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论文

生态学基础论文
生态学基础论文

生态学基础论文

构建低碳校园,就在你我身边

今天你低碳了吗尿如今已然成为校园生活中的流行语,然而低碳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低碳不仅所谓低碳生活氨睯挭牡潢?楬敦尩,百度的解释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低碳校园已成为各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义务,而作为拥有科学文化知识,走在时代前沿的现代大学生更应该是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为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我校同学关于低碳校园的认识,我们调研小组对东北师范大学的部分学生的低碳生活做了一个相关的问卷调查。我们调研的方向是:构建低碳校园的对策和方向,我们调研的题目是:低碳校园,低碳生活。组内各成员分工明确,通过问卷问题的搜集和筛选,最终制作打印了100分问卷并在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学楼等公共场所发放有关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经过成员们的努力完整收回95分问卷。最后通过严密的统计,得出如下数据和结论:有5%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注意过低碳,3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低碳,63%的大学生自称每天都在坚持低碳。这充分表明我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较强,很多同学积极了解并且亲身参与到低碳校园的构建活动中。问卷中我们还发现了同学们关于如何构建低碳校园的建议和对策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里,我们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一、如何构建低碳校园,需要虚实结合

1、虚--对构建低碳校园进行大力宣传,加强环保教育,让低碳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走进低碳校园,就在你我身边宣传主题:(1).

(2)宣传范围:校内校外两相结合,校内影响校外,校外资助校内,积极发挥外联部的作用。同时各个大学间可以进行有关低碳校园的交流联谊活动,相互取经,不仅达到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目的,也有效地增强了宣传力度,扩大了宣传范围。

(3)宣传途径:东师校园广播、校园各报刊杂志、有关影视节目的观看、网络论坛讨论、有关知识讲座、开设低碳教育课程、低碳知识普及、海报宣传(充分利用各学院以及各宿舍楼前的宣传栏)、传单发放等。

(4)宣传目的:通过各种途径的大力宣传使大学生树立低碳观念,提高环保意识,从而使之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2、实--用行动说话,切身投入到构建低碳校园的实际行动中,大家各出其力,共建低碳校园。

(1)争做低碳达人:大力开展低碳校园,低碳生活的竞争评比活动,在合作和竞争中加深对低碳的认识,在实践中争做低碳达人。例如:积极开展低碳知识竞赛、低碳宿舍创建评比、低碳学院评比、低碳班级创建评比、低碳图书馆、低碳食堂

等活动。

(2)发挥社团优势:利用大学中社团这个特殊的组织,充分发挥各种社团的号召力和组织力,特别是带有环保性质的社团,以及志愿者社团。志愿者社团(例如我校的红烛志愿者协会)应积极吸收更多的环保志愿者,并定期举办与低碳校园生活相关的各种校内外的社团实践活动。

(3)开设低碳课程:开设与低碳校园生活相关的课程,例如:经济学院的开设低碳经济、城市环境学院的开设环境伦理学、生态学基础等相关课程,把环境保护、低碳教育带入课堂,向学生普及低碳知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调研活动。

(4)借助科研技术:把学校科研项目与低碳校园的构建相结合,一举两得;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在重要位置(例如沼气、太阳能的利用),提高资源利;此外,还要合理开关各种路灯,合理)节水、节电、节气、节材、节耗(用率.

使用空调,及时调节供配电容量,减少损耗,灵活管理自习室。在引领低碳能源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并有利于学校资金和能源的节约。

(5)提高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共享,例如:大学之间图书信息共享、建立共同选课系统、联合开通班车、共建实验室和体院馆等途径来提升资源共享率。

(6)合理规划用地:合理规划校园用地,打造绿色校园。规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即在建设用地、功能区分以及路网布置等方面注意利用地形地势,以减少土方工程量,努力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平衡原则,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坪种植。另外,在全院范围内实施节能增绿工程,不断提高二氧化碳的中和率。还要努力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水平,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7)搞好监督管理:建立监督平台,完善管理制度。首先,应建立有效的建设审查评估和管理监管体系,完善各种节约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合理的校园用能、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建立校园能耗、水资源利用等基础数据的专项统计制度和方法,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挖掘节约空间,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其次,应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相关二级单位用能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积极杠杆对水电使用进行调节,逐步建立谁使用、谁管理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用水用电机制和水电费用由学校、单位、个人合理分摊的机制,以增强师生办学成本意识和节能意识(8)抓细节抓小事:在校园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可以帮助构建低碳校园,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不要忽视生活中那些细节。把废旧衣物毛巾改造成抹布;尽量买棉质的衣服;夜晚下载时选择下载完成后关机;A4纸的两面都要用完;把书籍课本借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不频繁更换文具;勤俭节约,节约用水、用电;上学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积极回收废纸;杜绝一次性纸杯或木筷;用自动铅笔代替普通铅笔;学校所有的教室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扇停,空调开时门窗关闭;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洗澡时用淋浴方式,并使用节水型浴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在寝室养几盆花草,争做绿色文明使者;购买简单包装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

