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

我国地方“土地财政”的现状

第一节“土地财政”的概念和内容

一、土地财政概念

土地财政概念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急速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土地和房屋的投资开发、买卖、经营管理、修缮、服务等内容组成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大厦的支柱,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土地取得的收益已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一般意义上,通常所说的“土地财政”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围绕着土地这一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但国内现行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把“土地财政”认作是一个贬义词。可以这么说,“土地财政”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以地生财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一种戏称,通常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增加收益,即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收入,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如蒋省三、刘守英指出“政府财政预算内靠城市扩张带来的产业税收效应,预算外靠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①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也有人直接将土地出让金称为“第四财政”收入(王美涵,2005)②。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基于以上几种观点,本文中所说的土地财政指的是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

二、土地财政的内容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客体,它既有资源属性,又具有财产属性。土地能够给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带来长期而稳定的经济收益时土地作为资产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由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即称之为土地收益,它一般指土地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利润。政府土地收益,我们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以土地为对象获得的经济收益。

关于土地财政收入(土地收益)内容方面,张晓洁(2004)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他认为对于国有建设用地而言,“财政土地收入”主要由土地税收、土地非税收入和隐性财政收入三部分组成①。刘红梅、张志斌等(2008)在其基础上将土地财政体系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土地资产收益、土地税收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及其他收入②。根据上述观点,再结合收益来源的不同,本文将土地财政收入分为三类:一是土地税收,即政府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从土地所有制或土地使用者手中强制地、无偿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具体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二是土地租金,简称地租,即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依据经济的原则,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使用土地的报酬,这是政府代表国家对城市土地拥有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具体包括土地出让金(这土地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的也是占最大头的)、年租金收入、场地使用费等。三是土地收费,即政府根据法律和政策规定,在管理土地过程中收取的各种费用。具体包括三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如征地管理费;服务性收费,如土地证工本费;资源性收费,如耕地开垦费等。

目前,政府的土地收益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地也由此成为地方政府谋取政绩的重要手段。第一,土地收益十分巨大,对于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很重要意义。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可分为两大块,一块为预算内收入,另一块是预算外收入。政府的三类土地收益中,土地税收属于政府的预算内收入,土地租金和土地收费则属于预算外收入。三类土地收益中,以土地租金最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土地出让金,占政府土地收益的绝大部分。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

三、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财政是政府的收支活动。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筹集资金,体现为组织财政收入的活动。为政府职能的具体实现支出资金,体现为财政的支出活动。在国

民经济以乡村经济为主、就业人数中的大部分人在农业部门就业、乡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乡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均是土地产出,因此土地财政在国家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土地农业利用的相关税收。从现代国家角度考虑,这一阶段国家还基本是传统的国家,政府主要提供的是国防、法律和防治自然灾害等公共产品。

在国民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阶段,国防和法律等传统公共产品已经不占重要比例公共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院、学校和图书馆等成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和加速阶段,政府财政的主要内容是连接城市之间的交通,为建设新城区筹集资金,这一阶段与以维护和更新设施阶段的老城市不同,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大量新的土地投入。这就涉及因为土地使用目的改变而出现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变更相关的财政问题。一方面财政需要投入资金,对于原来的土地所有者进行补偿,同时需要投入资金对这些土地进行城市化开发。因此,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活动,往往都与土地有关,都是关于土地投入和产出、土地非农化利用产出利益分配的活动。由于城市化的实体是城市本身,因此。市镇地方政府财政活动中与土地有关系的活动要多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活动中与土地直接相关的比例。在现阶段,在国家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地方政府财政活动实际上是以土地财政为特征。

在各国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活动为主的特征,由于中国特点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和政府之间财政分工制度更加强化了。因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同时是城市土地所有权单位,政府的财政活动中土地出让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土地收益十分巨大,同时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有较大的自助支配权,开发土地资源类的非税收入便成为地方政府谋求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对策之一。尽管按照目前分税制的规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有来自土地方面的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但由于土地税收总量相对较小,对地方政府特别是财政出现困难的地方政府而言,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获得大量土地出让收入。在这样一种动机下,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以地生财应运而生,土地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

第二节地方“土地财政”形式与规模

由前所述可知,我国政府土地相关收益(土地财政收入)主要为土地税收、土地地租、土地收费这三大类,因此地方“土地财政”形式也可以这么进行分类,即地租、地税和地费,下面我们分别从地租性收入、地税性收入和收费性收入三个方面对我国目前的“土地财政”规模进行分析。

一、地租性收入

我国是土地公有制国家,土地资源是国家最大的国有资产,政府地租性收入的规模应该是非常大的。收入形式主要有:土地出让时,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划拨用地的使用者缴纳的补偿、安置等费用;土地使用者租用国有土地的租赁收入(年租金);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后的分红或股利收入。当前,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和土地资源性收费当中,其实也含有一定的国有土地权益收入在里面。在地租性收入中,土地出让金是其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当前矛盾和问题的焦点。

(一)土地出让金

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于1986年前后提出,1987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1990年全国推广,在认识和实践上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入、改革完善的过程。1.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实施初期,虽然政策规定,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应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但实际执行情况并非如此,各地普遍存在任意分散占用、随意挪用的现象。全国1992~1995年土地出让金收入1857亿元中,实际上缴财政预算的只有87.11亿元,仅占4.69%。其余大部分收入未通过预算管理而直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返还企业、提取土地出让业务费以及其它预算外支出等等。1996年中央责成财政、审计、监察、纪检委各部门组织人力到各地区开展调查,进行清理整顿,并再次明确规定,从1997年起国有土地出让金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储存,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加强收支监管。1998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土地出让金陆续改为财政专户管理。但对是全部价款还是净收益纳入财政专户,财政与国土部门却有不同的意见争论。当时,财政部门认为应当全额缴入专户,并已明令各地执行。而国土部门则主张将净收益缴入财政专户,成本费用部分仍由国土部门掌握使用。之后有关利益各方围绕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个问题直到2006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中再次明确“土地出让收入总价款进去基金预算管理”才算有了进一步的结果。

