代高国楠聚乙二醇促使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1960年兰花无性繁殖 1972年【美】卡尔森NaNO3诱导烟草原生质体融合 4: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1973年古各树里。植物活性物质生产新途径 1975年科勒·米尔斯坦单克隆抗体 1977年首例试管婴儿 1981年埃文斯·科夫曼分离小鼠胚胎干细胞 A:动植物人工繁殖技术: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试管动物,克隆动物 B:细胞充足与新品种培育技术{细胞水平、细胞器水平} C:生物制品生产技术 D:细胞组织工程技术 二、动物细胞工程 1.动物细胞和组织培养 正常哺乳动物细胞四大生物学特征:锚地依赖性 血清依赖性生长因子 接触依赖性 形态依赖性细胞扁平状 2.细胞融合

现代生物学与健康论文

现代生物学与健康 ——人体肥胖与饮食营养健康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的饮食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肥胖也已成为困扰大众的几大主要病症之一。人们在饮食方面也不太注重,只顾自己吃的是否合胃口或者是吃的是否“开心”,满足自己的时间观,而不去注重是否健康,是否对身体有好处,这很有可能导致肥胖。众所周知,肥胖对于人有百害而无一利,肥胖能引起人的许多疾病,而许多人的肥胖是由于饮食不科学或者食物中的营养摄入不合理造成的。鉴于学习了现代生物学与健康这门十分有意义的课程,我将浅谈一下人体肥胖与饮食营养健康的问题。 关键词:健康、营养、肥胖、膳食减肥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吃着各种各样的食物。俗话说“病从口入”,也是说人们在饮食上如果不注意科学,吃错了也会导致疾病。“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的最大本钱,这些无疑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健康”;吃的营养才健康,那什么又是“营养”。 1.健康与营养的概述 1.1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 据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的定义是: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健全。WHO制订的身体健康的初测十项标准:精力充沛,生活工作不疲劳;乐观积极,承担责任不挑剔;善于休闲,睡眠良好;适应各种环境,应变能力强;能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型比例协调;视力良好,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齿龈正常不出血;毛发有光泽,无头屑;皮肤,肌肉有弹性,步履轻松有力。 1.2营养素是健康之本,是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学家对营养所作的解释是: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机体摄食、消化、吸收、转运、利用和排泄物质的过程。

分子生物学检验

第二章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志物 1. 分子生物标志物:指可以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核酸、蛋白质、代谢产物等生物分子,是生物标志物的一种类型。 2. 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3. 基因组:是一个细胞或一种生物体的整套遗传物质,包括基因和非编码DNA。 4. 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 1)原核生物基因组较小:大小一般在106—107碱基对之间; 2)原核生物的类核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组DNA位于细胞中央的核区,没有核膜将其与细胞质隔开在蛋白质的协助下,以一定的形式盘曲,折叠包装起来,形成类核; 3)原核生物的操纵子结构: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大多数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排列于染色体上。结构基因同其上游的调控区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共同组成了一个基因表达单位,即操纵子结构; 4)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无内含子成分,多数是单拷贝基因,基因与基因之间有重复序列存在; 5)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这类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相同,但基因结构不完全相同;6)含有可移动DNA序列:可移动的DNA序列通过不同的转移方式发生基因重组,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使生物体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5. 质粒:指细菌细胞染色体以外,能独立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分子; 6. 人类基因组包括细胞核内的核基因组(3X109bp)和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基因组(16569bp),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非编码序列和重复序列; 7. 小卫星DNA:由10—100bp组成的重复单位重复几十到几百甚至几千次,形成的1—5bp 的短DNA,又称可变数目串联重复; 8. 微卫星DNA:核心序列为1—6bp,可以重复上百次,又称短串联重复; 9. 多基因家族:指由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些基因称为假基因; 10. 多态性:当某种变异相对常见,在群体中的频率高于1%时,则称为多态性,频率低于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 1、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 3、酶工程:过去主要是通过生物化学方法从各种材料中提取、制备酶制剂。现在主要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酶制剂。 4、蛋白质工程:过去主要是采用化学方法对纯化的蛋白质进行结构改造,制备出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现在主要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从改造目的基因的结构入手,在受体细胞中表达不同结构的蛋白质。 5、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状,使微生物产生有用物质或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 6、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的甲基化。 7、CG岛:在整个基因组中存在一些成簇、稳定的非甲基化CG,这类CG称为CG岛。 8 、信使RNA:从DNA分子转录的RNA分子中,有一类可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称为信使RNA。 9、顺反子: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10、帽子结构:5端第1个核苷酸是甲基化鸟嘌呤核苷酸,它以5端三磷酸酯键与第2个核苷酸的5端相连,而不是通常的3、5磷酸二酯键。 11 、核酶:在没有任何蛋白质(酶)存在的条件下,某些RNA分子也能催化其自身或其它RNA分子进行化学反应,即某些RNA具有酶样的催化活性,这类具有催化活力的RNA被命名为核酶。 12、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分子爱到物理化学因素(如加热、紫外线、高压、有机溶剂、酸、碱等)的影响时,可使维持空间结构的次级键断裂,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13、蛋白质的复性: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除去后,某些蛋白质又可重新回复天然构象,表现出天然蛋白质的生物活性,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14、基因:是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指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现代生物学基础》期末考试卷及答案A卷