消费;尽量在食堂用餐盘就餐,改掉将食物打包带回寝室吃的习惯;随手关掉电器,避免它处于待机状态。

二、各大高校积极构建低碳校园,倡导绿色生活从校园开始。

上海交大的牛奶凳:在万众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牛奶凳。每个牛奶凳由800多个牛奶利乐包制成。世博会开幕前,上海各高校600多个社团组织联合起来,共收集了1万多个牛奶利乐包,制成1000多个牛奶凳。上海

交通大学团委书记王伟明介绍,牛奶凳的创意来自上海交大蓝色空间社团。

西北工业大学的水仙花贺卡:在西北工业大学,环保宣传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食堂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环保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校团委书记于海夫介绍,水仙花贺卡就是西北工大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由于传统的纸质贺卡不环保,同学们选择用水仙花代替贺卡,既传情达意,又美化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厦门大学的特殊垃圾桶:厦门大学校园里有一种特殊垃圾桶,除了标有普通垃圾桶都有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还把具体的垃圾名称列得清清楚楚。因为同学们发现,大家都知道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但分不清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让垃圾分类形同虚设。如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直接写在垃圾桶上,一看便知。这些创意来自生活,也在改变生活。

三、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不容忽视在构建低碳校园中存在着的某些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强,环境教育不够深

此次调查问卷显示,仍有5%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注意过低碳,3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低碳,有些同学甚至对低碳校园,低碳生活的相关常识性问题也不太了解,其中有些同学的节能意识相对淡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归结于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强,使部分学生对低碳校园,低碳生活这一主题并不了解。

、节能管理体制不够完善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学校能源的用户范围不断扩大和复杂化,不少学校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缺乏操作性强的有力措施,使节能工作缺乏制度支撑,节能工作流于形式。

3、节能技术改造力度不够

由于高校扩招,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过快,导致许多高校债务问题严重。加之各种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短期成本较高,许多高校在新的建筑设计、用材、老校区改造方面未考虑节能问题,未进行节能论证,因此造成能耗的客观浪费。

4、资源共享不够充分

由于大学机构庞大,各学院之间学科分离,众多二级单位又存在着各自为家的思想,在设备使用、实验室建设、会议室建设、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共享不充分。

从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构建低碳校园的重要性。低碳校园的构建有助于在学生中培养低碳消费意识,有助于向社会传播低碳生活理念,有助于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低碳理论的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低碳校园的建设还具有战略意义,它将成为低碳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低碳科技进步的孵化器,从而培育我国在低碳领域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有力的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

今天你低碳了吗尿让我们快快加入到构建低碳校园的队伍中去,用心构建属于你我的低碳校园吧!

生态学基础研究小组成员名单刘艳梅刘磊戴汉玉

衣美霖崔孟洁李浩宇

2011-5-25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D.生物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答案: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卷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卷 l 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 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 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 光补偿点较低,生在全光照条件下 D 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 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 水稻 B 玉米 C 大豆 D 冬小麦 3 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 平均温度 B 生物学零度 C 有效积温 D 天数 4 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 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 根系发达时表面积较大 C 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 根系不发达,时表面积较大 5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 块状结构 B 团粘结构 C 核状结构 D 片状结构

5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 块状结构 B 团粘结构 C 核状结构 D 片状结构 7 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B 顶冠C 根系发达D 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 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 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 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 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 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 疏透结构 B 紧密结构 C 稀疏结构 D 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于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A焚风效应B 山风效应C 谷风效应D 陆风效应 11 种群是指 A 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D 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 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会 D 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衰退型 D 混合型 13种群平衡是指 A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 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 种群迁人和迁出相等 D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4 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 A 周期性波动 B 种群爆发 C 不规则被动 D 季节性消长 15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____________首次提出的。 A奥德姆B 林德曼C 达尔文D 坦斯利 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 演替原则 B 植物区系 C 植被型 D 群落生态 17 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最先使用“生物学多层蛋糕”这一提法的生态学家是______ A.埃尔顿 B.谢尔福德 C.奥德姆 D.苏卡乔夫 答案:C 2. 难降解的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A 3. 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______ A.种群 B.物种 C.群落 D.生态系统 答案:A 4. 我国土壤酸碱度分为______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答案:C 5.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简单的是______ A.荒漠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答案:A 6. 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______ A.冻原 B.河流 C.果园 D.荒漠 答案:C 7. 与水生植物相比,陆生植物通气组织和机械组织的特点依次是______ A.发达,不发达 B.发达,发达 C.不发达,发达 D.不发达,不发达 答案:C