2.现行土地出让金的具体构成。总的来说,土地出让金核心部分是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即属于土地租金性质的地价款,也就是除去成本费用后的出让金净额。出让金的另一部分是成本费用,它包括征用农地费用、“七通一平”等土地开发费用、改造旧城的拆迁费,以及其它税费等支出。财政与国土部门之间关于土地出让金管理的“全额”、“差额”之争的焦点,就是在于土地出让金中所包含的土地开发费用、拆迁费用和土地征用费是否应统一纳入预算管理。

3.现行土地出让金规模及财政地位。自从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规模不断扩大,出让金收入也随之增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93~2000年,全国共出让土地825228宗,出让面积350751.9公顷;2001年出让土地宗数比1993年增加24674宗,年均增加3525宗。2001年起,全国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数量急剧增加。2001年,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为6600公顷,所占比例仅在5%以下;2006年时这一比重提高至30.5%,2009年则达到了,,,

随着土地出让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2001年时,全国土地出让金总收入占全国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还不到

1/6;至宏观调控前的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收入占到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50%以上,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后,这一比例在接下来的两年有所降低,2007年又急剧反弹,始终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

(二)土地年租金

相对于一次性收取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制,年租金制则是改出让金的一次性收取为分年收取。以深圳为例,该市是最早实行土地年租金制的城市之一。该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并数次发文对土地使用费的征收标准进行调整。对临时用地收取年度租金也早在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1994年,市政府以会议纪要和深规土字[1994]92号文,规定了临时用地年度租金标准。但是在实践中,深圳市土地管理部门没有注意两者之间的协调使用,以至于出现划拨用地与出让用地的利益不协调,以及因改变用途、增大容积率而发生的土地级差收益无法征缴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城镇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解决单一的地价体系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深圳市开始把土地使用费与临时地租作为与地价具有相同性质的手段来运用,统称为年地租。《深圳市年地租条例》于2000年10月经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率先在全国以立法的形式推出“年地租”,目前年地租按三个标准区分计收。湖北省襄樊市襄樊县也较早地试行土地年租制,有些做法后来在其它地方推广。

2006年,国土资源部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对年租金收取管理作出了统一规定。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营利为目的,房屋所有权人将在以划拨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上建成的房屋出租的,应将租金中所含土地收益按年上缴国家”的规定,对收取年租金的范围和对象、计收办法、面积界定等进行了统一的规范。目前这一块收入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随着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其规模将会有一定的增长。

(三)行政划拨土地收入。行政划拨用地往往只是征收一些成本费用(代征、代收费用),对于组织财政收入而言意义不大。但是,近年来,有许多原来无偿

划拨的土地使用单位,将土地非法出租和转让,干扰了政府土地一级市场的管理与控制,也导致国有土地权益大量流失。另外,原有部分划拨用地,在企业改革、城市改造中需要征收上来重新出让。这就带来原行政划拨用地的财税管理问题。按照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要求,原行政划拨地必须经过国家收回,再进行土地一级市场投放,出让金全部归国家所有。可是实践当中,原土地使用者对此没有积极性。为此,上海等地提出了财税“空转”的解决办法,即将现有无偿划拨占用的土地,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可以对其所占有的土地进行清理、作价,有关单位如数交给财政,作为财政收入;同时由财政部门又如数拨给单位,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支出,由单位入账,列作政府资金和资本金收入。一收一支,经过财政转账处理,单位的土地占用,就有了价格。今后如有转让和出租等行为,就可以按国家规定办理。该归财政的归财政,该归单位的归单位。这种方法既承认了原土地使用者的既得利益,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自由流转和有效利用。(四)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后的分红或股利收入。这部分收入一般而言都进入了国有企业或国有投资机构的利润里面,通过国有经营资本预算进行安排,这里就不作讨论。

根据定义,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收入模式,其主要形式有:

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土地地租。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形式。这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于西方欧美国家的土地私有制制度,我国的土地不属于任何个人和单位。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十条的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此外,第十条还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有权利向农民征收土地再以各种形式(一般为招、拍、挂的方式)出让从中获取土地出让金,也可以对城市建筑拆迁再作为国有土地进行出让。一方面,地方政府可凭借各种行政力量减少对于被征收者的补偿,即所付成本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土地的供给量越来越少而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土地出让价格越来越高。因此,综合两方面因素,地方政府从出让土地中获得的收入是相当巨大的。这也使得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土地财政的另一个形式是与土地运作相关联的一些税费收入。这属于政府预算内收入。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由地方固定享有收入的税种主要有城镇

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以及筵席税等①。这里大部分税种和土地有直接关系。具体来说,土地税费收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税收收入(如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间接税收收入(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以及由房地产业所创造的税收);政府部门收费项目。因此,土地运作以及与土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税收收入也构成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三章我国地方“土地财政”成因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我们不难理解,政府行为受制度环境约束,其行为方式也会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地方土地财政形成的根本原因,首先要弄清楚目前地方政府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宏观制度环境。根据王国生的观点,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绝对性影响的制度参数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权限分配制度和组织人事制度。他在对不同的经济权限分配制度和组织人事制度通过不同的组合所形成的制度类型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制度环境是经济分权和行政任命制的组合”,并认为“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将经济的剩余分享权和控制权分配给地方,不同等级的地方政府成为辖区内公有经济的真正剩余索取者和控制者,而与此同时,中央有权任命地方官员的组织制度并未改变,借住这一渠道中央保留了对地方的行政控制权。”(王国生,1999)受其观点的启发,本文将从经济制度环境、政治制度环境,另外再加一个法律制度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地方土地财政的成因。