《现代生物学基础》期末考试卷(A卷) 班级学号姓名 出卷人审卷人评审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原生质又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分。 2.植物细胞壁对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调节新陈代谢各种化学反应的酶都是___________。 4.有氧呼吸是指植物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__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释放出大 量_______的过程。 5.无氧呼吸一般是指在_________条件下,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____________,同时释放出少量的___________ 的过程。 6.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_______的结合,产生_______,由________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7.DNA又称____________。它是一种____________,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 8.DNA复制需要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基本条件。 9.叶绿体里含有四种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________和_______,一般以________的含量最多,所以植物体呈绿色。 10.甲基绿使DNA呈________色,________使RNA呈________色,这样可以显示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11.在类囊体膜上分布有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和________,在基质中也分布有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源于()。A、叶绿素B、CO2 C、葡萄糖D、H2O 2.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A核糖体 B叶绿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3.麦田中小麦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为()。A、竞争B、捕食C、寄生D、共生 4.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A、蛋白质和淀粉B、淀粉和脂肪C、蛋白质和葡萄糖D、蛋白质和磷脂 5.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A、葡萄糖B、脂肪酸C、核苷酸D、核酸 6.系列哪种物质是动物细胞不具备的()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7.在果树栽培中,常用优良品种的芽进行嫁接,这属于()A、出芽生殖B、断裂生殖C、分裂生殖D、营养生殖 8.下列各种糖类物质中,既存在于动物细胞内又存在于植物细胞内的是() A、淀粉和核糖 B、葡萄糖、核糖和麦芽糖 C、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 D、糖原、乳糖、蔗糖 9.较胖的人往往身体内脂肪较多,夏天特别怕热,其主要原因是()A、脂肪具有储存能量的作用 B脂肪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有保温作用C、脂肪是主要的供能物质D、脂肪能够减少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从广义来讲,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对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进行研究。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将DNA片段或基因在体外经人工剪接后,按照人们的设计与克隆用载体定向连接起来,转入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信号转导:是指外部信号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传到细胞内部,并激发诸如离子通透性、细胞形状或其它细胞功能方面的应答过程。 转录因子:是指一群能与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结合,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强度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 功能基因组:又称后基因组,是在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主要研究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指导人们充分准确地利用这些基因的产物。 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空间结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和信息科学重大交叉的前沿学科,它依靠计算机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快速高效计算、统计分类以及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预测。 染色体:是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棒状可染色结构,由染色质构成。染色质是由DNA、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染色体是一种动态结构,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明显不同。 C-值(C-value):一种生物单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矛盾(C-value paradox):基因组大小与机体的遗传复杂性缺乏相关性。 核心DNA(core DNA):结合在核心颗粒而不被降解的DNA。 连接DNA(linker DNA):重复单位中除核心DNA以外的其它DNA。 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两类。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又由于4种核苷酸的差异仅仅是碱基的不同,因此又是指碱基的排列顺序。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高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DNA骨架: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脱氧核糖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而构成DNA分子的骨架 正超螺旋:由于双链紧缠而引起的超螺旋。 负超螺旋:由于双链松缠而引起的超螺旋。 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复制原点:DNA分子复制的特定起点。 复制叉:正在进行复制的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称为复制叉。

