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价值观

亚洲价值观
亚洲价值观

“亚洲价值观”:从狄纳莫[发电机]到多米诺?

卢西恩·派伊

在20世纪后半期,亚洲经济的盛衰经历了两次剧烈的转折,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人们对亚洲国家基本文化因素所广泛持有的看法,竟然在大约40年之内两次翻了跟头。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经济“奇迹”,尤其是出现了“四小龙”,人们原先长期认为亚洲文化缺乏造就经济增长的能量这样一种看法,剧烈粉碎了。然后,更加突然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了危机和崩溃。首先是日本经济没劲了,即使说不是萧条,也该说是严重衰退,迄今已持续了整十年了。接着是东南亚和韩国的经济发生金融危机,导致更根本性的挫折。说了十年的“亚洲价值观”如何优越的大话一下子泄气了。

亚洲经济在连续十年保持10%年增长率之后,在1998年缩减了15%,他们股票市场的股值损失了一半以上,货币贬值30%到70%。在1996年,流入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五国的资本约为960亿美元,可是在1997年流出的资本超过了1500亿美元。在一年之内,印度尼西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038美元降到了600美元左右。国际劳工组织估计亚洲失业人数约达1000万。

因此,在一年工夫里,亚洲经济的未来变得很不明朗,宣扬亚洲方式伟大的吹鼓手们哑然无声了。然而,不应该因为“奇迹”垮了,就停止有关“亚洲价值观”的讨论,而是应该更冷静和批判性地分析价值观在造就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一方面的重要性。现在需要的,不是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关亚洲价值观的那种“辩论”中的有点伤感情的民族主义责难,而是要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一套文化价值观居然既造就了狄纳莫[发电机]式的动力,又造就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亚洲经济先是从停滞走向了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然后又走向了崩溃,像这样走极端的事实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挑战,即根据文化因素来解释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否还正确有理。要知道基本的文化在这期间并未改变。

为了探讨这一重大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揭开所谓亚洲价值观优越性的夸张言辞,争取比较现实地理解亚洲国家的经济表现。我们还需要在理论上澄清有关亚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包括回顾一下马克斯·韦伯对儒学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论述。

然后,我将提出两点假设,它们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文化价值观会造成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点是:同样的价值观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起作用时,可能而且往往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说,亚洲文化的价值观仍是原样的价值观,但环境变了,因此原先的正面结果变成了负面结果。

第二点假设是,文化价值观总是成簇的价值观,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方式的组合,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一个微妙的论点,要小心对待,防止有人利用它来争辩说不论发生了什么,总是有可能找到某种文化上的“解释”。有效的解释必须有适当提出的文化变量,以及准确的因果联系。

关于“奇迹经济”只要事实,不要夸大其辞

对于亚洲价值观辩论中出现的许多夸张词藻,人们会认为那不过是亚洲取得成就之后的得意洋洋情绪的一种表现,因为当时西方正因为记得冷战胜利而得意洋洋,喧喧嚷嚷,亚洲想要盖过那种嘈杂,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因此,不难对这些夸张辞藻置之不理。然而,“四小龙”出现了,中国也显出了即将成为一个潜在的新超级大国的势头,它们都是程度不等的模仿日本的由国家指导的资本主义的模式,这些就为亚洲声称自己有特殊性提供了依据。经济成就与集权统治的结合显然让人想到亚洲国家真是发现了某种值得注意的东西。亚洲价值观的概念迅速成为对经济成就的一种简捷解释,以及对集权政府做法的一种辩护。

亚洲价值观的辩论还由于以下事实而变得更加复杂化了,这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亚洲“奇迹”经济和西方衰落的景象,不仅吸引了亚洲人,而且也吸引了西

方人的注意力。关于亚洲成就究竟有多么特别,出现了一些夸张的说法。因此,有必要从适当的角度看看实际的情形。

首先,某些人有一种奇怪的倾向,把日本这一个亚洲奇迹经济的领头者说成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强国。事实上,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工业化,那是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来,美国开始工业化大约是与此同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已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国,它还利用了欧洲经济被战争打乱的机会,先在亚非,然后在欧美,挤占消费品尤其是纺织品的市场。

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拥有了世界上第三大海军,商船队也居同样地位。到30年代后期,它的经济居世界第三位或第四位(差别在于它在朝鲜、台湾和满洲的投资是否包括在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它的汽车工业已与欧洲大体相当,当然,它还制造出一种很了不起的军用飞机,即零式战斗机。那些在20世纪60年代才看到强大日本崛起的人,往往忘记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构成何等的挑战。

关于亚洲另一些地方原先的落后状况,也有一些言过其实。中国的乾隆皇帝当年写信给英王乔治三世,傲慢地表示中国不稀罕英国的小巧装置,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制品。人们现在谈起此事,总以为乾隆皇帝是一个滑稽小丑,其实他在位时,中国经济的确大于英国经济。当世界经济尚未受工业革命改造而仍然以农业为主时,整个亚洲的产值在18世纪末占世界经济产值的37%。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尽管亚洲经济奇迹被吹得神乎其神,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却只有31%。在亚洲经济尚未遭危机打击之前,亚洲经济据估计也要到2010年才能重新达到原先37%的水平。

最近二三十年,亚洲经济的增长率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亚洲经济有10%的增长率,而西方经济增长率还不到3%,相比之下,亚洲人曾令人敬畏。可是人人只注意百分比,而没注意净增长值的绝对数字。中国经济保持“十年的10%年增长率”,这确实令人兴奋。但事实依然是:在这十年当中,中国经济没有任何一年的净增长值能与美国经济同年的净增长值相比。因此,在这十年增长期间,从绝对数字来看,中国不是在赶上美国,而是落后得更远了。简单明暸的算术是:60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10%是净增600亿美元,750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2.5%是净增1875亿美元,前者尚不到后者的1/3,这道理就是,只注意增长百分之几,而不考虑基数,是可能产生严重错误印象的。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贬低亚洲人的成就,而只是反对把它们说成那样神奇。高增长率确实给亚洲人千家万户带来实惠,他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中国人为例,在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还不到100美元,1998年时已增至360美元,这意味着:彩色电视机原先平均每5户还不到1台,现在平均每1户已有1台以上,拥有冰箱的家庭原先还仅占总户数的7%,现在已达到73%。中国人生活水平的确有显著改善,他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孩子的未来会更光明。

马克斯·韦伯实际说过些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事实以后,我现在想探讨怎样从理论上分析亚洲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首先我要回顾一下马克斯·韦伯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说的。在论述资本主义的文化起源方面,韦伯当然是最大的匠师,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众所周知,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起源在于基督教新教伦理,可是他的论述被后人通俗化以后,不幸变成了几句陈词滥调,跟童子军的誓词差不多:勤奋,奉献,诚实,节俭,可靠,不自满,重教育。其实,韦伯对资本主义文化起源的看法要复杂得多。他尤其对两个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现象感兴趣。