第一节财税体制原因

一、我国土地财税体制的基本现状

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我国土地税收的立法权都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有程度不同的具体确定税率的权限。土地相关来源的财力当中,除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进行分享外,其它税收收入基本由地方政府自由支配。土地地租收入中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原定中央与地方“三七分成”,后一再调低中央政府分享比例,至2004年开始则全部留着地方使用。收费收入除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中央与地方“三七分成”之外,其余皆有地方政府支配。与土地相关的事权划分,按照信息优势原则和效率原则,对于土地维护、土地开发整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都归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大江大河的治理、重要土地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政府土地相关收入主要包括地租、地税、地费三大块,具体的收入组织项目如下表所示。

2006年以前,我国土地相关收入支用横跨了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三种方式。除税收收入在一般预算安排外,土地地租性收入和收费收入管理则分三种情况:一是统一上缴国库,纳入到政府预算管理当中。这部分主要包括部分政府性基金、教育附加和其它土地相关的行政性收费等。二是上交财政专户,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管理。主要包括土地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部门集中的管理费、工本费、手续费收入等。三是财政预算之外的各级政府部门自行管理。主要包括: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城市住房基金、游离于财政之外的各部门收费、集资和摊派等。

目前,土地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第一部分已经纳入了财政的统筹当中,实行了统一的预算管理。第二部分收入,名义上已经实行“收支两条线、财政专户管理”,但在资金拨付当中,依然实行的是全额或差额返还给收费单位,实际支配权仍然在征收单位——国土部门。第三部分收入,主要还是由各地国土等部门征收、使用和管理,完全游离于财政的监督管理之外,是一种极其不规范的管理模式,也是造成政府土地收支混乱的重要原因。

因此,总体而言,政府土地收支管理出税收收入的规范程度相对较高之外,土地出让收入无论在支出用途上,还是在管理程序上都比较混乱,收入与支出的随意性比较大。收费收入的支出当中,土地复垦费、耕地开垦费等由国土部门具体掌握使用,支出完全由国土部门实行“二级分配”,财税管理不到位。另外,耕地占用税进入农业开发专项基金进行管理,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则专项用于土地开发管理,两者实行政府基金管理。对这些支出,项目管理的规范程度决定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且各地财政监管的力度不一样,财政部门对其监管仍然需要加强,代收代征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拆迁补偿费等则由于中间环节过多,最终到农民手上的资金要大大少于支付数。理论上说,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将土地出让金全部纳入一般财政预算管理。但是目前考虑到土地出让收入受土地市场状况影响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如果将其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容易造成一般预算收支的大起大落,不利于预算执行的稳定。针对这些情况,国务院于2006年12月发出通知,决定将土地出让收支纳入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省级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基金预算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在地方国库中设立专账,专门核算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情况。特别是对于需要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性费用,必须予以保证,专款专用。从长远看,土地相关的收支都必须纳入统一的政府预算管理当中,以进一步增强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和严肃性,提高政府财政运行的科学规范程度。

二、我国现行土地财税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是22%,地方财政收入占78%;分税制改革后的1994年,中央财政收入上升到55.7%,而地方财政收入则下降到44.3%。根据地方政府的意见,中央政府此后作了一些微调,到1997年,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降到48.9%,但1998年以后,这一比重又逐年提高,到2001年达到52.4%。

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的提高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下降,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年的78%下降至2009年的47.6%,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出项相应的大的变化,。。。。。。。。相对财政支出责任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的同时,相对财政收入却大幅减少,这就表明,分税制改革在明显提高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定的事权与财权不统一以及收支不平衡等问题。与此同时,在省以下地方财政中也存在财权向上集中的问题。很多地方再税收返还时进行资金的二次集中,导致最后留给基层县乡财政的财力进一步减少。基于此,有学者将现行的财政体制称之为“抽血”机制。

(二)地方财政缺乏可依靠的主体税种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将增值税、资源税和证券交易税作为共享税,从2002年起又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作为共享税,大的税种已经基本共享。地方固定收入除营业税这一主体税种外(但铁道系统、各银行总行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收入却划归中央),其它税种不仅税源分散,而且征收难度大,地方财力受到显著影响。另外,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后来取消农业税,对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在一些农业为主的区县,农业税能占到当地财政收入的1/3以上,有的甚至能占到70%~80%。

(三)地方政府额外的责任与负担

分税制改革后,不仅财力向上集中的同时,没有相应的上收一些职能和责任,反而不断下方了一些职能和责任,由此出现所谓的“上级请客、下级埋单”

的状况。基层政府不仅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等很多本应由上级政府承担的责任,而且还承担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本等一些额外的负担,这对于一些本是就十分困难的地方财政无异于雪上加霜。

基于上述原因,再加上转移支付体系建设不完善,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力实际上受到挤占和削弱,很多地方的财政收支缺口不断扩大,很的出现大面积欠发职工工资问题,有的甚至连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都出现困难。面对这样的困境,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大量的出让土地使用权来获得高额的土地出让金,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的营业税收入,才能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不足。

第二节法律体系原因

第三节政治体制原因

一、中央集权下的政府官员晋升考核制度

对下级政府官员是否提拔任用主要取决于政府官员自身的绩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政绩。“‘绩效’又称‘生产力’、‘业绩’、‘作为’等,指的是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获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全国干

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2002)上级政府在决定对下级政府官员是否提拔任用前,要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目前所进行的政绩考核,是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德、能、勤、绩、廉是对政府官员的综合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在考核中对政府官员选拔任用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绩”。政府官员的绩效直接体现为政府绩效,即政府的工作成就或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理论上讲,政府绩效的评估应该包括整个政府管理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具体应体现为政治的民主与稳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公正、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改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等方面,要按照“三E”的标准进行评估,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但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率和效益三个标准上,中央政府一直都没建立起严格的定量指标要求,而只是定性的指标,以致考核内容空泛化,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随意性。在进行具体考核操作时,考核者往往选择那些易于观察的指标作为考核的基本载体,而最易于量化、进行大小高低比较的就是GDP增长速度、GDP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公正、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改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等方面因无法或难以量化衡量,特别是在目前省级政府也纷纷追求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这些方面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行政层级也较多,中国政府官员队伍十分庞大,如果全面考核也确实有一个制度成本和考核效率问题,因此,挑选那些容易测度,又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政府整体绩效的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考核标准也是种很自然的选择。

