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_仇保兴

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_仇保兴
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_仇保兴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中,城镇化对于我国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发展机遇。但要保证这场迅猛的城镇化浪潮健康发展并有效解决正在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就必须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借鉴成功经验和教训。影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轨迹的因素众多,一方面是因为该学科属“集成”学科,自然会受历史上各种主流的经济学、哲学等学科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城市规划学是一门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学问,它的发展变革必然从属于“问题导向”——解决西方不同时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了解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并避免失误的捷径之一。本文将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力求将演变的过程与当时的城市化问题和背景联系起来,以利于将我国面临的相应问题“对号入座”来寻找解决的方案。三大运动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1.1 公共卫生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起源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由于人类聚居模式的改变,导致了传染病的迅速蔓延。1347 年~1352 年,欧洲发生“黑死病”,即鼠疫,死亡人数达3000 万以上,主要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死亡人数占一半。1350 年~1400 年,欧洲人均寿命从30 岁缩短至20 岁。在随后的300 年间,多次爆发各种疾病,最主要的是“黑死病”,还有天花、伤寒等。这段时期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历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1665 年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大部分建筑,鼠疫才平息。在此之前,人们不知“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何处,错误地认为“黑死病”的病源来自于猫狗,结果残杀猫狗,反而导致老鼠泛滥。1894 年始于香港的鼠疫,当年就死亡2547 人,波及6 0 多个国家,死亡总人数达到1000 万,仅印度就死亡102.5 万人。鼠疫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沿海城市的鼠疫、天花、伤寒等,则来自疫区的外轮水手和乘客的传染。14 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最主要的工

程是城市上下水道、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为此,英国于1875 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Health Act》,规定地方当局有义务建设标准的给水、排水系统,有权制订规划实施细则(Byelaw),并规定每一居室的最小面积和街道的宽度。在随后的50 年,英国的城市规划一直由卫生部负责,后改由健康部负责。可以说,是城市疾病的发生及防治促发了城市规划的形成。我国这次SARS 的流行留给我们的教训,是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必须要在城市规划上下功夫。人类聚居模式的转变,带来了传染疾病的防治问题。农村由于聚居分散,被传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作为城市的主人,始终要重视城市疾病的防治。而且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可以研制出可选择性的生物武器,一点点病毒源在大气中扩散,如没有应急反应系统和良好的城市分布形态,整个城市就会迅速陷入瘫痪。未来的世界局部战争有可能是生物战争,因此在城市规划、空间形态、公共设施及应急反应系统上,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1.2 环境保护运动

从1750 年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到了1870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煤占三分之一,出口贸易占四分之一,城市化加速发展。到了1851 年,英格兰地区已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新型的工业城市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遍布英国全国,被称之为蘑菇城(Mushroom Town)。所有的城市都坐落在铁、煤矿、港口、棉花产区附近,人口高度密集,平均每间住房有两人以上居住。恶劣的生活环境、严重污染的空气和水,导致1885 年曼彻斯特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29 岁,婴儿的死亡率高达80%。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罗伯特·欧文(Robert Own)、Georgy Cadbury 等社会活动家兼企业家的注意。罗伯特·欧文认为环境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将导致全人类的灾难。为此,他倡议通过有效的规划兴建工人住宅区,以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健全服务设施,并倡导各阶层平等相处。这些工人新村的建

