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整理

物理学史整理
物理学史整理

必修一

46——47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越大的物理下落越快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都是伽利略建立的物理概念

伽利略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时代用滴水计时法,所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利用斜面“冲淡”重力,使时间容易测量

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合理外推出了自由落体的规律

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结合起来

52——53页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常见的弹力,摩擦力等的实质是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小,只存在于原子核内部)

68——69页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学想象:

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是为了保证每次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的棉布,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较远;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

伽利略认为,是平面对小车的阻力使小车停下,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就越远.表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就越远.伽利略科学地想象: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

(2)笛卡尔的补充

笛卡尔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3)牛顿的伟大贡献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不是实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

78页

国际基本单位

长度——米——m

质量——kg

时间——s

电流——A

温度——K

物质的量——mol

光强——坎德拉——cd

91页

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必修二

29页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数据,得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它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开普勒定律也适用于其他系统,不只是太阳系

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

34页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卡文迪许——测出万有引力常量

39页

亚当斯和勒维耶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了新的行星,并算出运行轨道,后来,加勒在预言的位置发现了这颗行星,取名海王星——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用类似的方式,哈雷准确预言了一颗彗星的轨道和回归时间,命名为哈雷彗星

41页

第一宇宙速度——7.9km/s(发射的最小速度,卫星最大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脱离地球

第三宇宙速度——16.7KM/s 脱离太阳

万有引力,牛顿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俗运动物体,不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

3-1

P2

富兰克林命名正负电荷

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测出元电荷

P6

库伦利用库伦扭秤得出库仑定律

P10

法拉第提出电荷周围存在电场

法拉第发明了电场线描述电场的方式

法拉第提出了场的概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P26

避雷针——尖端放电

静电屏蔽——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场强为0

P81

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

P87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3-2

P3

法拉第——电磁感应

P19

麦克斯韦——感生电场

3-5

P27

黑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对一般材

料来说,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a.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

b.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能量子

(1)定义: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

(2)能量子的大小:ε=h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普朗克常量. h=6.63×10-34 J·s.

P30

托马斯.杨——光的干涉

菲涅尔——光的衍射

马吕斯——光的偏振

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赫兹最早发现光电效应

P.勒纳德,J.J.汤姆孙相继用实验验证了光电效应

P33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密立根验证了光电效应方程

P35

康普顿,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动量,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P37

德布罗意——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与之相关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

P38

劳厄利用光栅衍射,证明了伦琴射线的波动性

戴维孙和G.P.汤姆孙——电子束衍射实验——电子衍射图样

P41

波恩——光波是一中概率波

P44

海森伯——不确定性关系的提出者

P47

1858年,普吕克尔发现了实验中玻璃壁上的荧光,1876年,戈德斯坦把其命名为阴极射线

JJ汤姆孙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离子流,并求出了比荷(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P51

汤姆孙——原子的“枣糕模型”

勒纳德发现较高速度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说明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P57

波尔原子假说——原子能量量子化

P65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1)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147N+42He→178O+11H.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9

+42He→126C+10n.

4Be

(3)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27

+42He→3015P+10n.

13Al

30

→3014Si+0+1e.

15P

伦琴——发现X射线,即伦琴射线

重要物理思想、方法

(1)理想模型法:为了便于进行物理研究或物理教学而建立的一种抽象的理想客体或理想物理过程,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了事物的次要因素.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等)、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

和过程模型(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抛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恒定电流等).

(2)极限思维法:就是人们把所研究的问题外推到极端情况(或理想状态),通过推理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用极限思维法处理物理问题时,通常是将参量的一般变化,推到极限值,即无限大、零值、临界值和特定值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公式v =Δt Δx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

(3)理想实验法:也叫做实验推理法,就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科学的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就叫做理想实验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伽利略斜面实验、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等.

(4)微元法:微元法是指在处理问题时,从对事物的极小部分(微元)分析入手,达到解决事物整体目的的方法.它在解决物理学问题时很常用,思想就是“化整为零”,先分析“微元”,再通过“微元”分析整体.

(5)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特点是:A =C B ,但A 与B 、C 均无关.如a =Δt Δv 、E =q F 、C =U Q 、I =t q 、R =I U 、B =IL F 、ρ=V m

等.