二、政治利益的实现依从于经济利益的实现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以GDP、财政收入为主的经济发展指标一直是作为衡量地方政府领导政绩最主要的考核指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唯一的考核指标。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得知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是地方政府的终极行为目标。公共选择理论证明,政治家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即上台执政或维持执政地位,其行为要得到选民的支持,追求这种支持直接体现为追求选票最大化,其行为要受到选票的约束。尽管我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于西方欧美国家,但如同西方政治家为实现自身利益追求选票最大化一样,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实现自身的政治利益,也要追求其执政行为认可的最大化,这种认同不仅包括上级政府的认同,也应该包括辖区居民的认同,因为地方政府官员是辖区居民的代表。但是,由于在中国实行的是官员由上级任命且对上级负责的政治体制,因此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认同主要来

自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的居民。由于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与约束更多的是来自于上级政府,而非辖区内居民,因此上级政府的认同标准能够更直接地影响下级政府的行为。为达晋升的目的,下级政府官员的一切行为都要围绕“让上级政府满意”这个目标,因此上级政府考核什么,下级政府官员自然而然就重点做什么,于是,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指挥棒效应”

便由此而生,并成为引导、规范和制约政府官员各种行为最为重要的潜规则。

如前所述,以GDP、财政收入为主的经济发展指标一直是作为衡量地方政府领导政绩最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在这一“政绩指挥棒“的作用下,地方政府无不以经济发展作为其最主要的行为目标。经济分权所带来的利益结构的变化使地方政府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利益主体,其本身就具有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取向,现有的政绩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导向的功利性。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这么说,当中央政府制度了这一套服务于经济的政绩目标来考核地方政府官员以激励和约束官员的时候,中央政府就已经在事实上引导地方政府官员为实现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去开发、占有甚至争夺各种经济资源。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地方政府官员职位的晋升与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不仅是成正比,而且是高度相关的。这无疑相当于是给了新任地方政府官员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自身政治利益的满足是依赖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可能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三、追求财政收入增长几乎是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最主要的行为目标

在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的众多具体行为目标中,追求财政收入增长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行为目标。1998年,胡鞍钢关于“地方干部如何看待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化“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本地区政府优先目标按重要性排序居第一位的就是追求本地区财政收入增加,在问卷所调查的地方官员中,超过一半的人持这一观点。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必然要消耗一定的成本支出,财政收入是政府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只有具有了充足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尽管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资产存量、技术构成、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等各个方面有很大差别,但是出于地方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综合考虑,都无一例外地把实现就业、提高本地居民生活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地区产业结构、扩大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等,尤其是地区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地方政府的财力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无一不把争取税源、增加GDP以扩大财政收入作为头等大

事。另外,前述分税制改革所带来的政府财政资金短缺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追求财政收入增长的行为动机。

更为重要的是,财政收入增长对地方政府政绩的显现悠着非常直接的重要意义。第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本身即是体现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非常大的,一些城市其比重超过一半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第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地方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GDP增长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根据沈坤荣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支占比每上升1%,其人均GDP 增长率会增加0.07%~0.30%。预算外收支也具有相同的作用。第三,只有拥有充足的财力,地方政府才能建设各种显示政绩的“政绩工程”。为获取政治职务的晋升,政府官员具有内在的向上级政府显示政绩的激励。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官员往往会将建设那些可以实际测量易于显示政绩的“政绩工程”作为自己的重要行为目标。而财政收入越多,往往意味着能够建设的“政绩工程”越多和越好,做出的政绩越“突出”,相应的,晋升的机会也就越大。第四,经济分权后,由于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的不一致,致使很多基层政府出现困难,甚至出现大量政府债务,只有增加财政收入,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是地方政府所取得的“政绩”。

第五章消除“土地财政”困扰的思路和策略

第一节财税体制改革

一、完善土地财税体制的对策建议

(一)适应单一土地国有制和相应产权制度安排的财税体制调整

按照土地单一国家所有制的设想,把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明确为国有土地后,对于现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者,完善产权制度安排的关键是赋予物权性使用权,允许使用权可以自由转让、出租、抵押或作价入股。相应地,有关财税体制需要做出调整:一是对于农地,农民直接与县级政府签订承租合同,在规定面积范围内免租,超过面积部分按照“城重农轻”的原则,收取一定的地租收入。二是民宅基地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免租(税),转让必须按宅基地要求进行。农地

使用权及宅基地使用权继承时,需要重新核定继承人身份及享受面积,超出部分按照有关法律进行调节。三是对于原集体所有的经营性的建筑用地及地上附着物通过土地税和房产税进行调节,按照市场评估价值收取土地年租金或房产税(开征不动产税前),转让时通过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进行调节。

按照进一步构建土地使用者产权的设想:现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期限到期时,可以申请免费续期,政府通过合理设计土地税制,加大税费征管力度,确保土地增值部分收归国有。这就需要:一是规范土地增值的征收管理。土地增值税改预征制为按实际清算,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明确优惠范围,实现对土地自然增值收益的“应缴尽缴”;二是完善对土地及地上附着物的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土地使用权和房产税实际按评估征税,并向不动产税过渡。同时,在开征不动产税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动产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税收负担,合理控制税负总额,合理分配税收负担。