《现代生物学基础》期末考试卷与答案B卷

《现代生物学基础》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B 卷) 班级学号姓名 出卷人审卷人评审人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30 分) 1、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原生质又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分。 2、植物细胞壁对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核酸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组成的。 4、调节新陈代谢各种化学反应的酶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一般以 ________的含量最多,所 10、叶绿体里含有四种色素: 以植物体呈绿色。 __________和13、有氧呼吸是指植物细胞在 ________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 ________,同时释放出大量 _______的过程。 16、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利用 _______,把 ________和______合成储藏 ________的有机物, 并且释放出 _______的过程。 38、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氮碱基有四种,它们分别是______(A)、_______(G)______(C)、和_____(T)。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和淀粉 B、淀粉和脂肪 C、蛋白质和葡萄糖 D、蛋白质和脂类 2、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A、脂类 B、糖类 C、核酸 D、蛋白质

3、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A、核酸 B、核苷酸 C、蛋白质 D、碱基 4、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核苷酸 D、核酸 5、系列哪种物质是动物细胞不具备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6、一般绿色植物以哪种色素含量最多() A、叶绿素 a B、叶绿素 b C、胡萝卜素 D、叶黄素 7、在果树栽培中,常用优良品种的芽进行嫁接,这属于() A、出芽生殖 B、断裂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 8、麦田中小麦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捕食 D、寄生 9、为延长水果的仓贮时间,向贮仓中加入N2 和 CO2 的目的是()。 A、抑制无氧呼吸 B、促进无氧呼吸 C、抑制有氧呼吸 D、促进有氧呼吸 16 天,其中一种生长正常,另一种10、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都能正常生长,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培 养则全部死亡,此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竞争 D、捕食 11.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间期的特点是()

现代生物医学

现代生物医学 如何影响癌症的诊断与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癌症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其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在不同病症时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微小RNA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mRNA的降解或抑制翻译过程发挥负调控基因的作用,与个体发育、千细胞分化和疾病发牛密切相关。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微小RNA的表达高低各异,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微小RNA与癌症的关系,对寻找新的癌症诊断和治疗的策略以及抑制癌症转移有重大的意义。 癌症治疗的主要传统方法: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早、中期病人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给许多癌症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如早期的食管癌、宫颈癌、乳腺癌患者的5年治愈率已超过90%。即使中晚期病人经过手术也能大大提高治愈率,或者达到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因此,每个癌症患者一经确诊,皆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有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凡能手术治疗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莫失良机。癌瘤的手术分根治性和姑息性两类。根治性手术是指组织切除范围大于肿瘤,争取消除全部瘤组织(包括转移瘤)。 优点:能从根本上切除肿瘤,大大提高治愈率。 缺点:由于癌症早期时的良性肿瘤大多不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所以很难诊断出早、中期癌症,于是使得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被错过;有时会带来术后的功能障碍,而出现一些新的症状。 二.放射治疗:(放射源有同位素、镭、60钴、37铯等)、X线治疗机和粒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中子束等)。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类方法。外照射是指从体外一定距离来照射人体的某一个部位。内照射则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放入特制容器中置留病人体中,或把某种放射性同位素口服或注射,被病人的病变部位所吸收,从而受到照射。放射治疗可造成正常组织细胞的损害,产生一些副反应,如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肠炎、血细胞减少、胃肠反应等,一般在放疗停止后均能恢复。为了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常配合养阴补肾、益气健脾的中药治疗。 优点:①可保护肿瘤未累及的组织。②产生的损伤较少。③无瘢痕,不引起人体外形的改变。④不形成肥厚性瘢痕、瘢痕瘤、皮肤挛缩。⑤治疗时无痛。⑥患者心理创伤轻。⑦不需要住院。 缺点:①毛发接触后脱落,不易再生。②治疗区汗腺丧失功能。③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脱失或沉着、干燥或角化。④不能作组织病理检查,不能控制肿瘤的确切边界,会造成其他正常细胞的死亡,后遗症非常明显。

