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工程问题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工程问题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属于分数应用题。分数工程问题和整数工作问题基本一样,都是反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解工程问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工作总量通常以“l ”表示,而工作效率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表示,但也有些问题中这个单位“1”是可以求出具体值来的。

2.两人合作的工程问题,一般都应设法确定各自的工作效率。 3.蓄水池中进水管、出水管问题是工程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4.解答方法要根据题目具体特点,灵活选用。

例1 一段布,可做30。件上衣,也可做48条裤子,如果先做20件上衣后,还可以做多少条裤子? [分析解答一] 把“一段布”看作“一项工程”,“做30件上衣”可理解成甲独做30天完成,“做48条裤子可理解成乙独做48天完成”,“先做上衣20件”可理解成甲先工作20天,这样此题就可变为一道基本工程问题。

11

120163048

??-?÷

= ???(条) 答:还可以做16条裤子。

[分析解答二] 同一段布,可做30件上衣,也可做48条裤子,则做一件上衣的布可换成做裤子48÷30=1.6(条)(即一件上衣的布是一条裤子用布的1.6倍),那么做20件上衣的布可换成做裤子

1.6 ×20=32(条),还可以做裤子48—32=16(条) 48—48÷32×20=16(条)

[分析解答三] 用比例方法解答。 解:设还可以做x 条裤子,则:

3030204816

x x -=

=

例2 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小时可以完成,同时开工,中途甲停工了2.5小时,因此,经过7.5小时完工,如果这项工程由甲单独完成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解答一] 甲停工2.5小时所做的工作量,甲乙两人合做 7.5—6=1.5(小时)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甲乙合做6小时完成,是两人合做1.5小时工作量的6÷1.5=4倍,也是甲2.5小时工作量的4倍,这项工程甲单独做要2.5×4=10(小时)才能完成。 2.5 ×[6÷(7.5—6)]=10(小时)

答:这项工程由甲单独完成需要10小时。

[分析解答二]假设合做7.5小时能完成工程的

16×7.5=5

4

超过“1”的54一l=14,1

4

就是甲2.5小时所做的工作,因此甲独做需要的时间为 2.5÷1

4=l0(小时)

2.5÷(1

6

×7.5一1)=l0(小时)

[分析解答三]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两人实际合做了5小时,乙又独

做了2.5小时,乙的工作效率为(1一16×5)÷2.5=1

15

,则甲的工作效率为

16一115=110甲独做该工程需1÷1

10=lO(小时) 7.5—2.5=5(小时)

11115 2.51066??

??÷--?÷= ???????

(小时)

例3 师徒二人合做一批零件,12天可以完成。师傅先做了3天,因

事外出,由徒弟接着做l 天,共完成任务的3

20

。如果让师傅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

成?

[分析解答一]用“分干合想”的思路,将条件中“师傅先做了3天,徒弟接着做1天”转化为“师徒合做一天,师傅又做2天”可以求出师傅2天做了这

批零件的311

201215-=。再把完成这批零件的总时间比作单位“1”,2天就占其

中的115。那么,师傅单独做所用的天数是2÷115

=30(天)

(3—1)÷(31

2012

-)=30(天)

答:师傅单独做30天可以完成。

[分析解答二] 同样先求出师傅2天做了这批零件的311

201215

-=,再求

出师傅的工作效率115÷2=1

30

,最后求出所求天数。

L[(31

2012

-)÷(3—1)]=30(天)

例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8天完成,如果先让甲独做6天,然后乙再独做,完成任务时发现比甲多用3天,乙独做这项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分析解答一] 用“分干合想”的思路,根据题意可知甲、乙合做了6天,

然后乙再独做3天完成。乙3天的工作量是l一1

8

×6=

1

4

,则乙独做这项工程的

时间是3÷1

4

=12(天)

3÷(1一1

8

×6)=12(天)

答:乙独做这项工程要12天完成。

[分析解答二] 根据解答一的分析,乙独做3大的工作总量为l-1

8

×6=

1

4

,乙

的工作效率为1

4

÷3=

1

12

,乙独做该工程需1÷

1

12

=12(天)

1÷[(1一1

8

×6)÷3]=12(天)

[分析解答三]假设甲、乙合做9天,工作量是1

8

×9=1

1

8

,超过总工程

1 1

8

-l=

1

8

1

8

就是甲3天所做的,那么,甲的工作效率是

1

8

÷3=

1

24

,乙完

成全工程用的时间l÷(1

8

1

24

)=12(天)

1÷[1

8

-(

1

8

×9一1)÷3]=12(天)

例5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现在甲、乙合做4小时后,乙又用6小时才完成。乙单独做这件212作多少小时完成?

[分析解答一] 可用“合干分想”的思路,将条件“甲乙合做4小时后,乙又用6小时才完成”转化成“甲先做4小时,再由乙做(4+6)=l0(小时)。那么,可

以知道甲4小时独做工作的

4

12

,乙10小时做的工作量为l一

4

12

=

8

12

,最后求出

乙单独做这件工作所用的时间10÷

8

12

=15(小时)

(4+6)÷(1-

4

12

)=15(小时)

答:乙单独做这件工作15小时完成。

[分析解答二] 根据解答一的分析,先求出乙的工效,再求出他独做的时间。

1÷[(1一

4

12

)÷(4+6)]=15(小时)

例6 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做12天可以完成,中途甲因事停工5天,因此用了15天才完成。甲单独做这项工程要用多少天?

[分析解答一] 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假设甲中途没有停工,甲

乙合做15天可以完成的工作是

1

12

×15=1

1

4

,超过这项工程的l

1

4

-1=

1

4

1

4

是甲5天能做的工作,甲单独完成工程需用天数是5÷1

4

=20(天)

5÷(

1

12

×15一1)=20(天)

答:甲单独做这项工程要用20天。

[分析解答二] 根据条件可知甲5天的工作量等于甲乙合做

15-12=3(天)的工作量,甲乙合做12天的工作让甲单独做需用的天数是5×(12÷3)=20(天)

5 ×[12÷(15—12)]=20(天)

[分析解答三] 甲停工5天,也就是乙独做了5天,然后甲乙合做15—5=10(天)完成这项工程,乙单独做5天的工作是

1一

1

12

×(15—5)=

1

6

,乙队的工作效率是

1

6

÷5=

1

30

则甲单独做这项工

程需用时间是1÷(

1

12

-

1

30

)=20(天)

[1一

1

12

×(15—5)]÷5=

1

30

1÷(

1

12

1

30

)=20(天)

例7 一批零件,甲独做8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现在由两

人合做这批零件,中途甲因事请假一天,完成这批零件共用多少天?

[分析解答一] 假设中途甲没有请假.照常工作.那么完成的总工作量应

为l+1

8

=1

1

8

,两人完成这批零件共用1

1

8

÷(

1

8

+

1

10

)=5(天)

(1+1

8

)÷(

1

8

+

1

10

)=5(天)

答:完成这批零件共用5天。

[分析解答二]根据条件“中途甲因事请假一天”可知在T作过程中乙单独做

了1天,完成

1

10

,两人同时合做的工作量为l—

1

10

=

9

10

。那么,合做的时间为

9 10÷(

1

8

+

1

10

)=4(天),完成任务共用时间为4+1=5(天)

(1一

1

10

)÷(

1

8

+

1

10

)+1=5(天)

[分析解答三]设完成这批零件共用x天

1 8×(x一1)+

1

10

x=1

x=5

例8 放满一个水池的水,若同时打开1,2,3号阀门,则20分钟可以完成,若同时打开2,3,4号阀门,则21分钟可以完成;若同时打开1,3,4号阀门,则28分钟可以完成;若同时打开1,2,4号阀门,则30分钟可以完成。问:如果同时打开1,2,3,4号阀门,那么多少分钟可以完成?