(二)明确国有土地委托代理关系后的财税体制调整

按照增强地方政府责任意识、明确委托代理关系的设想,现有城镇国有土地委托给地方政府行使所有人权利,承担土地开发整理的义务;中央政府负责土地资源宏观管理、总量调控与特殊用地保护。相应的,在财税体制上:

1.国有土地权益继续保持以地方支用为主的格局,中央政府提成部分用于促

进全国范围内社会公平。地方政府作为土地资源的直接调控、管理和所有权行使者,在土地收益的初次分配中获得收益的主要部分,可能有效地增强地方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地区间土地收益差距的进一步拉开,全国范围内环境资源压力的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集中一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资源调控,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公平。

2.规范政府地租性收入的收取,防止国有土地收益的流失。严格区分市场用地和公益用地,国家垄断土地投放一级市场,对市场用地一律实行公开竞价制度,防止土地收益的流失。而且国有土地的一级市场投放,每年固定在几个时点上进行,并提前进行公示,以提高土地出让行为的公开透明程度。

3.发挥财税的协调配合和监督管理作用,建立确保土地收入均衡增长的控制机制。一是中央政府通过垂直管理的国土部门,下达每个地区的建设用地五年规划,进行总量调控,并指导、协调地方政府做好每年的用地计划安排。通过用地总量控制和进度安排,来实现对地方政府土地相关收入组织节奏的控制。二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土部门提供的五年用地计划总量,再根据年度的财政收支和土地需求情况进行平衡,由国土、计划、财税部门确定每年土地投放数量和地租性收入组织规模,并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相关收支活动的规范程度。三是土地地租性收入全额进入财政预算管理,并由中央政府提成一部分,用于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和社会保障事业。

(三)区分资源管理与财产管理职能后的财税体制调整

在进一步区分土地资源管理和国有土地财产管理职能以后,中央政府通过国土部门进行资源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均衡投放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也要通过完善

立法,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上的责任,约束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利用行为,加大对土地资源管理投入度,加强与中央垂直管理的国土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在国有土地财产管理方面,则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建立由国土牵头,财税、计划、建设等部门参加的工作平台,对国有土地财产管理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包括国有土地总体经营管理规范、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土地出让收入的组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等,主要由低层级政府来管理和实施;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立法、执法监督等手段对国有土地财产管理进行宏观管理,通过法律法规约束地方政府的理财行为。

第二节完善相关立法

第三节政治体制改革

审计学论文范文

学号:20090406130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浅谈温江吴铭火锅成本管理 姓名:陈慧 专业名称:会计与审计 班级: 09会计3班 教育层次:专科 指导老师:彭静 2012年4月26日

目录 摘要 (3) 1.成本管理的重要性........................................................................3-4 1.1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4) 1.2成本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4) 1.3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4) 2.温江吴铭火锅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缺陷.............................................4-5 2.1成本管理的方法 (4) 2.2成本标准制定不规范 (5) 2.3对原材料采购缺乏管理 (5) 2.4服务和销售控制不够完善 (5) 3.导致温江吴铭火锅成本管理存在缺陷的原因.......................................5-6 3.1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5) 3.2缺乏规范的采购制度和监督机制 (6) 4.完善温江吴铭火锅成本管理的对策...................................................6-7 4.1制定规范的采购制度和监督机制 (6) 4.2加强业务流程管理 (7) 4.3提高员工素质 (7) 4.4加强对成本管理的监督 (7) 参考文献 (8)

摘要: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外部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减少和控制成本已成为餐饮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成本是餐饮业的生命线。为适应现代餐饮业管理的需要,使餐饮业利润最大化,餐饮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经行成本控制,有效地强化成本管理。减少经营与控制成本,才有利于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提高火锅店竞争力,创造利润最大化,因此餐饮业的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餐饮业;成本管理;分析原因;对策 1.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1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餐饮成本是指餐饮企业一个生产和销售周期的各种耗费或支出的总和。它包括采购、保管、加工和出售各环节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餐饮成本控制是指以目标成本为基础,对日常管理中发生的各项成本所进行的计量、检查、监督和指导,使其成本开支在满足业务活动需要的前提下,不超过事先规定的标准或预算,搞好餐饮业成本控制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 餐饮成本的特点决定了餐饮成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餐饮成本的特点一是变动成本是餐饮产品价格结构的基础。餐饮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即都要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的价格结构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原材料成本。除营业费用中的折旧、大修理、维修费等是餐饮管理人员不可控制的费用外,其它大部分费用及食品饮料成本都是餐饮管理人员能够控制的费用[1]。这些成本和费用的多少与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相关,而且这些成本和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很大。由于餐饮产品不能大批量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而是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小批量加工生产,大部产品不能够储藏,须由服务员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因而人工成本大大增加。在定价时人工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三是成本泄漏点多,餐饮成本和费用的大小受经营管理的影响很大。食品饮料的成本控制、餐饮的推销和销售控制的过程中涉及许多环节:采购、验收、贮存、加工切配和烹调、餐饮服务等,某个环节控制不严都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

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 导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大,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1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大,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财务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加强财务管理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避免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一、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法规,在一定整体目标的指导下,关于企业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从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的角度看,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等。 1、投资管理 财务管理中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对外投资也包括对内投资。对外投资是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和债券等购买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以及直接对其他企业的投资等;对内投资是指企业内部购置长期资产的投资,如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企业的投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润的投资。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目的是取得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 (2)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称资本性投资,是指一年后才可收回的投资。短期投资又称流动性资产投资,是指一年内可收回的投资,如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 2、筹资管理 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量,采用适当的方式获取资金的行为。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不同来源的资金,其使用时间的长短、附加条款的限制、资金成本的大小以及风险程度等都不相同。筹资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较小的筹集风险,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筹资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筹集,何时筹集,筹集多少资金等。 可供企业选择的资金来源,也称为资金渠道。按照出资人对企业控制权不同,分为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按照使用期限长短,分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3、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因此,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搞好营运资金管理,必须解决好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 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 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4、利润分配 进行股利决策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税法对现金股利和资本利得的不同税率规定,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资金的来源渠道及其成本,股票价格的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011年) 1、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 2、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4、论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5、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6、宪政视角下的我国财政改革 7、财政支农效果的成因及建议 8、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 9、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及改革 10、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财政投入模式探讨 1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衡的财政政策 12、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分析 1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研究 14、中国自然灾害救助财政投入体制研究 15、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主要方向 16、由税费改革看我国财政分权的法制化 17、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18、促进人力资本增长的财政政策 19、我国的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研究 20、对当前政府预算的法治性研讨 21、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2、对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思考 23、促进中部崛起协调区域发展的财税政策 24、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6、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路径选择