分子生物学检验

第二章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标志物 1、分子生物标志物:指可以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核酸、蛋白质、代谢产物等生物分子,就是生物标志物的一种类型。 2、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与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就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3、基因组:就是一个细胞或一种生物体的整套遗传物质,包括基因与非编码DNA。 4、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 1)原核生物基因组较小:大小一般在106—107碱基对之间; 2)原核生物的类核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组DNA位于细胞中央的核区,没有核膜将其与细胞质隔开在蛋白质的协助下,以一定的形式盘曲,折叠包装起来,形成类核; 3)原核生物的操纵子结构: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大多数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排列于染色体上。结构基因同其上游的调控区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共同组成了一个基因表达单位,即操纵子结构; 4)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无内含子成分,多数就是单拷贝基因,基因与基因之间有重复序列存在; 5)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这类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相同,但基因结构不完全相同; 6)含有可移动DNA序列:可移动的DNA序列通过不同的转移方式发生基因重组,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使生物体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5、质粒:指细菌细胞染色体以外,能独立复制并稳定遗传的共价闭合环状分子; 6、人类基因组包括细胞核内的核基因组(3X109bp)与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基因组(16569bp),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非编码序列与重复序列; 7、小卫星DNA:由10—100bp组成的重复单位重复几十到几百甚至几千次,形成的1—5bp 的短DNA,又称可变数目串联重复; 8、微卫星DNA:核心序列为1—6bp,可以重复上百次,又称短串联重复; 9、多基因家族:指由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与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些基因称为假基因; 10、多态性:当某种变异相对常见,在群体中的频率高于1%时,则称为多态性,频率低于1%的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全

1.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做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半保留复制。 2.复制子replicon:由一个复制起始点构成的DNA复制单位。 57. 复制起始点(Ori C)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 24.(35)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是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称为复制叉。 3. Klenow 片段klenow fragment:DNApol I(DNA聚合酶I)被酶蛋白切开得到的大片段。 4. 外显子exon、extron:真核细胞基因DNA中的编码序列,这部分可转录为RNA,并翻译成蛋白质,也称表达序列。 5.(56)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指保证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区。(Hogness区) 6. 转录(transcription):是在DNA的指导下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硷基配对的原则,以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的过程。 7.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8.(59)信号肽signal peptide: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9.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真核生物DNA中与转录调控有关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增强子、沉默子等。 10.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主要用来纠正DNA双螺旋上错配的碱基对,还能修复一些因复制打滑而产生的小于4nt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修复的过程是:识别出正确的链,切除掉不正确的部分,然后通过DNA聚合酶III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正确配对的双链DNA。 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是将被损伤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修复。有三种修复方式:1光复活修复2、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修复3单链断裂修复。