(6)放大法:在物理现象或待测物理量十分微小的情况下,把物理现象或待测物理量按照一定规律放大后再进行观察和测量,这种方法称为放大法,常见的方式有机械放大、电放大、光放大.

(7)控制变量法: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就用了控制变量法.

(8)等效替代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等.

(9)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如研究电场力做功时,与重力做功进行类比;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

初中物理学史及常见数据总结练习

初中物理学史与常见数据总结 物理学史部分 一.力学 1、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 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二.热学 1、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三.电、磁学 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2、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3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原子物理 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 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五.光学 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证明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六.压强 1、马德保半球实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同样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常见数据部分 考题方向:(越靠前出题机率越高) 1、长度:成年人2步约1.2m,课桌高80cm,一层楼高约3m,一元硬币直径2.5cm,物理课本长26cm宽18cm,厚6mm,水性笔长度12-15cm. 2、温度:洗澡水 40--50℃,一标准气压下水沸点100℃(气压高沸点高), 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 3、质量:一元硬币质量6g,苹果约200g ,鸡2—3kg 羊30kg ,中学生50kg, 物理课本质量约280g,一罐饮料500g。 4、时间:眼保健操时间 5min,播放一次国歌50s。 5、速度:人心跳65—80次/min,成年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6m/s 声速(15℃空气中)340m/s 光、电磁波在真空中(或空气中)速度3×108m/s 6、力:通过质量估算重力 7、压强:人站立对地面压强1.25×104Pa 1标准大气压=1.01×105Pa=760mm Hg=76cm Hg 8、密度:水密度 1.0×103kg/m8人体密度接近水 9、电压: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手机电池3.7—4.5V 工业电压 38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10、功:成人上一层楼做功1500J 从提起一桶水做功约为150J 11、功率: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的电功率约200w 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电热水器的电功率1000—2000w 日光灯40—60w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物理学史1

物理学史—— 光学史 一、引言 说起光,我想我们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缤纷多彩的世界,全因为有光;而地球上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光。光学的起源和力学、热学一样,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我国的《墨经》就记载了许多光学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凹面镜等。西方也很早就有了光学的知识的记载,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约330-260)的《反射光学》(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学者阿勒.哈曾(Al-Hazen,965-1038)写过一部《光学全书》,讨论了许多光学现象。由此可见,光学真的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光学的发展之初,一步一步来见证光学是如何发展的。 二、正文 首先就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光的观察了。记得以前学过这样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是如圆盘,此所谓近之大而远之小也”,说的就是人们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比中午的时候大而来判断太阳距地球的距离。而在我国的古诗中也体现了光学的应用,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及曹操的“月影星稀,乌鹊南飞”。而光学在我国的歇后语中也有体现,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说的就是时间流逝的快,劝诫我们要珍惜时间;还有“身正不怕影子歪”等。形影不离、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等成语也体现了光学的悠久的历史。而我国关于光学的书面记载的就有《墨经》中的论影,《经下》:“景不徙,说在改为。”《说经下》:“景光至,影亡;若在,尽古稀。”《列子、説符》云:“形柱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柱直随形而不在景;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而我国古代对磷光的记录也是非常的悠久的。磷光最早记载见于汉代《淮南子.汜论训》“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性也。”东汉高诱在注中也写到“血精在地,暴露白日则为磷,遥望炯炯如燃磷也。”因而世人将磷光称为“鬼火”“鬼磷”。我国古代还有一项关于光学的应用就是皮影戏,《汉书、列戚传》就有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奇少翁岩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它账,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其中光