[分析解答] 同时打开1,2,3号阀门1分钟,再同时打开2,3,4号阀门1分钟,再同时打开1,3,4号阀门1分钟,再同时打开1,2,4号阀门1分钟,这

样,1,2,3,4号阀门各打开了3分钟,放水量等于一池水的1111 20212830

+++。

所以同时打开1,2,3,4号阀门,放满一池水需

1÷[(1111

20212830

+++)÷3]=18(分)

例9 某工程由一、二、三,队合干,需要8天完成,由二、三、四小队合干,需要10天完成;由一、四小队合干,需15天完成。如果按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顺序,每个小队干一天,再轮流干,那么工程由哪个队最后完成?

[分析解答] 与例8类似,可求出一、二、三、四小队的工作效率之和是

(111

81015

++)÷2=

7

48

,四个小队各干了6天即24天后,还剩下工程量的1一

7

48

×6=

1

8

。又因为一、二、三小队合干需8天,即一、二、三小队各干1

天完成工程量的1

8

,所以工程由三小队最后完成。

例10 师徒两人加工相同数量的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自己任务的

1 10

徒弟每小时加工自己任务的

1

15

。现在同时开始加工自己的零件,师傅完成任务

后立即去帮助徒弟加工,等两人都完成任务时,一共用多少小时?

[分析解答一] 假设工作时师徒均没有休息,如果把每个人的任务都看作“1”,就相当于两个人共同完成“2”,则所用时间是:

2÷(

1

10

+

1

15

)=12(时)

[分析解答二] 改变一下工作的顺序,师徒先共同做完师傅的任务,再共同做徒弟的任务,则所用时间是:

1÷(

1

10

+

1

15

)×2=12(小时])

[分析解答三】如果把师徒两人的任务合起来看作“1”,那么师傅单独完成就需(10×2)小时,徒弟单独完成就需(15×2)小时,他们共同工作.则所用时间是:

1÷(

1

102

?

+

1

152

?

)=12(时)

[分析解答四] 当师傅完成任务时,师徒都干了10小时,师傅去帮助徒弟,同徒弟合干剩下部分,则完成任务所用时间是:

10+(1一

1

15

×10)÷(

1

10

+

1

15

)=12(小时)

例11 甲、乙两人加工同样多的零件,甲需要12小时完成,乙需要15小时完成。现在甲乙两人同时加工,当甲完成任务时,又帮乙做。又过了几小时,甲乙将所有的任务完成?

[分析解答一] 甲完成任务时用了12小时,这时乙也做了12小时,

乙完成了工作量的12

15

,乙还剩下l一

12

15

=

1

5

,甲乙合做

1

5

还需用

1 5÷(

1

12

+

1

15

)=l

1

3

(小时)

(1一12

15

)÷(

1

12

+

1

15

)=l

1

3

(小时)

答:又过了l 1

3

小时,甲乙将所有的任务完成。

[分析解答二] 把甲、乙两人共同加工的任务看作“2”,两人合做要用

的时间是2÷(

1

12

+

1

15

)=13

1

3

(小时),已经用了12小时,则又用的时间是

131

3

—12=1

1

3

(小时)

2÷(

1

12

+

1

15

)一12=l

1

3

(小时)

例12 维修一条下水道,甲、乙两队合修10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4天后,余下的由乙队单独修还需12天,由乙队单独维修这条下水道需要多天? [分析解答一] 根据“甲、乙两队合修10天完成”把10天的工作量平均分成10份,两队合修4份后余下6份乙需用12天,则完成l份要126=2(天).完成总任务乙需用2×10=20(天)

12÷(10—4)×10=20(天)

答:由乙队单独维修这条下水道需要20天。

[分析解答二] 两队合修4天后还余下1一

4

10

=

6

10

,乙用12天完成余下任

务,则乙队单独做全部工作所用时间12÷6=20(天)

12÷(1一

1

10

×4)=20(天)

[分析解答三] 根据解答二的分析,可以先求出乙队的工效,再求出乙队独修的天数。

1÷[(1一

1

10

×4)÷12]=20(天)

例13 某修路队24天修完一条路的7

8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又修了3天4小

时,这个修路队每天工作多少小时?

[分析解答一] 修完这条公路所用总天数看作8份,24天修了其中的7份,

每份所用时问为24÷7=33

7

(天),剩下的工作正好是

1

8

,即一份所用时间为

3天4小时,33

7

—3=

3

7

天就是4时占每天工作时间的

3

7

,每天工作的时间为

4÷3

7

=9

1

3

(小时)。

4÷(24÷7—3)=9 1

3

(小时)

答:这个修路队每天工作9了1小时。.

[分析解答二] 修完这条路所用总天数为24÷7

8

=27

3

7

(天),剩下所

用天数是273

7

—24=3

3

7

(天),4小时占每天工作时间的3

3

7

—3=

3

7

(天),则

每天工作时间是4÷3

7

=9

1

3

(小时)

4÷(24÷7

8

—24—3)=9

1

3

(小时)

例14 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所用的时间是乙的3

4

,现在甲先做1天,然

后甲、乙合做2天完成了任务。如果由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分析解答一] 根据条件“甲先做1天,然后甲乙合做2天完成了任务”,可知完成这项工程实际甲用了(1+2)=3(天),乙用了2天。甲3天的工作量乙要

做3÷3

4

=4(天),这项工程乙独做的天数需4+2=6(天)。

(1+2)÷3

4

+2=6(天)

答: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6天。

[分析解答二] 先算出甲独做共用时间,再算出乙共用的时间。完成这

项工程甲共需用(1+2)+2×÷=4.5(天),乙则需4.5÷3

4

=6(天),

[2×3

4

+(1+2)]÷

3

4

=6(天)

例15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用8天,乙队要用12天完成。现在由两队

合做2天后,余下的由乙队独做。完成任务时,乙队共做了多少天? [分析解答一] 根据题意可知:在完成这项工程过程中,甲队

用了2天,完成的工作是18×2=1

4

。那么乙队做的工作量则是l 一

14=34,34里包含几个112就是乙所用的天数,34÷1

12

=9(天)。 (1一18×2)÷1

12

=9(天)

答:完成任务时,乙一共做了9天。

[分析解答二】先求出两队合做2天后余下的工作量,再求出乙队独做的天数。

[1一(18+112)×2]÷1

12

+2=9(天)

例16 一项工程甲乙合做5天完成,甲队独做12天完成。现在两队合做,中途乙因故休息了3天。在完成这项工程中,甲乙合做了多少天?

[分析解答一] 这题跟上题解法类似。因为工作过程中乙因故休息3天,

实际是甲单独做了3天,其他的任务是合做的。甲3天的工作量是112×3=1

4

,甲

乙合做的是l 一14=34,34里包含几个112就得到合做的天数,34÷112=33

4 (天)

(1一112×3)÷112=33

4

(天)

答:甲乙合做了33

4

天。

[分析解答二]用方程解答。设甲乙合做x 天。

11

31125

33

4

x x x ?+==

例17 甲、乙、丙三人做一件工作,原计划按甲、乙、丙的顺序,每人一天轮流去做,恰好整天做完,并且结束工作的是乙。若按乙、丙、甲的顺序轮流去

做,则比计划多用12天;若按丙、甲、乙的顺序轮流去做,则比原计划多用1

3

天。

已知甲单独做完这件工作需要9天,那么甲、乙、丙三人一起做这件工作,要用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解答]把甲、乙、丙三人每人做一天称为一轮。在一轮中,无论谁先谁后,完成的总工作量都相同。所以三种顺序前面若干轮完成的工作量及用的天数都相同(见下面虚线左边),相差的就是最后一轮(见下图虚线右边)。

由最后一轮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得到

甲+乙=乙+丙+1

2

甲,①

乙+丙+1

2

甲=丙+甲+

1

3

乙②

由①式得到:丙=1

2

甲;由②式得到:乙=

1

3

甲。甲、乙、丙三人合做一天

等于甲做l+3

4

+

1

2

=

9

4

(天),推知三人合做需用

9÷9

4

=4(天)

例18 完成一项工程,甲队独做正好可以按计划天数完成,乙队独做

要超过计划31

2

天才能完成。如果甲乙两队先合做2

2

5

天后,再由乙队独做,

也可以按计划天数完成。完成这项工程计划用多少天?