小分子水介绍

我们常喝的水,有的是易吸收的,有的是不易吸收。很多人会问,同样是水,为什么还有易吸收不易吸收之分呢?这就需要从水的内部说起了。 我们根据不同频率中水分子团的个数,可以将水可分为两种:大分子团水和小分子团水。频率为140—150赫兹时,每个水分子团有13—15个水分子组成,称为大分子团水。频率小于100赫兹以内,每个水分子团有5—7水分子组成,称为小分子团水。又因6个水分子靠氢键相聚形成的一小丛,每个水分子各居六角形之一角,形成完美的六角形,又称为六角水。 那易吸收的水又是怎么回事呢? 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一系列特定的“城门”,叫细胞膜水通道。2000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成功地拍摄了世界第一张细胞膜水通道蛋白的高清晰度立体照片。之后,科学家罗德里克·麦金农发现了细胞膜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这一发现揭示:细胞膜水通道只允许直径小于2纳米的小分子团水和离子通过(单个水分子最大直径为0.2纳米)。 小分子团水因其直径小,渗透力极强,而且渗透压更适合人的体液。小分子团水极其容易进入细胞内,把养分带到细胞组织,能够刺激生物体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世界著名医学博士筱原秀隆先生指出:人体的酸性化是万病之源。当酸性代谢物在体内愈积愈多,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便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便秘、胃酸、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痛风、尿毒症。

2.弱碱性的小分子团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三家省级医院150例病人临床试用2-4个月,表明对心动脉粥样硬化症和高血脂、高血压症疗效显著。患者饮用2个月后,能显著地感觉到上述病因引起的胸闷、心痛、心悸、早搏、腿软、气短乏力、头胀痛、头晕、失眠、四肢发凉、肢体麻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有所减轻。除此之外,小分子团水还具备两大功效:增大心脑动脉流量,改善心脑电图,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降低血糖和血尿酸,升高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逐渐减少动脉内的脂质沉积。 俗话有曰:水到万物生,血畅百病消。小分子团水,不但可以滋润细胞,还可以活化细胞,加速新陈代谢,把体内的废物及时地排出体外,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弱碱性小分子团水,溶解力比一般水高30%以上,细胞渗透力强,更易被人体吸收。小分子团水带有大量的能量,运动速度快,又称为活性水。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完结版(精)

浅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论文提交日期:2012 11 日 摘要 自转基因技术应用到食品产业中以来, 转基因食品飞速发展, 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制造的食品已越来越多的走上人们的餐桌。虽然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等优点较为明显,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转基因食品并不是毫无弊端, 其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风险性。为促进转基因食品研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 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 并将其与传统食品进行比较, 又对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性与对生态环境的风险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 并对转基因食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健康风险; 生态风险;未来发展 目录 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 … … … … … … … … … … … … 1第一节何谓转基因食品… … … … … … … … … … … 1第二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介绍… … … … … … … … … … … 1第三节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的比较…… … … … … … … … … … 1第二章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2第一节与基因表达产物相关的健康影响…………………………… 2第二节蛋白质可能的致敏性… … … … … … … … … … … … … … 2第三节与食品关键成分相关的安全问

题.................................... 3第四节与被标记基因生物相关的安全问题................................. 3第三章转基因食品的生态风险.............................................3第一节转基因生物的靶标效应............................................. 4第二节外源基因逃逸... ... ... ... ... ... ... ... ... ... ... ... ... ... ... 4第三节外源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 4第四节转基因生物入侵... ... ... ... ... ... ... ... ... ... ... ... ... 4第四章对转基因食品的思考... ... ... ... ... ... ... ... ... ... ... (5) 参考文献 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第一节何谓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 又称为基因工程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 它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改造生物的遗传性, 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的目标转变, 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 (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若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为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1]。 第二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介绍 转基因食品通常分为四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其他转基因食品。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转基因生物是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烟草, 1985年转基因鱼问世,从此解开了转基因食品研究和生产的序幕。 一、近些年来转基因作物发展迅猛,目前,大量的转基因农作物被直接或间接地制成食品,常见的有玉米、大豆、番茄、油菜等。 2011 年, 29 个国家 (包括 19 个发

