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模块解读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模块解读
刘建华 发布时间: 2010-4-2 0:00:59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模块解读


㈠从国际中学物理课程设置来看,比如像美国、英国、德国等,这些国家的中学生是怎样学物理的?也就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其课程结构设置是怎样的?我们做了详细的对比研究,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三大类,也就是三大类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这样一种结构。首先,学生在高一年段时学习科学的必修,接下来就是学选修课程,而这个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并行的选修和串行的选修,比如像其中的一个模式,科学作为必修课是属于刚刚进入高中的设置,接下来有选修1、选修2。像这样的就是并行的,所谓并行就是两者之间不存在先学哪个后学哪个的关系。串行的选修课就是选修2、选修3,学完选修2还可以学选修3,这样的结构就是选修3是以选修2为基础的。日本,韩国几乎就是这样的模式,这是其中的一种模式。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完全的选修课,比如美国就是这种课程结构的典型。美国的高中生一进高中学习的时候没有必修的科学课,都是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像现在开设的选修课就有常规型的课,一般的高中生就可以选学这一类课程。如你的数理基础比较好,那么你就可以继续学荣誉生课程。荣誉生课程与常规型的课程相比,其数、理要求更多一些。而对那些有人文倾向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学非理科课程,也就是说在非理科课程里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物理的思想和方法,淡化计算。像这一类的课程,有人文倾向的学生学就比较容易,也有兴趣。另外还有一类课程,叫高等位课程。高等位的课程是为那些数理基础特别好的学生设置的。它涉及到的教材就是我们在大学学的普通物理教材。那么,这一类学生学习高等位课程之后,在大学可以算学分。那么这就是第二种模式,一进来就是选修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能力选择性的学习。还有第三种模式,学生一进高中就学的是必修物理课,分必修和选修。但是必修课都是物理课,和上面第一种模式不太一样的是,第一种模式的必修课是科学课,而第三种模式必修课是物理课,然后是若干与物理相关的选修课。所以,从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都是一个大的趋势。高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性的学习。所以,我们这次课程设置以及对结构的考虑,也是基于国内的一些研究和国际的一些比较等研制的。

㈡为什么要让学生学前面这两个共同模块,为什么没有让学生一进

来就要开始选学,这样学生不是有更好的选择性吗?这个问题和我们当时研制模块时的整体思考有关系。主要的问题是:在我们的共同必修模块中学什么课程?后面的分类课程怎样设置?

关于这个课程结构的设置,我们中途也有一系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我把这个研究的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的这个课程结构。我们最初提出的结构是这样的,就是学生一进高中首先面临的就是选修课,不再有共同基础,认为共同基础是初中的课程构建的。所以,有人文倾向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就可以选学物理与自然、物理与社会。有理科倾向的学生,他们进入高中后就可以学力与运动一、力与运动二。喜欢动手的学生,有动手爱好的学生可以学物理与技术一、物理与技术二,再后续有一系列的选修课。这就是其中的一种课程结构。但这个课程结构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有一些老师反对,其中最主要的意见认为,学生一进高中就有分科的倾向,似乎分科太早了。因此,基于这样一个意见,我们又调整我们的方案,构建成下面的这样一个模式,这个结构就是前面有两个共同的必修模块,力与运动一、力与运动二,这是有文科倾向的,理科倾向的,喜欢动手的学生都必须要学的两个模块,学完共同必修模块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后续的模块,比如说物理与自然、物理与技术一、电磁等等。也就是说分类延后了,但这个结构在征求意见的时候,实验区的老师或者相应听取意见的老师又有一个反馈,认为这两个模块太长了,让我们的学生一进来,不管他是有理工倾向的还是有人文倾向的都要捆在一块学两个模块,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就是他们经历的一种浪费。在这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又调整物理课程结构,成了这样的一个模式:也就是说把力与运动二放在后面作为选修,即所有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就只有一个模块:力与运动一。也就是说减少了大家共同学习的时间。学完这个模块之后,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进行分类学习。但是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下,又有老师提出,力与运动一的内容似乎更有利于有理科倾向的孩子,他们认为这个模块应该是一个大综合,应该有力、电磁、热、光、原的内容都在这个模块里呈现。为此,我们也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结构,这个结构第一个模块叫高中物理入门,在“入门里”就是一个大综合,既有力学、电磁学的内容,还有热、光、原的内容。那么这里的内容相当于是物理内容的一个大绪论,接下来有分类,比如物理与社会、物理与技术,运动与守恒等系列。那么,对这个结构而言,我们在

征求意见的时候,得到不少老师的好评,认为这个很有创新,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为我们在高中物理入门里,放入了一些老师们不能跳过的内容,但是后来再深入征求意见,发现这样的一个模块即高中物理入门模块,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说这个模块怎么编写教材,老师们怎么去讲授,怎么去教学,这些困难都可能给老师进入高中新课程带来一些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调整了模块,形成了这样一个结构:前面还是两个共同的必修,接下来是三大系列,那个时候的一系列、二系列、三系列就有一个雏形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是后来又有老师说,中间这个系列学的模块偏多了,所以又有了进一步的小调整,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结构。从我们研制的历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受:无论什么样的结构都有利有弊,都不可能让百分之百的师生们满意,我们只能从中挑选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作为我们现在的课程结构。这就是我首先回答你们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共同必修是2个模块,而以后的必修学分要在后边学习。