立,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到了1890 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The Housing of the Working Class Act》),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1.3 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的历史,比前两项运动还要早些。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城市非常重视城市美化,统治者也借此来显示自己的功劳。但这一时期的城市美化运动与现代的城市美化不同,后者是针对1 9 世纪后期欧洲许多工业国郊区化取代城市化而发起的。如利物浦郊区十年间人口增长6 2%,而城市内人口下降2 2%。城市中迅速兴起的中产阶层、白领阶层,为逃避城市的污染和高犯罪率,纷纷移居空气和环境良好的远郊区。许多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日益恶化,成为垃圾场和穷人及无家可归者聚居的地方。汽车的兴起使市内交通更为拥堵,使郊区化进一步加速。为解决这些问题,1853 年,巴黎行政长官豪斯曼(Haussman)提出在旧市区开辟大马路,拆除旧城,整治环境。一方面是为了隔离不同的社区,另一方面是一旦发生骚乱时便于军队快速进入。城市规划界和建筑界对豪斯曼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建筑界对他持批判态度,因为豪斯曼为了控制和平息巴黎无产阶级的反抗和不同政见者的骚乱,不惜拆除大量的古建筑以开辟大马路。今天巴黎老城的轴线,就是当年被称为“豪斯曼改造”所留下的。而后来的柏林霍布鲁希特规划和巴塞罗那规划,则强调网格形的道路网规划。到了1889 年,卡米路·西特出版了《遵循美学原则的城市规划》,阐述了如何追求城市的古典美和巴洛克风格。而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前奏是1850 年末开始的公园运动(Parks Movement)。1893 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了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the Word Columbian Exposition),此次世界博览会举办者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城市美化建设,建立一个“梦幻城市”,而不只是一些展场或模型。这次城市美化运动就是从古典主义出发,试图以几何轴线和一系列公园、广场和景观大道来拯救沉沦的城市。这次世界博览会使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全面展开,并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和城市美化运动贯穿于西方的城市化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起源,并且始终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伴随。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总结了这三大运动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于1989 年出版了《明日: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后改为《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他因此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鼻祖。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三大目标[空间目标:(1)每个田园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城区用地扩张进行限制。(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系统。(3)用绿带和其它开敞地将居住区和工业区隔开。绿带的概念开始形成。(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5)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良好的交通联结。(6)市民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人不能生活在水泥森林之中。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租压力。当时的土地全部是私有的,私有化的土地造成了土地投机,使居住人承受了过高的房租压力。霍华德提出城市土地应归集体所有,并通过公共政策来降低土地和住房的租金。(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管理组织目标:(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3)社会要成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5)建立公营或共营企业,由政府来提供公共基础设施。霍华德提出这三大目标,以解决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的所有缺陷包括城市空间、社会和政府管理的弊端。并于1903 年在英国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根据自己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一个田园城市,该市设计人口为35000 人,周围被绿带包围。此后,人类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伟大实践,如 2 0 世纪英国的新城镇规划、美国20 世纪30 年代之后的新城规划和控制大城市发展等等,无不受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深刻影响。功能—理性主义繁荣的产物—《雅典宪章》在城市规划学的发展历程中,有两座里程碑,一是《雅典宪章》,二是《马丘比丘宪章》。为什么将《雅典宪章》称为理性主义的产物呢?这是因为文艺复兴