27、试论我国建立高绩效政府的路径选择 28、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建议 29、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30、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31、提高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政策选择 32、发展人力资本的财政政策选择 33、建设中国式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的研究 34、论引导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 35、财政政策视角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6、现代预算理念与中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37、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38、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制度与政策 39、加强新时期财政监管问题的探讨 40、财政科技投入模式的框架建议 41、财政紧约束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 42、对外商开放我国政府采购的市场浅析 43、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44、公共财政框架下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 45、促进企业海外投资财税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46、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财政监督体制 47、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缺陷及改进构想 49、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0、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研究 51、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52、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53、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4、构建我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思考 5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机制优化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5、产业集群论 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7、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 29、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3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3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32、高速公路经济论 3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7、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4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4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43、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导语: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展望摘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许多国有企业都在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发展经验。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发展经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有企业转型中,内部审计就开始发挥着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却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如今,正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自我革新问题。内部审计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国有企业有必要为内部审计创新创造条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总结发展经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现状 (一)审计结果缺乏可靠性,审计的重要性被忽视 当前,我国许多的国有企业,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内部审计的机构大多数是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附属机构,有时,为了工作需要,也会几个部门共同合作,通过互相协作的方式完成内部审

计工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采用互相协作的方式,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会兼顾多方的利益,很难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展开工作。这样,在审计数据整理上,就会造成诸多隐忧被隐瞒现象,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缺乏可靠性,不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思路,内部审计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被忽视,也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国有企业释放的财务信息,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审计机构,许多国有企业领导层进行企业发展决策,都是以此为依据。在国有企业运作过程中,很少参照内部审计信息进行企业决策,只有某些特定的项目,才会偶尔参考内部审计信息。因此,在许多国有企业中,企业的内部审计基本上不具备现实意义,内部审计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审计范围显得相对狭窄,开展内部审计阻碍重重 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主要审查企业财务方面的相关内容,虽然有时也会涉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但是,受管理权限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审计范围显得相对狭窄,内部审计的作用很难获得有效的发挥。比如,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企业年终审计等,由于内部审计的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限制,导致审计结果具有一定片面性。另外,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的开展阻碍重重。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代表国家,主要审查企业部门经营管理状况,审计的目的,是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内部审计工作,会影响到某些部门的利益,这样,就会导致内部审计与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对立,在思想上排斥国有企业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集锦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2.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财务预测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产权重组与财务管理研究 5.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6.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7.关联方交易与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8.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9.集团资源配置战略与资本预算管理研究 10.经营者薪酬研究 11.论财务风险 12.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13.论财务制度的改革 14.论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 15.论理财环境 16.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 17.论企业财务机制 18.论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 1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20.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观念 21.论债务重整 22.论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23.企业产权理论分析与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研究 2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研究 25.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 26.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27.企业集团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28.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 29.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研究 30.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31.企业清算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32.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的探讨 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34.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研究 35.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36.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研究

37.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探讨 38.网络财务研究 39.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40.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问题研究 41.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研究 42.资源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二、财务专题 43.“激励机制”在内控中的运用研究 44.“债转股”研究 45.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46.EVA财务系统研究 47.边际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48.财务报告的局限及改革方向研究 49.财务管理的国际化研究 50.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51.杜邦分析法研究 52.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和控制 53.关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 54.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55.价值链管理研究 56.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研究 57.跨国资本预算模式研究 58.论“价值增值”与“企业核心能力培植” 59.论“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 60.论成本战略实施程序和方法 61.论公司战略目标与预算管理 62.论经济附加值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 63.论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业绩评价的贡献 64.论现金流量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65.论资本结构分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促进 66.纳税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67.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68.企业并购的财务监控研究 69.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 70.企业财务重整研究 71.企业的合并与分立策略研究 72.企业活动与附加值绩效评价研究 73.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制度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财政学方向)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财政学专业) 1.深化流转(或所得、财产)税制改革的设想 2.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税收制度改革 3.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探讨 4.税收收入正常增长研究 5.增值税全面转型的效应分析 6.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构想 7.各国环境税制比较研究 8.税源风险问题研究 9.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比较研究 10.税收信息化问题研究 11.营业税改革的基本思路 12.资源税改革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索 13.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脱困的对策 14.税收法制问题探讨(可细化为税收立法研究、税收执法研究等) 15.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检测 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17.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构想 18.完善财政体制研究 19.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20.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 21.会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与税收征管的关系研究 22.房地产税收体系研究 23.扶持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探讨 24.部门预算问题研究 25.国库集中支付问题研究 26.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思考 27.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政策研究 28.基层财政风险及化解对策 29.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 30.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构想 31.基层财政制度和财源建设问题研究

32.不动产开征物业税问题探索 33.税收成本问题研究 34.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协调问题研究 35.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与遗产税制度研究 36.税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37. 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38. 税收遵从问题研究 39.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正策研究 40.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41.加快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42.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43.公共财政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关系研讨 4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45.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46.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 47.“三农”问题与财政支持 48.国有资本运营问题研究(或: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 49.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50.国际税收协调问题研究 51.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问题研究 52.关税制度改革研究 53.城乡税制一体化问题研究 54.工业反哺农业的税收政策研究 55.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56.构筑诚信纳税体系问题研究 57.近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实证研究 58.转移支付问题研究(或:构建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问题研究) 59.公共品供给均等化问题研究(或: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问题研究) 60.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可细分为各类支出) 61.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可细分为各类支出) 62.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研究 63.我国财政支出规范化管理研究 64.财政支出的民主化问题研究