[分析解答一] 由题意可知,甲做22

5

天的工作乙需要用3

1

2

天才能完

成,完成同一项工程乙的天数是甲的31

2

÷2

2

5

=1

11

24

倍。又因为完成这项工程

乙比甲多用31

2

天,则甲完成工程所用天数是3

1

2

÷(1

11

24

—1)=7

7

11

(天),

也就是完成工程计划所用的天数.

31

2

÷(3

1

2

÷2

2

5

一1)=7

7

11

(天)

答:完成这项工程计划用7青天。

[分析解答二] 根据甲2

5

天完成的工作乙需用3

1

2

天,可得到甲乙完成相

同工作量所用时间比22

5

:3

1

2

=24:35,又可以列式:

31

2

÷(35—24)×24=7

7

11

(天)

例19 甲、乙、丙三人每天工作量的比是3:2:1,现有一件工作3人合作5天

完成了全部工作的1

3

。然后,甲休息4天后继续工作,乙休息3天后继续工作,

丙没休息。完成这件工作共经过多少天? [分析解答]解:设丙单独做需x天,则

1 x ×(3+2+1)=

1

3

解得x=90。甲、乙、丙合做一天能完成工作的

1 90×(3+2+1)=

1

15

丙比甲多干4天,乙比甲多干1天,甲干了

(1一1

90

×4—

2

90

×1)÷

1

15

=14(天)

丙干的天数,即完成这件工作共经过14+4=18(天)

例20 某项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2

5

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

乙、丙两队承包,33

4

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要天可

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分析解答] 从两方面考虑:如果不管“钱数”,只看“天数”,就可以求得甲、乙、丙单独干分别需要4,6,10天。如果不管“天数”,只看“钱数”,可求得甲、乙、丙队的工资每天分别为455,295.105元。所以,单独承包这项工程,甲队需4天,应付1820元;乙队需6天,应付1770元;丙队需10天,后付1050元。可以看出:选择乙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例21 修一条路,甲、乙两队合作需12天完成,现在由甲队先工作8天,

然后由乙队工作6天,还剩下这条路的2

5

未完成。剩下的路由甲队修还需多少天?

[分析解答] 题目条件可变为“两队合作6天,甲队又修2天,完成3

5

。”甲

队的工作效率为(2

5

1

12

×6)÷2=

1

20

,剩下的

2

5

甲队还需

2

5

÷

1

20

=8(天)

例22 制作一批零件,甲车间要10天完成,甲车间与乙车间一起做只要6天就能完成,乙车间与丙车间一起做需8天才能完成。现在3个车间一起做,完工时发现甲车间比乙车间多做1000个零件。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分析解答] 甲的工作效率是

1

10

,乙的工作效率是

1

6

-

1

10

=

1

15

。3个车

间一起做,完成这批零件的制作需 1÷(1

8

+

1

10

)=

40

9

(天)

这批零件共有l0000÷[(

1

10

1

15

40

9

]=13500(个)

例23 师傅与徒弟共同加工750个零件。师傅先做6天,再由徒弟做3天

可以完成任务;如果徒弟先做5天,则师傅再做5天可以完成任务。那么徒弟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解答一]根据题意可知,师傅1天的工作量徒弟要2天完成。故而进行代换:将师傅6天完成的工作量由徒弟来做则要12天完成,那么师傅6天和徒弟3天共同加工750个零件,可视为徒弟15天可加工750个零件。因此,徒弟每天加工750÷15=50(个)

750÷(6×2+3)=50(个)

[分析解答二] 由“徒弟先做5天后,师傅接着做5天完成加工任务”可

知师徒工作效率之和为1

5

,又因为“师傅先做6天后,徒弟再做3天完成加工任

务”可视为师、徒合做3天,师傅再做3天完成任务。故合做3天完成这批零件

的1

5

×3=

3

5

,余下的1一

3

5

=

2

5

由师傅3天完成。则师傅工作效率为

2

5

÷3=

2

15

徒弟工作效率为1

5

2

15

=

1

15

。即徒弟每天做750×

1

15

=50(个)

750×[1

5

一(1一

1

5

×3)÷3]=50(个)

例24 甲、乙两队同时各抢修一段同样长的铁路。开工12天后两队完成的工作量正好等于甲队的总工作量,开工20天后乙队完成了任务,甲队还需再修400米才能完成任务。两段抢修的铁路共长多少米?

[分析解答] 把一段铁路的长作为单位“1”,两队一天完成

1

12

,乙队一天完

成1

20

,所以甲队一天完成

1

12

1

20

=

1

30

,所求列式为:

400÷(1一1

30

×20)×2=2400(米)

例25 甲、乙二人各加工一批零件,乙完成任务比甲少用2小时,如果甲

先做200个,乙再开始生产,当甲完成时,乙还剩90个。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3

4

甲每小时做多少个?

[分析解答] 因为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3

4

,所以乙做90个零件的时间甲能

做90÷3

4

=120个,也就是如果甲先做200—120=80(个),乙再开始生产,二人能

够同时完成。甲做80个所用时间是2小时,因而每小时能做80÷2=40(个)

(200—90÷3

4

)÷2=40(个)

答:甲每小时做40个。

例26 完成某项工作,甲、乙合做需5小时,乙、丙合做或甲、丁合做都需4

小时。问:丙、丁合做这项工作需多少小时? [分析解答]

3

10

=

10

3

(小时)=3

1

3

(小时)

例27 一批零件平均分给甲、乙两人加工,当甲完成任务的3

4

时,乙完成了

任务的4

5

。这时甲比乙少做60个。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分析解答一] 把两人各自加工的任务看作单位“1”,当甲完

成任务的3

4

时,乙比甲多做了

4

5

3

4

=

1

20

,根据甲比乙少做60个,就

可以求出各自的任务数60÷1

20

=1200(个),则这批零件一共的个数

是1200×2=2400(个)

60÷(4

5

3

4

)×2=2400(个)

答:这批零件一共2400个。

[分析解答二] 把这批零件看作单位“1”,两人同时加工各完成了这批

零件的4

5

×

1

2

=

2

5

3

4

×

1

2

=

3

8

,这批零件的总个数是60÷(

2

5

3

8

)=2400(个)

60÷(4

5

×

1

2

3

4

×

1

2

)=2400(个)

[分析解答三]设甲和乙的各自任务为x个’

4 5x一

3

4

x=60

x=1200

1200×2=2400(个)

例28 一批零件,单独加工甲要20小时完成,乙要30小时。现在甲、乙共同加工,完成任务时,甲比乙多加工180个零件。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分析解答一] 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为1

20

1

30

=3:2,同一时间内,

两人加工的工作量的比是3:2,则这批零件共有的个数是:

180×32

32

+

-

=900(个)