第一个现象是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僧侣们全身心修来世,在隐修院中过着苦行僧生活,但他们却建立了非常有效率的组织,赚取今世的利润。第二个现象是,在建造资本主义方面起了关键作用的角色,是那些相信得救预定论的加尔文派教徒,而不是那些相信善有善报的其他基督教徒。韦伯认识到,以会计账簿方式对待善报恶报,太容易使人陶醉或灰心,而相信只有上帝预先挑选的人才能灵魂得救,就会有一种深刻的心灵不

安全感,因而会努力抓住每一个可能证明自己属于“蒙上帝挑选者”的迹象。关键的动力是心灵的焦虑。

韦伯细心分析过中国的文化,在对比儒学和基督教清教教义时,强调儒学很重视君子要“修身养性以适应外界,适应世情”。儒学文化的理想是达到心灵和谐,没有强烈的内心紧张或心灵不安全感,没有“神经”问题,而韦伯指出欧洲人的“神经”却有问题――即弗洛伊德所分析过的那些问题。

韦伯详细描述过中国人的性格,认为中国人是经过了良好的调节,有“无限的耐心”和“有节制的礼貌”,“不在乎单调”而且“能不间断地努力工作”。但是韦伯认为这些品质不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与此同时,韦伯又以相当大的先见之明指出,中国人的这些品质有助于他们十分能干地模仿资本主义的做法。他写道:“十有八九,中国人将会很能干地――很可能比日本人更能干地――将现代化文化地区已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充分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加以同化”。

由此可见,有人批评说儒学国家近二三十年来的经济成就推翻了韦伯的理论,这是错误理解韦伯的理论。事实上,韦伯预见到中国早晚会模仿资本主义的做法。从许多方面看,韦伯就像启蒙运动思想家一样对中国持正面的看法,而历史的事实依然是,亚洲国家取得成就,是由于它们进入世界经济体制,而不是由于内在的、自主的发展。

儒学价值观与经济行为之间的似是矛盾的关系

在考虑儒学文化对资本主义的同化时,我们碰到了若干似是自相矛盾的现象,与韦伯对僧侣和加尔文教派信徒的经济行为的论述相似。例如,儒学将商人这一行业几乎列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其社会地位甚至在农民之下。中国商人不得不忍受这种窘况,没有别的选择,只好高明地赚钱。当然,他们可以让自己的儿子读书,通过一道道考试而当官。但这样一来,自己辛苦创办成功的事业就只能保持一代人的时间。若想代代传下去,就只能留在儒学官吏和学者所鄙视的这一行成为精明高手。他们的处境是在社会的边缘,跟封建欧洲中的犹太人多少相似。

第二个现象是会堂鄙视辛劳和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美国人从小都读熟了霍瑞肖·阿尔杰写的那些故事,把艰苦工作看做是由穷变富的必经之路,所以对儒学的这一现象感到难以理解。儒学君子的理想是坐享清福,他们把手指甲蓄得长长的,以证明自己不必用手操劳。道教提倡“无为”,把它提到最高哲学原则的境界,主张以最少的力气将事情办成,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辛劳的鄙视。在中国的军事思想中,最理想的制胜之路是避免大动干戈,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我所知,在世界上各种文化中,像中国人这样崇尚无为而鄙视艰辛体力劳动的看法,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人看来,希腊神话中所说的暴君西西弗斯死后入地狱,被罚推石上山永无休止,只是一个逗乐的笑话而已。肯定地说,在中国文化中,辛劳本身不是重大美德,而只是迫于环境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人不崇尚辛苦,但强调“好运”的重要性,认为举止端庄得体可以增加交好运的可能性。在这方面,道教又起了作用,它讲究“道”,即自然和历史的力量,这就从哲学上支持了中国人的一种基本观点,即人生的许多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外界力量所决定的。有的人比较善于顺应潮流,能交好运。有的人却是愚蠢地逆潮流而动,注定要失败。然而,强调好运,并不等于对生活采取宿命论的态度,人们总可以做一些事情增大交好运的机会。而一旦境遇恶化,那只是碰上厄运,但愿有朝一日会时来运转。

强调运气的作用,使人们对生活采取外向的、高度面对现实的态度,而不是内向的态度。人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要抓住每一个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机会。他们认识到外界力量的头等重要性,因而对于客观形势、地形走向和行动时机都极其敏感。决策的焦点在于判断情况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因此,强调运气,乍一看来是强调超自然的东西,可是实际的结果却是生动地关注客观现实。这一倾向使得中国人很重视市场的特点和结构。在中国人看来,市场不是

理论上的抽象事物,而是生动的和充满活力的现实。

中国人愿意从显然概念化的角度思考市场,这一点说明了中国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西方资本主义是技术驱动的――你造出了一种更好的捕鼠器,人们就会登门向你订货。但中国资本主义的驱动力向来是查明谁需要什么,相应地去满足市场那一需求。西方企业总是设法改善它们的产品,加强它们的组织结构,努力使自己的品牌得到人们的承认。中国企业家则是努力实现多样化,避免被人说成是只生产一种主要产品,总愿按照市场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美国人知道市场上有大量的台湾造和中国造的消费品,但却不知道生产这些消费品的公司的名称。

儒学文化虽然看不起劳力的人,鄙视辛劳工作,但却重视自我改善,因而尊重成就动机。中国这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用戴维·麦克莱兰的话说,就是“取得成就的需要”。麦克莱兰证明,凡是有成功发展的国家,按儿童读物中教导的行为动机来衡量,在“取得成就的需要”这一点上也都是得分高。不论用什么办法衡量中国人“取得成就的需要”,都能证实一般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印象,即中国人争取有所成就的劲头是高的。中国儿童所受到的教导都强调要有成就,否则就愧对自己的爹娘。

然而,看似自相矛盾的是,中国文化也强调依靠别人的好处,这一心理导向是与霍瑞肖·阿尔杰小说中倡导的个人自力更生的理想格格不入的。要有成就,又要依靠别人,这二者看来像是矛盾的结合,正是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的一个核心。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说,要守规矩,善与人同,这是保障安全的最佳途径,而“与众不同”是有危险的。结果是从正面接受依靠的态度。

成就与依靠二者的结合,使得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有一个不言自明的目标:为了满足成就的需要,就要勤勉地履行自己在家庭中分担的一份责任,从而做到应有的依靠。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家庭规范大不一样。在中国,成就会在家庭内部受到奖赏,儒学文化所规定的儿子对父亲的义务以及兄弟间彼此的义务是终身的责任。所以他们的传统是向内的,怀疑家族以外的人是一种基本的本能。但在日本,武士和商人家庭的成就主要看他们对外干得如何。日本人家族传宗接代是以长子为家族之长,但是小儿子可以自己出去闯,有了成就,就可以自己成为一家族之首,当“祖宗”。