之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奥秘就是推崇理性,发展科技,与宗教分道扬镳。德国哲学家韦伯(Max Weber)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理性的重视。 2.1 理性主义的贡献一是改变了传统规划对城市形式和图案的过分关注,以及对城市主要构成要素的忽视,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土地使用功能出发,对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探索。而以前的城市规划往往只是统治者的意志表达,不是人民群众长远的需求;二是将城市规划从传统的注重直觉和理念的思想转变为现代的对科学和现实的关注,城市规划由此转变为科学;三是广泛吸收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上的成就改造城市规划学。如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就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中充分运用了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在Le·Corbusier 倡导下,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四次会议制定《雅典宪章》。该宪章的三大贡献:(1)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芒福德提出,今天的农村就是明天的城市。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不能割裂。(2)创造性地概括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这是Le·Corbusier 的杰出贡献,并据此提出了阳光城的概念,即拆除城市中的低旧矮房,建设若干座高楼大厦,以享受充足的阳光。(3)提出保存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的重要性。 2.2《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雅典宪章》的出现,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已发展到了顶峰,但城市中心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暴露无遗。城市的脏乱、环境污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等,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实践证明,《雅典宪章》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因为:一是理性主义思想对事物采取分解而不是组合的方式。受笛卡尔思想的影响,“从最简单和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步一步地循序而进至最复杂的认识”,以至把城市整体搞得支离破碎,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割裂,功能分区截然分明。如Le·Corbusier 在印度搞的城市规划,工业区与生活区相距很远,导致这城市到现在还非常萧条。因为按Le·Corbusier 和《雅典宪章》规划的城市,简单的分区使其成了有纪律和技术美的机械社会、居住机器,但否认了人类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二是理性主义思想强调非常清楚而明确地认识所有事物。根据这一思想,规划师对于城市的认识只停留在纯粹的物质空间,而对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不予理睬,认为城市规划是扩大了的建筑学,是家具的放大,家具放大就是房间,再逐一放大就是建筑、小区,最后就是城市。但是建筑放大为小区,小区放大为城市时,空间已发生了质变。也就是说,城市作为人居环境,在小尺度物质空间设计方面,可以用力学和艺术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但到了整体层次,实际影响的因素日趋复杂,已发生质变。影响家具的因素是有限的,而影响城市的要素却是无限的,而且世界上所有的人造系统中,惟有城市是最复杂的,不能将家具和城市放在同等的地位中。这也是导致当今规划教学认识和解决手段不足的重要原因。三是理性主义所要求的清晰与明确,非此即彼,黑白分明,恰恰成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现实相脱离的价值基础。城市规划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活生生的城市社会,本质是试图用变量极少的规划来调控变量极大的社会的问题。从分解到综合—规划的系统分析时代理性主义是笛卡尔哲学的贯彻,讲究的是分解。从分解到综合,就是理性主义通过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办法,将相互之间的“关节打通”,逐步走向综合。 3.1 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点(1)系统分析是理性主义的高峰,它将城市视为一个多种流动的相互关联的由经济和社会活动所组成的大系统,结合城市和区域、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各个要素的现状、发展变化与构成关系。改变了过去以“城市设计”为导向的城市物质形态规划的主导地位,强调理性的分析、结构的控制和系统的战略。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是由规划师编制的,而不是由官员拍板的。实际上,城市设计是最低层次的城市规划。我国的城市规划体制,首先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由政府官员和专家来制订;其次是城市总体规划,也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合作的结果;第三是分区规划,主要是补充城市总体规划没有覆盖的内容,并明确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第四是控制性详规,明确土地开发强度和建设布局及指标;最后是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其中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系统分析的基础,而控规是整个