答:这批零件共有900个。

[分析解答二] 先求出同时加工完成任务所用时间1(1

20

+

1

30

)=12(小

时),甲比乙多加工这批零件的(1

20

-

1

30

)×12=

1

5

,那么这批零件总数为

180÷1

5

=900(个)

1÷(1

20

+

1

30

)=12(小时)

180÷[(1

20

-

1

30

)×12]=900(个)

[分析解答三] 根据解答二的分析,甲比乙每小时多加工

180÷[1÷(1

20

+

1

30

)]=15(个)。

180÷[1÷(1

20

+

1

30

)]÷(

1

20

-

1

30

)=900(个)

例29 一批零件,甲、乙两组合做15小时完成,完成时,甲组比乙组少做零件450个。已知甲组每小时做零件105个,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分析解答一] 假设乙每小时也做105个,则甲乙两组15小时共做105×15×2=3150(个),但实际完成时乙组比甲组多做450个,用

3150+450=3600(个),就是零件总数。

105×15×2+450=3600(个)

答:这批零件共有3600个。

[分析解答二] 由条件可知,甲组15小时可做的零件是

105×15=1575(个),那么乙做的个数是1575+450=2025(个),这批零件总数是1575+2025=3600(个)

105×15+450+105×15=3600(个)

[分析解答三] “完成任务时,甲组比乙组少做零件450个”,得出甲组每小时比乙组少做450÷15=30(个),乙组的工作效率是

105+30=135(个),这批零件总数(135+105)×15=3600(个)

(450÷15+105+105)× 15=3600(个)

例30 师徒二人加工同一种机器零件,徒弟工作4小时,师傅工作7

小时,师傅每小时比徒弟多做10个,徒弟做的零件是师傅的10

21

。师傅加工

了多少个零件?

[分析解答一] 如果徒弟每小时多做10个就变为师徒二人的工作

效率相等,这时徒弟做的零件就正好是师傅的4

7

,徒弟做的总数比原来4小时的

个数要多出40个,可见,40个对应着师傅所做零件个数的4

7

10

21

=

2

21

解:10×4÷(4

7

10

21

)=420(个)

答:师傅加工了420个零件。

[分析解答二] 设师傅每小时加工x个。

x×7×10

21

=(x-10)×4

x=60

60×7=420(个)

例31 一项工程,甲、乙、丙3人合做需13天完成,如果丙休息2天,那么乙就要多傲4天,或者甲、乙合作再多做1天。这项工程由甲单独去做需要多少天?

[分析解答]丙做2天等于甲做4天,丙的工作效率是乙的2倍;由乙做4天等于甲、乙合做1天,推知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3倍。甲、乙、丙合做13天,等于乙做

13×3+13+13×2=13×(3+1+2)=78(天)

所以甲独做需78÷3=26(天)

例32 有一个工作小组,当每个工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时,7小时可生产一批零件。如果交换工人甲、乙的岗位,其他人不变,那么可提前1小时完成这批零件;如果交换工人丙、丁的岗位,其他人不变,也可提前1小时完成这批零件。问:如果同时交换甲与乙,丙与丁的岗位,其他人不变,那么完成这批零件需多长时间?

[分析解答] 原来每小时可完成1

7

,交换甲、乙后,每小时可完成

1

6

,每小

时多完成1

6

1

7

=

1

42

。同时交换甲与乙,丙与丁,每小时多完成

1

42

×2=

1

21

,一

小时完成1

7

+

1

21

=

4

21

,所以需

211

5

44

=(小时)=5时15分

例33 师徒二人各自完成自己零件加工任务,师傅每小时加工5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40个,二人同时开始生产,恰好能同时完成任务;如果徒弟比师傅提前1小时生产,师傅每小时加工60个,也能同时完成任务。徒弟一共要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解答] 根据条件可知,师傅每小时做60个完成自己的任务比每小时做50个完成任务少用1小时,从而可以求出师傅的任务数

l(11

5060

-)=300(个),而师徒工作效率比为50:40,即同一时间完成的工作数

量比也是50:40,那么徒弟完成的任务数是300×40

50

=240(个)

l÷(11

5060

40

50

=240(个)

答:徒弟一共要加工240个零件。

例34 一组割草人要把两块草地的草割掉,大的一块草地比小的大一倍。全体组员用半天时间割大的一块草地,下午他们便对半分开,一半仍留在大草地上,到傍晚时把草割完了。另一半就到小草地割草,到傍晚时还剩下一块。剩下的一块由一个割草人又用一天的时间才割完。这组割草人共有多少人?

[分析解答一] 设大块草地的面积为l,则小块草地的面积为

1

2

。由于全组人半天与半组人半天才割完大块草地,因此半组人半

天可割去大块草地面积的1

3

(如图)。

故得1人1天的工作量(图中阴影部分)相当于大块草地面积

的1

2

1

3

=

1

6

,所以这组割草人的人数为:

(1+1

3

)÷(

1

2

1

3

)=8(人)

答:这组割草人共有8人。

[分析解答二] 设全组割草人一天的工作量为1。由题意可知,大块

草地的工作量为1

2

+

1

4

=

3

4

,小块草地的工作量为

1

4

,再加上1人1天的工作量。

又由于大块草地面积是小块草地面积的2倍,用小块草地的工作量乘以2,

得到大块草地的工作量相当于1

2

再加上2人1天的工作量。所以这组割草人的人

数为:

2÷(3

4

1

2

)=8(人)

[分析解答三] 设大块草地的面积为3份,则小块草地的面积为1.5份。由全组人半天与半组人半天可割完大块草地,推知半组人半的工作量天的工作量为1份。又由于半组人半天与1人1天可割完小块草地,故得1人1天为

1.5—1=0.5(份)。又因为全组人1天的工作量是3+1=4(份),所以这组割草人的人数为:

(3+1)÷0.5=8(人)

[分析解答四]设全组人数为x人。若1天割完大块草地,则需人数为

1 2x+

1

2

×

1

2

x;若l天割完小块草地,则需人数为

1

2

×

1

2

x+1,故得:1

2

x+

1

2

×

1

2

x=(

1

2

×

1

2

x+1)×2

x=8

练习六

1.筑路队计划修筑一条长24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同时开工共同修筑,多少天可以完成?

2.小东从家到校步行要45分,如果骑自行车只要15分,小东从家出发,骑车9分后,再步行,还要多少分可以到校?

3.一项工程,甲乙合做4天后,余下的甲独做6天才完成,已知甲5天的工作量等于乙4天的工作量,甲独做这项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4.抄写一份稿件,小张和小王合抄6天可以完成。现在两人同时抄写,中途小张因外出开会停了8天,结果这份稿件12天抄完。这份稿件由小张独抄需要多少天完成?

5.一项工程,甲独做75天完成,乙独做50天完成,在合做的过程中,甲中途因事离开了几天,结果整个工程40天才完工。甲中途离开几天?

6.甲、乙二人同时开始加工一批零件,每人加工零件总数的一半。甲完成

任务的1

3

时乙加工了45个零件,甲完成

2

3

时乙完成了一半。问:这批零件共有

多少个?

7.加工一批零件,张师傅独做需36小时完成,李师傅独做需45小时完成。如果开工时两人合做,中途张师傅退出转做新的工作,那么李师傅又做了18小时才完成。张师傅做了多少小时?

8.一项工程,如果甲先做5天,那么乙接着做20天可完成;如果甲先做20天,那么乙接着做8天可完成。如果甲、乙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9.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做4天后,再由乙单独做5天完成。已知甲比乙每天

多完成这项工程的1

30

。甲单独做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完成?

lO.王明与陈玲抄一份稿件,先由王明抄12小时,然后两人合抄还要9小时可以完成;如果先由陈玲抄12小时,然后二人合抄还要7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两人同时合抄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完成?