物理学史

复习资料---物理学史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得出了力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的正确结论。 2.惠更斯研究单摆振动现象发现单摆周期公式,伽利略首次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 3.焦耳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得出了焦耳定律:Q=I2 Rt 4.开尔文创立了热力学温标,把—273℃作为零度温标,也叫绝对温标。百分温标(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的分度间隔是相等的。 5.库伦利用扭秤实验精确研究发现库仑定律:静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静电力常量:9.0×109 6.麦克斯韦在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实现,同时发现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跟光速相等。牛顿(英):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光的色散,光的微粒说 7.卡文迪许(英):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测万有引力恒量6.67×10-11 8.库仑(法):库仑定律,利用库仑扭秤测定静电力常量 9.奥斯特(丹麦):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10.安培(法):磁体的分子电流假说,电流间的相互作用 11.法拉第(英):研究电磁感应(磁生电)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首先引入了虚拟的电场线,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转磁为电”的理想 12.楞次(俄):楞次定律 13.麦克斯韦(英):电磁场理论,光的电磁说 14.赫兹(德):发现电磁波 15.惠更斯(荷兰):光的波动说 16.托马斯·扬(英):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17.爱因斯坦(德、美):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质能方程 18.汤姆生(英):发现电子 19.卢瑟福(英):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发现质子 20.玻尔(丹麦):关于原子模型的三个假设,氢光谱理论 21.贝克勒尔(法):发现天然放射现象 22.皮埃尔·居里(法)和玛丽·居里(法):发现放射性元素钋、镭 23.查德威克(英):发现中子 24.约里奥·居里(法)和伊丽芙·居里(法):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初中物理学史

初中物理学史 初中物理常见数据部分 考题方向:(越靠前出题机率越高) 1、长度:成年人2步约1.2m,课桌高80cm,一层楼高约3m,一元硬币直径2.5cm,物理长 26cm宽18cm,厚6mm,水性笔长度12-15cm. 2、温度:洗澡水40--50℃,一标准气压下水沸点100℃(气压高沸点高),水的凝固点(冰 的熔点)0℃。,人的正常体温37℃,人感觉舒适的温度25-26℃ 3、质量:一元硬币质量6g,苹果约200g ,鸡2—3kg 羊30kg ,鸡蛋一个50g 中学生50kg,物理课本质量约280g,一罐饮料500g。 4、时间:眼保健操时间5min,播放一次国歌50s。 5、速度:人心跳65—80次/min,成年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6m/s

声速(15℃空气中)340m/s 光、电磁波在真空中(或空气中)速度3×108 m/s 6、力:通过质量估算重力 7、压强:人站立对地面压强1.25×104 Pa 1标准大气压=1.01×105 Pa=760mm Hg=76cm Hg 8、密度:水密度1.0×103 kg/m;;人体密度接近水 9、电压: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手机电池3.7—4.5V 工业电压 38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10、功:成人上一层楼做功1500J 从提起一桶水做功约为150J 11、功率: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的电功率约200w;现在的电视大约为100w 左右。 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电热水器的电功率1000—2000w 日光灯40—60w 初中物理常用研究方法 1. 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探究性实验中经常用到此法。如:(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 探究影响电流产生的热量大小的因素;(3)探究影响压力作用大小的因素;(4)电磁铁磁性与哪些因数有关大小的因素;(5)探究响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大小大小的因素等。 2、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将一个或多个物理量、一种物理装置、一个物理状态或过程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这样的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所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例如:⑴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⑵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⑶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4)研究多个力作用产生的效果,引入合力。 3、 建立理想模型法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例如:匀速直线运动、杠杆是一种理想模型。在建立起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籍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 4. 实验推理法 实验推理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深该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如:⑴研究牛顿第一定律;⑵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3)卢瑟的子结构模型;(4)人们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5. 转换法

高中物理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汇总

高中物理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汇总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高考物理专题物理学史知识点难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物理专题物理学史知识点难题汇编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万有引力的发现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地上物理学”和“天上物理学”的统一.它表明天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从相同的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将行星的椭圆轨道简化为圆轨道,还应用到了其他的规律和结论.下面的规律和结论没有被用到的是( ) A.开普勒的研究成果 B.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得出的引力常量 C.牛顿第二定律 D.牛顿第三定律 2.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史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理学中所有物理量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B.元电荷、点电荷都是理想化模型 C.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法拉第最早提出了“电场”的概念 3.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下面哪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A.库仑 B.安培 C.富兰克林 D.伏打 4.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将其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油滴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了电荷量e的数值 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了引力常量G和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找到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D.开普勒提出了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发明白炽灯的科学家是() A.伏打 B.法拉第 C.爱迪生 D.西门子 6.在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对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牛顿运用理想实验法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安培总结出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C.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时空观 D.第谷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归纳得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 7.自然界的电、热和磁等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物理学家为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B.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说明了热现象和电现象之间存在联系