规划体系的核心,也是城市政府落实总体规划,调控城市开发建设过程的主要工具。(2)城市被视为一个“活”的功能实体,城市规划也必须由“终极状态”或“蓝图”式的规划变为“过程”式的规划。规划调控方法必须与城市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动态适应。规划强调的是过程。我国明确规定必须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实际上是对总体规划的修整及对近期建设做出安排。因为人类很难准确预测2 0 年后的城市发展,预先通过规划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安排是人类智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只能把规划搞成过程式的,预先分析和提出城市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以5 年为周期进行调整。(3)城市规划师也应由原来的“设计师”定位转变为“科学系统分析者”的角色,采用综合预测办法,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来模拟城市某系统的变化规律,以解决“量化”的问题。3.2 系统分析论的基本成就运用这一理论,英国于1968 年对城市规划做出了新规定,要求以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 和地方规划(Local Plan)取代原来的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使得城市规划更具弹性、适应性和预测性。以城市多种可能的发展方案来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要求,使城市规划在整体上成为城市社会系统协同作用的基础和依据,在微观层次上又能揭示该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的途径和结果。 3.3 系统分析论面临的挑战一是掺杂着种族问题的“郊区化”。美国工业革命后期,南方农业区的黑人大批迁移到北方的工业城市里,使这些城市的黑人人口大大增加,有的达到20%甚至40%。黑人在城市中心和人口密聚区寻找工作和流浪,引发了大批白人和中产阶层向郊区迁移。不同收入者和不同种族的分化日趋明显。二是改造日益破败的城市中心的城市美化活动带来不良后果。为改造日益破败的城市中心,美国政府设立了数额巨大的城市改造基金,相当于我国现时的国债。哪一座城市需要改造,可向政府提出申请资金支持,用于收购城市中心破旧地区的土地,然后廉价转让给房地产公司,由房地产公司将该地区改建成公园、住宅。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始于20 世纪40 年代,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才结束。本来该活动的目的是改造和美化城市中心,消灭贫困,但最后却变成了“消灭穷人”的运动,拆掉了穷人赖以生存的聚居区,却没有为他们提供住房和就业,使许多人流离失所,造成很多城市的反抗运动。三是殖民地国家城市化造成大量贫民窟,大批农民向城市迁移,都挤在既无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又无稳定工作机会的城市边缘,生活质量十分恶劣,环境污染严重。但要处理这些问题,又远远超出了现行城市规划程序所可能做到的范畴。所以,尽管理性主义达到了顶峰,但用纯自然科学的办法来加强规划,并不能解决城市的社会问题。回归现实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的日益兴起4.1 困境中的思考实践证明,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价值判断,是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过程。城市规划的实施,必然涉及到各方利益,如何处理这些利益,就是政治。理性主义的顶峰——系统分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纯粹意义上的科学不能分析价值判断、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和大众心理等因素。2 0 世纪 6 0 年代的民权运动,是城市规划学的重心由以物质形体规划为核心的自然科学规划逐步转变为包括社会和人文科学在内的综合规划学的分水岭。另一方面,规划师和决策者与普通人一样,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和独到的规划理念。什么样的人掌握了权力,有什么样的规划师,城市发展的模式和结果是不一样的。就如豪斯曼为了镇压不同政见者和政府治理方便,将巴黎城用道路划分成了几个大块。人的观点影响着城市规划,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这与纯科学与科学家之间的关系有天壤之别,不论物理学家信仰什么,物理学的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而规划师或当权者是城市规划的决定者,他们可以改变城市发展的路径。科学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而城市规划不可以。如果以实验来“试错”或“证伪”城市规划这门“科学”,其代价是不可控的,或者是灾难性的。 4.2 马丘比丘宪章1977 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 在秘鲁利马(Lima)的玛雅文化遗址地马丘比丘召开,并制订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的前言中写道:“雅典代表的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中的理性主义,而马丘比丘代表的却是世界上启蒙主义思想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一切”。启蒙主义指的是理性主义,人类的智慧是靠理性来发掘的。但除

了理性主义之外,世界上还存在着理性主义的不能包括的其它文化。为什么要对《雅典宪章》做出一些修改?就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是《雅典宪章》所代表的理性主义所能覆盖的。1977 年正是全球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又一高潮期,《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进行了批判,其主要观点有:(1)不要为了追求分区清楚而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2)城市交通政策应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3)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包括规划的制定,也包括规划的实施。规划重在规划的编制过程,尤其是规划的实施。(3)规划中要防止照搬照抄不同条件、不同变化背景的解决方案。因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应该是不同的。如果照搬西方国家的规划,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可能是灾难性。如拉美国家智利,城市化进程相当快,全国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首都圣地亚哥,按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应较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将这一类的城市化称为殖民地式的城市化,是西方国家按本国的文化观念和理性主义来规范他国,随之带来的后果是经济萧条,生产要素浪费。