11.甲、乙、丙三人合修一围墙,甲、乙合修5天修好围墙的1

3

,乙、丙合修

2天修好余下的1

4

,剩下的甲、丙又合修了5天才完成。问:甲、乙、丙单独修

各需几天?

12.师徒两人加工相同数量的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自己任务的

1

12

,徒弟每

小时加工自己任务的

1

16

。现在同时开始加工自己的零件,师傅完成任务后立即

去帮助徒弟加工,等两人都完成任务时,一共用多少小时?

13.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需6天完成,现在乙队先做7天,然后甲队做

4天,共完成这项工程的13

15

。如果让乙队独做这项工程多少天完成?

14.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2天完成,乙队独做15天完成,丙队独做24天完成。如果甲、乙、丙先合做l天,然后由于需要,甲、乙、丙按先后顺序每天轮流抽调一个工程队去支援其他工程,问工程由哪两个队最后完成?完成整个工程的总时间是多少天?

15.一批零件,甲、乙二人合做每天完成全部的9

40

。甲先独做3天,接着乙

独做5天后,共完成这批零件的7

8

,乙独做这批零件多少天完成?

16.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10天完成,乙、丙两队合做8天完成。

现在先由甲、乙、丙三队合做4天后,余下的工程再由乙独做51

2

天完

成,乙队单独做这项工程多少天完成?

17.甲、乙、丙、丁4人加工一批同样的零件,甲每加工5个,乙就加工6个;丙4分钟加工的零件个数与甲3分钟加工的零件个数一样多,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丁合作加工的零件数是乙、丙合作加工零件数的2

3

现在要加工325个零件,将这些零件分配给4人,要求4个人在相同时间内完成,问甲应分配到多少个零件?

18.某工程由甲先做3天,再由乙来做6天可以完成,若由甲乙两

人合做4天可以完成全工程的5

6

,若由乙独做这项工程要几天完成?

19.师徒两人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师傅需要8小时完成,徒弟要12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同时加工,当师傅完成任务后,又帮徒弟做。又过了几小时两人将所有的任务完成?

20.某工人10天内完成一项工作的3

5

.照这样计箅,其余的工作用6

天4小时完成。这个工人每天工作几小时?

21.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先做6时,李帅傅再做12时可完成,王师傅先做8时,李师傅再做9时也可完成。现在王师傅先做2时,剩下的两人合做,还需要多少小时?

22.往一个空水槽里注水,用一个大水管注水需要6分钟才能注满;用一个小水管注水需要8分钟才能注满。现在使用2个大水管和4个小水管一起注水,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注满?

23.有一水池,装有进水管,出水管各一根。单开进水管5分钟可以灌满水池,单开出水管8分钟可把满池水放完。现在池内存水占

全池容积的2

5

,同时打开两管,几分钟才能注满水池?

24.甲、乙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由于配合得好,甲的工作效率比单独做时提

1

10

,乙的工作效率比单独做时提高

1

5

,甲、乙合作6小时完成了这项工作。

如果甲单独做需要11小时,那么乙单独做需要几小时?

25.一件工作,3个男工和4个女工工作一天能完成47

36

;由4个男工和3个

女工工作一天则能完成1

2

。如果由1个女工单独做,几天完成?

26.一个水池装有一个注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单开注水管9分钟可将空池灌满,单开排水管12分钟可将满池水排完。如果一开始是空池,打开注水管1分钟后又打开排水管,再过多长时间池水积满半池水?

27.蓄水池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甲、乙、丙管单独灌满一池水依次需要10、12、15小时。上午8点三个管同时打开,中间甲管因故关闭,结果到下午2点水池被灌满。甲管在何时被关闭?

28.单独完成某项工作,甲需9小时,乙需12小时。如果按照甲、乙、甲、乙……的顺序轮流工作,每次1小时,那么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长时间?

29.一项工程,乙单独干要17天完成。如果第一天甲干,第二天乙干,这样交替轮流干,那么恰好用整天数完成;如果第一天乙干,第二天甲干,这样交替轮流干,那么比上次轮流的做法多用半天完工。问:甲单独干需几天?

30.甲、乙二人同时开始加工一批零件,每人加工零件总数的一半。甲完成

任务的1

3

时乙加工了45个零件,甲完成

2

3

时乙完成了一半。这批零件共有多少

个?

31.甲、乙两人走同一路程需要的时间分别为3小时和2小时,现在他们要走6千米的路程,要求同时到达目的地,甲要先走几千米?

32.有甲、乙两个工人,甲3天的工资等于乙5天的工资。甲工作5天后得来25千克大米和款10元,乙工作6天后得来15千克大米和款9元。求每千克米的价钱和甲乙两人每天工资各是多少元?

33.修一段公路,甲队独做要用40天,乙队独做要用24天。现在两队同时从两端开工,结果在距中点750米处相遇,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34.甲、乙二人植树,若单独完成甲比乙所需的时间多1

3

。若两人合干,则

完成任务时乙比甲多植50棵。这批树共有多少棵?

35.有甲、乙两个水杯,甲杯有水1千克,乙杯是空的。第一次将甲杯里水的

1 2倒入乙杯里,第二次将乙杯里水的

1

3

倒入甲杯里,第三次将甲杯里水的

1

4

倒人

乙杯里,第四次又将乙杯里水的1

5

倒回甲杯里,照这样来回倒下去,一直倒了

1997次后,甲杯里的水还剩多少千克?

36.甲、乙两人共同加工1320个零件,甲先做7小时,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甲先做8小时,乙接着做9小时可以完成任务。那么甲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37.师徒两人各加工一批零件,徒弟完成任务比师傅完成任务少用3小时。如果师傅先做200个,徒弟再开始生产,当徒弟完成时师傅超额50个,徒弟的工

作效率是师傅的了3

5

。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38.某厂有一个蓄水池,装有A、C两根进水管和B、D矽根出水管,要灌满这池水,单开A管要6分,单开c管要9分;要放完一池水,单开B管要8分,单

开D管要12分。现在池内存水1

4

,如果按A、B、C、D的顺序循环打开各水管,每

次每管开一分,多少分后水开始溢出水池?

39.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两批个数相等的零件。加工第一批时,两人每小时共加工零件120个。完成时,甲乙加工零件数的比是8:7.加

工第二批时,乙用原工效先加工50分钟,甲把原工效提高1

4

后加入,两

人加工完第二批零件时,发现甲乙加工零件的比还是8:7。第一批零件有多少个?

40.一批服装平均分给甲、乙两厂加工,当甲完成任务的4

7

时,乙完

成了任务的5

8

。这时乙比甲多做90件,这批服装共多少件?

41.一项工程原计划82天完成。开工l0天后,工效提高了1

5

。又

过lO天后,在新工效基础上又提高了25%,直到完工。那么实际提前了多少天完成此项工程?

42.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20天完成,完成时,乙队比甲队少修480米。甲队每天修120米,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43.师徒共同加工一批服装,他们的速度比是5:3。中途,师傅因事出差,徒弟1人又用了5天才完成余下任务,结束时,发现师傅完成了

任务的

5

12

。徒弟单独完成这批加工任务要几天?

44.老张和小王加工同一种机器零件,小王工作5小时,老张工作8

小时。老张每小时比小王多做12个,小王做的零件是老张的11

20

。老

张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5.一个工作小组,当每个工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时,7小时可生产一批零件,如果交换工人甲、乙的岗位,其他人不变,那么可提前l小时完成这批零件,如果交换工人丙、丁的岗位,其他人不变,也可提前1小时完成这批零件。如果同时交换甲与乙、丙与丁的岗位,其他人不变,那么完成这批零件需多长时间?