既要取得成就,又强调依靠,这两头保持平衡,就需要相互信任和保持个人关系的活力,从而有可能形成社会网络。就中国文化而言,家庭的纽带向外延伸到家族,再向外延伸到社会,形成“guanxi”(“关系”),即兴味相投、休戚与共的个人关系网。“关系”在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有“关系”将一些人联系在一起,即使个人之间彼此并不认识,也可以期待对方承担共同的义务。只要是老同学,同乡,或曾在同一部队服役的战友,或是有别的什么共同背景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就行。因此,“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都能承认的客观考虑,而主要不在于有关方面的主观感情。

日本人也讲Kaikei(“关系”),但其中主观因素多得多,重视是否对自己有恩和有利。两个中国人只要有某种共同背景就可以有“关系”,而日本人的“关系”更多地取决于个人之间的交往。

经济行为中的文化因素

上文已说过,本章提出的主要假设命题就是:同样的价值观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些关键的价值观,如依靠社会关系网,采取长期观点,争取市场份额重于争取利润,提倡先苦后甜而防止过早满足,为了未来积极储蓄等等,都依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而造成不同的结果。

信赖家庭成员和依靠“关系”意味着,在发展早期和政治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华人的企业大都局限于家庭经营。由于对外人缺乏信任,家族企业的扩张能有多少个分支,取决于老板有几个儿子去分头经营。然而,随着东亚和东南亚政治环境逐渐趋于稳定,企业也沿着“关系”的线索迅速扩展。这些地方的银行业务尤其具有个人关系链的特点。丹尼·昂格尔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论点,即海外华人按关系网开展业务的做法,

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社会资本”,这不是罗伯特·普特南所说的那种构成民主基础的社会资本,而是构成经济发展基础的社会资本。昂格尔集中研究了泰国的情况,指出那里的华人依靠他们的关系促进了资本的流动,从而使泰国出现经济“奇迹”。

海外华人在中国沿海的投资增长之快是惊人的,在这里面也是“关系”起了根本作用。在邓小平使中国对外开放以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华人纷纷返回他们的祖籍探亲访友,立刻受到接待,被鼓励投资于当地投资。香港人到广东,台湾人到福建,还有一些人到上海,去建立合资企业,合作的地方往往是当地的政治领导人,制造的产品向外销。结果,乡镇企业高速增多。合作的交易以高度个人化关系为基础,而不是以法律为基础。海外华人投资者争取了种种优惠,从多年安排的减免锐,到固定的低工资,名目不少。

就这样,一段时期之内,依靠非正式关系办事的传统造成了奇迹,资本迅速流进中国,建立新企业,其速度要比依照法律谈判签约的办法快得多。甚至连一些外国银行家也迷上了他们所理解的亚洲价值观的精神,愿意根据中国官员的点头眨眼提供贷款。然而,企业缺乏透明度或法律文书,早晚必然导致任人唯亲的资本主义和广泛的腐败。商业交易缺乏法律基础,这在好光景时也许能加快交易,但一旦情况恶化,就没有明确的程序来处置破产。

在日本,关系网的传统促成了企业家、官吏和政客结成紧密非正式联系的模式,这种局面被人称作“日本合股公司”。他们相互承担义务和保持特殊恩宠的联系,彼此之间可以有巨额信贷的流动,极少需要作正式的审计或审查项目是否合理。有一段时期,人们曾认为,只要国家的指导“使价格正确”,就基本上不需要担心知情人交易和腐败的可能性。可是后来受到了冲击:日本的社会精英并不像原先说的那样正派。在政企密切合作的情况下,当需要由国家对金融机构作更加强有力的调控时,国家却显得无力对付它先前的伙伴。

依靠关系网的做法还促使人们形成一种观念,即没有必要对企业赢利与否作短期的检查,最好是采取“长期观点”,力争挤占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他们认为从长远着眼有好处,因为他们的文化习性是先苦后甜,不急功近利,宁可眼前吃点亏,坚忍不拔,以换取日后更大的报偿。一段时期之内,当各国经济都在上升时,这种做法得到了收益,日本人的成功曾使许多西方人相信,日本人找到了一种优越的创造财富的战略。因此,日本之外的许多亚洲地方都想模仿日本人的模式,不急于担心是否赢利,而力争更大的市场份额。

然而,到了一定时候,这种做法被证明是灾难性的,因为债台高筑,而强迫性地力争扩大市场份额的态度导致了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银行贷款缺乏透明度和法律规范,而企业又不现实地指望扩大生产会带来好处,所以贷款急剧膨胀。人们终于看出,由于他们采取这种做法,资本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就得不到有效的监控。一个产业又一个产业都形成了生产能力过剩。1995年,韩国一家巨头得意洋洋地宣布要投资25亿美元建造一套新的炼钢设备时,人们居然没有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真是怪事,因为当时全世界的钢已经是多得用不了。

西方的会计制度是每个季度都向经理人员和投资者提供盈亏报表,对资本是否得到有效配置提出批判性反馈信息,从而构成一套导向机制,去引导市场无形的手。而一心只想扩大市场份额,只从长远着眼,认为先苦后甜是英勇表现――凡此种种亚洲的价值观――在经济发展初期鼓励了经济上有用的行为,可是到一定时候就造成了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问题和泡沫经济。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东亚国家都有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在日本,房地产价格之高达到了荒唐的地步,据说东京的皇宫一个大院的价格比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的房地产还要贵。不只是消息不灵通的人相信这种说法,据说许多严肃的日本银行家也相信它。在上海,浦东区到处是起重机忙着转,盖摩天大楼――有些中国人说俏皮话,将这些起重机

称为中国的“国鸟”。可是那里1997年建成的大楼只有15%的入住率,1998年入住率更低。建筑物仍在一栋栋往上盖,因为投资者觉得他们必须有长期观点,要勇敢大胆先苦后甜。

还有一个突出的例子,说明一种文化价值观在某些情况下能起有益作用,然后又会成为灾难的根源,这就是储蓄的习性。中国人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储蓄率在30%左右,这在改革之初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大量资金。随着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多,储蓄款项不断流入国有银行,受到这些银行欢迎,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就有钱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可是国有企业现在成了好看而不中用的大白象,国有银行再也不能指望收回那些“贷款”。银行系统继续运转,现在靠的就是公民们的储蓄习性。正像国有企业无法还债一样,银行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给所有的存款人兑现。然而,既然老百姓的钱没有别处可存,只有存入银行,本来会破产的银行系统就可以运转下去。

在日本,同样的储蓄习性原先曾是一种美德,为战后的经济恢复提供了资金。但这一习性如今却使日本难以摆脱持久的衰退。日本政府官员曾指望国内消费需求上升以拉动经济脱离停滞,可是他们发现太难了,令人灰心,因为日本老百姓有些农民意识,觉得既然日子不好过,就该推迟消费,增加储蓄。尽管财政货币政策让更多的钱进了他们的口袋,他们还是不肯增加开销,宁愿再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的艰难时日。