(4)城市的个性和特征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一切能说明这种特征的有价值的文物都必须保护。保护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和生命力。(5)宜人生活空间的创造重在内容而不是形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6)不应着眼于孤立的建筑,而要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7)科学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正确运用。(8)要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不是当权者或规划师的城市。《马丘比丘宪章》修正了《雅典宪章》的缺陷,树立了城市规划的第二座里程碑。1977 年以后,世界建筑师协会先后召开了多次大会,并制订了多个宪章,包括《北京宪章》等。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宪章能像《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那样,深刻地洞察世界城市化过程中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4.3 规划的范式转移——公共政策制订方式的变革既然城市规划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政治决策过程,那么,规划师就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凌驾于城市主人之上,而应平等协商、沟通和谈判,为此出现了以下一系列新的规划理念:辩护式规划:追求制定规划过程的充分民主,突出为社会弱者的利益服务(强者不需规划进行关照)。开放式规划(Permissive Planning):强调在规划的过程中把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各种利弊暴露出来,让不同的声音都被吸引,让不同的利益都得到考虑。进步式规划(Progressive Plann-ing):侧重于怎样进行体制内改革,怎样倡导一种新的专业主义,能够在体制内让规划追求一种民主的过程。联络式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师最重要的技巧是“听”和“沟通”,组织不同利益代表者经交流协商达成共识。行动性规划(Action Planning):弗里德曼(J·Fridmann)认为,通过公共决策和政策制订得出的方案并不能在实际中得到很好的执行,应重视规划怎样才能很好地履行。规划师应该是这方面的管理者及“各种网络的缔造者”和联络者。城市规划问题,看起来是空间规划问题,但在现代城市规划意义上,没有一个空间问题不是来源于社会经济问题,没有一个空间技术上想解决的城市空间问题,是仅仅通过空间技术手段来解决的。现代城市规划以其特有的社会精神和责任,与传统的城市图案设计相区别[1]。城市规划的内容不能与它的价值取向脱离,但这些价值观念在近代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一个规划的“成功”在不同时期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利益取向,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规划的判断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因此,城市规划本质上是一种“启迪式”学科,也就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不断地从新的需要出发,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恰当办法。例如,由于人们对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的担忧,美国国会于1969 年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NEPA》),使得城市规划同环境保护得到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成为城市规划环节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传统的城市规划日益与城市开发、住房政策、区域发展、城市经济转型等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领域密切结合。现代主义与后现

代主义的冲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 Planning) 思潮于1980 年左右开始影响全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多元空间、多元关系网络组成的以人为参与主体的多要素复合空间。它决不是现代主义因果关系的直线型思维所能把握左右的。后现代主义采用启发式的探询过程,将各要素构成的城市看成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整个有机体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其代表人物桑德库克(San dercock·L)认为,1980 年前在规划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现代主义有以下五大特征:(1)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与公共、政治政策的理性相关。(2)当规划最具综合性的时候,它是最有效的。综合性被写进规划法规,并与多部门、多功能的空间规划相关(如与经济、社会、环境、物质规划交叉)。(3)规划具有科学和艺术两重性,基于经验,它更强调科学性。规划的知识与技术立足于实证科学,在模式建立和数量分析上,都带有这种倾向性(Propensity)。(4)规划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它是由国家、政府导向未来的一个计划。(5)规划在“公共利益”层面上运作。规划师的教育赋予规划师能够判断什么是利益所在的特权,规划师提供一个中立性的公共意向。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尽管这些特征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变化,现代主义的五大支柱已不复存在。桑德库克提出了后现代主义五项新原则:(1)社会公正(Social Justice)。社会公正与市场效应(Outcome)同等重要,而且不公正和不平等需要广泛定义,不限于物质范畴和经济范畴。(2)不同性质的政治团体对一个问题的界定要通过不同政治团体之间的讨论达到共识。(3)公民性(Citizenship),建立包容性道德观(Ethic)。(4)社区的理想(The Idea of Community),去除传统社区的概念,代之以基于“我”的多重界面的多重性质的社区概念。由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方式取代自上而下的国家意志的表达,从以国家政策导向为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5)从公共利益走向市民文化(From Public Interest to Civic Culture)。规划师理解的公共利益与实际的公共利益有差异,经济力量已经把社会分化,公共利益应该走向更多元化和更加开放的“市民文化”[2]。后现代主义从现代社会自身结构经历巨变的过程中,迫使城市规划更加开放,将各种社会科学和现代哲学流派引入规划师的视野。此外,由于后现代主义规划的包容性十分宽广,在促使城市规划的多元化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规划中权力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所做的批判有相当价值。但对其的批判是:一方面,这样的“好事”在后现代主义者那儿都被演变为“喧宾夺主”,反而使部分规划工作者失去了自身追求的目标,成了“迷失的一代”;另一方面,既然规划被定义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限制,所以后现代主义本身的混乱和多元化将会使我们回到不确定性深渊的边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均衡—精明增长 6.1 实用主义(Pragmatism) 尽管各种后现代主义流派的规划理论风起云涌,但实用主义的地位在美国从未受根本动摇。实用主义对抽象和华丽的理论不屑一顾,而崇扬“把事情做了”(Getting Thing Done)。霍奇(Charles Hoch)认为,实用主义的规划有三大特点:(1)在实践中经验是比理论更好的仲裁者(Arbiter);(2)用实践中得到的答案来面对真正的问题;(3) 实践的方法要通过社会共识和民主的手段来实现。