46.师徒合做一批零件,如果师傅先做3小时徒弟再参加一起做,完成时师傅比徒弟多360个;如果徒弟先做3小时师傅再参加一起做,完成时徒弟比师傅多做56个。如果两人同时开工8小时可以完成。师傅每小时比徒弟多做多少个?

47.一件工程,甲、乙合做6天能完成5

6

。单独做,甲完成

1

3

与乙完成

1

2

所需

的时间相等。问:甲、乙单独做各需多少天?

48.一批货物,由甲车独运要18小时,乙车每小时运15吨。现在由甲、乙两车同时合运,运完时,甲、乙两车所运货物重量之比是7:5,乙车运了货物多少吨?

49.甲、乙两人做一件工作,在同一时间内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3:5。两人共同工作3天后,乙有事离开,甲又用2天完成任务。如果一开始就两人合作直至完成,需要多少天?

50.甲、乙两人从相距36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4小时后相遇。若甲先出发1小时30分乙再出发,又经过3小时后相遇,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1.小华放学回家只需走10分钟,小红放学回家需走14分钟,已知小华回家的路程与小红回家的路程的比是6:7,小华每分钟比小红多走15米。那么小红回家的路程是多少米?

52.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货两车所行的路程比是5:4;相遇后,货车每小时比客车快12千米,客车仍按原速前进,结果两车同时到达对方的出发站。已知货车一共行了10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3.甲、乙两项工程分别由一、二两队来完成,在晴天,一队完成甲工程需12天,二队完成乙工程需15天;在雨天一队的工效要下降40%,二队的工效要下降10%,结果两队同时完成这两项工程,那么在施工的日子里,有几天是雨天? 54.两支粗细、长短都不同的蜡烛,长的一支可以点4小时,短的一支可以点6小时。将它们同时点燃,2小时后,两支蜡烛所余长度正好相等。原来短蜡烛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课文

六年级下册 Unit One How tall are you ? I’m 21 metres tall. I’m tallest! I’m 1.6 metres tall. I’m taller than dinosaur. It’s so tall! Some dinosaurs are bigger than houses. Some are smaller than our schoolbags. How heavy is it? It’s five tons.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My shoes are size 35. Look! 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 Yes, it is. How tall is it? Maybe 4 metres. Wow! 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Look!There are more dinosaurs over there! They’re all so big and tall. Hey, this dinosaur isn’t tall! I’m taller than this one. Oh, yes. How tall are you? I’m 1.65 metres.

How tall are you? I’m 1.61 metres. Oh! I’m taller. You’re older than me, too. How old are you? I’m 12 years old. How tall are you? I’m 1.64 metres. Wu Yifan is taller than John, but Zhang Peng is taller than Wu Yifan. Those shoes in the window are nice! Let’s have a look.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Mike? Size 7. Size 7? That’s so small. In China I wear size 40 shoes. Oh! 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 My shoes are size 37. Really? You look taller than me. But I think you are heavier. 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ilograms. Yes, you’re heavier. I’m 46 kilograms.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案(全册) 六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评述 远近的奥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二节课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有5个女同学和3个男同学玩击鼓传花游戏,花停在()同学手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2.盒子里有20个红跳棋,有5个黄跳棋。任意摸一个,可能是()色的,也可能是()色的,摸到()色跳棋的可能性小一些。 3.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是A、B、C、D、E、F,掷一次,朝上的面可能出现()种结果,分别是()。 三、用“可能”“不可能”“一定”填空。 1.一群企鹅迁到热带生活。() 2.骆驼在水里睡觉。() 3.我长大了比刘翔跑得还快。() 4.袋子中有8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摸一个,()是白球。 5.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三位数。 6.春天,小草发芽了。() 四、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长大后,我()长到20米,我()乘载人飞船,飞向太空。 A.一定 B.可能 C.不可能 2.盒子里有20个白球和20个黑球,任意摸一个,()是黑球。 A.可能 B.不可能 C.一定 3.盒子里放了60个红球和1个绿球,任意摸一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B.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大 C.摸到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4.联欢会上,同学们进行抽签游戏,其中讲故事签5张,唱歌签3张,跳舞签1张,抽到()的可能性最大。 A.讲故事 B.唱歌 C.跳舞 五、解决问题。 1.元旦期间,超市举办有奖销售活动。顾客购物满100元即可转动转盘一次,等转盘完全停下来,指针停在哪个区域,即可获得哪个区域中标明的等价购物券。 (1)转动哪个转盘,指针停在50元区域的可能性最小? (2)转动哪个转盘,指针停在10元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3)转动哪个转盘,指针停在三个区域的可能性差不多? 2.有4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1、2、3、4,把它们倒扣着混放,每次抽出一张,记录结果后再放回去和其他卡片混合。w (1)任意抽一张卡片,可能抽到几? (2)可能抽到比4大的卡片吗? (3)抽出比2大的卡片有几种可能?分别是几? 3.一个正方体骰子。 (1)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可能掷出几种结果?分别是什么? (2)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6、6、6,可能掷出几种结果?分别是什么?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个数字? 一、1.女 2.红黄黄

新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 Unit1 How can I get there ? 一、主要单词: museum博物馆bookstore书店cinema电影院turn 转弯left向左right向右 hospital医院post office 邮局science科学straight笔直地crossing十字路口二、习惯语搭配: post office邮局science museum科学博物馆pet hospital宠物医院Italian restaurant意大利餐馆Beihai Park北海公园Palace Museum故宫博物院go straight直走 turn right/left右/左转next to挨着in front of...在...前面near the park在公园附近on Dongfang Street在东方大街上 三、惯用表达式: Excuse me 打扰一下Follow me, please!请跟着我! 四、公式化句型: 1、问路的句型及其答语: 问句:Where is the + 地点?···在哪儿? 答语:It’s + 表示地点的词语。它···。 next to the bookstore, near the hospital/post office, over there, on Dongfang Street, in front of the school... 2、询问怎么到某地的句型及其答语: 问句:How can +主语+ get (to)+地点?···怎么到···? 同义句型: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地点?Where is + 地点?Which is the way to +地点?答语:Turn +方向+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转。 at the cinema at the corner near the post office... 五、例句:Where is the cinema, please? 请问电影院在哪里? It’s next to the hospital. 它与医院相邻。 Turn left at the cinema, then go straight. It’s on the left. 在电影院向左转,然后直行。它在左边。Turn left at the bank。在银行左转。 六、主题写作:介绍去某地的路线 模板:1、交代目的地的位置及距离The … is near/next to … It is (not) far from … 2、说明可以采取的交通方式You can go on foot /by bus /by bike… 3、说明路线Go straight . Turn left / right at… 范文How to Get to the Science Museum We are going to the science museum tomorrow.The science museum is next to the hospital.It’s not far from our school.So we can go there on foot.First,go straight from our school.Next,turn left at the post office and walk for about five minutes.Then turn right at the bookstore.We can find the hospital on the right.Walk straight,and we’ll see the science museum.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美术教案 六年级下册 教者:鲁志刚 2009.2 第十二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初步了解了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学习习惯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的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在美术活动中大胆的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用铅笔表现石膏立方体或圆柱体的明暗关系。 5、综合运用电脑软件设计电子报刊,培养学生对电脑美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方法与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课时安排(可根据教学情况调整): 明与暗(造型表现) 1课时 寻找美的足迹(造型表现) 1课时 泥浮雕(造型表现) 1课时 画扇面(造型表现) 2课时 我设计的服装(设计应用) 1课时 图文并茂(造型表现) 2课时 奇思妙想(设计应用) 1课时 我的成长变化(造型表现) 2课时 二十年后的学校(综合探索) 2课时 我们即将毕业(综合探索) 1课时 电脑美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1课时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欣赏评述) 2课时