文化分析要看清背景

本章要讲的事情太复杂了,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亚洲经济的起伏使亚洲价值观的鼓吹者们遇到了难题。然而,这些事态演变并不影响人们对于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种比较成熟的理解。问题是出在有些人企图概括的文化特点一下子跳到经济的结果,而没有考虑到各种中间变数和背景情况。因此,想开出一张清单,笼统说什么文化价值观对经济发展有利,什么文化价值观对经济发展不利,这是不科学的。在某种情况下有利的,到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变得完全相反。

此外,我们现有的知识还不足以解开经济发展动力方面的许多奥秘。我们的理论尚未提供出足够明确的因果关系,来给各种特定的文化变数赋予明确的分量。除了地理、气候、矿藏、政府能力及其公共政策明智与否等等这样一些一般性的考虑以外,经济行为这一总的范畴仍然太广阔,使我们无法精确地评价任何一个特定的文化价值观的意义。有的行为限于个人的作为,例如兴办企业所必需的首创性即是如此,而另一些行为却是集体的,界定着一个社会的特性和构成。在论述文化价值观的具体分量如何时,我们必须谦虚一些。我们知道它们重要,但在某一特定时候它们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却很难判断。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云团,而不是钟表,是粗略的估计,而不是精确的因果关系。

因此,当我们把这些分析的线索收拢时,可以看出,亚洲价值观的鼓吹者们对于亚洲经济奇迹和西方的无可救药都说过了头。然而,亚洲当然还会继续现代化,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出独特的样式和做法。这并不奇怪,因为西方作为现代化的领先者也不曾产生清一色的文化――西方各主要社会之间存在着活生生的差别。文化差别将持续下去,企图说什么文化优越、什么文化低劣,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它们的长处和短处是在不同的领域,涉及不同的做法。经济发展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因此所有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许多的起起伏伏。一种技术状态下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到了新技术出现后又可能变成包袱。

说到这里,应当指出,有些东亚国家的经济正在恢复,其速度之快超出了许多人的估计,这一恢复无疑也部分地反映出那些前二三十年曾促进过经济快速增长的文化因素。

财务管理的时间价值观念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货币的时间价值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利率和()。 A、年金 B、本金 C、利息 D、利润 2、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一定时期后的价值,称为()。 A、复利终值 B、复利现值 C、年金终值 D、年金现值 3、每年年底存款100元,求第五年末的价值总额,应用()来计算。 A、复利终值系数 B、复利现值系数 C、年金终值系数 D、年金现值系数 4、下列项目中的()称为普通年金。 A、先付年金 B、后付年金 C、延期年金 D、永续年金、 5、资金时间价值相当于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 )。 A、利息率 B、额外收益 C、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D、利润率 6、在利息不断资本化的条件下,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基础应采用()。 A、单利 B、复利 C、年金 D、普通年金 7、甲方案的标准离差是 1.42,乙方案的标准离差是1.06,如甲乙两方案的期望值相同,则两方案的风险关系为()。 A、甲大于乙 B、甲小于乙 C、甲乙相等 D、无法确定 8、投资者甘愿冒风险进行投资的诱因是()。A.可获得报酬 B、可获得利润 C、可获得等同于时间价值的报酬率 D、可获得风险报酬率 9、永续年金的是()的特殊形式。 A、普通年金 B、先付年金 C、即付年金 D、递延年金 10、与年金终值系数互为倒数的是() A、年金现值系数 B、投资回收系数 C、复利现值系数 D、偿债基金系数 11、某大学决定建立科学奖金,现准备存入一笔资金,预计以后无限期地在每年年末支取利息20000元用来发放奖金。在存款年利率为10%的条件下,现在应存入()元。 A. 250000 B. 200000 C. 215000 D.16000 12、某企业年初存入5万元,在年利率为12%,期限为5年,每半年复利一次的情况下,其实际利率为()A.24% B.12.36% C.6% D.12.25% 13、假设企业按12%的年利率取得贷款200000元,要求在5年内每年年末等额偿还,每年的偿付额应为()元。 A.40000 B.52000 C.55482 D.65400 14、下类因素引起的风险中,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予以分散的是()。 A.市场利率上升 B.社会经济衰退 C.新产品开发风险 D.通货膨胀 15、某公司新产品开发成功的概率为90%,投资报酬率为40%;开发失败的概率为10%,投资报酬率—100%,则该产品开发的方案的预期投资报酬率为()。 A.18% B.26% C.28% D.16% 16、下类不属于经营风险的是()。 A.原材料供应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变动 B.生产组织不合理 C.销售决策失误 D.增加长期借款 17、某项目的风险系数为0.8,标准离差率为16%,风险收益率为()。 A.16% B.10% C.12.8 D.24% 18、投资组合能分散() A所有风险 B系统性风险 C非系统风险 D市场风险

价值观评价及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参考

价值观评价及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参考) 第一章总则 【目的】 第一条为落实某文化2.0关于绩效管理的相关要求,规范价值观评价和进一步完善岗位绩效考核,以激励先进,肯定主体,淘汰落后,实现公司、部门和个人的高绩效,保持组织竞争力,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体正式员工。 【释义】 第三条价值观评价:是对员工遵循公司核心价值观和《员工利益相关禁止行为规定》的评价,考查员工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某之道”。 第四条岗位绩效考核:通过个人对组织的绩效承诺,各级干部对下属员工绩效的考核,以及考核结果的综合应用,实现岗位绩效持续提升的管理过程。 【基本原则】 第五条层层分解,层层承诺,层层考核: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计划;自下而上层层承诺绩效目标,人人对承诺负责;实行逐级考核,考核者是具有考核评价权的行政上级。 第六条强制分布原则:严格执行考核结果强制比例分布的考核评价原则。 第七条组织绩效决定该组织奖金总额,决定组织内部岗位绩效考核结果的分布比例。【考核周期】 第八条所有员工以年度为周期进行价值观评价。高级管理人员、分公司/客户事业部总经理以半年为周期进行岗位绩效考核,其他人员岗位绩效考核周期为季度。 第二章考核评价流程 【整体流程】 第九条价值观评价及绩效考核由三个主要环节、九个主要活动构成,如下图表示:

【个人承诺】 第十条 计划沟通:各级干部在规定时间内与下属详细沟通本年度公司及部门计划,让下属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策略、计划和政策,充分沟通部门及岗位的年度目标、策略和计划,并达成高度的共识。 第十一条 个人填报绩效承诺书:个人在充分理解组织绩效目标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公司绩效管理系统填报。 新入职员工在转正后1个月内完成绩效承诺书。 第十二条 签署价值观承诺书:个人在充分理解公司核心价值观及《员工利益相关禁止行为规定》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签署个人价值观承诺书。 第十三条 沟通确认:各级干部与下属就其承诺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在规定时间内确认PBC 。 第十四条 PBC 的调整:个人的绩效计划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作调整。由于公司业务发展计划的变更,组织结构的调整,市场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遇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等非个人主观因素,员工可以向行政上级提出PBC 调整申请,报其批准。 【考核评价】 第十五条 人事记录:各级干部及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模范践行或违背价值观的关键行为事件、重要奖惩事项等在绩效系统中进行必要的记录,作为员工考核的基本依据。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列入员工人事记录的项目包括:员工投诉、客户或伙伴表扬或投诉、公司级及外部重要机构的奖惩决定、重大违纪违规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等。 第十六条 绩效考核流程: 注:直线业务主管是指员工所在部门某一业务工作小组或业务模块的负责人,相关垂直业务线或职能线负责人。 第十七条 个人自评:员工在各考核周期结束后一周内对照期初PBC ,对各项承诺内容的完成状况进行个人总结及评分,填写相关内容,并提交给直线业务主管、项目经理和行政上级。 第十八条 直线业务主管或项目经理考核建议:直线业务主管或项目经理收到员工的自评后,在3个工作日内就员工考核期内的相关工作绩效向其行政上级提出考核建议。 第十九条 行政上级考评:行政上级收到员工自评及相关主管考核建议后,在5个工作日内对下属的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A 、B+、B 、C 、D ”五个等级,按正态分布比例原则,员工在部门内正态分布,干部在同类组织内正态分布。 第二十条 隔级主管或矩阵主管审核:被考核者的隔级主管或矩阵主管在收到行政上级的考核结果后3个工作日内对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比例分布进行审核。 第二十一条 行政上级最终确定考核结果:被考核者的行政上级根据隔级主管和矩阵主管反馈意见,在2个工作日内对考核结果进行调整并最终确定。 个人自评 行政上级考评 隔级主管或矩阵主管审核 行政上级最终确定考核结果 直线业务主管或项目经理考核建议

正义的理念

正义的理念 阿马蒂亚?森:三个小孩与一支长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撰文:不同学派的理论家,可能都会认为公正的解决方案一目了然,但是他们各自认为正确的方案几乎肯定是各不相同的。 关于绝对公正社会中的中立制度设计的唯一性,其根本问题在于,多种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中立性的正义理由均可能站得住脚。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在这个例子中,读者可以思考一下,究竟哪个小孩——安妮、鲍勃还是卡拉——应该得到那支他们争来抢去的长笛。 安妮说,她应该得到长笛,因为三个人中只有她会吹奏(其他人对此并未否认),而唯一会吹奏的人却得不到长笛是非常不公正的。如果只听到这里,那么将长笛给安妮无疑具有十分充足的理由。 设想另一个场景,此时由鲍勃发言。鲍勃认为,他是三个人中最贫穷的,没有自己的玩具,而长笛恰能成为他玩的东西(其他两位承认自己更富裕且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如果你只听到鲍勃的这番话,那么将长笛给鲍勃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 在第三个场景中,卡拉开口了。她争辩说,自己一个人辛苦了好几个月才制作了这管长笛(其他两人承认这一点)。 但她刚刚制作完就抱怨道:“就在那时,这些掠夺者就要从我手里抢走它。”如果只听到卡拉的这番话,你极有可能认为,长笛这件由她自己制作的物件,给她才是合情合理的。 听完上述三个人各不相同的理由,要作出决定真是一件难事。不同学派的理论家,如功利主义者、经济平等主义者,以及务实的自由主义者,可能都会认为公正的解决方案一目了然,但是他们各自认为正确的方案几乎肯定是各不相同的。

致力于缩小经济收入差距的经济平等主义者往往会选择支持最穷的鲍勃,而长笛的制造者卡拉会得到自由主义者的同情。 享乐主义功利论者可能会面临最难的抉择,但他会比自由主义者和经济平等主义者更看重安妮的愉悦,因为安妮是唯一会吹奏长笛的人(有一个成语叫“俭以防匮”)。 然而功利主义者也可能会看到,鲍勃相对贫穷的状况会使他从得到长笛中获得更大的喜悦。卡拉获得自己制作的物品的“权利”也许不会得到效用论者的立即支持。 但是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反思也许会发现,工作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需要通过让人们拥有自己独立创造的东西,来建设一个可以不断维持和鼓励效用产生的社会。 自由主义者支持卡拉的理由与上述功利主义者所依据的工作激励效应不大一样,他们认为人们有权拥有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 在对劳动成果拥有权这一点上,右翼自由主义者和左翼马克思主义者(无论他们是多么格格不入)的观点是一致的。 这个例子说明的是,对于基于追求自我实现、消除贫困,或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诉求,我们不能轻易地认为其中哪一种是没有根据的,每种观点都有严肃的支持理由。 如果对其认真考量,我们的确很难确定应采用哪种观点。正如伯纳德?威廉斯所言:“未必一定要去消除分歧。 事实上,分歧“可以是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特点,根据对于‘分歧是 最佳解释,这也可看作是一种必然”。如何产生的’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自由是指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自由是指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拥有完善自己的空间并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平等的外延十分广泛,它涉及国家的平等,关系到国家的合法性、主权与地位;涉及社会的平等,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机会参与的平等;涉及到人格的平等,关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人格尊严等多个方面。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践行公平正义离不开政府有所作为,从政治层面,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保障政府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重塑价值体系,让全社会充满浩然正气。 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体系建设,提高立法质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最高理想。相对于国家层面而言,自由是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程度在社会领域的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相对于个人层面而言,自由是每个现代公民在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种种个人德行品德的基础上,社会给予的最核心保障。尽管,对自由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但是,自由绝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个体自由,而是连接国家与个人的纽带。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

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平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让广大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在更高层面的生动展现,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风向标。平等从个体本位的角度出发,将自古以来广大百姓最高价值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升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平等二字拥有最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最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三个价值取向是公正。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平正义提到全社会首要价值取向的高度。当下,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平衡利益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护国家稳定大局、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四个价值取向是法治。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并加以倡导,为其他

思想观念的认识

剖析材料 这几年来,本人在上级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并切实地遵行它:待人热情诚恳,讲求诚信;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与同事发生矛盾、误会时,能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主动与对方进行沟通。 思想方面,通过这几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事;关注时政,通过了解和学习党的有关动态和精神,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身体和心理方面,大学四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体育合格标准达标。在心理方面,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工作方面: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注意学习等有关业务工作知识,从而使自己办事能力乃至整体工作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胜任本职工作,所分管的工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的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还相差得比较大,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指导现实生活将是我将来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己能力,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国语水平方面有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坚持学习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更加出色,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员。 古丽革乃·艾尔肯