6.2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1997 年,马里兰州州长Parris N·G Lendening首先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后来戈尔副总统将其作为总统竞选纲领—21 世纪新的可居议程(New Livability Agenda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 年,美国城市规划协会(APA)在政府资助下,花了8 年时间,完成了长达2000 页的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纲要。 6.3 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指南美国的精明增长,主要针对以下四类问题:(1)绿色空间减少和环境恶化。美国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因“低密度”蔓延的郊区化,也难以为继。如1970 年至1990 年间,大纽约地区人口增长5%,用地增加了61%;大芝加哥地区人口增长4%,用地增加了46%;大克里夫兰地区人口减少了11%,而用地却增加了3 3%……这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日趋下降。(2)城市内部投资减少,功能退化。如1970 年~1990 年间,马里兰州一个县关闭了60 所学校,而在更远的郊区耗资 5 亿美元,重建了60 所学校,每位学生每年用于交通的费用达500 美元;芝加哥城8 1%的新就业岗位分布在总人口只

占18%的郊区,而内城的失业率、贫困日趋加剧。(3)财政赤字日益恶化。马里兰州一项研究表明,如不能制止蔓延,至2020 年全州居民要在必要的基础设施方面多花100 亿美元。至今为止,美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州出现了赤字或严重赤字。(4)生活品质下降。远距离小汽车交通耗费了人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老年人和小孩寸步难行;肥胖所致的各种疾病日趋严重并成为社会医疗系统沉重的负担;分散的布局使各类社区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离异等。 6.4 精明增长目标(1)城市发展要使每个人受益。(2)应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3)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得到良好发展。 6.5 基本做法(1)保护绿色空间以维持清洁的空气、水源,为每个家庭提供步行、游玩和休闲场所。(2)强调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改善道路规划,扩展多种交通模式,解决拥堵。(3)鼓励市民参与规划,以创造一种社区意识,营造归属感。(4)鼓励相邻社区间的协作,制定地区性发展战略,协同解决公共问题。(5)加强城市经济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采取修改税法、住房补贴等措施,改变市中心退化的趋势。(6)强调开发计划应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7)鼓励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反对城市蔓延。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多组团的结构最符合生态要求。(8)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多样化。美国精明增长的结语:一是务实,无论何种城市规划决策,必须要从问题导向。二是多视角,把城市看作是经济实体的城市、社会组织的城市、公共管理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城市,实现环境、生态、经济三方面公平均衡发展。三是可借鉴性,精明增长原则中的紧凑发展、土地混合使用、公共交通、防止城市蔓延等概念都值得我国绝大部分地方学习借鉴。四是法治原则,到2002 年底止,美国已有十四个州全部或部分采用“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指南”建议来修改法规。

[参考文献] [1]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纪念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概念100 周年[J].城市规划,1999,(1).[2]王凯.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规划理论建设之不足[J].城市规划,2003,(6).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 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正处

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 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 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doc 15页)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2010年11月27日