中国物理学史论文

学习中国物理学史的作用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论文摘要: 中国物理学既是中华民族认识的结晶,具有科学知识的价值,同时具有思想文化价值。中国物理学史的介绍还可以使学生以一种移情的方式,了解中国物理学家的探究与思考,对中国的物理的发展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更好继承我国的物理精神。壮大物理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物理学史了解培养科学精神毅力 引言:今天的在大学学习物理学习中,加入了我国物理学史学习。传统的物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造成很多同学不想去学习。而物理学史恰好弥补其不足。它可以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奋发向上的激情,引起浓厚的兴趣。同时对我国的过去有更深入了解,对我国文化有更深了解。对弘扬我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1.中国物理学沧桑岁月史 21世纪的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解读,尤其对我国的物理 学史进行了解,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历史,四大发明对社会做 出的巨大贡献是世人共睹的,但为何又会受百年的奇耻大辱。 这一切有着我国的独特文化,他似乎早就给我国物理史带来一 种复杂的影响,我们的古人对物理的研究总的说来就是趋于记 录现象,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研究。我们国家对于

物理现象的记载可以说是最早国家之一。 我国的物理学发展充满着沧桑,在先秦时期我有过百家争鸣, 各家在发挥自己长处,尤其是墨子学说,它的精髓就在于进行 深入的研究,就类似于西方的科学思维。但它并没被重视,始 皇进行了统一,中华文化走向一致,尤其汉朝以来的独尊儒术,使得中华民族走向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路。 整整千年历史长河,我们有李白、苏轼、曹雪芹,但我们没有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这似乎又在阐释着为什么在近 代我国会受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殊礼! 在这历史长河中,进入仕途,是所有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其它一切很可能为邪说。甚至为人鄙视。长时间的大一统且高 度中央集权,可谓一人之言,万万人必从之。而对于物理的研 究,在短时间并不会给君王带来大量的财富,而更多的人学儒,为皇家所用,帮其管理这所谓的王土。为了培养更多奴才,统 治者必将遏制其它学说。而对物理的研究,我们可以说连门都 没进。只能作为一个看客草草记录路边的风景。 2.中国物理学之零零碎碎成就 1)力学方面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

物理学史及其物理研究方法 教案

微专题物理学史及常见的思想方法一、人物部分 1.力学部分 (1)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 (2)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中采用的“逻辑推理+实验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理想斜面实验) (3)牛顿:得出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研究的是第谷的观察数据 (5)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被称作是测出地球质量的人 2.电磁学部分 (1)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2)密立根:测定电荷量 (3)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欧姆定律. (4)奥斯特:,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电流的磁效应 (5)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总结出了右手螺旋定则和左手定则.安培在电磁学中的成就很多,被誉为“电学中的牛顿”. (6)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7)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8)楞次: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3.选考部分 (4)麦克斯韦: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5)赫兹: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6)惠更斯: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7)托马斯·杨:,首先巧妙而简单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8)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9)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10)爱因斯坦: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 (11)德布罗意: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12)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3)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实现人工核转变的第一人,发现了质子. (14)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15)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16)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17)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18)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19)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在1683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落体运动。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1 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2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经典题目3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 典型题目4 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 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5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开普勒三定律 经典题目6 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托勒密(古希腊科学家) 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地心说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观点:日心说 ★第谷(丹麦天文学家)贡献:测量天体的运动 ★库仑(法国物理学家) 贡献:发现了库仑定律——标志着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 典型题目7 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密立根贡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元电荷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e=1.6×10-19C ★昂纳斯(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 ★欧姆:贡献:欧姆定律(部分电路、闭合电路)★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中招物理:常考物理学史