分子生物学检验完整版

1病原生物基因组在医学上有何应用?详见书P3 a菌种鉴定b确定病毒感染和病毒载量c病毒分析d细菌耐药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什么是原癌基因,原癌基因有什么特性,原癌基因可以分为哪些种类以及原癌基因常见的激活机制有哪些? 原癌基因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能诱导细胞正常转化并使之获得新生物特征的 基因总称。 特性:进化上高度保守,负责调控正常细胞生命活动,可以转化为癌基因。 功能分类: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核调节蛋白,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抑制凋亡蛋白 激活机制:插入激活,基因重排,基因点突变,基因扩增,基因转录改变 3试述Down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核型。 临床特征:生长发育障碍,智力低。呆滞面容,又称伸舌样痴呆。40%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畸形。肌张力低,50%患者有贯通手,男患者无生育能力,女患者少数有生育能力,遗传风险高。 核型:92.5%患者游离型:核型为47,XX(XY),+21 2.5%患者为嵌合型:46, XX(XY)/47 ,XX(XY),+21 5%患者为易位型:46,XX(XY),-14 ,+t(14q21q) 4简述淋球菌感染的主要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对比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势1直接涂片染镜检:敏感度和特异性差,不能用于确诊。 2分离培养法:诊断NG感染的金标准,但是其对标本和培养及营养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出报告慢,难以满足临床要求。 3免疫学法:分泌物标本中的非特异性反应严重以及抗体法间的稳定性和条件限制,推广受限。 分子生物学的优点:敏感,特异,可直接从了临床标本中检出含量很低的病原菌,适应于快速检测 5、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中,点突变检测常用方法有哪些? 1异源双链分析法(HA)2突变体富集PCR法3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4化学切割错配法5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析法 6DNA芯片技术7连接酶链反应8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9RNA酶A切割法10染色体原位杂交1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6、简述白假丝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 白假丝酵母菌分子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菌特异性核酸(DNA RNA)的检测、基因分型和耐药基因分析 等。 1PCR技术:选择高度特异性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设计引物 PCR—斑点杂交技术:正向杂交和反向杂交,后者可一次检测多种真菌 DNA指纹技术:RFLPRAPD电泳核型分析 AP —PCR技术:定义方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临床应用 DNA序列分析:可测定rDNA序列也适用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 基因芯片技术:适用于病原体的耐药研究 7、 F VIII基因倒位导致血友病A,DMD基因外显子缺失导致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第11章,P197,P203,P207。窝觉得大家把题目读三遍就可以了) 答:F VIII基因倒位是导致的血友病A的主要原因(占50%)其它基因突变,如点突变,缺失,插入也会导致血友病A。 同理DMD基因外显子缺失是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杜氏肌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60%-70%)。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有六种,主要的两种是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是主要发病原因。&基因多态性有哪些的临床应用?(P4)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 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 Tm(熔链温度): 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 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 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 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1 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 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

《现代生物学基础》期末考试卷及答案B卷

《现代生物学基础》期末考试卷及答案(B卷)班级学号姓名 出卷人审卷人评审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原生质又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分。 2、植物细胞壁对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核酸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组成的。 4、调节新陈代谢各种化学反应的酶都是___________。 10、叶绿体里含有四种色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一般以________的含量最多,所以植物体呈绿色。 13、有氧呼吸是指植物细胞在________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__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释放出大量_______的过程。 16、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利用_______,把________和______合成储藏________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_______的过程。 38、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氮碱基有四种,它们分别是______(A)、_______(G)______(C)、和_____(T)。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蛋白质和淀粉 B、淀粉和脂肪 C、蛋白质和葡萄糖 D、蛋白质和脂类 2、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A、脂类 B、糖类 C、核酸 D、蛋白质 3、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A、核酸 B、核苷酸 C、蛋白质 D、碱基 4、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核苷酸 D、核酸 5、系列哪种物质是动物细胞不具备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6、一般绿色植物以哪种色素含量最多() A、叶绿素a B、叶绿素b C、胡萝卜素 D、叶黄素 7、在果树栽培中,常用优良品种的芽进行嫁接,这属于()