目录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 2田园城市 (1) 3工业城市 (1) 4带形城市 (1) 5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1) 二、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理论 (1) 1、1916年纽约区划法规 (1) 2、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 3、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贡献 1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 5 、未来主义城市 (1) 6、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1) 7、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1) 8、居住组群与街坊建设 (1) 9、卫星城理论 (1) 10、雷德伯恩体系 (1) 11、邻里单位 (1) 12、划区 (1) 13、雅典宪章 (1) 14、广亩城市 (1)

15、带状与指状发展城市 (1) 三、战后40年代 (1) 1、大伦敦规划 (1) 2、哈罗新城 (1) 3、勒.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 (1) 四、20世纪50年代 (1) 1、城市化和郊区化运动 (1) 2、英国第二代新城 (1) 3、新建大城市 (1) 4、中心地学说和增长极核理论 (1) 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 (1) 1、大城市连绵区 (1) 2、反磁力吸引体系 (1) 3、英国第三代新城 (1) 4、马丘比丘宪章 (1)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程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规划理论 18、19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新的生产方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产生导致了城市迅速增长,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促使了某些统治阶级、社会开明人士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尝试新的理和进行新的实践。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工业城市(Industrial City)和带形城市(Linear City)的理论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工厂代替手工作坊是的资本主义剥削严重。 内容: 早期:托马斯. 摩尔(Thomas Moore) 的乌托邦(Utopia) (及乌有之乡、理想 之国)安德雷亚的基 督教之城,康博内拉 的太阳之城。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用地规模: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 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开始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如吴国国都阖闾城被规划成水乡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齐国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赵国的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彰益。 3.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已经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隋初: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的坊里。 5.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6.元朝: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其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2.古罗马时期: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1)由托马斯?莫尔提出的空想主义的乌托邦;2)康帕内拉提出的“太阳城”方案;3)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新协和村”;4)傅立叶提出的理想社会。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他认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式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一个田园城市的人口有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202 3.4公顷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物,公建的外围是一圈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和商品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m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3.卫星城镇的理论:20世纪初,大城市的额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昂温与1922年以“田园城市”为基础,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同时期美国的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包围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1912-1920年,巴黎意图在距离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1918年伊利尔?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这些城镇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得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二战后英国人在伦敦外围建立了多个独立的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一定的工业。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认为大城市主要的问题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现有道路系统无法满足机动交通的要求,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同时期,美国人赖特却呼吁城市回到过去的年代,依靠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将大城市分散,使得家庭与家庭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通过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与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 摘要本文简洁明了地阐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脉络,主要就是介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历程。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第二部分为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历程,核心内容就是其主要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介绍霍华德得“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即分散主义与集中主义两种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第三部分讲述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历史意义;第四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理论演变田园城市柯布西耶

目录 1.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 2.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 2、1、霍华德得“田园城市” 2、2、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 2、3、西方现代其她城市规划思想 3.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得历史意义 4、小结

1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普遍进入资本主义得快速发展期,产生了一系列得社会问题。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中得人口与用地急剧扩张,各种新得空间要素不断出现,城市得蔓延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得预期,形态呈现出犬牙交错得花边形态与明显得拼贴特征,城市环境得异质性增强,特色日渐消失,质量日渐下降。这时人们强烈得认识到,有规划得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得发展就是十分必要得,只有通过整体得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市发展现实中得困境。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得种种探索正就是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起源。 2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 早期得一些理想城市模式有托马斯空想社会主义得乌托邦、康帕内拉得太阳城、欧文得新协与村等,这些设想与理论学说成为以后得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得渊源。发展到今天得立足于以人为本,主张建设与谐,自然,绿色,平衡得城市,与西方规划思想长期得发展就是离不开得,今天得规划思想正就是由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现代建筑运动、《雅典宪章》这三大支柱孕育而生得。 2、1 霍华德得“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就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得词汇。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得生活状况》一书中对当时曼彻斯特工人得生活状况得触目惊心得描述与深刻得分析,成为“田园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社会改革方案得背景。田园城市就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解决城市社会卫生状况得方案,限制城市得自发膨胀,并把城市土地归于城市。Garden City 方案不但就是这个时期得城市社会改革得标志性方案,而且还由于其划时代得社会价值观念与大量经济方案得内容,被普遍地认为就是现代城市规划得开端。霍华德1902年以《明日得田园城市》为书名,重新发表了她得1898年末造成重大影响得《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得与平道路》,田园城市得名字与思想迅速传遍了大西洋两岸。 2、2 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 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得《城市规划设计》中就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之后她又发表了一个称为“300万人口得当代城市”得规划方案,城市得路网就是方格对称地构成,几何形体得天际线,标准得行列式空间得城市。她以建筑美学得角度,从根本上向旧得建筑与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得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在柯布西耶提出了空间集中得规划理论得时候,另一位却相反地提出反集中得空间分散得规划理论。赖特在1935年发表于《建筑实录》上得论文《广亩城市:一个新得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她倡导得美国化得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得人得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她呼吁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国内外最新城市规划理论以欧洲为例