时间管理的十一条定律

时间管理的十一条定律 一、要和你的价值观相吻合 你一定要确立个人的价值观,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当你价值观不明确,时间分配一定不好。时间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管理时间,而在于如何分配时间。你永远没有时间做每件事,但你永远有时间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二、设立明确的目标 成功等于目标,时间管理的目的是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更多你想要实现的目标;你必须把今年度4到10个目标写出来,找出一个核心目标,并依次排列重要性,然后依照你的目标设定一些详细的计划,你的关键就是依照计划进行。 三、改变你的想法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对时间行为学的研究发现这样两种对待时间的态度:“这件工作必须完成它实在讨厌,所以我能拖便尽量拖”和“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但它必须完成,所以我得马上动手,好让自己能早些摆脱它。”当你有了动机,迅速踏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不要想立刻推翻自己的整个习惯,只需强迫自己现在就去做你所拖延的某件事。然后,从明早开始,每天都从你的ToDoList中选出最不想做的事情先做。 四、遵循20比80定律 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困扰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天天都在处理这些事情,那表示你的时间管理并不理想。成功者花最多时间在做最重要,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上,然而一般人都是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五、安排“不被干扰”时间 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不被干扰”时间。假如你能有一个小时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扰,把自己关在自己的空间里面思考或者工作,这一个小时可以抵过你一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侯这一小时比你3天工作的效率还要好。 六、严格规定完成期限 巴金森(c-NoarthcoteParkinson)在其所著的《巴金森法则》(ParkinsonsLaw)中,写下这段话:“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问。”如果你有一整天

企业制度文化与价值观的契合模式分析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0年10月Oct. 2010中图分类号 C9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722(2010)10-0025-12 企业制度文化与价值观的契合模式分析 阎世平张维洁 广西大学商学院 南宁 530004 摘 要 本文试图从企业文化结构的角度探寻企业文化落地的根源。通过企业价值观的层次性、制度与价值观的一致性和员工认同度三个分析因素,本文构建了企业制度文化与价值观的三维契合模式,定性地分析和讨论了背离模式、知晓模式、契合模式、反契合模式中显著或普遍存在的具体模式的成因、对企业的影响,提出实现企业制度文化与价值观契合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制度与价值观一致性和员工认同两个条件,只有二者实现并保持着强制度文化契合状态才能有效保障企业稳定、高效、有序地运行。 关键词 企业价值观企业制度文化契合模式 Consistency Mod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System Culture and Values Yan Shiping Zhang Weijie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Abstra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enterprise culture landing in terms of enterprise culture structure. Through analysis of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the hierarchy of enterprise value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enterprise system and value, the degree of employee recognition, it constructs three-dimensional consistency mode between enterprise system culture and values, qualitative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mode causes of outstanding or prevalent existence, like deviation mode, awareness mode, consistency mode, anti-consistency mode, which have effects on enterprise,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we want to realize the consistency of enterprise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we want to realize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enterprise system and values, in the meantime we have to fulfill two conditions both the identity of system and value and employee recognition. Only two conditions are achieved and maintained a strong cultural consistency state, it will effectively ensure enterprise operate stably, efficiently and orderly. Key words enterprise value enterprise system culture system culture-value fit 作者简介 阎世平,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张维洁,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正义

正义 五芒星和居中的一个正字,代表正义正义 justice 由仁慈所引发的仁慈.称为正义. 伦理学、政治学的基本范畴。在伦理学中,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作的事,也指一种道德评价,即公正。“正义”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正义观念萌于原始人的平等观,形成于私有财产出现后的社会。不同的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们按自己的等级做应当做的事就是正义;基督教伦理学家则认为,肉体应当归顺于灵魂就是正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 [另外意思] 在汉语里,正义即公正的道理,与公平、公道、正直、正当等相联。在西方语言中,“正义”一词源出于拉丁语justitia,由拉丁语中“jus ”演化而来。“jus”是个多意词,有公正、公平、正直、法、权利等多种含义。法文中的“droit”、德文中的“recht”、意大利文中的“diritto”等,都兼有正义、法、权利的含义。在英文中,justice一词,具有正义、正当、公平、公正等意思。 文字 辞海解释: 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客观标准。 何为正义?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乌尔比安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的永恒的意义”,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在这个概念上,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概念中,正义即公平、公正。正义是法源之一,更是法的追求与归宿。 既然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一种行为、状态是否正义就涉及到三个要素:人、社会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人是正义反映的主体,也是评价正义的主体;社会的形成归于人的产生和结合,社会对人的分工、分配起着重要作用,个人得不到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待遇,往往归结于社会的不正义(公平);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如地位、资格、自由等,其多寡优劣主导着人们的评价。在远古最原始的社会形成时,有了原始的劳动成果的分配,人们就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至于何种行为与状态是正义的,用不同的标准、角度和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观察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同的。 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其一,是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的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制都应有一种平等权利;其二,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2)依存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还指出了可表示如下的更一般的正义观:“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和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将法律的观念从正义中解脱出来是有困难的。在媒体和一般人眼里,正义和法律的概念不断的被交叉混同,而且纯粹法学反对将法和正义相等同,主张将二者当作两个不同的问题来处理。而我个人更倾向与使二者融合,我并不赞成过分清晰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法律抛弃正义,便丧失其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同样,正义脱离法律,就丧失了载体,仅仅只能成为“价值判断”,没有实际用途。我非常推崇凯尔森的观点,即正义作为一种主观价值判断也许为法律科学所排斥,但如果将正义理解为“合法性”,那么法律科学中就应当包括正义概念。

21种价值观

价值观(参考:什么是价值观?)在我们确立生涯目标或职业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独一无二的价值系统,当你为了制定一个明智的职业决策而寻求自我认识时,你需要明确哪种价值最符合你的自己的个性,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以及职业价值观。 那么你是否已经明了自己的价值观?你是否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你还没有,跟七色花一起开始下面的价值观探索之旅吧! 今天我们要进行的个人价值观澄清,请大家把以下21种个人价值,根据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把他们写在21张小卡片上,然后再进行排序。之后,相信你将对自己的个人价值观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你也将明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当你做完之后不要忘记回到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哟!let's go! (注:每个价值冒号后面的句子是对该价值的解释,以便于你对该价值有更好的理解。) ——成就:成功;通过决心、坚持和努力而达到的结果。对“成就”一词的定义是:“获得成功的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审美:为了美而欣赏、享受美。 ——利他:关心别人,为别人的利益献身。 ——自主:能力独立的作出决定的能力。 ——创造性:产生新思想及革命性的设计。 ——情绪健康:能够克制焦虑的情绪,有效阻止坏脾气的产生;思绪平静,内心感觉安全。 ——健康:生命存在的条件,没有疾病和痛苦,身体总体条件良好。 ——诚实:公正或正直的行为,忠诚、高尚的品质或行为。 ——正义:无偏见,公平、正直;总从真理、事实和理性;公平地对待他人。 ——知识:为了满足好奇心、运用知识或满足求知欲而寻求真理、信息,或原则。 ——爱:建立在钦佩、仁慈基础上的感情。温暖的依恋、热情、献身;无私奉献,忠诚地接纳他人,谋求他人的益处。