中招物理:常考物理学史 物理学就像一条奔腾的黄河,波澜壮阔,源远流长,它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物理概念和定律,还有了解它的历史发展,并且在中招物理考试中也经常会遇见物理学史的考查。下面给大家对初中物理学史进行一下总结。 在动力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分别是——牛顿和伽利略。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推理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理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然后是牛顿,我们在初中物理中主要学习了他的两大贡献,第一个是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还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二个是牛顿在光学上的贡献:牛顿通过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证明了光的色散。 在压强与浮力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是——托里拆利和阿基米德。首先是托里拆利通过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测量出一个标准大气压,这一个要和马德堡半球实验进行区分,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然后是阿基米德,他提出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同时阿基米德还提出了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然后就有了他那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在电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两个人物是——欧姆和焦耳。欧姆通过实验得到了欧姆定理: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电阻大小成反比。焦耳提出了焦耳定律: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平方成正比,与电阻和通电时间也成正比。 最后是在电磁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任务——奥斯特、安培和法拉第。奥斯特通过小磁针在通电导线下方发生偏转的实验,证明了电生磁: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图文答案(2)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图文答案(2) 一、选择题 1.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新型的节能光源.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表述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A.开普勒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并最早提出了场的概念 C.牛顿认为在足够高的高山上以足够大的水平速度抛出一物体,物体就不会再落在地球上D.安培首先引入电场线和磁感线,极大地促进了他对电磁现象的研究 2.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祛正确的是() A.牛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证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万有引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常量是牛顿发现并测量出的 C.元电荷的数值最先是由库仑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 D.电场这个“场”的概念最先是由法拉第提出的 3.伽俐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或者说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关于这些要素的排列顺序应该( ) A.提出假设→对现象的观察→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B.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C.提出假设→对现象的观察→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运用逻辑得出推论→用实验检验推论 D.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用实验检验推论 4.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将其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油滴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了电荷量e的数值 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了引力常量G和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找到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D.开普勒提出了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下列有关物理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也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 B.力的单位“N”是基本单位,加速度的单位“m/s2”是导出单位 C.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库仑定律,并利用扭秤实验较准确地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 D.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电场强度越大的地方电势越高

中国物理学史

中国物理学史 学院:机电学院班级:材成102 学号:5901210080 姓名:雷强强 摘要:通过中国物理学史的发展和成就,论述了学习中国物理学史后的感想。 关键词:物理学史、发展、成就 引言: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史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个选修课我感觉学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与方式更重要一些。不过我在物理学史课的学习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下面我就先谈谈中国物理学史的坎坷发展与成就和我学习之后的一些心得。中国物理学史坎坷发展: 中国物理学史是一段沧桑的岁月史。21世纪的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解读,尤其对我国的物理学史进行了解,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历史,四大发明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世人共睹的,但为何又会受百年的奇耻大辱。这一切有着我国的独特文化,他似乎早就给我国物理史带来一种复杂的影响,我们的古人对物理的研究总的说来就是趋于记录现象,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研究。我们国家对于物理现象的记载可以说是最早国家之一。 我国的物理学发展充满着沧桑,在先秦时期我有过百家争鸣,各家在发挥自己长处,尤其是墨子学说,它的精髓就在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就类似于西方的科学思维。但它并没被重视,始皇进行了统一,

中华文化走向一致,尤其汉朝以来的独尊儒术,使得中华民族走向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路。 整整千年历史长河,我们有李白、苏轼、曹雪芹,但我们没有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这似乎又在阐释着为什么在近代我国会受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殊礼! 在这历史长河中,进入仕途,是所有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其它一切很可能为邪说。甚至为人鄙视。长时间的大一统且高度中央集权,可谓一人之言,万万人必从之。而对于物理的研究,在短时间并不会给君王带来大量的财富,而更多的人学儒,为皇家所用,帮其管理这所谓的王土。为了培养更多奴才,统治者必将遏制其它学说。而对物理的研究,我们可以说连门都没进。只能作为一个看客草草记录路边的风景。 中国物理学之零零碎碎成就 (1)力学方面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2)光学方面 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