一、英国大伦敦战略规划 邹军、王学锋《都市圈规划》p21 (一)范围及概况 伦敦位于英国东南部,现状总人口750万左右,占地面积约1580平方公里。大伦敦分成33个区。大伦敦的发展在近代经历了一个集中、疏散、再集中的过程。其人口在1939年达到最高峰,为860万人。1944年,设立了伦敦外围的绿带,大伦敦的空间扩张被约束在绿代内;1945年,英国政府开始开发新城,以疏散大城市尤其是大伦敦的人口;1970年代中期,伦敦外围129公里周长范围内,分散了11个新城,新城开发主要由政府投资,工业项目也优先安排在新城,大伦敦人口持续下降;1985年后重新集中,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和海外移民,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 图1-3-2:大伦敦范围 (二)发展策略 1.强调并鼓励大伦敦的增长,包括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强调要“通过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来取得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可持续的改善” 2.竖向增长而不是东扩西拓等。强调这种人口和经济增长要容纳在现有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建成区规模不再扩大,大伦敦外围的绿带以及市内的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不能受到侵犯。即城市的空间发展将是竖向为主,增加开发强度,对宗地进行再开发等。 3. 非均衡发展——尊重市场、侧重交通、照顾公平。确定了竖向增长的总原则之后,发展机会也不是全市均摊,而是优先照顾几个方面:一是照顾市场需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商务空间等等的开发向中心区倾斜;二是照顾交通方便,即工作机会增长点等的开发向主要公共交通节点和沿线集中,并与交通容量的增加相协调;三是照顾社会公平,适当向东部地区倾斜,强调机会共享,兼容照顾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发展。 (三)空间发展 伦敦发展的空间前提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中心活动区和伦敦中心发展区的发展将会增强伦敦的物质环境的增长,特别是经济方面;东部泰晤士河口的发展将会拓展伦敦的中心功能;分散和强化城镇中心功能;郊区服务的发展;城市更新地区的政策;混合土地利用政策。 政府将引导和促进对郊区的开发,包括中部、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伦敦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加强东部的建设和改善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东部伦敦郊区的发展将优先考虑,政府通过发展郊区来建立有价值的就业岗位。郊区空间发展策略:关注郊区内的主要零售、休闲、商业活动和服务,郊区和城镇中心保证有便利的可通达能力;保护郊区的就业区域,保证人们能工作和生活在伦敦郊区;促进郊区城镇中心地区周围的居住和交通发展;提高郊区居住核心的水平。新郊区核心和其邻里的发展策略:关注郊区内的主要零售、休闲、商业活动和服务,郊区和城镇中心保证有便利的可通达能力;保护郊区的就业区域,保证人们能工作和生活在伦敦郊区;促进郊区城镇中心地区周围的居住和交通发展;提高郊区居住核心的居住水平。新郊区核心和其邻里的发展策略是:在任何政府规划发展的郊区或者其临近地区,应当考虑建立新的郊区中心和公共交通体系。 图1-3-3:大伦敦空间结构 空间规划考虑分三类地区发展:有发展机遇的地区,强化发展的地区,更新的地区。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