8. 群落调查中,包含某物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______ A.多度 B.密度 C.频度 D.盖度 答案:C 9. 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连续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 A.U型 B.S型 C.J型 D.V型 答案:B 10.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______ A.趋于互补,利用率低 B.趋于互补,利用率高 C.趋于竞争,利用率高 D.趋于竞争,利用率低 答案:B 11. 与阴性植物(如人参)相比,阳性植物(如蒲公英)的特点是______ A.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B.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C.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D.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答案:A

景观生态学讲义(打印版)

《景观生态学》讲义 绪论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与参与。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和前沿学科之一。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一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1 生态学 2 景观 3 景观生态系统 4景观生态学 1 景观 景观的特征与表象是丰富的,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和认识也是多样的。因此,对于景观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同一学科中(如地理学)也长期存在着不同解释。由于景观概念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它与“风景”、“土地”、“环境”等词意的混淆。 1.1景观定义理解: 景观(landscape)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大都是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或景色的(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反映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图)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如Forman 和Godron,1986;Forman,1995)。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region;见Forman,1995)。狭义景观和区域即人们通常所指的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图)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后来在15世纪中叶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象”等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中国从东晋开始,山水风景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颖而出,使山水风景很快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景观作为风景的同义语也因此一直为文学家、艺术家沿用至今。这种针对美学风景的景观理解,既是景观最朴素的含义,也是后来科学概念的来源。从这种一般理解中可以看出,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景观生态学中几种代表性的景观定义: Naveh: 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和过程。 Haber: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 Forman: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最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综合起来,对景观可以作如下理解: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②

2017年安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7年安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坦斯利 答案:D 2.自然界中,伺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如果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 ) A.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 B.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 C.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 D.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 答案:D 3.光照不足将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这时增加C02浓度可减轻光合作用的下降程度,这种现象是生态因子的( ) A.综合作用 B.限制作用 C.补偿作用 D.替代作用 答案:C 4.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通常是指( )

A.数量最多的生态因子 B.数量最少的生态因子 C.对生物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子 D.接近或超过有机体耐受极限的生态因子 答案:D 5.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 ) A.阿伦规律 B.贝格曼规律 C.谢尔福德定律 D.林德曼定律 答案:B 6.旱生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是( ) A.根系发达 B.肉质茎肥厚 C.角质层厚 D.叶面积大 答案:D 7.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 ) A.环境资源有限 B.多个物种共存 C.环境资源无限 D.K-对策生物

答案:C 8.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 ) A.水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 答案:B 9.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为( ) A.发育历期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平均温度 答案:A 10.根瘤菌和大豆的种间关系是( ) A.寄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答案:C 11.下列关于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 B.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

2019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 ) A.黏土 B.壤土 C.沙土 D.盐碱土 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旱生演替 D.逆行演替 3.玉米与豆类间作,其关系属于 (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共栖作用

4.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 A.水生植物 B.湿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5.群落内部环境不具备的特点是 ( ) A.光照强度减弱 B.土壤湿度增加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6.下列生理生态过程中的水用做代谢原料的是 ( ) A.保持温度 B.植物挺立 C.光合作用 D.气孔开闭 7.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 ( ) A.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8.高原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其作用是 ( ) A.降低光合反应适温 B.提升光合作用量子效率 C.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D.阻止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9.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它的主要内涵是 ( ) A.生态环境 B.生物单位适合性的总和 C.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D.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10.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 A.种群平衡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爆发 11.有效积温计算公式中Y代表 ( ) A.一段时间的温度 B.生物学零度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试题及答案7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试题及答案七[1]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 B.海克尔 C.奥德姆 D.坦斯利 2.生物物种存在、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 B.个体 C.种群 D.群落 3.高山植物通常长得比较矮小,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具有较强的() A.紫外光 B.红外光 C.红橙光 D.绿光 4.某些植物要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正常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 A.春化现象 B.温周期现象 C.昼夜节律 D.物候节律 5.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 A.阶段性 B.限制性 C.补偿性 D.不可替代性 6.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相比,生活在高纬度低温环境下的恒温动物其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一现象称为()A.阿伦定律 B.谢尔福德定律 C.贝克曼定律 D.霍普金斯定律 7.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直接因子的是() A.坡向 B.坡度 C.海拔 D.水分 8.若种群的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下降型 9. A.种群初始数量 B.环境容量 C.种群增长率 D.增长时间 10.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种群的() A.宴际增长率 B.自然增长率 C.内禀增长率 D.瞬时增长率 11.生态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物种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难以长期共存的原因是()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12.种群的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异常迅速增长(如蝗虫大发生),这种现象称为()A.种群平衡 B.种群大爆发 C.种群衰退 D.周期性波动 13.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 B.油菜 C.菠菜 D.晚稻 14.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生物群落 15.下列选项中,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作用最大的物种是() A.伴生种 B.建群种 C.亚优势种 D.罕见种 16.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l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 A.盖度 B.频度 C.密度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生态学的概念 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海克尔) 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奥德姆) 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 (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