【2020】最新高考物理学史复习专题(多资料总结)-全国卷-Word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1、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2、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四大核变”及应用 ★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包括α衰变和β衰变); α衰变:例如:β衰变:例如: ★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包括、中子的发现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如:(质子) 42He+94Be→126C+10n (中子)★3.重核的裂变(以23592U的链式反应为代表,可用于核能发电和原子弹); ★4.轻核的聚变(以21H和31H的热核反应为代表,存在于太阳内部,可用于氢弹)。 补充:【考试说明中要求而平日里少考的内容】 1、自感和涡流:通过导体或线圈本身的电流改变,线圈本身就产生自感电动 势,其大小与其自身电流变化快慢有关。由于导体在圆周方向可以等效成一圈圈的闭合电路,由于自感产生的自感电流就像一圈圈的漩涡,所以称为涡流。该电流可以使导体发热。 2、核力:一种区别于电场力和万有引力之外的只作用在核子之间的力。在约 0.5×10-15m~2×10-15m的距离内主要表现为引力。大于2×10-15m就迅速 减小到零;在小于0.5×10-15m又迅速转变为强大的斥力使核子不能融合在一起。 3、半衰期:原子核数目减少到原来一半所经过的时间,其衰变速率由核本身 的因素决定。跟外界因素无关。 4、平均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每个核子平均放出的能量. 核子的平均结 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稳定。而最轻和最重的一些核(元素周期表上两端的原子核)平均给合能较小。 5、光电效应: 1、内容: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表面发射出光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光电子是物体表面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产生的,光电效应是光具有粒子性的有力例证。 2、光电效应的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材料都有一个极限频率,人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的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入射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学史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8、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T=t+273.15K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波动学(3-4选做): 9、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10、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首都师范大学选修课--中国物理学史作业

中国物理学史作业 2-1中国古代学者提出了哪些元素的观点?简述其要点。 1)八卦 八卦的原始含义表示着8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泽、水、火、风和雷。它们也被认为是引起自然界演化和主宰人间祸福的8种(因)素,经过一定的组合和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世界万物。而这8种元素都是通过阴爻——和阳爻—的规则排列和相互作用来构成和显示的。 2)阴阳 阴阳的重要意义:阴阳的对立和互根(如昼夜、冷热、动静、内外和上下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阳<阴>消阴<阳>长”,“阳<阴>极反阴<阳>”等)。阴(爻)和阳(爻)总数的守恒(192个阳爻和192个阴爻,数量相等)。 3)五行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元素 (1)五行的性质 “润下”和“炎上”是显而易见的现象。“曲直”是树木的自然外形和性状,它也可以加工成曲(如弓)和直(如箭)的形状。“从革”是顺便变革的意思,金属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器具。“稼穑”是种植和收割的意思,说明作物生长依赖土。(2)五行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3)史伯和墨家的观点 史伯:以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相配合,以求其均衡与统一;如果完全相同,则“尽乃弃”也。 墨家:五行无常胜,说在宜。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 4)其他的元素观点 3-11 说明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其力学上的成就。 答: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圆形拱桥。 所谓“敞肩”,是指拱券上的建筑不是实腹而是空腹,将一些小拱排列在大拱之上。这样做可以使桥的重量减小,并且可以节省材料。此外,小拱还具有加大泄洪能力的作用,减小桥梁侧面的压力。赵州桥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可以增加16.5%的排水面积,并且节省约700多吨的石料。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

《物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10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physics 课程编码:3910252217 开课学院:理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第7学期 学分/周学时:0.5/ 《物理学史》为物理学专业限定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在学习完专业课的基础上,系统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能帮助学习者还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面目,了解与概括物理学基础知识发展的全貌及总体规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的发现包含了物理学家们大量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了解掌握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对于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物理学史》,一般要求已学完物理学方面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了解物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发展历史,弄清物理学发展历程中重要思想、方法、规律、原理提出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的历史线索,掌握其中包含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物理学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为补充。不管是讲授还是课堂讨论,都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历史进行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历史问题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应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第一、二章共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能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2·难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三、主要内容 1·中国古代自然观 2·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3·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4·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5·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 6·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7·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第二章西方古代物理学(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理知识,能总结出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相区别,并能分析形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理知识 2·难点:总结出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特点,找出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特点的区别 三、主要内容 1·古希腊的自然观 2·古希腊的物理知识 3·中世纪的物理知识 第三章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运动定律的建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的重大贡献和牛顿后力学的发展情况。理解伽利略在研究运动过程中对逻辑方法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动定律的建立 2·难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2021届全国卷物理史重点考点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二、相对论: 8、(a)、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 不变。 (b)、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2E mc =。 9、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和经典(牛顿)时空观的区别 经典(牛顿)时空观: (1)空间是绝对静止不动的(即绝对空间),时间是绝对不变的(即绝对时间)。 (2)空间和时间跟任何外界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动情况无关。 (3)空间是三维空间,时间是一维的,空间和时间彼此独立。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①“同时”的相对性 ②运动的时钟变慢 ③运动的尺子缩短 ④物体质量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10、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hv 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