明与暗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3.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4.投影仪;5.范画两幅;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 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评价:1. 从学生作业中选出质量较高与较差的作讨论评讲。 2. 肯定作业中的优点,同时启发学生,指出缺点与改正方法。 3. 学生作业时,教师应该全面辅导、督促学生按要求、方法进行练习,发现典型问题时再作补充讲解。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导入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活动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1.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

最新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 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目录: 1、远近的奥秘 2、风景写生 3、心中的风景 4、会动的剪影5 、水墨画—动物 6、形体切挖 7、我们做乐器 8、宇宙之旅 9、保护文物缺 10、爱护古建筑 11、电脑美术 12、中国画和油画 第一课远近的奥秘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组织教学: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

兴庆区高台逸夫小学六年级英语期中测试卷 Listening Part (听力部分) I. Listen and circle.(听录音,圈出正确答案)10 % II. Listen and choose.(听音,选择)10% ()1. A. Mike is taller than Lee. Lee is taller than Sue. B. Mike is shorter than Lee. Sue is shorter than Lee. C. Mike is taller than Lee, but shorter than Sue. ()2. A. She had a fever last night. B. She had a fever last weekend. C. No, she didn't. ()3. A. John went to the cinema yesterday afternoon. B. John went to the cinema yesterday morning. C. John went to the cinema with Wu Yifan yesterday afternoon. ()4. A. Amy is at school today. B. Amy had a cold. C. Amy went hiking last weekend. ()5. A. She is going to see pandas. B. She saw pandas. C. She sees pandas. III.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听音,填空)10% 1. The green bag is _________ than the blue one. 2. --- What's _______ _______ with you? --- My leg_______. 3. Last Sunday, I ________ basketball ________ my friends in the morning and ______ good food in the afternoon. 4. ________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I went _______ ________. Writing Part (笔试部分) I. Look and choose.(请你为下列图片选择正确的词组)10% II. Read and tick or cross.(读句子,判断正“√”,误“×”)10%

人教版小学美术(1-6年级)全册教案

一年级上册 课题:神奇的口袋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教材简析:本课是引导学生初识美术工具和材料,可让学生尝试使用一下,或看一看、摸一摸各种绘画的效果。教师要准备好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蜡笔、水笔、钢笔、毛笔、油画笔、水彩颜料、橡皮泥、、陶土、剪刀、图画纸、宣纸等美术工具和颜料。 (2)教师准备一些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教师搜集由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中国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剪纸、素描等) 教学活动设计:

(1)引导阶段: 教师在课前利用旧衣服自制一挎包,放入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上课时让学生上来抽奖:抽出一样来让其他人说说这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都掏出来后,教师选几样常用材料当场操作、示范。并出示不同材料所作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效果。(2)发展阶段 鼓励学生学用自己感兴趣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的性能。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3)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课后拓展: 寻找自己家中或周围可用来绘画、粘贴、拓印、拼贴编织的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行尝试性的美术创作。 教学评价: (1)是否认识一些主要的美术工具材料。 (2)能否大胆运用美术工具材料,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3)是否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2018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试卷(全套)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套) 测 试 试 卷 2018年整理

2018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试卷(第一单元)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8分) 1、“负六点五三”写作(),+16读作(), -3 8读作(),“负一百二十六”写作()。 2、在3.7,+2.6,-5,0,-1,-12%中,正数有(),负数有()。 3、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 4、负数都比0(),正数都比0(),正数都比负数()。 5、如果水位下降8米,记作-8米,那么水位上升5米记作()米; 如果+4千克表示增加4千克,那么-9千克表示()。 6、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元。 7、在数轴上所有负数都在0的()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边。 8、以学校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如果小华向西走500m,应记作()m,接着向东走1300m,这时小华距离学校是()m。 9、比较大小,里填上“﹤”“﹥”或“=”。 -6 -10 --2 --5 2 2.4 - 3.1 10、某天报纸刊登的天气预报说今天的气温是-10℃~4℃,这表明白天的最高气温是(),夜间的最低气温是();昼夜温差是()。 二、我会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1、在0和-5之间只有4个负数。() 2、所有的负数都比正数小。() 3、所有的数可以分为正数和负数两类。() 4、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5、零上12℃(+12℃)和零下12℃(-12℃)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三、我会选择,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10分) 1、在-4,-1.4,-0.1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经过了五年的美术学习,他们对美术了解的也相对较多,大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抽象思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本学期继续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这一学科的特点,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体验形、色的变化与魅力。另一方面则更加侧重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本册美术教材一共分为15课。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系列的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学生较深入地做一个专题。并且有些教学内容还设计成了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增加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其次本册教材继续体现了人美版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关注美术文化的渗透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造型·表现”: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合适自己的各种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创作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设计·应用”:运用对比和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课明与

明与暗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2.射灯。3.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4.投影仪。5.范画两幅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评价1.从学生作业中选出质量较高与较差的作讨论评讲。 2.肯定作业中的优点,同时启发学生,指出缺点与改正方法。 3.学生作业时,教师应该全面辅导、督促学生按要求、方法进行练习,发现典型问题时再作补充讲解。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导入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活动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1.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 校:钦堂中心学校 六 年 级: 级 班 学 学 数 科: 张 国强 教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本册教材分析 日期: _________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单词表

Unit 1 by (经,乘) foot(脚) bike(自行车) bus(公共汽车) train(火车) plane飞机 ship 船;舰 subway 地铁 how(怎样) go to school(上学)fifth 第五 traffic(交通)traffic light(交通灯)traffic rule(交通规则) stop(停,停车站)wait(等待)remember 记住 get to(到达) find 寻找;找到difference 不同;区别 same 相同的 every 每个;所有的 country 国家 always 总是 mean 意思是 drive 驾驶 right 右边的 side 边 England 英国 Australia 澳大利亚 however 但是 left 左边的 if 如果 must 必须 know 知道 Unit 2 library(图书馆) post office(邮局) hospital(医院) cinema(电影院) bookstore(书店) science museum 科 学博物馆 excuse me 对不起 where(在哪里,到哪 里) please(请) next to(与…相邻) far 远 supermarket 超市 bank 银行 after school 放学以 后 want 想要 buy 买 a pair of 一双 shoe store 鞋店 get off 下车 minute 分钟 north 北 south 南 east 东 west 西 turn(转弯)