2021年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经济学专业本科结业论文参考选题 欧阳光明(2021.03.07) (注意:以下题目只是选题指南,供参考,有些题目太年夜,需细化) 1、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成长与立异; 2、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土地制度的完善 3、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再认识 4、民营经济成长的实证阐发及启示; 5、资本增殖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成长; 6、马克思分派理论在中国的成长立异; 7、按劳分派为主,多种分派方法并存的分派格局的进一步完善; 8、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现状、趋势及政策调整; 9、论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1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化的矛盾阐发; 11、农民收入现状阐发及变革举措; 12、中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路途成长; 13、“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成长; 14、新型工业化路途与“三农”问题; 15、从经济增长模式到经济成长模式 16、农民增收问题与农村经济可继续成长; 17、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建设; 18、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绩效阐发;

19、年夜学生就业与创业之路的选择与政策支持 20、论创业与就业和创意经济的关系 21、城市化、工业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2、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途问题的调查 23、农村居民医疗制度变革探讨 24、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途径阐发 25、企业整体上市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26、循环经济的实践与理论阐发 27、政府失灵与有效的政府职能; 28、市场失灵与政府宏观调控; 29、区域统筹成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0、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及变革举措; 31、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阐发; 32、国有企业的变革思路及政策阐发; 33、中国市场化水平丈量研究 34、中国经济民营化进程与趋势 35、对三鹿奶粉食品平安事件的经济阐发 36、三鹿奶粉食品平安实践对我国食品财产的影响 37、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关联性阐发; 38、试论矿难事件与煤炭生产的相关关系 39、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进出口变动关系阐发; 40、某省(市、县)区经济成长水平数量阐发; 41、中部主要城市竞争力评价;

审计学高质量论文(十篇)

从安然事件浅析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的关联 摘要:非审计服务自诞生以来,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001年安然事件发生后更是把审计失败归咎于非审计服务的存在。诚然,安然的破产,安达信审计的失败不可否认的有对其非审计服务监督限制不力的原因在里面,但把责任完全归咎于非审计服务的存在,指控其破坏了审计的独立性并最终导致审计失败显然也是不当的。非审计服务的产生是客观历史发展的要求,是顺应市场需求及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要求的,它的存在对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其正面的影响是超过负面影响的。 关键字:安然事件非审计服务审计独立性影响启示 背景资料: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掌握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 2001年10月16日,安然发表第二季度财报,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10月31日,证监会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而一直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安达信也因为安然公司作家帐并私自销毁档案受到控诉,并最终破产。 安然破产后,关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再一次成为争议焦点。首先,媒体“一边倒”地支持全面禁止注册会计师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其次,“五大”曾持非审计服务不影响独立性观点的坚定立场,然而,安然事件后,也对外发出了不再向客户公司提供信息咨询和内部审计的承诺。美国政府则迅速出台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对会计师事务所在非审计服务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严格要求,法案关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非审计服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关于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 (一)、关于非审计服务 1、非审计服务的概念:非审计服务是相对于审计服务而言的,它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如税务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甚至技术咨询等除审计服务以外的多种服务的总称。 2、非审计服务的产生及发展:非审计服务的迅猛发展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更是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结果,是与全球经济市场的变动休戚相关的。没有市场的服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非审计服务的产生,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3、非审计服务—安然:安然的破产很多人把它归咎于非审计服务的存在,而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安达信也确实一直在为其提供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但安然的破产是各方面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等各种因素综合大爆发所导致的,不能片面的归咎于非审计服务的存在,非审计服务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的。 (二)、关于审计独立性

应届2020毕业季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副本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如果你即将从该专业毕业并且苦于不知道写什么主题的论文,不妨看看学术堂为你准备的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或许能给你灵感。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 3、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4、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5、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 6、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7、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 10、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11、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1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 14、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15、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6、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17、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8、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19、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20、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1、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22、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 23、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2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 2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6、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7、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8、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9、县级政府财政收支自主性研究 30、日本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 31、财政政策的周期性及有效性研究 3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3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34、调控型公共财政论 35、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及其资金效率研究 3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37、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研究 38、财政预算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39、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40、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财政的预算管理改革研究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41、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 42、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 4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44、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 4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46、多功能森林经营效益优化及财政政策调控研究 47、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48、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9、中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50、财政政策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 51、湖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52、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研究 53、基于DSGE模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联动机制研究 54、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财政政策研究 55、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研究 56、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57、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宏观经济理论: 1.我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2.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3.我国外债风险问题研究 4.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手段研究 5.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研究 6.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研究 7.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货币增长研究 8.失业问题研究 9.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 10.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省经济的影响

11.影响汇率的因素分析 12.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幸福、价值等)关系的分析13.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14.通货膨胀问题 15.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或增长因素分析)16.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17.公共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或技术创新) 18.中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 19.中国的县乡财政(或基础教育的财政制度)--以浙江省为例2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二.区域经济学: 1.长三角地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培育研究; 2.杭州(或浙江省)房地产价格分析 3.浙江省资本大量外流原因和对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分析4.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5.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6.浙江省的经济文化分析

7.浙江经济活力研究 8.浙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9.产业集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0.浙江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 11.对浙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思考 12.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13.浙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定位研究 14. 浙江专业化产业区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15.浙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方式研究 16.浙江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17.浙江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式研究 18.浙江经济融入长三角的对策研究 19.浙江产业孵化器的现状研究 20.浙江工业园区和传统专业化产业区的比较研究21.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23.浙江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24.浙江欠发达区域的梯度定位和发展路径