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七) 满分:150分时间:l50 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不同坡度的温度差异主要是由()A风速差异B海拔高低C太阳辐射D降水量 2. 黑核桃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物,原因是其树皮和果实中含有的氢 化核桃酮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是植物的()A密度效应B种群调节C竞争作用D他感作用 3. 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A生物的种类B. 气候条件C经纬度的递变D地球自转 4?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A草原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 淡水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5. 农药对天敌的伤害常大于对害虫的伤害其原因之一是()A农药杀不死害虫B害虫有抗药性C农药有选择性D天敌的营养比害虫高 6.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是由于()A从其他科学那里直接引入B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C生态学研究层次 D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7. 一般高山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绒毛发达,叶绿素多,叶茎含花青素,花色鲜艳,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由于( ) A. 高山上蓝、绿光和紫外线较强烈B高山上绿、紫光和紫外线较强

烈C高山上绿、红光和紫外线较强烈D高山上蓝、紫光和紫外线较 强烈 8. 在大棚生产中,施放下列哪一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A氧气B. 氮气C二氧化碳D水汽9种群是指() A. —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 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C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0. 公式N(t)=Nt-1+B-D-l-E表达人口的增长。其中D表示()A迁出率B死亡率C迁入率D.出生率 11. 反刍动物的瘤胃具有密度很高的细菌,这些细菌与反刍动物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B共生关系C寄生关系D附生关系 12. 不属于群落成员的是()A亚优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优势种13?顶极一格局假说的意思是()A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B. 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极群落呈连续变化C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D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14.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能够疏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则为一一所消耗。()A异化作用B同化作 用C合成作用D呼吸作用 15?可以通过“对流”运动进行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沉积型循环C生物循环D气相型循环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 1 .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 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6 .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7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8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 9.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1 .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

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少散热量。 12 .贝格曼定律(十分之一法则):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个体有增大的趋势; 13.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14.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 生态对策: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被视为生存对策。 16. k-选择: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density-dependent natural selection),种群稳定于K附近。 17. r-对策:是生物对不稳定环境的进化适应, r-对策者向着小型化、发育快速、繁殖能量分配高、产生数量多的后代的方向发展,以量取胜。扩散能力极强,大多数先锋生物属于这类种群。 18.倒数产量法则:植物单株平均重量(w)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即 1/ w = Ad + B。 19. -3/2幂定律:自疏,导致生物个体大小(干重)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表现为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也叫-3/2自疏法则。 20. 种间竞争:具有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两种或多种种群)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彼此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 21.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

2020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20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二)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二) 满分:150分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 A.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2.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 A.地球因子 B.限制因子 C.替代因子 D.一般生态因子 3.下列条件中,能提升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 ) A.昼夜变温 B.恒温条件 C.高温条件

D.低温条件 4.当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点时,植物会 ( ) A.萎蔫 B.烂根 C.休眠 D.缺氧 5.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 ) A.pH5~6酸性 B.pH6~7_微酸 C.pH7~8微碱 D.pH8~9碱性 6.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的是 ( ) A.风媒 B.“旗形树” C.风折 D.矮化 7.下列属于原地实验的是 ( ) A.实验室中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B.在田间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C.应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对昆虫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D.用线粒体和细胞核DNA标记序列,分析证实欧洲大陆的沙漠飞蝗来自两个起源地 8.睡莲属于 ( ) A.浮水植物 B.沉水植物 C.挺水植物 D.多浆植物 9.在一些水域中,因为氮、磷等矿物质过多而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并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个现象属于 ( ) A.生态入侵 B.种群平衡 C.季节消长 D.种群爆发 10.群落发育初期的主要标志是 ( ) A.植物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B.植物伴生种的良好发育 C.植物建群种的良好发育 D.植物亚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11.下列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是K对策生物的是 ( ) A.蝼蛄 B.金雕 C.乌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