明确价值观是时间管理的根本

明确价值观是时间管理的根本 你知道什么是沮丧吗那就是当你花了一生的时间爬梯子并最终达到 顶端的时候,却发现梯子架的并不是你想上的那堵墙。 —约瑟夫·坎贝尔 其实我们不是在管理时间,而是在管理生命,管理价值观。 —作者 虽然我不知道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下面的内容,但我还是要恭喜你已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接下来,你会接触到一些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的真实信息。我希望你能够充满好奇地进行这段旅程,生命常常会给那些充满探索精神的人意外的奖励。阅读下面的内容,你会知道为什么价值观是影响我们人生的关键因素,为什么时间管理的根本是能够按自己的价值观度过每时每刻,为什么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价值观的明确。相信你最终会认同我的观点:我们其实不是在管理时间,而是在管理生命,管理价值观。 在未正式开始前,我想与你真诚地沟通一点—我不是一个喜欢讲大道理的人。或许你也不喜欢只听一些大道理,你更需要的是一些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为你解决问题正是本书的目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确定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那些用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当你看下面的内容时,我希望你能够与自己的内心保持真诚对话,听从内心的声音。

这样,你就能够深切地认识到做好时间管理的关键,那就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质。 或许现在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存在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在这里谈价值观它与[]时间管理有什么关系我承认,如果不仔细考虑,我们确实很难将价值观与时间管理扯上什么关系。不过,当你仔细感悟下面这段话后,也许会有答案。 你知道什么是沮丧吗那就是当你花了一生的时间爬梯子并最终 达到顶端的时候,却发现梯子架的并不是你想上的那堵墙。 —约瑟夫·坎贝尔 当你读上面这段话时,如果能够在大脑中浮现相关的图像,也许你会发现它很像一段笑话。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内心却感受到了一种被针刺的痛觉。为什么呢仔细品味一下,你会发现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最大失败,时间管理的最大失败—不了解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不知道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违背了自我,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了次要的事情上。 如果你希望自己获得不凡的成就,创造卓越和美满的人生,那么一定要找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然后确实依照自己的核心价值来过好每一天、每一刻,这正是时间管理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为什么价值观会有如此的威力呢 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决定,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也就是说,是我们所做的决定造就了我们的人生。而主宰我们做出不同决定的关

检察官核心价值观念

树立检察官核心价值观 段军杨文龙【摘要】正义是法律的基础价值,公正则是司法的灵魂所在。公正司法,不仅体现在实体上,更要在程序上实现司法公正,即“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廉洁是人民检察官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重要评断标准,也是实现公正的基本保障。司法工作要廉洁,关键要求司法人员严格自律。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执政为民在司法的具体表现,也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自然延伸。司法为民要求工作中常怀爱民之心,想为民之策和练为民之功。司法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人民检察官的精神品格与追求,成为推动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了人民检察官应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这既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司法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司法核心价值观包含“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内容明确具体,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它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体人民检察官的共识。笔者作为基层检察院的一名人民检察官,下文将从“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谈

谈自己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自觉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 一、公正是司法价值观的灵魂 正义是法律的基础价值,公正则是司法的灵魂所在,“以公正的逻辑代替武力的逻辑是法律本质的全部所在”。无公正,则无司法。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以来,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民检察官只有公正司法,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矫正功能,从而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纠正失范,制裁不法,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消除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公正司法是树立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公信力的根本出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要做到司法公正,需要司法机关找出矛盾焦点并公正对待。司法机关必须在审判中找准矛盾冲突点,找准利益共同点,找准解决问题法理、情理的结合点,运用好调解的手段、依法裁判的手段,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为目标,严格公正、精益求精地办好每一起案件,使公正贯彻在每个诉讼活动和每个诉讼环节之内,也体现在所做出的裁判结果和社会

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姓名:王坤 学号:20101109324 班级:10环艺(3)班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现象纷繁复杂。人生观不可能反映人生的一切内容和现象,不可能面面居到地回答人生的一切问题。人生观是人们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概括和总结人生的各种问题,形成的对人生的主要问题的观点。所以说,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在人的一生中,人既要与自然打交道,又要与社会打交道。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幸福,也有失败带来的损失和痛苦。面对人生的种种结果,人们必然会考虑:同样都是人生奋斗,为什么有时成功而满足,有时却失败而痛苦;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的一生是幸福的,有的人的一生却是痛苦的。人们的思考经过不断的集中和深入,于是就开始探讨: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这些人生的一般问题上,人们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就构成了人们的人生观。 价值观: “价值观”,往往也指“价值观念”。在学理上,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学说体系,就像物质观、时空观、历史观等一样;价值观念则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立场、取向、态度等。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相当于宗教学和宗教信仰、伦理学和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学者研究的话题,后者则与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选择都有关。 构成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观念、精神形式,主要是指人们头脑中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任何人的价值观都不是凭空产生和改变的,归根到底它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即生存方式、生活条件和实践经历等特征。价值观的深层基础是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和能力等具体情况,是人的价值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和积淀。价值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标准系统。 总之,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价值观则是他的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

时间价值观念

第二章 价值观念 一、单项选择1.B 2.C 3.C 4.C 5.D 6.C 7.B 8 .A 9. A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C 4. ADE 5.BD 6 .ACD 7.ABE 8.ABCDE 9.ABE 10.C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六、计算题 1.)(5.7346646933.150000%)81(5000050元=?=+?=V 2.())(37550751.050000%1011 5000030元=?=+?=V 3.按单利计算: 2002年初投资额的终值=80000×(1+10%×2)=80000×1.2=96000(元) 2002年初现金流入量的现值=10000×1/(1+10%)+50000×1/(1+10%×2)+70000× 1/(1+10%×3) =10000×0.909+50000×0.833+70000×0.769=1045709(元) 按复利计算: 2002年初投资额的复利终值=80000×(1+10%)2 =80000×1.21=96800 4.此题是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问题。 ()[] )(61050105.6100001%101% 1011000055元年后的本利和 =?=-+?= 5.预付年金终值: ()[] ()元31830050000 366.75000050000%81%81500006=-?=-+?=n V 6.())(70920546.320000%5111%512000040元=?=?? ????+-?=V 7.这是递延年金的计算问题。 ) (48.138) 487.2103.7(30]}%)101(11[%101)]%)101(11[%101{303 130万元=-?=+--+-?=V 答:此项投资现金流入量的现值138.48万元小于投资现金流出量的现值150万元。所以,此方案不可行。 8.)(100%101100万元=?=V