right (右边) left(左边) straight(成直线地) then(然后) twelfth 第二十party 聚会;晚会tell 告诉 start 开始 take 乘坐 look for 寻找 Unit 3 next week(下周) this morning(今天上午) 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 tonight 今晚tomorrow 明天 take a trip 去旅行read a magazine 阅读杂志 go to the cinema 去 看电影 theme park 主题公 园 the Great Wall 长城 busy 忙碌的 together 一起地 comic book(漫画书) post card(明信片) newspaper(报纸) magazine 杂志 dictionary 词典;字 典 buy(购买) fruit stand 水果摊 pet shop 宠物商店 need 需要 plant 植物 else 其他;另外 shop 商店 Unit 4 hobby(爱好) ride a bike--riding a bike(骑自行车) dive--diving(跳水) play the violin— playing the violin(拉 小提琴) make kites—making kites(制作风筝) collect stamps— collecting stamps(集邮) show 展览 pen pal 笔友 dear 亲爱的 twin 双胞胎之一 something 某事物 must 一定;肯定 fun 快乐;乐趣 with 同… TV reporter电视台记 者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大社学校张树梅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与复习等六个单元组成。有关各部分面的教学内容、编写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二本册教材特点和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的特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部分、三个重点、四个领域”。 “一个理念”是指本册教材所体现的新教学理念; “两个部分”是指本册教材可以分为新知识教学和已有知识整理复习两个部分; “三个重点”是指本册教材有“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与复习”三个重点单元; “四个领域”是指整理与复习单元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一)一个理念及本册教材的指导思想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表述上,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2、在教学方法的确定和运用上,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探索、推理验证、合作交流。 只有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充分认识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握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和重点。 (二)、两个部分----结构安排及内在的逻辑关系 任务一: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任务二:引导学生对第一、二两个学段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实现从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的衔接与过渡,为第三学段(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册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任务一)包括“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五个单元;第二部分(任务二)包含“整理与复习”一个单元。 第一部分既有“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这些传统教学内容,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负数”和“数学广角”中的抽屉原理。并且在传统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成分,如“圆柱与圆锥”中旋转长方形形成圆柱,旋转三角形形成圆锥;“比例”中正比例关系图像的绘制与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统计”中对由于数据不当或绘制不当而可能造成的误判进行辨析等。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虽然属于新知识教学,但是与以往的新知识教学应该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要放得更开一点,把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着重用在如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点拨,扶正纠偏”上。 二是,要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总结。 一般说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获取新知的“路线图”是: 对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进行观察(原型观察)→联想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联想对比)→经过对比或变换实现知识的链接、归并或转化(链接转化)→对形成的新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总结概括) 以新增内容“负数”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负数已经在生活中大量应用。如,气象预报对零度以下温度的表述,和高层建筑对地面以下楼层的表达,都使用了负数,这些早已为小学生所司空见惯。学生学习了负数,一方面对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数,将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日后在初中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奠定基础。 教学负数时就可以按照下面的“路线图”进行。 原型观察(观察零下温度、地下楼层的表达方式)→联想对比(与0和正数进行对比)→链接转化(借助数轴认识负数、0和正数都是“数”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总结概括(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正数小)。 第二部分以构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形成数学认知结构为目的,着眼于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网,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三个重点---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

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

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上册:02课社区即景 [分析]社区即景 一、教材社区即景分析 社区即景是一个新的居家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聚居的区域,在孩子的成长岁月中,社区就是哺育他们成长的摇篮。社区即景这儿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每一条小路,每一个角落,社区即景均在他们成长体察之中渐渐孕育出深厚的情感。伙伴的欢声笑语,邻里长辈的嘱托……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给社区即景他们留下至深的记忆。 《社区即景》这一课目,正是以学生这一情感基础为依据进行的编写,学生来自各自不同的社区环境,因而对于本课学习的展开及知识内容的综合拓展,自然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在第一版面安排了较多的社区风情图片,以此牵引学生对自己社区生活的回忆。图片分别从社区中的人物活动(如:打腰鼓的老奶奶、下棋的人们等)与社区景物(如超市一角、小报亭等)两方面来呈现,以此来暗示学生的注意力方向,提供记忆的线索,通过这一系列的图片欣赏,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展开,积累丰富的形象储备。 欣赏图片的后面,教材选取了两张较为大而繁杂的图片,且在图片中裁切了其中的某一部分,置于图片旁边,而这一部分正是这两张大而繁杂的图片中最为重要的焦点。教材以此暗示在生活中要善于去捕捉最重要的部分,形成自己的视觉的焦点,只有这样,画面才能确立自己的中心,才能把最生动感人的一面刻画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选景构图的能力。社区即景 本单元课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重点描绘社区景色,“活动二”主要是描绘社区的人物与活动。两个活动,教材均选取了四张学生作业,作业基本上采用钢笔与彩色铅笔等硬笔工具来作画,用意是让学生在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形色知识与造型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空间表现的意识。教材在活动一的学生作业中,裁取了其中的灶与锅的部分,用两幅小图作了不同的描绘,第一幅采用平涂的方法处理,另一幅就色彩的深浅、用笔的轻重、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毕业总复习资料

PEP小学英语毕业总复习 一:易错词汇 1. a, an的选择: 元音音素开头的单词用an,如:an a nt/ e gg/ i ce-cream/ o range/ u mbrella辅音音素开头的单词用a. 2. am , is , are的选择: 单数用is , 复数用are,I 用am , you 用are. 3. have , has 的选择: 表示某人有某物。单数用has , 复数用have, I \you 用have . I / you/ we have many books. He/ She has many books. 4. there is, there are 的选择:表示某地有某物或某人。单数用there is , 复数用there are. There is a bed in the bedroom. There are some/ many books on the desk. Are there any books on the desk? 5. some, any 的选择:肯定句用some, 疑问句和否定句用any. 6. 疑问词的选择: what (什么) who (谁) where (哪里) 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how (如何) which(哪一个)how old (多大) how many(多少)how much(多少钱/多少)whose (谁的) 二:形容词比较级详解 比较级的句子结构通常是:主语+ be动词(am , is , are ) + 形容词比较级+ than(比)+比较对象,如: I’m taller and heavier than you. (我比你更高和更重。) An elephant is bigger than a tiger. (一只大象比一只老虎更大。) 形容词的比较级是在形容词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它的变化规则是: ①一般的直接在词尾加er ,如tall - taller , strong - stronger , ②以e结尾的,直接加r ,如fine – finer , ③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先改y为i再加er,如funny - funnier heavy--heavier ④双写最后的字母再加er,如big – bigger, thin – thinner ,hot – hotter ☆注意☆比较的两者应该是互相对应的可比较的东西。 典型错误:My hair is longer than you.(我的头发比你更长。)比较的两者是我的头发、你(整个人),那么比较的对象就没有可比性。 应该改为:My hair is longer than yours. 或My hair is longer than your hair. (yours=your hair) 三:动词过去式详解动词的过去式的构成规则有: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口算题卡(含答案) (全套)

1.45+15×6= 135 2.250÷5×8=400 3.6×5÷2×4=60 4.30×3+8=98 5.400÷4+20×5= 200 6.10+12÷3+20=34 7.(80÷20+80)÷4=21 8.70+(100-10×5)=120 9.360÷40= 9 10.40×20= 800 11.80-25= 55 12.70+45=115 13.90×2= 180 14.16×6= 96 15.300×6= 1800 16.540÷9=60 17.30×20= 600 18.400÷4= 100

19.350-80= 270 20.160+70=230 21.18-64÷8= 10 22.42÷6+20=27 23.40-5×7= 5 24.80+60÷3=100 25.41+18÷2= 50 26.75-11×5= 20 27.42+7-29= 20 28.5600÷80=70 29.25×16= 400 30.120×25= 3000 31.36×11= 396 32.1025÷25=41 33.336+70= 406 34.25×9×4= 900 35.200-33×3= 101 36.3020-1010=2010

37.12×50= 600 38.25×8= 200 39.23×11= 253 40.125÷25=5 41.4200-2200=2000 42.220+80= 300 43.20×8×5= 800 44.600-3×200=0 45.20+20÷2= 30 46.35-25÷5= 30 47.36+8-40= 4 48.2800÷40=70 49.98÷14 = 7 50.96÷24 = 4 51.56÷14 =4 52.65÷13 = 5 53.75÷15 = 5 54.120÷24 =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 目录: 1、远近的奥秘 2、风景写生 3、心中的风景 4、会动的剪影5 、水墨画—动物 6、形体切挖8、宇宙之旅 7、我们做乐器9、保护文物缺 缺 10、爱护古建筑 11、电脑美术12、中国画和油画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 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组织教学: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 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