财政学毕业论文范文

财政学毕业论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财政学毕业论文范文一: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一、当前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基础理论课,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将经济理论与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起来,因此,财政学教学应该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将专业学科较好衔接起来,使学生在整个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但是,目前在一些高校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有些学校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两门课程同时开设,使学生在学习财政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很多知识点没有办法深入了解。财政学相关理论更多是在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上的运用,同时开设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比较抽象,无法融会贯通。另外,有些高校在大一就开始财政学这门课程,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一些非财税专业,在没有任何财税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难度很大。大一期间更多开设的是一些专业基础类课程,比如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虽说财政学也是一门偏理论的课程,但缺乏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使整门课程听起来有点“听天书”的感觉,很多学生学习时间仅限于上课时间,所以虽然开设了财政学这门课程,但是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方法稍显单一 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在许多高校多媒体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教学可以不用花大量的时间板书,尽管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教学模式仍较为陈旧。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的还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方式,仍然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消化所学内容,教学效果可能更差。到考试的时候,又出现考试考笔记、学生背笔记的恶性循环,这样教学方式下,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另外,有些老师可能担任几个专业财政学这门课程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差异,上课使用的课件、讲解的内容和重难点都是千篇一律,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凸显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金融专业讲授时可以将国债部分内容讲得更细,国贸专业讲授时应增加对关税、国际税收等内容的讲解。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学科认识 在学生刚进大学时,可以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对于大学生活、专业课程、专业学习等有初步的了解,清楚自己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及其之间的联系,为以后讲授相关课程时奠定基础。针对非财税专业学生最开始学习财政学时,教师首先应把课程提纲简单介绍给学生,并说明该门课程与其他课程、该专业的联系,以及课程所学内容在以后生活工作当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对于财政学这门学科的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 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1) 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 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 3.1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2) 3.2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2) 3.3 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2) 3.4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3) 4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3) 4.1 提高认识 (3) 4.2 贯彻执行 (3) 4.3 转变观念 (4) 4.4 理解到位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5)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财务 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观念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对现代中小 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阐述,并分析了财务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企业 管理; 前言 企业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附属政府之下的生产单位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主体。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多方面的内容,都与财务管理发生着紧密联系。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不能把财务管理从属于企业其他管理,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想抓好企业管理必须首先抓好财务管理。 1 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离不开资金运动。而对资金运动的管理构成了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决策与控制,并对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只要完成国家下达的销售任务就万事大吉,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以市场为“主轴”,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营销各环节为了一个共同的效益目标而开展工作,要求中小企业各个方面都要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范文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思考 前言 财政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是对国家主体形成财政分配关系,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在经济学当中,财政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国家取得社会生产份额中的一部分,将其应用于国家职能的实现,例如取得、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由此体现的经济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分支,财政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科学内涵。在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中,应当注重其跨学科性的特点,综合各个相关领域,确保其良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一、财政学的基本概述 财政主要指的是国家财政,其主体是国家。政府部门通过收支活动,将一部分社会资源进行集中,对一些社会公共需求进行满足。财政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财政分配主体,财政学主要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社会主义财政学。此外,还包括比较研究和分析各个国家不同财政制度的比较财政制度学。如果根据人类社会

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背景来进行划分,则主要可以分为市场财政学、计划财政学等[1]。在财政学当中,融合了经济学、行政学、理财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是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基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对于现代财政学来说,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作为一种历史和经济性的概念,财政与国家之间,具有本质上的联系。财政职能是由国家职能所决定的。基于不同的国家性质、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实施政策等,各个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秩序,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也是不同的。国家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需要对财政调节功能进行强化[2]。在财政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当中,需要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内容和经验,学习一些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于能够反映出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内容,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能一味的照搬和挪用这些经验,应当充分认识到财政学理论自身的基础,掌握其实际的应用条件和产生背景。此外,在借鉴经验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三、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导语:我们知道,传统的审计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监督与控制,而在实施电算化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且以对机器的控制为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审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探究计算机审计风险 21世纪,世界步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相关产业带来了旦古未有的发展契机,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本质性改变,都对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企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处理财务及业务数据已逐步普及,因而计算机审计也成为审计紧跟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计算机审计具有很多优点,如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虚拟化等都是传统审计无法实现的,但计算机审计同时也具有很多缺点,如轨迹难寻、技术要求高、风险隐蔽性强等都加大了审计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审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计算机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常见的计算机审计风险 1. 1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的范围十分广,也是计算机审计最致命的风险。系统风险分为软件环境风险和硬件环境风险。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在

文件的记录或操作中山于规范、标准等小统一,进而产生了风险。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通过互联网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样就有可能受到外部网络影响,如病毒、黑客的入侵,这些都严重威胁着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女全。 1.2系统控制风险 系统控制风险是因为审计系统控制小严密造成的。我们知道,传统的审计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监督与控制,而在实施电算化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和机器的双重控制,且以对机器的控制为主。审计对象的变化使审计风险发生了转移,审计人员需要对软件开发商在设计软件时嵌入到程序中的内部控制软件方而的内容进行测试,而这些对审计人员而言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任务。 1.3数据风险 数据风险主要指数据为人为破坏的风险。传统的审计资料是纸质的,人为修改后会留下痕迹,所以篡改的可能性小大。而在运用电算化系统以后,人为篡改数据就小会留下痕迹。特别是系统内的计算公式,被篡改后将导致财务报表的严重失真。山于财务人员并小了解系统如何计算的,所以即便是产生了很大误差也难以发现。对此,审计人员只能靠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了。 1.4审计软件风险 审计软件风险是指软件自身的缺陷引起的风险。审计软件没有经过权威部门评审或没有定期升级更新,都会造成软件的小稳定,进而内部的审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核算小一致的情况。在软件开发中,审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