规章制度化的核心价值观

制度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企业哲学框架下的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企业哲学的第三层是“企业如何生存”,即“如何样,how”,即核心价值观( value )的问题。假如讲愿景与使命是解决方向的问题,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共同行为模式的具体指导原则。那个地点既包括对企业行为的指导,也包括对企业个体行为的指导。 什么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企业核心价值观确实是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统率下,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用以推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全然原则,是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欣赏什么、批判什么的真实写照。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motto、principal)确实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职员都必需信奉的信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哲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进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职员等的看法或态度,它是企业表明企业如何生存的主张。如宝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领导才能leadership、主人翁精神ownership、老实正直integrity、积极求胜passion for winning和信任trust。 那个地点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目前的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在漫天飞舞的企业文化纲要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难以界定清晰的关于价值观的表述,包含但不限于企业精神、企业风格、企业宗旨、治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原则、经营思想、质量理念、人才理念等等。第一是杂乱无章的堆砌,可能企业自己都讲不清晰那些到底是什么。第二是层次不分,难以形成对企业职员的有效指导作用。我们并不认同如此的做法,企业的价值观能够有专门多,当企业面对企业治理的各层面时,都能够有价值观的判不问题,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有一条,能够将这一条细化固化同时坚持不懈就差不多专门不容易了。因此我们认为关键之处要重点将核心价值观单独提炼出来,同时围绕核心价值观再进行分解,形成在核心价值观支持下的能够对职能层文化、业务层文化

关于正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正义的两点思考 摘要:正义是法律的起点,同时也是法律的重点,也是法律所应追求和实现的目标。自古以来关于正义的定义多种多样,没有定论。本文通过阐述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提出争议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正义判断标准 一.何谓正义 正义“具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的形状,并具有极不同的面貌。”①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等就根据自己的知识架构以及自身的需要,对正义作出各式各样的定义。 (1)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从道德的角度就曾画龙点睛的指出:正义就是各行其是和各守本分的美德,就是理性支配欲望,精神支配肉体的美德。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扬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当代的法学家周凤举先生也承袭了这一思想。他将正义定义为正义是调节人类社会生活及人与人关系的一种道德观念,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公平、公正、公道原则的一种道德规范,是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一种道德标准,是人类善良愿望的核心。 (2)古罗马法学家认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应得到的部分。在古罗马形成了合乎正义的三条原则:即正值的生活、不损害他人,各得其所。 (3)近代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何谓正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霍布斯从权力主义方面对正义进行解释。他强调行为是否正义取决于主权者。合法的掌权者把一些事情作为正义的,从而指挥人们去做;而把一些事情作为是不正义的,从而禁止它。把正义和自由联系在一起始于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他认为,同正义观念相联系的最高价值不是平等,而是自由。康德继承和发展了斯宾塞的正义论的主旨。他说:“如果我的行为或者我的状况,根据一条普遍法则,能够和其他人任何一个人的自由并存,那么,任何人妨碍我完成这个行为或者妨碍我保持这种状态,他对我是不公正的。因为根据普通法则,这种妨碍或阻力不能和自由并存。”②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学说被称为“社会正义论”或“体制正义论。”他指出:正义的首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方式。比利时法学家佩雷尔曼对形式正义有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不管人们出于何种目的,在任何场合下使用正义的概念,正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平等,即给予某一特殊观点看来是平等的人,即属于同一范畴或阶层的人同样的对待,至于这个范畴属于什么 ①[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②[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1页。

法律程序价值观.

法律程序价值观 在谋求法律现代化的努力中,我国终于醒悟到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兴起了法律程序革新的浪潮。庭审制度的改革方兴未艾,尤其刑事诉讼程序偏向于保护被告人权的改革令举世瞩目。《行政诉讼法》的通过与实施第一次输入了行政行为也要遵守正当程序的观念,它直接导引了以后几个重要法律的问世,并且已经把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提到了议事日程 上。法律程序的变革同时也是价值观的转变、新型话语的移植与创生。近年来我国时有新作论及法律程序的价值,本文亦试图为此工程添引一砖石。法律程序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作为达求良好结果的手段,二是程序自身的德性。因此,评价某种法律程序有两条标准:一是“结果有效性”(goodresultefficacy),二是“过程价值有效性”(processvalueefficacy)〔1〕。偏重前者的观点可简单称为程序工具主义,偏重后者的称为程序本位主义。一、结果好什么都好:程序工具主 义现代社会,尤其是1970年代以前,不管是在思想领域还是在行动世界都过于强调结果,而把程序纯粹看成实现实体法的“功利”的手段。边沁是这一派的鼻祖,他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应用到法律裁判的分析中,进而指出:“对于法的实体部分来说,唯一值得捍卫的对象或目的是社会最大多数成员的幸福的最大化。而对于法的附属部分,唯一值得捍卫的对象或者说目的乃是最大限度地把实体法付诸实施。”〔2〕这里,边沁把程序法称为“附属性的法”(adjectivelaw),因为在他看来离开实体法,程序法就不复存在了,就像一个形容词不能离开它所修饰的名词一样。实体法的好坏可以用功利原则即总体福利来衡量,但是司法程序只能根据它实施实体法的成败来衡量,从而间接地根据制度的功利结果来衡量。这样,在程序的有效性与整个法律的功利这个根本结果之间就可能出现不一致。如果实体法违背了功利原则,那么不折不扣的执行只能使整个法律制度更加远离功利目标。一般的程序工具主义论者往往忽略程序法与实体法所服务的社会总体福利之间的沟壑而从整体上把程序法看成实现某种功利结果的制度手段。评价一种法律程序规则的好坏就是看它实现良好结果的有效性,比如,惩治犯罪不力就证明刑事审判程序差(badness),反之就证明刑事审判程序好(goodness)。这里的“结果”包括哪些价值呢?或者说,法律程序有哪些实体的价值目标呢?有人从争议解决程序角度把“结果”简单地归类为两项-真实与正义。〔3〕在一个极端,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重合,两方的争议只是认知冲突,各人的目的都是要找出对共同利益有利的解决办法。举一个非法律争议的例子来说,迷失在森林中的人群争执沿哪条路可以走出森林,彼此间只有认知上的冲突没有利益矛盾。争议解决程序的目的是找到“真实的”、科学上能有效成立的结果。立法决策、行政决策有些情况下就是通过论证达成科学的结论。与这种认知矛盾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当事人彼此的利益针锋相对,某种特定的解决方式会使一方的利益最大化,但却以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对于这类情况下争议解决方式的检验标准不是“正确”与“不正确”,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这类争议解决的目标就被概括为“正义”(Justice)。法律争议多属于这类性质,民商法争议尤其典型,比如离婚析产、人身伤害赔偿。当然,很多情况下,利益之争与认知矛盾交织在一起,这称为“混合型”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