小分子胶原蛋白肽

小分子胶原蛋白肽 小分子胶原蛋白肽简介 胶原蛋白富含人体需要的甘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等氨基酸。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体内胶原蛋白 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内约有3公斤胶原蛋白,主要存在于人体皮肤、骨骼、眼睛、牙齿、肌腱、内脏(包括心、胃、肠、血管)等部位,其功能是维持皮肤和组织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也是修复各损伤组织的重要原料物质。在人体皮肤成分中,有70%是由胶原蛋白所组成。 当胶原蛋白不足时,不仅皮肤及骨骼会出现问题,对内脏器官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也就是说,胶原蛋白是维持身体正常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使身体保持年轻、防止老化的物质。另外,胶原蛋白还可以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对美容和健康都很有帮助。 用途 现在胶原蛋白正慢慢进入美容护肤领域. 胶原蛋白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25-33%,相当于人体体重的6%,它遍及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如:皮肤、骨骼、软骨、韧带、角膜、各种内膜、筋膜等,是维持皮肤与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主要成分,也是修复各损伤组织的重要原料物质。如下图示当真皮层的胶原蛋白(下图黄色部分)被氧化、断裂后,对表皮的支撑作用就消失了,因此造成不均一的塌陷,这样皱纹就产生了。 小分子胶原蛋白肽是皮肤的主要成分,皮肤中胶原蛋白肽占72%,真皮中80%是胶原蛋白肽,胶原蛋白肽在皮肤中构成了一张细密的弹力网,能锁住水分,如支架般支撑着皮肤。女性在20岁时胶原蛋白肽已经开始老化、流失,含量逐年下降,25岁则进入流失的高峰期,40岁时,含量不到18岁时的一半。 胶原蛋白肽在皮肤中如支架和“弹簧”支撑着皮肤,一旦“弹簧”断了,真皮组织会塌陷,出现皱纹;皮肤会松弛、下垂;皮肤出油后,撑大的毛孔由于弹性下降不能回缩复原,毛孔就会变得粗大;自由基、黑色素会在肌肤的空洞和缝隙里堆积,形成色斑...... 皮肤的衰老过程,就是胶原蛋白肽被分解而流失的过程。不抑制MMP 的活性,体外补充的胶原蛋白,会被MMP迅速分解,胶原蛋白肽无法进入真皮层,这也就是简单补充胶原蛋白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原因。因此,

现代生物学与医学

现代生物学与医学 医学院邵逸夫医院 黄悦 [摘 要] 本文回顾了生物学和医学发展的历程,展望了现代医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生物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学技术使现 代医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正遭遇着严峻挑战。 [关键词] 生物学技术, 医学, 现代生物学,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其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是以往任何科学技术所不可比拟的。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渗透,各种强有力研究手段的运用,现代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类社会经历了200多万年的漫长历史,已经发展到了高度文明的阶段。伴随着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产生过巴比伦、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古代文明;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使得欧洲成了近代世界文明的中心;而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正处在现代生物学革命时代。 一、医学的历史发展与生物学技术发展相一致 医学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医学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都是同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懂得了一些医学卫生知识,这是医学的萌芽,还谈不上科学形态的医学。到了奴隶社会,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才有可能出现专门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生,产生了医学。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人类文化的摇篮中,产生了经验医学。这也是与当时低水平的生物学发展相一致的。随着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自16世纪开始了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近代实验医学时代。16、17世纪的主要成就在于基础医为。到18、19世纪,医学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临床医学。经过300多年,人们借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症状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极大地拓展了医学的领域。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生物学技术的渗透,各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