㈢在12个模块中纳入的物理学的内容。



两个共同必修模块和三大系列的内容是怎样设置的。我们首先来看看前面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在这两个模块中,我们设置了什么样的内容呢?在物理1里,我们设置的主题有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在物理2模块中,我们涉及到的内容有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对于这两个模块的设置,我们的思考是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运动与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学生下一步的选学模块做准备。这是我们设计物理1,物理2的思考。

那么,关于1系列,2系列,3系列的内容还设计了哪些呢?首先看1系列,1系列有两个模块,1-1,1-2,1-1涉及到的内容有电磁现象与规律,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选修1-2涉及到的主题有3个:热现象与规律,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在1系列里,我们设计这两个模块的主要思考是:希望在这两个模块中,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物理学与社会、人文学科的融合,这是我们设计1系列的主要思考。

接下来我们看2系列。2系列有3个模块,选修2-1,2-2,2-3,这3个模块对应什么样的内容呢?选修2-1涉及到的主题有电与电功,电磁波与

信息技术;选修2-2涉及到的主题有力与机械,热与热机;选修2-3涉及到的主题有光与光学仪器,原子结构与核技术。在2系列的这3个模块中,我们设计的主要思考是:侧重从技术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突出物理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3系列共有5个模块,这5个模块分别含什么样的内容呢?选修3-1涉及到的内容有电场,电路,磁场;选修3-2涉及到的主题有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选修3-3涉及到的主题有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选修3-4涉及到3个主题: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选修3-5的主题有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设计这5个模块的思考是:关注物理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关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关注物理学在生产、生活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等。

总体来讲,这就是我们在12个模块中纳入的物理学的内容。

㈣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物理学或者说物理课程内容一定离不开实验的内容。在以前的物理课程当中,比如说大纲课程,它就有十九个学生实验,以及一些演示实验,它对物理实验都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在这个新课程或者模块课程中,对实验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呢?



在研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实验的设置,更看重的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就把实验渗进了内容标准。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在目前我们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在物理1、物理2两个共同必修和3系列中,在内容标准中与实验相关的条目是哪一些?首先,我们来看,必修1即物理1,在物理1里,与实验相关的条目共有六条,也就是说,有六个实验与物理1内容有关系。第一,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第三、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还有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六个条目中的行为动词是有区别的。有一类是通过实验理解什么,通过实验了解什么,或者通过实验认识什么,这一类的行为动词,更侧重的是通过实验,认识相应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这样的一些陈述中,含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当然我们鼓励用学生实验来完成相关的实验,但同时还有另外的一种表述,比如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

质量和物体受力关系,出现这样的行为动词的条目,就要求要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来完成,这是物理1对应的实验条目。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物理2,物理2共有两项与实验相关的条目,比如,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这两条与实验相关的条目中,其中有一条“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个条目是要求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的,另外一条可以是验证性的实验。

接下来是选修3-1,在选修3-1这个模块中,一共有六个条目与我们的实验相关。这六个条目是哪些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在选修3-1这个模块中,其中有一个条目,是需要探究实验完成的,这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这就是3-1涉及到的与实验相关的六个条目,按这样的方法一直追寻下去,比如在选修3-2中,就有六个与实验相关的条目,其中有两条与探究实验相关。选修3-3的模块当中,有两项与我们的实验有关的。选修3-4中有十项与我们实验相关的条目,其中有一个是必须要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的。选修3-5有三个实验,其中也有一个需要通过探究实验来完成。总体说,更侧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至于用什么样的仪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环境来完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教学对象以及实验设施的准备来完成相关的实验,给学校相对比较大的自由度。

在我们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实验的要求与行为动词是有关系的。有一类是探究型的,有一类是验证型的,或者通过学生实验,或者演示实验都可以完成。这次对实验的要求更侧重的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对实验器材没有作硬性的要求。比如有这样的一个条目: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要实现这样的条目,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经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探究过程,用什么器材完成这样的一个实验呢?在我们的课标中有这样的一个样例: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课标的样例里,我们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如果你们学校有条件,可以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频闪照相法,或者就用一些自创的、自己开发的一些器材来完成这个实验。比如在这个教材的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首先是打点计时器及其应用,这里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其中的

一个样例,提出的建议是:可以用打点计时器让学生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探究过程。那么在打点计时器里,在教材里就呈现了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通过这样的仪器,让学生进行实验之后,得到这样的一个纸带。老师们经常用纸带做的实验,是一个常规的学生实验。大家都知道,纸带记录的是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的信息,通过这样的信息可以粗略的算出物体的加速度。若果学校有频闪照相器材,那么也可以用频闪照相法完成这个实验,同样也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而这个信息也是记录的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的信息,通过这个信息我们也可以估测出物体的加速度。若学校的条件很好,我们也鼓励用类似传感器等误差更小的实验设施来完成这个实验的。对一个农村学校来说,什么器材也没有,没有打点计时器,也没有频闪照相的器材,那他还可以用更简易的方法来完成这个实验,比如在这个教材里就有用输液瓶这样的一个简易的实验,或者用两个同学拉纸带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实验。这个简易的实验仍然是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的信息,它打出的纸带仍然有这样的功能,只是很粗略,误差很大而已。所以我们鼓励学校通过自我开发的实验器材来完成这样的实验。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能够购买更好的实验器材,这样当然很好,让学生了解一下更多的实验器材。但总体来讲,我们更关注的是实验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